城市创意产业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6

城市创意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将创意思想运用于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以及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与效应,并对此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增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已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Manuel Castells,2003),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等侧重于吸引力和人本感受的经济切入点不断涌现,强调文化底蕴和认同感的各种创意便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的这种内外驱动,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和“未来产业”。

旅游产业也逐步进入软要素驱动阶段,在旅游者需求动态变化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型旅游产品推出的速率和频率逐渐加快,创意的力量日显突出。创意能够将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王慧敏,2007),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文献研究

(一)国外文献研究

对创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人们对创新问题的探索。熊彼特(1912)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罗默(1986)则认为创意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动力。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国家”文化战略,1998年,英国文化体育部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使得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随后世界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逐渐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及产业边界(Howkins,2001;Michael Keane,2006)、创意产业的作用(Richard Caves,2002;Nicholas,2005)、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Angela,2005)、创意产业创新机制(Handke,2005)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Howkins(2001)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产品都在知识产权保护内的经济部门,Richard Caves(2002)指出创意产业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构建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等。但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Grey Richards和Crisp Raymond(2000)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

旅游创新研究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Sheldon(1997)研究了新技术对传统旅游创新的影响,Mattsson(2000)对旅游企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研究,Halager(2000)研究了旅游创新的空间组织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环境等问题,Vermeulen(2002)对创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应该说,创新理论是创意经济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创新不等同于创意,但从创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是建立在人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创造也蕴含着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对创意产业(又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及介绍、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的探讨、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等方面。在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兴起背景的介绍(金元浦,2006;沈山,2004;胡晓鹏,2006;姚东旭,2007;荣耀明,2005;等)、创意产业前景的展望与发展的倡导(丁俊杰,2006;奚建华,2007;等)、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厉无畏、王慧敏,2006)、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厉无畏,2006;周蜀秦、徐琴,2007;熊凌,2004;佟贺丰,2005;魏鹏举,2005;王缉慈,2005;莫建伟,2005;齐勇峰,2005;周振华,2003;等)、创意产业的空间集群特征和创意人才的培育问题(王缉慈,2006;丁俊杰,2006)、创意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厉无畏,2005;花建,2006、2007;刘丽、张焕波,2006;陈楚,2007;李玉敏,2007;张秋平,2006;邓达,2007;吴俐萍,2006;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外部性对供给政策的影响(海江、谭翔浔,2005;李庭新、李书,2005;秦霖、邱菀华,2004;等)等方面对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出现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之后,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主要对创意旅游产业的概念(厉无畏、王慧敏、孙洁,2007)、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借鉴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冯学钢、于秋阳,2006)、从供需两方面分析创意旅游的形成条件(冯学钢,2008)、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模式(王慧

敏,2007)、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营销整合(杨劲松,2006)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不足

国内外对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的宏观层面进行,或者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某一环节进行整合研究,缺少从产业全程价值链的视角,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本质。

三、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的本质是结构主导型的发展,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以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资源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可称为旅游资源。新兴的视觉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告诉我们,旅游业在资源外延上具有无限性,存在于各类有形物质载体和无形的活动内容之中,只要旅游者有需求,就可以看作旅游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意挖掘而融入到旅游产业链之中。

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助于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为重塑旅游地的产业品牌打造良好的基础。旅游产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尽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网络旅游、虚拟空间旅游等新型的旅游形式,但其仍然是建立在或实或虚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因此,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存在的前提,也是旅游品牌构建的基础,各种资源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决定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强调旅游文化性体验的今天,丰厚的文化品味——文化品类的丰富、文化风格的独立、文化形神的精美等,构成了旅游品牌的内涵基础和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二)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交流与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于是商品中“精神性”的观念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则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大力追求。因此,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厉无畏,2006)。

旅游资源是生产旅游产品的“原材料”,以创意转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产品和旅游的产业资本,是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旅游产业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挖掘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的新途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价值要素。“旅游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产品创新的多维性,既可以是一种需要大量投资的物态创新,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创意,而后者无疑更具意义”(崔凤军,2002)。“创意”通过对旅游产品层次化、系列化和高品位化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个性化沟通性的服务,促进旅游产品种类的增加、产品结构的优化和产品品牌的提升,实现产业增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旅游产品的创新促使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的创意营销是围绕着旅游者的体验诉求来进行的,因此,其本质上是体验营销。旅游体验营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摆脱思维定势,采用差异化的服务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的需要;其次是人性化,旅游体验营销要通过无微不至的服务,满足顾客内心被关爱的需要,建立情感联系与顾客的忠诚度;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旅游体验活动就是在营销理念的引导之下顾客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顾客既是旅游体验的主体,又是体验营销的产品,使顾客的体验附加值大大提升,实现了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需要从以下层面着手: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思维创造旅游产品;选准旅游营销的载体和突破口,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营销组合;建立目标市场顾客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

(四)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产业吸引力

影响旅游产品需求的因素繁杂多样且多处于变动状态,导致旅游需求的弹性大。一方面,创意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其强大的辐射力不仅有利于扩大产品与服务的市场,还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分层的特点,创意旅游模式要通过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用消费来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增长。

此外,创意旅游还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旅游时尚,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与消费欲望,来实现对旅游消费的引领,扩大消费需求,这对吸引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3、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

4、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创新与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1).

6、Goeldner,Charles R.Ritchie,J.R.Brent,Mclntosh,Robert Woodrow.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M].Wiley,2000.

7、解永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8、曾蓓,崔焕金.旅游营销的新理念——旅游体验营销[J].社会科学家,2005(2).

9、李秀金.旅游文化创意:载体与产业转型[J].社会科学家,2008(1).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8YBB062),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支持计划项目。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其中,王兆峰为教授)

城市创意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基于公共艺术特性分析“与城市互动”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 公共艺术的场域性、公共性和互动性是实现其“与城市互动”的主要来源和依据。这里的场域性强调公共艺术对于人的行为环境的营造, 带来的不止是物理层面更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公共性强调的是受众的广泛, 呼应公众诉求。互动性更加强调公共艺术的“媒介作用”, 集中体现在公共艺术作品、人、环境 (城市) 三者间的互动。作品与环境的互动:一方面, 公共艺术是环境中的艺术, 要受环境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等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 它也会影响环境, 提高环境的现有品质。人与作品的互动:人与作品的互动一方面是始于人的实用需求和审美需求, 另一方面是始于作品的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对于人的吸引。人在欣赏作品时会产生与作品在认知、情感、心理层面上的“对话”, 进一步还可能有行为上的接触、参与。人与环境的互动:一方面, 特定环境中人群的生活习性、心理行为等因素必然对于环境提出相应要求, 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恰好往往能满足人们在实用的、审美等方面的需求, 间接地架起人与城市“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 公共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景观, 在其作用下的城市环境还具有很好的文化传播性, 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 还能塑造城市形象, 传达时代精神[1]。

二、公共艺术介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基于前文分析的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不难引申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公共艺术与城市的互动, 实际上是在公共艺术的媒介作用下, 实现城市中各人群、空间、文化、社会这些元素内部以及元素之间的良好促进。公共艺术介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环境, 使得园区具有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互动性等特性。

1、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艺术对于“与城市互动”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方面承载了城市的文化产业, 一方面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文化生活空间, 无论是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还是环境风貌、文化品位等层面上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所在城市都是交融互动的关系。在当下热议的“旧城更新”和“创意城市”背景下, 由历史遗留产业 (如工业) 建筑环境改造形成的“产业景观”为主的公共艺术更是发挥了抒写城市集体记忆、展示城市形象、吸引创意人才、娱乐和教化大众等巨大作用。因而可以说“艺术让城市更美好”。城市也以其自然地理的物质环境、历史人文的精神理念, 提供给公共艺术最适宜的创作材料与创作灵感。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艺术能够很好地“与城市互动”。

2、园区内“互动式”公共艺术的形式与互动体验感

“互动式”公共艺术范畴的景观以三维立体形态的艺术作品为主要形式, 如雕塑、装置和人工造景, 也包含一些感染力极强的二维平面形式的艺术作品, 如壁画、广告和标语, 另外还有结合新媒体的表演互动等形式。现今“互动式”景观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造型视觉艺术, 而越来越趋向全方位感官的、整体空间环境的设计, 综合运用各种艺术的技术的方法, 提供公众最人性化的环境和体验感。创意园区的“互动式”景观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与园区内的建筑、产业设施结合得尤为紧密, 极具产业特色。总结起来, 创意园区的“互动式”公共艺术主要是以壁画、雕塑、装置艺术、景观建筑构筑物、景观小品、标识和导视等形式呈现。因为公共艺术的介入, 创意园区空间环境便具备了鲜明的互动体验感, 体现为以下方面:良好的互动体验, 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体现, 比如生活化、平民化、通俗化、亲和性;良好的审美体验, 公共艺术的艺术性体现, 比如全方位的感官体验、美的构成形式;良好的实用功能, 公共艺术的人性化体现, 比如休憩娱乐、共享交流、舒适便利;良好的精神享受, 公共艺术的人文关怀体现, 比如环境生态、人文历史、生活时尚;良好的趣味情景, 公共艺术的当代性体现, 比如个性化、时尚性、创新性等等[2]。

三、实现文化创意园区的鲜明互动体验感的景观设计策略

凭借景观的互动性和艺术性以吸引、聚集、留住公众, 可为创意园区营造热烈的人气氛围, 但也要注意适度, 有原则地设计。

1、文化创意园区景观设计实现互动性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 我们要把握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创”特性、“文教”功能, 它不同于纯粹的商业性质空间。另外在注重“互动”的同时还是要对适宜创意人员进行思考创作的安静舒适型空间和适宜游人参与互动体验的气氛热烈型空间做到统筹协调, 等等。总结为以下原则:以生态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公众为本的人性化原则;以作品为主体的多样性原则;以互动为目的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原则;以创意为特色的文化性原则。

2、实现园区景观良好互动性的相关要素分析

1) 表现题材。基于公共艺术作品、人、环境三者的互动关系, 创意园区景观的表现题材应考虑到在其特定的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比如利用历史遗留设施和场地创作出的艺术品就能够很好地再现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景象, 让陈旧的岁月变得鲜活可感, 当你观赏和参与其中时便犹如穿越了时空。总之越贴近群众生活的题材就越能引起共鸣, 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超乎寻常而新奇有趣的表现题材也能激发公众想要一探究竟、亲身体验的好奇心[3]。2) 形体塑造。形体是艺术作品的语言核心。创意园区景观往往就地取材、因材设计, 通过“拆分”、“解构”、“重组”等手段将原材料更新呈现。另外也可以通过全新的形体塑造来再现客观事物的形态, 可具象呈也可抽象表现。具象生动、单纯易懂的艺术效果更易于公众的参与。而抽象形态具有一定的向征寓意和形式美感, 富有启发性和多意性, 受众面可以更广。3) 尺度适配。尺度影响着人的心理舒适度。包括被观赏物 (公共艺术作品) 的体量大小、空间环境尺度、人际距离等。在适宜的尺度环境中, 人可以更好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注意的是, 公共艺术与传统的雕塑不同, 它更多要求人的近距离交流接触, 而非远望、瞻仰, 因此在位置的选定或空间的设置上, 要让作品尽量地处于“开敞”状态, 让人们容易到达和触及, 和作品无阻碍地交流, 也要提供适宜人与人交流的空间[4]。4) 材料选用。创意园区景观的材料选用范围非常宽广, 而就地取材最能表现该区特色, 比如老旧的机器零件、机床、水塔、货物箱, 很具历史感和工业感。材料选用得好能带给人不同寻常的新鲜感和愉悦感。5) 色彩运用。色彩能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明艳的色彩给人轻松活泼的感受, 适宜吸引年轻人群, 营造欢快热烈的空间氛围。而灰暗的色调能够营造岑静凝重的氛围, 适宜表现历史、教训等严肃题材, 引人思索。因而特别要注意利用好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作用。6) 动态要素的结合。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生动优美的形式。具有艺术性的动态感的景观设计, 就如同美轮美奂的表演、悠扬婉转的音乐, 带给人美的享受, 表现为动态化律动式形体和空间, 结合声音、光影变换等动态要素, 通过游戏式的角色设定让人积极地成为参与者而非单纯的欣赏者。7) 新技术的结合。在科技发展多元化的时代, 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等新型科技技术能进一步加强景观的交流互动形式, 成为今后创意园区景观设计发展中的新趋势。8) 完整性的注重。公用艺术设计只是文化创意园区设计的一方面, 它应该被纳入完整的园区设计之中做到统筹规划化。要注重功能的完整和环境的完整, 要让园区内景观、建筑、交通、生活设施等形成统一有序的功能整体和审美客体, 同时也要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和融通。

四、结语

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进入文化创意园区空间让园区的环境、氛围、品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展现和提升, 给公众带来良好的互动体验感。然而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以创意、理念为核心影响力的场所, 同时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机体, 除了塑造好环境景观这一“表皮”, 还必须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业规划等各方面发挥创意产业的作用, 让创意产业由外到内都能很好地“与城市互动”。

摘要:公共艺术美化着城市环境并且活化着城市形象, 城市也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文脉理念和创意精神提供了物质与文化空间, 两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本文重在探讨研究公共艺术 (侧重景观) 如何介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而很好地实现公共艺术与城市的互动。“互动”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通过分析“互动”的相关因素, 提出设计策略。

关键词: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互动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 (法) 卡特琳·格鲁 (Catherine Grout) , 《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2] 赵志红, 《当代公共艺术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15.10.

[3] 李建盛,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

城市创意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有效缩短文化创意资源供需距离,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的创新驱动力,降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难度。但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存在发展基础薄弱,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扶 持力度,发展层次不一,缺少具备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产业人才队伍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应打牢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基础,职能部门要重视扶并持共享经济模式下文化创意产业,缩减层次差别,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 伍建设,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共享经济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究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在展现综合国力、提高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明显,其创新发展工作水 平和综合效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现阶段我 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利用共享经济模式对文化 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提升,最大力度确保现有知识 产权的开发和应用创新的力度,有效发挥文化创意产业 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 耗低等诸多优势,确保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成为当 前突破国家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社会文化多样性以 及提高國家发展的整体水平的重要支撑。

一、共享经济模式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创新意识不足

基于共享经济模式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 应用,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当前国内文化创 意产业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创新意识不足。较为明显 的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以城市发展为依 托,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 等城市才具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相应条件。值 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发 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现代网络科技为技术依托、包括网 络游戏在内的数字出版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的重点,由此看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与发 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成效。但是,相较于全球范围内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当 前共享经济模式下,较为薄弱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难以 有效应对不同类型经济对产业创新和运营等提出的诸多 问题。同时,起步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新意识上的 欠缺,直接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内文化底蕴和优势经济 发展资源等的有效对接、应用,进而直接影响了现阶段共 享经济模式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

(二)文化创意产业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力度

共享经济模式作为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和背景,从其现状出发对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相应的政策 支持和重视策略是确保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效率的重 要保证。但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应对共享经济模式带来的发展机遇和问题的过程 中,明显缺少科学、稳定的政策扶持和重视。比如,从我 国目前经济发展数据的状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产值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仍在 10%以内,明显落后于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现阶段我国 在文化产业方向中,仍将大部分的精力和关注度放在传 统文化产业上,缺少对文化产业各板块之间的创意沟通, 同时缺少对文化创意产业中要素重组和实行商业转换的 重视力度。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文化创 意产业在共享经济模式下,缺少对创意商业化转换和效益兑现的资金支持、政策渠道支撑以及其他方式发展支撑,同时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形式受限,最 终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层次不一,缺少对共享经济 模式的敏锐度

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共享经济模式刺激下的 发展还显示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当前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层次不一,产业自身缺少对共享经济模式的敏锐度。 从现阶段共享经济模式的运行和发展状况来看,以文化 创意产业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 长点和支柱产业。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以文化企业集团 和市场主体为支撑,但现阶段具备一定规模优势和品牌 影响力的企业以及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意识与能力 的市场主体在发展质量层次上表现出了明显的高低不一 的特征,发展规模较小、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较低的 市场主体和企业缺少对共享经济模式的足够敏锐度,导 致其缺少对文化创意产业机遇和政策优势的及时把握。 以传统报业和出版行业为例进行分析,在文化设施齐全、 文化内容丰富的前提下,当前图书、报刊以及电子音像等 传统文化产业形式相较于以网络科技为支撑的新媒体、 云空间等文化产业缺少新颖、科学的文化创意和发展思 路,同时在对共享经济模式的应用上也缺少文化对应和 产业转化思维,进而导致了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 层次上不能对区域文化底蕴、内容和措施形成规模化、系 统化的发展历程,最终影响区域文化底蕴在共享经济模 式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应有效用的发挥。

(四)缺少具备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产业人才队伍

共享经济模式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对于现阶段文化创 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 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及其技能和发展素质等方面也 具备了新的衡量标准。因此,当前文化创新产业在创新 发展过程中缺少具备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产业发展人才 力量是共享经济模式下限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提高 的另一重要问题。较为明显的是,共享经济模式下开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中的人才资源缺口 逐渐发生了变化,即人才的衡量和培养标准已经不再局 限于原先产业运营过程中具备良好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和 运行能力以及较高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等标准,而更加 明显地转向具备共享文化意识、创新意识等具备现代经 济发展思维特点的创新发展能力。同时,现阶段共享经 济模式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创意、制作、展 示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对人才队伍的综合性素质 和技能要求更高。由此看来,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 资源流动过大以及创新性人才缺失等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明显的阻碍。

二、共享经济模式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缩短文化创意资源供需距离,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以共享经济模式为背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为明 显的优势即缩短了文化创意资源的供需距离,有效提高 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效率。第三方网络文化平台的构 建和运用,将供给方文化创意资源进行了暂时性的使用 权转移,首先实现了创新要素的社会化。同时,创意资源 需求方通过资源的获取为自身创造了价值,并且实现了 区域内文化创意资源的合理流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区 域文化内容和设施的作用。去中介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 展模式,更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 和资本,为创作更为优质、更贴近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文

化作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有效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 展的创新驱动力

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 保障、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可以在庞大而复杂的文化资 源中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从而提高区域文化底蕴,为文 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的创新驱动力。比如,社交网络平 台的应用首先起到了地区特色文创资源的宣传与推广作 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为实现文化创意资源的多样 化沟通和交易提供了可能,并且区域文化优势在共享文 化资源过程中的实现,有效保证了优质文创资源的高效 持久利用,保证了文创产业创新驱动力的持续提升。

(三)有效发挥经济基础的物质保障作用,降低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难度

共享经济模式下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创新和发展, 不仅节约了大量固定资产的投入,降低了中间商参与造 成的运营成本,同时更能凸显出地区经济基础的保障作 用对文创产业发展的支撑。较为明显的是,当前已具备 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 州、重庆等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由此看来,利用地区的 经济发展环境和物质支撑,能够更有利地开展定制化文 化创意服务,更大程度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 发展,从而有效降低了文创产业发展的难度系数。

三、共享经济模式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产业创新意识,打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 以共享经济模式为主要依托,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 发展基础,有效提高产业创新意识是保证现阶段我国文 化创意产业发展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首先,相关领导 与管理部门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工作中,要对共 享经济模式对产业发展机遇以及消极影响做到及时分 析、有效应对,尤其是注重发挥产业区域文化基础对问题化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从区域文化内容与设施建设、地区经济基础等方面出发,紧跟地区对共享经济模 式的政策导向,特别是注重地区在应对共享经济模式中 对产业结构作出的诸多调整。比如,有效利用经济基础 较为雄厚的区域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优势,积极对现 阶段居民文化需求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并以调查结果 为参照在原有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动网络文 化业、文化旅游业、文娱休闲业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 业。同时争取更大比重的政策与社会扶持资金和关注力 度,为进一步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技术、提升产业创新 意识与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职能部门重视并扶持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文化创 意产业

基于现阶段共享经济模式的影响,相关领导与管理 部门保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重视力度是引导当前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发展活力的有效策略。首先,管 理部门应根据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逐步建立起 一套共享网络交流平台,对区域文化内容、文化设施和底 蕴基础等资源进行优势整合。同时注重在资源整合过程 中引进、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文化创 意资源和产业发展典型案例,或可建立经验分享区或以 商业效益兑现为目的的文化创意贸易板块等多个模块,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多种路径。

(三)强化文化创意产业对共享经济模式的利用敏 感度,缩减层次差别

从当前共享经济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 影响来看,强化文化创意产业对共享经济模式的利用敏 感度,有效缩减产业层次差别对于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 业的发展活力表现出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文化 创意产业自身在应对共享经济模式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过 程中,要时刻保持对共享经济模式相关政策、理论等内容 的关注力度,有效保证政策转化与贯彻落实的时效。其 次,对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部门设置以及人才配比等 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使其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更加符 合文化创意资源供需双方以及共享文化创意资源管理平 台等多方之间的资源置换和交易环境,最大程度上满足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的发展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针对 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型网络 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的层次差别,相关管理部门可有效应 用共享经济模式的资源贡献优势,整合新旧产业模式之 间的发展路径,最大程度上缩减层次差别,在整体上提升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

(四)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与共享 经济模式的有效对接

基于共享经济模式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的创新和改革要求,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与共享经 济模式的资源对接效率对于保证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 业的发展质量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在 文化创意企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注重企业发展 方向的调整,尤其是经济效益提高和人才文化软实力提 高等多方面之间力量的协调,充分保证在企业经济效益 和经营空间的同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在 资金方面,可针对现阶段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文化创意产 业竞争以及市场经济范围内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主流形 势,设置专项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扶持资金,为开展 讲座、经验分享交流会以及外出培训、进修等多元化形式 的人才培养活动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其次,在文化创 意技能与创新思维、共享文化理论知识体系等方面加大 现代化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为现阶段文化创意企业的管 理创新、发展创新和模式创新提供新鲜的血液补充,最终 为共享经济模式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 力量支撑。

四、结语

共享经济模式作为近年来从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全 新商业发展模式,是在资源所有权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 资源的使用权进行临时性的转移,因此从文化创意产业 的发展来看,在文化创意资源的供给方和产业运营的需 求方之间建立稳定、科学的第三方共享经济平台,为现阶 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有效保障。与此同时, 共享经济模式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效规避了文 化创意资源在产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的流失、纠纷等问 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蕾 , 刘新霞 , 李冰燕 . 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 展探究 [J]. 新西部 ,2017(10).

[2] 银勃旸 .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解决對策研究 [J]. 现代 营销 ,2020(1).

[3] 何宇瑶 , 徐力 . 消费升级背景下文化创新产品的经济价值 与产业发展之路 [J]. 设计 ,2019(21).

[4] 王慧茹 . 大数据赋能文化创新产业发展 [J]. 产业创新研 究 ,2019(11).

[5] 信息链接、技术嵌入与网络效应:共享经济下的社会网络 [J].浙江社会科学 ,2019(12).

作者简介:任子欣(1995—),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单位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音乐理论。 杨婷(1975—),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理论。 张义瑶(1972—),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理论。

(责任编辑:马双)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科“十三五”规划课题“共享经济视阈下社区文化服务创新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8SH07)

城市创意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动画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合理、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多样性、动画课程实验设备缺乏软件落后等问题,在“双创”价值引领下,从动画专业学生的兴趣延伸培养模式、动画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模式、教学方法探究模式方面,研究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双创”价值引领   动画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1.引言

动画是国民艺术的灵魂,是民族的品位;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还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动画市场化的发展,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1](333-334)。动画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向社会提供具有动态特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现如今,很多学者已经将动画专业应用到广告设计、互动娱乐、电影电视和游戏等多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高等教育中的动画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重点培养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2](84-86)。美国的动画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每一部动画影片都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援助。当前中国把动画专业作为各大高校重点发展专业,很多领域急需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在不久的将来,对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继续增加。

动画专业在高等院校具有非常广泛的就业方向和前景,目前,国内的广告设计领域、传媒领域、游戏领域、电影电视领域等,都是动画专业发展最快的行业,动画专业以技术为支撑,向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更多动画产品。目前很多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3](16-19)。涉及动画专业的一些企业,不仅对人才的美术功底、设计能力、创作技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还要求尽快适应行业需要,传统教育模式只是针对单独一个技能进行培养,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动画专业的发展。

2.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社会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高等院校中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在教育教学中仍然有一些高校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主要包括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性、教育教学手段单一且落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差,最终导致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阻碍各大高校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步伐,造成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现不合理的配置及不均衡的分布现象,制约动画专业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良性发展。这种认同对于动画专业教育来说不是一个好的信号,需要找到具体的原因。

2.1动画课程实验设备相对落后

一部好的动画作品是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表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先进的高科技教学设备,将现实事物通过数字化虚拟手段展现出来,就完成了动画的制作。因此,动画制作课程的开展代表着动画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最高水平,在动画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数字化的教学软件完全可以体现出动画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地位。在传统的动画专业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学习一些与动画有关的知识原理和制作过程,像一些低成本或者要求制作技术不高的动画可以通过简单的设备制作,数字化的教学软件和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是动画专业教学的必要条件,将数字化的三维虚拟技术应用到动画专业教学中,可以提高动画质量。比如可以利用动作捕捉器对角色的动作和形态进行调整和改变,参照传统的人形模拟技术往往无法达到三维立体的效果[4](248-251)。

目前,各大高校在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一些高级教学设备甚至没有,有的实验硬件设备仅仅配置一个手绘板和拷贝台,类似于动作捕捉器等高级设备不足,因此,各大高校适当增加动画专业教学的实验设备才是当务之急。

2.2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多样性

动画专业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是动画专业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教学方法是指动画专业中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受到课程内容的影响和制约,要求教师和学生遵守教学操作规范和步骤。动画专业教学过程是指导、调控动画专业课程教学的规范体系。有关学者从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层面对动画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考察,将动画专业教学方法分为提示型、共解型和自主型教学法三种类型。

包豪斯美术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将“师徒制”引入动画专业的教育教学中,从培养大学生动画专业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借鉴传统动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目前,部分地方高等教育學校仍然将“填鸭式”教学应用到动画专业课程教学中,导致动画专业课程教学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大大降低,削弱学生对动画的学习效果。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动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部分动画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还会涉及市场营销专业、文学专业、设计专业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动画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动画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关注[5](129-131)。

由于高等院校在培养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缺少教学经费,部分课程缺少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师只能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分析图片资料等方式代替实践课程操作,导致学生对动画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急速下降。如果学生无法完成动画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则后期工作很难上手,这种现象导致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存在矛盾。只有具备强大实践操作能力的动画专业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目前动画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往往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保证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解决高等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强有力手段。

2.3动画课程与教学目标存在不合理性

动画专业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个基于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等在动画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育价值。我国早期的动画艺术是在电影艺术的范畴内,动画专业教育是在电影制片厂和院校中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和工作,一些老牌高校很早以前就开展了动画专业教育,后来陆续开设的动画专业都脱离了最初的大学和电影厂[6](28-30)。早先的动画专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是具有一定优势的,社会上各个领域陆续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动画专业人才,制作的动画片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动画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存在很大差距,给动画专业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7](157-158)。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现在部分高等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理念和社会需求作为教学目标,一直盲目地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忽视动画的實际内涵,无法了解动画专业的真正内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

3.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1动画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模式

以特定的教育目标为指导,以不同的学科为主体,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动画专业的实验课是让学生深入掌握动画片制作需要的相关技术和流程,在设计动画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动画片制作公司的技术人员参与,注重“产学合作”。在美国皮克斯动画公司主创人员的参与下,当地艺术院校的动画课程设计和教学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有效互补,形成了良性循环[8](105-109)。在满足学生学习和实验需要的前提下,北京电影学院将为学生提供一套具有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动画专业教学设施,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9](60-62)。这一切都是动画专业教育面对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的成功教学改革。

加快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程,促进地方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实际、自主发展,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和通识课程。开设特色课程,以丰富动画专业课程内涵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进行动画专业课程设计时,不仅要重点参考一些专业院校的样本量,还要结合动画领域用人需求和学生情况,设计动画专业课程,提高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用性。

3.2教学方法探究模式

由于动画专业在艺术教育中往往具有特殊性,改革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征,重视学生在学习动画专业课程时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选课条件,实行学分制,丰富学生的动画专业课程选课途径。当前,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动画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创新型的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动画专业课程的兴趣。学生一直以来都是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对动画专业课程的选课权利,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对动画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3.3动画专业学生的兴趣延伸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价值引领,就是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一名动画专业学生创业思想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生的创新点,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创新思想实施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使每一名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专业、文化、世界观和人生观上的差异,决定了高等教育教学不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必须向学生提供符合动画专业教学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和规范的标准,培养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动画专业课程存在一定兴趣,才能激发动画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在“双创”价值引领下实施动画专业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教师的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技巧得以提升,指导学生的创新学习。有些学生在动画创作过程中通常有着想法,也在进行思考,对动画专业课程有很深的领悟和理解,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专业上有所突破,还要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制定动画专业课程学习任务,把动画专业与学科竞赛结合起来。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积极参与学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当今社会人才结构多元化的要求和趋势。

4.结语

本文提出了“双创”价值引领的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针对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双创”价值引领下,通过创新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敏.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

[2]万珊.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00(012).

[3]崔莹.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029).

[4]苗雨君,刘景军,陈红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途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00(009).

[5]李高申.基于WSR系统方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00(008).

[6]张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00(014).

[7]周贤.基于BIM技术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9(09).

[8]彭庆文,王昌友.基于终生体育服务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J].体育学刊,2018,025(004).

[9]卞咸杰.普通高校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档案管理,2018,000(001).

基金项目:

“双创”价值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校级专项课题

浙江省“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云环境下基于项目化的游戏美术三维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G2019 0521)

城市创意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进行,城市应当进一步制定明确的文创产业发展目标,注重在挖掘城市文化创意的基础上提高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质量。文化创意未能作为城市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没能体现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竞争力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当基于地方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着力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向着创新性、独特性方向发展。由于地方文化创意项目没能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影响了产业发展的有效性,不利地域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

一、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通融发展瓶颈

(一)资源整合度较低

城市的独特文化内涵与城市文化产业关联性较低,不少城市注重发展动漫、时尚等主题文化产业,没能基于城市文化特色进行城市文化产业资源的深度挖掘。城市文化产业不能精心培育并优化传统文化资源,不能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独特性。首先,一些城市文化产业没能从区域内积淀的已有文化资源入手,不注重挖掘和保护文化创意的源泉,一些文化企业更注重寻找域外文化资源。其次,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地域传统文化、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受到版权、法规、所有权等方面的制约,很多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没能焕发出商机。再次,一些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城市人文景观没能与大众生活进行深度融合,尚未能形成地域文化资源的广泛影响力,地域文化创意空间仍有挖掘的巨大潜力,还需要在提高受众广泛性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化资源开发。

(二)产业特色不突出

城市文化创意应当基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强调在获得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地域文化产业已经开始注重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业项目,但是存在着创意少与产业重复率高的问题。不少地域只注重借助地域文化进行类型化的笔、杯、盘等产业化生产,没能在集中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开发独特性的文化产业项目。还有的地方存在同类性产品的盲目攀比方面,往往把文化产业的创新放在求大、求小或者求数量方面,没能真正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展示。另外,由于区位优势的整合不足,企业间未能走出联合发展的道路,因此影响地域文化创意的有效性,不利于促进产业水平的升级。不少地区还缺乏龙头型文化企业,缺少有影响力的文化展示与传播平台,造成文化创意产品的宣传度低,没能提高文创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城市文化创意与文创产业整合原则

(一)战略整合原则

城市文化创意理念与文化产业发展应当统一为城市服务,强调构建完善的城市文化产业战略体系,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的引导与实践价值。首先,以产业整合为突破口,建立新型的文化创意的景观载体和活动项目,通过基于丰富的文创创意产品提高宣传力度,更好地吸引人们参与文创体验与实践活动。在产业整合的背景下实现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注重推动精品创意文化的发展,加强文化创意的综合策划,不断推出精致的文创产品,满足地方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其次,围绕推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创意实践活动的转型发展,提高文化创意部门的市场意识,在市场化的原则下促进文创产品发展。在政府引导文化产品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加大机构引导和政策扶持,注重形成一个利益均衡关系,更好地促进企业、政府部门参与其中。最后,还要树立强有力的品牌意识,在品牌指引下促进文化创意与企业的深度联盟,打造文创产业与旅游发展合理有效的突破口。

(二)政策供给原则

城市文化创意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衔接,应当基于文化产业,更好地表现出城市的文化风貌、精神理念、时代特色,还要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实践活动企业的支持。首先,成立文化产业协调小组,协调相关部门提出一系列的扶持鼓励政策,给予主动参与文创项目的工作人员适当的奖励。其次,还要成立观赏性的体验区,在进一步选择区域文创发展主线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把各种文创项目与资源进行融合,打造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路径,形成科学完善的设施体系,拓展配套要素功能,提高地方文化创意资源的聚焦性、带动性,着力进行文创特色的塑造。再次,还要打造优化的地方文化馆,全面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在挖掘历史长、规模大、发展快的文创产业发展体系的基础上诠释城市文化魅力。例如,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民众博物馆,有冰雪等独特资源的地域还可以打造冰雪文化博物馆,展示冰雪文化的载体和特点,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刻透彻的挖掘,建设一个全新的地方文化载体。

(三)服务支持原则

城市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还要建立一系列的辅助性的管理体系,运用各种政府公共资源打造文创供给体系,满足全社会的文创需要。首先,应当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保护稀缺性的城市文化创意资源,更好地挖掘整理可用于城市文化创意的独特性资源。其次,建立文化创意培育的咨询中心,建立一系列主题文化的活动展示中心,文创创意的俱乐部等,建立一批重要的文化创意的合作机构,加大科研人员、教育教学人员、文化创意理论研究人员的培训工作。再次,提高区域性文化创意品牌的社会知名度,提高文化创意项目的社会价值,展示文化创意的重要意义,在促进相关创作的基础上提高文创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后,建立数字化的文化创意扶持平台,依靠文化产业营销渠道打开文创活动的社会影响和传播渠道,实现文创产业与知识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提高文化创意活动有效性。

三、基于文化创意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一)加大文创活动扶持力度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推动力量,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融入地方文化产业的新格局。首先,应当围绕文化创意建立规模化产业园区,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带,加强文创的科学规划,提高文创资源的利用率,形成特色品牌文化项目,政府应当加大文化调控工作的力度,着力集中区域优势力量,实现集约化文创发展。其次,提高文创项目的政策供给水平,有效落实国家文创政策,加强文化产业的规划工作,深入贯彻文化产业发展精神,进一步基于特色城市文化挖掘文创活动的产业增长点。再次,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文化创意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发展的公平性环境,提高文化创意的市场竞争力,构建良好的文化创意经济平台,有效减少文创交易的成本,实现文化创意的产业转化,提高文化创意融入文化产业的价值。

(二)加强文创活动资金扶持

促进文化创意活动的发展,还要拓展文创产业的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利用企业形式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推动各类文化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首先,拓展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注入,引导民间资本为文化创意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条,提高文化创意的信贷投入水平,鼓励企业运用资本方式为文创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在有效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基础上,通过股权多元化的方式鼓励新兴文创项目进行产业化运营。其次,应当重点加大知识密集型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文创项目的自主经营有效性,注重引导社会机构的文创项目的市场化,最终通过企业运作的方式更好地实现文创产品价值。再次,建立科学的项目论证评估机制,加强城市文化产业的布局,建立自负盈亏的管理机制,以及金融投资的风险评估机制,合理预测文创项目的发展,近一步降低文创项目融资的风险因素。

(三)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工作

引进文化创意人才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当下应当加大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密集性的文创产业,落实抓好文创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首先,联合地方高校、人才招聘机构为区域文创活动延揽人才,注重建立灵活性的人才交流机制,基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需要实现实践艺术文创人才的有效流通,允许个人以灵活的形式参与文创项目的研究实践工作当中。在建立适宜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文创活动积极性。其次,加大国外文创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吸引全球高端文创人才进行文创产业项目,进一步实现文创人才的聚焦效应。再次,还要打造全球人才的交流与融通机制,基于文化创意组织全球性的论坛等活动,搭配优质的文创人才的互动平台,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重点打造高质量的文创人才评估体系,從而更好地起到文创人才的汇聚作用,实现文创人才的综合全面汇聚。

(四)培养群众广泛文化需求

地方文化创意活动助力文创产业的发展,还要立足于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着力挖掘文创市场的潜在能力,在扩大市民对文创产品需要的基础促进文创活动的快速发展。首先,加大文化教育的投入工作力度,积极优化文创产品的结构,围绕着市民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性文化参与活动,打造立足于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广泛市场进行文化消费,强势发展和繁荣文化产品市场。其次,实现文创产品市场的均衡发展,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制度上更好地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满足广泛的市民文化需要。再次,进一步开发文化消费市场,有效划分文化消费市场的层次,实现文创项目的差异性供给,基于丰富的文化创意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传递展示出文创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结语

进一步展示文创创意的价值,通过文创创意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加强政策性的供给,建立良好的文创产意的示范产业园区,充分运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在提高政策监督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创发展体系,在重视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能运用法律的方式保证公平的市场环境,从而为文化创意活动有效融入文创产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曹徽,巩艳芬,魏希柱.中国创意城市创意能力评价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2]龚雪.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创意指数[J].开放导报,2012(12).

[3]朱自强,张树武.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4]林中燕,郑大川,黄蕾.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14(6).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城市创意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主线和当前的紧迫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西方国家普遍通过文化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来提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应当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要突破口。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状况有清醒认识,不要丢掉了“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产业,新经济增长点,核心价值体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主线。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决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完成当前这一最紧迫的任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后金融危机、后改革时期最为紧迫的任务,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这完全是着眼当今世情、国情作出的重要决策。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及参与世界竞争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并且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大的朝阳产业和实体经济。文化产业在创造巨大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正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世界各国已把文化产业作为产业升级中的第五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文化产业出口已成为第一出口创汇的产业。文化产业在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也已成为支柱产业,其产值约占GDP的1/5。据《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对15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分析:美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87,位居15个受测评国之首,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22,低于0.5这一平均值。这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目前西强我弱的态势下,我国面临文化软实力挑战的压力更大。为此,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由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等迅猛发展,使人的文化需求与创造力被空前地释放出来,文化展示了服务于人的社会效益及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成为经济发展领域的新锐产业,文化产业在经济、文化、社会及政治领域中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低迷,但“口红效应”凸显,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更是异军突起,文化生产力已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是文化与现代技术、现代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优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前途无限的“朝阳产业”,其必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自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功能奉献于经济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价值,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大更强的力量,使经济发展进入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有力地改变了现实中的经济结构,从而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纵观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决定》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联系起来,以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着力点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而又顺利地转变。

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陷入低谷,唯有文化产业一花独放并成为亮点。据从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数据和成效看,文化产业已成为不可低估的经济增长点。凡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没有跌入谷底,完全靠文化产业来支撑。东西方一些国家,在1997年后全力发展文化产业,如日本靠动漫产业、韩国靠韩剧等,已使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我们党也认真总结其成功经验,自十六大将文化划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来,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幅度在17%左右,保持了强势增长的势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迅猛,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左右增加到2009年的5%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缩小,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60.9亿美元,相比“十五”时期增长100%。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11.8亿美元,相比“十五”时期增长255.6%。图书版权进出口由2003年的15.4∶1下降为2010年的3∶1。我国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的版权输出连年攀升,从2005年的615种增长到2010年的2685种。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2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5~7个百分点。以电影产业为例,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电影票房在2008年同比增长30%的基础上,继续逆势上扬,票房收入超过62亿元,同比增长4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呈井喷之势。尽管如此,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体制性、政策性及环境等因素所限,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把我国的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发展文化产业作了新的论述。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支柱性产业的总产值必须占到GDP的5%以上,而我国的文化产业总产值到2011年仅占到GDP的2.75%,在五年时间实现文化产业总产值翻一番,任务相当艰巨。但我们应该看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为文化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已初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密切相连,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动力,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文化产业直接构成了经济发展本身的内容,既提升了我国物质产品的价值,延伸了产品的产业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又有力地促进了科学发展主题的实现,带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文化产业之所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因其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这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又符合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成功调整的基本做法。自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顺利完成了对原有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转型、改造与提升,其具体做法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来全力推动,由此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而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

西方国家普遍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做法来提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为此,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此后,一些西方国家纷纷制定了文化立国的国策。英国曾是全球第一代“世界工厂”,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走向没落。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到2005年,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英镑,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美国更是靠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渗透力,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建立和扩大霸权,形成了顶级的文化产业。有资料显示,美国目前已经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的资料说已经高达18%~25%,有的说占29%,其自然使经济结构较为合理,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在亚洲金融风波冲击后觉醒,全力发展文化产业,21世纪初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发展理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政府于2007年5月通过了《日本文化产业战略》,使日本结束了“经济立国”的国策,进入了“文化立国”的新阶段。日本“文化立国”战略一开始就深深打上企业模式的烙印,政府的主要工作有两点:一是加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立法;二是加强相关企业和从业者的利益保障。日本文化产业讲究“首先要让东西好卖,卖出去之后再谈精神建设”,这种市场主导型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要突破口。我国的产业结构要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业,要从制造业为主逐渐走向高端服务业,要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升改造,必须靠文化的支撑和科技创新的拉动。我国2000年把“文化产业”写进中央文献,使文化产业有了质的发展。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高于同期GDP年平均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0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75%。与此同时,自2003年以来我国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基本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第一大图书品种及总量生产国、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等,在把我国文化发展带到黄金期的同时,也有力地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尽管如此,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并没有实现根本性改变,结构中的弊端很多、很严重,如我国贸易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货物贸易比重大,服务贸易比重小,而且小的可怜,文化贸易始终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已经开始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据学者估算,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比大约为10∶1,我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高达10~15倍。近些年,文艺演出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10∶1,出版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0.3∶1。文化贸易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利益、付出更小成本的表现,文化资源不等于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也不等于文化贸易的能力。文化贸易发展更多地依赖全球化的市场及其明星制度、经纪人制度和全球营销方式,这恰恰都是我国文化贸易的弱项。这是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用文化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用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发展文化产业眼下要解决我国缺少品牌、没有设计、文化创意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讲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能够与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创新应变能力,还能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催生新的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和新的产业形态,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在满足内需、拉动内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文化产业进入门槛低,占用和消耗资源少,属于典型的绿色经济,具有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优势,是服务业当中的朝阳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成长性极好,增值空间巨大。按国际经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由于经济结构及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所致,实际文化消费不足1万亿元,凸显出我国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充分满足人的文化需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实质是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和归宿。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我国由经济GDP唯一模式转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模式。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我国的GDP增速降为7.5%,也是着眼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看,最好的转变路径就是以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满足人们精神上、文化上的多元需求。在社会转型期,尤其要满足人的思想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能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人们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改变每个人的生存质量、生活品质,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研究表明,在文化产业较发达、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合理的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能够达到10%以上。而我国与之还有较大差距,所以必须全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在文化需求上做到以人为本,扩大人的文化消费,充分满足人的文化需求。尽管现实与人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但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更多考量人的文化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及情绪上的感受,做到更尊重人、更关爱人、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更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和幸福指数的提升,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

发展文化产业,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档次,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文明水平。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说明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对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并不必然带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借助文化本身的力量,以文化人,发展文化事业让人们享受到文化上的关爱和服务,发展文化产业让人们在文化灌输中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反过来要扩大文化消费,强化娱乐、教育、旅游、休闲等,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与人们的兴趣爱好相契合,充分调动人们接受文化熏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一流的文化事业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健康的文化产业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此外,我们还要在中国制造的产品特别是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同时,让我们先进的价值观、理念、文化等走出去,由此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其逐步接受和认同我们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让世人看到强大中国精神的力量和软实力。

在当代社会,文化直接关系民生福祉。文化建设和发展受物质发展水平制约,但某种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决定它的经济基础有相应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样化,使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多元需求的新阶段。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这时人们的文化需求将有一次较大幅度的提升,有的学者称为井喷式的增长。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集中精力发展文化产业。

现实中有两点我们必须看到:一是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状况要有清醒的认识。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文化软实力落后的态势虽然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文化赤字、文化逆差严重,与大国地位不相符。二是发展文化产业切不要丢掉了“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一流的文化产品,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伐,必然带来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向积极方面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实现科学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新华社记者.“文化立国”展示日本另一面〔J〕.半月谈,2011,(24).

〔3〕殷越男.论我国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及体制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10,(5).

〔4〕朱 琰.从文化产业到精神经济〔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

责任编辑 于晓媛

上一篇: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科研经济现状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