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建设论文范文

2023-09-16

无线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要重视网络阵地的建设,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工作水平,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从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建设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出发,讨论现阶段党建工作的现状和新媒体时代下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建设网络阵地的“三部曲”理论,为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手机等移动通讯设的普及,使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络用户的数量达8.29亿,其中通过手机接入网络的用户比例高达98.6%,20~29岁年龄段的网络用户比例为29.9%。由此可见,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范围极大的流行趋势,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受其影响巨大。因此,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必须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才能占领网络阵地,更好地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建设高职院校网络阵地是新媒体时代下符合政策要求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针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营造清风正气的网络空间,强调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网络阵地这一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要求各级党委应当“努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建设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平台”。

在高职校党建工作中,应当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的指导意见和方针政策,加强新媒体新技術的运用,积极建设网络阵地,利用新媒体技术让网络阵地发挥引导和传播作用。这既是高职院校中党建工作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也是推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建设高职院校网络阵地是新媒体时代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经之路

党建工作在高职院校中一直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发展乃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在此之前,一批又一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利用传统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网络自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党建工作者必须改进和创新网络阵地建设的方法,做到因时而为、顺势而变,主动占领新媒体网络阵地,才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文化传播,使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

二、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及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培养和吸收党内新成员方面,党建工作者需要在团员青年中培养优秀分子,作为党的培养对象。把优秀的青年教职工和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2)在对党员的教育方面,密切关注党员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时时开展党性教育,引领党员群体不断进步。(3)对高职院校内的各个支部进行管理和建设。

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者在长期的党建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国家和党的各项事业输送了大批思想和技术方面都极为优秀的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逐渐显露出了一些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方式过于单一

在目前的党建工作中,一般会组织和安排专门的时间,以讲座和系统授课的方式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然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很少有机会进行学习。另外,受限于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即使社会上有更好的学习资源,高职院校内的党员群体也难以接触。党课、讲座等传统的传播教育方式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引起青年人的兴趣,也会使部分党员群体参与的积极性降低。这都会让党建工作中的传播和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受众对象较为狭窄

当前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主要针对的受众对象是党员和有意向加入党组织的群体。一般情况下,在新生入学之后会有部分学生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学校会择优推荐部分学生参加党课和讲座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但另一方面也排除了部分有更大进步空间的积极分子。这样的方式无异于将学生分为要求进步的学生和普通学生两个群体,党建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只能覆盖到被推优的这一部分学生,而大量的普通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众对象的狭窄,党建工作无法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3.工作流程较为模糊

党建工作中的各项指导意见和工作流程对党建工作者来说,都是日常工作必须熟悉掌握的。但是对党建工作的受众对象而言,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青年学生很多情况下只是被动接收任务,何时接收党课教育,何时写汇报、写心得,对其中流程和关系都不甚明了,对“三公开”“三公示”“一答辩”的规范也缺乏思考和认识。这无疑会对党建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产生不良影响。

(二)网络阵地建设现状

在新媒体潮流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也陆续开始网络阵地的建设,不少高职院校都有相应的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传播的及时性和高度的交互性。接受者和传播者能够实现双向互动,接受者也可以变成传播者,利用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另外,新媒体的传播方法更为多样,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兴趣。但是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差距大,在高职院校党建网络阵地建设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网络阵地流于形式

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搭建了党建工作的门户网站,但是内容和形式仍然延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仅将原本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内容原样照搬到新媒体平台上,党建工作徒有新媒体的外表而没有实质性改变,新媒体技术没有充分被运用到网络阵地建设中。

2.对网络阵地缺乏监管,缺少对舆论的引导和把控

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人都是传播者”,任何观点都有可能在新媒体平台上发酵和传播。一些高职院校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平台之后,缺乏事后的监管。负面的舆论不及时加以控制,反而让谣言先行占领了网络阵地,很可能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在新媒体时代下需要大力建设网络阵地才能更好地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更加全面地思考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控制新媒体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让党建工作和新媒体得以更好融合。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党建网络阵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要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高职院校网络平台的搭建,必须充分理解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建阵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高网络阵地的建设水平,为党建工作带来更大的发展。

(一)新媒体使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

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各样的思想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使现代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中,各种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给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加强思想引领、构建价值观念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容易被社会负面思想所误导。在网络阵地中,这些青年学生从各自不成熟的立场出发,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可能会发表偏激的言论,使网络阵地反而成为负面言论的集散地。在各种思想斗争激烈的网络环境中,如果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者应对不力,很容易造成青年学生的思想混乱。因此,必须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创新党建工作,弘扬正能量,增强网络阵地的积极引导作用。

(二)新媒体对互动的要求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对党建工作形式推陈出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建工作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工作范围需要向网络社会中延伸,工作方式也需要由原先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传播与接收相结合的新阶段。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领域,忽略网络空间,一味地向党员群体灌输理论,而缺乏倾听和沟通,工作的效果必然会受到严重限制。

新媒体的交互性要求党建工作者更加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交流和反馈工作,让党建活动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扩大党组织活动的辐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网络阵地的针对性、时效性。

(三)新媒体对技术要求更高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理念一方面能够带来更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对党建工作者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党建工作者不能故步自封,需要不断学习,在掌握最新技术的前提下,还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将新技术运用到工作中来,有效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党建工作者必须自觉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以新媒体信息化提升高职院校网络阵地科学化建设,整合各类党建资源,改进工作手段,推进工作部门办公自动化,实现党建工作的媒体信息化管理,降低工作成本。

四、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做好网络阵地建设“三部曲”

(一)第一部: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阵地中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在理论创新方面不断推进,在传播和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念、凝聚和强大民心人心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网络阵地的建设和作用发挥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建设网络阵地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最为核心的要求。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各种势力企图利用网络营造对己有利声势,网络上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都会对青年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建设网络阵地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网络阵地的思想教育基础,切实实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新媒体网络向青年学生广泛传播。

(二)第二部:平台搭建,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高效平台

一个高效便利、功能完善的网络平台是党建工作发挥作用的保障,也是建设网络阵地的技术基础。高职院校要重视网络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党建网络平台。

1.彻底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

党建工作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或者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的方式,解决网络平台搭建中因为技术问题而导致的功能不全、交互性差、用户体验不佳等可能会导致网络平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建设网络阵地的技术基础,完善的网络平台能够让党建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也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更加流畅地接收教育,青年学生在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会愿意主动接受正向的引导和观点,形成党建工作的良性循环。

2.运用各种新媒体传播途径,形成网络阵地完整体系

目前新媒体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即时通讯类的QQ、微信等平台之外,还有用于观点展示和交流的微博和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党建工作在建设网络平台时,要将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尽量多地渗透到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传播途径,并且要学习和掌握不同平台中的话语特点,打造全方位、全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让党建工作真正实现全面覆盖,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

3.加强网络阵地的交流,掌握思想动态

党建工作者在建设网络阵地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正面观点,不能堵塞交流的通道。这样一方面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负面思想及时遏制,让积极正面的言论占领网络阵地,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交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青年学生更乐于接受教育和引导。例如,2012年江苏高效辅导员年度人物——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學校辅导员朱以财,利用自己的微博与学生沟通,发布了2600条微博,获得了两万余条留言,90多万次浏览,让学生在情感的沟通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第三部:内容创新,高质量内容是网络阵地发挥优势的保障

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新媒体时代下对网络阵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要求与传统媒体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建设网络阵地时不能将传统的党建工作内容照搬到新媒体平台上,而应该提高内容的质量,通过高质量、新形式的传播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网络阵地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形势下,僵化死板的内容根本没有广泛传播的机会,要创造更加贴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在内容的讲述形式上也要进行精心编撰,用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要转变以往传统的纯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用更生动的实例、更活泼的语言扩大党建工作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五、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党建工作对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党员群体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者积极学习,充分思考。在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寻求利用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和资源转变工作模式的方法。另外,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需要全力构建和打造网络平台,让正能量、先进性的思想和观点占领网络阵地,从根本上促进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大荣.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3):28.

[2]王平勋,杨海莹,杨帆.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56.

[3]李景龙.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分析[J].科教文汇,2015(32):35.

[4]叶静伊.新媒体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J].党政论坛,2017(5):6.

[5]卢允伟,邵梁,程杰.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15-16.

◎编辑 赵瑞峰

无线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提 要]在当下的网络文化领域中,弥漫大量低俗文艺产品,就如同雾霾一样严重破坏了网络文化生态。针对网络虚拟现实中的文化雾霾的成因及危害,从培育网络文化生态价值共识,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的规范,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以及推进立法等方面探索其生态协同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虚拟;文化雾霾;生态;协同治理

[作者简介]端木潘婷(1989—),女,华东交通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余 杰(1990—),男,东华理工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西南昌 330013)

十八大以来,在全社会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之下,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文艺界提出了严峻而急迫的要求。“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网络虚拟现实中的的色情和暴力,网络谣言,垃圾信息以及弹出式广告等网络文化雾霾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破坏了网络文化生态。因此,我们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阳光映照进每一次上传和每一次浏览,驱除网络文化雾霾,构建网络文化生态。

一、网络虚拟现实中文化雾霾现状及成因

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弥漫着大量文化雾霾,以弹出的色情和暴力的游戏广告、未经许可而漫天铺网的垃圾邮件、以声音、文字、图像等为表现形式,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在网络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无人问津,负面报道却炒作的很厉害,这就是一种“文化雾霾”的表现。究其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的虚拟性与社会现实性的迷失

虚拟不仅是事物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存在着另一个“网络自我”。所谓的网络虚拟世界其实并不“虚”,网上的虚拟空间本质上就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了最真实的自我。性格的两面性在网络的虚拟性与社会现实性之间迷失,现实社会中规中矩的一个人,在网络虚拟中则表现低俗无比,浏览以及散布低俗信息,从而导致网络文化雾霾的萌芽。

(二)网络文化市场体制不健全

根据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这一数字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商机。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网络运营商为了使利益最大化,用低俗冒充民俗,用庸俗偷换幽默,用色情取代优美,用恶搞取媚观众,使净化灵魂、陶情益智的网络平台散发出毫无文化品位和文化尊严的铜臭气。这些网络媒体在制造文化雾霾,蚕食着社会正能量。

(三)网络文化监管力度不大。

政府作为调节者,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有些被动,相应网络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速度远远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政府机关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一方面,政府没有及时出台一些网络制度与政策,无法有预见性地规范网络行为。另一方面,网络立法滞后于网络违法行为,没有形成预防体系,导致网络“文化雾霾”遍地开花的困境。

二、网络文化雾霾造成的负面影响

“空气中的雾霾,损害的是健康。文化领域的‘雾霾’,损害的是人的心灵。”全国政协委员黄宏的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网络文化雾霾不但侵染了人们的心灵,还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误导。

(一)降低文化品位,滋生低俗之风

目前,一些网络文艺产品的创作者为增加点击率,用低级趣味、对感官刺激和暴露的文艺作品来吸引网民的注意。主要表现为庸俗无聊的恶搞文化、低级趣味的无厘头文化、挑逗情感的煽情文化、吸引眼球的另类文化。一些素质较低的编辑或者导演盲目追求轰动效应,不顾职业道德,借助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里展示低俗才艺,制造出大量的网络文化垃圾。他们有的渲染悲情,调侃道德,宣扬搞笑娱乐,有的贬低领导形象,甚至诋毁社会制度,这大大降低文化品位,滋生低俗之风,其危害不容低估。

(二)消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造成文化行为迷乱

如今网络虚拟现实中出现了泥沙俱下的局面,然而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媒体推行“网络霸权”、“政治渗透”和“文化殖民”,甚至利用网络媒体向我国持续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输出,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在网络盛行。这使一些网民模糊了价值边界,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功能。正是由于价值观念的扭曲,导致一些网民寄情网络,及时行乐,追逐名利,以功利主义的色彩粉饰核心价值观,造成文化行为迷乱。

(三)破坏网络文化生态,污染文化环境

网络文化生态就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滋养和信息传播为核心,不断满足社会主体价值诉求和精神诉求的一种圆融状态。换言之,这是与人的现实生活相对应的一种健康存在状态。然而,网络虚拟中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雾霾,散播的都是些“假、丑、恶”的文化,与本该宣扬的“真、善、美”的先进文化背道而驰。当我们一打开网页,这些低俗的文化雾霾就自动弹出,那么网络文化生态必然遭到破坏,网络环境也必然受到污染。

三、网络文化雾霾的生态协同治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家园,是国家最核心的软实力。然而网络文化雾霾污染了人们的心灵,导致价值观念的缺失。因此,势必要构建驱散网络文化雾霾的协同治理机制,塑造网络文化生态。

(一)培育网络文化生态的价值共识

价值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成功的治理离不开科学的观念和价值共识。构建网络文化雾霾协同治理模式,需要治理主体之间对网络文化生态建设产生价值认同,即多元主体对网络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达成普遍共识。当前,网络文化雾霾正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一些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引导网民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强化网络文化雾霾协同治理的价值导向。

(二)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机制

由于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一些互联网企业为牟取暴利,时常在网站上制作并传播低俗文化产品。因此,网络文化监管部门应该对网络文化产品的发行严格把关,禁止一些低俗文化作品的传播,以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含量和艺术质量。首先是强化信息管控,加强网络行政监管。定期对本地的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排摸、检查。其次是加强执法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在提升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安全防范的同时,积极安排警力,开展网上违法有害信息巡查和公开执法。再次是强化打击力度,震慑违法犯罪。积极联合工商、公安等执法部门开展重点领域的执法检查。最后是建立举报监督机制,增强行业自律。利用网络媒体阵地,通过公安部门认证账号,联合本地的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开展法律法规宣传。

(三)构建网络文化雾霾协同治理的互动合作机制

网络文化雾霾的治理不仅仅单靠政府的监管,还需要非政府组织和网民及社会公众相互合作,最终形成三者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首先,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开展网络文化雾霾的整治行动,关闭部分不法网站,并把整治网络文化雾霾专项行动转向常态化,还要改变各地各部门“九龙治水”现状,加强协调配合,主动做好工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其次,加强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对网络文化雾霾治理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从而推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及公众的良性互动。最后,引导社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网络文化雾霾的监管与治理,号召社会组织及公众对扩散网络文化雾霾进行举报。

(四)推进网络文化雾霾协同治理的法治进程

要驱散网络文化“雾霾”,需要立法的“阳光”。我国现行网络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数量偏少,甚至存在许多立法空白和盲点。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推进网络立法进程,使相关网络法律法规跟上网络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最关键的是要提高网络文化立法的预见性和协调性,分步骤实施网络文化立法工作。除此之外,还要严格执法,打击恶意制造和扩散网络文化雾霾行为。在打击惩处恶意制造和扩散网络文化雾霾行为方面也毫不姑息手软,坚决惩治影响恶劣的网络谣言责任人。

总之,网络上每一次点击或者浏览都是一次心灵的叩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驱散网络文化雾霾,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持网络文化生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公众应构建网络文化雾霾协同治理机制,形成合力,共建网络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杨瑞萍,魏昊.论网络文化生态价值及其建设[J].人文杂志,2013,(4).

[2]张建民.论低俗文化对我国主流文化的危害及其控制[J].吉首大学学报,2013,(2).

[3]何明升.中国网络文化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云付平,孟宪平.网络文化粗鄙化及其常态化治理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2).

[5]韩晓莉.生态管理社会协同机制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4,(7).

[责任编辑:刘忠林]

无线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品牌;问题;分析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内涵及辩证关系概述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精神、信仰、宗旨、价值观、企业道德与伦理等,企业文化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竞争环境下,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部分;企业品牌建设是在差异化营销战略指导下围绕品牌定位、品牌规划以及品牌形象、品牌扩张等内容而进行的一些列营销活动。两者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

企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制度和机制是品牌建设的脉络、性格和动力,企业文化对于品牌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品牌溢价、品牌强度和品牌忠诚,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品牌的价值,有利于保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里建立起长久持续的忠诚度;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无不解析和阐释着特定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品牌也对企业文化的构建起着重大的反作用。

二、企业在文化建设与品牌建设关系处理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关关系的处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横向对比上看,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对于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处理上缺乏战略层面的关注和审视,以致在相关战术及业务层面上存在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倾向,使得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对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得到了很大的折扣。相关研究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只有35.6%的企业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升到了企业战略的层面加以了考虑,而众多的企业则表现为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漠视、关注力度不足或者是感到力不从心而无从下手,结果自然造成了其贡献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其对于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的平均贡献率不足4.5%和7.3%。

第二,企业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缺乏持续的投入,特别是对于如何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在具体业务中实现无缝融合和对接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和策略。调查研究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0年期间我国企业对于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年均增长率不到3.8%,而同期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该项指标数值达到了11.4%,大大高于国内水平,而且欧美国家的相关业务和环节中对于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无缝融合程度达到了78.3%,而该项数值指标我国企业的平均值仅为15.3%。

第三,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和推广的形势下,企业对于如何依靠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缺乏一套完备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平台对于文化品牌建设的低成本、高效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低廉高效的手段在国外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2009年欧美国家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中由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节约了46.8%的成本支出,同时带来了19.3%的效率增加幅度,而我国2010年的两个指标数值才仅仅实现了12.3%和3.2%。

三、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上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及其先进做法,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强和提高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处理上的质量和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从战略的层面和视角来审视和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基于这种战略的高度来对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调整,建立起相匹配的机制和配套措施。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和解决放到企业战略的层面去考虑,是由其特殊地位和作用意义所决定的,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企业文化的竞争上,而企业品牌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起着企业文化的外在化和表现的作用。基于战略考虑,按照其要求和既定程序将之付诸实施到企业的各项业务之中实现整合和配套设施建设,是确保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二,在战略层面上审视和关注的同时,要加大对于文化品牌建设的持续投入和相应的资源配置,并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具体情况研究和制定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融合于日常经营业务的解决方案和具体实施途径。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业务一样,是需要资源和成本的,由于其特定的投入产出比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其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和迫于求成。另外研究和制定将文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和企业具体生产经营环节和流程实现融合共生,是其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和重要步骤,也是文化品牌建设中需要长期投入和重点关注、调整的领域和内容。

第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依托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长久持续地开展下去。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予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富于了企业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卓有成效的工具和方法。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节约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的投入,并能很有效地改变其投入产出比水平和周期,其关键的问题是做好两者融合的具体方案和实施办法。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文联、石油文联

参考文献:

[1]打造企业文化品牌 促进业务有效发展[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11.

无线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强国战略;网络生态;网络安全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强国”战略即通过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适应新时代网络空间发展特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国家战略。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吹响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号角。同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并对其中关键的网络生态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网络生态是指关于网络主体、网络客体、网络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平衡状态,从“网络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上来看,网络生态环境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大力加强网络生态建设,对于提高网络生态治理能力,深入推进网络强国战略落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维护良好网络秩序:落实体系化联合建构模式

网络强国战略着重强调了网络良序环境的重要性。网络生态环境建构的第一步就是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按照体系化建设思路,围绕制度机制责任主体等方面构建联合治理模式,提高网络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治网是网络生态建设的根本之策,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关键环节,也是依法治国思想在互联网领域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稳步推进网络法制化建设,网络空间治理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2017年6月l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适应网络治理的迫切需要,在网络空间安全管理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同时应该看到,我国在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等热点问题上还有不足。应围绕网络安全、网络基础资源与设施、网络商务、网络服务、网络信息传播、网络知识产权等方面,全面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应加强宣传普及,把法律规定转化为网络用户的自觉行动。

(二)推进多主体联合治理

网络生态治理涉及多元主体,不同主体知识结构、立场、能力、资源等不同,使得在网络治理过程中有其优势和不足,互联网治理不可避免地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从单纯政府监管向多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则多主体联合治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互联网治理领域的深刻反映和灵活运用,以开放式协同合作为核心,强调线上与线下、政府与社会各方的跨时空协同治理,充分体现了网络主体间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生态关系。综合来看,体系化联合治理以整体性的视角为基点,在健全法律基础的前提下,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治理手段,联合多主体进行体系化的协同治理。

(三)突出网信企业责任主体地位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网信事业,持续推进“互联网+”、数字中国建设,互联网企业成长迅速,规模质量大幅提升,但同时诸多乱象也随之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B这就明确指出了当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对互联网企业责任定位不清追责不力,导致其不落实主体责任,在内容审核安全管控上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凹互联网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一是要加强网络内容和安全审核,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建强与自身规模相适应的审核队伍;在适应相关行业发展的同时,与时俱进更新审核标准;坚决遏制有害信息扩散传播。二是要加强从业资格审查,健全完善从业标准,严格开展身份认证和资格审核。三是要强化问题监管和追责,开通有害信息举报端口,加强自查自纠、自省自律,建立健全问责和追惩机制。

二、增强网络主体防御力:强化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

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是网络强国战略关于网络治理的重要举措。通过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媒体强大的社会影响与动员能力,正确引导民众,促使全体社会成员依法用网,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一)全力争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意识形态渗透作为获取利益、渗透他国的“软攻击”武器,试图改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动摇我党执政根基,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阻断我国崛起进程。争夺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已经成为维护网络生态秩序和国家安全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一是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利用多样化工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二是加强传播内容监管,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围绕意识形态领域重大敏感问题主动发声,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三是要推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打造网络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文化交流,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信息污染使得网络环境恶劣,网络空间失序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健康,尤其是对年青人,在人格尚未成熟时沉迷网络,忽略学业与征常人际交往,导致人格缺陷。网络治理除了利用法律等相关手段外,正面、积极的伦理道德引导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n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提高网民思想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才能够从根本上纯洁网络生态。因此,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弘扬民族与时代精神,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网络媒体特点,以多样化传播方式,增加网络伦理道德宣传的吸引引与说服力;要注意线上线下工作的配合,利用法律宣讲、评比竞赛等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三、处理网络环境危机:全面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全面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是网络强国战略中直接有力的网络治理手段。网络不断发展的同时,网络空间也成为了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地方,因此必须把网络安全提高到战略位置,大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全面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增强自我防护能力,维护网络生态环境良序运行。

(一)持续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近年来,各类犯罪加速向网络蔓延,产业化、链条化特点明显,网上诈骗、网上窃取和售卖个人信息、制造传播电脑病毒等问题频发,网上赌博、网络洗钱等犯罪跨国、跨地区倾向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叫由于网络犯罪具有隐蔽性、技术性、数量庞大、跨地域性、跨类别性等特征,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工作难度较大。严格依法处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一是要以《网络安全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增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避免执法滞后与冲突现象;二是要划清执法权限,建立各部门协作执法的协调系统,避免多地域、多部门联合执法困境;三是要推进网络安全技术相关的学科建设,组建具有较高执法技术水平与侦查水平的执法队伍,提高打击网络犯罪能力。

(二)建立网络攻击处理机制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成为不同国家主体、不同社会主体斗争的重要渠道。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外国情报机构获取情报的最主要手段,网络攻击带来的将不仅是部分网站功能丧失乃至网络瘫痪,更可能造成社会瘫痪,严重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国当前,应重点加强三个能力建设:一是威胁感知能力,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成立专业网络监测机构,全天时监控互联网遭受攻击情况;二是网络防御能力,大力发展网络入侵主动防护技术,完善威胁处理机制,明确不同网络威胁对应的应急处置主体、流程和手段;三是网络威慑和进攻能力,有条件发展网络监听、网络攻击技术,确保有效慑止敌对势力肆无忌惮对我实施窃密和攻击。同时,应加强相关能力使用涉法问题研究,并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研究制定管控审批、使用相关条件、限度和实施主体,制定规范使用程序,确保不被滥用。

(三)突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当前,全世界共有13台根服务器,执行域名解析和IP管理,其中美国掌握10台。世界互联网十强企业,中国占了四席,但核心技术元器件多依赖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叫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规划,集中国家资源,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应着眼长远加强基础建设,将优质资源投向科研机构、基础教育等领域,从根本上扭转网络安全面临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要突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围绕数据加密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提高互联网安全系数。此外,由于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攻击更为迅捷,影响面更为广泛,其治理难度与成本较高,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要与人工智能结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高精度、自动化、智能化的优势,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四、结语

构建良性循环的网络生态环境,就要以整体性视角把握其中的复杂共生关系,不能孤立地针对某个或某类问题。网络强国战略恰恰是基于这一视野,在准确把握网络主体与网络环境之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治理。良好的网络秩序是网络事業发展的基石,网络主体凝聚力是网络事业的最强防御网,通过打击犯罪、建立危机处理机制以及不断发展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提高网络主体的生存能力,从而全面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在网络强国战略的指导下,健全的网络安全体系使得网络环境与网络主体之间得以良性互动,国家的富强能够为网络事业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同时,国家富强带来的是文化自觉乃至文化自信,有利于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进程,从而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

网络强国战略立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视野,在切实把握网络生态共生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多主体联合治理的模式实现网络生态链的动态平衡。网络强国战略不仅蕴含深刻的治理思想,是综合性的生态治理方法,而且更是建设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的科学方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

[2]习近平.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

[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何洁(1987-),汉族,江苏南京人,哲学博士,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责任编辑:马双)

无线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医改以来的4年,湖北省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以基层为重点,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50亿元,实施建设项目8793个,完成建设面积883万平方米。通过几年的建设改造,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规划引导各类项目建设。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先后制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急救体系、采供血体系、麻风病防治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等一系列卫生建设与发展规划,做到了每一类建设项目都有一个建设总体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同时,会同省卫生厅组织每个省部级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基本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办理立项审批。二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我们要求各地、各单位在制定建设方案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单位承受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该改造的改造,该合并建设的合并建设。三是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规模。会同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等,对各类机构的建设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纳入建设规划的项目,严格按批准的建设规模进行建设,保证每个建设项目建成后达到达标而不超标。四是统筹规划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安排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优先”原则,即优先考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对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投资一旦下达便能迅速启动形成新的工作量;优先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倾斜,着力改善这些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优先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全省具备条件的市州级中医院和县级中医院纳入相关规划建设范围,并在投资上给予倾斜,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严格项目审查,有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严把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审查关。每年底,我们结合下一年中央投资安排方向,会同省卫生厅对各地拟申报中央投资计划的卫生项目前期工作准备情况进行审查,重点了解项目的土地、规划、能评、环评等前期手续是否落实到位。同时,审查结束后,将各类卫生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进行排名,在第二年安排中央投资项目时,将前期准备情况与项目安排挂钩,原则上按照审查的建设进度择优选择,确保中央投资下达后能立即开工建设。二是严把方案设计审查关。配合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指南》、《湖北省救护车外观标识形象设计手册》等,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外观、内部效果、标识标牌等进行规范和统一。在项目实施前,我们会同省卫生厅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组织专家分级分期分批对所有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审查,确保建设规模经济适用,建设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形象设计标准统一。三是严把项目开工条件审查关。我们不仅在申报项目时严格审查把关,在中央投资下达后,我们依然做到力度不减、措施不松,要求各级发改、卫生部门按照分级审查的原则加强对中央投资项目的督导检查,督促各地、各单位落实工作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项目监管,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专家协作会商机制。每年召开至少两次协商会议以及组织召开相关领域专家的咨询会议,共同推进我省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重点项目督办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卫生建设项目督办工作责任制的通知》,定期到重大项目单位进行指导和督办检查,重点督办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程序、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责任制落实和责任追究五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建立项目督导检查机制。近4年,省级组织开展卫生项目建设督导检查20多次,将检查结果向项目单位当地政府反馈,对暴露出问题的单位,责令整改落实。四是建立项目通报与约谈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建立了基本建设项目工作台账,坚持项目月报表制度,及时掌握全省卫生建设项目最近进展情况。

四、创新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无线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感受性、实效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以信息容量大、信息种类丰富、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实效高的特点,为社会各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对于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亦是如此。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何趋利避害,最大化地利用大数据时代实现自身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深入探究大数据本身及其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并对其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综合多方考虑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以切实实现大数据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时代变革

大数据犹如一场信息风暴,席卷了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刺激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探索大数据背后的变革力量,并对其加以利用,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性要求,也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的现实性选择。

一、大数据及其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一)大数据的内涵

所谓大数据,简单来讲就是一种信息资产。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其海量的资料容量、高速的信息增长效率和多样的信息种类脱不开关系,但其基于新处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为人们带来的高洞察力、简便流程和辅助提升决策能力的性能,才是其引领信息风暴的关键。

在一系列关于大数据的研究中,人们逐渐掌握了其本身的特征并进一步挖掘了其自身价值。依赖于大数据的使用,供应方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需求方的具体需要,从而进行更精准的营销和传播活动,以收获更好的效益结果。但大数据并不是一项百利无害的选择,基于当前技术发展的限制,大数据的应用过程仍然存在很多缺陷,这对人们驾驭大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数据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已然成为支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大数据在网络社会掀起的风暴,也同样席卷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生活。据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率已接近百分之百,学生利用网络已然成为一种常态[1]。与此同时,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网络环境,结合大数据的自身特点,以及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形成的大量信息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向着更加贴合学生学习需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依托校园信息网络,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更加高效和全面的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正在形成。

(三)大数据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课程和网络管理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一大重要内容。网络,已然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工具。但是,就当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现状来看,大数据对其的渗透影响还不明显,应用效果也并不理想。高校思政教育惯有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思想阻隔了大数据作用于其根本发展的实效性,影响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再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应用等基本素质的水平参差,也为大数据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的发展机遇

1大数据拓展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路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颠覆了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惯性思考模式,转而更加关注数据变量的相关性,表现为大数据时代的人类思维模式变化。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人们在数据和信息的分析中,更加注重对信息本身的探究,而非对于信息传播原因的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立,是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理性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这种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变化,无形中拓展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路,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训练学生关注事物因果关系的教育观念,转而要求其顺应学生思维模式变化的现实,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维,而这种教育思维的转变,无疑将带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

2大数据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伴随着信息网络的发达,网络信息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形成了庞大而海量的数据信息库,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大基本特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些丰富的网络信息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体系到授课方式等的创新,都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发展资源。单纯地就数据信息量来讲,大数据的海量数据库翻转了纸质出版时代,教育刊物数量有限,承载思想教育创新信息量有限的局面,为其提供了更富有深度、更具时代性、更加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革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比较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形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传统信息承载模式,结合网民群体自创的博文、自制影像等,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组成形式,促使其更加富有时代气息,也更好地贴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实需要。

(二)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发展挑战

1大数据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云存储技术的强大技术后盾支持下,呈现出一种无限增长的状态,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增长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大数据所包含的数据信息量是无法想象的庞大。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从生活中的邮件收发、即时通讯等,到学习上的信息查阅、网络办公,每天都在产生巨大的信息数据,并不断地并入大数据时代的庞大数据库中。同时,网络每天流动的多样信息传播,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群体的思维观念。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以及这种信息传播流动影响的双向性和不确定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针对性迫在眉睫,其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加强自身结构建设,把握数据海量性特征和自身教育的对象性要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和引导性的变革不可避免[3]。

2大数据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网络使用者带来了更快速的信息传播和接收体验,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信息时效性的需要。网络维度的交互融合,结合大数据的爆炸式信息生产速度,刺激了现代社会几何裂变式的信息增长速度。大学生作为社会先锋群体,不断追寻着网络发展脚步,展示出了高度的“数字化生存”理念,在大数据时代中接受着来自社会正能量和不良思想的双重影响。面对如此复杂的网络发展环境,以及飞速传播的数据信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不能及时掌握社会时态,对大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帮助,必将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背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道路。

3大数据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数据本身的海量性和多样性,导致了其信息包容的广泛性和杂乱性,各种信息充斥其中,为信息搜集和分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大数据时代不乏价值极高的信息内容,但也同样充斥着包含负能量和错误思想的不良信息,再加上网络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的未解决,使得整体的大数据网络环境呈现分散、凌乱的状态[4]。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大数据信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实现自身实效性发展的挑战也十分严峻。高校学生在大数据背景下参与网络信息的动向传播,不断接受网络文化的冲击,对其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习惯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热门事件和热点话题对其思想观念的引导,使其容易产生相当效应,但在社会主流意识的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传播和认同上,仍然收效甚微。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提高凝练大数据信息价值的能力,顺应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提高自身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对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和正确思想意识培养提高到重要位置。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策略建议(一)树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思维观念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集体意识,更注重综合思维和创新理念的思维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中的这种思维变化,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提出了相当的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满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引导需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梳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思维观念。首先,要树立更加注重团队协作的思维,强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门的协同协作,共同致力于挖掘大数据时代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的宝贵财富。其次,要时刻保持思维的机敏性和前瞻性,适应大数据时代高速更迭的数据信息变换,并能从中准确地把握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保持并不断提升对大学生群体相关社会思想意识的机敏性,并善于运用大数据思维分析和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动态,提高整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要鼓励开放性思维和个性化理念的渗透,保持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和引导性[5]。要广泛地接受和借鉴社会新潮思想,取其精华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用。同时,注意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因人制宜地以学生为本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大数据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二)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体系

数据是构成大数据时代的基础,也是适应大数据时代趋势,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体系,首先要从教育管理内部的分析整理开始,整合各部门、各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构建全面的、体系化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其次,要注重内外联合,将校园内的网络数据体系与社会相连接,重视对于社会属性的大数据体系的联系使用,时刻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不仅如此,还要充分地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习惯,积极联系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媒体,最大化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全面性和吸引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体系[6]。

(三)提高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素质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新鲜思维不断发展变化,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有必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素质,建立和培养具备敏锐的数据感知力、高效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的应用实践能力的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首先,要组织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基本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对于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其次,要针对大数据本身的海量、高速、复杂等特点,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课程考核、能力比拼等形式,选拨一批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工作者,并将其充实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部门,激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生机与活力[7]。对于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应用同样重要,要积极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锻炼他们的数据分析、采集、整理能力,鼓励其树立大数据意识,在大数据时代发挥其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榜样引领作用,增强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基础力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研究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应对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网络为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主流价值观,促使其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影响,更好地参与网络生活、参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要,也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建设现代化的,富有活力、感召力、影响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在大数据时代中,综合把握其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灵活应对挑战、完善自身建设,革新树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思维观念,不断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大数据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全面动态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就能实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提升,更好地发挥其引导学生成长,服务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邰永林.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5,(27).

[2]王川,沈颖.“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政学术“慧课堂”的构建与效能研究[J].速读(下旬),2015,(4).

[3]刘轶颖.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师生思政状况调研——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2014,(13).

[4][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我们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EB/OL].人民网,20120102.

[7][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

(责任编辑:侯秀梅)

上一篇:民族文化传播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商务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