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人才工作总结范文

2024-03-26

工业园区人才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根据我国工业工程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急缺,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作者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意见,包括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工业工程教学方法、建立校办实习工厂、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技能竞赛相结合等,旨在提高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数量和整体素质,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工业工程 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

1 我国工业工程发展现状

工业工程在工业化发达国家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使这些国家的生产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我国工业工程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我国自从1978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我国从单一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给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有些企业开始应用其中的一些单项方法,取得了成效。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型企业中只有上百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工业工程,获得显著效果的只有30多家。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已涉及到汽车、钢铁、电子、建材、家电等十几个行业。同时,在华合资的许多企业都已开始使用工业工程技术,设立了专门的工业工程岗位和部门。如天津OTIS公司制造部就采用了专设工艺、生产、设备一条龙管理的大工业工程系统的现场管理;日本丰田公司在华合资的30多个企业也在推行工业工程为技术支持的丰田生产方式。[2]

工业工程的应用效果及工业工程人才的奇缺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从1992年国家教委首次批准设立工业工程专业以来,迄今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这是扩大最迅速的专业之一。但由于时间短,在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缺乏科学有力的指导和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不同,导致培养模式尚不一样。

随着WTO的进入,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制约我国工业工程应用的颈瓶,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国际化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已成为各高校重点考虑的问题,各高校在抓紧培养该专业人才的同时,都在积极寻找探索最合适的发展工业工程专业的路子,使该专业更快地成熟与完善。

2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2.1 工业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使培养出来的工业工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师资是关键。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现在我国学校教学的授课形式大多是强化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有关的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教师队伍应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采用在职进修,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及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应该是既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应该定期让授课教师参与到教学实验和实习环节中,创造机会让教师到企业中实习,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多做课题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优秀的工业工程人才。学校还应聘请一些企业优秀的IE人才走进学校,讲授实践经验,在学校内举办相关的企业运用工业工程成功的案例讲座,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

2.2 教学中优化工业工程专业的方法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原来采用的传统的教育手段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各级、各类院校已经采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CAI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辅助学生学习。各院校工业工程专业在教学实习上应有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专业的发展。也有如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采用借助系统仿真甚至是虚拟技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学校添置昂贵设备的经费。这方面国外也有先例,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地区的具体情况组建了各种各样的工业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如美国的MIT、哈维马德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的工业中心,以集中化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技术创新提供辅助性的服务,为工程教育提供一个高新技术的教育培训平台,使学生在经过高起点的先进技术培训后,可以很快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需求。这些优化专业的方法适应培养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潮流。

2.3 建立校办实习工厂,增强学生的实践环节

工业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综合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属于应用学科。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人员经常到企业深入生产现场,对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科学技术的应用体现在生产现场的活动,所以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工业工程实践中的各种作业定额、作业方法都是通过各种实验、数据收集,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后制定出来的,这就要求在工业工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要重视。使实验设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层次的了解生产运作的过程,最低程度的发挥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这种实践环节就要求教学中教师知识的构成和试验设备的配套。我国尚未建立发展学校与工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机制,虽然各高校都有与企业联系的实习基地,但由于企业必须考虑自身利益,要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很难。因此,笔者认为还是高校建立自己的实习工厂最为有效。

2.4 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技能竞赛相结合

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不断修订完善,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工业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创新及技能竞赛融入进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学生才能学有所用,提高专业能力。[3]

课程考核可采用多种方式,成绩考核应加大生产实践的权重。考核内容不仅重视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更要重视对知识的运用。对于一些多次参加科研项目和技能竞赛的学生,在本课程结业时应酌情加分。这样能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环节的积极性,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加强硬件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组织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进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切实有效地优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范中志.基础工业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1).

[2] 张占国,于淑玲.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及创新体系探讨[J].人才教育,2009,5(9).

[3] 施进发.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9(1).

工业园区人才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一股旅游热潮来袭,工程旅游已成为近年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探讨了现代工程旅游意义,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展开,最后提出了一些现代工程旅游开发的思路及建议,力求促进工程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工程旅游;开发;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大型工程的旅游开发实践很早时期在国内外都已出现,如我国的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大型工程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旅游功能和价值及其开发的意义也随之增强,如北京奥运会设施“鸟巢”成为了北京新增的旅游热点。但理论界并没有在同一时期对其旅游价值与开发引起相同程度的关注,也没有对这一有相同性质对象物的主题性旅游进行归属与界定。

近年来,有学者对一些单体大型工程进行旅游开发研究,较早的是在工业遗址的旅游开发研究方面,如李开宇等以江西德兴铜矿为例对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后有高踞关于人防工程开发模式的研究。最近出现了对于水利工程的旅游开发研究,以三峡水利工程旅游为最,如骆永菊在《三峡工程对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黄金线的影响及深度开发对策》中,分析了三峡工程的开发价值及其提升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黄金线经营开发水平的对策措施;李娟文等在《伟大工程建设事件旅游开发研究--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中,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在提出“伟大工程”概念并分析伟大工程建设的旅游吸引力后,总结其旅游开发的特点,并分析了在伟大工程建设事件旅游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尽管还是从具体的案例三峡工程旅游开发研究入手,但此文从宏观角度较全面地探讨了伟大工程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对其他水利工程旅游进行开发研究或将水利工程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进行结合开发的研究,如宋建平对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旅游开发的研究,靖增群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孙逸民认为三峡线的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要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等。

上述研究只是就大型工程的某些类别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讨,尤以水利工程为最,且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的理论探讨层面,远未进入全面系统与深层研究领域。湖南长株潭在推进三市一体化,实施“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中,大型工程建设数量多,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随着大型工程旅游开发实践的快速发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深入的研究将会成为大型工程旅游开发发展之急需。

二、长株潭大型工程旅游开发的意义分析

大型现代工程的旅游开发能充分体现工程的价值,完善其功能,节约社会资源;同时能提高城市或区域的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者体验。其开发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理论意义:以长株潭地区的现代大型工程旅游开发利用为例,兼及全国的大型现代工程的旅游开发,从跨学科的角度将普遍性与典型性相结合,提供了较新的研究方法,理论的研究还能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同时在旅游学科方面,能扩大旅游学研究的领域并丰富其内涵;在建筑学方面,有利于促使建筑学教学领域的拓宽,如建筑价值的认识,建筑设计理念等。

(2)实践意义:对充分认识和挖掘大型现代工程的价值,发挥现代大型工程的旅游功能,丰富旅游产品,节约社会资源,提升大型现代工程所在地的旅游吸引力,促进大型现代工程所在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意义。尤其是对长株潭地区来说,大型现代工程的旅游开发,不仅能提高该区域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体现优秀旅游城市的魅力,还有利于推进该区域两型社会的建设。

三、长株潭地区工程旅游开发探讨

大型现代工程的旅游开发古已有之,且在大众旅游发展的今天,许多大型工程所在地已成为旅游热点。在长株潭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中,兴建了大批房屋建筑工程,公路、铁路、民航机构、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工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对其开发不仅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能推动该区域两型社会的建设。开发旅游必须改变观念,增强工程旅游发展意识,提高现代工程的旅游价值。

工程旅游的开发要从资源、产品、市场多方面考虑,一要重视大型工程所在地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二要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景区管理;三要进行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开发,要深挖大型现代工程的文化与旅游价值,加大科技含量,创新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声、光、电等手段展示,丰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者的体验;四要研究游客心理,推出特色项目,开发特色线路;五要树立品牌形象,搞好形象定位和市场定位;六要重视解说系统和安全设施的完善;七要注意与工程主体功能的协调;八要加强区域协作,注意资源共享,积极联合促销,进行线路连接,同时积极造势,充分利用报刊、书籍、展览、网络、电视等,积极宣传,增强吸引力。

作者简介:彭栋梁(1963.10- ),男,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工业园区人才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1 校企合作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办学现状

目前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上校企合作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企业主要在学生实践环节发挥作用,二是企业全面参与整个办学项目的创建和办学。第一种中企业主要提供实习设备、场所、实训教师和实习项目管理,这种规模小而灵活,协调和结算简单,风险较小,现在广受欢迎和普遍采用。第二种主要是在高校资金、硬件、技术和师资较为紧缺而又急需办学项目上马的背景下,大力引进企业合作办学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比较复杂,有些高校往往只在招生和基础教学上发挥作用,其他则由企业发挥优势和灵活性来办学,企业办学主动权很大,对办学作用也很大,但合作办学问题也最多。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合作办学中遇到的情况。

2 校企合作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办学模式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1 办学主体的问题

就是办学主体是谁的问题。管理中有大的分块,在具体合作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谁主办,谁协办,是高校主导办学,还是企业方主导办学?合作办学一般由董事会领导,但机制下的权力如何分配,办学双方地位的平等是否意味权力也是对等关系,如果办学主体是企业方,大的决策就由它定了。说到底,就是校企在办学主体中主次的问题。这个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合作中主导性意见的定夺和实施,目前在实质运作中往往还比较难理顺。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上和校企合作办学的协议中,一般都会明确高校是办学主体,负责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但是作为合作方,由于企业往往全方位介入,比如介入课程设置、师资安排和管理人员的任用,使得在运行过程中有的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保证,办学理念、工作部署在发生分歧时会出现难以贯彻执行的窘境,尤其容易在高校派任和企业聘任的人员上出现矛盾。一些企业合作方以地位平等为由,不仅寻求权力对等关系,而且希望获得更大办学主导权,甚至要求能真正全面独立运作,高校在经济收益得到保证后被要求放权,多多益善,最好只负责招生和形式上的办学,这样高校实际上已被架空成为空壳办学。这种弊端显而易见,有些企业办学方会越权办事,违规操作,一旦失去有效监管容易滋生事端,或者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出现问题,引发不满,容易导致办学危机,这些最后都要由高校来收拾残局,因为形式上是高校在办学,谁招生谁负责,高校责无旁贷。事实证明这种教训是惨痛的,处理不好影响不仅高校的办学声誉,甚至会引发学生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危机。

2.2 运行机制的问题

校企合作一般是在公有形式下引入民办教育的运行机制,就是公有民营化,但不是纯粹的民办性质。运行机制的问题与办学主体问题紧密相连,在职权分工、人事安排、经费使用、后勤服务、印鉴管理等一系列领域运作中展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公办和民办理念的冲突,以及机制运行过程中实际决策和管理。

公办和民办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会显露出差别。往往公办的社会效益看得更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比较全面,办学软硬件建设也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高投入,而民办的经济效益看得更重,追求短平快,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企业方有利的,在精简高效的口号下,都以引入民办机制为由来决策和执行,往往人员聘任上企业也占据主动权,他们的决策更容易得到贯彻。作为管理主体的董事会和管委会实际也是一种民办的机制,在权力分配上,大体高校主导了董事会进行宏观管理,但董事会一般只负责办学监管和重大事项的决策,而企业方则获得管委会日常事务管理的主动权,在实际运作中是有利于企业方运行民营机制的。

2.3 办学效益的问题

办学的经济效益在中国的教育理念和办学体制中,仍然是不太被肯定和提倡的。校企双方对工业设计办学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研不足就仓促上马,违背教育原则和经济规律是要付出代价的。对于办学效益,尤其是不能过于乐观或过于短视。这样,如何协调办学效益的合理诉求及平衡点,既调动双方办学积极性又规避消极影响,就很值得探讨。

作为办学合作方,高校和企业都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两方面的诉求,只是侧重点不同。高校主要是追求社会效益,即培养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树立办学品牌。作为新的热门办学项目,有一定的办学盈余来支持大学建设也是高校追求的目标,尤其是那些在大学扩建后资金紧缺的高校,这个诉求就变成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一般通行的做法是从学生培养费中收取20%左右作为高校的经济收益,其余进行经费分块,最后的结余归企业所有。高校不能只坐收办学效益而有所不为,甚至放弃办学主体权,忽视办学监管。企业的社会效益主要是借助高校培养优秀人才、增强科技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但真正吸引企业的是经济效益,办学项目越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就越大,企业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旦企业方的办学盈余不能满足它的期望值,特别是企业方先期办学投入债务较多,短期内无法收支平衡,或者资金运作紧张,它就会拖延、压缩甚至取消其他办学投入和支出,履约越来越被动,甚至想方设法转移资金。资金未能到位容易引发其他矛盾,造成办学困难或不安定稳定因素,影响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在后勤投入、服务和收益上,一般也由企业方负责,办学成本往往也以消费服务形式转嫁到学生身上。这些都是要注意规避的。

3 结语

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校企合作办学总体是好的,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协调逐步解决和完善的。只要校企双方有正确的办学态度,良好的办学机制,精诚合作,勇于探索,合作办学一定能更为规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取得更好的办学效益。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和趋势, 许多高校和企业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但在办学探索过程中, 由于众多复杂的原因, 出现很多客观矛盾和问题, 本文拟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办学实践, 主要就办学模式上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阮林涛.校企合作办学失败案例剖析[J].高等工程研究, 2003 (5) :51~53.

工业园区人才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工业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是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工业设计的主体是产品,而如今, 随着工业加工力的不断深入和系统控制力的逐步提高,该学科理念已从产品内在实用性能的研发、外观形象的装饰延伸到产品推广、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全过程,学科函盖范围及其广泛,包括了平面设计、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直至传统手工艺设计等众多相关行业。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第11次年会对工业设计作了如下定义:“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还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总而言之“工业设计”是设计师将一种计划、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产品设计艺术形态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如图1所示)。

2 行业发展概况

2.1 具备一定发展规模

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备一定发展规模:截止2007年初从业人员的总人数约30万人, 行业经济年产值约合人民币300多亿, 占2005年世界创意产业总产值的1.27‰, 等同于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19‰。

2.2 从业者年龄偏年轻化,集中在发达地区

如图2显示的创意设计行业从业者年龄居20~30岁之间的占从业者总人数的93%,且创意设计人群多集中分布华北、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分别占总人数的24%、22%和20%,而西南和东北地区从业比例各占人数总量的8%,相对而言中西北地区的从业人数最少 (仅占总人数的4%),数据分析显示的调查结果是与我国地区人口分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如图3)ㄢ

2.3 行业机构多样化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设计机构呈现出多样化创业模式:

(1) 自由职业设计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工业设计发展之初,真正意义的专业化工业设计公司最先出现在广州与深圳,部分公司将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模具制造等整个过程联合创办,合理的将设计与生产制造结合,还有的将设计实践和市场销售作为主要的行业评价标准,在时间把握上具有相对优势,服务群体涉及家电、信息、通讯、医疗等产业领域。

(2) 政府创办的设计机构:以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与北京经纬工业设计公司为代表。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是政府实施“工业设计科技促进”专项计划、推进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促进机构,承担设计产业政策规划研究、提供企业设计咨询指导、开展国际设计交流合作、承办设计论坛展览会议、举办设计技能专业培训也为企业进行设计实务示范。北京经纬工业设计公司是政府投资股份建立的设计机构,服务对象包括政府机构、信息科技、家具制造、家电、医疗等。

(3) 院校工作室模式:主要在我国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以院校为依托设立的工业设计公司,其在专业素质上具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偏重于企业设计与教育实践结合,较为注重设计创新, 集中了教师、学生和不同部门的社会工作人员,注重整体设计方案和企业文化性,涉及的服务范围包括信息、家电、通讯、医疗、交通工具制造业等等。

(4) 企业设计部门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制造业领域的一些企业都具有非常专业的设计机构也吸引了大量工业设计人才。信息产业主导的企业不仅成立了自己的设计机构,还委托国外大型机构进行合作设计,迅速提升了行业设计的质量和层次。

2.4 行业市场面临巨大的发展时机

(1) 工业设计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凝聚着生产率增长的巨大潜力,是未来国内人均收入提升的原动力,尤其外商投资设计行业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2) 政府政策扶持行业发展。

现如今国家致力培育国内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以形成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利用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机电产业的发展,为出口提供更多高附加值产品,以相对较少的出口量创造较多外贸收益。

(3)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引致行业需求大大增加。

据调查在国内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主的城市,2000年的家庭平均月收入2048元, 年均收入约3000美元,收入增加和物价回落使他们生活观念发生了微妙变化,追求品牌效应的人比去年增加6个百分点,城市耐用消费品整体进入更新阶段,传统家电产品、交通工具、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产品将拥有更大的市场。

基于以上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工业设计行业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这对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设计教育的办学模式要密切结合行业市场的发展概况及时调整、不断完善,如:依据从业者年龄结构及地区分布状况而合理设置教育办学方式;对年轻人士主要进入本科专业的职业素质高等教育;中年人士主要进入再就业或成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次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对工业设计人才集中设置多样化、强力度的工业设计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而对于工业设计人才分布较少的其它区域开展多元化的综合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机构,以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全面适应未来社会的行业发展动向。再者人才教育必须深入了解目前行业机构的多样化发展状况,及时捕捉都各个行业机构的人才技能要求,并能结合院校各自的人才资源优势合理开发特色教育。此外, 对工业设计的师资队伍可以进行学科兼容的综合型教育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参加校内外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注重特殊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而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也有待于逐步建立和完善。

3 人才就业去向调查分析

为详细了解近年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动向,在此就毕业人群整体分四个部分来调查分析: (1) 进入企业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学生(包括以下四种去向的学生),这部分人还不到总人数的80%,而真正毕业后全面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仅占60%; (2) 迫于国内硕士点及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困难等等的一系列压力,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或是出国深造的学生,由于这部分人群受外语水平及家庭条件的限制,总数还不到学生总数的10%; (3) 进入设计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设计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人,由于目前国内高校对教师的硕士学历进行了严格限制,部分毕业生只能进入专科或是职业教育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据相关调查统计这类人还不到总数的10%; (4) 转行,尤其20世纪80年代之后受国内工业设计人才市场需求的限制,早期工业设计毕业生被迫进入与其相关的行业(如:平面设计、室内设计、艺术设计、市场营销、产品宣传推广、企业形象策划等)或是完全与所学专业不同的行业工作,这类人群转业的机率竟高达60%~70%,目前这部分学生荏苒占总人数的30%~40%左右。

就以上四种毕业去向的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四类人群在不同院校的比例分布也各有不同,就国内重点理工院校的毕业生而言,出于学生自身文化基础和外语功底的相对优势,选择二、三类去向的人数比例相对其它较高。简言之, 院校依据各自毕业生就业方向的不同,所采用的工业设计人才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如今国内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必须密切观注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和行业发展动向,针对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特点与优势,如:重点院校对于学生专业素质教育培养的力度,教育可以适当放宽和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强实的设计理论基础的教育科研人员;而普通院校与职业技能院校的教育则应密切把握工业设计行业发展与市场发展的动向,教育应更为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人才培养。

4 国内教育发展弊端

如今我国行业市场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时机,而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工业设计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全国仅有两所院校开设有,原先只在艺术和轻工院校里设置,现综合大学、工科和师范院校也纷纷开设,其中专和成人教育等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看,由于历史较短与国际先进办学水平相比还存有一定差距,在教育办学过程中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发展过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便未来教育逐渐完善。

4.1 教育思想和方法陈旧

工业设计学科教育普遍存在求多求全的发展弊端,学科界限划分较窄,专业界限区分过明,缺乏多元化时代多学科交叉互动的综合实践意义。教学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这种以传授技能为主的师传徒受式教育,缺乏启发性也缺乏师生交流研讨的学习环节,教育过程疏忽了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自学、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以至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4.2 培养日标不明确

现代企业对待工业设计师的态度直接影响专业教育的方法和体制,学校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人才, 由于国内企业对设计原创进行大量模仿和抄袭, 不需要太多设计开发和创新,以至许多毕业生被迫改行,由此高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不得不改变办学模式和教育体制, 培养多方位、全能型设计人才,事实证明全能型设计人才学的东西多但技艺却不精进入社会后是一窍不通。

4.3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待建立

大量研究事实证明, 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专业技能水平重要的不在于学的专业, 而在于所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及其从中获得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如今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尚不明确, 主干课程、学位课程及其内涵、目标都未明确, 教师上课的随意性较大, 课程名称也不规范, 盲目随意增加课程的现象依然存在。

4.4 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教学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如:教学内容陈旧、专业知识面窄、适应性不够、轻理论重技能、专业与基础脱节、设计艺术与科技脱节、重纸面和模型效果轻综合能力训练、布置作业缺乏科学性、普遍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5 教学管理不够科学

我国教育普遍强调专业特点而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教师上课放任自流养成学生自由散漫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评分的随意性较大现象普遍, 必须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加强教学管理, 努力克服发展过程出现的诸多问题。

4.6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现代设计学科发展快, 师资缺乏、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不合理, 本科教本科、专科教本科等现象还存在, 部分教师由绘画、工艺美术和图学、机械、材料等改行缺乏工业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训练, 尽管有高职称、高学历, 但从事新学科工作有些不足, 留校教师比例加大不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不少专业教师缺乏市场、工程等现场实践经验。

4.7 学生素质不全面

由于招生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问题, 导致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低 (尤其外语、数理) 、知识面窄、综合技能不强, 不少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较差, 这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尽管该教育体系中存在不少问题,但教育整体水平依然是向前发展的,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教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这些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莘莘学子中不断产生带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作品,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事业的美好前景还让我们联想到设计腾飞的灿烂明天。

5 理工院校工业设计教育创新的思考

5.1 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工业设计教育思想观

教育最先要让其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和范畴即工业设计教育的定位,工业设计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广泛的学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工业设计师”不是“工程师”和“艺术家”,其“设计”与“工业设计”、“艺术设计”是几个不同概念,“工业设计”是“设计”的组成部分;“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有根本区别,工业设计比艺术设计理性得多,有严格的要求、规范和目标。就目前现行的教育模式来看,仍未脱离传统艺术教育模式普遍强调“设计”共性而忽视了设计特性;过分强调“艺术”忽略了“设计”本质,淡化了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两个重要基础,该模式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上会有很大缺陷。如今我们必须把握科学的、合理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性强、能扬长避短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期的教育应根据行业动向与专业发展状况,立足国情出发正确制定各级各专业的整体目标(在国外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作为办学宗旨、教学理念被十分明确的定义, 并与课程体系相一致, 由此确保院校教育质量得以稳步提高)。其次,必须明确理工类和艺术类的设计教育二者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的基础教育背景不同,未来发展方向也不同,因此不能采用相同的培养体系。艺类教育应重视艺术素质、艺术表现力,艺术审美力的训练;工科类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功能设计方面的相对优势,其同专业两种办学模式的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中院校都广为适用。

5.2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具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工业设计教育特色最终要靠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制定主要依据专业教学大纲、人才培养计划等等为基础,再根据院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各自的体系,尤其必须注意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发挥理工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基础的雄厚优势,使其设计思维、表达及审美能力得到很快提高,具体地就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 本人主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5.2.1 调整课程设置

工程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各不相同,工程技术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工业设计教育培养的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平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该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的根本所在。工程技术课程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平衡发展,不能照搬理工科传统教学模式,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要进行工程技术教育又要进行艺术教育,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对工程技术课程优化整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技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工程技术教育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广度,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优化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加强现代设计手段的教育训练,社会普遍认为理工科学生的艺术功底差,课程设置上应更重视艺术类课程的设置 (如素描、色彩等) 以此来加强美术基础。其实无论理工类还是艺术类的学生,院校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能力,设计不是画画而是思维的表达。如今随着电脑三维造型设计的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现已完全代替了过去繁重的设计手绘劳作,为产品形态的设计表达提供了快捷,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发挥设计创造力。由此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适当减少二维绘画训练,适量增加一些产品形态分析与立体造型课程,以多种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理工类设计教学应以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为特色,在四年的教学环节中坚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并在其它专业课程、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强调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理工科教育才能扬长避短。

5.2.2 加强相关学科专业的互动学习,增设课外选修课,开阔学生视野

理工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强硬,又置身于工科院校的大环境中,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反映较敏感,十分容易消化吸收,由此从事工业设计实践更能充分展现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设计优势。此外, 我们应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的相关课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沉积的文化国度,不乏大量哲学与美学的文化根基,设计潜藏的未来发展空间还未被及时的开发和利用,在学院间合理开设一些诸如美术、音乐、建筑等此类选修课程,能够通过人文教育方式强化和提升工科工业设计生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

5.3 构建具有理工类特色的工业设计实验体系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普遍不重视实验,然而自然科学的本质就是实验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也源于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工业设计学科本身也尚属一个新兴的、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其设计应用成为学习的根本,工业设计教育本身也包括创意和制作两大部分,即设计师的想法通过图纸表现并通过工艺手段来制作。由此实验室建设就成为工业设计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院校应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具体需要,根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具体情况,准确定位全面规划。我校(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工业设计,原是艺术类招生后变为理工类与艺术类共同招生的专业,早已备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设计实验体系(包括计算机房、模型制作室、摄影实验室),这些都是可以共用的教学实验资源,由此我校在构建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实验室时,依托艺术学院原有的实验室,重点建设人机工程实验室和模型实验室,使之成为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实验室。

5.4 中国本土化设计与教育的构想

各个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与设计思想,都是结合了本国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和地域人文特征,以及传统文化和教育基础而创立的,属于有自己国家特色的工业设计体系,这在世界设计历史进程中已经得到证实。由此发展本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必须是立足在国内的现状和现行体制进行改造,试图最大限度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理念与元素,融合本国的文化理念 (包括道德、心理、认知、审美、素质等) ,以及科学技术现状 (包括材料、加工、工艺、能力、方法等) ,选定自己的立足点,对工业设计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定位,才能科学地、适时地、稳步地发展。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工业设计将面临技术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等,多层面多方位的教育挑战,进一步完善的市场经济对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将面临着重大的变化,无容质疑国内外市场的工业设计人才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必须面对现实、把握机遇,应该在大力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改革,力求办出特色,提升档次。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理工类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将使我国产品设计及制造业出现一个崭新的时代局面。

摘要:工业设计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的、综合的、应用型学科, 在加入WTO以后工业设计将为我国在21世纪创造自己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树立中国产品形象和国际品牌地位, 发展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工业设计风格, 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尤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着重就工业设计新时代的学科定义、行业发展概况、人才教育概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借此分析探讨国内理工院校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关键词:工业设计,行业发展,人才走向,发展弊端,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 汤志坚, 宁绍强.工业设计办学定位及培养模式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8.

[2] 张峻霞, 赵俊芬.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体系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 2005, 3.

[3] 郭伊琳.把握新世纪对工业设计人才要求的新趋势[J].设计艺术, 2004 (1) .

[4]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理工科通讯[J].2005, 8.

[5] 何人可.美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近况[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1 (1) .

工业园区人才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中国“工匠精神”的文化溯源和新时代的要求

马克思人学理论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它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确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的精神, 工匠的活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而不是一种被迫的异化活动。工匠精神是对人和他的世界的一种超越, 是一种情怀, 是对人自身的创造和超越。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确定。”恩格斯曾经说:“工具的使用是人脱离动物界的第一步, 劳动使人真正成为人。”在时代发展下, 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迈进, 工匠的技艺, 工匠精神的引领, 工匠文化的凝注, 都将成为新时代各行各业的主题, 这是一种追求, 也是一种趋势, 更是一种使命。

“工匠精神”作为华夏民族文明史上恢弘的一笔, 彰显着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卓越伟绩和文化自信, 也是民族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 同时具有历史性和共时性。《礼·曲礼》:“天子之六工, 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工也。工者, 巧饬也。百工皆称工, 称匠。独举木工者, 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据史料记载, 我国的“工匠精神”早在4300年之前已肇始。承载文明史的各类典籍中不乏超绝奇特的工匠故事, “庖丁解牛”“梓庆为锯”“佝偻承蜩”等历历在目。也正是代代工匠对自然的敬畏, 对技艺的追求, 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铸就了我国宏博的物质文化遗产, 也焊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愫风韵, 成就名扬世界的华夏文明。随着历史的演变, “工匠”也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发展标志、经济象征、文化标志、科技进步的一部分, 渐趋凝练为迥异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可以说, “工匠精神”是创就文明的根源和依托。从“工匠”到“工匠精神”是对工匠技艺的尊重、对其精神境界的升华。没有工匠无从谈起工匠精神, 没有工匠精神无从谈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气韵。工匠对自己技艺的严苛要求, 对精益求精、锱铢必较的追求, 对自身工艺的自信是当代社会所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工匠精神”成为时代性的命题, 被赋予时代性的价值, 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精神引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对此论述可详见本人拙文, 自不赘述。

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 都能以“工匠精神”自居和涵养, 那么整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将提升到很高的水平。当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已熔铸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深度理解和高度凝练。从精神层面上看他们是相通的, 这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推崇、弘扬和再缔, 也是一种警示和启发。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身上, 有前辈难以想象的超越, 亦有意想不到的本质精神的丢失, 如敬业精神、专注精神以及对精益求精技艺的不懈追求。各行业似乎都缺乏一种不受外力虏获的内在笃定, 缺乏一种不受利益驱使的自信。工匠精神不是一种顽固不化的“死守”。工匠精神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和保证, 但同时创新不是凭空臆造, 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破与立。因此, 我们应以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 秉持“匠心”“匠魂”, 追求行业发展和经营模式的创新, “老办法”变“新办法”, “老路子”变“新路子”。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才环境状况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是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们必须用新思路、新战略、新方式走出新路子。振兴老工业基地人才是关键。

从社会发展来说, 我们不再是传统工业模式时代, 陈旧的生产模式需要改变, 技术理念需要更新, 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我们需要科技人才, 需要新型经营和管理人才, 从制度到文化, 从社会到个人, 从技术到心灵, 都需要“大换血”。“人才兴省”首先要“兴人”, 落到实处的“兴人”。由“走”变成“不走”, 到“不想走”、“绝不走”,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改善人才环境的长久路子。留下人, 才能谈振兴和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说, 对于大环境的评估和考量, 已经“亲情”让位于“生存”。外来诱惑大于本土优势, 生存问题大于情感诉求, 人才自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生存与尊重、机遇与平台、发展与前景无从谈起, 迷茫与缺失感, 会变成人才流失的最直接的理由。“走不了”的不新不精, 理论不新, 技术不精, “饿不死的混日子”状态等, 缺乏发展动力。“必须走”、“走不了”的两级, 使得“人才流失”问题已变成“人口流失”问题。如果从物质层面上说, “走”未必是上策, 从精神层面说, “留下”是良策的话, 会有人选择“留下”, 因为华夏文明的重情重义意识亘古不变。所以, 我们应该看到“情义”“精神”的强大力量。

三、弘扬“工匠精神”的策略研究

“工匠精神”不仅是个人的职业要求, 也是华夏文明精神遗产的一种传承, 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重要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应该充分发掘、弘扬, 这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秉承, 也是我们自身优势的发力。

青年才俊的进步意识是关键

作为新生力量, 远离物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 需要一种追求, 一份执着和坚守。这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抛弃功利, 积极奉献自我, 追求不朽和卓越, 为“中国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力量, 有效地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和发展。

(二) 发挥地区优势, 弘扬东北老工业基地辉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曾经的辉煌是一种鼓舞, 感同身受比遥不可及更具有震撼力。老一代的奋斗历程、革命精神, 新一代的创业楷模, 都是生动鲜活的励志教材。雷锋、孟泰都是楷模, 宣传、感悟、升华其他们的事迹, 让新一代感受到老一代的精神。当下的各类评价体系应向“工匠”楷模倾斜, 让“工匠楷模”“技术精英”的意识落地开花。

(三)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中找到自信, 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源泉。匠心、匠才、匠德文明, 从古至今, 经久不衰, 仍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不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在文明建设之“工匠精神”构建体系中的地位, 对于深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提升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具有极大的精神引导作用。

(四) 实现创新性思维的传承, 以老带新, 以新易老

“以老带新”, 与工匠传统的“师徒制”异曲同工, 都重在发挥“示范带头”的作用, 发挥“名师”效应。“以新易老”, 年轻人从研学环境带来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 对老一代的影响, 带动改变、改革, 实现突破和创新, 在“互惠互利”中共同进步。老与青, 都要适应转型的需要, 深化理论, 提升实践认识, 在实践中历练自己, 精益求精, 实现教、学、研三者结合, 切忌“闭门造车”。

四、结语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已经到了不得不破与立的阶段了, 若以前是被动的, 那么现在应是“必须主动”。面对人才流失的严重状况, “人才振兴”已显得尤为重要, 空话无效, 需要切实可行的策略。除了政策扶持, 还需要感情、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可以充分发挥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的工匠精神力量, 从根源上、意念上, 留住人, 发展人,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改革才能得以实现。

摘要:中国“工匠精神”, 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一种实践和深化方式, 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一种彰显。“人才振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的首要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弘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这是我们自身优势的发力, 也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秉承。

关键词:“工匠精神”,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振兴

参考文献

[1] 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 2016 (20) :28-29.

[2] 李婉芝.匠气·匠心·匠技[N].中国教育报, 2016-12-01 (005) .

[3] 胡长荣.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为企业铸魂[J].企业文明, 2016 (3) :27-28.

工业园区人才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一、建设基础

2017年,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 与石家庄赢拓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新浪河北、石家庄渤智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 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校企联合招生、共同管理、共同教学。

二、建设成效

(一) 校企深度融合, 探索“企业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的“企业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班、订单班、创业班并行, 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多轨教学、分方向培养”。

建立健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机制, 不断完善“企业员工式”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初步构建了企业员工式的专业教学管理与评价办法。

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育米众创空间的入驻企业真实工作项目, 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相结合, 教学场地与运营环境一体化。带领学生承接真实工作项目的企业师傅均来源于合作企业和电子商务生产性实训基地、众创空间的入驻企业, 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 开展基于项目团队的探究式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采用真实项目 (国内外电商平台运营、店铺装修、产品详情页设计、新媒体营销等) , 企业将课堂改造成一体化网络真实运营环境, 使学生在真实的电商项目运营中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学生经体验、轮岗、顶岗三个阶段, 由企业师傅带领完成“学生”到“学徒”的身份转化, 通过真实项目实践锤炼专业技能、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

(二) 对接行业标准, 构建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课程体系

结合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和工作规范, 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确定电商企业关键岗位,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 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调整课程内容, 校企合作建成了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课程体系。

学生一年级进行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 培养熏习职业素养, 感受企业文化。二年级通过岗位体验、轮岗、顶岗三个阶段, 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化, 通过真实项目实践、真实岗位工作锤炼专业技能, 提升职业素养;在此期间, 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 对其提供岗位课程, 学生每完成一个岗位工作的学习, 经企业师傅综合考核并合格后, 方可开始第二个岗位的学习和实践, 依此类推, 进行轮岗实训;根据学生项目工作绩效, 企业为其发放薪资。进入三年级后, 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

真实项目包括前端设计、网店美工、新媒体运营、电商运营和跨境电商平台运营, 由企业师傅带领学生 (员工/学徒) 进行真实项目学习和运作, 并以项目考核替代专业课程考试。

校企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 完善课程体系;制定网店美工、电商运营、新媒体运营等岗位企业师傅标准和岗位技术标准。专业课课程标准对接电子商务师职业能力标准和电商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和实训过程始终, 既考虑企业实际需求, 又兼顾学生长期发展需要。

(三) 优化实训条件, 建设功能完善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改善教学条件, 提升学生实训效果, 校企共建包括商业摄影工作室、互联网+项目工作室、赢拓电商和美工订单工作室在内的电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500多平米, 增设教学工位200个, 相关软硬件总投入约130万元。实训基地中, 育米众创空间于2016年2月被科技部立项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作为河北省高职院校唯一的一家国家级众创空间, “育米”已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 聚集电商企业资源, 搭建科技类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入驻30余家创业公司集团队, 为电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导师、真实工作项目等资源。

(四) 创新实训内容, 引企入校开展商务实战

2017年“双十一”、“双十二”期间, 电商专业与金伟达、姿美堂、百世汇通等公司合作, 引企入校开展为期40天的商务实战, 学生在校内即可通过真实工作内容锤炼专业技能、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同时, 商务实战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新的人才输送模式, 真正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在实战期间, 参与姿美堂公司项目的42名学生负责衔接前端电商平台与后端会员运营, 通过电话共成功沟通3.5万客户, 为企业创造产值约600万左右, 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参与百世汇通项目的学生团队, 在公司全国各团队业绩总排名位列第一。

(五) 发挥专业优势, 组建校企双导师师资团队

经两年建设, 校企共同建立起一支年富力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团队中有专任教师15名, 93.33%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高级职称占比26.67%, “双师型”教师占比80%。此外, 有来自赢拓公司、新浪河北、石家庄快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渤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老总和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团队共13人。企业兼职教师均达到相关专业高级职业资格水准, 能力突出, 技术过硬。初步建立起校企互聘共建的师资管理办法。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

经过了两年的建设, 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虽取得一定成绩, 但仍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师徒制管理、企业师傅标准、弹性学分制和校企师资共建等方面出台了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企业师傅稳定性欠佳, 须继续加强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机制建设、健全选拔、考核与奖励机制;专业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尚有待提高。

下一步, 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工作将继续紧紧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心理念, 坚持合作共赢, 职责共担, 在校企协同育人、招生招工一体化、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探索, 并总结经验, 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摘要: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作者所在单位电子商务专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经验, 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

参考文献

[1] 赵鹏飞.现代学徒制“广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62.

[2] 冯燕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 2016 (06) :59.

[3] 徐超.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子商务, 2015 (07) :55.

上一篇:公园森林防火工作制度范文下一篇:工业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