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沈从文范文

2023-09-23

解读沈从文范文第1篇

很早就听说过沈从文的作品特别美,但一直以来没有时间过多的浏览,只是看过简单的作品简介,昨天终于有时间看完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边城>和<晴雪>,感觉到了他的作品之中的美感,在他的文字中传递出淡淡的忧伤,又在文字中体现出浓浓的情感,还在最后给人以依稀的希望. 在他的笔下,人们生活的宁静而平和,虽然有所求,但有原则,也懂得尊重别人,即没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沈从文所生活的时代不是我们现代这个开放的多变的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却很纯朴,人们的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执着.爱的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无怨无悔.为了爱情,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的舍弃生命.就那样的一点点的在心中弥漫沉浸,一点点的在生活中累积,最后变成永恒. 现在的人还有谁记得这样的爱情呢? 我在心里有很多的感慨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才知道自己真的是一个俗人.

解读沈从文范文第2篇

1、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3、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也反而越相近。

4、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5、有人常常会问我们如何就会写小说?倘若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6、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这真是诗。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7、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使用什么写成的!

8、我应该为自己庆幸。望着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着生着翅膀,向上飞去。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9、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10、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11、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12、他们明白一切,却无力解决一切。然而他们的身体都很康健,那种本身覆灭的忧虑,会迫得他们去振作。他们虽无幻想,也许会在无路可走时接受一个幻想的指导。他们因为已明白习惯的统治方式要不得,机会若许可他们向前,这些人界于生存与灭亡之间,必知有所选择!

13、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人笨,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海虽俨然很大,给人的幻想也宽,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多益处可言。黄河则沿河都市人口不相称,地宽人少,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长江还好,但到了下游,对于人的兴感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14、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

15、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份红火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与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接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

16、我不能给那个小妇人什么,也再不作给那水手一点点钱的打算了,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分应有的哀乐。

17、毫无可疑,我对于这条河中的一切,经过这次旅行可以多认识了一些,此后写到它时也必更动人一些,在别人看来,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谀语,但在我自己,却成为一个永远不能用骄傲心情来作自己工作的补剂那么一个人了。我明白我们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

18、他们百年前或百年后的生活可能跟现在一模一样。但他们仍旧忠诚地活着,担负起自己那一份命运,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也从不逃避为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19、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解读沈从文范文第3篇

一、以散文的笔调、平淡的风格, 展现健康、质朴、自然的人性美

在小说《边城》中, 沈从文独特的审美追求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一些特定意象群, 寻求一种不悖乎人性的、优美、自然、健康的人生形式, 我们在作品中, 不仅找到了渴望的人情美, 还找到了没有受到现代“文明”污染人性美, 作品展示了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爱和美的人生。小镇茶峒水岸边的吊脚楼、小街、码头、店铺、碾坊、竹筐、白塔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 还有那舞龙耍狮、元宵节的鞭炮烟火等等意象, 组合成了一组组优美的湘西风俗意象群, 作品中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 在这里, 社会背景与矛盾被淡化了, 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当日常生活整个被审美化, 人生的旅程也就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在生活中,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生活等于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边城》所描述的生活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是一个没有受到现代“文明”污染的健康、质朴、自然的世界, 即如诗、如梦, 又都是现实, 其美学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在《边城》这部小说中, 把世态人情融入自然的山水风月之中, 将爱情、亲情、友情诗化, 演绎成一串优美的歌谣, 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充分展现给读者, 刻意淡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以散文的笔调、平淡的风格, 展现健康、质朴、自然的人性美。表达了对充满铜臭味人生形态的否定, 对完美人性重情轻利、重义轻财的向往, 对文明都市尔虞我诈的反抗, 对“爱”与“美”的执着追求, 体现了作者内心对人性美的向往。《边城》中有几个典型的意象, 其中,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风日里长养着的”大自然的女儿翠翠, 优美的自然环境赋予了翠翠美丽、热情、纯真、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翠翠对爱的渴望是山村少女般的害羞矜持, 她心怀美好的憧憬, 表现却比较含蓄, 她即略带羞涩、腼腆, 又始终不渝, 坚贞不屈, 翠翠的这种纯美心灵与充满铜臭味的文明都市时代女性形成反差, 翠翠的纯朴和至真至性, 不仅体现了意象的含蓄之美, 而且还体现了一种人情美和人性美。虽然《边城》所追求的美好与现实人生形态存在差距, 但是, 我们从作者优美清雅的文字中, 又能够感受到其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健康、质朴、自然的人性美, 为文坛涂抹了一笔亮色。

二、用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描述, 表现单纯的人性美

在小说《边城》中, 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作者喜欢通过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 表现单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人物性格单纯了, 矛盾自然也就少了许多, 矛盾冲突便消解了。《边城》中的主要人物皆是单纯善良、个性鲜明、富有生命力的鲜活形象, 主人公翠翠温柔恬静、天真善良, 在翠翠身上, 作者所追求的“爱”与“美”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茶峒的青山绿水, 不仅给予了翠翠清明如水晶的眸子, 还给予了翠翠清澈纯洁的性格。她渴望一份美好的爱情, 虽然外表温婉恬静, 但是, 处于青春期的翠翠内心却炽热多情。虽然她有一颗躁动、敏感的心, 但谁也摸不透她的心思。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山村少女, 翠翠心里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秘密。作者抓住翠翠一系列的神态、行为, 活灵活现地表现略带羞涩、腼腆的细微心理, 当翠翠遇到心爱之人时, 神态上便表现为凝眸痴想, 在特定情景下, 作者注意捕获人物的神态, 通过一个少女的天真、娇憨, 让读者去体味期间所蕴含的独特的人性美。

《边城》写到的人物都比较和睦, 充满正能量, 人人肝胆相照, 大家有难共帮。虽然从表面上看有些方面比较平凡, 有些内容比较琐碎, 但是, 他们具有厚道、简单的灵魂, 山水的灵气感化了他们, 边城纯净的空气滋养了他们, 在这个“世外桃源”中, 使他们没有受到私欲的侵染, 作品中的许多人物, 与周围的青山绿水极为合拍, 如翠翠, 不仅温柔、真诚、善良, 而且对爱情十分忠贞, 并且深爱至亲, 翠翠对爷爷的爱是单纯的、依恋的, 就是最后二老出走了, 她的内心还是处处体谅, 痴心地翘首等待回来。翠翠的爷爷是一个老船夫。老人摆渡不收钱, 请客不吝啬, 乐善好施、重义轻利, 美好的人性和人情在其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五十年的摆渡生涯, 他“不论晴雨, 必守在船头”, 有人坐了船后要给钱, 老人总是用认真神气口吻说:“我有了口粮, 三斗米, 七百钱, 够了!谁要你这个”!也许有人会怀疑作品中人物的虚构和幻想, 对于沈从文笔下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人物持怀疑态度, 但如果真正走入边城小镇, 你就会发现许多小说的生活原型。沈从文就是借湘西的原始神秘性, 描写美好的人性和人情, 这不只是一种乡情的流露, 还感于现代“文明”浸染了人的灵魂。沈从文以沉思和渴慕的目光, 哀叹美好品性的远离, 并努力去寻找那种原始的、不悖乎人性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 追求那种单纯的人性美。

三、结语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 被称之为现代最纯净的中篇小说。作者以沉思和渴慕的视角, 寻求一种不悖乎人性的、优美、自然、健康的人生形式, 我们在作品中, 不仅找到了渴望的人情美, 还找到了没有受到现代“文明”污染精神世界, 我们从作者流金溢彩般的文笔中, 看到了一幅幅风土人情画面, 这些画面, 不仅民族特色鲜明, 而且乡土气息的浓郁, 充满着崇高的人性情怀, 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作品描绘了一个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于人性的“湘西世界”, 《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 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淡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 给人以一种股浓浓的暖意, 不经意间, 便会受到小说中的“美所感染”, 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善良朴实的人性, 凄美的爱情, 寄寓着作者崇高的理想和愿望。

关键词:小说《边城》,美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M].香港:花城出版社, 三联书社, 1984:43

[2] 邱于芸.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4期:8

解读沈从文范文第4篇

1902年12月28日 (旧历冬月二十九日)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沈家为当时凤凰名流。母亲为当地文化名流世家, 受过良好教育, “母亲读的书似乎比父亲还稍稍多” (《从文自转》) 。沈从文的母亲思想开明, 从而使沈从文兄妹数人得以有一个较为开明自由的家庭成长环境。沈从文很早就进入私塾学习, 然而他经常逃学, 醉心与大自然, “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但由于家境败落, 14岁的沈从文终于离开了学校, 加入湘西土著部队, 开始他少年的从军生涯。在部队先后6年, 足迹遍及川、湘、黔三省交界地带及沅水流域, 看惯太多的杀戮, 太多的死亡, 沈从文厌倦政治, 更反感政治操纵下的“死亡游戏”。1922年, 20岁的沈从文告别湘西, 告别哺育他的沅水, 背一个小包裹, 从边城走向北京, 起追寻文学之梦。

然而更为特殊的是, 在沈从文身上, 流淌着苗、土家的民族血液。因为祖父英年早逝, 没有留下子嗣, 按湘西凤凰的风俗, 从叔祖父那里过继了一个男孩, 后来娶苗族的一个姑娘做了二房。这为苗族姑娘先后生下两个儿子, 老二便是沈从文的父亲。那时候苗族所生的儿女没有社会地位, 不能参与文武考试。后来, 沈从文即将离开湘西, 终于第一次听到了父亲亲口讲述的关于嫡亲祖母苗人身份的故事, 关于她最终被远远卖去不知音信的可怜命运, 关于那座故乡的假坟。他被历史的悲剧震慑了, 少儿时苗人造反被杀头的惨景, 凤凰城的残旧堡垒, 后来参军以后看到战场上的悲剧, 与朋友亲人莫名其妙的送死。所有的历史给那些少数民族的生命和血液写下了沉痛的一笔。当他得知自己的血液中来自苗族祖母的血质, 当他用自己的心灵思索都市文化与苗人文化的巨大差异时, 这为永远自称为“乡下人”毫不犹豫的对好勇斗狠的苗族文化引为自豪。

其次是沈家的“将军梦”最终并没有在沈从文身上实现, 他更多的接受了母亲的另一种影响。“我母亲极小就认字读书, 懂医方, 会照相”, “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 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 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母亲的教育培养了沈从文用母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悲惨的世界, 并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怜悯, 对残暴的现实的无比愤懑。

2 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这种生活环境和独特经历造就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个性:他敏感、真诚、孤独。从心理学上看, 人们总愿意选取自己一生最光荣、最受人尊重、最具心理优势时的眼光去看待大千世界的人和事。综观沈从文的整个创作, 可以看出它们都表现出一种对自卑感的躲避和驱遣以及对优越感的追求, 对于那种“受人尊敬”的家世及被家世所照亮的童年情景的追溯与偎依。以下就是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小说的艺术特色。

2.1 封建庄园式的牧歌图景

读完沈从文的作品, 在我们心里总浮出一座孤城, 一座封建宗法式的庄园, 四面群山重叠, 城下溪流环绕。这景象是一种时间抹洗不掉的牧歌图景, 是留在诗人心底的梦幻, 是以一种艺术意象符号形式, 将那勾魂荡魄的远古记忆和种族体验转换成恒定的存在。一切事情保持一种淳朴习惯, 遵从古礼。

看到这些美好的描写不禁让我们感到, 《边城》掌水码头的顺顺及所描绘的人事秩序其实是他父辈们及由父辈们所建立的庄园式的等级格局在他心灵的折射, 虽然它们乔装打扮扭曲变形, 但从中还可依稀辨认那一点原初的影子。而他笔下的船夫、水手、仆人其实就是以他们家的仆人为雏形, 当然他们家不可能有那么多仆人, 但湘西下层贫民整体上可说是湘西统治者的奴仆。作为一个世家子弟, 家中的二少爷, 沈从文童年自然处处摆满鲜花, 充满和蔼的笑脸, 左右逢源。他童年所见的即他笔下所描摹的样子。沈从文这种对于封建庄园式牧歌图景的摹写, 虽是在“述祖”意识的驱使下, 对家世的回溯, 对一种优越感的追求, 但客观上为人们勾勒出一个理想世界的远景, 让人们“从喧嚣的尘世退出来, 沉浸在一种艺术梦幻的静谧遐思中”, 这就是为什么沈从文的作品至今仍具有诱人的魅力所在。

2.2 附在“臣民”身上的优越感

纵观沈从文的小说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刻意表现那蕴藏在湘西下层人民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 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 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 倾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考虑, 他其实是在寻求那久已失落的优越感。我们考察当时沈从文自卑的心态就可明白这一点。在他《第二个狒狒》、《棉鞋》、《一封未曾付邮的信》等小说里, 便可见到那流露在字里行间遭受屈辱与压抑的卑微感。他曾愤慨道:“到这世界上, 像我们这一类人, 真算得一个人吗?”他的确无所凭依, 四顾茫然。然而人是不惯于长久用自卑心理去构筑他的梦幻, 而总想把整个世界置于他的眼目下, 以高贵的姿态瞰视之。于是他把笔伸向他的故乡湘西, 伸向下层人民的情感和道德世界, 寻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将火一样的颜色涂在他们身上。然而在描写湘西人民美好品质的同时, 作家不易察觉地在上面建筑起自己的优越感, 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一个“王国”, 笔下的人物就是他的臣民。他自己可能意识到然而多半可能没意识到这一点, 因为沈从文在他的同乡面前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他的受人尊敬家世, 曾用优越感温热了他的童年, 并使他产生超越的欲望。

2.3 美好又残酷的爱情

我们再看作品中关于男女爱情的描写。虽然现实中的沈从文是个“苍白脸眼睛羞涩”的人, 总把自我形象置于一种很卑下的地位, 但他写到的爱情, 全都是大胆、勇敢甚至粗野的爱。众所周知, 沈从文小时患过病, 这场病使他身体瘦小羸弱, 这使现实中的沈从文在爱情上极度自卑, 但这绝不是他所期望的, 这样, 他的身体和心灵产生了矛盾, 它们像拉锯一样在沈从文生命中斗争着。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沈从文采取“寻梦”的办法, 把笔伸到他的故乡湘西, 决心去寻回那在受人尊敬的军人世家的护卫下应属于他的那份年轻、健硕和英俊, 应得到的那份美轮美奂的爱情。

摘要:作家的写作特色, 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身世和所生活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湘西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渗透、影响着沈从文, 对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审美境界等都发生着作用。沈从文的独特正是来自于他的年轻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水土。正是在那里, 他不仅获得了与众多作家迥然不同的身世背景, 而且拥有了极其丰富多彩的人生感受, 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日后的文学生涯中不同寻常的情感内涵和持久精神特质。

关键词:作家,创作,特色

参考文献

[1] 孔庆东.试谈沈从文的自卑情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 (1) :180~190.

[2] 沈从文.从文自传[Z].

上一篇:8月大事记范文下一篇:联合村镇银行管理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