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范文

2024-02-22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范文第1篇

赵永田

参与者

八年级语文老师

知识目标: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能力目标: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 (1)、 你会读吗? 烂柯kē人 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

折戟jǐ

寥liáo落 惶huáng恐

宫阙què 绮qǐ户

婵chá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 (2)、 请你记住:

磨洗

折戟

干戈

寥落

零丁

宫阙

把酒

不胜

何似

何事

绮户

经行

长精神

遭逢

起一经

一经 (3)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三、反复读背《五首古诗词曲》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合作交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怀旧„„柯人。”

“沉舟„„木春。”

“今日„„精神。”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再读(或背)全诗。

7、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探究质疑《赤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精品细读《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品读赏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景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 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2. 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 下阙:

○3. 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4. 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5. 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欣赏品味《三坡羊 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范文第2篇

《诗词曲五首》教案

设计:王立民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元曲,明 清小说,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2.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3.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绝句、律诗、如:李白《秋蒲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1.朗读全诗,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⑴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⑵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3.阅读理解要求参照注解,解释诗歌内容:

“巴山蜀水”本是一片荒僻的地方,二十三年被贬到这里,如同被弃一样,痛苦与孤独。想到 常常怀念亡友,重返京城好似隔世之人。沉船侧畔有千艘船只竞相进发,病树前头有万棵树木萌春。今天听您吟罢这首诗,举酒干杯振作了我的精神。

4.师生共同读品诗句研读赏析:

①首联:交代了什么?体会“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

明确: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

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表达痛苦、孤寂、愤激之情。

首联:刘禹锡因为参加顺宗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到郎州,连州,夔州,和

州,郎州在战国是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

指贬地,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以久的愤激

心情。

②颔联:此联用了什么手法?意在传达什么心情?

明确:用典。“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烂柯人” 典故抒发诗人对

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颔联:“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

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

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

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

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

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何理解?

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

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

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

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沉舟” 、“病树” 自喻,“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用这些具

体的景物形象地表达对现实的愤懑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在客观上饱含新陈

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

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自己遭贬的愤激之情。但这句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说明了“新

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没落的事物” 这一哲理。

④尾联:结尾有什么用意?

明确: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尾联:是点睛之笔。“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诗人意志不衰和乐观精神。

5.背诵这首诗。

三、《赤壁》: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

1.朗读全诗。

2.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另一位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

李杜”。

赤壁,是东吴大将周瑜打胜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此“赤壁”是湖北

黄冈的赤鼻矶,只是借题发挥。

3.思考探究: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①《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②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③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过零丁洋》: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冲天豪情。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讨论探究:

①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用了什么修辞?两句有何联系?

明确:“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

5.颈联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双关”。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明确: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明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 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 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四、小结:

背诵这些精品,犹如在诗海的沙滩拾到美丽的贝壳,把它放进你的箱箧吧,终身受益。

五、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杜牧:牧之 唐代诗人

文天祥:履善 号文山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

齐背、复习巩固。

二、《水调歌头》: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1.朗读全词,扫除文障: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2.作者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著《东坡乐府》。

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总结:中秋时,大醉时。“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3.介绍“词”的体裁:《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4.整体感悟:

①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②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思考讨论

①首3句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向往?为什么会有?

明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②“又恐”暗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③“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明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④“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那几句在暗示什么?

明确: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⑤作者问月亮带着怎样的心情?

明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⑥面对这样的无奈诗人如何顿悟的?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人不能选择天气,但可以选择心情。”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5.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6.译文: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7.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8.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第二步:驱遣想象,再现情景。第三步: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1.朗读全诗。 2.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3.简介“曲”和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

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

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6.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行经潼关时所见所感:望西都意踌躇,感慨万千。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过。而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当年万间宫阙都做了土。这是何等令人伤心!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7.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明确:“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8.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四、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上阕:望月(景)

第一层: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下阕:怀人(情)

第二层: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范文第3篇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目标定向

1、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知识呈现

1、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 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

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

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

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

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3、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二、语言积累

1、秋兴八首(其一)(加录音朗读)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知识点梳理(词语理解)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

三、课堂活动

1、诵读展示

选三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音准、音调,明确后齐读。

2、初读——析意象,找出诗中的意象并结合诗句赏析

3、再读—品意境

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2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第三层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孤舟一系”,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尾联则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清冷萧瑟、阴沉萧森、动荡不安

4、深读—悟感情

故园之思、漂泊之愁、家国之忧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2、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五、拓展生成

3 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

目标定向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课文朗读 原文朗读(配合录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课堂活动

1、诵读展示

自由诵读、默读、齐读、听教师范读、背诵。

2、整体感知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那么杜甫 塑造的王昭君形象又是如何的呢?

3、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是为了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但是我们都知道,王昭君是个貌美如花的女子,怎么用群山万壑这样雄伟壮丽的景来引出呢?我觉得到该换成“烟雨斜阳映荆门”。你们觉得呢?

4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板书】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入题吗?)(3)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的《杜诗解意》)。“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给一分钟时间,背这两句) 【板书】

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她远嫁匈奴?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4)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四、拓展生成

1、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2、“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3.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第三课时 登

目标定向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背景介绍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逢战乱,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此时作者客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这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抑郁忧愤的心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体现了杜甫诗歌 “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原文朗读(配套录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诵提示:

首联:首联要读的高亢激昂,次句要读的回环婉转; 颔联:“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木”“江”作延长音;

颈联:“悲”“常”“病”“独”等要重读以示沉重; 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三、课堂活动

1、诵读展示

自由诵读、默读、齐读、听教师范读、背诵。

2、整体感知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朗读指导:

风 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

天 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朗读指导: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3)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试问:有哪九重悲哀?

朗读指导:

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霜的两鬓,失意颓唐得连心爱的薄酒也不想去沾了的意绪,就会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痛,内心百结不解,忧虑如焚。

7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朗读指导: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 “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我们读的时候,要把欲罢不能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的情绪表达出来。

四、分析艺术特色

1.语言特色

用词精练,极富表现力和张力。此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考究,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字字珠玑,确为千古佳构。

风格:沉郁顿挫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明】胡应麟《诗薮》 2.写作特点(小结)

A.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B.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

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五、作业

背诵《登高》。

8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ãi)

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ã)

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âng)

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凋伤 沟壑 排遣 飘泊 B.催促 箫瑟 渲染 落魄 C.文藻 逶迤 悲怆 沉郁 D.慨叹 朔漠 霜鬓 苍凉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4.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5.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 ②但暗忆江南江北 ③想珮环月夜归来

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

9 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7.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8.填空

(1)杜甫,字________,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形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律诗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每首四联,依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为____________;下句称为________;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__________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________句都要押韵,________可押可不押,一般押__________,一韵到底;中间________必须对仗。

二、阅读星空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9.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

10 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1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范文第4篇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目标定向

1、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知识呈现

1、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 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

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

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

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

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3、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二、语言积累

1、秋兴八首(其一)(加录音朗读)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知识点梳理(词语理解)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

三、课堂活动

1、诵读展示

选三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音准、音调,明确后齐读。

2、初读——析意象,找出诗中的意象并结合诗句赏析

3、再读—品意境

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2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第三层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孤舟一系”,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尾联则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清冷萧瑟、阴沉萧森、动荡不安

4、深读—悟感情

故园之思、漂泊之愁、家国之忧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2、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五、拓展生成

3 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

目标定向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课文朗读 原文朗读(配合录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课堂活动

1、诵读展示

自由诵读、默读、齐读、听教师范读、背诵。

2、整体感知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那么杜甫 塑造的王昭君形象又是如何的呢?

3、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是为了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但是我们都知道,王昭君是个貌美如花的女子,怎么用群山万壑这样雄伟壮丽的景来引出呢?我觉得到该换成“烟雨斜阳映荆门”。你们觉得呢?

4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板书】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入题吗?)(3)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的《杜诗解意》)。“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给一分钟时间,背这两句) 【板书】

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她远嫁匈奴?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4)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四、拓展生成

1、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2、“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3.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第三课时 登

目标定向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背景介绍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逢战乱,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此时作者客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这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抑郁忧愤的心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体现了杜甫诗歌 “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原文朗读(配套录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诵提示:

首联:首联要读的高亢激昂,次句要读的回环婉转; 颔联:“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木”“江”作延长音;

颈联:“悲”“常”“病”“独”等要重读以示沉重; 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三、课堂活动

1、诵读展示

自由诵读、默读、齐读、听教师范读、背诵。

2、整体感知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朗读指导:

风 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

天 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朗读指导: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3)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试问:有哪九重悲哀?

朗读指导:

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霜的两鬓,失意颓唐得连心爱的薄酒也不想去沾了的意绪,就会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痛,内心百结不解,忧虑如焚。

7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朗读指导: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 “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我们读的时候,要把欲罢不能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的情绪表达出来。

四、分析艺术特色

1.语言特色

用词精练,极富表现力和张力。此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考究,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字字珠玑,确为千古佳构。

风格:沉郁顿挫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明】胡应麟《诗薮》 2.写作特点(小结)

A.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B.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

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五、作业

背诵《登高》。

8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ãi)

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ã)

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âng)

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凋伤 沟壑 排遣 飘泊 B.催促 箫瑟 渲染 落魄 C.文藻 逶迤 悲怆 沉郁 D.慨叹 朔漠 霜鬓 苍凉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4.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5.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 ②但暗忆江南江北 ③想珮环月夜归来

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

9 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7.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8.填空

(1)杜甫,字________,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形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律诗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每首四联,依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为____________;下句称为________;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__________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________句都要押韵,________可押可不押,一般押__________,一韵到底;中间________必须对仗。

二、阅读星空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9.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

10 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1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范文第5篇

【本课学习总体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律诗韵律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每首诗歌的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这三首诗的体裁,能熟练背诵这三首诗。

2、掌握本课中重要字词的字音及词意,能读懂诗歌大意。

3、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掌握诗歌的创作手法和主旨。

二、学习情景

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一下其中的意境。

了解古诗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以唐代为界,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三、学习任务

(一)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请填出缺少的内容:

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他是伟大的诗人。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1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

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

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二)基础知识积累

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

朔漠()省识()环珮()暮砧()霜鬓() .....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玉露凋伤枫树林()塞上风云接地阴() ...

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江间波浪兼天涌() ....

艰难苦恨繁霜鬓() 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

⑶ 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请写下并相互交流)

⑷ 诵读课文,注意读出作者的感情。背诵这三首诗。

温馨提示 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

二、

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七言的诗歌一般为

二、

二、

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意义的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就变成了

二、

二、

一、二式了。

(三)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1、背诵此诗,说说此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2、请简要概括每联的大体意思。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自己的

语言生动地描述诗歌内容。

4、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5、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是怎样表现诗人情怀的?

(四)鉴赏《登高》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此诗的内容。

2、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3、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含有八层意思,你

能读出几层来?试做具体分析。

(五)巩固练习

1、背诵这两首诗。

2、说说《登高》与《秋兴八首(其一)》在写作上有哪些异同?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鉴赏《咏怀古迹(其三)》,掌握诗人借古人古事所抒发的情感。

2、完成课后巩固练习,能正确解读杜甫的《旅夜抒怀》和《阁夜》。

3、能默写这三首诗并背诵《旅夜抒怀》和《阁夜》。

二、学习情景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人们用来形容女子美貌的词语。这两个成语来自于我国古

代四大美女的故事,其中“落雁”就是指的王昭君。传说连天空飞翔的大雁看到王昭君,都

会被她的美貌惊呆而掉落下来。王昭君,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

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怀古咏史诗多借古人古事古迹,或喟叹

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深沉的伤

今怀古的忧患意识,或者寄托自身的抱负和情怀。而当杜甫来到王昭君的出生地时,他又有

何感慨呢?

三、学习任务

(一)鉴赏《咏怀古迹(其三)》

1、这首诗吟咏的对象是谁?诗人选了何事来抒怀?请找出诗中点明主人公情感的词语。

2、首联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说理由。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将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于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⑴诗歌首联和颔联是怎样描写江边夜景的?

⑵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⑴此诗颔联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6、补写出所缺的句子:

⑴ 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塑漠,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__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⑸ 野哭千家闻战伐,____________________。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范文第6篇

1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字词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认真拼读三遍。 ( ) ( ) ( ) ( ) ( ) ( )

诗 帝 岸 绝 鸣 翠 ( ) ( ) ( ) ( ) ( ) ( )

窗 含 岭 泊 吴 船 ( ) ( )

辞 啼

二、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朝.( )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三、看拼音,写词语。

Shīgē

jué duì

cuì niǎo

chuāng hu ( ) ( ) ( ) ( )

四、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还( )_______ 间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五、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两岸猿声啼.不住.

。 啼:_________ 住:_____________

2、窗含西岭千秋雪。 ... 千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门泊东吴万里船。 .... 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里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 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7、.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三、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第三课时

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5、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2、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3、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

三、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1)请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在采集本上。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

(3)背给大家听,看谁背的好。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 绝句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上一篇: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范文下一篇:四川大学旅游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