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会新闻稿范文

2023-09-21

新闻会新闻稿范文第1篇

下午15时45分,在高亢的国歌、团歌声中,大会在兆麟学区会议中心开幕。副校长于华、工会主席唐秀丽、教务处主任周玉辉、科研室主任张兵、政教处主任王振营、高二学年主任陈鹏、高三学年主任崔岩、办公室副主任曲福利、政教处副主任唐文明、高二学年副主任曹爽、高三学年副主任于双与145名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于华副校长为大会致辞。致辞中于校长代表学校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充分肯定了上一届团委、学生会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希望全体代表们秉承“公、诚、爱、任”的校训,心系一中,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言献策;希望新一届团委会、学生会以这次大会的召开作为新的起点,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工作的新局面;希望代表们全面提升,做一个大气大为的一中人,为百年名校的辉煌贡献力量。

高一十三班李金铭同学在发言中代表全体代表承诺“第三十六届双代会的代表们将认真履行代表义务、充分行使代表权力,为本届大的会圆满成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量。”

新闻会新闻稿范文第2篇

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下称研究会)是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在民政部登记注册、于2002年成立的全国性社团。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分管副主任兼任会长,现有团体会员单位(中央企业集团)108个,研究会下设秘书处、研究部、培训部。秘书处设在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承担日常工作。经民政部核准的章程规定,研究会业务范围是: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举办展览、国际合作和咨询服务。10年来,始终以组织推进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为使命,以学习作为研究的前提,以服务作为研究的目的,不断推进研究会的发展。

回望十年,学习、研究、服务取得显著成绩

研究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并举、重在应用研究的基本宗旨,按照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应用、指导实践的基本思路,在全国党建研究会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指导下,在国资委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研究会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会员单位共同努力下,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形成了一套学习研究机制。为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研究工作,研究会成立之初就制定印发了《关于研究课题的立项管理办法》《关于优秀研究成果的评选办法》。研究会从实际出发,有效整合资源、加强交流研讨、组织推动立项课题研究工作,探索建立了以研究会为服务协调管理、以课题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立项课题为主要载体、以评选表彰为激励手段、以成果转化应用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研究工作模式。从2003年开始,每两年作为一个研究年度。每个研究年度初都印发参考选题和立项课题及课题组划分明细表。从提出参考课题、组织申报立项、课题组开展研讨活动,到优秀成果评选、表彰、宣传及推广应用,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课题管理办法和研究工作机制。每个研究年度都对课题研究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研究成果进行表彰,颁发奖状、奖金、证书,在给单位颁发优秀研究成果证书的同时,还给课题组负责人、研究报告主要撰稿人颁发个人证书,建立并完善了研究工作激励机制。为推进学习和研究,努力形成以活动为载体、以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为内容、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授课的培训机制,受到会员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在中央企业内部,通过年度会议和课题组研讨活动,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在五个研究年度里,研究会先后成立了64个课题组,这些课题组以相同内容的立项课题为纽带,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企业党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干部凝聚在一起,通过学习考察、交流研讨、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开阔了干部的眼界,有效推动了研究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经验、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

在中央企业系统之外,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通过与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等有关社会团体联合举办活动;邀请有关社团负责人、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参加本会的重要会议及重大活动;本会会长和其他领导应邀出席相关社团的会议,参加有关活动,大力宣传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委党委的主张,介绍中央企业有关工作经验,开展学术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活动,扩大了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的影响,树立了中央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使中央企业在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方面体现了国有企业的主流水平,逐渐被社会所认同。

主办了一份有特色的会刊。通过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企业文明》杂志成为本会会刊。国务院国资委领导为会刊题写了“出精品杂志、办一流会刊、争一流市场”和“深入企业、了解读者、争创一流”的题词。几年来,通过主管、主办单位、杂志社和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会刊《企业文明》不仅成为研究会及会员单位指导工作、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探讨理论、展示成果、树立形象的平台,也成为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委党委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和工作载体。《企业文明》杂志2007年被评为国家优秀品牌期刊,2008年12月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期刊”。杂志通过纸质版、光盘、电子、在线阅读等立体化与多形态传播,不断提升了知名度。

取得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10年来,研究会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兼备的优秀研究成果,为企业和企业党组织有关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央企业加强党的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5个研究年度,共评选出优秀研究成果334个,其中,特等奖5个、一等奖56个、二等奖108个、三等奖165个,此外还评出97个成果奖。同时,每个研究年度都编辑出版了《优秀研究成果文集》,2003—2010年出版的4套成果文集共计4 523万字。每套成果文集出版后都报送中宣部中国政研会,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这些优秀研究成果是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继承创新的历史纪录;这些优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加强、创新企业有关工作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央企业积累了优秀的文化资产。

培养锻炼了一支优秀队伍。在研究会工作实践中,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各项活动和培训,锻炼培养了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业务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好、服务主动热情、配合互动有力、具有奉献精神的研究会工作者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注重调研、勤奋学习、眼光敏锐、视野宽广、刻苦钻研、善于思考的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人员。这支队伍是研究会的宝贵财富,为做好研究会各项工作,为加强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人才保证。研究会在立项课题研究中,一批批研究人员迅速成长,有的走上了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业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在加强和创新本职工作岗位中更充分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立项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正在中央企业形成“用研究活动推动人才成长,用人才成长促进研究深入,用研究成果体现人才价值”的可喜局面。

通过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一是课题研究立意站位有高度。立项课题及时充分地贯彻、落实、体现了“三讲”、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的精神。注重从提高中央企业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和能力建设的高度,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形成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的高度研究问题。

二是课题研究范围、视野有宽度。立项课题范围广,不仅囊括了企业党委方方面面的工作,而且涉及企业的专项管理,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在优秀研究成果评审中,在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三大类中,又可细分为二三十个小类,研究范围很广泛。课题研究着眼企业和企业党组织的全局工作,准确定位、系统思维,全方位、综合考虑所研究的问题。不仅注重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的有机结合,而且注重这些工作与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一体化运行。

三是课题研究成果内容有深度。大多数课题研究成果已不再是工作总结、汇报、体会、讲话、议论文,而是针对现实问题,有调研基础、有理论依据、有经验梳理、有对策建议、有试点转化,有的还有工具模型。仅从对人的管理角度看,已经从研究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制度管理、行为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思想管理,再到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和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

四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有力度。优秀研究成果都有转化的指向,有的转化为企业或企业党组织的文件,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有的转化为工作制度、工作标准;有的转化为长效机制并进入考核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工作的成效都落实在企业人格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落实在企业的发展、有关业务工作的科学发展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上。

展望未来,追求“三型”社团建设更高境界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为新时期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和作为一个面向中央企业,以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研究为核心业务的全国性社团,既不同于行业协会、商会,又有别于纯学术性社团,它具有政治性、研究性、群众性、服务性的特征。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挑战及企业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为研究会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已经走过10年的发展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自觉地推进“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社团建设。

努力建设学习型社团。学习型社团是在共同愿景目标驱动下,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系统和学习氛围,建立系统思考、自主管理、自我超越、创新发展机制的社团组织。大量事实证明,放松学习,理想就会淡化,立场就会西化,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要坚决克服不重学、不善学、学用脱节的弊端。把学习当作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作为自觉的、经常性的、不间断的任务。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关专业理论、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要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手段,及时掌握有关业务的工作信息、新鲜经验、研究动态。注重提高吸取知识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学习新理论、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在提升个人知识、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学习型社团整体能力的提升,构建激励成员主动地、创造性学习的良好体制机制。通过团队学习,改变心智,形成共同愿景,释放出比个人才能总和更大的智慧和能力,进而真正提高社团的各项能力。

努力建设研究型社团。研究型社团是以创新性的专业知识传播、生产和实践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为目标,在加强和创新企业党组织各项工作中发挥“信息库”“智囊团”重要作用的社团组织。要进一步树立以研究为中心的办会理念,坚持各项业务都围绕研究工作展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突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突出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研究。要进一步完善研究工作和立项课题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和健全研究的组织网络,营造有利于研究的环境氛围,建立开放的研究体系,加强与社会有关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社团、媒体的信息沟通、成果交流。要提高研究能力,包括调研能力、资料收集分析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课题表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运用能力。要建立研究会管理人员的选拔聘用机制,选拔聘用热爱研究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员从事研究会各项工作。要切实加强研究队伍建设,用研究活动推动人才成长,用人才成长促进研究深入,培养和造就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全面、精干高效的研究队伍。按照“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研究能力强、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准,从中央企业中选拔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党务工作者作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注意联系一批专业造诣深、社会知名度高的专家学者参与和指导研究会工作。通过有效整合高层次人才资源,形成多方参与、联合攻关的研究态势,不断提高研究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党建资源丰厚、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突出的优势,加强各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的力度。做好协调工作,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努力形成信息通畅、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的工作态势。对于某些重大课题,可在课题组工作模式上,试行联办制,即成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层面企业的联合课题组进行研究;可选定部分研究基础好、人员配备强、工作有特色的会员单位作为研究会的重点研究基地,承担重点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打造精品成果。加强对重大会议、重要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协调,要围绕研究工作开展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影响力、凝聚力,要力争使每项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操作性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努力建设服务型社团。服务型社团是以服务于中央企业科学发展为根本宗旨,依靠自身特有的专业能力,能够在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社团组织。服务功能是研究会安身立命之本。学习是手段,研究是本领,服务是目的。学习型社团、研究型社团、服务型社团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通过能力转化可以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学习型社团是研究型社团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型社团为服务型社团提供能力和本领。要加强以服务为核心的社团文化建设,在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将收集的信息、取得的研究成果及会员单位的诉求呈送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强对会员单位的指导服务,为会员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传递信息、交流经验、发布成果、展示形象、参加培训的机会和平台。三是加强对课题组的指导服务,选择领导重视、热心研究会工作、经验丰富、研究基础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作为课题牵头单位。协助课题组牵头单位进行沟通、联系,组织活动,解决困难。四是力所能及地为从事企业党建、宣传、思想、文化、群众工作的同志提供咨询和服务。

通过扎扎实实地推进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社团建设,不断提高能力建设和自身管理水平,一定会把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建设成为能力突出、管理规范、功能到位、作用明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优秀社团。

(责任编辑:晓 理)

新闻会新闻稿范文第3篇

今年11月14日是第三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口号是“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近日,卫生部、世界糖尿病基金会联合在京举办’2009中国在行动——糖尿病国际论坛。糖尿病虽为慢性病,但其危害及蔓延速度已远在许多传染病之上。紧迫的现实是,每10秒钟世界上就有1名糖尿病病人死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猛增至3.8亿。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2.46亿。其中,中国人有4000万,居世界第二。

让高危者自己走入预防干预队列

在此次论坛大会上,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向中外各界人士通报,今年,中国糖尿病防控策略作出了重大调整。政策上最大的突破是,糖尿病防治进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列。

2009年是中国医改起始年。医改确定的重点政策之一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今年开始,政府为所有城乡居民平均每人出资15元,2011年达到人均20元,用以提供九大类服务。向糖尿病及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提供专项防治指导服务就包括在其中。

孔灵芝说,在医改的背景下,国家糖尿病防控的基本思路是,在广泛开展面向大众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的同时,瞄准最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重点实施预防控制战略。

具体行动实施分三步走。其一,组织专家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画像”——用体重、血脂、血压、腰围、吸烟、年龄、家族病史等多个标尺,圈出高危人群的具体范围。谁符合这个标准,谁就需要进入预防干预管理队列。其二,通过各种方式对“画像”进行宣传,使人人知晓、人人对照,使处在患病风险中的高危人群自己走出来,寻求血糖检测。其三,在社区提供便捷的血糖检测服务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据介绍,目前在我国城乡各地,血糖检测已成为医保报销项目。遍布全国城乡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已经使血糖检测成为一项十分方便可及的服务。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指导教育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我国疾病经济负担达3208.0亿元;2005年增加至23606.4亿元,其中慢性病经济负担占14761.7亿元。与1993年相比,2005年,我国GDP增长了418.5%,疾病负担则增加了639.5%。2004年,我国用于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即达574.69亿元。糖尿病为疾病负担的“大户”之一。

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2/3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有6400万人处在糖耐量受损状态,发展为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非常高;有超过1/3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出现了眼部、肾脏和心脏受损等并发症。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有97%患的是2型糖尿病。大量证据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糖尿病素有“沉默的杀手”之称,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并发症却可以致残、致死。

分析长久以来我国的糖尿病医疗服务花费模式,孔灵芝指出,我国糖尿病直接医疗费用80%以上用在了并发症的治疗上。这是错误的治疗策略。而这一错误,源于我们不能把高危人群找出来,及早实施预防干预;不能及时发现早期病人,实施早期治疗。

审视糖尿病完整病程及所对应的医疗服务与支出,早期检测、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花费相对较小,被称作便宜的治疗;延缓并发症、治疗并发症花费巨大,被称作昂贵的治疗。孔灵芝说,在医改政策支持下,锁定糖尿病高危人群,重点为其提供服务,必将大大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并大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昂贵的治疗费支出。而且,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指导教育,被指导者更容易接受,教育的效果更好。

立足预防的“3.3.3策略”

在此次论坛间隙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孔灵芝告诉记者,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在任时曾主持通过联合国决议,把199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糖尿病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世界糖尿病日变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从此,糖尿病防控被赋予了政府责任。在我国,将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实施国家防控行动,也已有十几年。在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不断调整着防控策略。

孔灵芝介绍,1998年,卫生部即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提出“六个转变”的策略调整,即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医疗、科研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由以城市为主向城乡并举转变,由高层向基层转变,由专业行动向群众运动转变,由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2001年,卫生部又提出了“十个转移”的策略调整,即以疾病为主导转为以健康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转为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医院为基础转为以社区为基础,以重疾病防治转为身心健康和环境的协调统一,从卫生部门转为多部门和社会参与,从专科医生到专科与全科互动,从医生管理到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治疗为主转移到管理为主,从强调治愈到强调医疗照顾。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卫生部进一步归纳出我国慢性病防治的基本策略——“3.3.3策略”,即面向3个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关注3个环节(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性治疗),运用3种手段(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管理),并先后编写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等一系列慢性病防治技术规范文本。

据悉,以“3.3.3策略”为指导,近年我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预防与临床的结合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投身健康教育,从关注疾病到重视综合控制多种危险因素,从单学科到多学科联防联控,使许多病例得到了早期识别。与此同时,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启的为期5年的“中国糖尿病管理项目”共覆盖40余万人口,管理糖尿病患者5000多人。同时,开创了以社区—医院一体化系统服务为核心,卫生部、疾控部门、学会、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多部门合作的运行机制,为我国启动实施糖尿病防控新战略奠定了基础。

论坛观点

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防控糖尿病政府要行动

对于我国的糖尿病发病情况,政府高度担忧。20年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了10倍。糖尿病还会导致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还可以致盲、致残。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今后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现在最紧迫的是要建立起糖尿病防治体系。现在,大医院的防治水平并不低,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防治力量薄弱,社区医生不懂怎么去控制糖尿病,乡村医生不知道什么叫糖尿病。这种现状急需改变。近期,辽宁省准备在鞍山搞一个城市试点,建一家糖尿病专业医院,在这家医院建立一个防治糖尿病的培训中心,培训基层的医生、护士;建立一个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心,向每名当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周的防治指导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市长崔杰:发展经济牢记健康第一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经济?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可是,没有健康,还有生活质量吗?现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些不平衡,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也有些不平衡。治疗这条腿长,预防这条腿短。我们不仅要研究治病,而且要研究怎么防病。通过抓预防,少得病,不得病,得病后早一点治。预防不仅仅是预防疾病,还包括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郭岩:健康应成为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许多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也在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构建健康公平的总体社会政策框架,以健康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社会政策。从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条件入手,关注国民的终生健康问题。要从宏观经济、社会和卫生政策方面采取措施,改善社会的分层结构,在全社会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强调以健康为中心,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控烟、限酒。总之,我们制定任何一个政策,都要首先想一想它对健康的好处。这应该成为所有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取向。

卫生部糖尿病管理项目常务副组长许樟荣:给医保支付体系“打补丁”

慢性病的诊断明确,医疗费用相对固定,医保基金对其进行统筹支付的风险相比大病支付的风险也小很多。所以,在医改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改变观念,加大投入,保证社区对慢病防控的基本卫生服务供给。各地社保部门应与卫生部门联手,在现有的基础上为医保支付体系“打补丁”,增加对慢性病防治的医保报销比例,以遏制慢性病被拖成大病后,医疗费用大幅增长给医保基金带来的支付压力。

目前,我国在从事糖尿病诊治的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准入制度上还缺乏相应的规范。一方面,基层医院对患者缺乏从发病到治疗的一系列过程的记录,造成病情数据不连贯,给医生的诊治带来了麻烦;另一方面,许多大医院往往不认可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花费。国家应加大对专业人才培训的投资,着力解决基层专业人员短缺问题。

专家建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春明教授:应开发糖尿病防治社区适宜技术

众所周知,合理膳食与适当运动相结合,是保持健康体重、预防控制糖尿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大部分人却不知道如何控制体重,怎样吃出健康。糖尿病社区适宜技术给出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和行为干预的方法,为社区综合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对糖尿病社区适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提高医务人员糖尿病防治的理论水平和技能,规范社区糖尿病防治行为,提高糖尿病的综合防治效果,降低医疗费用,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要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个体化的公共卫生服务,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与干预,定期为其进行血糖监测并随时调整和改进个体干预方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光伟:生活干预6年推迟糖尿病发病14年

始于1986年的大庆糖尿病20年随访研究,是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大庆市第一医院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项糖尿病长期预防研究。6年的研究证明,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能让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30%~50%。同时,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能预防或推迟糖尿病发病长达14年。

糖尿病到底有多危险?跟踪发现,在1986年之后的20年间,当初的对照组有93%已发生糖尿病,17%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这些人在参加临床试验时平均年龄仅为46.6岁。这样的结果更凸显了干预的重要性——糖尿病前期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不进行干预,几乎不可避免都会变成糖尿病病人。

这项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干预措施要得当,以中等强度为宜;强化时间要足够长,以确保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健康教育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除了医务人员,政府、媒体都要参与其中。生活方式干预应更早开始,无论高危人群还是一般人群,都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贾伟平:防治糖尿病需医院社区无缝衔接

当前我国的糖尿病防治任务越来越繁重。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最基层网络。糖尿病防治工作越来越需要落实在社区。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及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对于糖尿病防治,医院和社区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功能定位,制定出量化可行的规范管理措施及流程。在执行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流程通畅,无缝衔接,才能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菊明:大医院应为基层提供技术指导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促进社区人群普遍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转变对糖尿病防治的态度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国际糖尿病联盟已经宣布,2009年~2013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都将定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糖尿病知识的普及程度都远远不够。鉴于糖尿病的低龄化趋势,家庭和学校应当担负起健康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在慢病防治的过程中,大医院、专家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一方面,综合性医院应加强筛查、发现慢病患者的职能,承担糖尿病的确诊工作,并为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急症或疑难重症糖尿病患者提供诊断和救治;另一方面,综合性医院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呼吁政府部门对慢病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调开展工作。

论坛寄语

陈竺(中国卫生部部长):

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延续“中国经济奇迹”、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需要。“健康中国2020”在战略研究阶段包含5个方面的专题,在其中之一的公共政策研究中,慢性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研究占据核心地位。

科菲·安南(联合国前秘书长):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在全球的快速增长,因患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已与艾滋病的致死人数不相上下。但纵观全球,防治糖尿病却面临忽视与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将糖尿病放在优先关注的地位。否则,未来我们很多简单的目标恐怕都无法实现。

杨文英(中国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

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至少5%。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群中有大约50%的人会患上糖尿病。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诊断时有超重问题。

安尼·卡布(世界糖尿病基金会主席):

我们需要尽快掌握应对慢性疾病流行的方法,建立能够有效应对慢性疾病的医疗卫生系统。我们需要一个模式,在基于社区的慢性疾病门诊管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基于医院的急诊、三级护理之间建立一个健康的平衡关系。

国际糖尿病联盟总裁吉恩·克劳德·穆班亚: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发布的糖尿病地图显示,我们没能很好地控制住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威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孤军奋战来战胜它。要打赢这场与糖尿病的战斗,整个国际社会必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诺和诺德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索文森:

应对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预防、早期发现、保证治疗的可获得性及提高治疗水平。实现这一举措离不开政策的长期支持。

印度果阿邦卫生部部长拉恩:

今天,印度有超过4100万人患有糖尿病。据估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将上升至8000万人。政府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认真应对糖尿病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民众心理带来的影响。印度政府和企业必须携手并肩,提升公众意识,共同采取行动应对糖尿病。这是战胜糖尿病的唯一出路。

《与时间赛跑》作者斯蒂芬·里德:

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政府部门应该更加努力,控制这些对全球健康、国家繁荣和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

媒体声音

健康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硕:宣传慢病防治政策是专业媒体的责任

作为一张全国性的卫生行业报,积极宣传国家的慢性病防治政策、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准确传播有关慢性病防治的信息和知识、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急性传染病相比,目前公众对于慢性病的了解程度还不高。作为专业媒体,《健康报》要在报道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整合各方力量的基础上,确保慢性病相关报道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把最新的防治理念和最实用的诊疗技术带给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及人民大众。同时,我们还要为报道寻找恰当的角度,实现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主任王大龙:共同搭建健康传播平台

由政府出面组织媒体、专家、患者、企业等社会公众共同搭建一个健康传播平台,有利于实现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新闻会新闻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采编;形式创新

引言

电视新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社會新闻事件的报道、正能量的传播与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方面,还需充分展现其批判性特征,带给大众深刻的思想启发。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注重对电视新闻发展机制的创新改革与升级。新闻采编作为优质节目制作与播出的关键环节,相关人员必须对其工作形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即需对媒介融合和对电视新闻采编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了解,认识到对工作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由此,需要更具有方向性与针对性的对电视新闻采编形式进行创新。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新特征

(一)采编素材的获取渠道的多元性

基于特殊背景下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有了更多的渠道与方式获取信息资源。无论是传统线下的市场调研,还是微博、短视频自媒体平台,都可成为新闻工作者获取信息与素材的渠道。而各种媒介的融合,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获得极大提升。而各个平台利用不同的方式实现流量的最大化的汇集,导致信息资源的质量不断降低。在寻求节目多样化的基础上,并没有对信息质量进行提纯,各平台上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与负面新闻。而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采编人员虽具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方式,但却无法保障新闻素材的质量。而媒介融合背景下形成的新闻采编的新特征,相关人员需辩证的进行思考与分析。在实现采编形式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新闻编辑的信息甄别能力、新闻洞察能力等。能够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摒弃没有价值的信息,获取更多具有价值引领性、思想启发性的新闻素材。

(二)新闻价值的隐藏程度被加深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人员可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1〕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的高速发展,虽为新闻编辑获取信息提供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为他们快速提取有价值信息带来较大的难度与挑战。海量的信息带来丰富新闻素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新闻价值的隐藏程度。在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中,具有传播与报道价值的内容会被掩盖。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上,每天都会向用户推送不同的话题。其中,大量的娱乐信息、社会负面新闻当长期霸占网络资源。而电视平台如何从杂乱的信息资源中提取更利于电视传播的新闻素材成难题,并对新闻编辑的新闻价值的挖掘能力提出更好的要求。从这些层面可看出,新闻价值的隐藏性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新特征。倘若新闻编辑部具备提炼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将无法从根本上创新采编工作形式。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主题,是开展一系列采编工作的基础与关键。因此,相关人员必须了解新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展现的新特征。以此为参考依据,对相关工作形式进行创新与升级。

(三)新闻报道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基于新的工作环境,新闻编辑应做到多角度、多维度考虑新闻主题、播出方式等。〔2〕能够切实关注到新闻事件报道本身与采编形式间的密切关联性,做好内容的设定、节目主题的策划,以及信息的排版等工作。电视新闻工作者需意识到网络直播对传播播出形式带来的冲击,需能够将各种媒介进行科学的融合。在了解与掌握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特征的同时,需切实将新媒体技术、短视频、网络直播等融入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在对新闻内容进行编辑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容的质量与深度,还需确保播出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由此,才能吸引更多网络用户关注到传统电视平台。既要实现电视用户的回归,还需对大众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最大化满足。使目前的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特征成为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参考依据,为采编形式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灵感。
二、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形式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进一步明确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要点

一档优质的新闻节目的制作,需确保各个工作环节的创新与完善。〔3〕而新闻采编作为节目制作的关键环节,其在素材质量、新闻价值的挖掘等方面的最终呈现效果,将会对电视新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市场上出现不同类型的节目,都对电视新闻进行分流。而电视平台若想利用新闻节目获得更多的受众,必须对新闻采编形式进行创新。需依据不同的新闻主题、新闻线索等,更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新闻采编、节目审核等工作。相关人员需进一步明确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要点,既要对传统的采编工作进行完善,还需融入多样化的播放形式。不仅充分发挥传统播出平台的优势,还需认识到互联网直播对受众的巨大吸引力。因此,采编人员需将新媒体融入到采编工作中,注重对新闻素材的最大化集成与加工。基于信息化手段的编辑与审核,确保新闻节目质量播出效果的大幅提升。在强调采编内容实现高质量的同时,需注重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效果。因此,必须重新确立采编工作要点,即能够将采编工作本身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并利用多样化信息获取渠道,确保新闻素材的丰富性、时效性、热议性、讨论度。总而言之,新闻采编人员既要秉承打造高质量节目的原则,还需对节目播出形式进行创新与丰富,注重平台与观众的互动性,令电视新闻不再是传统固化的信息传播,能够使大众切实参与到电视新闻节目的各个环节中。

(二)实现新闻采编媒介的创新融合

媒介融合背景下,采编人员需学会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这对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制作出能够迎合大众审美、满足需求的电视新闻节目,才能真正体现电视平台的优势与价值。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爆炸对人们的感官等造成巨大冲击的过程中,新闻单位需对他们价值观进行引领。电视平台需能打造精品栏目,基于高效率的信息内容,吸引更多人成为电视平台的受众。而媒介融合背景下,对电视新闻采编形式的创新与丰富,需做到各种媒介的再融合。利用传统终端优势,利用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推动电视新闻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即将传统电视平台与网络直播进行融合、将信息传播与思想交流进行融合、将新闻内容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由此,以传统电视平台为核心,创建多渠道、多媒介、多形式的新闻采编工作模式,从根本上实现电视新闻采编形式的创新,促使传统媒介与现代信息工具进行科学的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电视新闻发展形态,最大化展现电视平台的优势与价值。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形式的创新路径

(一)以多渠道采编形式,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挖掘

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媒介的高效融合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与渠道,而电视新闻行业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場竞争,在采编形式上寻求创新的过程中,需对当下媒体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行全方位的分析。〔4〕当社会基于融媒体的发展而展现文化多元性特征时,从业人员需意识到仅依靠一种节目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结构受众全覆盖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采编人员必须迅速掌握不同圈层的文化特征,以及他们对新闻电视的新需求与要求。应以多渠道采编形式,对不同的新闻的价值进行最大化挖掘。既要保证节目形式的多样性,还需确保节目内容的深度与质量。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需从统一化、程式化的节目标准向个性化与人性化迈进。基于不同的需求与受众,采用不同的采编形式。即电视新闻工作者需对采编方式实现创新与升级,注重新闻采编的时效性、热议效果等。相关人员需意识到人们获取信息手段发生的变化,即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主要渠道的当下,采编人员需积极拓展资源与渠道。在新闻线索的选择、采访制作等方面都必须进行时代化的创新。融媒体背景下,当新闻直播逐渐成为普遍现象时,采编人员需能对大众熟知的新闻话题的新闻价值进行最大化发挥。既能利用新闻主题热议优势,还需通过加深与拓展新闻内涵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讨论。采编人员需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深度的二次加工制作,并以直播的形式对内容进行第一时间的传播与报道。并将新闻现场报道与线上平台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确保新闻内容的完整性与高质量,还需为关注提供优质的新闻信息服务。同时,在以直播的形式增强电视新闻可看性的基础上,需利用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等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与交流。并能结合不同的新闻主题组织不同形式的线下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平台与受众的了解与粘性。基于传统的现象活动、具有即时性特征的新闻直播,以及高效互动性的自媒体平台,形式成多样化的、时代化的新闻采编创新形式。从而,将平台、受众、现代现象技术等进行紧密的连接。并基于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多样化的信息传播与互动形式,全面提高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二)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构建多样的新闻采编形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程序呈现出新的特征。无论是在素材的获取渠道方面,还是报道形式上都更具有时代性与多元性。〔5〕而从受众的审美与需求层面进行分析,自媒体获得快速发展的当下,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调整。网络平台资源被各种舆论新闻、娱乐八卦占据,不仅降低新闻行业的总体发展质量,更不利于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受众基于精神层面的多样化追求,他们对电视新闻产生更多的需求、更高的要求。而从业人员在对新闻采编形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能够以受众需求为动向,以多角度、多维度、多媒介融合的方式对工作方式进行创新。而新闻电视自采编形式进行创新与工作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需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对电视新闻的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必须明确制作电视新闻的目的、展现形式、传播价值,才能够对采编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融媒体背景下,采编人员必须对当下热门节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明确大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具体诉求。即人们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的过程中,不仅要及时了解当下的热点新闻,还需能够真正的参与到相关话题讨论中。因此,电视新闻采编人员需能注重节目的互动性,并对信息获取方式、主题设定等方面进行创新。即在明确新闻主题的过程中,采编人员需将传统媒介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既要深入到社会基层中,对线下受众需求进行全面了解,还需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与作用,全面探析网络用户的需求。并将各种信息进行集成与汇总,形成更加丰富与时效性的新闻采编素材。通过前期的线下与线上的市场调研,能够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最终确立新闻主题与节目制作形式。〔6〕采编人员在设计节目形式的过程中,需增加观众互动模块。在播出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可通过开通网络公共账号,令观众能够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对节目的建议。由此,打破传统电视新闻单项输出的既定模式,将新闻报道、观众互动等进行科学融合。制作出符合大众认知的电视新闻节目,并基于良好的互动、正向价值观的传播与引导,使大众与电视平台建立紧密的关系。通过最大化满足大众的精神追求、多样化的需求,令他们能从节目中找到乐趣,不断产生持续的愉悦感。电视新闻平台能够基于知识传递、价值引领、思想共鸣等不同层面,对采编形式进行创新、改革与升级。
结语

总之,媒介融合背景下,对电视新闻采编形式进行创新已成为必然需求。相关人员必须认识到自媒体平台、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视行业带来的冲击。应善于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新闻采编媒介的创新融合。并能结合新时代下对电视新闻行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要点。由此,能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电视新闻内容的质量。利用多样化的采编形式,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可看性。

〔参 考 文 献〕

〔1〕舒坤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形式的创新策略〔J〕.传媒论坛,2020,(15):29+31.

〔2〕康艳,劳怡.基于媒介融合视角下创新电视新闻采编形式的策略分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4):238-239.

〔3〕刘殿宏.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形式的创新策略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03):163-164.

〔4〕马会娟.对于媒介融合与电视新闻形式创新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8):146-147.

〔5〕劳俊慧.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形式的创新策略〔J〕.科技传播,2018,(22):9-10.

〔6〕陈楠楠.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形式的创新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08):163-164.

〔责任编辑:杨 赫〕

新闻会新闻稿范文第5篇

摘要:为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应摘取新闻素材中的精华,完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本文将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制作对于电视编辑的要求进行分析,重点探究形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提升新闻制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同期声;字幕编辑

引言:

在新形势下,国内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网络媒体也在持续融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逐渐成为各大电视台的研究重点。基于此,对于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提升新闻制作水平的探究有着重要意義。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制作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

相比于访谈节目、综艺节目,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更强的综合性、真实性、严谨性。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完成离不开新闻从业人员的多方配合,节目的前期、中期、后期都需要开展策划、录制、编辑等工作,这其中电视新闻编辑的作用至关重要。电视新闻编辑不仅需要围绕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剪辑素材,还需要确保剪辑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具备较好的整体效果,能够充分展现节目的主题思想。在新形势下,国内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网络媒体也在持续融合,这进一步提高了节目制作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而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也是各大电视台的研究重点。电视新闻编辑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以及综合性,为尽可能地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处理节目素材。基于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为提高新闻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是创新型、应用型、综合性的人才;简单而言,电视新闻编辑应一专多能。每个岗位的新闻编辑要能够胜任配音、剪辑、素材采集等多项工作,还需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判断力。电视台的记者团队会围绕新闻内容采集较多素材,这部分时间较长;为进一步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应摘取新闻素材中的精华;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极强的判断力、审美能力,以持续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提升新闻制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文字稿件导入

在电视新闻稿件的编辑阶段,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将新闻画面与稿件中的重点文字内容进行匹配,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完整性,提高电视新闻的说服力;在上述工作阶段,应尽可能将记者吸收进新闻编辑团队中。其原因在于,在新闻制作过程中,记者始终围绕新闻事件进行工作,全程进行跟踪报道;在报道过程中,通过不断与摄像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能够将新闻画面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捕捉;同时,记者作为新闻稿件的实际撰稿人也最清楚新闻稿件文字内容的核心思想。因此,将记者吸收进电视新闻编辑团队中,有助于提升新闻制作水准。

(二)新闻画面精选

相比于其他媒介,电视新闻在画面处理领域有着显著不同;电视新闻涵盖主体位置、客体位置、画面角度、画面色彩,画面亮度。在对电视新闻进行编辑时,若新闻编辑团队没有选取到最适合的画面,会严重影响新闻的整体制作效果。作为电视新闻的灵魂,画面负责向外界传递文字以外的信息,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源,增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1]。例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爆发重大地震灾害,国内各大电视台都对新闻进行了报道,并将集中报道灾后人们对家人进行重建的景象。国内某家电视台从三个镜像角度播报了当时的新闻画面,首先是这一家人围坐在院子内吃午饭的景象,其次是院子后方的小楼,最后是涵盖了各家房屋的村落全景,大量的农户屋顶逐渐升起了袅袅炊烟。通过上述画面,无需任何文字赘述,观众既能感受到在遭遇灾害后,村落重现了安宁与美好。

(三)处理新闻同期声

在对电视新闻的同期声进行处理时,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要注意两方面问题:第一、留白,新闻编辑应严格把控同期声与解说词之间的留白,若两者的衔接过于紧密,会给予新闻观众一定的焦急感;若两者的衔接过于松弛,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新闻播报的整体节奏;因此,新闻编辑人员在完成同期声处理工作后,要不断地进行试听,结合实际感受对其进行调整,使其更加自然流畅;通常情况下,同期省的留白大概为一到两秒左右。第二、节目节奏,受到新闻时长的限制,被采访对象的语音很难全部体现在新闻节目中;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根据新闻节目的整体节奏对被采访对象的声音进行剪辑,进而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

(四)编辑新闻字幕

电视新闻的字幕编辑工作较为重要,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涉及到众多地区,而各地区之间的口音存在较大差异;电视新闻节目有着庞大受众,加之被采访对象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地方口音,采访环境也可能有大量的杂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众理解新闻内容的难度。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通过添加字幕、编辑字幕,增强新闻节目的说明性。在此基础上,电视新闻编辑还应通过调节字号、字体颜色、字体大小,提高新闻受众的体验感。在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电视新闻编辑还可以根据新闻的实际性质,调节整体的画面色彩,以配合字幕编辑,进一步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

(五)节目包装

为进一步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新闻进行整体包装:第一、围绕新闻内容做好条目组建工作,第二、添加节目片头,第三、丰富节目提要,第四、优化节目片花,第五、添加节目片尾。电视新闻编辑应根据实际的串联单对各项工作进行排序,受传统思想影响,国内部分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节目时,没有意识到包装的重要性[2]。为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的大背景,电视新闻编辑可以借助整体包装,增强新闻制作水准。

结论: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受到了网络新闻、新媒体的较大冲击。为提高新闻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从文字稿件编辑、新闻画面精选、同期声处理、字幕编辑、整体包装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新闻质量,增强新闻节目的吸引力,持续扩大自身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阿不都热依木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提升途径[J].消费导刊,2020,(37):95.

[2]杨淇.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J].神州,2020,(24):264.

作者简介:李海岩,女,籍贯:吉林前郭,汉族,1986年8月出生,学历:本科,职称:编辑,研究方向: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能力的提升。

新闻会新闻稿范文第6篇

一、五四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等都开始起步发展

1、驻外采访

驻外采访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记者主要由一些留学生兼任,也“延请通晓各国文字之士”担任驻外记者,如章士钊就曾任过《民立报》驻欧特约记者 1919年,《大公报》主编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1920年秋,在梁启超的呼吁之下,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两报共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赴外 瞿秋白 《晨报》通讯稿35篇,16万多字,《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周恩来

《益世报》

2、直接采访:重视现场采访,《申报》史量才

新闻采写原则:确、速、博、新 1923年5月 山东临城 劫车事件,《申报》招聘记者,成立采访部

3、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起步发展

社会新闻的价值、数量等有着提高和增加 社会新闻的采访者:“包打听”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开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22年7月6日《申报》登《溥仪胡适谈新学》1923年11月6日《申报》《钟耐成夫妇投江》。“商业——新闻世界的先驱” 社会新闻的发展特征:

首先,社会新闻采访的主体身份出现变化。其次,就新闻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再次,社会新闻随着地位的提升,其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也随之提高

二、建国初期

采访的制度性

1950年3月~4月,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1950年5月,《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总编负责制、采编合一制 采编模式——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

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分战线跑口拿料写稿;编辑部分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现在通行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设立一个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

采编合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

采编合一即是部版对应,记者和编辑身份合一,值班即为编辑,外出采访即为记者 利弊:

1、部门责任明确,但易造成部门利益大于全局利益

2、采编沟通效率高,但版面合理资源利用较差

3、部门边界清晰,但有价值交叉新闻易遗漏

4、利于新闻策划,但易限制新闻生产力的释放

三、改革开放时期

1、媒体的商品属性、宣传功能、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日渐得到承认

2、批评性报道的突破。如“渤海二号”翻沉重大事故的报道

3、深度报道的勃兴

1985年前,深度报道还鲜为人知

1986年《经济日报》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 深度报道的采访要领:深、准、贴近

四、网络发展时期

1、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2、网络的优势

3、网络的弊端

从另一角度看,这恰恰凸显了记者的重要性

4、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5、中国网络新闻采访的发展

记者的素养

一.记者的职业素养

1.新闻敏感度

2、专业主义精神

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

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写作要真实,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

二、记者的综合素养

1、学识上渊博

(1)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英语、方言。 (2)对各门科学的基本了解

(3)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4)迅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批判的思维

2、恪守职业道德

正义、勇气、悲悯是新闻从业者的最高价值 “社会责任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给公众选择、判断; 描述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典型图景; 成为交换不同意见和批评的“公共论坛”; “缺少声音”的少数人大声疾呼;

制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促进政府的透明、公开。

3、强健的体格

4、专业精神

(1)服务社会重于获取报酬

(2)专业记者应该(具有的所有技能

(3)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一、新闻采访的的含义和特点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调查研究”说

“素材搜集”说

“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却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

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目的的差异性

时间的限制性

部分项目的突发性

需求的广泛性

知识的全面性

活动的艰辛性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2、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活动顺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2、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与新闻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

3、活动性质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4、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采访者和被采访者

1、采访者: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社会守望者、信息传播者、文化传承者 文化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

记者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知识,他在建构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的同时,也在建构着人们的知识结构。

只有记者和媒体,才能将这种文化传承自然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被采访者

(1)采访对象具有复杂性 从人口特征的角度看 从个体性格差异的角度看 从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看 从个人的人生经历看

从对具体采访主题所持的不同立场角度看 (2)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 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有关人士 (3)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的博弈 任何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都会有意无意地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选择那些对自己无害或者有利的信息传播给记者。

3、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被采访者的被动和被忽视

巴赫金

对话理论

平等的关系

不同的声音

言说和倾听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兴起

在国内,1993年以来,策划越来越受到新闻业界的重视 理论界对“新闻策划”的学术探讨 新闻业界:《华西都市报》的创立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三个“是”:一是新闻报道策划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二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三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一是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二是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二是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三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报道题材的显性状态

2、报道题材呈隐形状态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1、作为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2就新闻报道策划针对的题材而言 3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与新闻事件相比,较为简略,缺少过程和细节

2、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稍纵即逝

3、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4、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

1、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2、企事业单位

3、重大的文体活动

4、社会网络

5、其他媒体的报道

6、日常生活

四、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踪

1、与新闻敏感密切相关

2、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捕捉新闻线索

3、能根据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线索的新闻价值

4、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5、应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

新闻采访的前期活动 1.新闻敏感的培养

2.新闻价值的感知

3.新闻政策的遵循

4.报道思想的明确

5.新闻线索的获取

6.采访准备的周到

7.对方心里的把握

8.访问条件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其能吸引多大的受众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隐藏的价值

4)判断同意事实中的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5)迅速对事情的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培养途径: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立足全局看问题

3)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有利于敏感的培养

5)时刻保持警觉以应对突发事件

3.新闻敏感的能力要求:1)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

2)对事件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3)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 二.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界定的争议性:前后之争和主客观之争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重要性、趣味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

三.新闻政策: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就、符合新闻政策,却一不可报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四.新闻报道思想: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五.新闻线索:获取途径: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注意事项:1)注重验证2)尊重规律3)讲究时宜4)合理安排 六.采访的准备应周到:“平战结合”

1、平时的积累:理论积累、政策准备、素材积累、知识准备。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是采访双方知识的互换和情感的交流

2、专项的准备:(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情(3)拟定采访计和采访大纲计划和大纲的拟定应具体充分,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的交谈内容。(4)物质准备

七.对方心里的明确:性质内容实际:1)先期性心理2)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

八:访问条件的创造:

1、访问时机:访问时机的商定原则(一是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二是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仪表风度:穿戴打扮、言谈举止的得体大方

3、摆正关系:采访对象与采访主体间的合理关系“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中期活动

一、提问

1、提问的两种形式

(1)开放式提问 :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就是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2)闭合式提问: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提问。这种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需要采访对象作直接具体的回答,事实性的回答。

(3)开放式提问:它的长处是:假如要让访问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就应该考虑使用开放式提问。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给对方以更多自由,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记者提问比较容易。可以不需要认真思索,如果遇到不大了解的采访对象,这类问题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救急,赢得一点思考的时间。

(4)它的短处:问题一般化,采访对象容易泛泛而谈,或者说感到问题太大,不知从哪里回答才好;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联结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里的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

(5)闭合式提问:它的优点:这种提问,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具体回答,容易获取有价值的材料;问题人焦点集中,双方的联系比较紧密。采访对象容易说出心里的话,也容易谈得深入;记者提出 这一类问题虽然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样的问题引出的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的——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然高兴——记者和受众得到了信息,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高兴。

(6)它的缺点:提问有点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掌握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 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说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

2、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2)侧面探:启发引导

(3)反面激:刺激提问

激发采访对象谈话欲望、激问、错问

3、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2)提问要具体(3)提问要得体(4)提问要有特色

要想问得有特点,记者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 从采访对象的实际来看,对方最熟悉最想说的也最有资格回答的是什么——采访对象的兴奋点。

从受众的心态看,他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受众的兴趣点。 从报道思想考虑,记者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是什么——记者的关注点。

4、提问的组织方法 (1)“5W1H”法,一直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所需的主要信息。

(2)概念界定型的提问(GOSS法)

目标(GOALS)努力了解他或者她行为的动机

障碍(OBSTACLES)面临哪些困难?争取捕捉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趣闻 解决办法(SOLUTIONS)再次注意捕捉具体细节

开始(START)从哪里着手,这事是怎能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5、提问的过程

(1) 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仔细观察对方的工作环境会帮助你制造些现场感。 谈论些小话题能使谈话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陌生人见面后的前四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所以好的开端非常重要. 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

(2) 提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电视采访更应如此.。能增强采访对象的自尊心,敏感问题稍后再问.。显示出采访者为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逻辑上符合采访者已经阐明的采访目的.。(3)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谈话越不正式,收获越大;倾听时越认真, 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就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表现的准备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决定因素: 来自事前充分的准备。来自于对采访对象的了解 。来自于记者本人的见地。来自平等的交流心态 。来自对采访话题的把握

6、提问敏感问题

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有时一点点充满人情味的安慰很起作用(“听到你的这些烦恼,我也很难过„„真希望这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

7、总结本次采访 主动按时停止采访

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访内容 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许这能弥补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留下你的名片——“如果您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 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和谐氛围的扩展——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 写个非常规的便笺,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合作表示感谢

二:现场观察

1、现场观察的必要性 必须到现场去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自觉强化视觉功能

2、、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功能 (1)核实新闻,增强新闻可信性 (2)能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深刻性 (4)能生动通俗解释事物,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启发采访对象,增强认同感

3、现场采访的注意事项

掌握现场采访的明度 选择适宜的角度

将现场观察与用心思考结合起来

三:听觉功能的协调:

1、悉心闻取线索

2、适时调节音量

3、有意识训练听力、专心、虚心 耐心

四:现场笔录:1.现场笔录的益处2.笔记为主,心记为辅3.笔录的主要范围

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精华点、记观察所得4.笔录的注意事项

五:采访的精确性问题:

1、事实的准确

姓名、地址、年龄、称谓

要点。在采访的进程中要不断重复自己对要点的理解。

查证。一旦采访对象表现出不很确定的样子,就要从别处再去询问一些观点和态度。

2、使含糊的回答明确化

对于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以下三类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歧义: 采访对象只清楚事件的一鳞半爪无法明确表达。 有意表述得含糊不清,跟记者捉迷藏。 双方的理解有分歧。

——记者对于间接意义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调查采访的成功与否

以下是使含混的答复明晰的几种追问:

“您的意思是不是说......”

“如果我给您两个选择······”

“我能不能把您的回答理解为······”

“希望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

3、处理对方谈话跑题

适当的(不是随意的)打断谈话,是防止冷场,保持良好谈话气氛的必要。但要注意几点: 寻找合适的契机。在谈话的段落性停顿,记者要把握好这些短暂的停顿的间隙,插话转换话题,发展话题。

打断说话要注意礼貌,在打断对方谈话时可以用“抱歉”“对不起”“咱们能不能谈谈另一个问题”等用语取得对方的谅解和配合。

在打断谈话的同时,可能对刚才进行的谈话表示赞赏和认可,比如“这个问题咱们谈得比较深入了,现在是不是„„”这样既转移了话题,又能鼓励采访对象继续谈下一个问题。 如果采访对象有完整的谈话思路,除非走题,否则记者不应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影响谈话的思路和流畅。 如果谈话已经有好一会儿了,记者还可以请对方喝茶,或者往对方茶杯里添一点开水等办法,把话头引上正题。

六:人物专访:

1、如何进行人物采访(参照传记作家的建议): 要善于发现最高尚的人身上的阴暗面,最卑鄙的人身上的闪光点。 要舍得花费时间。

追踪事件的根源。而采访的开端先询问对方的童年生活,往往很具启发性。 善于观察。

采访人生的十字路口发生的事件。

采访对方的感受和领悟。人物采访应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努力去提示一些经验教训。

2、可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 生活中(或在目前的讨论中),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沮丧? 什么样的事情,境况等等会令你感到生气,悲伤、高兴或害怕? 什么让你大笑或大哭?

你还记得童年时发生的大事吗?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信仰、你的观念、你的个性、你的特点?

你工作或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目前正努力解决的是什么? 你经常接触什么样的人?包括你的配偶、其他重要的家人、朋友、同事、下属等等。 你常去哪里,以及怎样度过你的闲暇时间? 你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 在事业上以及在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观念、哲学、思想、对你最重要?你愿意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什么?你采取了(或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维护你的信仰? 你的梦想或幻想是什么?

你如何处理一些常见问题?如果有人侮辱你,你是奋起还击还是视而不见?抑或有别的解决办法?在出席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的宴会时,该怎样表现?在超市、食堂前排队时,如果有人挤到你的前面,你会怎样做?

你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

在生活中你感到最遗撼的事情是什么?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让你自己来概述一下自己性格特点,你准备说什么? 你希望别人记住你什么?

后期活动

一:深入采访的细致:

1、抓特点(1)看准形势抓特点(2)通过比较抓特点。横向、纵向

2、抓本质 :新闻深度

二、验证材料:

1、投入记者智力

2、进一步采访

“三角定位法”

三、整理笔记

1、整理笔记的重要性

2、如何整理笔记(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迅速整理2.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资料做标记3.对材料分类)

四、积累材料

1、积累材料的作用和意义

1、积累材料的方法(

1、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2、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新闻写作概述

一.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从活动程序上看,采访在前写作在后。

从活动的内在联系上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写作是结果,采访是手段;采访时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从活动性质上看,采访是认识现实,写作是反映现实。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 二.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与文学写作相比较,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最大区别 新闻写作:

1、以事实为根据反映事实原貌

2、在从事实出发的基础上,注意反映事实的技巧和艺术 新闻题材的演进和规范:

1、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是具有新闻特性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新闻报道或新闻评价的文章样式。

2、新闻体裁的渊源

源自于文学:如通讯,就与古典记叙性散文关系密切。

3、现代新闻体裁的一般规范

(1)常规的、基本的体裁、报道性体裁主要以传达信息为主,用事实说话主要包括消息(News/Message)以及通讯(News story) 评论性体裁:主要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等

(2)边缘性、交叉性的体裁

A、文学、社会学与新闻结合的体裁: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其他媒体也同样可以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

B、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中的体裁,录音录像报道、现场直播、主持人节目、网络新闻体裁

4、新闻体裁的划分 (1) “二分法”

以新闻报道事实是否可以预知为标准:意内新闻、意外新闻 以报道事实和报道言论的关系为依据:事实报道、意见写作

以传播信息是否具有“事件性”特点为标准: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以新闻事实所呈现的状态为标准:动态新闻、静态新闻

按照事实的性质、表现新闻的意图及新闻感应效果三者合一的标准:硬新闻、软新闻 根据新闻事实本身与对新闻解释之间的关系:纯新闻、解释性新闻 (2)“三分法”

A、新闻、特稿、报告

B、新闻、报道意见的社论、专栏文字 C、消息、言论、特稿 (3)“多分法”:13类45目法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

由六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躯干、背景、结尾

也有认为消息是五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 例题: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拉开序幕

中新社合肥11月8日电 (记者 成展鹏)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8日至1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大会将通过招商对接、系列论坛、展示宣传、科普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和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的品牌效应„„ 一:标题:

(1)定义: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概括 (2)要求: 内容上,一语破的, 一目了然

形式上,一见钟情,变化多端 (3)标题的样式:

多行的新闻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标题构成,辅标题又包括引标题和副标题两部分

主标题:标题中的主要部分,在标题中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位置,一般用来指明消息中的最主要的事实和观点。

引标题:主标题之上,字号较小,“眉题”“肩题”,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消息的主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

副标题:置于主标题之下的次要标题,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 (4)标题的性质:实题和虚题 不管标题的样式如何,必须有一个标题是实题:告知事件,以叙事为主,具备新闻基本要素;虚题内容则偏含蓄和抽象,透露出一定的愿望、道理、原则、态度、倾向等,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二:消息头

1、是消息的显著外在标志,以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

2、消息头的主要形式 (1)讯

以邮寄或书面形式递交到报社的新闻报道稿件 例:“本报讯”(本埠)

“本报重庆5月8日专讯”(外埠)

“中国青年报5月8日讯”(外新闻单位) (2)电

以电子手段如电报、电话、电传等方式发稿 例:“新华社利比亚10月24日电”

3、消息头的作用

(1)表明稿件的发出单位,显示新闻的“身份”,是版权的标志 (2)可以承担发表新闻稿件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3)注明时间地点,可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具有现场感 我国传统的做法是重视消息头

三:导语

(1)导语写作的重要性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赫伯特·黑德“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麦·曼切尔。媒体的激烈竞争现状也凸显了导语的重要性 (2)导语的功能和作用

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为消息的整篇报道奠定基调。“写作导语能够集中记者的智力,迫使记者决定新闻当中什么是重要的,他想强调什么;同时,记者写作导语时就能最终地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亨利·费厄利。吸引受众注意 (3)导语的形式 一句话导语 一段话导语 复合导语:

虚实相济。第一段虚写,造成悬念,第二段实写,抖开包袱,说明事实。 例:新华社哥德堡(1995年)8月7日电(记者杨明

马小林)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得乱喊乱跳。

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竞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跃创造了一项属于21世纪的记录。 (《爱德华兹创造跨世纪记录》)

通讯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的基本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作为新闻体裁的内在规定性:

1、通讯中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这对记者的采访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当场捕捉新闻的“生长点”,如何事后通过对知情人、目击者的访问来获取素材等。

2、通讯具有时效性

3、通讯报道的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写人物要能打动人,写事件要能启发人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文体特征上)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详细、完整、深入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感性的素材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3、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

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等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

4、通讯要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能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作者的价值判断、主张和观点 作者“以情入文”

上一篇:带花的诗句范文下一篇:应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