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探讨论文范文

2024-01-02

舞蹈创作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需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必需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这些修养要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概括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象,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熏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一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做敢为,无私奉献等歌唱家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由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积及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任何时尚都是有他的属性的,有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的却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后的观念。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确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作者把自己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有的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众低级趣味的需要,即强调所谓的剧场效果、经济利益。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一些最能代表东方含蓄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且不论社会上怎么样评价,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

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另外,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

2.对各艺术门类的綜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形象上的理解。例如,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伸展委婉的动作形象。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其次,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虽然动作简单,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型,迭幻繁复的变化,描绘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闪射着迷人的魅力。重庆龙灯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的,《中国人》舞段,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再次,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作综合考虑运用。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分考虑舞蹈是人体艺术,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合格,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自得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最后,编导要充分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联想、幻想),使舞蹈具有浪漫抒情色彩,这是作品打动人心、感染观众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想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出色的想象,就像童话中的魔杖,点到那里,那里就会产生奇异的变化。英国诗人杨格说:“独创性作家的笔头,像阿米达的魔杖,能够从荒漠中唤出灿烂的春天。”要想舞蹈具有独创性,想象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

总之,舞蹈艺术是对情感的反映,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舞蹈的编排和创作人员要丰富自身经验,赋予舞蹈作品情感和灵性,使作品更加人性化,为社会留下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程乐.舞蹈的编排与创作[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8):435.

[2]谭昊.舞蹈的编排与创作探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0):109.

[3]刘荃.浅论舞蹈的编排与创作[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2):108-109.

[4]张慧峰.浅谈舞蹈编排的基本技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2(9):107.

[5]邬立蓉,陈刚.试论舞蹈编排艺术[J].大观周刊,2012(21):261.

舞蹈创作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特别适合现代社会的休闲娱乐,为大众提供释放生活压力,促进沟通交流的途径,能够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舞蹈的创作离不开生产和生活,舞蹈品味的提升依赖于艺术理念的创新。本文分析了当前舞蹈创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指出舞蹈节目表演中的一些不法行为,提出舞蹈创新发展的思路及创新新时代的舞蹈理念。

【关键词】舞蹈;创作;思考

舞蹈追求的是在表演的过程中,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肢体和动作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虽然演绎的是无声的动作,但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格调无不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和智慧。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舞蹈的创作和发展跌宕起伏。我国舞蹈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夏朝, “奏九歌而舞韶兮”就是当时统治阶级享受舞蹈艺术的一种证据。到唐朝时期,历经汉朝的百戏演变,我国的舞蹈达到一种空前的繁盛,舞蹈花样之多,种类之齐,分类之细,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自此,我国舞蹈以独立的艺术风格风行于世,代表作有风格华贵的《霓裳羽衣舞》,形式粗犷的《胡腾舞》,气势宏伟的《秦王破阵舞》。及至宋朝,当时的统治阶级热衷于戏曲,导致戏曲的流行势不可挡,舞蹈艺术也被囊括入戏曲行当中,舞蹈的创新被搁置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经济发展迅猛,舞蹈的创作以及表演被大力倡导,优秀的舞蹈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

一、舞蹈创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一)创新力度不够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竞争激烈,歌舞竞技类表演在全国泛展开中,导致许多艺人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快餐式的舞蹈表演广,舞蹈的创作浮于形式,舞蹈艺术泡沫累积。舞蹈创作者心态浮躁,作品缺乏深刻的思考,创新不足,艺术内涵缺失,这是阻碍我国舞蹈艺术良性发展的“拦路虎”。

(二)艺术涵养丧失

由于信息化、移动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娱乐文化流行,部分团体出于商业利益,有目的性地开发一些缺少营养的舞蹈作品以博取观众的眼球。这种不良风气,导致舞蹈创作的畸形发展,甚至崩坏社会的价值观,影响舞蹈艺术的健康发展。

(三)专业素养不足

舞蹈艺术的创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基础知识,还必须有深厚的专业技能,能够精准地掌握解舞蹈形体学、舞蹈音乐、舞蹈演绎技能等知识,全面了解中外舞蹈历史,拥有丰富的舞蹈实践经验。当前,部分舞蹈艺术的创作者深受商业利益的“毒害”,无法沉下心来研究优秀的舞蹈作品,一些表演者经过少量的专业培训,使全身心投入到快餐式舞蹈表演中,导致舞蹈市场氛围不法,舞蹈创作者专业素养的提高得不到保证。

二、舞蹈创作畸形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利益驱使

有市场就会滋生歪曲艺术价值的土壤,在利益驱使下,有些艺术家的创作心态不端,舞蹈艺术消费行为的盲目,导致舞蹈艺术被迅速包装成取悦观众眼球的低俗节目,使舞蹈失去了其根本的艺术本质,最终造成了舞蹈艺术创作的虚浮。

(二)相关部门监管以及处罚力度不足

对于各种低俗的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必须加大监管及处罚力度。当违法成本远远低于舞蹈不法收益的时候,相关利益团体不法冲动不会轻易消除。所以,打击违法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需要大幅提升违法代价。加大对低俗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的打击力度,不仅意味着对行为恶劣的相关利益团体进行严罚,也要对舞蹈创作者、舞蹈表演者予以惩罚,这体现的是法制公平原则,这样才能真正遏制低俗舞蹈艺术流行的趋势,彻底切断违法犯罪的利益链,从而保护舞蹈艺术的健康发展。要使低俗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无所遁形,还需要创建和改善检举机制,提高消费者甄别低俗艺术作品的能力,维护舞蹈市场的良好氛围。

三、舞蹈创作新思路的探究

(一)提高专业水平

与其他艺术相比,舞蹈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舞蹈艺术的创作人士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舞蹈艺术鉴赏能力,还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除了赋予作品较高的艺术内涵外,还要向大众传达舞蹈的精神意义。所以,舞蹈创作人士必须要掌握舞蹈理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准确地拿捏每一种舞种的艺术价值所在。当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被创作出来时,创作者要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舞蹈作品,分析舞蹈每一个动作所表达的意思,把控每个肢体语言对整个舞蹈影响,不断地锤炼舞蹈专业的审美品质,从而提升舞蹈创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舞蹈作为开放的表演艺术,除了最初狠抓基本功的训练、专业知识的理解外,还必须养成艺术创新的习惯,这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社会的需求。我国舞蹈发展的历史悠久,舞蹈的种类和素材等资源无比丰富,特別是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培养措施,为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结合我国传统舞蹈的优势创作出符合时代潮流的舞蹈艺术作品,推动传统舞蹈的发展和繁荣。事实证明,若舞蹈艺术作品创作背离时代发展的需求则很难被大众接受。舞蹈艺术在新时代浪潮下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文化内容,从而保证舞蹈作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契合,使舞蹈艺术生机无限、源远流长。

(三)植根于生活

没有生活就没有舞蹈,生活是舞蹈创作灵感的来源,舞蹈作品、舞蹈技艺、舞蹈文化脱胎于生活实践。舞蹈通过肢体动作,结合音乐等其他艺术来表达人们的对生活、社会的理解和情绪。艺术创作的灵感隐藏在人们的生活中,创作者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甚至开启第六感,感受世界的美好,吸收生活中的艺术元素,筛选出具有艺术价值的材料,打造扣人心弦的作品。然而,生活不同于艺术,艺术是经过提炼的生活真谛,舞蹈艺术的创作不能是对生活的生搬硬套。创作者要充分理解生活与舞蹈的联系,结合舞蹈艺术的理论,打造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作品,为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紧密联系群众

舞蹈作品的演绎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充分考虑参与群众的思想,了解参与人的认知能力,在作品中刻画不同的艺术形象,如此创作出来的舞蹈艺术作品才能贴近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让人民尽情享受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成果,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舞蹈艺术应该承担的义务。另外,创作者审时度势,开发出能够反映当下社会风尚的舞蹈作品,寄托人们对时代、对社会的美好愿望,才能够被大众学习、接纳和传播。

四、总结

舞蹈将简单的肢体语言串联成高雅的艺术,十分考验创作者的创造力,尤其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舞蹈创作如同对诗歌的旋律和节奏谱写一样,对艺术作品细节的推敲是不可或缺的。从生活中筛选出舞蹈艺术形象,将平凡的生活打造成舞蹈艺术篇章,结合时代特点才能成为舞蹈艺术结晶。

参考文献

[1]黄小明.浅谈舞蹈创作心理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2):54-57.

[2]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的实践与思考[J].舞蹈,2004 (03):19-21.

[3]段铁岭.关于舞蹈创作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7 (01):150-151.

舞蹈创作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当代社会,新技术的进步不可避免地对曲艺创作和表演带来冲击、诱惑和影响,尤其是处于信息传播速度空前迅捷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思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各种艺术门类。曲艺作为一门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面临着新挑战。怎样借力新技术进步从而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新技术的内涵

新技术我理解为新的操作方法。能够影响到曲艺创作表演的新技术,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形式新:当今社会,观众信息来源宽泛,要求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刁。单一的形式往往提不起太多的关注度和兴奋点,越来越多的混搭开始出现。其中,较为成功的范例是2018年央视元宵晚会节目《看今朝》,讲述精准扶贫政策下,人民逐渐脱贫致富,奔向新时代的主题。节目将苏州评弹和陕北说书巧妙结合到一起:一边是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一边是黄土高原的高亢豪迈;一方是粗犷的陕北汉子,一方是温婉的江南女子。羊皮坎肩与旗袍搭配的曲艺表演形式,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碰撞、融合、突破,最终达到“一柔一刚,相映成辉”的效果。

(二)设备新:如今,曲艺表演中,LED 屏幕、升降舞台和数字化多媒体的运用早已不是新鲜事,从视觉上给观众提供了更为炫酷的享受。MIDI 伴奏(原意为数码音乐设备,MIDI伴奏的意思是通过数字信号来读取数字音色库里相应的音色从而发出各种声音)也被用到曲艺表演中,替代现场乐队。随着电脑信息技术对人像的捕捉和修复,当代曲艺人与已逝曲艺家合说相声也出现在节目中。而随着全息 3D 投影技术的运用及虚拟歌姬艺人的出现,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出现虚拟相声演员或虚拟说唱曲艺演员在台上表演,或与真人演员合作表演的场景。

(三)传播方式新:以往的曲艺表演,受传播条件限制,范围窄,受众少。随着电脑、电视媒体及网络、自媒体的空前发达,一个新节目、新歌曲或新段子用不了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便会传遍五湖四海。在2017中国天津曲艺文化旅游嘉年华的开幕式上,名流茶馆采用“网红+直播+相声+曲艺”的形式,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跟着网红游景区、听相声成为一大亮点,被百万粉丝关注、观看,并形成在线互动。

(四)营销手段新:如今早已不是“开门售票等客来”的时代了,各知名或不知名的小剧场利用网络售票平台或微信公众号、QQ 群、微博、微信等平台与观众互动,建立亲密关系,售卖演出票,做活、做大市场。还有不少曲艺团体借助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达到保底生存的基本需求,再接商演和办教育培训机构实现盈利,还有的与旅行社合作,将曲艺演出作为文化旅游、特色旅游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营销手段。

二、现阶段曲艺创作表演的特点

(一)视野开阔,题材丰富,形式繁多。开放包容的社会,让更多新生事物有了生存空间,人们也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曲艺从业者已超过 30 万,这个异常庞大的群体表明了曲艺进入空前繁荣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团体和领军人物,各种素材都被曲艺消化应用,尝试创新的作者及演员层出不穷。

(二)曲艺作品创作周期更短,更新,更快。因为快餐文化盛行,老节目已经不能满足容易喜新厌旧的观众群,以往一个段子说半年,一拨观众来三场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曾经遭遇票房危机的某些相声剧场因为老节目霸场、上新太慢,落入观众流失、粉丝变节、举步维艰的境地。这就给了曲艺作者和演员极大的压力,往往一个新节目还没有来得及在多次的表演中持续打磨成精品就提前下了架。

(三)微视频的出现让曲艺作品求短、求精、求快。火山小视频、快手和抖音,一波波长不过几分钟、短到甚至不过 10 秒的影像,已经占领了年轻人甚至老人幼童的视野。当刷抖音、拍视频自我陶醉成为一种习惯,动辄需要十余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说唱清楚的故事,由于观众耐性不够导致其越发流失严重。据统计,现代中国人看电视按遥控换台的平均忍耐时间是3 秒,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要抓住观众让他不换台,得需要多少包袱、多少扣子、多精彩的画面和语言?对于讲究三番四抖、铺平垫稳的曲艺来说,是极大挑战。于是,难免出现迎合观众的短、精、快作品,质量和水准自然难以保证。

(四)网络文化极大削弱曲艺作者的原创能力。搜索引擎的便捷极大方便了生活和学习,但同时也极大削弱了人的原创力和思考能力。尤其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网络。海量的段子、笑话、点子汇集在浩瀚的网络之中,谁都可以毫不费力、免费得到想要的资源,以往那种一个段子写半年、一个包袱想三天的作者越来越少,而网络写手越来越多,下载、甄选、编辑、定稿、排演,成了不少曲艺人的日常,于是内容撞车、形式雷同、结构相近、包袱一样的作品屡见不鲜,作者丧失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抄袭盛行,必然难出精品。

(五)年轻观众的回归催生曲艺涉险创新。曾经,曲艺出现过不短的低迷时期,但可喜的是,如今大批年轻观众开始回归,愿意在小剧场或者电视机前、手机前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和喜欢的艺人,但同时也带来尴尬的场景:他们往往缺乏耐性和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底蕴,遇到传统节目和段子就换台或走人,这就使得曲艺作者不得不逼着自己去迎合好不容易回头的观众们而去进行不成熟且冒险的所谓创新。

(六)市场化需求造就“短命”作品。为了生存,曲艺作者或演员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不得不创作能卖得出去、有人买单的所谓作品,其实那大多只是商品,别说常演不衰,有的可能上台一次就寿终正寝。

(七)说教性、任务性作品过多,削弱曲艺作品的趣味性、艺术性、文学性和娱乐性。说教性和任务性创作固然需要,但一些作者长期局限于创作应景的说教性、任务性作品,失去本真和创作的热情,疲于应付上级任务或有利可图的节目,曲艺最为老百姓喜爱的趣味性、艺术性、文学性和娱乐性逐渐削弱,能够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悠长、富有生活情趣的精品越来越少。

三、曲艺在新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过分依赖新设备,流于形式和表面。在不少大型曲艺展演比赛,舞蹈、MIDI 伴奏、LED 屏等时尚元素在節目中被大量使用,再加上绚丽夺目的民族服饰,节目的观赏性有了较好的提升。但这种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好听好看的舞台效果在赢得观众掌声的同时,也引发了专家对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曲艺究竟如何创新发展的不同看法。舞蹈动作、音乐节奏和舞美过于花哨,没有真正发挥好衬托的作用,反而喧宾夺主。其实,过去越是有成就的曲艺艺人,其装扮往往越素雅,因为他们深谙不能因为自己过于炫目的装扮而转移了听众注意力的道理。“越简单,越高级”逐渐被淡忘。

(二)过分求新求变,失去核心和传统文化。曲艺最重要的特点是有人有事、有情有趣,也就是说,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是为讲好故事服务的,而有的节目脱离本体,场面过于豪华,混搭形式过于繁杂,观赏性有了,但曲艺本体特色也淡化了,变得四不像。其实曲艺很简单,有时候赋予它过于丰富的外在形式反而会给曲艺的表演带来很多不便。尤其是参加专业性的展演或比赛,就得在形式和内容谁主谁次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明确和严谨的定位。过于追求表面上的好听好看,往往忽略了某种曲艺艺术的本体特色。专家们提醒:曲艺创新谨防戏剧化、歌舞化、舞美化,失去其核心和传统就是失败的创新。

(三)过分追求高大上,过分炒作包装。近年来,一个五分钟甚至十分钟的节目投资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一个道具场景花几十万,服装又是几十万,用资本堆积起来的作品未必是好作品。

(四)利用媒体造势,无限放大从艺者影响力,虚假造星。在利益驱使下,一些曲艺人成为商人,并借助团队及背后的资本,利用新媒体造势,无底线炒作,无限放大从艺者影响力,盲目造星,虚假宣传,令从业者浮躁,失去好好钻研技艺的信念,受资本捆绑,忙于挣快钱。

(五)摒弃传统,轻视基本功。不少人尤其是外行转投曲艺门的从业者,轻视传统技艺及知识,轻视基本功的训练,毫无基础便盲目自大创新,好比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然营养不良,难以坚持、难以为继,也必然经不起观众及市场的检验,底气不足早早退出。曲艺创新改革是必然的,因为曲艺要想发扬光大必须要与时俱进,但这并不是说可以随意违背曲艺本身的特质。

四、关于如何运用新技术促进曲艺创作表演的几点建议

(一)不离本真不弃核心,用新技术焕新曲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他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些科学论断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曲艺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文艺评论家仲呈祥针对创建中国曲艺学学科及曲艺的理论与实践,提出要进行“科学辩证的学理分析,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扬其所长、弃其所短,以促进中国曲艺的创作与鉴赏的健康持续繁荣。须知,任何一门艺术,包括曲艺在内,理性思维的失之毫厘,也将导致创作实践和鉴赏习俗的谬之千里。此种教训殷鉴不远。”用新技术焕新曲艺,不管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新瓶装新酒,新技术的介入必须服务于曲艺的本体,而不可喧宾夺主,失去本真。

(二)探索创新,让新技术的介入吸引更多年轻从业者和观众。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喜欢曲艺,曲艺才能后继有人,才能有继承衣钵的新鲜血液,才会有充满活力和购买力的年轻观众,假如一个剧场里的观众全是垂垂老矣的老人,那这样的表演是没有生命力的,怎样保持住原有老观众,再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是摆在曲艺人眼前的大事。利用新技术手段和操作,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培养观众,教会观众欣赏,引领观众思考,与时俱进才能生命力旺盛。随着文艺服务对象的不断更新,任何传统艺术都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曲艺理论和艺术形式的创新早已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创新内容形式,努力培育新的受众群体,拓展曲艺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利用新技术做大数据分析,为创作把脉,为理论研究做铺垫。应用好大数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其中的观众群,年龄结构及喜好,优势劣势了然于心,对创作和调整创作表演都有好处。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搞好理论研究及分析,统筹尽可能多的研究机构,把哲学家、文化学家、艺术学家、民俗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等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请进来联合攻关。此举不仅可以解决曲艺理论研究人才不足的问题,又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利于曲艺研究者理论水平的提高,又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了学习曲艺的良机。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研究方式产生碰撞,相信会有较大的突破,研究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四)利用新媒体传播新节目。新媒体可以在手机上、在电脑上通过点击及转发达到几何级数的传播,其速度之快、成本之低超乎想象。例如常熟曲艺工作者们一手打造的微电影《千里寻宝》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曲艺内核与新媒体、新技术等时尚载体相融合后迸发出的新活力。将弹词传承已久的听觉特性与电影的视觉优势相结合,再通过微电影这一年轻人所熟悉的传播媒介进行展示,这样打造的弹词新舞台,既是对弹词艺术本身的时代化革新,更是吸引更多观众走近评弹、走进书场的有益尝试。

(五)引入商业化运作和管理,打开市场、滋养曲艺人。从事某个行业,如果不能满足温饱,自然是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更何谈发展与创新?因此,引入商业化运作和管理,是曲艺团队尤其是自由曲艺职业者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难题。上海评弹团用中篇评弹《林徽因》开启“评弹众筹”之先河,正是引入互联网思维、开启话题营销这些新的尝试,有望对传统艺术在困境中突围提供借鉴。所谓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项目并募集资金。眼下,这一概念正被频繁引入文化产业,例如众筹电影、众筹游戏、众筹出版等,但尚未渗透到传统曲艺这样的艺术领域。所以具有借鉴意义,是因为评弹所面临的,是戏曲和曲艺在当代的共同处境:经受着市场经济和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冲撞和激荡,承受着影视、流行音乐、网络等现代文化消费方式构成的多重挤压,传承与发展的道路曲折而逼仄。因此,希望运营模式的改变,能为传统艺术的传承發展打开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董大汗:《曲艺创新谨防戏剧化歌舞化舞美化》载《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16日。

[2] 邵岭:《上海传统曲艺引爆创新热点,借商业模式走向大众》载《文汇报》,2015年8月12日。

[3] 冯艳丽 :《论曲艺创作与表演》,载《时代报告》2015 年第 9 期。

舞蹈创作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舞蹈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舞蹈思维的运用过程,过程中需要舞蹈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本文首先阐述舞蹈思维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舞蹈思维中的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来说明舞蹈创作中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它们是对舞蹈思维理论的积极探索和发展,对舞蹈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舞蹈思维 舞蹈动作思维 舞蹈形象思维

思维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内心的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的道理,舞蹈思维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自始至终都存在着舞蹈思维,是舞蹈思维的运用过程。创作者在社会生活中观察事物,形成自己的体验,储存积累表象材料。在选材阶段通过运用舞蹈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发现事物内在的思想及寓意。在舞蹈的编排中,运用舞蹈思维,对大脑中的表象材料进行加工,赋予想象、情感等等的心理因素,生产出舞蹈作品。可以说舞蹈的创作过程就是舞蹈思维的运用过程,舞蹈思维就是舞蹈作品的灵魂所在。舞蹈作品的差异、优劣也正是创作者的舞蹈思维的差异所造成的。正因为舞蹈思维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舞蹈思维能使我们了解舞蹈创作者的思维活动,并提高舞蹈创作的质量。

舞蹈思维一般被分为舞蹈动作思维和舞蹈形象思维两大类。本文将从舞蹈作品创作的层面上阐述舞蹈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对舞蹈作品创作的意义。

1 舞蹈动作思维对舞蹈创作的作用

舞蹈的创作者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动作表象,这样才能在舞蹈创作中将其转化为舞蹈的动作素材。但是舞蹈的创作不仅仅是动作素材的积累,还需要舞蹈创作者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舞蹈进行创作,创作者的素质会影响舞蹈作品的质量。所以,首先创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模仿能力。人类对知识的学习,首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在舞蹈的创作中,模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说模仿孔雀、大树等等,是对舞蹈创作的对象的形象性的外化,是对舞蹈的动作元素进行加工的过程。其次,舞蹈的创作者还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作为舞蹈的创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演员。要具有较好的表现力,能够让舞蹈动作更好的表现舞蹈主题,达到动作的完美。最后,舞蹈的创作者要有创作手段和方法。舞蹈是一门肢体表现艺术,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运用到编舞的技巧,比如对单人舞蹈,双人舞蹈及群舞动作的安排,总体格局的设计,这些都需要舞蹈创作者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来达到运用纯熟的境界。

舞蹈的动作思维在舞蹈创作的选题阶段,通过对不同舞蹈作品的训练和理解,来培养出内在的舞蹈感觉,依此来判断所选用的题材是否具有可舞性,即是否可以通过舞蹈的表现方式来将主观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舞蹈语言。动作思维丰富的创作者较之动作思维匮乏的创作者,能够更好的做出判断。舞蹈的动作思维在舞蹈作品的编排阶段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舞蹈作品的创作者利用动作思維对动作的审美、连接、顺序及其组成进行编排,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作品,将主观的内在想法通过舞者的舞蹈动作呈现出来。

舞蹈的动作思维使舞蹈动作具有审美的价值。首先,舞蹈作品是通过动作来体现的,观众也会对舞蹈作品形成自己的感官认识,这种认识正是来自于对舞蹈作品内在的美感。创作者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编排与操作,找到最适合与最优美的舞蹈动作,再通过动作幅度大小的调整、动作方向、快慢的变化来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给观众造成视觉冲击力。其次,舞蹈作品总是在推陈出新,新的舞蹈作品的创作要通过编舞的技法来实现。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的变化与连接关系,创作出更多优美流畅的新动作,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再次,舞蹈作品在舞台上有空间感。舞者自身的空间、与其他的表演者间的空间距离,以及舞动整体队形的静止于流动,都是舞蹈的表现方式。舞蹈的动作思维正是利用这种空间的关系,来丰富舞蹈作品,使舞蹈作品更符合主题、更优美。

2 舞蹈形象思维对舞蹈创作的作用

优秀的舞蹈创作者要具有良好的舞蹈形象思维,这就要求创作者首先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创作者要用心去挖掘和体验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和思想,体会生命的意义,从而为舞蹈作品的创作积累素材,产生创作舞蹈的动机。其次,舞蹈的创作者要有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对人生、人文、人性等有自己的领悟,能够分析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动向,从而展开想象,拓宽思路,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再次,创作者还要有良好的艺术和文化素养,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艺术的独到理解,开阔思维,尽情发挥,从而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增强作品的观赏性。

在舞蹈作品的选题阶段,舞蹈的形象思维为舞蹈作品设定一定的感情基础,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形成再造的意象。再用舞蹈语言的表现方式,对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排列,使其符合舞蹈的思维逻辑,推进舞蹈的情节的发展。在编舞过程中,创作者利用形象思维来连接各个动作,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

舞蹈的形象思维同动作思维一样,也会为舞蹈作品带来审美的价值。舞蹈动作,不仅仅是形式的存在,更加重要的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才能称之为精品。首先,舞蹈是一种肢体文化,舞蹈动作体现着人的文化、地域、习俗、信仰等等的心理因素,舞蹈的形象思维关注事物的本质,是人类文化内容的外化。其次,舞蹈不同与体育娱乐等,是因为其具有深刻的舞蹈理念,是舞蹈思维折射的光芒,间接体现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再次,舞蹈动作同逻辑思维一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存在和抽象思维的顺序推理,不是动作的随意操作。舞蹈作品只有遵循这种逻辑性,才能引起观众的认同。

舞蹈的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二者间,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共同的发生并存在于一个舞蹈作品中。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的外在表现,还是舞蹈艺术的思想与文化的载体。舞蹈的形象思维的最终结果是通过舞蹈动作思维所建立的过程和基础。舞蹈的创作不能忽视舞蹈的内涵,否则舞蹈作品就没有灵魂;形象的美感又是通过舞蹈动作的外化手段来实现。舞蹈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又是相互制约的。舞蹈的形象思维决定着舞蹈的整体结构和方向,动作的衔接和变化都是要求有形象思维的发展逻辑。同时,舞蹈的动作和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又会制约形象思维的表达,再好的意象和内涵都要通过外化的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舞蹈的肢体语言匮乏,动作不优美就无法诠释舞蹈作品的思想内涵。舞蹈的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又是相互促进的。动作思维可以依据一定的动作和场景来生动的表达形象思维所外化的艺术形象,而形象思维在实现外化的过程中,也可以极大限度的调动和发展动作思维,在动作的空间、韵律、节奏中实现更多有审美价值的舞蹈动作。

总之,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舞蹈动作思维和舞蹈形象思维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二者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它们不仅贯穿整个舞蹈创作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可以赋予舞蹈动作以审美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也应该看到,舞蹈思维是可以培养的,舞蹈思维对创作者的个人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能否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关键是要创作者有着更好的专业素质,这些素质包含着创作者的业务素质、文化素养等等。因此,要培养出优秀的舞蹈创作人才要注重舞蹈思维的培养和教育。

参考文献:

[1]贾迪.论我国舞蹈文化软实力——关于提升舞蹈思维特性的几点思考[J].黄河之声,2010.12.

[2]骆惠仙.指尖的舞蹈思维的体操 视觉的享受——幼儿园立体造型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创新人才教育,2014.04.

[3]万素.浅谈舞蹈思维的“特征”——在舞蹈实践中而获[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03.

[4]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5]平心,舞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孙钦璐(199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舞蹈学。

舞蹈创作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生活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艺术上的追求也不断提升。在舞蹈创作手法进行不断地突破和创新下,广大编舞工作者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在编舞的整个过程中应用舞蹈创作手法,逐渐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作体系。

关键词:舞动创作 运用 研究

舞蹈一般都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情感的表达,然而感情是否能够表达得恰到好处却是一项考验编舞能力的工作,因此在舞蹈创作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编舞工作者就必须要对舞蹈本身要表达的感情有深入的了解,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只有做到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在舞蹈的创作手法上能够更进一步,舞蹈才有更好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一、舞蹈创作手法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对舞蹈创作手法的研究是比较少的,所以在舞蹈的内容形式上都是比较单一的,长期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导致舞蹈创作手法在创新层面上得不到提高。在艺术上的创新最关键的就是要在思维上和理念上进行不断的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要有新意,注意肢体配合上的协调性,让舞蹈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欣赏价值。这也表示观众的审美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保证舞蹈的质量也是编舞工作者的责任。社会的发展带动了舞蹈创作手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优秀的舞蹈作品层出不穷,对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舞蹈的创作手法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舞蹈创作手法运用的重要性

舞蹈创作手法的应用是保证舞蹈创作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创作的最关键一个环节就是编舞工作者对舞蹈的创作,要求编舞者对于舞蹈的基本知识完全的掌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对于舞蹈创作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能掌握比较熟练。在编舞理念上必须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综合考虑在编舞的过程中动作、协调性、整体结构上需要注意的问题,保证舞蹈编排出来的质量和呈现出来的效果都和预期保持一致。

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有一套固定的方法步骤,所以舞蹈编导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其中的规律,在进行舞蹈创作之前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对舞蹈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前制定好解决的对策。有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字面意思就是对事情的发展要做到充分的了解,打仗才能够取得胜利。“欲速则不达”主要想表达的还是在进行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不能盲目的进行,需做好万全的准备。如果鲁莽行事常常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在舞蹈创作进行的过程中,是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否则在创作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要找到解决的办法是很困难的。其次就是丰富的编舞经验,结合舞蹈创作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舞蹈创作手法运用上起到更好的效果,创造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对于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要求必须达到熟练的程度,不能在创作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才急切的去寻找创作手法来解决,这样通常是很浪费时间的,并且对创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对舞蹈编导的专业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于创作手法必须要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摸清编舞过程中的规律。为舞蹈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明确编导编舞的原因

编导进行编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编导内心的想法,有可能是一时的灵机一动,也有可能是编导想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原因有可能是内在的,也有可能是外在的。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内在原因主要就是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通过舞蹈进行释放。可以表达压抑的情感、愉快的情感,表达的是舞者内心的主观情绪。同时这种情绪会通过舞蹈传达给观众,非常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外在动机一般就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压力,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释放,来减轻心理的负担。在这种创作动机下创作出的作品就是一些能够反映编舞者当时处境的一些舞蹈。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动机,也许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灵感。其实好作品的诞生就是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要会抓住灵感进行舞蹈创作。

四、舞蹈创作的主题分类

一个舞蹈作品的灵魂就体现在舞蹈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上,通俗的来讲就是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是舞蹈的核心所在。在编导进行编舞创作之前,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舞蹈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创作。创作主题一般有两种情况:情绪和叙事,但是这两类却又是相互联系的。说到情绪我们非常容易就能想到喜怒哀乐等等,这些我们都会出现的情绪。以情绪为主题的舞蹈表达的就是编导内心一些需要释放的压力,只是为了表达情绪进行舞蹈。而叙事为主题的舞蹈所表现的范围就是比较广泛了。可以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可以是一些故事、历史典故。可以是喜剧,也可以是悲剧,总之有许多可以表现的事物。在以叙事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要求编导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事情的内涵,发展为作品的主题。主题立意要新,不能因循守旧。

舞蹈编导在编舞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舞蹈对受众的影响,首先观众要能够接受,容易产生共鸣的题材是比较受欢迎的。这样其实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是比较容易让大众所接受。人是感性的动物,所以一些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人或事是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与舞蹈编导产生心灵上的碰撞。

五、动作创作的影响因素

(一)选择动作元素

在动作创作的阶段,最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动作元素的选择。选择动作元素的标准是简单、具有鲜明的特色。生活动作、传统动作、创造动作是舞蹈动作的三个基本元素。所谓的生活动作,顾名思义就是来源于生活中。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孕育一切的摇篮。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时时刻刻的在生活中用心观察,找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动作元素。舞蹈编导必须投身到生活中去,用心的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人的神态,行走的步伐、动作以及事情的发展规律,从生活的细节中就可以发现艺术之美。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些动作会给观众带来亲切感,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传统动作,就是那些在长期的编舞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模式的一些动作,在编舞的时候根据舞蹈的主题选择适当的动作融入到舞蹈中去。所以舞蹈编导就要在平时多多的积累这些传统的舞蹈动作,增加舞蹈的特色。

创造性的动作就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一般都是舞蹈编导随意发挥而来的,一是因为灵感,二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由此可见动作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添了舞蹈的可观赏性。

(二)合理的运用线条

舞蹈中线条的运用使舞蹈更加的具有韵味,直线、弧线、曲折线是比较常用的几种线条。直线一般用在一些比较硬气的舞蹈中,表达不屈的意志和毅力,直线的运用则使舞蹈显得更加的有气势,非常的干练。

弧线在舞蹈中的应用则比较偏重于舞蹈的柔美性,抒情的成分较大。一些弧度的合理运用就显得舞蹈具有延伸性,更多表达的是对一切充满希望,在情感上能够得到延续。

曲折线一般就是用在类似机械舞的舞蹈中,比如“Z”型的动作。在舞蹈中线条的运用是非常多见的,但是在线条的选用上也是要根据舞蹈所要表达的主题来决定,要有很高的统一性。

(三)力量的运用

舞蹈中力量的恰当运用也能够表现出舞蹈的精髓。在舞蹈中力量是有强弱之分的。在舞蹈中表现青年和老人所要用到的力量是不同的,很明显的根据老人走路的步伐和体态在力量上就是比较弱的,而对于青年来说正是充满力量的年纪,所以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力量就是比较强的,让舞蹈动作更加的有爆发力,更能感染人。

(四)速度的快慢

在舞蹈中动作有快有慢,有的快的如疾风骤雨,表现的大多都是一些比较强烈的感情,或者在遇到一些重大的突发情况时,快动作则有更好的表现力。慢动作主要用来抒情的,不论是温情还是一些比较困苦的情况,慢动作能够更好的表现出来。在叙事为主题的舞蹈创作时就可以快慢相结合,对故事的情节和层次有更好的表达。

(五)动作幅度大小的控制

在舞蹈动作中幅度的大小也是具有不同的含义的。动作幅度在表现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是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表达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第二种是逆向表达,明明走到了绝境的时候,却还是要进行不断地大幅度动作表现出希望。逆向手法的应用有时候更加的能够表达舞蹈的主题,通过逆向的衬托,形成巨大的反差反而有更强的感染力,引起强烈共鸣。

(六)空间的合理分配

根据舞蹈情节对空间的合理运用,对气氛的营造更有益处。在立体的空间中,能够很好的表达情绪。但是在目前的舞蹈创作中,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空间的利用上是限定在一个范围的,画面感非常的弱。所以在舞蹈的过程中对空间的合理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七)运用技巧

舞蹈技巧的运用是对一个舞者的专业素质的考验,合理的运用技巧能够更加进一步的传达出舞蹈的精髓,在舞蹈创作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但是在运用的时候避免技巧的堆砌,使舞蹈看起来好似一场杂技演出。因此在舞蹈编导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技巧有“技巧”的融入到舞蹈动作中去,根据舞蹈创作手法把技巧和舞蹈动作融合到一起。

六、舞蹈和音乐的配合

好舞蹈是离不开音乐的衬托的。古代的时候舞蹈和音乐本为一体,但是随着不断地发展分为了两个单独的学科,但是音乐和舞蹈之间还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舞蹈中音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音乐衬托,更加能够表现出舞蹈所要传达的主题,烘托气氛。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带给观众的是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乐的选择上必须要保持和舞蹈的基调一致,如果没有合适的音乐来搭配舞蹈,就可以进行专门的音乐创作,达到很好的视听效果。

七、结语

在舞蹈的编舞过程中,舞蹈创作手法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环节,将会对舞蹈创作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对于编导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必须具有专业的编舞知识,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并运用到舞蹈中来。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舞蹈创作效果,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采取适当的创作手法,不断地对舞蹈进行完善。通过不断地实践,来促进舞蹈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姣姣.试论舞蹈创作手法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5,(08).

[2]巴特尔.关于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5,(02).

[3]林丽清.浅谈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3,(21).

[4]张涛.大众审美与“小众”舞蹈的碰撞[J].北京舞蹈学院,2014,(06).

舞蹈创作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舞蹈既是学前教育中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存在教学思想与手段相对落后、机械的常见问题。而舞蹈作为艺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肢体协调性或柔韧性的发育,更是推动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优化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改革战略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问题 模式 构建

舞蹈作为艺术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历来是开展素质教育不可忽略的核心。尤其是在学龄前教育中,舞蹈和音乐、美术一起构成提高幼儿艺术欣赏水平、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石,不仅成为学前教育中最受幼儿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更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的美育、德育形式之一。

一、舞蹈教学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国外曾有过跟踪调查发现,学龄前阶段接受过特定舞蹈训练的幼儿在进入学校后,相较那些未接受过训练的儿童,其在数学和阅读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从生物学角度看,这是由于舞蹈训练过程需要调动几乎全部的人体系统,包括神经反射、肌肉运动等都会对大脑的发育产生更多良性刺激,促使大脑内神经元数量与联结加快成长速度,由此提升幼儿的身心发育水平。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学前舞蹈这类群体性艺术训练可以更好帮助幼儿实现社会化,促使幼儿在群体性活动中增强融和度、提高适应性。当这样的基础素质经由舞蹈教学发展到更高水平后,幼儿更易在后续的学校教育中提升教学认同感和接受度,继而使学习品质和效率得以提高。

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问题

虽然国内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采取舞蹈教学的历史悠久、形式普遍,然而对比国外学前教育中专门针对幼儿舞蹈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国内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缺乏足够专业性、规模化的问题,并未形成足够的系统化、针对性。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基本不存在专业教材,而是借用专业舞蹈学校或师范学校的教材。这种教学源头的缺失或缺位首先影响到的就是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导致这些将要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从意识到行动都存在一定的偏差,由此造成的最终后果就必然是学龄前幼儿的舞蹈教学与大多数普通幼儿身心发育特点、要求不相符,难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其次,虽然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是常设科目,然而相比起教育学、心理学来说,舞蹈依然被列入辅助教育形式,无论是受重视程度还是在具体的教学课程数量、时间的安排上,舞蹈教学显然会略微逊色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即便能够勉强完成既定的教学项目和内容,但也往往徒有其表,只能学成舞蹈的“形”却难具备舞蹈艺术的“神”。而当接受这种似是而非学前舞蹈教育的学生最终开始从事学前教育时,自然只能教给幼儿简单的肢体动作,却很难将舞蹈艺术更加深刻的人文精神、审美鉴赏因素等一并传授给幼儿。如此一来,所谓借助舞蹈教学提升幼儿综合素质便只能沦为空谈。

第三,和其他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项目相似,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也是一类较典型的问题。不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习惯于侧重舞蹈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阐释,但对舞蹈应用于具体的幼儿教学过程则涉及有限。且学龄前幼儿的舞蹈教学和普通舞蹈教育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可在许多学校中,这样的差异性却并未得到明确的突出,反而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处理。如此一来,在校期间的学前舞蹈教学和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的实际操作之间就存在难以预料的差距,这不仅给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品质造成负面影响,更连带降低了学龄前幼儿接受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成效性。

三、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优化模式构建的策略

(一)舞蹈教学和游戏设计相融合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来说,其实质仅仅是学龄前幼儿初步体验到艺术教育的乐趣。现实生活中,接近百分之百的学龄前幼儿都会接受至少一种艺术教育。然而,接受形形色色艺术教育并不意味著这些幼儿就将朝向专业舞蹈家、音乐家、画家的职业生涯发展。相反,这些幼儿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在众多艺术教育中展示出中人之姿,对艺术产生模糊、朦胧的体验意识。事实上,对绝大多数学龄前幼儿的家长来说,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也并非为了培养出一个大艺术家,而不过是为了拓展幼儿的眼界,让幼儿的学龄前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并培养起更加丰富的业余爱好而已。

因此,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就需要更加关注到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并充分把握和结合其中的内在规律,让舞蹈教学和幼儿成长发育之间形成更多的契合点,以激发出幼儿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根本宗旨。故而,优化和创新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之一就应当是舞蹈教学和游戏设计相融合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比如,儿童天性热爱游戏,这早已成为学前教育界的共识。那么,在舞蹈教学的同时融入游戏设计就应当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元素。也就是说,要教育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努力尝试将基础性的舞蹈学习过程与幼儿游戏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关联关系,使学前舞蹈教学不再简单、机械地保持纯粹的舞蹈姿态,而是能够兼顾舞蹈动作学习和幼儿游戏设计。举例来说,在学习少数民族舞蹈基本动作时,结合幼儿歌舞《找朋友》,将舞蹈改编成“找一个藏族好朋友”、“找一个傣族好朋友”、“找一个蒙族好朋友”等。然后抽取这些特定民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结合《找朋友》的音乐旋律,将民族舞蹈创编成有一定规律性、可重复性的游戏舞蹈新形式。

舞蹈教学和游戏设计相融合能够避免单一舞蹈教学容易给学龄前幼儿造成的单调感,使幼儿形成舞蹈也是游戏的一部分的初始印象。一旦幼儿能够将游戏和舞蹈间建立起越来越正面的关联,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更加容易体验到的欢乐感、愉悦感便能逐渐迁移到舞蹈学习中。久而久之,舞蹈这一特定的艺术教育便可越来越淡化其严肃教学的隔膜性,借助游戏的外壳提升舞蹈教学在幼儿心目中的亲近感和接受度,即便舞蹈的难度逐步提升,幼儿也能理解为游戏变得更加复杂,这反而更能激发出幼儿探索复杂游戏的好奇心和热情。

(二)走生活化道路,打破舞蹈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藩篱

与普通舞蹈教学不同,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与其他各项教学形式一样,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学龄前幼儿身心均衡成长和发育。这不仅需要借助各式各样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提高幼儿的社会化程度,也是通过多种基础性艺术教育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初级的艺术美感体验和审美鉴赏意识。因此学前舞蹈教学是幼儿素质教育的组成,而不是特定专业艺术技能的学习。故学前舞蹈教学不能和幼儿日常生活、教育中其他种类的教学形式过于脱节,而是需要走生活化道路,打破舞蹈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藩篱。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校中,未来的幼师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活化舞蹈教学的意识和理念,将学前舞蹈的范围结合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特点适当外延,让舞蹈的形式和内容更多地涉及到幼儿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这些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学习者必须在思想上将学前舞蹈教学拓展到幼儿吃饭穿衣、游戏娱乐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培养起幼儿衣食住行皆可舞蹈的意识和能力。

而到具体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幼师需要改变学前舞蹈教学只限定在舞蹈课堂的陈旧观念,而应当抓住一切恰到好处的时机,让舞蹈融入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间隙。比如引导幼儿学习自己收拾玩具时,幼师就可以结合《小皮球、香蕉梨》等常见的幼儿歌舞旋律或节奏创编成“小皮球、香蕉梨、我来收拾小玩具……”等儿歌和舞蹈。再将幼儿分成若干排或列,采取人传人的形式边唱边蹲下、起立、传递玩具。或者让幼儿按照一定间隙排列成队,每人自选一个舞蹈动作,将拾起的玩具用舞蹈动作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个朋友等。

生活化的舞蹈能够帮助幼儿培养起“艺术即生活”、“生活无处不艺术”的概念。这种艺术化的生活观念不仅有助于幼儿在生命成长的早期逐步奠定起以艺术化思维和视角看待生活的思想基础,也有利于学前舞蹈和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成效。更重要的是,生活化的舞蹈等艺术教育能够让幼儿逐渐认识到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和日常生活间并不存在鸿沟,从而减轻幼儿对于学习舞蹈艺术的畏惧感,使幼儿更加乐于亲近舞蹈、学习艺术。

(三)使舞蹈教学成为培养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的渠道

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果,艺术教育是培养人创造力的重要手段。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舞蹈教学同样是培养幼儿创新创造思想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已经接受了一段时间舞蹈教学的幼儿来说,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适当融入幼儿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就显得既可行、也必要。

比如幼师可以在教学一段舞蹈之初设定一个粗略的主题或故事轮廓,然而鼓励幼儿边跳舞边思考。当一个舞蹈段落结束后,教师不妨询问幼儿后续的舞蹈或故事情节,再鼓励幼儿自己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等。若条件具备,教师甚至可以尝试让幼儿将曾经学过的舞蹈动作重新排列组合,创作一个全新的舞蹈动作甚至舞蹈系列。

鼓励幼儿自主创新舞蹈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出幼儿的创意思维,帮助幼儿形成创新创造的理念和技能。这样的舞蹈创意并不会仅仅局限在学前舞蹈一个单独的学前教育范畴内,而是能够帮助幼儿打开思维和眼界的局限,让幼儿充分发挥出天性中强大的想象力空间。一旦幼儿逐渐习惯并喜爱上自主创编舞蹈等藝术形式的感觉,则这种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就能弥散到其他各个门类的专业学习上。显然,这样的创造力培养是素质教育最为卓有成效的表现之一。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虽然是所有教育机构都会设置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然而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思想与手段制约了学前舞蹈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质教育改革的战略背景下,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需要尽快超越传统模式的束缚,更加专注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特点,以人为本加快舞蹈教学的优化与创新。除了在学前舞蹈教学中不断提升趣味性以激发出学生更多学习兴趣和热情外,舞蹈还应当更多地承担起启迪幼儿创新创造能力的职能。因此,学前舞蹈教学需要在进一步拓展教育理念范畴的基础上,借助更多辅助工具和前沿技术丰富教育层次,使舞蹈教学更加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与需求。这不仅是学前舞蹈教学提升品质和成效甚为重要的举措,也是学前教育顺应时代变迁与教育改革战略要求、实现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金晶,马雯娟.康定斯基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5,(2):12

[2]林琼华.试论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好家长,2015(11):28

[3]张昆.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影响研究[J].科技展望,2016,08:291.

作者简介:

江薇(1987-),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舞蹈。

上一篇:乡镇行政体制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活力党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