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

2022-10-02

第一篇: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摘 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 蒙古族 蒙古族民间舞蹈 “盅碗舞”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这种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运用较多,并且其简单的舞蹈是蕴含丰富的情感的。这种舞蹈还会在婚礼上进行表演,以此来增加喜庆气氛。各种宴聚乐舞活动,是草原牧人们的欢娱性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处处彰显着自然、豪爽的蒙古风格,蒙古族民间舞是传承了“顶瓶而舞”的风格,并融合了传统的舞蹈风情,将民族特色汇入其中,再在智慧的蒙古人们的探索中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广泛的流传于草原之上。 所谓蒙古族民间舞蹈不是特指某一类舞蹈,而是由很多不同种类舞蹈构成的,每一种舞蹈都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他们都是草原儿女真情的流露,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每一种舞蹈都有其风格特色,这种特色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都生动的体现出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美丽祖国的深深热爱,主要表现为欢快明朗、典雅含蓄、纯朴豪放、机智果敢、粗犷豪放等五大风格特点。 1. 欢快明朗的风格

在忙碌的生活中,蒙古人民总是拥有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所以他们的舞蹈总是体现他们的快乐,而很少会去表现他们的忧伤。这一特色通过“筷子舞”生动的展现出来,这种舞蹈最早流行于伊克昭盟地区,在喜庆的节日里面,由男性演员做单人表演。舞者采用半蹲的姿势,右手拿一把筷子,然后一边唱歌一边用筷子敲击手掌、腰部等部位,从而将这种欢快明朗之美展现出来。有时侧边旋转边敲击地面,时而双膝下脆,时而飞速旋转,两肩同时随之扭动,舞蹈动作凸显出男人的雄健的气魄,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解放以后,“筷子舞”逐步发展成为男女共舞的群舞风格。节奏由慢渐快。其伴奏乐器以四胡、笛子等为主。是蒙古族人民异常喜爱的舞蹈之一。因而这种舞蹈更显得欢快明朗,从而将蒙古人民的热情、豪迈及开朗的民族特性全部展现出来。 2.纯朴豪放的风格

纯朴是对蒙古人民美好品质的写照,而豪放是蒙古族人民性格的体现。蒙古人民将自身的这种特性通过“安代舞”完全表现出来。这种舞蹈的表演主要积聚在哲里木盟地区及黑龙江郭尔罗斯蒙古族61治县和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此舞在旧时常常被迷信色彩所渲染。这是一种由几个人一起表演的舞蹈,在表演中队形呈圆形,表演者中没人手执一巾,一人领唱,然后其他表演者和唱,这种舞蹈没有固定的歌词,只是根据当时表演的兴致编出歌词。这种舞蹈具有淳朴豪放的特征,从而将蒙古人民的奔放热烈展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此舞用来表现蒙古族人民欢欣雀跃的高涨情绪。这种舞蹈融合了温、敏、柔、韵等为一体的动作形成欢快盛大的场面,把草原儿女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推向了极致。 3.典雅含蓄的风格

蒙古人民不仅是一个豪放的民族,豪放也仅仅是他们性格的一面,他们也有相对温柔的一面,仍然会以礼待人。这中特色主要通过“盅碗舞”表现出来,该舞以“盅”、“碗”为道具得名,是蒙古族在宴聚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在鄂尔多斯地区流传甚广,它继承并发扬了“顶瓯灯起舞”的风格。元代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吟诵的“回纥舞时杯在手”的诗句就深刻体现出这一舞蹈的特征。如果我们追溯其根源,那么我们能够以秦汉时期的士兵出征前后的祭祀与庆祝的场面在线,在元代后期,蒙古族开始推出统治者的舞台,这些宫廷的祭祀与庆祝之礼变逐渐融入民间,从而形成了民间独特的典雅含蓄的风格。在后来的发展中,牧民总是下聚会时乘着酒兴,端起酒盅等在声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从而形成了今天盅碗舞的风韵。“盅碗舞”的舞蹈动作随意性很强,不会有固定的舞姿要求,但是必须掌握基本的如击盅、打筷子等动作,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的气氛,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更具有艺术价值,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各个表演者的艺术才华,从而将不同表演者的智慧和舞蹈的灵动全部表现出来。这种舞蹈的形体之美主要通过节奏、步伐、肢体语言等展现。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作为舞蹈的曲调,表现出蒙古人民典雅、含蓄的风格。 4. 机智果敢的风格 机智果敢也是对蒙古人民思想性格的写照,他们将这种思想性格融入舞蹈,从而形成了具有很强思想意思的“牛头虎舞”,这种舞蹈流星于“翁牛特旗乌兰板” 及“巴嘎塔拉”地区,距今已达200多年历史。该舞蹈由四人表演,其中一人顶牛头,一个人顶牛尾,一个人扮演老虎,一个人扮演樵夫。这套舞蹈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牛、虎、樵出场亮相,第二段是牛虎之争,第三段牛与虎在场中坐卧小憩,第四段牛虎樵群舞争战。此舞动作猛烈,形象逼真。整套舞蹈将牛之倔、虎之猛、樵之智表现的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群众喜闻乐见。这套舞蹈将樵夫的机智果敢、老虎的勇猛以及牛的倔强全面展现出来。 5. 粗犷豪放的风格

粗犷豪放的对蒙古牧民生活的一种表现,他们终日都过着游牧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存在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很多困难,因而他们总是喜欢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超越自己,以能够获得生存的机会,这样就形成了“摔跤舞”,这种舞蹈是北方民族中的面具舞。舞蹈一人分饰两个角色,舞蹈表演者身背一木制长架,在木架上有两个布制的摔跤手,两个木偶都身着不同的官员服饰。两只假臂会相互拥抱,做各种摔跤的动作,木架下有布幔遮盖,表演者两手做脚,并四肢踏地及靴尖相向。 表演者伴随鼓乐的节奏,做不同的摔跤动作。表演主要以“地空旋转”、“前后跳跃”等为主,动作非常生动逼真,舞姿相对粗犷豪放。这种灵活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将生活的气息生动的呈现给观众。其舞蹈的伴奏音乐也具有结构完整、曲调简洁等特点。二者浑然一体,互相协作,就像辽阔的大草原上一匹飞舞、腾跃的骏马。折射出蒙古族人民对风调雨顺及国泰民安的企盼,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尤尽向往和热切追求。 三.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具体风格 1.硬肩、硬腕中的圆润

肢体是舞蹈的核心,是舞蹈魅力展现的直接载体,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当然也是通过肢体绽放出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硬肩、硬腕都将蒙古舞的圆润之美展现出来,它能够体现蒙古舞的鲜明与动感。蒙古舞的肩部动作多样,包括柔肩、弹肩等六种,那么如何达到丰富的肩部动作的联系呢?那么必须以硬肩为基础,只有从硬肩一步步做好基本功,才能够将这种舞蹈的风姿展现出来,而柔肩仅仅是硬肩的生动化表现形式。在同样的动作中,柔肩的发力相对较慢,从而形成聚集的硬肩规律,在松弛有度的训练中实现硬肩的韧性及灵活度,也只有实现这样的多干才能够将蒙古舞的圆润表现出来。对于硬腕的训练与硬肩的训练基本一致,必须从基本的舞姿开始训练。硬肩、硬腕都具有发力较快,幅度较小,棱角分明、瞬间静止等审美形态,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总是通过这两种动作来实现蒙古人民精神气质的展示,并通过这种情感、气质、力度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圆润展现的淋漓尽致。 2.胸背之间的情感

蒙古族民间舞蹈胸背之间流露的情感是其它舞姿所不具备的,它是一种舞蹈自由、放松的心灵境界,从而带动内心情感的完整体现。对于优秀的舞蹈演员来讲,他们总是能够将自己融入舞蹈,而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情感就是通过胸背调节来实现的。如我们要实现这种情感的融合,在最开始必须进行在呼吸的引导下做胸背联系,掌握这种舞蹈技巧,然后融合其他动作,如结合张开的手臂,使胸背的屈伸与呼吸手臂达到协调,这样就能够将胸背的表现力发挥出来。如此这样,再将蒙古舞与其他动作进行结合训练,从而达到增强胸背表现力的目的,这种目的就是通过胸背的表现力,促使全身达到协调,达到以气息引导情感的发挥,从而展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3.道具中韵味

蒙古族的精神是一种英雄的精神,这种英雄精神就是通过对道具的使用而展现的,而且这种道具是历史与宗教信仰相互促成的产物。同时道具也是审美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主要将与人、舞蹈动作、舞台效果等方面紧密相连。舞蹈动作将道具的内涵展现出来,同时将舞蹈的内涵扩大。如在《珠岚舞》中的烛台道具的运用,通过灯光、音乐、舞姿、烛台等将一种神秘、虔诚的艺术氛围表现出来,从而将人们的思想带到一尘不染的另一个境地,同时这一道具的运用还将蒙古族对佛教的信仰展现出来,从而使其更具有草原韵味。

四、把握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意义 1.塑造气韵之美

我们从上面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蒙古族民间舞蹈不仅有优雅柔美、流畅欢快的舞蹈,还有气势磅礴、粗犷豪放的舞蹈,这些舞蹈特性共同构成了蒙古舞民间舞蹈的文化基础。柔美流畅之美主要是体现飘逸的特点,塑造文雅秀气的女性气质。这种柔美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细腻,从而将中国女性优雅、含蓄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流畅欢快之美是以直立转或小舞姿转为载体来体现的,主要有线条清晰、节奏明快等特点,给观众就是一种干净利落的轻松感。粗犷豪放之美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的,这种舞姿的存在主要是为刻画英勇顽强的战士或愤怒的形象。这种舞姿具有万马奔腾的气势,从而产生很强的视觉效应,以引起观众对舞蹈美的共鸣。在这样五彩缤纷的气氛下,能够塑造人们的优雅之气韵,或豪放之气韵。 2.培育心灵之美

通过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深刻把握,能够培养人的心灵之美,这种美是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内心情感去驱动外在动作的表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那么各个区域的人的精神风貌也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在通过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深刻意义后,为我们需要实践去验证,通过深刻了解其内涵,这样我们就更加能够用心去感受它或激扬、或幽静的艺术魅力,从而能够塑造人心灵的宁静与健康。 结束语: 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能够以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它传播着民族文化的符号。从前面对蒙古族民族舞蹈的来源、发生、形成及风格特色等一系列的分析中可以得知从整体大的方面总结来说,蒙古族以头、躯干、下肢来展现舞蹈的艺术形态,它传递民族的本来特性,以形体的展现来呈现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将民族文化世世代代传递下去,散播着本民族的文化内容。蒙古族民间舞以女性表演者的优美、花明快、亮丽以及男性表演者的粗犷、阳刚、豪迈两方面来展现其气质之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是承袭优秀蒙古族舞蹈艺术、开展契合民族审美情味和弘扬优秀民族文明的需求,抓住蒙古舞的中心去创新,同时承袭与探求,才能使蒙古族民间舞走向另一个发展高峰。 参考文献:

[1]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 藤守尧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15。 [3]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41。 [4]佚名,草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民间舞蹈[J]. 舞蹈者之家,2005年。 [5]徐英,论蒙古族舞蹈的宗教渊源[J]. 内蒙古文学报,2003(5)。 [6]文华,论蒙古族舞蹈民俗文化意蕴[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 [7]罗雄岩,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探析[M]. 舞蹈者之家.2006年。

[8]庞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 集宁师专学报,2005(3)。 [9]伊敏娜,浅谈蒙古族英雄史诗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M]. 2005年。 [10]汪以平,舞蹈艺术通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J],2006(7)。 [11]李北达,民间舞蹈. 中国社会出版社[J],2006(9)。

[1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J],2001(1)。 [13]王克芬、金立勤、霍德华,佛教与中国舞蹈. 天津人民出版社[J],1995(12)。

第二篇:各民族舞蹈风格特点

朝鲜舞的风格形成是与这一民族的审美特点相一致的。朝鲜族人民十分喜爱白鹤,喜爱它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把白鹤看成是吉祥纯洁的象征,以素白为民族服装的主色调,同样这种审美观也反映在歌舞艺术中,讲究“鹤步柳手” 。即模仿鹤的步态起舞,并在“鹤步柳手”的步态中,又以动静结合为特点的即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动中有线,而静时线未断,动起来松弛自如,潇洒流畅,静下来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有如花朵含苞待放,这就是朝鲜舞的魅力所在。

朝鲜民族舞蹈中主要择取了“古格里”、“扎金古格里”、“安旦”、“他令”和“挥莫里”等几种节奏的基础步法和华彩步法,如:扛、弹、拍、抽等手的动作以及蹲、跳、转等技巧动作,这些内容的摘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组合,一环接一环的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较科学系统的一条规律线。

朝鲜族民间舞蹈在训练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节奏及其表现力方面的训练内容,朝鲜族舞蹈各种不同的性格化的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节奏特点,给舞蹈提供了丰富细致的内心节奏及表现力。例如: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的“古格里”,节奏是均匀而缓慢的节奏;表现活泼、明朗的带有跳跃的是“安旦”节奏;表现深沉而有力的是“他令”节奏。这些节奏对于训练内心节奏及表现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并行之有效的教材内容。

第二是呼吸运用方面的训练内容,呼吸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住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这样在训练朝鲜族舞蹈时十分注重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和脚趾,而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又是体现朝鲜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内在感情,以及形与神的统一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的。

第三是技能方面训练的内容。朝鲜族舞蹈连绵不断的起伏过程和柔韧性较强的动作特点,是需要膝部和脚腕子的严格控制来完成和体现的,特别是下肢动作特点,直接波及到上身和手臂,并体现在整个动作流动中的协调细致的要求上。当然这仅仅是训练身体外部技能方面,但它的训练意义是通过完好的外部技能来更好的控制内心节奏,以此来表现更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

体态动律特点分析:

基本体态:吸腹、收臀、含胸、垂肩。 基本脚型:绷脚背、勾脚趾。

基本手型:食指、中指自然伸直,无名指、小指自然微屈,大拇指接近中指。男为自然手型。 朝鲜舞是有特点、十分细腻的,体态和手、脚型的特点皆贯穿在动律中,形成独特的舞姿风格,它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续性。朝鲜舞动律应概括为垂直的屈伸动律和平移的屈伸动律两种,运动线多为上抛弧线和涌浪式的下弧线。此两种基本动律皆要求膝部和腕部的控制力,即:动中有线,静时线不断。 基础步法类动作剖析。 共同点:

 屈伸动律和以此紧密相连的气息(屈时吐气,伸时吸气)

 每个步法迈步之前,都有一腿弯曲,另一腿抬起的动势特点

 脚抬起到落地都有从脚跟,脚心,脚掌或脚掌经过脚心到全脚一节一节的脚腕控制力的存在。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什么叫民间舞?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份。

中国民间舞的动作受着地域文化、宗教、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影响,风格韵律是民间舞的灵魂。

维族舞蹈主要有六种样式组成,即“多朗”、“赛乃姆”,以及“盘子舞”等道具舞蹈。我们主要学习“多朗”、“赛乃姆”两种。

多朗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包括齐克提麦、赛乃姆等四种节奏的动作。

齐克提麦——节奏慢而平稳,舞蹈以二步一踏为骨干动作,并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终。 赛乃姆——节奏的舞蹈,以滑冲步为骨干动作,这个动作的本身就具备了膝部微颤动作的特点。 四种基本动律:以多朗的颤步和滑冲步为代表的两种,以赛乃姆的垫步、三步一抬为代表的一种,还有女性舞多用的摇身点颤基本动律。几种动律体现在如下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摇身带晃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赛乃姆舞蹈风格特点,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1、基本体态:昂首挺胸、头高高昂起、立腰。挺拔而不僵——指体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 手形:曲掌 基本手位:曲掌形、

绕腕手、开式小七位绕腕手,七位绕腔手,权开式三位绕腕手式五位绕腕手摆式六位点肩张腕手,绕四位点肩平。 常用位置:旁 点步,后侧点步、前点步、踏步、踏步半蹲,蹲步后侧点步。

2、风格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全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3、基本动律:垫步――小腿灵活轻巧,在流动中膝上提,双膝始终保持靠拢、两腿部腕不间断地向内侧滚动、另一小腿部扣脚掌

支撑地面一步紧跟一步 动身体的移动。保持上身立腰、挺拔、昂首为体态,手移横向流动的动感。 颤步――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

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一大、颤时有力、扬眉、动目、动肩、移颈。

4、骨干动作:三步一抬、后踢步、横垫步。

5、动作分析:垫步:是赛乃姆节奏的主要步法,特点是小腿灵活轻巧,因在流动过程 ,,,,,,,, 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是在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历史上是被作为“社火”中民间舞蹈的一部分而流传的。舞蹈朴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以别致的“崴”动为特色,没有高超的技巧,全在于它的自然平衡的摆动所产生的一种十分自然流畅的美感。 我们的教材选择了小崴、正崴、反崴三部分,女性多为小崴为主,男性以反崴为主。云南花灯的主动律和主动作是崴,可以说没有崴就没有云南花灯。

1、基本体态:略含胸。

2、常用手位:体旁扇、头旁扇、头上扇、胸前扇。 常用脚位:正步位,踏步位。

3、风格特点:舞蹈扑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胯、腰、肋三部分在松驰状态下运动。道具舞蹈。

4、基本动律:崴――膝部上下兼左右的运动 走向,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

5、骨干动作:以肋、腰、胯(以膝为主)三部分协调配合形成独特的动感形象。

6、基本动作:小崴团扇、小俏步搬扇、小崴放扇、正崴合扇、正崴扣扇耳旁绕花,正崴扣飘扇、反崴摆扇、吸跳踮崴扇。

7、动作分析:崴动律的根源在于膝部,它是上下兼左右的运动走向,这一运动形式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动感形象。要掌握住这一动感特点就要求学生胯、腰、肋三部分在松弛的的状态下运动,并协调各部位的运动。训练的意义首先是解放胯、腰、肋部,尤其是对胯的解放,并要求具备松驰协调运动能力。

小崴:是崴中最基本的动律,很容易被看成是胯部主动,其实不然,它是在双膝自然略屈的基础上,划出一个小的上弧线,一膝靠向另一膝的重心移动而形成的。小崴因节奏较快,在腰、胯、肋三部分中胯部崴动较为明显,决不意味着胯的主动。

正崴:是经支撑腿的弯曲,在动作腿落地移动重心的同时,形成了明显的自下而上的动力,促成了胯、腰、肋三部分成弓背形向上崴动。在动律上与小崴相反,它是经过一个下弧线,有明显的向上的特点,多用于中板,有优美明快的特点。

反崴:动律的主要特点是上身平行横移,迈步也经支撑腿弯曲,在较短促的时间内变换重心,强调横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动作拉长到尽头,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

藏族民间舞介绍:

藏族民间舞主要有四种歌舞形式:

1、堆谐,汉语称“踢踏舞”属于表演性较强的歌舞形式。

2、果谐。是围着圆圈歌舞的意思。也是藏民喜欢的一种古老、群众自娱性较强的集体舞。

3、谐,汉语称“弦子”以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柔美著称。

4、卓舞,汉语称“锅庄”,是一种、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古老歌舞形式。 这里主要介绍踢踏、弦子。

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了上下颤动的动律。膝部松弛而富于弹性,使膝踝关节灵敏,增强了膝、踝松弛协调配合的动作意识,以它丰富的节奏、音色、力度变化,极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

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屈伸的动律,弦子连绵不断流动性强,达到了对膝部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弦子以优美著称,它上身随重心移动而晃动,上肢随上身的晃动形成动作和造型一环扣一环的运动规律,使人在下肢、躯干、上肢三部分协调配合的整体并表现出一种动人的优美感。

体态动律特点:由于长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他们习惯上身总是很松弛并略带前倾。动律上膝部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管是颤动还是屈伸,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既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上身动作决不能有丝毫的主动。 颤类动作:第

一、二基本步,退踏步、连三步、连五步、抬踏步。

共同规律:

1、是动作过程中保持有弹性的块而小的,连续不断的颤动,

2、是起步时多是第一拍以双膝沉后提起动 作腿,支撑腿伸直后又屈。

屈伸类动作:嘀嗒步、第三基本步,七下退踏步,七下转身步、悠踢步、悠滑步等。这类动作多属支撑腿屈,动作 腿抬得动律,借着支撑腿下牙的力量,提拉起动作腿,顺着支撑腿松弛还原的力量,动作腿踏落地,形成压起踏落的 动感。

胶州秧歌介绍

 概述

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歌舞。由“跑场”和“小戏”两部分组成。

 教材内容 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它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地区特征。主要提取了胶州秧歌

中小嫚和翠花的舞蹈部分,作为课堂训练内容。经过反复提炼和加工,又吸收了最有代表性风格的丁字拧 步,倒丁字拧步以及钉子三不小嫚扭的基本动律和动作,组成了 具有一定难度和训练性强的高班教材,原因是胶州秧歌风格特点突出,它的基本动律和韵律,必须在具备了一 定身体技能和表现能力的前提下,才得以掌握。

胶州秧歌的训练价值,主要表现在从脚部、膝部以及腰部到双臂的全面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上和对乐感 时控的表现力,以及舞蹈修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能力上。

它的训练具有系统性。先有脚部和膝部开始,掌握拧碾得步态特点,达到脚下的韧性和力度感。而后腰部的训 练,它是通过肋部的力量促成腰部的转动,形成拧碾中的三道弯的体态,要在流动中形成特殊的体态美,所以 必须掌握腰部的灵活和控制能力,才能在缓慢或快速动作中运用自如。如缓慢时动作能贯满每一音符,真正融 化在音乐中来表现舒展、委婉的美感。真正融化在音乐中来表现舒展、委婉的美感,而快速时也能一丝不差地 灵活地扭出瞬间的节奏变化。最后在双臂和扇花的训练上,也必须通过细致的磨练才能掌握在缓慢动作中延伸 向外抻的内在节奏韵律,以及小嫚扭两臂快速交替划满8字的协调性和姿态性。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拧、碾,抻、韧的四大特点,只有体现出这四大特点,才真正掌握了胶州秧 法的拧碾而形成的,也和原来踩寸子表演有直接关系,如果能对胶州秧歌的动律进行剖析,体态特点的形成也 就更加明晰了。

胶州秧歌脚下动作并不丰富,但却独具一格,很有特色。有动律代表性的步伐是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前者 突出了拧,后者强调的碾,共同的外部特点是双膝略弯,腰部拧动,概括起来就是:抬重、落轻、走飘。细琢 磨小嫚扭的过程,是提抬起步,经过一个拧动换另一脚起,先落脚跟,再落脚外边,经过脚外缘的滚动来完成 重心过渡,垫后脚支撑,再换另一只脚提抬起步。以上动作过程基本上把这一舞蹈的动律勾画清楚了,即:脚 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要想掌握这些规律特点,应在实践中 一步一步的将其各部细节动作连贯起来,并习惯而协调地反映出来,才能舞出风韵来。

第三篇:中国民间舞蹈风格特点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正因为它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它是一条永不干涸的舞蹈源泉。源远流长,不因统治者的禁止而停止发展,也不因被宫廷吸收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始终以绚丽多姿的风格在民间广泛流传。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民间舞蹈是产生和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反映人民的劳动,斗争,交际和爱情生活。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风格,宗教信仰甚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所以民组舞蹈的共同特点包括:中国民间舞常以载歌载舞为主要形式;中国民间舞大多使用道具;中国民间舞比较注重内容;中国民间舞具有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国民间舞有些表演形式,具有即兴性具有自然生动的情感表现力;中国民间舞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发展,创新的主要素材来源,同时,民间舞蹈仍然独立在于自己原有的范围内,并世代相传。中国和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各自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势多样,形势自由,生动活泼,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

一、中国民间舞常以载歌载舞为主要形式

以藏族民间舞蹈为例,藏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歌舞传统的民族,他们在歌舞中欢庆佳节,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

舞赞美爱情与生活.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多为歌中有舞,舞中有歌,载歌载舞,歌舞一体,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中国民间舞擅用道具

如:东北秧歌中的手绢花及其运用技巧;山东鼓子秧歌表演时持有八角鼓等道具进行,蒙古舞中有筷子舞、盅碗舞;朝鲜族舞蹈中的长鼓舞由女性舞者身背长鼓,一手持竹键打击高音鼓面,一手持鼓棒打击低音鼓面,随着敲击出来的节奏翩翩起舞。

三、中国民间舞内容丰富多采

舞蹈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情感艺术,舞蹈艺术借助于动、植物的情态特征和自然景物的形态变化,借物比兴,托物寄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舞蹈中要有一定的中心思想,即主题,或者是宣泄内心的欢乐忧患,或者是表达亲友间的团结情谊,也可以是青年男女间的心灵的交流。总之没有任何主题的思想的舞蹈艺术是不存在的。

四、中国民间舞具有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民间舞蹈从艺术形式上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自娱性民间舞蹈和表演性民间舞蹈该形式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整理之后搬上舞台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

五、中国民间舞有些表演形式,具有即兴性具有自然生动的情感表现力

民间舞的表演程式规范性不强,舞姿造型因人而异,随意性较大。有相当稳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动作,又能即兴发挥,所情之所至而创造,

使表演具有新意。

民间舞蹈活动是群众自我娱乐的活动,不过许多舞蹈中,自娱性和表演性两者经常交织在一起,使参加者共同投入,舞者相悦,观者快慰,皆大欢喜。它又是群众自我教育的活动,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陶冶,增强本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第四篇:浅析民间舞蹈表演风格——河北井陉拉花的风格特点

中文摘要

民族舞蹈的盛行以及民族舞蹈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民俗特点,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很多的地区都有着自己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无论是在长江流域或是黄河河畔、塞外草原或是太行山脉、渤海之滨或是漳河之畔,都是民族舞蹈不断发展的地方。井陉拉花民间舞蹈就是流传在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井陉县的一种民间舞蹈。河北井陉拉花主要的就是有着高雅、深沉、饱满又富有热情的这样的特点,在舞蹈的表演中不仅仅有着感情的流露同样对于舞蹈的艺术表演特点也是十分扎实,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多的人对于河北井陉拉花有着很大的喜爱之情,在国内的舞蹈界有着很大的盛名。本篇论文主要就是对于民间舞蹈的调查的形式来分析河北井陉拉花的主要文化特点以及历史渊源。在舞蹈的表演形式、艺术特点以及舞蹈的组织方式中都有很大程度的分析,为读者呈现出来一个不一样的河北井陉拉花。本文对于河北井陉拉花的一个主要价值的介绍,也在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的过程中能有好的意见,艺术的发展是关乎一个民族的艺术进行,也是一个民族未来艺术发展中的元素之一。

关键词:民族舞蹈 河北 井陉拉花 舞蹈风格

1

Abstract The preval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folk dance dance has not only folk characteristics of a region, the more i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 many areas have their own regional folk dance culture, whether in the catchment of the Yangtse River or the Yellow River River, prairie of north of the great wall or the Taihang Mountains, on the coast of Bohai or Zhanghe pan, i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folk dance. A folk dance of Jingxing Lahua folk dance is popular in Hebei Province, Taihang Mountain in the west of Jingxing county. It overflows the elegant and yet deep, not only full of energetic and show soft, warm yet sad is publicity, with its rich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aking root in the fertile soil, since ancient time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masses love to see and hear, is one of the folk dances in Hebei province and even the national famou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Jingxing Lahua, historical origin, form school, social interdependence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performing forms, artistic features, theatrical tendenc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a full range of care, showing the way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Jingxing lahua.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major value for the Hebei Jingxing Lahua, protect in the futur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can have good ide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is about the art of a people, but also one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art elements in.

Keywords:Dance in Hebei Jingxing Lahua dance style

2

目 录

一、中国民族舞蹈介绍................................................ 4

二、河北井陉拉花渊源................................................ 5

(一)来源...................................................... 5

(二)分布...................................................... 5

(三)主要风格特点.............................................. 6

1.体态风格特点.............................................. 6 2.动律风格特点.............................................. 6 3.步伐风格特点.............................................. 6

三、河北井陉拉花价值................................................ 7

(一)表演人群广................................................ 7

(二)多元化价值................................................ 7

四、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 8

(一)传播和普及................................................ 8

(二)对于遗产的记录............................................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3

一、中国民族舞蹈介绍

中国民族舞蹈的一直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舞蹈,但是很多的人对于少数民族理解却是远远的不够的。中国各少数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的总称。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各自的经济文化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各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一部分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劳动、部落间的战争和原始宗教等活动,一部分是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模拟鸟兽的舞蹈,佤族、景颇族的祭祀舞蹈,反映了原始图腾信仰与古代狩猎、战争生活;赫哲族、鄂温克族的萨满舞、纳西族的东巴舞带有原始宗教色彩;藏族的羌姆和蒙古族的查玛是在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受宗教影响而形成的面具舞蹈;朝鲜族、维吾尔族的一些自娱性舞蹈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但已带有表演艺术的性质。

中国每个民族的民族舞蹈虽然各不相同,但各民族的民族舞蹈都是通过舞蹈来反映它们本民族不同程度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等文化现象。就像是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藏族、塔吉克等民族,他们都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但在舞蹈中塑造鹰的形象、形态、气质及营造气氛却各不相同。蒙古族舞蹈中的鹰的形象体现生活在辽阔大草原牧民的气势表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藏族舞中的鹰则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一种神鸟与神为伴具有神的力量和灵性。藏族人民信佛,有天葬的习俗,他们认为鹰可以把死者灵魂带往天上,所以鹰在舞蹈中被赋予人性,具有高贵、稳重的品格.人们以崇敬的心情表演鹰的形象。塔吉克族民族舞蹈中虽然也把鹰的气势神态,对鹰的崇敬羡慕心理融会于表演之中但节奏鲜明、风格别致,不论是鹰飞起及落地的跳跃,还是扶摇直上、由低到高的连续旋转,都显得无比轻捷、洒脱。所以说民族舞蹈有很强的民俗性、地域性、风格性。

4

二、河北井陉拉花渊源

(一)来源

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民间街头花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拉花”产生并形成于何时何地,史无记载,无文字可考,但众说纷纭,或曰宋金,或曰元明清,或土生土长,或外地传入等,皆无确凿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传说罢了。早在先秦,一条长约百里的驿道贯穿了井陉的东西,沟通了燕晋,成为天下九塞之六塞。这种特有的通衢要塞之地,也成为历代民间游动文化的生存地带。特别是明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从人口密集战争少的山西晋南、晋中、晋东南于1373年和1388年的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使井陉增添了一百多个晋籍村庄和数十个晋籍姓氏。自然,一些外地民间艺术形式也随之而来,并在井陉开花结果。“地拉花”的代表之一“庄旺拉花”《货郎担》的传人李氏,就是这一时期的移民。

(二)分布

广泛流传于矿区和周边的井陉乡村,自古以来就以她那深沉、朴实的风韵,刚健、苍凉的艺术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舞姿深受百姓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矿区文化馆(当时称石家庄市第二文化馆)对这门民间艺术进行了收集整理。1956年3月,在区文化馆的帮助下,矿区东南正村的拉花队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拉花》以其刚健又优美、即热烈又苍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拉花从此走出大山,走出太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艺术被禁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艺术得以复兴。横涧、贾庄、北寨、张家井等村都有了自己的拉花队伍,参加一年一度的正月花会表演及民间传统庙会。同时,“拉花”作为民间艺术走进了校园,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小学生拉花表演队。

5

(三)主要风格特点

1.体态风格特点

一个舞蹈的体态特征足以证明了一个舞蹈的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状态、性格风格以及审美特点。所以说人们对于舞蹈的想象以及人们体态的表现就是舞蹈的风格特点。首先河北井陉拉花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向前必倾、向后必仰,所以说在舞蹈的体态过程中舞蹈动作的不断的变化是舞蹈的表演者的体态先前或是向后的不断转换,舞蹈的共性也是存在的,很多的舞蹈都是在舞蹈的表现过程中都是身体重心向前以及向后其实是表现了舞蹈的高潮以及低落,也是表演者的心里情绪的变化。 2.动律风格特点

舞蹈的动律不断变化过程中不仅仅是舞蹈表演中的一些细节的变动,也是舞蹈表演歌曲的不断变化,很多的表演者不仅仅要对于舞蹈有一定的理解,以及对于舞蹈的歌曲的旋律掌握也是有一定的理解。舞蹈的动作来源并不是一样的,表演舞蹈的动作以及舞蹈的结构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差异主要就是在舞蹈的律动上,动律特征风格主要就是表现在井陉拉花的律动的舞姿上,不仅仅是具有代笔性,才有触动人心的情感,以及优秀的舞蹈表演。所以说舞蹈的风格也是在律动的节奏上以及舞蹈表演的律动。 3.步伐风格特点

对于一些民族舞蹈以及现代舞蹈的不断发展都是对于舞蹈步伐一些特征的表演,很多的舞蹈不仅仅只是注重舞蹈的眼神的训练,虽然舞蹈的眼神是对于舞蹈的一种解读,也是舞蹈的表演者以及观众对于舞蹈之间的互动,也是舞蹈的精华所在,但是对于观众的最直接的舞蹈表演则是舞蹈的步伐的分析,很多的舞蹈的表演者其实都是不断变化的舞蹈步伐的动作来阐述舞蹈的意义所在。河北井陉拉花舞蹈的重要的步伐特征所在,首先就是在肩以及臂之间变动之间的变化才体现舞蹈的步伐的特点,以及在舞蹈者的下肢之间的相互配合才有了舞蹈的动作的改

6

变,并且在舞蹈中的表情和道具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有了情感的丰富和以及合理的舞蹈的情绪变化。

三、河北井陉拉花价值

(一)表演人群广

我国是一个多元化艺术的国家,不仅仅有着可以上得厅堂的民族舞蹈,也有着百姓娱乐的秧歌。秧歌一直是我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现代社会中它依然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通过对可作为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的诸多秧歌形式进行对比,井陉拉花的优势明显。与衡水疯秧歌相比,井陉拉花的适用人群更广。衡水疯秧歌以粗犷、泼辣、刚毅、火热的风格见长,民间俗称“一扭三道弯”,动作幅度大、动感强、曲线突出。秧歌的舞蹈的表演有着一定的难度和力度,河北井陉拉花的这样的表演模式不仅仅是可以给老人来表演,对于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很多的年轻人也能表演,所以说这样的舞蹈模式不仅仅只是老年人的饭后娱乐,也是舞蹈的艺术中瑰宝,动作内容十分广泛可以奔放、也可以含蓄,舞蹈的表演舞姿比较舒畅,屈伸有度,适宜的人群也是比较广泛。

(二)多元化价值

现代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每天使用电脑办公的人群不断增多。尤其在IT等新兴行业中,颈椎、腰椎、关节酸痛麻木等问题越来越“青睐”年轻人。井陉拉花中最常见的动作是“拧肩”、“翻腕”、“吸腿”等,这符合人体各部位活动特点。毋庸置疑,经常活动颈肩部,做翻扣腕、伸腿等动作,对于都市白领而言,能有效防治因天天与电脑打交道而引起的“鼠标手”、“键盘腕”、“水桶腰”、“萝卜腿”等等。

传统井陉拉花有三组类别的扮相,按年龄划分,分别为伞公彩婆、男女青年、男童女童。伞公体现出粗犷豪放、潇洒自如又俏皮风趣的人物风格,彩婆体现的是稳重含蓄又深沉执著的风格特点;男青年灵活多变、舒展大度,女青年则是优美大方、气韵贤淑;男童女童则表现着孩子的天真与活泼。不同的人物表现出拉

7

花舞蹈动作形态的多样性,与之对应的是音乐表现风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四、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

(一)传播和普及

很多人对于秧歌这样的一种元素的发展,基本都是老年人对于这样的文化元素的传承都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年轻人之间的互动就相对的额减少,很多的年轻人都是对于一些新鲜元素的接受都是比较认同的,但是对于这样的具有传承色彩的民族文化确实很难受,所以说对于这样的文化物质的传播以及舞蹈艺术的普及都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于遗产的记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缚。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8

结束语

一个舞蹈的表演风格的特点就是一个舞蹈的起源地人民对于生活的解释以及人民个性的外在表现,本文对于河北井陉舞蹈的地理位置以及舞蹈的历史环境都有了一定的介绍,不仅仅是这样的特殊环境给井陉拉花舞蹈的发展带来了特殊的表演风格,也在一定意义上对于舞蹈风格以及舞蹈的表演艺术奠定。

井陉拉花民间舞蹈就是流传在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井陉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既流溢高雅又不失深沉,既饱含刚健又展示柔美,既张扬热烈又流露悲凉,以其丰富的艺术特色扎根沃土,自古以来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河北省乃至全国颇负盛名的民间舞种之一。河北井陉拉花在河北人的心里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河北拉花在当地的很多的大型庆典活动中都被作为民俗出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一些新的音乐不断的出现,很多的新型的拉花或是和其他音乐组合在一起的拉花表演也慢慢的表达出来了拉花的特点。拉花把表达欢快喜悦情绪的“快板”融入了音乐舞蹈之中,用跳跃喜庆的“快板”反衬高亢悲壮的“慢板”,“寓喜于悲”、“悲喜交集”,凸显悲凉、刚劲、豪迈的艺术风格。因此对于拉花文化的遗产保护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读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需要记住的,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事宜。

参考文献

1、蔡玉霞、张树林:《井陉拉花》,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2、原创剧目《那是一朵美丽的花》,石家庄艺术学校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3、蔡玉霞、罗阳:《太行奇葩:井陉拉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4、冯爱云:《拉花的起源与变迁》,载于《舞蹈》2003年第6期,第17页

5、汪流《艺术特征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6、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约翰.马丁《生命的律动——舞蹈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9

8、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9、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0、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11、欧建平.默斯《堪宁汉的舞蹈思想及编舞方法》文艺研究,1986

12、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第五篇:《蒙古族舞蹈》教案

河南省南乐县职业中专 张洋

学习目标:

1、 掌握蒙古族舞蹈的手臂动作。

2、 熟练运用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

教学重点:

掌握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掌握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师生问好。

二、 板书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

1、 掌握蒙古族舞蹈的手臂动作。

2、 熟练运用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

三、 第一次先学后教

1、自学指导:请学生们认真看课本P69——P70回答下列问题

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是什么?

答:颈部后靠 下颌微抬 上身重心微后仰 目视远方。 蒙古族舞蹈的手臂动作有几种?名称分别是什么? 答:八种。硬腕 柔肩 硬肩 耸肩 绕肩 抖肩 柔臂 软手。

2、效果检测:

教师播放一段蒙古舞组合,对学生自学进行检测。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在这段视频当中舞蹈演员分别运用了哪几种动作,分别是什么?(视频播放)

答:七种。硬腕 柔肩 硬肩 耸肩 绕肩 抖肩 柔臂。

3、视频完毕后老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1、认真看课本P70回答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有哪些? 答:蒙古舞蹈共有六种手位,名称:叉腰位,胯前手,斜下手,平开手,斜上手,胸前手。

2、视频播放手位组合训练学生独立完成这段组合。 A;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开始模仿。 B;视频播放完毕教师抽学生进行展示。

五、登堂训练

1、蒙古族舞蹈手位组合训练。

2、蒙古族舞蹈的手臂动作。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已达到。重在让学生多进行练习以巩固已学会的动作。课下有那些同学有疑问可以直接找老师解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某集团财务分析制度下一篇:门禁系统启用的通知

热门文章

蒙古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