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俗范文

2023-12-11

蒙古族风俗范文第1篇

古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朴生活。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

盛装与常服之别。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

七、

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

一、二次。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

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

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音乐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蒙古族风俗范文第2篇

在亚欧大陆东北部的高原上,广袤的大草原孕育了一个纯朴、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

七、

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

一、二次。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音乐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蒙古族风俗范文第3篇

平安校园

兰溪市赤溪中心学校 七(2)班 夏俊强

从我们“咿呀”来到世界,就注定将收获幸福,却免不了经历各种危险。 我们的周围并不安宁,四外“潜伏”着危机。自然灾害、生活事故、人为事故,都威胁着我们脆弱的生命。因此,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变得极为可贵。

前不久在昆明发生的学生踩踏事件,就再一次向世人敲响了警钟! 有谁能想到,在看似和谐、平安的校园背后,一直潜藏着危险!如果那些学生能加强防范意识,遵守上下楼梯的规定,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故。那一幕幕的惨状,正在向我们倾诉:加强防范意识,保障人身安全!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危险随之而来。而保障自我安全,就变得尤为可贵。

每年暑假,总会听到“溺水”的新闻。

去年夏天,七位初中生结伴到水库游泳。不料,有一位同伴突然开始下沉,并开始呛水。其他的同伴二话不说就冲上去迎救。最不可思议得是七位少年竟全部溺水身亡,造成了巨大的悲剧,也抛给我们一个深思的问题。

那七位少年的遇害,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他们对防范意识得生疏,盲目迎救他人。可见加强防范意识已经刻不容缓了。

我们人人都渴望平安,都不希望灾祸降临,而预防灾祸,就需要有预防灾祸的正确方法。

如今,最频发的事件当属车祸,而我就曾亲眼目击到一幕事故。

在家乡,有一位邻居,参加了朋友的聚会后,醉醺醺地开着电动车回家。不料,就在村口听十字路口处与一辆飞速的汽车相撞。那位邻居倒在了血泊之中„„

事后,听父亲说,那位邻居伤势严重,送到医院后,做了截肢手术。父亲的声音是低沉的。他们家的孩子还在读小学,以后,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妻子身上„„

正是对酒后开车危害的无知,才酿成了这次的惨祸,造成了永久的悲痛。 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活并不平静,四处潜藏着危机。让我们携起手来,加强防范意识,共建美好兰溪!]

平安兰溪

兰溪市赤溪中心学校 七(2)班 赵清

跨进大门,用你的双眼去观察这美丽的校门,你会发现,这里好美,好安宁! 湛蓝的天空映出了孩子们欢笑的侧脸,朵朵白云悠闲地散步,小树们“蹭、蹭”比谁长得更高,时不时会偶然发现这里开了一朵鲜花,那里长了一株小草。看!这多么美好,多么安宁和谐。

在校园中走走,时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抚慰人心的场景:一位小学生摔倒了,痛的哇哇大哭,而其它小朋友并没有因此被吓坏了。其中呈个人腿脚跑得快赶忙叫老师,而其余的小朋友则是安慰受伤着,扶着他走进教室。看到这一暮,我心中突然有一个东西被悄悄地填满了,尽管这只是一段小插曲,并没有人在意,但我还是被小朋友的纯真、可爱、助人、机智给感动了!我慢慢转身,身安静的教室走去。

“滴滴滴”班里静悄悄的,侧耳便可以听见手表走动的声音。环视四周,大家都安分地坐在位子上写作业,时不时咬咬笔,皱眉头思考问题,那一刻,时间好像禁止了,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嬉笑,没有人打闹„„每个人都在享受这安静的一分一秒,我有一闪而过的念头,这学校这班级真安宁啊!

教师教导我们,生命是宝贵的,独一无二的,你必须珍惜它。

下课铃召唤了我们去食堂开放。然而,楼梯太拥挤,我的左脚绊了一下右脚,可想而知,我要摔去了!我想抓墙,却因为走到中间而够不着,正在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身后的朋友手疾眼快一把抓住了我的手,稳住了我。“呼呼!”我急忙拍了拍胸口,有惊无险地说:“太谢谢了!”“小心一点,这里很容易滚下去的!”我还没从惊险中喘过气来。徒劳地用手拍胸口想压惊,一个小插曲就这么过去了。我想,在每个人心中的校园都应该是和谐振、安宁的,所以我们要安全第一,保护好自己。

平安校园!平安兰溪!这是我内心的呼唤。对于平定这两个字,大家都不陌生,让我们一起用心,用双手,用行动去建设这个校园,使它更美好!平安!平安!

平安兰溪

平安校园

兰溪市赤溪中心学校 七(2)班 雷珊珊

平安是福,平安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平安需要大家共同来行动。

“丁零零。”伴随着轻快的铃声,愉悦的心情,下课了!同学们都热闹了起来,就一锅煮熟的粥,沸腾起来了!

“来追我呀!”“我跳起来比你高。”同学们你追我赶,打打闹闹的,热闹非凡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传来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可是好景不长,一群人围在了那里,这是干什么呢?走近一看,一位同学坐在了地上,手上拿着半颗牙齿,还不时的有血从嘴里吐出来。他不停地抽泣着,泪珠一大滴一大滴地从他脸上滚落。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在和别的同学玩耍时,他来不及躲闪别的同学就一脚踹掉了他的半颗门牙。

果然,旁边有一位同学,他像木头似的呆呆地立在那里,羞愧地低下了头,不知所措。受伤的同学还在哭泣,那个同学还在站着。

走到低年级教室的门口,有一件惊人的事发生了,两个小学生跑得太快,“砰——”一声两人撞到了一起,双双摔到了地上。其中一个小学生不停地摸着自己的胸口,眼睛里泛着泪花,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另一个小学生用手按着自己的手臂,脸涨得通红,也是同学痛苦的表情。

两个人艰难地从地上坐了起来,旁边一些好心的同学也在不停地安慰他们、关心他们,我的心纠成了一团,心想:他们怎么样了,希望他们俩都能平安无事。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同学不再摸胸口啊,另一个同学也不再捂着手了,他们俩慢慢站了起来,正当我们为他们担心的时候,他们朝互相骂了几句,又高兴地在走廊间跑来跑去。

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校园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在嬉戏打闹时要格外注意安全,不能玩得太过火,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无论在校园还是什么地方,我们都要记住两个字——平安。

平安兰溪

平安校园

兰溪市赤溪中心学校 七(3)班 郭依婷

平安,是我们所有人的心愿。老师,希望同学们平平安安;家长,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兰溪,希望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安的家乡。

所以平定校园很重要,平安兰溪更重要。只想建设平安兰溪就要先建设校园。 校园里,有些事是意想不到的,而这些事却给人的伤害很大。比如,一到下课,走廊就成了孩子的娱乐天地。

跳绳的跳绳,踢毽子的踢毽子,有的还趴在栏杆上„„在走廊上追逐打闹的同学们,有时会把别人撞倒在地,使那个人摔一跤。强壮的同学不用说,但比较瘦落的同学就会被撞倒,有时不是把牙齿给磕了,就是重重地把腿摔青了或伤到了手关节,弄得灰尘仆仆的。

还有一些: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每天都要上下楼好多次。有些同学上下楼梯不注意安全,你推我挤,或者把楼梯的扶手当滑梯玩,这些行为都是很危险的,很容易造成意外伤害,威胁学生的安全。

体育课上,有些同学不听老师的指导,不遵守操作要领,不懂得自我保护,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还有同学之间因为一些小事引起了不需要的摩擦、纠纷,甚至会有打架斗殴事件发生„„

作为一名学生,虽然我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有大家都遵守学校纪律,听老师的话,从自身做起,那么一切都会变得井然有序,就会为创建平安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建平安校园,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从小事的点滴做起。

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要文明礼貌,在上下楼梯的时候靠右行走,不挤不跑,高年级礼让低年级,男生礼让女生。不做危险动作,看到有不文明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与同学交往中,与中学友好相处。遇事不斤斤计较,若有矛盾,多从自身找原因,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自私,我们这个校园一定会和谐美好。

社会也是一样,我们只有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才能建设出平安兰溪。 让我们共同建设平安兰溪、平安校园。

平安兰溪

平安校园

兰溪市赤溪中心学校 七(3)班 郑茜

兰溪,一个如此可爱的城市,她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虽然小,却那么地美丽而富有生机。而即使是在这花朵上,也会受到害虫的攻击与威胁。

她是一座小城市,没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和它们异常的繁华。却也处处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兰溪市民,应该一同来携手建设一个“平安兰溪”。最先做的,不应该是提防,而是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如:不酒后驾车,不乱闯红灯,不横穿马路„„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些小事一发生,似乎就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了。但是,如此简单甚至每个人其实都能做到吗?走到大街上,处处都是闯红灯、横穿马路,看似如此寻常丝毫不引人注意的现象,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危险!

所以,要做到“平安兰溪”,我们不仅仅要做到管好自己,同时,也要看住别人。在外边,我们看到有人在做以上的“小事”时,应当上前去劝告她。并告诉她这些“小事”的其中含有的危险。

有了“平安兰溪”,“平安校园”也需要我们共同去建设。

校园,这个美丽而安静的地方,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危险:火灾、踩踏等等。做为学生的我们,应该让我们校园变得更加宁静而祥和。

在走楼梯时,应该做到有序,不应该挤挤撞撞,更不应该去推别的同学。有的同学认为这只是普通的打闹嬉戏,但其实这一个动作里,也许就隐含着危险了。

在校园里,我们看到一些人做到危险的事,也应该上前去阻止并且去告诫。而且都是同学,所以我们更应该认真的告诫他们,叫他们以后不要做那样的事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管好自己,告诫他人,也许,这个校园会因为安全变得更加可爱。

其实,无论是“平安校园”也好,“平安兰溪”,总的来说就是两个字——“平安”。“平安校园”和“平安兰溪”在我看来都一样,都需要大家一起去建设。仅仅去管别人是不够的,同时还要管好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加幸福的兰溪与更加美好快乐的校园。

来吧,让我们一起来建设我们的“平安兰溪”、“平安校园”吧,让它们变得更加美好吧。

平安兰溪

平安校园

兰溪市赤溪中心学校 七(3)班 朱一轩

秋风中飘落的黄叶,在它们经历了春的萌发。夏的旺盛,却走向了归根的季节,然后在冬天的泥泞中,结成了坚硬的壳,守护着曾经有过的美丽,以等待明年的绿意从容。然而,落叶可以重获新生,但人生的四季却是在希望与失望中穿梭,不能像落叶那样等待绿意,是不能周而复始的。

生活多么宝贵,所以大家都期望平安。校园,多么美好的词汇啊!每天,我们在校园里学习,玩耍,对于我们而言,校园是求知者的乐园,是探索者的天地,那里充满了我们快乐的身影,洒满了我们成功的泪水,到处洋溢着我们欢乐的笑声。可是校园就像学子们的海洋,免不了会出现凶猛的鲨鱼,那我们期望的平和健康又将何处存放?

近年来,多起踩踏事件闹得人心惶惶。我们总能从新闻报纸上看到——前不久,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踩踏事件,已导致41名学生受伤;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这是谁的错?我们无从知晓。只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平安,真的在我们身边吗?

“平安”词典中指: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稳安全。这样的平安,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校园内,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显得悠扬悦耳,绿草如茵的草地盛开着几朵淡黄色的野花,一切是如此和谐,谁也不忍打破这份美好。其实很多时候,危险是可以避免的。在集会时,千万不可蹲下来系鞋带,如果后面的人刹不住车,踩到了你,或推到你,不仅你遭殃,前面的人也会受到牵连的;课间不要趴到栏杆上去,容易造成坠楼事件;跑楼梯时要看脚下,如果踩空了,受伤的还是自己,甚至拖累他人。所以,平安最后还是得靠自己,平安建设也需大家齐出力。

蒙古族风俗范文第4篇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主人要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客人骑马随从绕场三周,结束仪式。马奶节上,还要给种公马和头驹系哈达进行迷拉礼。

马奶营养极为丰富。马奶制作的齐格(马奶酒)不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对胃肠心肺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所以,蒙古人从古至今非常喜欢饮用马奶和马奶酒。

打鬃节

打鬃节一般在每年春季举行。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这一天,骑手们将马群围拢在蒙古包周围的草地上,牧民们集中在马群附近,邀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主人向掌剪人敬酒、献哈达并郑重地递交鬃剪。这时,骑手们身着轻装马靴,骑着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找到目标后,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牵至剪鬃人前。首席剪鬃人致剪鬃祝词,并向被剪鬃的首匹马驹行迷拉礼后开始剪鬃。要把第一剪剪下的马鬃送至吉雅其神龛前供祭。然后一匹一匹地打马鬃,一直到把所有的马驹鬃全部打完为止。

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不仅要有强壮的力气,而且要讲究方法,施展技艺。所以,蒙古人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祭敖包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

六、

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上一般挂有写着经文的五色布条或纸旗。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是把自己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认为供养自己的牛、马、羊等牲畜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堆旺火,祭祀的人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献上祭品。蒙古人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所以火堆烧的越旺越好。

玉祭,玉是昂贵的供品,过去蒙古人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娱乐风俗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即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包括多种文化娱乐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时举行。现在的那达慕,往往在夏秋之季举行。

赛马

是马背民族古老的传统,它是一项非常普及的群众性活动。牧民们在平时或节庆聚会上都有即兴赛马习俗,特别是在敖包盛会和那达慕大会上都有激烈的赛马活动。赛马,一般分为奔马赛和走马赛两种,鄂尔多斯地区还有赛公马的习俗。

奔马赛,也称“速度赛马”,是长距离的速度比赛,是一种毅力性赛马。传统的奔马赛,为了减轻负荷不备马鞍,骑手多为少年儿童。参加奔马赛的骏马一般少则数十,多则逾百。奔马赛,不计时,不论马的年龄,没有固定的场地跑道,一般不分组,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赛程一般在20至50公里之间。

走马赛,是技巧性很强的竞赛,比试马走的侧步平稳和速度。参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男性长者或中年人。参赛的走马要备上精美的鞍辔,把骏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参赛的走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行进要求是左右两侧的马腿轮流迈步,以稳健为尚,既快又稳,姿势和谐优美,以最先到达者为胜。比赛既要有马的技能,也要有骑手的驾驭水平。鄂尔多斯地区走马很多,在那达慕中走马赛不可缺少。

当参赛马匹出发时,祝颂人按传统习俗捧起吉祥的哈达端着银碗,祭洒鲜奶进行祝颂。当头马冲过终点时,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行迷拉礼,咏诵《骏马赞》。蒙古族赛马重在参与,因此对末尾的马和骑手要进行赞颂和奖励。

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白绸子或各色绸子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摔跤手足蹬马靴,腰缠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式摔跤有其特点,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

八、十

六、三十

二、六十四等双数,每轮不能出现奇数。摔跤不受时间限制,直到取胜为止。

比赛前要推选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待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开始比赛。

摔跤技巧很多,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规则是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拉倒对手,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准拽头发;不准踢肚子和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射箭

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在成吉思汗时代射箭比赛已经出现,成为蒙古

族一种竞技娱乐活动和蒙古族擅长的武功之一。射箭比赛开始时,祝颂人用鲜奶抹画弓箭,并咏诵《弓箭赞》。

射箭,分骑射和静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

骑射,就是从奔跑的马上向左右目标射箭。参加骑射的人数不限,对骑马、弓箭都无统一要求,射场一般有宽4米,长85米至100米的跑道,设三个靶位。每靶相距约25米,从第一靶开始依次在2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彩色布袋。靶位距跑道有一定距离,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射三轮为九箭,最后以中箭多少决定胜负。

静射,就是站立射靶。在距射手15至20米处设一靶牌,靶心向外依次为黄、红、兰、黑、白五种颜色的圆环,射中最里面的得100分,然后依次为80、60、40、20分。此外,还有一种靶的靶心是活动的,箭中靶心会自动掉下来。

布鲁

在蒙语中意为“投掷”。布鲁为木质,其形如短柄镰刀,长约尺许,握手处为圆形,头部内弯,其身与头呈扁圆形,头部处用铅包或箍以铜环、铁环等装饰。投掷布鲁时,挥手向外掷出。布鲁在古代是蒙古族的狩猎工具,近代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练习技巧的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列为那达慕会上的比赛项目。

蒙古象棋

相传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从波斯传入蒙古地区的一种象棋,蒙古族称之为“沙特拉”。棋盘纵横八格,共为64个方格,有32个棋子。对弈双方各掌握16个棋子,按规定布局,按规矩走棋。双方各执一个“诺颜”(王)、一个“哈屯”(后)、2个马、2个骆驼、2个车、8个子。蒙古象棋主要用白或紫檀木、红松、沉香等木料或牛角、骆骨、宝石雕刻而成,也有用银、铜、铅、青铜等铸成。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在雕刻工艺上体现了蒙古族独具匠心和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官长先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沙嘎

指羊踝骨,俗称 “羊拐”,是牛羊鹿等四肢奔跑动物的后腿踝关节连接胫骨与跖骨的一块小骨头。羊踝骨四面分别代表五畜,习惯把宽凹面叫山羊,宽凸面叫绵羊,窄凹面叫马,窄凸面叫骆驼或牛。

蒙古族小孩三四岁时,就让其用“沙嘎”辨认五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

玩“沙嘎”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通常有“赶羊”、“挤奶”、“装驼”等玩法。

鹿棋

也叫“猎棋”,蒙古语称为“宝根吉日格”,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蒙古族传统游戏。鹿棋的棋盘由五条经线、五条纬线、六条斜线相互交叉,成为正方形。正方形两侧各有一座山,一座是平顶山,呈三角形;另一座是尖顶山,呈小正方形,与平顶山隔盘相望。全盘共为35个点。

蒙古族风俗范文第5篇

婚礼头天下午,新郎一行人带上酒肉去拜会新娘父母,商量婚礼的具体事项,献哈达、喝酒、唱歌、议定各项事宜,为挽留来宾,新娘的兄弟有藏客人马鞭、马蹬的留客习俗。

婚礼当天,接亲队伍带足酒肉、礼品,策马扬鞭,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首先要呈上各种礼品。但新娘的嫂子拦住不让进,免不了“挑三说四”逗一番,才放人进毡房。进入毡房,新郎要拜灶神和其他神位,并向神位献羊背和哈达,向岳父母敬酒、献哈达,行磕头礼。岳母要送女婿一身袍靴,并把腰带亲自系在女婿腰上。另外,父母还要送女儿一匹马。临行前,新娘要围着毡房绕三圈,以示怀念故乡父老,人们要唱辞别歌送行。

新娘到新郎家后,要在新郎毡房前参加由喇嘛主持举行的拜日月天地、拜神佛喇嘛、拜父母仪式,后诵经祝福。婆婆要先给新儿媳一碗奶表示接纳和祝福。新人进毡房后,还要由婆婆、嫂嫂给她梳头,辫发时加入新郎的几根头发,表示从今为一家人。亲朋好友免不了敬酒、献歌,热闹一番,新媳妇将在这银色的毡房里开始新的生活。

新疆的蒙古族

分布区域:新疆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族自治州和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

语言:新疆蒙古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卫拉方言,用“托忒”蒙古文,目前推广全国通用的胡都木蒙古文,两种蒙古文并用。

历史:“蒙古”为本民族自称。新疆的蒙古族是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卫拉特蒙古的后裔。13世纪初随成吉思汗西征来到天山以北。明代,蒙古族分为东部鞑靼和漠北瓦刺两大部分。16世纪中叶,漠北瓦刺分为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准噶尔部,清代统称为厄鲁特或卫拉特,驻牧于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世纪中叶,清廷出兵伊犁,平定准噶尔上层贵族叛乱,并把当地的厄鲁特人按满洲八旗制度编为厄鲁特营,以后就称“厄鲁特蒙古”。1771年,原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10万余人在渥巴锡率领下东归祖国,现居住在巴音郭楞、和布克赛尔、精河等州县的是他们的主要后裔。1764年和1813年,清朝从张家口以北地区迁来部分察哈尔蒙古族,现在他们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博乐、温泉县。

生产方式:新疆的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现在部分蒙古族人开始从事农业。

饮食:以牛羊肉、乳制品和面食为主,并喜欢用牛羊乳制作奶酒。

文化:《江格尔》是蒙古族的长篇史诗,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史诗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乐器以马头琴最为著名,还有两根弦的弹拨乐器“托布术尔”。

节日:最大的节日是春节。每年开展一次那达慕活动。

宗教:最初信仰萨满教,16世纪以后逐渐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但萨满教仍在传统的风俗习惯中留下深刻印迹。

服饰:传统服装是蒙古袍。

蒙古族风俗范文第6篇

(一)饮食习惯

蒙古民族以肉与奶食为主,由牧转农以后,奶肉少了,逐渐以杂粮蔬菜为主要食品,但又与汉民不尽相同,早点一般以奶茶冲泡炒米,无奶时,以清茶代替奶茶,由牛奶或羊奶加砖茶、食盐煮熬而成。炒米是用糜子经旺火烧熟,脱皮而成,酥脆可口。冬天,多用自制奶皮佐食。还自制馒头、馓子当作点心佐茶食。午、晚餐则以五谷杂粮为主,有白面、莜面、荞面、谷米等,做法与汉族不同,常用奶水和面,煮面条加干酪粉,炖肉煮面,全羊汤面等。羊肉、牛肉是蒙古族喜爱的食品,用烤全羊、手扒肉作为节日或请客时的主要食品。

蒙古族喜欢喝酒,起先喝奶酒,后来才改用白酒和黄酒,土默特蒙古族喜欢自酿黄酒,用黍米加面发酵而成,色呈淡黄,性较温和,味道甘醇,男女都喜,长幼适宜,此外,又以酒制头脑,做法是在酒和酒糟中放一块肥羊肉,煮熟后趁热吃,酒有肉味,肉有酒香,互相渗透,醇美异常,冬晨饮之,舒筋活血,既饱且暖。

(二)居住

游牧时期,蒙古族为游牧方便而住蒙古包,定居后,改住平房,蒙语谓之板升,土默特地区的房顶一般呈一面坡形,门向南开,在院子大门口或其他角落树一高杆,杆上挂小旗或缀以牛毛或置小斗,有长绳随杆而挂。逢年过节,主人为之点灯燃香,人称为吗尼杆子,院后一般都设后库伦,用来圈牛、羊,这是蒙古族院落的重要标志。

(三)年节

蒙古族所过节日,与汉族所过节日大同小异,主要有大年、正月十

五、天全、二月

二、清明、端午、中秋、腊

八、祭灶等,此外还有庙会和家祭这些节日的纪念与庆祝,充分显示出这一地区蒙古族从游牧生涯过渡到定居农耕生活,从淳朴的牧歌境地到多种文化形式的转化。

(四)礼节

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会被人耻笑,这个谚语生动地说明了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貌的民族。

蒙古族热情、豪放的性格也表现在待客上,不论是老朋友来访还是第一次登门的陌生人,主人总是为来客熬制奶茶,摆上自制的炒米、黄油以及各种奶制品。遇到吃饭,则要把家里最好的食品拿出来款待客人,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羊肉是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酒则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饮食,他们把酒看作是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谊的民歌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酒足饱,主人格外高兴,认为够朋友。客人告别时,常常举家相送,口称:巴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相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蒙古族礼节大体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等四种。

哈达是藏语的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示敬意和祝贺。哈达有布做的,也有绸或帛做的,颜色多是白色,也有黄色、灰蓝色的。有的很长,有的却短,长哈达通常献给最尊贵的来宾和佛,献哈达时须用两手捧着,身体微躬,接受的人也是同样的姿态。

递鼻烟壶是蒙古族古老的习俗,也是最普通的相见礼,表示敬意和友好,蒙民常以有一个漂亮的鼻烟壶而自豪,鼻烟壶的花式很多,小巧玲珑,约一立方寸大小,上面刻画许多图案,壶的质料不同,贵重的有用玛瑙、翡翠、琥珀、美玉制成;也有有金银、铜等金属制成的,有的则用玻璃小瓶。壶内装有带香料的烟末,嗅一下可以提神,通常装在一个小绸缎袋子里,袋子外也绣着美丽的图案,经常佩在腰间,同辈之间以互换鼻烟壶作为打招呼方式,右手递壶,然后倒出一点烟末来,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毕再换回,若长辈与下辈相见,下辈则要跪一足,用双手接递。后来鼻烟壶又多为烟袋所代替,相互装烟也逐级成为见面的一大礼节,客人来后取出烟袋说:塔玛各塔塔(请吸烟),主人接过烟袋边答应边用自己荷包中的烟,装入客人的烟袋,点火后用布擦烟嘴,双手或右手递给客人,客人也同样取主人的烟袋装自己的烟,点火后送给主人。这个礼节不分男女老少贵贱都是如此,新媳妇入门,为翁姑装烟也是拜见的礼仪之一。乡间情侣女方也常赠送自制的烟荷包给男方作为爱的表示。

蒙古族的请安礼节与满族相似。见到长辈要请安问候,如骑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以示尊敬。男了请安右腿退后半步,曲右膝,左臂下垂,右臂前出下垂;女子则两腿并拢,双手向下附膝,曲双膝,并用蒙语问候。走路、上车、进门、入座、喝茶、吃饭、饮酒一定要让老人或长辈领先,在老人或长辈面前年轻人都说话和气,恭恭敬敬。蒙古族重视文化,念书的人很多,他们热爱文化科学知识,历来对老师很尊重,见到巴格西(老师),就恭恭敬敬地行礼问好,常把教师当作贵宾款待,此风至今不改。

二、蒙古族宗教信仰习俗

(一)萨满教

萨满教是早期蒙古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它由满洲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是古代亚洲草原大部分游牧民族都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的思想核心是天父地母、万物有灵。蒙古萨满教的最高神明是长生天,具有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秘力量。在经过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等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长生天从原本的自然崇拜属性逐渐演化称为集自然、宗教、阶级、政治、哲学意义为一体的复合概念,在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古族萨满教认为,宇宙存在三界,上界为天界,是各路神仙居住的地方,上界又划分许多层次,诸如9天、33天乃至99天之类;中界为人界,是人类和各种动植物共同生息的地方;下界则为阴界,是各种妖魔鬼怪栖息的地方。下界也划分为很多层次。萨满巫师闯九道关,蹬刀梯、穿火池、踏犁铧、吞针包等等,就是象征上升九重天,下入阴间地狱。九道关是蒙古萨满教的考核仪式。萨满学徒期满后,必须参加隆重的仪式,接受严格的考核。在诸多的考核项目中,就有闯九道关的项目。其内容主要是上刀梯、穿火池、踏犁铧、吞针包等。经过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萨满巫师的称号。进行考核时,当地一些有名望的萨满巫师,应邀参加仪式,作为见证人。届时,众多萨满巫师及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自愿参加或观看这一神奇的仪式。

(二)红教及喇嘛教

元代在蒙古贵族之间盛行红教。红教是西藏喇嘛教中宁玛、萨迦、本布、噶举等教派的统称。16世纪下半叶,喇嘛教传入呼和浩特地区。当时,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开始信奉黄教教义,并在兴建呼和浩特时建造喇嘛召庙。阿拉坦汗的继承者僧格杜陵汗邀请**三世来呼和浩特传教,并转世在阿拉坦汗家族中,从此喇嘛教在呼和浩特地区盛行起来。

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由宗咯巴所创,由于穿戴黄衣黄帽,也被称作黄教。喇嘛是藏语上人、师傅、无上的意思。明清两代喇嘛教在呼和浩特以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的召城而著称。出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召等,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所谓归绥名胜,召庙第一,即主其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召庙已作为文物古迹得到重点保护,以供游客观览。

上一篇:刘仲敬点评范文下一篇:妈妈感谢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