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介绍范文

2024-01-05

蒙古族文化介绍范文第1篇

在亚欧大陆东北部的高原上,广袤的大草原孕育了一个纯朴、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

七、

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

一、二次。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音乐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蒙古族文化介绍范文第2篇

维吾尔族舞蹈的背景文化:新疆是驰名中外的“歌舞之乡”,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歌舞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发展历史。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三大类。在众多舞蹈央视中,以赛乃姆,多朗舞,萨满舞最有代表性。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有着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特征,昂头,挺胸,立腰构成了挺拔的体态,无论是舞姿造型还是动态动作都突出了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头,颈,肩,腰,肘,腕,胯,膝,脚各个部位的动作来产生丰富多和优美造型,擅长用眼神传达情意,用移颈,翻腕,打指来装饰点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膝盖连续性的微颤和变化动作前瞬间的微颤动律使舞蹈动作柔美,自然,还有快速多变的旋转,这些特征课概括为“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颠,上身撒的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付点”。

节奏特点: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踢”,动作的后替补等都是在节奏的弱拍时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本学期教学内容:维吾尔族舞蹈基本舞步及赛乃姆风格组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维族舞蹈的背景文化,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节奏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维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维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3、情感态度:通过维族舞蹈的学习,培养和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维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教学难点:维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一、学习维族舞蹈的手位、脚位 基本手位:

一位:提裙位,按掌翘指 二位:双山膀位,立腕 三位:双手托掌 四位:顺风旗位 五位:双手托按掌位 六位:双手交叉胸前翘腕 七位:山膀按掌位,翘指

托帽位:托帽就是用你的手去托住帽子,右手臂弯曲向上,手掌对着上面,左手臂手掌向上,左手指尖在耳朵的略上方弯曲,仰头眼睛看右手,在正面看两个手臂与身体是一个平面。

基本脚位:维吾尔族舞蹈脚位有:正步,丁字步,八字步,踏步,点步,弓箭步等。这些脚位与古典舞脚位基本一致,但风格不一。

二、维吾尔族舞蹈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1、维族舞的体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

2、维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3、摇身动律;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

三、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步法:

1、 横垫步:一个脚在前先是脚的外缘着地,然后遍及全脚,在后面的一个脚脚尖着地,配合前脚做左右移动,要稳,不能颤。

2、 进退步:前两步紧,后一步缓,以左脚为例,重心都在右脚,左脚向前走的时候,脚后跟着地,向后的时候做脚脚尖着地,相应的作为中心的右脚随着左脚的移动,稍微的滑动。

3、 三步一抬:前两步紧和进退步一样手位,以身体为中心,双手前后伸直,掌心向下,膝盖弯曲,抬头,走三步,抬一步,当抬步的时候身体要压住,不能有上窜的感觉,感觉是在一个平面做动作。

4、 托帽式后点步:右后点步位,身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8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托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要求: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

二、组合性训练

1、动律训练:

1、手位脚位,绕腕组合

2、摇身点颤,自由步组合

3、动律综合性训练组合

2、垫步组合:垫步综合型组合

蒙古族文化介绍范文第3篇

摘 要: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传承者,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中,以她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部传统文化也慢慢地走向了信息化、网络化。这其中,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让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见证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与网络、与新媒体、与社会一同发展的岁月。

关键词: 蒙古族文化 网络 博客 新媒体

蒙古族传统文化是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几千年来,蒙古民族以她独有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文化传承,书写着一个个绚丽的篇章。而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并没有墨守陈规,一味地保持她那原始的生存状态,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而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

从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关系来看,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在一些蒙古民族杰出人才的努力下渐渐地走进了网络,慢慢地与网络和新媒体接轨,呈现出传统民族文化新媒体化的景象。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是这个转变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着手点和落脚点。

博客,最早来源于英文单词Blog,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一种以新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的群体,再后来又泛指网上的交往活动,是一个一体多面、一词多义、一形多态的概念①。近两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事物的出现,博客的受欢迎程度虽然不如前些年,失去了部分用户,但并没有使这个网站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作用受到太大的影响。

一、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概况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是一个已经建立5年,拥有3.7万多名博友,日点击量约达到16万次,日平均发表量达到800篇,用畏兀体蒙古文经营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博客网站。它成立于2008年7月4日,2010年3月9日更新了第二版,同年3月16日与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合作,2011年11月10日又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壮大了网站的实力,加深了它在媒体中的地位。2012年7月15日,历史上第一个畏兀体蒙古文的手机移动博客宣布成立,它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打破了电脑和网线的束缚,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发表日志、上传手机图片、查看好友的精彩图片以及分享好友的心情日记。2013年8月10日,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举办《首届蒙文博客发展研讨会暨庆祝好乐宝蒙文博客网成立5周年活动》,与各界专家学者探讨蒙古语网站未来发展方向和该网站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合作事宜,给10位最佳博友颁发了证书,感谢他们多年来对该网站的支持,并鼓励他们继续关注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

二、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构成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主要由博客和导航两大部分组成。博客是为个人和组织提供服务,通过注册自己的域名,可在网上拥有自己的“地盘”。也可通过自己的博客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文学作品、照片等,与博友分享,交换观点。在这方面,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与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雅文教授在他《博客:生性·生存·生态》这本书中谈到的“把博客按开播动机划分为表达政治理念、日常交流沟通、经济利益驱动、漫天炫耀吹嘘、移动社会压力和追求时尚掺和六大类型的部分分类”是相一致的。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博客首页由诗歌、散文、日记、小说、神话、论文、教育、社会生活、音乐、歌词、故事、闲聊、民俗、饮食、文化、科学、医学、社会关注、自然环境、旅游、化妆、电影、体育、娱乐、健康、法律、照片、经济、宗教信仰、历史研究、谜语、书籍、歇后语、信息等栏目组成,这些栏目大多以网友自己上传的文字、图片为主要内容。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在导航服务中,把所有的蒙古语网站收集在一个页面上,方便用户自由登录,关注更多的蒙古语网站,从更广的渠道了解更丰富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只要用户记住了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地址,就等于记住了所有蒙古语网站。据不完整统计,通过该博客网可以找到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内蒙古日报网、金轮文化传媒网、草原雄鹰网、天堂草原网等近200个蒙古语网站。

除了博客和导航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广告也是该网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上的广告内容,多以蒙古元素为主,例如蒙古靴、蒙文书籍、蒙古元素床单、服装、手机壳、真皮腰带、蒙古民族乐器、蒙古文公务员培训班、婚庆公司等。由于经常登录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人们大多数是本民族人士,所以也会比较关注这些广告,对这些产品也会比较感兴趣。这就是在前文中提到的赵雅文教授在书中所说的经济利益驱动的表现之一。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由博友自己写上去的,或者是把在别的蒙古语网站看到的关于蒙古族的一些好的文章、精美图片、视频等转载过来的,因此博客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现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特点、蒙古族家庭及家庭教育、游牧经济与蒙古族古代军事文化、蒙古族佛教信仰、蒙古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模式、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到蒙古族文化坚韧不拔的执著性、关爱生命的普惠性、包容异己的开放性、遵循规律的开拓性等内在的精神状态。

三、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主体构成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主体构成比较复杂,从普通的牧民、学生到对蒙古民族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律师、政治家、教师等都有注册博客账号的,并时常更新自己的博客,也积极参与评论他人发表的文章、图像等。我们可以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博客主体按身份大体上分为: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名人博客,顾名思义就是名人开的博客。在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当中的这类名人包括:蒙古民族文化界名人、演艺界名人、IT界名人等。这些人当中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知名记者布仁乌力吉、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处研究员苏都巴特尔、为蒙古文字的法定使用权利做出重大贡献的高·赛音巴雅尔、德国民俗学博士乐·胡日查巴特尔、内蒙古大学教授德力格尔、日本阿拉木斯公司吉日木图先生等。草根博客,就是普通百姓开的博客。草根博友一般通过用博客记录情感,以便宣泄自己的个人情绪。说到这里,要谈一下博客中的日记。博客中的日记是一个人某个阶段喜怒哀乐的“情感轨迹”,据调查,一般来说是“喜”“乐”少,“怒”“哀”多:人们的日记主要以记录“逆境”为主,约占每个人日记篇幅总数的90%以上,而记录“顺镜”的较少,不到10%。这是因为,每当人们面临“高兴事”时,都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因此这时想到和做到的是开怀畅饮、尽情欢乐、不需反思,人们会忘记写日记;而每当面临“不如意事”时,都处于痛苦、矛盾之中,因此这时往往是封闭自己、激烈斗争、反复权衡,人们通常要借助日记倾诉、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说,日记有排解情绪、调节心理的作用。②

此外,在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看博友评论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管你写的文章或者拍的照片有多差劲,总会有人支持并鼓励作者,在指出作者的不足之处的同时,鼓励他们多写、多参与,共同为这片“蒙古族天地”努力,基本上看不到用肮脏的语言对作者谩骂、进行人身攻击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注册这个博客的人们都非常爱护这片“土地”,珍惜它,并呼吁同胞共同去完善它。

四、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特点

1.整个网站都采用畏兀体蒙古文(老蒙古文)。畏兀体蒙古文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竖排的文字,也是现在中国境内蒙古族所使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在畏兀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据史书记载,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后,命令乃蛮部的掌印官塔塔统阿用畏兀文字母记录蒙古语,并教授贵族子弟学习,标志着蒙古文字的形成。③

近年来,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开发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蒙古文字微机录入、排版、教学、办公系统已普及运用,并开始建设《蒙古文语料库》,标志着蒙古语言文字的应用和研究已经与现代科学成功接轨。④这也是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今天能够用运用畏兀体蒙古文经营的基础与保障。

2.可直接用蒙文字母检索所需要的内容。由于博客首页上的内容较多,博友人数也众多,所以基本上可以用蒙古文首字母检索到所要寻找的内容。这一特点在一些别的蒙古语网站也被广泛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查找出用户想关注或了解的内容,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下图为该网站使用蒙古文字母检索的窗口。

3.主要内容为记录、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朋·乌恩老师曾经在他的《蒙古族文化研究》一书中把蒙古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分成:蒙古族语言文学、蒙古族风俗、蒙古族艺术、蒙古族文学、蒙古族历史、蒙古族的科学技术、蒙古族宗教七大类。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在此基础上,又将蒙古族传统文化分类加以了细化,分成了诗歌、散文、日记、小说、神话、论文、教育、社会生活、音乐、歌词、故事、闲聊、民俗、饮食、文化、科学、医学、社会关注、自然环境、旅游、化妆、电影、体育、娱乐、健康、法律、照片、经济、宗教信仰、历史研究、谜语、书籍、歇后语、信息等34栏目。同时,该博客网站还将古今中外的著作及博友们发表的内容按性质分类,既丰富了每个栏目的内容,又方便了网友的阅读。

在这些栏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并欣赏到数万篇记录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对于我们了解并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

4.信息一栏包罗万象。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信息栏中有多种信息,大致可分为4类,分别是就业信息、蒙古语报刊杂志征稿信息、各类蒙古族传统文化类比赛信息及各类生活类信息。就业信息,主要以蒙古人经营的企业、饭店、学校、网站等招收工作人员为内容;蒙古语报刊杂志征稿信息,主要是区内各高校院刊杂志、各地蒙文类报刊杂志、各大蒙古语网站等征收稿件的信息;各类蒙古族传统文化类比赛信息,包括各类蒙古语歌曲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搏克(摔跤)比赛、摄影大赛、民族服装设计大赛等多种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比赛项目;而各类生活类信息更是包罗万象,从定制各类民族服饰开始到买卖家畜、饲料、农用车、马鞍、各类蒙古族工艺品等几乎应有尽有。这些信息为广大农牧民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给了全方位、极方便的服务。

5.独有的蒙古族婚恋交友网站。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还一个专门为单身蒙古族青年设立的婚恋交友平台,为广大蒙古族单身青年寻找伴侣提供了便捷服务。这个看似简单的服务,事实上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牧区到了婚恋年龄还未找到伴侣的蒙古族单身男子数量急剧增加,为他们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扰,间接地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由于他们大多数人是早年离开学校,经营畜牧业,没有继续接受到教育,除了本民族语言外的外语表达能力较弱,无法在以别的语言为工具的婚恋网上寻找伴侣,而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婚恋平台,可有效地解除他们语言上的障碍,为他们寻找心仪的伴侣提供便利。

五、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蒙古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究蒙古语网站,到了本世纪初已有了蒙古语网站的雏形,据不完整统计,我国现共有200多个蒙古语网站,而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点击率较高的蒙古语网站之一。从该网站的发展前景来看,网站建立到今天的5年时间里,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立足点、网站建设框架、内容以及一部分稳定的博友。在将来,该网站在它今天的成就上继续努力,保持它的社会服务性、民族服务性,做好记录、发扬、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工作,必将赢得更多蒙古人以及其他民族的关注,对蒙古民族的发展、全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对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建议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建设及经营有着独特而又有新颖的模式,也有一些不足或者说漏洞,需要改进,以便该网站更好地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及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1.网站内容更新较慢。由于该网站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广大博友,所以博友的工作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状态会影响到网站内容的更新速度。也就是说,如果博友每天在该博客网站上发表的东西少的话,会影响整个博客网站的更新速度,因此该网站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工作团队的工作量及工作效率,自己摘抄或者转载一些内容,保证网站的更新量以及更新速度。

2.对网站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只有部分人知道。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迄今为止注册人数有3.7万多人,这与全世界900万蒙古人的数量相比实在是寥寥无几。要想让网站服务于更多的人,让蒙古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必须做好网站的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存在,并使用它、受惠于它,使网络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3.蒙古文输入法还未统一,影响网站的发展。据统计,目前蒙文输入法有蒙科立输入法、方正输入法、赛音蒙文输入法、明安图蒙文输入法等多种输入法。输入法的不统一,对蒙古语网站的发展、网民使用蒙古语网站的不利影响,是务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也不例外,应该与其他蒙古语网站一起讨论研究出统一的蒙文输入法。

4.网站有着民族局限性。由于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是用畏兀体蒙古文经营的网站,他的受众便会局限于会看懂畏兀体蒙古文的人。虽然这对保护蒙古民族语言文化有着重大作用,但同时也关闭了其他民族了解并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渠道。针对这个问题,网站可以开设学蒙古语的专栏,方便其他民族的人们学习并掌握蒙古语,方便他们了解、研究、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或者再建立一个英语或者汉语的同步网站。当然,这个工程如果真的实施的话,会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

结 论

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文化走上网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文化进入中国已有20多年,短短的20年,它已经成为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基本上每个人都在运用的信息工具。而对于蒙古族来说,网络文化真正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时间更是晚些,与兄弟民族相比也已经落后了十几年。因此,蒙古族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网络,依然保持她原有的生存模式,必定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

迫于形势,蒙古族传统文化走上了与网络、与新媒体一同发展的道路。虽然这段发展路程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但并没有阻止蒙古族传统文化网络化的步伐,在一些蒙古人的努力和广大民族文化保护者的拥护下,它正在慢慢地成长。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5年的创办历程证明,这个发展方向和路线是正确的。

注释:

①摘自 《 博客 生性·生存·生态》 赵雅文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

②摘自 《 博客 生性·生存·生态》 赵雅文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

③摘自 《蒙古族文化研究》(草原文化研究丛书) 明·乌恩 著 内蒙教育出版社2007.7

④摘自 《蒙古族文化研究》(草原文化研究丛书) 明·乌恩 著 内蒙教育出版社2007.7

参考文献:

1.《蒙古族文化研究》(草原文化研究丛书) 明·乌恩著 内蒙教育出版社2007.7

2.《新闻论坛》2013—01 内蒙古日报社 内蒙古文报网

3. 《 博客 生性·生存·生态》 赵雅文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

4.《 博客传播》 刘津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6

5.《 博客初探》 杜庆杰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班本科生)

责任编辑:邰山虎

蒙古族文化介绍范文第4篇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主人要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客人骑马随从绕场三周,结束仪式。马奶节上,还要给种公马和头驹系哈达进行迷拉礼。

马奶营养极为丰富。马奶制作的齐格(马奶酒)不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对胃肠心肺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所以,蒙古人从古至今非常喜欢饮用马奶和马奶酒。

打鬃节

打鬃节一般在每年春季举行。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这一天,骑手们将马群围拢在蒙古包周围的草地上,牧民们集中在马群附近,邀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主人向掌剪人敬酒、献哈达并郑重地递交鬃剪。这时,骑手们身着轻装马靴,骑着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找到目标后,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牵至剪鬃人前。首席剪鬃人致剪鬃祝词,并向被剪鬃的首匹马驹行迷拉礼后开始剪鬃。要把第一剪剪下的马鬃送至吉雅其神龛前供祭。然后一匹一匹地打马鬃,一直到把所有的马驹鬃全部打完为止。

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不仅要有强壮的力气,而且要讲究方法,施展技艺。所以,蒙古人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祭敖包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

六、

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上一般挂有写着经文的五色布条或纸旗。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是把自己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认为供养自己的牛、马、羊等牲畜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堆旺火,祭祀的人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献上祭品。蒙古人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所以火堆烧的越旺越好。

玉祭,玉是昂贵的供品,过去蒙古人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娱乐风俗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即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包括多种文化娱乐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时举行。现在的那达慕,往往在夏秋之季举行。

赛马

是马背民族古老的传统,它是一项非常普及的群众性活动。牧民们在平时或节庆聚会上都有即兴赛马习俗,特别是在敖包盛会和那达慕大会上都有激烈的赛马活动。赛马,一般分为奔马赛和走马赛两种,鄂尔多斯地区还有赛公马的习俗。

奔马赛,也称“速度赛马”,是长距离的速度比赛,是一种毅力性赛马。传统的奔马赛,为了减轻负荷不备马鞍,骑手多为少年儿童。参加奔马赛的骏马一般少则数十,多则逾百。奔马赛,不计时,不论马的年龄,没有固定的场地跑道,一般不分组,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赛程一般在20至50公里之间。

走马赛,是技巧性很强的竞赛,比试马走的侧步平稳和速度。参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男性长者或中年人。参赛的走马要备上精美的鞍辔,把骏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参赛的走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行进要求是左右两侧的马腿轮流迈步,以稳健为尚,既快又稳,姿势和谐优美,以最先到达者为胜。比赛既要有马的技能,也要有骑手的驾驭水平。鄂尔多斯地区走马很多,在那达慕中走马赛不可缺少。

当参赛马匹出发时,祝颂人按传统习俗捧起吉祥的哈达端着银碗,祭洒鲜奶进行祝颂。当头马冲过终点时,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行迷拉礼,咏诵《骏马赞》。蒙古族赛马重在参与,因此对末尾的马和骑手要进行赞颂和奖励。

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白绸子或各色绸子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摔跤手足蹬马靴,腰缠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式摔跤有其特点,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

八、十

六、三十

二、六十四等双数,每轮不能出现奇数。摔跤不受时间限制,直到取胜为止。

比赛前要推选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待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开始比赛。

摔跤技巧很多,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规则是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拉倒对手,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准拽头发;不准踢肚子和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射箭

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在成吉思汗时代射箭比赛已经出现,成为蒙古

族一种竞技娱乐活动和蒙古族擅长的武功之一。射箭比赛开始时,祝颂人用鲜奶抹画弓箭,并咏诵《弓箭赞》。

射箭,分骑射和静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

骑射,就是从奔跑的马上向左右目标射箭。参加骑射的人数不限,对骑马、弓箭都无统一要求,射场一般有宽4米,长85米至100米的跑道,设三个靶位。每靶相距约25米,从第一靶开始依次在2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彩色布袋。靶位距跑道有一定距离,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射三轮为九箭,最后以中箭多少决定胜负。

静射,就是站立射靶。在距射手15至20米处设一靶牌,靶心向外依次为黄、红、兰、黑、白五种颜色的圆环,射中最里面的得100分,然后依次为80、60、40、20分。此外,还有一种靶的靶心是活动的,箭中靶心会自动掉下来。

布鲁

在蒙语中意为“投掷”。布鲁为木质,其形如短柄镰刀,长约尺许,握手处为圆形,头部内弯,其身与头呈扁圆形,头部处用铅包或箍以铜环、铁环等装饰。投掷布鲁时,挥手向外掷出。布鲁在古代是蒙古族的狩猎工具,近代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练习技巧的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列为那达慕会上的比赛项目。

蒙古象棋

相传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从波斯传入蒙古地区的一种象棋,蒙古族称之为“沙特拉”。棋盘纵横八格,共为64个方格,有32个棋子。对弈双方各掌握16个棋子,按规定布局,按规矩走棋。双方各执一个“诺颜”(王)、一个“哈屯”(后)、2个马、2个骆驼、2个车、8个子。蒙古象棋主要用白或紫檀木、红松、沉香等木料或牛角、骆骨、宝石雕刻而成,也有用银、铜、铅、青铜等铸成。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在雕刻工艺上体现了蒙古族独具匠心和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官长先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沙嘎

指羊踝骨,俗称 “羊拐”,是牛羊鹿等四肢奔跑动物的后腿踝关节连接胫骨与跖骨的一块小骨头。羊踝骨四面分别代表五畜,习惯把宽凹面叫山羊,宽凸面叫绵羊,窄凹面叫马,窄凸面叫骆驼或牛。

蒙古族小孩三四岁时,就让其用“沙嘎”辨认五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

玩“沙嘎”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通常有“赶羊”、“挤奶”、“装驼”等玩法。

鹿棋

也叫“猎棋”,蒙古语称为“宝根吉日格”,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蒙古族传统游戏。鹿棋的棋盘由五条经线、五条纬线、六条斜线相互交叉,成为正方形。正方形两侧各有一座山,一座是平顶山,呈三角形;另一座是尖顶山,呈小正方形,与平顶山隔盘相望。全盘共为35个点。

蒙古族文化介绍范文第5篇

姓名:罗超

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0-1班

1065123107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及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是蒙古族民族的性格的集中体现。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内容

意义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 “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 “崇信重义精神” 和“务实实用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一)开拓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如东胡系统的鲜卑人,总结历史经验,认为

1 以战争手段获取经济补偿,损失太大,得不偿失。史载:拓跋鲜卑“迁于定襄之盛乐。……始祖乃告诸大人曰: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乌桓首领—引者注)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1]。统治者不再将权利空间局限于草原,开始将入主定居民族地区,与定居民族上层联合,直接控制和占有农耕社会物资作为政权建设的目标。

(二)英雄乐观精神

英雄主义也是草原文化一以贯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浓缩,是草原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特征之一。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汉文史学家称蒙古人“俗以贪生为耻,以捐生为把都(华言好汉也)”[2],“最敬者笃实不欺,最喜者胆力出众”,在战斗中舍命营救他人者“惟欲称雄虏中,为名高,不为厚利也”[3]。“英雄”在蒙古民族中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在古代汉文典籍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突厥人“重兵死,耻病终,大抵与匈奴同俗”[4]。是说匈奴人、突厥人对于战死者十分敬重。乌桓人也有同样的习俗,史称“俗贵兵死”[5]。但文献中没有对“重兵死”、“贵兵死”习俗的内在原因做出解释。实际上,草原人敬仰是的在危难之际视死如归者——英雄。在古代草原民族中,英雄被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体,是公共道德的化身。所以英雄在草原社会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拥戴。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孕育英雄 2 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

(三)自由开放精神

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是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万式,为蒙古族等草原民族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这种人们在空间上的自由行动为其内在自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万面。例如在语言上,有学者统计“中期蒙古语中借用的中期突厥语以及畏兀儿语(中期畏兀儿语)的词汇总量,不下一千个”[6]。语言的融汇本身就是文化融合的结果,因为每一个词汇的传递和接纳,都与该词汇所表达的生产技术、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各语族共用词汇在蒙古语中的大量积淀,说明与之相关的多民族文化要素也自然融汇于蒙古族文化之中,这很好体现了蒙古人的开放心态,对与其他文化不排斥。还有成吉思汗所提出的“一切宗教信仰自由”的法规、忽必烈创造能够“译写一切文字”的拼音文字(八思巴文)的构想、合赞汗组织编写世界历史的行为,都是采用的开放包容原则,这不是自由开放的很好体现么?一位学者认为:“忽必烈平大理国中表现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人文智慧,看似属于他个人,然其建树的顽强生命力直接与现代社会相连接,能够超越民族,能够超越国界,能够超越信仰,能够超越时间,实属对人类智慧宝库的一种非凡 3 贡献”[7]。毫无疑问,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所推行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都是吸收其他民族经验、其他文化精华而实施的,这也是开放自由另一方面的表现。

(四)崇信重义精神

诚实和守信都是一种做人的品质,是人类最难得的文化资源,也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资本。蒙古族作为草原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极力推崇以诚立命、以诚配天、以信立行、以忠誓盟的核心价值,视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为最大光荣,视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为最大耻辱。“虽有风雪,也不失约;虽遇大雨,也不误期。”(8)成吉思汗的这句话时刻教育着其子孙后代:为人要诚信。诚信精神构成草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五)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务实实用精神

对于古代蒙古人来说,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动荡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这种务实实用精神使得古代蒙古人能够极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从而为自己的生存选择了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使得他们为自己找到了虽原始粗糙但最为实际的精神寄托。如东汉时期的“……乌丸辽西率众王蹋顿、右北平率众王污卢维,乃相慕以迁善,款塞内附。……始有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9)]柔然“社仑远遁漠北,侵高车,深入其地,遂并诸部,凶势益振。北徙弱洛水,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10)],等等,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行国体制”[(11)]。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显然与游牧生

4 产生活是相适应的。这也是蒙古人务实实用的集中体现。

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国内国际新形势下,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源泉。蒙古族自由乐观的民族性格,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追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营造和谐普惠的小康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曲解、不贬低任一民族,让我们学会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和风俗习惯,正视民族平等和民族心理素质的特殊性,进而关心、关注和支持民族工作,积极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参考文献:

(1) 《魏书》卷一,帝纪第一。序纪。

(2) [明]萧大亨:《北虏风俗》。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第253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明]岷峨山人:《译语》。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第237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 《北史》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突厥铁勒传。 (5)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乌桓鲜卑传。 (6) 匈奴 卡拉著,陈弘法译:《畏兀儿—蒙古文学交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1期,第20—21页

5 (7) 杜玉亭:《忽必烈平大理国与人类智慧》。载《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第21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 《成吉思汗箴言》箴言三十九

(9) 《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10) 《魏书》卷一〇三,列传第九十一。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车传。

蒙古族文化介绍范文第6篇

系部名称:沈阳师范 实践地点:呼伦贝尔草原 实践时间:2012年1月22日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远在中国北疆的蒙古族也同样沉浸在浓烈的喜悦气氛中。

在历史上,春节本来不是蒙族传统的节庆,但是由于后来蒙古人居住地的汉人越来越多,人民的风俗也随之起了变化,使得春节变成蒙汉人民共同庆祝的欢乐时光!

不过同样是庆祝春节,草原上的蒙古人和城市中与汉人杂居的蒙古人却有很不相同的庆祝方式。

装束色彩缤纷

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保持自己的传统,他们在盛大的节日中,穿上色彩缤纷的盛装,拿出最美味的食物,邀请最好的朋友和亲友来到自己的家里,一边痛饮浓香的马奶酒,一边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边品尝肥嫩的手抓肉。

春节是草原人民相互聚会交流的大好时机,由于很多蒙古人还在草原上保持游牧的浪漫生活方式,他们之间在平时很难有见面的机会,借着春节分隔很久的朋友也许能够在赛马大会上,或者摔跤大会上相遇。 无论比赛成绩如何,经过激烈的场上龙争虎斗后,在私下会面的时候,他们会彼此互赠哈达,互敬鼻烟壶,以表达思念和祝福的深厚感情。

亲戚朋友共同庆祝新春的时刻,彼此或许会感到陌生,因为一些亲戚之间距离遥远,可能十年都没见过一次面,等到见面了,经过风霜雪雨的脸已经变得难以相认了!

我就曾经见过一对亲兄弟在同一个蒙古包中饮酒,但是彼此之间竟然没有认出对方,直到一个老人点破“机关”后,两兄弟才喜极流涕! 城市庆祝方式

生长在城市中的蒙古人,他们有的已经忘记自己的母语,完全汉化;有的还能够维持自己的民族圈子,但是也不得不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而适应潮流。城市中的蒙古人对于春节有着和草原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还有从汉人那里学来的另一套。一般他们还保留些许自己的庆祝方式,比如吃手抓羊肉、烧烤羊肉串、边喝酒边唱歌、拉马头琴等等,蒙古族自己的庆祝节庆方式。

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基本和汉人一样庆祝方式,例如亲戚相聚会、朋友聚餐、邀请上司到家中促进感情;放爆竹、扭秧歌、包饺子、小孩子做新衣等节目。

对于汉化的蒙古人来讲,在除夕晚上的那顿团圆饭,和新旧岁交替之际午夜零时燃放爆竹是必不可少的。

团圆饭其实是以吃饺子为主,在旧岁的零时之前,全家人会聚集在一起,一边欢声笑语,一边包饺子。除夕夜的饺子十分讲究,首先是大家的饺子都要一样大,这表示全家人平等,谁也不欺负谁!

其次是饺子馅的选料上,绝对不可以马虎,除夕的饺子馅选材一定要有吉祥如意的含义。例如你不可以选择牛肉馅,因为谁都不想新的一年太“劳碌”;也不可以选胡罗卜,因为没有人想自己越来越胡涂;当然也不可以放入大蒜,一直算表示不够多。

吉祥的饺子馅包括“飞龙”肉馅、马肉馅、香菜馅、韭菜馅、羊肉馅等等。

这些都能够从中找出吉祥的迹象,如龙腾虎跃、万马奔腾、吃香喝辣、长长久久、三羊开泰。

喜庆“爆炸”声

除夕的这顿饺子一定要在午夜钟声敲满12次的时刻端上桌子,象征送旧迎新,圆圆满满!

与此同时,外面的爆竹和烟花也随这旧岁的离去和新年的到来而爆响起来。这个时刻,满天都是彩色火焰,满耳都是喜庆“爆炸”声,同时满心洋溢着新春喜悦。

穿新衣是小孩子们除了红包外最关心的一件事,虽然城市中的蒙古族孩子已经被那些价钱贵得离谱的名牌所吸引,但是仍然有一些蒙古族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忘记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会让他们在新年的时候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传统服装,用情之深,用心之苦,从衣服的精美图案和细致做工足以体现。

其实无论对草原上的蒙古人或者城市中的蒙古人,新年都是他们都特别重视的佳节。 每逢新春时节,那些身着鲜艳服饰的草原儿女,都会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城市中,逛街、看新鲜事物、购买各种年货,同时也要备足明年春天需要用到的生活工具。

生长在城市中的孩子很少懂得使用母语,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用自己听不懂的语言和陌生的矮壮汉子亲切交谈的时候,他们迷惑不解,为什么父母每年都要来这里找人讲话呢?

其实,这里是专门为这些草原来的“黑脸客”预备的,而城里的居民却很少来这里买东西。

过年的确不一样了,那些应该相见的人们总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相遇相见,可以听到自己想听的声音,讲自己愿意讲的话,分享各自不同的快乐故事。

这样可以为新年增加喜庆的气氛,还可以为明年的再会搭上一级台阶。 每逢春节,草原上的蒙古族过年的习俗也独具特色。

除夕:吃“手把肉”除旧岁

除夕是草原蒙古族最忙碌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们要支起大锅,煮好一整只羊,为除夕年夜饭做准备。

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传统习俗,以示合家团圆。除夕晚上吃年夜饭时,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摆到案头,把羊头放在整羊上面,羊头朝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者。户主用刀在羊头的额部划一个“十”字后,全家人开始享受丰盛的晚餐。

喝酒,是蒙古族过除夕必不可少的程序。蒙古族的年夜饭,按常规要多吃多喝。民间还流行年夜饭的酒肉剩得越多越好的说法,象征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 蒙古族的除夕夜,家家屋里的灯必须点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尽情娱乐,一夜不睡,直到天明。

初一:祭天之后拜年

大年初一黎明时分,蒙古族牧民要身着节日盛装,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到头天用雪堆成的敖包前举行祭天仪式。

人们点燃敖包前的一堆篝火,将供品撒进燃烧的火堆中,以其火焰献祭。在长辈带领下,一家老小自左向右绕包走一圈,边走边叩首,将手中的美酒、奶食撒向雪堆的敖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草原上,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祭天、祝寿、拜年等,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除夕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结束。

“初一早晨祭天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传统仪式。如今受条件限制,城市里的蒙古族人已很少举行祭天仪式,但草原上的牧民保留着这个传统。”斯琴告诉记者,各地蒙古族的祭天仪式各有特色,他家举行的是察哈尔蒙古族的祭天仪式。

行毕祭天礼,天蒙蒙亮。斯琴一家人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手捧哈达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辈祝福晚辈。

家庭拜年结束后,牧民们就结伴而行,到邻居家串门拜年。

“五畜”还要过大年 除夕之夜,每家要清点自家牲畜,将喂足草料的牲畜赶进打扫干净的圈舍后,围着畜群点燃松柏,开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过年”仪式。蒙古族牧民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给“五畜”过年是蒙古民族习俗。除夕夜必须点清牲畜头数,一头都不能缺,也不能让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

初一早晨“祭天”的时候,蒙古人点燃了以“五畜”命名的五个“卓拉”(用黄油燃烧的佛灯),然后打开羊圈,将羊群赶向草场。这时,家人在羊圈旁点燃鞭炮,长者把鲜奶和黄油抹在领头羊头部,保佑人畜兴旺、生活美满。初一早晨不能对牲畜大声吼叫,更不能打牲畜,晚上畜群归来时,主人手端鲜奶,念着祝福语迎接。

上一篇:名词解释管理学范文下一篇:免费商业的未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