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范文

2023-09-13

蒙古族舞蹈范文第1篇

维吾尔族舞蹈的背景文化:新疆是驰名中外的“歌舞之乡”,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歌舞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发展历史。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三大类。在众多舞蹈央视中,以赛乃姆,多朗舞,萨满舞最有代表性。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有着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特征,昂头,挺胸,立腰构成了挺拔的体态,无论是舞姿造型还是动态动作都突出了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头,颈,肩,腰,肘,腕,胯,膝,脚各个部位的动作来产生丰富多和优美造型,擅长用眼神传达情意,用移颈,翻腕,打指来装饰点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膝盖连续性的微颤和变化动作前瞬间的微颤动律使舞蹈动作柔美,自然,还有快速多变的旋转,这些特征课概括为“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颠,上身撒的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付点”。

节奏特点: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踢”,动作的后替补等都是在节奏的弱拍时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本学期教学内容:维吾尔族舞蹈基本舞步及赛乃姆风格组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维族舞蹈的背景文化,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节奏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维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维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3、情感态度:通过维族舞蹈的学习,培养和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维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教学难点:维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一、学习维族舞蹈的手位、脚位 基本手位:

一位:提裙位,按掌翘指 二位:双山膀位,立腕 三位:双手托掌 四位:顺风旗位 五位:双手托按掌位 六位:双手交叉胸前翘腕 七位:山膀按掌位,翘指

托帽位:托帽就是用你的手去托住帽子,右手臂弯曲向上,手掌对着上面,左手臂手掌向上,左手指尖在耳朵的略上方弯曲,仰头眼睛看右手,在正面看两个手臂与身体是一个平面。

基本脚位:维吾尔族舞蹈脚位有:正步,丁字步,八字步,踏步,点步,弓箭步等。这些脚位与古典舞脚位基本一致,但风格不一。

二、维吾尔族舞蹈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1、维族舞的体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

2、维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3、摇身动律;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

三、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步法:

1、 横垫步:一个脚在前先是脚的外缘着地,然后遍及全脚,在后面的一个脚脚尖着地,配合前脚做左右移动,要稳,不能颤。

2、 进退步:前两步紧,后一步缓,以左脚为例,重心都在右脚,左脚向前走的时候,脚后跟着地,向后的时候做脚脚尖着地,相应的作为中心的右脚随着左脚的移动,稍微的滑动。

3、 三步一抬:前两步紧和进退步一样手位,以身体为中心,双手前后伸直,掌心向下,膝盖弯曲,抬头,走三步,抬一步,当抬步的时候身体要压住,不能有上窜的感觉,感觉是在一个平面做动作。

4、 托帽式后点步:右后点步位,身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8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托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要求: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

二、组合性训练

1、动律训练:

1、手位脚位,绕腕组合

2、摇身点颤,自由步组合

3、动律综合性训练组合

2、垫步组合:垫步综合型组合

蒙古族舞蹈范文第2篇

一、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整体来讲,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在于其热情与彪悍, 其中他大量模仿了蒙古族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马步与飞鸟等等, 并以此来表现蒙古族舞蹈丰富的人文情怀。

蒙古族舞蹈十分讲究呼吸, 快吸慢呼是其呼吸方面的特点。蒙古族舞蹈由于非常讲究肩部、手部、臂部等方面的训练, 因而以呼吸来带动这些方面, 并控制、调整, 使呼吸平稳协调来衔接前后的动作, 从而表达感情。蒙古族舞蹈当中后靠的特点与横抻的动作与他们马背上民族的彪悍性格密不可分, 因此, 蒙古族的舞蹈在重拍上多是以慢吐气为主, 因为这样的吐气方式更能够表现出人物彪悍的性格特点, 而空拍上则多以快吸气为主, 这样更能够表现出肩部的特点。如在趟步加柔臂的动作当中, 手部与呼吸都要求走一个下沉的狐仙, 这样重心慢慢商议, 转换到上步的时候, 做一个快吸的动作, 能够表现出舞步的沉稳与律动。

蒙古族在舞蹈上的特点是节奏明快, 极具韵律性, 热情奔放而风格独特。其舞蹈动作多以抖动肩膀、翻腕为主来表现蒙古姑娘的热情开朗、欢快柔美;而通常以挺健豪迈、轻捷洒脱的舞步来表现蒙古族男子的彪悍与刚劲之美。但无论是热情开朗、欢快柔美还是挺健豪迈、轻捷洒脱, 无不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淳朴的特质。

蒙古族舞蹈在体态动作上最鲜明的特点是其肩部动作, 蒙古族舞蹈当中独具特色的柔肩、耸肩、弹肩、抖肩、甩肩等动作, 体现了其草原儿女的广阔胸怀与桀骜热情。柔肩具有灵活性与柔韧性的特点, 其具有发力慢, 幅度大, 连续性等特点;而耸肩则给予人们俏皮的感觉。手腕部则以上提、下压来带动手臂, 这一动作就像广阔草原上的大雁在翱翔一般, 显示出了草原人们独特的生活特色。

另外, 蒙古族的筷子舞、顶碗舞等无不表现了蒙古族人们在生活当中的特色, 将蒙古族人们生活当中的载歌载舞与喜悦热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总之, 蒙古族的舞蹈既有彪悍雄健之门, 也有典雅庄重以及深沉悲壮之美, 但无论是哪种, 都将蒙古族人们的民族生活与情感特色表现了出来。

二、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人们的世代生活在有着壮阔与雄浑之美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之上, 他们心胸开阔, 质朴坦荡, 勇猛果敢, 也因此, 这个多才多艺的民族主动也将这种、性与人文风情体现在其舞蹈当中, 形成独特的民族特色。

首先, 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其舞蹈的体态动作上。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肩部动作与骑马步是根据他们依山傍水, 以游牧为生的民族生活特征所构成的, 这种独特的舒展而优美的动作勾勒出热情豪放的蒙古族人们在骏马上驰骋的动作, 含蓄而沉稳的风格体现出了蒙古族人们质朴、敦厚的人格特点。比如, 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马密不可分, 因而套马、驯马、牵马无不与肩部有关, 而这一形象充分体现在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动作当中, 其时而向前, 时而向后, 时而提肩, 时而扭动肩, 这一舞蹈动作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蒙古族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其在马背上的勇猛果敢的气质。

其次, 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其舞蹈情感当中。舞蹈是由强烈的情感所驱动下, 所表现出来的必然。蒙古族的舞蹈蕴含着其丰富的民族特色, 体现着丰富的民族情感。蒙古族的舞蹈多以歌颂生命、歌颂爱情、歌颂民族、歌颂祖国为主体, 它赞美着人民的勇敢、赞美着草原儿女不屈的精神与旺盛的生命力。蒙古族人们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之上, 以天为盖, 以地为毯, 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儿女形成了豪放不羁、赤诚坦荡的性格, 这也是蒙古族儿女特有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如舞蹈《蒙古人》当中, 蓝天白云下, 飒爽英姿的蒙古少女从辽阔的草原上驰骋而来, 展现出了当代草原儿女的朝气与豪放, 激越的音乐凸显了蒙古族少女的灵动热情, 她脸上充满了喜悦, 忽而扬臂, 忽而抖肩, 这些充满动感的舞蹈动作当中展现了少女的热情与率真, 生发出无尽的美感。而舞蹈《牧歌》则通过充满轻轻与时代感的节奏表达了草原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将美好的感情融入到舞蹈当中, 体现了催人相声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 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还体现在其多样性上。蒙古族的舞蹈还有各种顶碗舞、酒盅舞等, 这种舞蹈常常出现在庆典的酒宴之上, 展现着蒙古族人们多彩的生活。舞者常常顶着一只碗或一个酒盅进行表演, 这种舞蹈的动作非常柔美, 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美感。而筷子舞蹈常常也是春现在喜庆的欢宴当中, 主要以手臂、肩膀、背部的动作为主, 随着气氛的高涨, 声势的浩大, 加入头部的摆动以及腰部的摆动等动作, 并辅以传统的蒙古筝传统乐器进行伴奏, 充分体现出蒙古族舞蹈当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总之, 蒙古族舞蹈的各种形式当中, 都是由其民族生活与民族文化发展而来的, 无论是庄重典雅还是深沉柔美, 无不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浓烈的民族风格。

三、小结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舞蹈民族”而著称, 他们善于用舞蹈来表现其充满美好的民族生活, 展现对辽阔的大草原上生活的热爱, 表达其对民族与祖国的热爱之情, 有爱情的向往, 对母亲的热爱。蒙古族舞蹈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节奏明快、舞步轻捷极具韵律之美, 而这种韵律之美体现在他们的抖动与跳跃之间, 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情, 展现着蒙古民族淳朴、热情、勇敢的气质, 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摘要:蒙古族历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 而蒙古族舞蹈是一种极具独特的个性特点与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 其善于用肢体等各个部位来表现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民族特点。文本从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等方面入手来阐述蒙古族舞蹈独特的个性特点与民族特色。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特点,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刘成菊.蒙古族舞蹈审美特征探究[J].大舞台, 2014, 12:201-202.

[2] 李霄凡.对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几点思考[J].音乐时空, 2015, 24:41-42.

蒙古族舞蹈范文第3篇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主人要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客人骑马随从绕场三周,结束仪式。马奶节上,还要给种公马和头驹系哈达进行迷拉礼。

马奶营养极为丰富。马奶制作的齐格(马奶酒)不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对胃肠心肺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所以,蒙古人从古至今非常喜欢饮用马奶和马奶酒。

打鬃节

打鬃节一般在每年春季举行。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这一天,骑手们将马群围拢在蒙古包周围的草地上,牧民们集中在马群附近,邀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主人向掌剪人敬酒、献哈达并郑重地递交鬃剪。这时,骑手们身着轻装马靴,骑着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找到目标后,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牵至剪鬃人前。首席剪鬃人致剪鬃祝词,并向被剪鬃的首匹马驹行迷拉礼后开始剪鬃。要把第一剪剪下的马鬃送至吉雅其神龛前供祭。然后一匹一匹地打马鬃,一直到把所有的马驹鬃全部打完为止。

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不仅要有强壮的力气,而且要讲究方法,施展技艺。所以,蒙古人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祭敖包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

六、

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上一般挂有写着经文的五色布条或纸旗。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是把自己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认为供养自己的牛、马、羊等牲畜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堆旺火,祭祀的人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献上祭品。蒙古人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所以火堆烧的越旺越好。

玉祭,玉是昂贵的供品,过去蒙古人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娱乐风俗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即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包括多种文化娱乐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时举行。现在的那达慕,往往在夏秋之季举行。

赛马

是马背民族古老的传统,它是一项非常普及的群众性活动。牧民们在平时或节庆聚会上都有即兴赛马习俗,特别是在敖包盛会和那达慕大会上都有激烈的赛马活动。赛马,一般分为奔马赛和走马赛两种,鄂尔多斯地区还有赛公马的习俗。

奔马赛,也称“速度赛马”,是长距离的速度比赛,是一种毅力性赛马。传统的奔马赛,为了减轻负荷不备马鞍,骑手多为少年儿童。参加奔马赛的骏马一般少则数十,多则逾百。奔马赛,不计时,不论马的年龄,没有固定的场地跑道,一般不分组,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赛程一般在20至50公里之间。

走马赛,是技巧性很强的竞赛,比试马走的侧步平稳和速度。参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男性长者或中年人。参赛的走马要备上精美的鞍辔,把骏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参赛的走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行进要求是左右两侧的马腿轮流迈步,以稳健为尚,既快又稳,姿势和谐优美,以最先到达者为胜。比赛既要有马的技能,也要有骑手的驾驭水平。鄂尔多斯地区走马很多,在那达慕中走马赛不可缺少。

当参赛马匹出发时,祝颂人按传统习俗捧起吉祥的哈达端着银碗,祭洒鲜奶进行祝颂。当头马冲过终点时,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行迷拉礼,咏诵《骏马赞》。蒙古族赛马重在参与,因此对末尾的马和骑手要进行赞颂和奖励。

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白绸子或各色绸子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摔跤手足蹬马靴,腰缠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式摔跤有其特点,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

八、十

六、三十

二、六十四等双数,每轮不能出现奇数。摔跤不受时间限制,直到取胜为止。

比赛前要推选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待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开始比赛。

摔跤技巧很多,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规则是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拉倒对手,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准拽头发;不准踢肚子和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射箭

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在成吉思汗时代射箭比赛已经出现,成为蒙古

族一种竞技娱乐活动和蒙古族擅长的武功之一。射箭比赛开始时,祝颂人用鲜奶抹画弓箭,并咏诵《弓箭赞》。

射箭,分骑射和静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

骑射,就是从奔跑的马上向左右目标射箭。参加骑射的人数不限,对骑马、弓箭都无统一要求,射场一般有宽4米,长85米至100米的跑道,设三个靶位。每靶相距约25米,从第一靶开始依次在2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彩色布袋。靶位距跑道有一定距离,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射三轮为九箭,最后以中箭多少决定胜负。

静射,就是站立射靶。在距射手15至20米处设一靶牌,靶心向外依次为黄、红、兰、黑、白五种颜色的圆环,射中最里面的得100分,然后依次为80、60、40、20分。此外,还有一种靶的靶心是活动的,箭中靶心会自动掉下来。

布鲁

在蒙语中意为“投掷”。布鲁为木质,其形如短柄镰刀,长约尺许,握手处为圆形,头部内弯,其身与头呈扁圆形,头部处用铅包或箍以铜环、铁环等装饰。投掷布鲁时,挥手向外掷出。布鲁在古代是蒙古族的狩猎工具,近代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练习技巧的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列为那达慕会上的比赛项目。

蒙古象棋

相传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从波斯传入蒙古地区的一种象棋,蒙古族称之为“沙特拉”。棋盘纵横八格,共为64个方格,有32个棋子。对弈双方各掌握16个棋子,按规定布局,按规矩走棋。双方各执一个“诺颜”(王)、一个“哈屯”(后)、2个马、2个骆驼、2个车、8个子。蒙古象棋主要用白或紫檀木、红松、沉香等木料或牛角、骆骨、宝石雕刻而成,也有用银、铜、铅、青铜等铸成。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在雕刻工艺上体现了蒙古族独具匠心和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官长先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沙嘎

指羊踝骨,俗称 “羊拐”,是牛羊鹿等四肢奔跑动物的后腿踝关节连接胫骨与跖骨的一块小骨头。羊踝骨四面分别代表五畜,习惯把宽凹面叫山羊,宽凸面叫绵羊,窄凹面叫马,窄凸面叫骆驼或牛。

蒙古族小孩三四岁时,就让其用“沙嘎”辨认五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

玩“沙嘎”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通常有“赶羊”、“挤奶”、“装驼”等玩法。

鹿棋

也叫“猎棋”,蒙古语称为“宝根吉日格”,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蒙古族传统游戏。鹿棋的棋盘由五条经线、五条纬线、六条斜线相互交叉,成为正方形。正方形两侧各有一座山,一座是平顶山,呈三角形;另一座是尖顶山,呈小正方形,与平顶山隔盘相望。全盘共为35个点。

蒙古族舞蹈范文第4篇

婚礼头天下午,新郎一行人带上酒肉去拜会新娘父母,商量婚礼的具体事项,献哈达、喝酒、唱歌、议定各项事宜,为挽留来宾,新娘的兄弟有藏客人马鞭、马蹬的留客习俗。

婚礼当天,接亲队伍带足酒肉、礼品,策马扬鞭,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首先要呈上各种礼品。但新娘的嫂子拦住不让进,免不了“挑三说四”逗一番,才放人进毡房。进入毡房,新郎要拜灶神和其他神位,并向神位献羊背和哈达,向岳父母敬酒、献哈达,行磕头礼。岳母要送女婿一身袍靴,并把腰带亲自系在女婿腰上。另外,父母还要送女儿一匹马。临行前,新娘要围着毡房绕三圈,以示怀念故乡父老,人们要唱辞别歌送行。

新娘到新郎家后,要在新郎毡房前参加由喇嘛主持举行的拜日月天地、拜神佛喇嘛、拜父母仪式,后诵经祝福。婆婆要先给新儿媳一碗奶表示接纳和祝福。新人进毡房后,还要由婆婆、嫂嫂给她梳头,辫发时加入新郎的几根头发,表示从今为一家人。亲朋好友免不了敬酒、献歌,热闹一番,新媳妇将在这银色的毡房里开始新的生活。

新疆的蒙古族

分布区域:新疆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族自治州和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

语言:新疆蒙古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卫拉方言,用“托忒”蒙古文,目前推广全国通用的胡都木蒙古文,两种蒙古文并用。

历史:“蒙古”为本民族自称。新疆的蒙古族是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卫拉特蒙古的后裔。13世纪初随成吉思汗西征来到天山以北。明代,蒙古族分为东部鞑靼和漠北瓦刺两大部分。16世纪中叶,漠北瓦刺分为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准噶尔部,清代统称为厄鲁特或卫拉特,驻牧于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世纪中叶,清廷出兵伊犁,平定准噶尔上层贵族叛乱,并把当地的厄鲁特人按满洲八旗制度编为厄鲁特营,以后就称“厄鲁特蒙古”。1771年,原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10万余人在渥巴锡率领下东归祖国,现居住在巴音郭楞、和布克赛尔、精河等州县的是他们的主要后裔。1764年和1813年,清朝从张家口以北地区迁来部分察哈尔蒙古族,现在他们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博乐、温泉县。

生产方式:新疆的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现在部分蒙古族人开始从事农业。

饮食:以牛羊肉、乳制品和面食为主,并喜欢用牛羊乳制作奶酒。

文化:《江格尔》是蒙古族的长篇史诗,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史诗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乐器以马头琴最为著名,还有两根弦的弹拨乐器“托布术尔”。

节日:最大的节日是春节。每年开展一次那达慕活动。

宗教:最初信仰萨满教,16世纪以后逐渐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但萨满教仍在传统的风俗习惯中留下深刻印迹。

服饰:传统服装是蒙古袍。

蒙古族舞蹈范文第5篇

冯洁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于2011年成立 。现在,音乐系拥有音乐理论、键盘、器乐、声乐、西洋管弦乐等五大音乐教学系列,音乐系现有专业教师20余名,其中副高职称1人;讲师3人,助教10人,外聘教师4人,其中在读硕士2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达到50%,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为了适应中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在音乐专业教育基础规模建设、硬件环境投资以及引进人才等发展战略方面全力投入。2010年起,音乐系除了拥有足够的专业大课教室、排练厅外,拥有琴房34间;拥有教学三角演奏琴1台,教师教学用的专用钢琴(25台);有音乐多媒体教室、重奏排练厅;有能容纳556名观众的音乐厅;还有正在建设的音乐资料室等等一系列硬件环境的建设,都为我们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一流的教学环境,大大地促进了人才建设的力度。近年,先后从中国、西安、天津、四川等音乐院校,引进了多位年富力强的优秀毕业生,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善,为音乐系创办国内一流的专业音乐教育模式提供了前提的保证。我们坚信一个由先进办学理念打造的音乐教育新局面将不断呈现于公众面前。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冶金部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类专业。音乐专业是音乐系特色专业,填补了内蒙古科技大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空白。

上一篇:舞蹈基本功下一篇:舞蹈症

热门文章

蒙古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