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校企共建方案范文

2024-01-19

物联网校企共建方案范文第1篇

摘要:分别从企业层面、学校层面分析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提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统一协调的决策机制;搭建科技平台,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制;拓展合作范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关键词: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保障措施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自筹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B-b/2013/03/047)

作者简介:韩颖,女,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依托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正成为新世纪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高职院校实现新跨越的主导力量。[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上述背景下,高职院校纷纷制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建设。

一、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分析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益驱动机制是促进校企合作发展和维护校企合作运转的纽带。[2]因此,校企双方必须强化内在需求,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只有这样,校企才能长期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层面

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的利益在于:(1)为适应现代科技生产、服务对岗位人员的要求,企业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以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从学校获得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需要,特别是“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可以从学校得到为企业“量身定制”的人才;(2)利用学校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3)可以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做好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工作,并有利于塑造企业优秀文化,建设学习型企业;(4)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还可以获得诸如减税、贴息等政府优惠政策,并在与学校开展富有成效的生产性合作、科研攻关等方面获得经济效益,提升合作空间。

(二)学校层面

对于学校来说,校企合作的利益在于:(1)通过企业资助可以改善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2)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获得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职业岗位能力的相关信息,让企业参与专业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保障;(3)通过参观校企合作基地、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4)通过工学结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报酬,让学生在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减轻家庭负担;(5)通过校企合作,及时了解、把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寻找研究项目,获得企业经费资助,不仅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也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帮助。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学校、企业各取所需,利益诉求的平衡点是双方合作的基础。[3]校企双方在追求各自价值目标的同时,也为对方提供服务,利益驱动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内驱力。作为学校,要通过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建立行业、企业联系网络;根据学校类型、行业背景、专业特点,科学选择优质的合作企业。

二、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运行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统一协调的决策机制

1.健全领导与协调机制。校企可以在适当时机积极、主动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对支持并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相应的税收,或适当给予财政补贴等,鼓励更多的优质企业加入校企合作。

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企合作建设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完善、高效、统一的领导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决策,扎实推进各项具体工作的有序开展,全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工作。在校企合作建设办公室的领导下,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协议管理办法》、《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办学协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建立全面、规范的运营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各方的权责、义务,及时协调、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凝聚校企科研力量,统一协调解决校企合作重大项目建设。[4]

2.健全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建立校企专家咨询机制,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例如,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每年都会召开专业年会,为行业、企业和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搭建平台,旨在共同围绕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资源建设等方面,结合校企合作建设的现实需求,主要针对校企合作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以及科技、人才建设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探讨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各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学校主动加入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协作会等各行业、专业协会,积极参与诸如住建部建筑装饰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研讨会等。通过学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的参与,共同探索相关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务实校企双方合作成果,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形成良好的典型示范效应。

3.建立健全目标责任机制。高职院校要制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并以此为依据详细制定校企合作要达成的目标,细化分工,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并及时解决校企合作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校企合作建设纳入各院系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监管、评价体系,制定科学、高效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建设校企合作的整体合力。

(二)搭建科技平台,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科技引进、创新、评价和转化平台。(1)建设集科技创新、评价和转化相融合的技术平台,校企共同突破技术难关,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服务校企合作发展;(2)校企共同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共同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突破,推动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对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加速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打造科技转化平台。

2.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平台。(1)学校要加强培养专任专业教师,提高其技能水和研发能力,并在行业中引进专业能手,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研发新品;(2)构筑校企人才高地,突出打造校企高素质人力资源,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引进、交流平台。加强创新型校企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三)突出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制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一步完善创新投入机制,不断鼓励校企、师生、员工的自主创新。加快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与企业间建立多模式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推动企业与高校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制,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校企成果转化,促进企业与高校的长期合作。(1)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各与清华SEARE公司签订校企双方战略合作协议,有序推进斯维尔BIM大赛、工程师互访等领域的相关工作;(2)与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在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等土建类、设备类的专业中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涉及科研项目攻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领域,校企强强联手,共育专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拓展合作范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扩大合作范围。学校可凭借学校自身优势,到相关部门争取相关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培训资格,增强学校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权威性,同时提高学校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以此增强企业对学校的依托、信任,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尤其是加强产业、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争取建立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共同承担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建立校企合作共享平台,实现产学研对接。促进校企合作,加强校企联系与交流,共同探讨校企合作的发展。做好校企合作内的协调与分工,实施校企合作发展策略,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资源流动和有效利用。

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各每年召开政企校培训教育合作交流会,邀请常州地区建设行业教育培训主管部门、企业负责人等参加交流会,为进一步规范培训教育管理、提高培训教学质量等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及时开设新培训项目。学校与加拿大木业协会、常州北美木结构建造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加拿大木业学院、北美木屋学院,在轻型木结构研究、访问工程师互派、国际交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

2.提升合作层次。拓宽空间视野,提升合作层次。从经济层面上,产教融合,鼓励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从文化层面上,立足建设行业特色,传承建设行业文化,深度发掘校企历史文化,共同探讨、科学定位校企文化发展方向,定期举办校企文化展览;从技术创新层面上,加强校企交流,跟踪校企研发创新技术,使校企科技走在行业科技前沿。

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各与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绿色建筑工程技术联合中心;与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BIM(建筑信息模型)实训室;与江苏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建筑节能优化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与江苏金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农村环境建设研究所,与常州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市政工程研究中心,与常州信达房地产评估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房地产咨询研究中心。学校提供研究中心所需的场地、设备,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资源优势,负责技术应用、推广和成果转化等,同时服务于学校的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和技能大赛指导等。校企双方重点围绕能效测评、BIM新技术推广、建筑新能源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市政工程技术、房地产评估咨询等领域,开展行业、产业课题研究与科技攻关,共同推动区域行业、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保障措施的可行性研究应当遵循规范、科学的步骤和程序。在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在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保障并实现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持续推进校企合作的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何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8-121.

[2]江莹.机电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施[J].装备制造技术,2009(9):194-195.

[3]郭伟.浅谈技工学校的校企合作[J].科技创新导报,2008(27):121.

[4]毛金波.论校企合作制度的深入发展[J].继续教育,2009(9):3-5.

[责任编辑李漪]

上一篇:王健林开讲啦演讲稿范文下一篇:网络广告代理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