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法论文范文

2024-01-02

文言文教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网站开发;教法创新

1 网站开发课程面临的改革窘境

1.1 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岗位实际需要

网站开发课程涵盖网站开发、网站设计、网站管理与维护等专业内容。从目前的教法来看,多以教材为主,对照教学大纲,对网站开发的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教学。如网站布局方法的学习,网络服务器的部署,HTML,ASP,SQL等语言的学习。事实上,网站开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这些知识点相对分散,学生仅了解某一网站开发的基本流程,无法深入掌握网站项目开发的具体方法,显然无法胜任网站开发岗位[1]。

1.2 有限的课时与繁重的教学任务矛盾突出

作为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网站开发课程多以ASP.Net软件为主,分设在最后一年,且课时少。当学生需要运用数据库、脚本编程等知识时,很多都忘记了。如果再进行知识点复习,则无法完成整节课程项目任务,加之学生多、学习状态不一致,学生对网站开发技能的掌握参差不齐。

1.3 教法模式陈旧

很多高校侧重于教师的讲解,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意识。很多学生照本实验,能动性不强;忽视网站开发中小组团队合作教学;学生、师生间互动不足。

1.4 考核模式不完善

传统学科考核以“理论考试、机试”为主,最新、最流行的Html5,CSS3等技术未能列入考查范围。另外,机试环节忽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导致教学考评与行业需求无法对接。

2 网站开发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2.1 网站开发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改革目标。网站开发课程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网站开发与设计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网站开发软件及周边学科知识,独立完成网站建设開发任务。网站开发课程本身的改革,不能是静态的教学内容调整,而要顺应市场需求,引入网站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目标确定环节,要深入市场,了解企业网站开发岗位职责;通过实地走访,对照网站开发行业,梳理具体的岗位内容。如网页美工设计、网站前台程序开发、网站后台功能开发、网站数据库开发、网站维护与升级服务等。具体来说,针对不同的网站开发岗位,需要细化学习目标。如网站前端开发,需要加强Web UI界面设计教学,关注网页布局设计、突出对网页脚本的编程设计。在网站功能开发岗位,除了Web界面开发、脚本编程设计外,还要加强网站项目化管理、网站维护与网站推广课程的学习,便于学生发挥岗位优势,胜任岗位要求。最后,围绕网站开发岗位,要深入优化网站建设工作流程,对照企业实际,了解用户需求,设计网站布局,确定网站功能与风格,做好网站规划与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并结合网站开发项目,组织团队合作与分工,提升学生网站开发综合应用能力。

2.2 基于网站前端H5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网站前端H5开发课程主要面向网站前端、移动Web端,培养学生的网页前端开发与设计能力。在课程教法创新上,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考核等进行优化,引入“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构建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翻转课堂等手段来提升网站前端H5课程教学质量。

2.2.1 增加时下企业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

基于Web前端的网站开发课程,因缺乏Html5主流技术内容,学生在就业中面临岗位对接不畅难题。为此,除学习HTML,CSS,Javascript知识外,又增加Html5,CSS3,JQuery,DOM,Bootstrap等新内容。在网页布局领域,引入DIV CSS布局知识;增加移动端Web页面布局实战知识,让学生能够快速应对企业网站设计需求。

2.2.2 突出“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在Web前端网站开发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而传统教法大多忽视设计经验的积累。因此,借助“工作过程”项目化教法,结合网站开发需求,细化不同的工作任务,融入网站开发知识与技能。如对“网站开发”基本知识的学习,包括设计“网站与网页”项目、设计“HTML5,CSS3”网页设计项目、“DIV CSS网页布局”项目、“PC端网站设计”项目、“移动端网站设计”项目等。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项目操作实践中,建构和掌握具体的设计方法。

2.2.3 引入“互联网+”学习模式,整合网站开发课程资源

当下,在网站开发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线下”与“线上”教学的融合。如在网站项目开发教学中,利用网络化学习平台,发布课程、教案、课件、作业、测试题目等,由学生根据自主学习需要进行在线学习,特别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交互平台,展开师生间互动、互助学习,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2.2.4 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考虑到网站开发课程的实践性,教师要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兴趣激发为手段,借助主题式学习,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贯穿自主、个性化学习。在课前,学生通过学习课件、观看视频,完成课前任务;在课堂上,评价、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出共性问题,展开针对性教学。翻转课堂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更促进了学生网站开发职业技能的养成。

2.2.5 构建“全过程、综合性”考评体系,提升教学成效

围绕教法创新目标,改革课程评价。过去的评价以笔试、机试为主,对学生专业技能、学科知识结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不到位。引入“全过程、综合性”评价,将平时与期末考核、专业知识与综合实训考核、笔试与作品展评相结合,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素养。

2.3 网站开发课程创新改革的关键点

结合网站前端H5开发课程创新教学,需要把控好4个重点。(1)网站开发课程内容要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通过对企业网站前端开发实际需求的调研,根据岗位来优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H5技术、交互式网站设计方法、移动端Web设计、移动端网页布局方法等内容,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岗位职业素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2)引入“过程化”开发项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围绕网站开发具体项目,将网站开发知识点、基本技能、开发理念及具体实操方法进行融合。如在网站开发前期,要了解网站需求,搭建开发环境;结合网站功能、交互设计需求,优化网站布局与结构,设计网页内容。所有这些操作,都要结合具体项目,将设计任务与开发步骤明晰化、过程化,真正增强学生网站前端开发能力。(3)充分发挥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优势。创新课程教育模式,要引入互联网思维,结合网站开发课程特点,充分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变革教育理念,倡导以生为本。改革网站开发课程教学,要走出“重软件操作、轻开发创新”的老路,结合具体课程,联系未来岗位实际。如在前端开发与设计上,通過增加主流软件技术课程,让学生保持就业竞争力。

3 网站开发课程教法改革创新的保障条件

3.1 注重教材的开发,精选新技术、新应用

网站开发课程教法创新,教材是基础。各高校要积极引入、精选优秀教材,特别是对其他高校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的借鉴,组织本校教师从网站开发理论到项目实例的剖析、应用,改变单纯讲授模式。网络技术的更新带来网站开发环境的变化,教师要依托学科教研与学术交流,加强教法创新实践探索。如要舍弃教材中相对陈旧的知识,引入新技术、新应用,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另外,重视实践部分的丰富与应用,贴近网站开发实际,注重整合关联知识点、跨学科知识。

3.2 注重人文知识引入,拓展学生知识结构

在网站开发实践中,技术层面是基础,但也不能缺失人文素养的渗透。如在网页设计领域,要加强美学知识的融入。随着网民网页浏览审美的不断提升,网站在美工设计上更要出类拔萃。如色彩与布局的关系、字体与图形的搭配、网页内容与网站风格的优化等。网站开发与设计还会涉及软件知识产权、版权等法律问题。适当增加法律知识,特别是隐私权、知识产权等,让学生在网站开发、设计中,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3.3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完善考核体系

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应用性强,更应重视实践教学。各高校要积极构建网站开发实验室,更新网络设备、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设备等,改善软硬件教学条件。同时,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细化实践任务,特别是对难点、疑点、重点知识,引入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动手体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考核方面,通过项目化、任务驱动等综合性实践活动,真正关注和发展学生网站开发职业素能。

3.4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学科教学水平

网站开发课程创新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依托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师资交流,深入了解网站建设项目各个环节,改进和完善学科教学体系。如引入校企共建网站开发项目,由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共同参与网站开发,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张翠红.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动态网站开发”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2018(6):27-30.

文言文教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准备

在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有清晰的把握,教学目标的把握是教学策略制定的关键,有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式与掌握,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通过数学概念本身的逻辑联系来进行.所以教师要明确概念定义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中达到如下要求:1.让学生了解概念的由来与发展,明白数学概念由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如函数的概念、复数的概念等等,让学生了解其客观背景.2.让学生了解对所学习的数学概念所含的数学术语,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掌握概念的语言表达,图形表达,符号表达,如集合的交并、补定义.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片面甚至错误的应用.3.让学生了解有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会对概念定义正确地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定义体系,如圆锥曲线的概念定义,三大圆锥曲线的关系.4.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定义,解决数学中的相关问题.如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可以推导出其通项公式及其性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推导出三角函数关系式,求值等等.

二、数学概念课的课堂实施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一般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即概念的引入及概念建立与认识.

(一)概念引入

引入概念的过程是提示概念定义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加深对所学数学概念的感知和理解,教师有必要设法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渡,或者是帮助学生把新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概念的引入,概念引入的方法有:

1.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入

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逻辑联系,它们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而新旧知识的矛盾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温故而知新,既要造成新旧知识的矛盾,又要引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有启发性.如椭圆的引入:由初中学到的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是一个定值的动点的轨迹),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定点变为两个定点,问学生: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时动点的轨迹是什么?这样的引入既可以复习圆的定义,又可以自然引出椭圆概念,同时也揭示两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以趣味问题的探究引入

导言生动有趣,可以引人入胜,使课堂气氛和谐,师生融洽,思维活跃.教学中要尽量发掘素材的趣味性.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与概括,我们可以从实践、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等比数列”概念教学时可以引入这样的趣味问题:“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它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它追到1/100里,乌龟又前进了1/1000……(1)分别写出相同段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行走的路程;(2)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其合适性,问题太简单,缺乏思维质量;问题太难,学生则无法思维.

3.以史实情境引入

创设史实情境就是利用数学史知识来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数学知识发现的史实,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讲复数概念时,我们可以讲数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知道数的概念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学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数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学生了解这些史实,可以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学会发展地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

4.以直观图形引入

巧妙采用直观图形可以让学生把抽象概念变为通俗易懂的概念.如“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一个物理事例引入:设计四个电路图(电路图略),图1是开关A、C并联后与灯泡B串联,图2是开关A与灯泡B是串联的,图3是开关A、C与灯泡B是串联的,图4是开关C与B灯泡是串联,而A开关任意接某一段线路.问学生:欲使灯泡B发亮,开关A、C应具备何种条件?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该问题.进一步问学生:若“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灯泡B亮”为结论,A是B的什么条件?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概念理解入木三分.

(二)概念的建立与认识

建立概念一般有两种最基本方法:一种是概念的形成,另一种是概念的同化.而建立概念,往往采用概念的形成这种方式,概念的形成是在教学条件下,从大量的例子出发,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定义形成过程.看下列事件:

(1)抛一块石头,下落;(2)在常温下,焊锡熔化;(3)某人购买福利彩票,中一等奖;(4)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1.各事件的发生与否,各有什么特点;2.事件发生是否需条件?

学生自己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特点,从而引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概念.接着让学生通过做抛硬币试验,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允许你做大量的重复试验,正面向上事件发生频率有无变化,在变化中有无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出概率定义.学生通过实验明白道理:从特殊中寻求规律,在试验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概念的及时整理

对于概念的引出,要把握好时间度,如过早地下定义,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但定义过迟,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同时使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整理和总结,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总结定义.

2.注意刻画概念的本质

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得到的“概念”定义往往是片面的,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学生有时错误地扩大缩小概念.因此,教师要从多角度加以补充,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充分揭示概念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能正确把握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

3.注意对比概念定义的差异

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要做好比较,防止负迁移,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四个概念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对比方式,学生掌握各概念之间的内涵与外延.做好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相似概念的比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4.注意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应用性

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就是用于实践.在概念教学中,绝不能单纯地进行抽象的概念的挖掘,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掌握概念,升华概念.概念的获得是由个别到一般,概念的应用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学生掌握概念不是静止的,而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已有知识再一次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概念的运用还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掌握运用概念解题的方法.

总之,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去理解数学概念的产生,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的思想方法.教师对概念的讲解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认真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揭示对象本质属性,适时地引入新概念,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概念.当然,对数学概念的教法,仍是需要我们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

(责任编辑 黄春香)

文言文教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如何适应新课程理念,如何改革物理教学,这是当前广大物理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理论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探讨,以及教师自己的不断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从教材转变为新课程、思想转变为新理念、教法转变为新教法三个方面论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论。

关键词:观念 教法 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物理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理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入的发展。物理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物理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为了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教材转变为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课程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教材中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积极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动力,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的发展机会。

二、思想转变为新理念

“教师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内涵,具体地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组织者与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圣人转化为平等的合作者。这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要发生彻底的变化。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1.把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怎样让学生学知识;

2.把集体教学转变为个体教学;

3.管理与控制转变为引导与促进;

4.把批评与谴责转变为表扬与赞美;

5.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科学的教学方式;

6.自身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的对话者。

三、教学方法转变为新教法

《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新课程观下学生的内涵是采取發现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教学中要考虑到的问题。关注这些问题,就是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一)我们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课程改革并非只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对新生事物的挑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学校日常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以使得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物理活动机会,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为了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物理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传统的教训方式,走进新课程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散失了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的品格,遏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力量,新课标不仅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也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将《物理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

我们过去强调比较多的是课堂环境的整齐性、权威性与规范性,忽视了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观下的课程教学环境讲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环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而设置一些过多的铺垫性提问或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以往的复习提问,大多数是无效的,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应该抛弃。

2.以活动为主,实施教学过程

物理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物理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物理,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物理。建构主义物理观认为,物理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物理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则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物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物理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所学的物理是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3.利用模具、设备,辅助教学

新课程中,物理教材不是惟一的物理工具。这一观念是课程观的重要内容。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把教科书奉为圣旨,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教材由原来的“控制”和“规范”功能转向为“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只要有利于教学的课程资源都可利用。充分发掘物理教学资源以补教材之不足。是当前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凡是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图形、现象。都要尽可能地运用到教学之中。以丰富课堂教学。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对教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不断“洗脑”和“充电”,不断地超越。

文言文教法论文范文第4篇

一堆石头没有“组织”只能是一堆乱石,经过一定的“组织”就可以成为著名的建筑,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建筑。“怎样组织”是一门管理科学,不同的管理就会产生不同的组织形态与性质。新时期的教育实践催生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是能真正产生新思维、新策略的创新型组织的管理;活力管理是能给组织带来蓬勃活力及无穷创造力的管理;特色管理是通过特色创建的过程形成组织文化的管理。新时期学校建设需要以这些新的管理理念来促进学校变革,引领教育发展。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提出的新观念,它是针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等因素而实行的管理。信息时代,信息随时更新,知识管理不可能只是对原有知识或信息作简单的记忆及整理,它需要对繁杂的知识作出选择。知识管理还要求知识创新,它预示着对未来知识进行管理,它会产生与创造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产生新思维、新策略。知识管理对学校管理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学校从本质上来理解新课程。

新课程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知识经济的产物。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不断扩展、裂变、更新,以记忆及反复训练为主的知识学习方式,已很难适应新情况。学生从书本、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在其知识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从同伴、网络、社会上学到的东西将更多。面对不断变革及转型期的学生及不断丰富的课程内容,再用原有的包括课程管理在内的学校管理制度已难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了。所以,实施新的格局下的新课程,需要借助“知识管理”理念来推动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变革。知识管理,将更关注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知识的传播与学习的变革,将更关注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学习爱好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新课程实施后面临几大问题:教师不熟悉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师备课时间较紧,工作压力大,教师需花更多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处理;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没跟上———教材是新的,但教辅还是旧的,课后的习题是旧的;新课程强调的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学习方法、评价方式、学校管理等产生冲突,活动课开设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及学校在知识管理中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例如,教师对于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的认识问题;教师课程开发问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问题等。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依托知识管理的理念,促成教师对旧知识进行筛选与加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需要提高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们的课程意识,形成新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所以,知识管理促使学校从本质上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新课程仅仅是开设了几门活动课”,或“对学生多了一些表扬”等。

2.要求学校从管理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的诞生源于知识经济的到来,本义是对日益膨胀的知识运用一定的技术(主要是IT技术)进行管理,使之“简单”与“适应”。所以,知识管理是需要技术支持的。知识管理对技术的要求可以这样概括:便于管理,便于学习,便于共享。

技术服务于学习,应是知识管理的一个目标。知识管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特别是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库,方便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学校应依靠广大教师的力量与优势,建立一个能让教师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加强对知识的管理,提高教师的知识收集与管理的能力。

这一点也是教师们所希望的。一位新教师在谈到教研组建设时说:“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没有时间去听课,天天都忙着备课,而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难免质量不高。要是教研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就好了!”有一个教研组采用电子教案共同备课的方式,先由组内老师搜集资料,然后,由大家讨论共同决定教学内容,制订初步的教学方案,再由各教师根据各班级情况及教师个人特点进行调整,最后进行教学。

管理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调配,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并非技术越先进越好,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知识管理要求教育技术(包括教学方法)达到最优,最优的标准是最利于学生学习,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新与旧。

3.学校要建立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教师学习方式与组织。

知识管理对于技术的真正意义是要建立知识能够共享的平台,使之更方便教师学习。知识管理也要求学校建立以学习为中心,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学校学习文化。

知识的获得、重组、变革、更新需要学习,新体系的构建,新思维、新策略的产生都需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适应未来世界。

“知识共享”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特征,不能共享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共享知识的组织是死的组织。学校建设也一样,需要这样一种共享的文化。不可想象,如果学校中每个教师的想法与经验都封闭起来,彼此不进行交流,只有讲话没有对话,那将是怎样一种状况呢?纵然每个人都有“独门秘诀”,这样的学校也是一盘散沙。

案例学习,是教师进行知识学习与共享的好方式,也是学校进行知识管理的好载体。教学案例,是能体现一定教育教学现象,能揭示一定教育教学规律的实例,它具有典型性,也是知识管理的典型事例。学校重视案例学习,可以缩短教师教学探索的时间,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参照。案例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如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讨,对一般教师或名师的课堂或课堂片断、实录进行分析等。

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是较高级的知识管理。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加工与管理,学校如能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与实践,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的科研管理应把教师的案例研究及总结作为他们重要的科研成果或形式加以重视和推广。

知识管理与共享需要一个平台,而学校教研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教研组应通过自身的变革与努力,使之成为教师获取知识、智慧,相互交流、提高的平台。

总之,学校需要提高自己知识管理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学校和教师进行知識管理的机制,促使教师对已有知识进行有序、有效管理,并能不断更新知识,为教师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平台,促进知识共享。

活力管理

“活力,一个全新的管理挑战。”这是新时期管理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同样也适用于学校管理。

一个组织,是否有前途与希望,就看它是否有活力。组织是有生命的,组织的生命来自于自身的活力。活力管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能有效激发组织活力的管理,组织管理把有效激发组织内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视为成功管理中的一个“法宝”。活力管理对学校管理意义同样重大。

1.学校管理者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团队。

活力管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掘自己团队的优势上。让团队充满活力,也需要吸收优秀的人才加盟自己的团队。但这些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基于原有的基础,发掘团队自身的优势,让每个员工都能觉得自己在这个团队中很重要,并能意识到这样的团队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相信自己的团队,要从相信自己的员工开始。

相信自己的团队,要求在学校慎用“末位淘汰制”。一些学校的“末位淘汰”是把企业或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照搬到学校的管理中,而没有考虑到学校作为学习型组织有着不同的特性,需要不同的管理理念。一个组织的发展,其竞争是必需的,但其外部竞争的意义要大于内部竞争的意义,即组织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过度的竞争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会抑制教师的合作与对话,会危及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最终也会削弱组织的竞争力。对竞争者来讲,其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一个人的成功是以另一人的失败为代价。其最终结果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趋于紧张,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组织就有可能成为一盘散沙。

相信自己的团队,要让团队内的教师具有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意识。如果组织内的人员能建立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那将是一个强大的团体。1970年,美国经济衰退,社会失业率高涨,而惠普公司没有裁员一个人,而是实行“全体人员一律减薪20%,工时相应减少2%”的策略,从而保持了全员就业,顺利度过衰退期。惠普的用人之道就是:信任员工,尊重个人,持久雇佣。

2.活力管理要求营造一种积极的组织文化。

与“活力管理”相悖的还有“平庸文化”。文化是组织的DNA,它浸润在每个教职员工的言行中,融化在不同的物质或精神的形态中。一个组织表层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而其深层的竞争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

不同组织对应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也决定了组织的不同命运。“平庸文化”带来的是平庸的组织。在“平庸文化”主导下,教师们不关心学校的发展,不关心自己的成长,更不关心别人的成长,教研活动中不肯当面表露自己的意见,而背后却喜欢指指点点。“平庸文化”很难给教师带来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教师们往往靠牌艺、麻将、游戏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对于学校而言,一个人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组织的平庸。

“活力管理”则不同,它给教师们带来的是一种进步的、积极的文化,教师们可以敞开心扉,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们常常在书籍与思考中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活力管理”倡导的是“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教法的交流甚至冲突被视为一种尤为可贵的资源。

特色管理

个体讲个性,组织讲特色。

学校发展应该有个着力点或抓手,学校的特色建设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着力点和抓手。特色管理即学校依托特色建设来管理学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活力,激发教师的学习与工作热情,促进教师发展。特色是学校的管理目标,也是发展目标。特色管理与一般管理的不同,在于通过特色创建带动全体教师的发展,特色创建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⒈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校发展。

名噪一时的学校有的是,但名垂青史的学校却不多。名噪一时的学校大多以追求名利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而名垂青史的学校则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与着眼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己任。真正的特色也应是符合社会发展及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是能反映人类正确的价值观的。

价值观决定着学校的特色。比如,有两所学校同样是讲到教师备课的问题。一学校为了强化教学质量,要求同一年级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不但统一教学内容与进度,而且统一讲稿,教师的备课笔记需要经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后才能进课堂;另一学校则主张个性化备课,它也统一进度及内容,但不统一备课,它强调的是资源共享,要求把所有教师的备课笔记及备课资源在网上公开,让教师们依据个人特点与班级特点设计自己的讲稿。前一所学校更关注所谓“教学质量”,其实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后者更看重教师的发展,以教师发展带动学生发展。前一个确立的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发展目标;而后一个确立的是长期的、追寻教育及教师发展本身规律的发展目标。因其目标不同,显示了两所学校不同的发展方向。

⒉要有“人有我精”的管理品质。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管理者具有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所学校要正常运转,只需要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事务就可以了;但要有所成就,那它就一定要有特色或亮点,应该有些区别于他人的东西。一个卓有成效的组织必定会有一些非同寻常的东西,做到“人有我精”。

不同学校的职能部门与制度框架大致相同,但特色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异,就在于这些人人都有的职能部门与制度的有效定位及高效管理。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无疑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让学校创造了“奇迹”。“复习资料的优选重组”,哪个学校在会上没有强调过?但学生作业还是越做越多。而栟茶高级中学严格要求教师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百里挑一”,保证发下去的都是针对性强的好题。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和试卷实行“精选、精编、精讲、精练和有发必收、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四精四必”规范。栟茶高级中学这种“把事情做精”的制度,成为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典范。

⒊要选好带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特色,是学校的一面旗帜,特色管理重在价值的引领。

学校特色管理可从几个层面思考和探索:教师发展,如上海市北郊学校,把“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重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课程建设,如江苏省锡山高中的校本课程;学生发展,如美国的斯凯威尔初中,提出了“脱颖而出”方案,要求年级内每一位学生发展一个智能长项,勉励学生“在你身处的社团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世界变得不同’”;课堂教学,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等。学校发展中,选择一个既能体现优势,又能引領学校发展、化解学校问题的工作点,这是学校特色建设和特色管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羊尖高级中学)

文言文教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一种教学模式只能体现一种教学思想,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很显然教师要具备多种教学思想才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就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的教法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教法

“守正出新”是语文新课改的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语文应用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和改变。语文作为学生所有课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众多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一种教学模式只能体现一种教学思想,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很显然教师要具备多种教学思想才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就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的教法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在语文课堂营造诗意的生活情境

无论是多大年纪的学生,他们都拥有最平实的生活环境,如果在课堂上能够为他们创设出一种最贴近平时生活的情境模式,而又在这种模式中增添一些不一样的美感,就很容易让学生融入其中。因此,语文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可以积极的尝试使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譬如在教学《雨霖铃》这篇课文时,学生大概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诗人在分别时的感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诗句对于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抽象性,毕竟大多数学生不能够理解“把酒送别”的情境,这样也就很难理解全篇课文。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与朋友或亲人离别时候的场景,并且配合诗歌引导学生创造情境:这首诗歌塑造分别时的天气、景物有怎样深层次的寓意等,这些描写又是否会进一步对诗人的心情产生影响;这样的影响和诗歌中诗人塑造的情境是否有相似之处……这样有了切身的体会之后,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对教师教授的诗歌也能有更深刻的体会。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同样,教学的进步也是对美的一种不懈的追求。诗意的生活使语文课程成为师生之间的一种内在需求,当诗意融入到教师和学生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中去时,生活的广阔时空也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

二、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教师想要把握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就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新课改中明确表示:“当前社会,学生素质教育不是降低对学生语文成绩的要求,而是要求更高、更全,使学生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表示,无论是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语文教师都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观念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语文教师转变“唯考是图”的老旧语文教学观念,进而转换为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潜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的教学应该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来开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中表现出来的缺陷和不足,帮助他们进行一个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师要在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的情况下,着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学习习惯,使语文教学的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三、做好新课改下优秀语文教学方法的推广工作

虽然不少语文教师在新課改下已经注意到原来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也有不少语文教师已经在这一方面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语文教师的整体还是缺乏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大多数新的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得以广泛的推广、传播和运用。不少教师的语文教学方法依然比较陈旧,且在学校中个别教师“单打独斗”的教学研究方式较浓,缺乏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难以在全校、全教学系统中普遍推广。面对这样的情况,负责语文教研活动的教研室、教研机构就要切实发挥加强对语文教学研究的领导职能。组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教师的语文教学状况与特点,制定出更适合不同类型语文教育使用的教学改革方案,并认真地组织进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师自觉地以现代科学理论指导语文教学的研究,并且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和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其实,不同的地区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认真钻研本地区的教学实际,认真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可以说,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还有很多的方面可以完善,以上仅是几点实践中的体会和认识。我们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才能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收获更多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钟发全.课堂新问题诊断[M].天津教育出版社.

[2]崔传岭.浅谈语文课堂与生活的链接[M].北京教育出版社.

[3]周玉才.语文课堂导语艺术探求[M].江苏教育出版社.

[4]卫灿金,武勇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文言文教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综合文科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为了有效培养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近几年我们不断摸索,形成了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入职后的专业发展后劲。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质 综合文科教育专业 课程 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文科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是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或分科课程历史、地理、政治)师资而设置的。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启动了新课程的实验工作。上述《纲要》规定:“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随后,一些省市(区)高师院校参照湖南怀化师专(1996年创办该专业)成功经验,设置三年制专科综合文科教育专业。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显示,该专业属文化教育大类教育学类。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于2009年创建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并于当年9月开始招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拥有该专业的高校。该专业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几度进行完善,对课程体系也有调整,依据自治区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实际,形成主要由政治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等三大学科及综合课程组成的学科课程、由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等组成的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见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等组成的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由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和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相比,课程门数多,内容涉及三个以上文科类,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各门课程任课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并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检验,力求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形成符合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及结构

1.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

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

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结构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

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分别对应的领域有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同时,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基本要求。

3.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应着眼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

对于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其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综合文科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能力的获取、教学实施及反思与发展的体验、教师专业情感与教育教学态度的养成等,为将来能够走上或适应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 改进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

在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课程目标下,依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专业任课教师探索和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课程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法、自然地理学的直观教学和读图分析法、世界通史的探究式教学法、中学政史地教学论的项目实训教学法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的是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的项目实训四阶段教学模式。依据初中政史地教材内容体系与特点,我们分别将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论课程设计为5~6个实训项目,并将课程理论内容融入贯穿到项目实训过程当中。该模式是把项目实训过程分为项目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总结提升四大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 项目实训任务布置。该阶段需教师组织,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项目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做背景,均有教师素质训练的侧重点,需要任课教师做相关说明。如教学设计与模拟教学项目,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案的设计及教态的训练,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初中教材的内容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符合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怎样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并将教学设计编写为教案,教案与教态有哪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要展示以往学生的模拟教学视频加以说明,之后布置该项目实训任务,发放项目实训指导书。

第二阶段,实训准备。该阶段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事先将学生分为6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套该学科初中教材、配套教学参考书及课程标准,每个学生选择好内容,依据项目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和课上所学内容,利用课下时间,研读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小组长组织试讲、试评。

第三阶段, 实训展示。该阶段还是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其中一组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教学、模拟说课或见习交流,教师全程跟随,适当评价,小组成员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依据评价标准评分,教师组织自评、互评。其他小组同时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展示,同一小组成员记录、评分,小组长组织自评、互评。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各小组项目实训展示结束后,全体同学集中起来,由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总结,回放学生模拟教学录像视频或微格视频,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改进、提高。

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有驾驭全程的组织指导能力。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初中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确定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要有具体的实训指导方案;第二,教师要研读初中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并经常到中学听课,研究中学相应学科的教材、教法,以便对项目实训实施指导。我们有的任课教师有中学相应学科教学经历,运用该教学模式得心应手;第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项目实训展示进行理论提升,需要精心筛选学生展示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要学生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由于该模式各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化,将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实训总结紧密衔接,将“全班”与“小组”、“小组”与“个体”有机结合, 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既有现场指导,又有总结提高,体现了目前倡导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并且,在中学政史地教学论项目实训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其他学科课程也依据课程的特点,设计1~2项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技能。

2.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教师专业素质

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等。2012年,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们对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实践课程课时有所增加,其中教育实习增加到480学时(14.5周),目前已形成学科课程项目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为四阶段,即:课程实训奠基—教育见习(包括调查)感知—综合训练强化—实习体验。

对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过程及特点是:

一是在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体现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在大二下学期配合教育学课程,安排1~2天的教育见习,初步感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在大二结束后的假期,安排1周的社会调查,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内容是教育调查,进一步探讨中小学、教育问题;在大三上学期,配合中学政史地教学论,安排2天的教育见习,学生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教学评价;大三下学期,首先安排4.5周的教师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将教师的基本能力综合为几个大的项目,逐一训练,集中考核,考核合格,才具备实习资格。之后安排14.5周的教育实习,一般是8周的集中实习,统一组织到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其余时间学生自主分散实习,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素质。

二是在组织形式上,自大三上学期的教育见习始,对应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历史、地理、政治任选其一),依据选择该学科的人数,再分成小组,分别配备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包括教育见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集中考核、总结交流。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形成了从组织方法到组织形式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

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系主任监督,教学主任主管协调,教研室主任落实,中学政史地教学论任课教师、初中学科教师协同具体指导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设置活动课程组长(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学科组组长(由学科教学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小组推选)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活动课程的纪律、安全、活动项目的准备、练习、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工作,使各门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计划有序、高效运行。由于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督促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门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是在实践课程评价上,各门实践课程均制定了课程教学评价方案,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实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中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书面评价与学生实践表现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包括教育见习报告、教育调研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实习参与活动的记录及教育实习总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探索采用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还关注教师专业态度、教育教学反思等的考查。

四、结语

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相互衔接,成为统一的整体,使课堂教学与小组实训、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学科知识与教师素质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体系。

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目标比较明确,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项目训练中,要研究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模拟教学达到教学目标;要相互评价,反思改进;要学理论、观察、实践、总结,交流提升……以上各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教研能力、交往能力、班主任工作及教师的教育情感等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入职后的专业发展后劲。通过近几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应届毕业生能够走上政、史、地教师工作岗位的逐年增加,2014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专科)的应届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地方教师招考、应聘等方式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达到65%。

另一方面,教师的组织指导能力有较大提升。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教学设计、模拟教学、教学评价、总结提升,以及实践课程的组织实施,都需教师指导、引导、教导,需教师设计过程与实施环节,需解决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研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真正起到主导、专家的作用。

总之,作为新专业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推进教师职前专业素质的培养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但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如有效沟通学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课程教学模式的融合与衔接等,以促进我区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建设走上新的台阶,使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自治区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应用性教学模式的探索(项目批准号:JYJG130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

[2]阳光宁.高师院校综合专业若干问题研究与实践反思—以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 王文明.师专综合文科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兼论高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0,(4).

[5] 汪丞,严文清,夏力.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S”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1).

上一篇:运动训练训练计划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企业管理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