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范文

2023-09-24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范文第1篇

面对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国家之间的竞争力源于人才的竞争力,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 才管理体制机制优越性的竞争。 虽然,我国的人才管理知识和理念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还处在理念“天上飘”,机制体制“地上爬” 的尴尬状态。是什么原因呢?理念落实不到体制、机制、制度和流程建设上来。 目前国内人才管理现状参差不齐,体现在人才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滞后,人才有能量,但“闷”在里面释 放不出来;缺乏内在冲动和激情,改革思维发紧;过于实用主义,人才管理缺乏理念牵引和战略思维,用人 上往往是短期行为;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行为滞后于理念。 为贯彻国家关于促进“国际人才本土化,本土人才国际化”的方针,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提升国家的核

1、人才战略与目标的依据来源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是单一的行政政绩需求 政府和企业都已明确人力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都在制定人才发展与战略规划,但是,由于人才战略、目标 不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战略、或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而是依据政绩的需求,搞人才政绩工程;导致在进行 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盲目追求所谓的“知识高地、学历高地、职称高地”,不是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根据区 域社会经济的产业特点,确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是单一追求引进多少博士生、硕士生,引进多少教授或 院士。其结果导致 这些高端人才来到以后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及发挥才能的基本条件,其实这是人才资源最大的浪费和不尊重。

2、只有市场导向的人才资源变革与创新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才能真正将区 域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人才的市场驱动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要将人才进行分层分类,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依据人才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人才资源产品与服务,需多要样化的人才资源雇佣模式。确立市场导向的人才 资源变革与创新的方向,真正为人才创造价值、激活创造力;依据市场人才竞争与配置法则来实现人才资源 的有效配置;以人才价值本位的确立与推动人才价值创造为目标,要贯彻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以此来 设计人才的体制和机制。

3、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化转型,人才的激活和人才的流动需要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

专业化水平与能力。 垄断性的资源,我国人才中介机构的最大弊端。也正是垄断性资源造成人才中介机构研究、开发、培训、服 务人才的单一化、同质化、低效能,建立国际化人才战略和实现国内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宏伟目标, 政府就要下决心彻底打破政府供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框架,转化为市场化运作,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唯 有如此,才能迫使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站在高度的战略位置,提高服务意识和高质量的服务产品。

4、人才概念与范围的市场化与社会化,目前我国人才的概念单

一、模糊,缺乏标准和评估机制。 什么叫人才?能创造价值的人,就是人才!因此,必须建立以能力、价值、贡献为基准的人才观。打破以学 历、职称、资历、身份等作为标准德旧观念、旧思维,要把能力业绩作为人才的核心标准,树立“大人才观”。 树立人才价值为标准体制机制

1、建立能力型、业绩型为评价依据的体制、机制;人才的选拔、培养方向多样化,改变晋升职位为职业生涯 唯一途径的观念,鼓励人才向能力型方向发展,淡化职务、权力,强化目标、责任,实行问责制。 把管理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的人才,赋予更大的责任,承担更多的规划、决策、组织、领导、指挥、协调、 领导职能,打造“精英型、领袖型”的管理者,建立以职务和能力为基础,以职责为中心,以素质模型为标准, 以人员测评为手段的人才评价任用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把碌碌无为的庸才淘汰出局。

2、 通过科学分配体制、 机制创新, 推进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多元化价值分配体系, 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要实行分层分类管理,人才层次不同、需求不同,对核心人才、通用人才、辅助人才、特殊人 才,采用宽带薪酬体系和多样化雇用模式;价值分配形式可采用晋升、加薪、培训机会、绩效奖金、福利保 障、股权、期权、终身荣誉等多种形式。

3、人才信用与道德体系的创新。针对人才缺失、流失、恶性挖墙脚现象,以及人才流动带来商业机密的泄密, 特别是产品研发成果的泄露给组织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必须建立整个社会的人才信用和道德评价体系;对丧 失商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人才,要予以道德谴责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构建系统性管理人才的体制机制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力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与创新要从体制、 机制、流程、技术四个方面上共同展开,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管理。 一个组织要通过引入体制、机制使人力资源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体制、机制要发挥作用

必须通过系统化、制 度化的设计来保证;体制、机制的作用要通过人力资源的流程来实现;以客户为导向建立人力资源的业务流 程体系,打通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与企业其它核心流程的关系;体制、机制、流程最终要靠技术体系作为支撑, 才能提高整个人力资源系统的效率。

1、以牵引机制为基础,通过建立职位说明书、任职资格标准、KPI 指标体系、培训开发体系、绩效考核体系、 薪酬福利体系、企业文化体系,把组织与人才构筑成一条牢不可破的价值链,塑造凝聚力、向心力很强的高 绩效团队。

2、以激励机制为导向,尽可能满足人才的内在需求,不管是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层次需求理论,还是克 莱顿?爱尔德弗创立的 ERG 理论,都针对人需要成功的动机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组织在薪酬体系设计 、 职业生涯规划、升迁异动制度、分权与授权机制上予以人才最大限度的满足。

3、组织不仅要有正向的牵引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推动人才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而且还必须有反向的竞 争淘汰机制。外部市场的压力迫使组织必须激活人力资源的潜能,防止人力资本的沉淀或者缩水,竞聘上岗、 末位淘汰是组织的竞争与淘汰机制的科学体系。

4、职工的行为必须符合组织的发展要求,员工任何偏离预定的轨道上运行,都是被否决的因素。以 KPI 指 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辅以 360 度的评估体系,是组织对员工正确做事、做正确的事的约束监督机制的 根本体现。

5、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 组织和职工之间的关系是靠两套制约体系, 一是机制, 通过流程化、 制度化使职工知道要他这么做;二是自律,职工与组织达成心理契约,职工自觉自愿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 力、高标准、高效率地自我计划、自我工作、自我检查、自我评估、自我改善。 健全国际化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

1、要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广纳人才,建立多样化的人才通道,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快速流动的高速公路和绿色走 廊;政企之间的人才流动、体制内外的人才流动、国际国内的人才流动、城市乡村的人才流动、东部西部地 区的人才流动等等人才流动壁垒必须彻底打破;不分国籍、不问户籍、淡化学历、强化能力,实用型、务实 型、创新型、学习型、复合型、感恩型的人才,只要达到组织的需求条件,就是组织的基石、柱石。

2、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有赖于创新与此相配套的评估机制、培养机制、责任机制、运行机制等,做到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人才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由制度管人提升为文化管人、育人、

用人、留人,改革户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用人制度等,打破人才身份、条块分割、所有制等限制,为人 才流动创造一个公开、平等、宽松的环境。

3、建立国际化、专业化、信息化的人才市场体系,着力构建的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网络健全、服务规范、 功能完善、规模经营、统一开放、指导监督,实现现场招聘集市化、网络推广常态化、人才超市自选化、人 才租赁制度化、就业指导专业化、人才孵化流程化的前瞻性人才市场。 建立人才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

1、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满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体制、机制,实行公平与效率相统

一、激

励和监督相结合的竞争机制,考试录用、竞聘上岗、试用考核、离岗培训必须形成体系和常态。

2、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逐步扩大实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专业范围 和层次,推动考试和测评工作向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推进我国与国际间执业资格的互认。逐 步形成关键技术岗位准入控制体系。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范文第2篇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72期

以体制机制创新促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

——湖南广电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中共四川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近年来,湖南广电在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促进了该省广播影视业的加速发展,为全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得到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学忠书记、中伟省长也于今年带队考察了湖南的广电体制。近日,我们专赴湖南调研,听取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以下简称湖南广电集团)及各台情况介绍,考察了湖南广电集团和湖南卫视、湖南经济电视台,感到他们富于创新的精神和围绕发展抓改革的做法,对我们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有借鉴价值。

一、“电视湘军”异军突起

湖南广电改革始于1993年,在湖南省广电局(原广电厅)的直接领导下,经过13年的改革与探索,摆脱了以前设备陈旧、事业滞后、有钱吃饭、无钱发展的困境,成为一家跨媒体、跨行业经营的大型传媒集团,担当起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湖南广电的迅速崛起引起全国关注,被誉为“电视湘军”,其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产业主体地位突出。湖南广电集团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文化产业50强,在全国省级广电集团中名列前茅,是湖南省国有文化的主体和产业发展的先导之一。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在省级卫视中位居第一。控股上市公司电广传媒被业界称为“中国传媒第一股”。

2.

集约发展优势明显。湖南广电下辖10个电视频道(其中两个上星频道)、1个电影子集团、5个广播频率、3家公开发行的报刊、1家综合性新闻网站、十几家全资或控股公司。到2005年底,集团的节目生产能力突破5700小时,比13年前增长了15倍;总资产81亿元,增长了19倍;集团总收入超过18亿元,增长了35倍。

3.

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湖南广电以其文娱类节目策划新颖独特、栏目贴近生活、主持风格活泼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品牌。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超级女声》等精品原创栏目相继产生轰动效应;推出了李湘、何炅、汪涵等极具明星效应和市场号召力的主持人。在2004年央视电视收视调查机构开展的最受欢迎的50个省级卫视栏目评选中,湖南卫视占了14个。在名主持人、名牌栏目的带动下,湖南卫视成功塑造了全国性的电视娱乐品牌,其省内和省外的观众量比达到1∶9,省外广告客户逐步成为其广告收入和增量的主要来源。

4.

发展势头方兴未艾。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湖南广电具备了向全国广播影视市场扩张的竞争优势,发展空间大大拓展。数据显示,湖南卫视收视率从2004年的全国第六,上升到了2005年的全国第四,并成为连续三年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过2%的中国省

级卫视,广告收入2005年达到6.5亿元,今年可望突破8亿元。在湖南省内收视市场的前10个电视频道中,湖南广电占据7席。湖南广电的良好发展态势和诱人前景吸引了国内外金融界的关注,世界投资银行排名第二的高盛、排名第七的贝尔斯敦以及联想鸿毅投资等都表示出与湖南广电的强烈合作愿望。

二、“五大抓手”力促发展

湖南广电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经验在于始终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广电改革的核心任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紧结合自身实际和要求,不断冲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着力抓好资源整合、体制创新、规模扩张、品牌塑造、领军人物。

(一)抓资源整合,构建系统竞争优势

湖南广电紧紧围绕广电市场发展的要求,坚持最大范围、更深层次整合各类资源。首先,整合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从1993年改革伊始,就高度重视行政资源在改革中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强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组建了完全按市场要求运作的湖南经济电视台。在2000年底组建广电集团时,没有简单地搞“一刀两断”,而是根据湖南广电实际实行了“局管集团,适当分开”的管理模式,省广电局主要履行管理职能,制定发展规划、研究重大决策、承担公共服务,管宣传、管事业建设和安全播出、管主要干部、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广电集团在局党组领导下重点抓经营,各台在集团领导下按照自身规律办好节目;局党组领导和集团领导实行交叉任职,局与集团职责、机构、财务适当分开,局和集团的人事、党务、纪检部门分别合署办公;待遇上,局机关和集团工作人员同级同酬。这样局机关和集团既做到了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又有效避免了一些地方局台分离后存在的“两张皮、互拆台”现象。湖南广电发展也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将广播电视产业作为湖南省“十五”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广电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金鹰影视城选址征地遇到困难时,省委领导亲自出面协调解决;2005年“超女现象”在社会上引发争议,省委、常委会还专门作出决定支持这一市场反响好的栏目。其次,整合频道、广告和节目生产资源。通过财务集中管理,成立了集团广告管理中心;组建新的节目生产公司和营销中心,将原来各频道分散的低水平生产转变为集中的专业化生产,并从自产自播转向生产与营销并重,扩大影视节目的专业化生产和营销能力。通过创建播出、生产、营销三大平台,集团职能实现了四大转移,即在体制上由行政型向经营型转移、在生产方式上由自给自足的作坊式生产向市场化专业化大生产转移、在结构上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转移、在产权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移,消除了内耗、增强了合力,形成湖南广电面对竞争迎接挑战的系统优势。目前,湖南广电在电视节目方面的竞争已开始由栏目的竞争优势向打造更高层次的影视剧、栏目剧等整体制作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发展。

(二)抓体制创新,培育市场主体

湖南广电始终把重塑市场主体地位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把创新运行机制、突破体制障碍作为改革的重点,在符合中央有关精神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符合湖南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1994年,湖南广电以组建经济电视台为突破口,实行全新的人事、分配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省厅充分放权,业务上只管宣传导向,人事上只管台长一人,台内人事聘用权、干部任免权、节目设置权、收入分配权全部下放给台长,最大限度地摈弃了行政权力对于生产要素的不合理干涉,使经济台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经济台以100万元开办资金起步,1996年1月1日正式开播,第一年就实现收入3000万元,第二年收入6000万元,第三年收入1个亿。经济台的改革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湖南广电管理模式开始由行政型向市场型转变,也为湖南文化产业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和事业型运

行机制的壁垒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目前,湖南广电集团7个电视频道实行“1-3-3”的管理模式。卫视作为湖南电视宣传的旗舰,以一个独立的平台运行;经视、都市、生活三个频道组成新的经济电视台,其中重点办好面向全省电视观众的经视品牌,形成与卫视在省内与全国呼应的格局;而娱乐、体育、影视频道则是松散型的联合,虽然播出分开、班子分开,但所有节目生产都归口一个生产公司,实行集约化经营。

(三)抓规模扩张,以产业支撑事业发展

湖南广电把产业发展作为事业繁荣的前提和支撑,在坚持“导向金不换”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追求经济效益。湖南广电厅早在1993年就确立了“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发展目标。为了“集中财力办大事”,1994年省广电厅成立了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从1995年开始,由“发展中心”下属的湖南广播电视广告总公司对省厅直属各媒体的广告创收实行集中经营、统一管理,保证了广告经营的整体效益,为改制上市创造了基本条件。湖南广电集团控股公司电广传媒在深交所上市后,迅速扩大主营业务,成为湖南广电产业经营的“旗舰”,两次从股市融资共21亿元投入到广播电视中心、国际影视会展中心建设以及电视栏目开发、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中,为湖南广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还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融资和产业多元化,延长产业链。在金鹰影视文化城投资建设了世界之窗、海底世界、会展酒店、骏豪花园等相关产业,使之成为集影视、娱乐、休闲、会展、旅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基地;参股合作的湖南三辰卡通节目公司已成为我国三大动画集团企业之一,年产动画占到国产动画量的56%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达5亿元的产业群。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规模,湖南广电事业发展得到强力支撑,节目生产能力和网络覆盖能力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力越来越强,始终牢牢把握着全省广电舆论导向,占据了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四)抓品牌塑造,拓展省外市场

1997年1月1日,湖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通过亚洲二号卫星播出。电视节目上星以后,由于其覆盖面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本省范围,一方面电视竞争态势发生变化,省级卫视台“省内独大”的优势荡然无存,面对着其他省市卫视台和中央台、境外卫视台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也为每一个省级卫视台进军全国市场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湖南电视台敏锐地抓住这一变化趋势,提出了“立足湖南、占领全国”的市场定位,以“快乐中国”为办台宗旨,实施“锁定全国、锁定娱乐、锁定年轻”的战略,全力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相继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引发了全国性的电视娱乐节目模仿热潮。2005年“超级女声”再度火爆,栏目收入达3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省级电视台全年的收入。《梅花三弄》、《还珠格格》、《非常公民》、《绝对权力》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剧走向全国。近4年来,湖南广电共有40多部广播影视作品获得50多项国家级政府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湖南广电已形成以湖南卫视为标志的精品频道品牌,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运营品牌,以金鹰影视文化城为标志的产业经营品牌,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标志的节庆活动品牌。

(五)抓领军人物,激发队伍创造活力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湖南广电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层层发掘领军人物、培养领军人物、抓住领军人物、信任领军人物。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广电局班子高度信任和充分的改革自主权,一直放手支持其探索与实践。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湖南广电始终由省广电局主导改革并具体实施,保证了省广电局对广电系统的管理不因改革而削弱,而是更加到位和有效。湖南省委、省政府还积极帮助解决广电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湖南广电改革的领军人物魏文彬坦言,政治信任是对改革最大的支持。湖南广电在改革中同样实行层层抓一把手的管理模式,如1994年创办经济台时,从70多名竞聘者中破格选拔出时任湖南电视台外宣部副主任的欧阳常林担任台长,赋予其组建班子、自主经营所需的一切权力,保证其改革主张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施。对各栏目的负责人以及策划、主持方面的领军人物或专业、专门人才,采用高薪酬、高度自主性等激励方式支持其创新、激发其活力。经过积极探索,湖南广电已形成局党组抓集团、集团抓台长、台长抓栏目主持人制片人的格局,各级领军人物、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带出了一支富于创新、敢于拼搏、能打硬仗的广电队伍。

三、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湖南广电改革在全国起步不是最早,但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已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我省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在一些领域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比较滞后,离省委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面临着加入WTO后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内强势文化集团跨地域发展的竞争压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认为,要尽快把我省文化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遵循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各类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规律,以改革促发展,制定完善分门别类、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措施,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切实加强行政资源对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同时应坚持大集团带大产业,培育领军人物、鼓励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破除体制性障碍的新办法、新路子,使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负责人:任 丁

成 员:周黎明 刘 军(执笔)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范文第3篇

1.1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发挥党管人才作用, 实现人才凝聚的需要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用待遇留住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 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与空间, 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作用。

1.2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人才资源市场优化配置, 实现宏观调控的需要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能够打破影响人才市场发展的壁垒, 搭建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 从而保证政策、资金、法律保障等措施有效作用于人才资源, 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与合理有效的配置。

1.3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促进人的价值实现实现人才辈出的需要

不断创新完善人才政策运行、评价认定、考核激励、服务保障等机制,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可以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促进实现人的价值, 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为发展经济提供人才保障。

2 黑龙江省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概况

近年来, 黑龙江省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为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1 制定详细的人才政策, 用政策红利释放人才活力

2015年3月,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 该政策从激发人才活力、奖励人才贡献、支持人才创业、培育人才体系、促进人才流动、营造人才环境等六大方面制定20条政策意见。

2.2 简政放权, 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黑龙江省的卫生、农业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核准工作原由省人社厅负责, 现已分别改由市 (地) 人社局和农垦、森工人社部门负责, 省人社厅负责监管和指导;把由省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的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 下放给各用人单位, 由用人单位自行组织实施。

2.3 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激励创新创业

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等5个部门联合制定了《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实施细则》;省政府还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

3 进一步创新黑龙江省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建议

3.1 进一步创新人才规划体系

2010年, 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它为基础, 围绕黑龙江省产业发展重点, 研究制定规范详尽、可操作性强的重点产业人才开发总目录,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省内各市人才开发建设子目录, 作为考核各市人才工作的依据, 从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带动黑龙江省重点产业的发展。

3.2 进一步创新引才机制

3.2.1 优化引才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 采用媒体、报纸、网络等手段宣传黑龙江省人才工作成果, 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3.2.2 实施本土优先的引才政策。

各级政府人才办牵头各单位利用寒暑假时间, 与本地在校的高校学生进行联系和感情沟通, 组织一些参观、考察活动, 培养他们“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朴实情感, 用真情吸引他们毕业后回家乡工作。此外, 要增强人才信息库建设, 在掌握本地在外人才情况的基础上,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与他们联系, 向其宣传家乡发展状况与引才政策, 以亲情乡情吸引外流人才及其智力财富的回归。

3.3 进一步创新人才管理体制

依据人才科学发展、成长的规律, 从人才的管理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选择的人才管理体制。

3.4 进一步创新人才服务与信息反馈机制

各级政府的人事工作部门应加强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以和谐人事关系为目标, 及时做好人事信访申诉、调解、仲裁等工作, 化解矛盾, 协调利益。同时, 围绕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重点, 找好服务切入点, 延伸人才服务渠道, 搭建人才选拔、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一体化服务保障, 聚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 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体制机制是人才发展的根本问题,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对加快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安平.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对策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02期.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范文第4篇

知识经济以及市场经济背景下, 高校旧有工作体制遗留了评价价值问题、竞争机制问题、评价机制问题以及监督机制问题, 不利于发挥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 科技成为影响国际竞争的关键, 科技竞争力直接影响国家、地区未来竞争前途, 对提升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属于国家创新体系关键组成部分, 也是只是传播、知识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肩负科技创新使命。从目前来看, 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问题, 不利于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从目前来看, 在一定程度上, 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科研管理体制, 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科技发展需求, 那么就需要有效满足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需求, 这样成了高校迫切解决任务。

二、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是科技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

高校科技管理主要任务在于严格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 结合科技管理特点, 实现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有效整合, 促使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目标有效协调, 同科技发展趋势适应, 为科技活动高产出提供保证。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科学研究领域逐渐扩大, 同时研究对象愈发复杂, 逐渐涌现分支学科, 科学交叉发展态势愈发明显。考虑到研究对象复杂化与学科交叉融合, 仅凭某个学科、个人力量无法有效满足研究需求, 研究手段多样化, 促使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以及迅速扩散, 科研成果转化周期较短, 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间关系愈发紧密,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科学技术逐渐深入到生活各个领域, 同时侧重强调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特别是科技方面投入增加, 这就使得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资金投入需求增加, 科技和社会有效结合, 呈现科技社会化趋势。总而言之, 无论是现代科技还是内容形式, 都呈现出不同, 这对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提出新要求。

三、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整合较难

中国高等教育同科技工作间长期处在多头管理、三权分立体制。考虑到科研资源较为有限, 市场调节力不足, 缺乏完善的共享机制, 这就使得人们愈发认识到整合资源重要性, 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 都可能出现推送甚至是抵触情绪,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化鲜明, 进而出现了重复建设、多头管理、分散投资局面, 这就使得科技计划落实存在着主观性与随意性, 国家计划演变成为部门计划或者是行业计划, 这就使得高校科技创新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同时, 由于人力与物理的过度分散造成集成关心困难, 缺乏集团化的作战能力, 对于重大的研究课题无法承接。

(二) 政府过度干预

从目前来看, 国家制定了重大科技计划, 从确立具体的研究项目到改进程序都呈现出科学化、民主化以及市场化, 这就使得政府集权地位根植较深。政府与政府管理工作部门不仅控制着主要经费, 还需要掌握大量项目, 这就使得各路科技力量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政府转, 很少人去关心市场真正的需求。从目前来看, 高校缺乏通畅社会资金的吸引渠道, 主要向政府申请研究经费, 政府资金投入方面, 高校占比比较低, 对高校基础研究以及高校自主创新产生了严重的制约。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与教学研究型大学, 不仅需要承担人才培养工作, 还承担着科学研究工作, 那么就需要高校有效处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间关系。从目前来看, 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 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协作机制, 目前科研体制侧重项目的主持人负责制, 科研管理工作仍然虽然还能够稍许介入, 但是学校以及教学管理工作部门几乎无法进入到科研项目, 这就使得学生缺乏参与科技探索机会。此外, 由于教学设计较为僵化, 本科生往往只是按部就班上课与参加实验, 但是应用弹性比较差, 学生参与科技工作机会比较少, 不仅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还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与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

四、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议

(一) 创新科技管理工作体制

适当的调整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结构,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 逐步调整中央对于科研、高校教育等领导管理工作体制, 调整或者是组件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负责高等教育机构与科技创新机构, 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工作的统一领导以及统一管理。通过改组科技高教结构, 实现科技与教育宏观管理协调, 实现高校科研机构“法人化”, 实现自主管理与自主运营, 实现科研机构与高校优化重组, 结合目前改制工作情况, 进行分门别类, 因地制宜, 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 实现院校和高校间合并重组, 为创新科技管理工作体制不断努力。

(二) 有效发挥多学科资源的优势

从目前来看, 中国高校科研资源存在着严重短缺, 同时, 却并没有有效保护和有效利用现有科研资源, 资源浪费问题较为严重。科研资源配置工作部门间未构建有效联系, 不同资源的配置方面处在割裂状态, 这就使得科研探究和不同学科间相互分离, 对高校的科研创新活力和科研创新生命力进行限制, 这就使得高校的科技管理无法构建统一整体与协调管理, 直接影响整体的科研实力以及科技管理水准。在优化科研资源过程中, 需要搜集以及分析数据信息, 构建全面性、系统化科研资源数据库, 包含科研设备、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等, 对基本数据信息充分发挥, 构架评估模型库,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建立, 同高校各个学科准则与学科相关规范相契合, 满足高校的发展要求。

(三)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调整功能

为了能够有效发挥公益科技主导作用, 那么就需要逐步减少科技竞争领域关于企业科技活动方面直接投入, 同时增强公共卫生领域、国防安全领域、农业领域、交通领域等方面科技投入, 提升工艺研究机构支持。为了能够更好发挥国家大型创新平台的建设作用, 诸如,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外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 等等, 为实现全社会科技创新构建畅通渠道。为了能够构建财税调控机制以及金融政策调控工作机制, 借助调整财税政策与应用金融手段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促进财税政策与金融手段良性互动, 增加科技企业对高校、科研机构等方面投入, 为了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科技中介工作机构, 积极鼓励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等参与到科技创新中, 为经济服务与社会发展服务, 实现组织的网络化、功能的社会化以及服务的产业化, 实现科技管理工作体系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发展对高校的科技管理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高校的科技工作属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关键组成部分, 对高校的科技工作发展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对创新高校科技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不只是人才培养基地, 还是科技生产场所。科研与教学是目前高校两大工作主体, 为了能够更好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那么就需要重视科技创新, 创新科技管理工作。科学管理对提升科技管理工作队伍工作水平, 推动科技创新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科技管理关键在于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随着国家愈发重视创新体系, 高校科技管理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 只有改革目前运行模式, 构建创新科技管理良性工作体制与工作机制, 才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时代赋予科技的使命。

摘要:高校并不只是知识孕育地, 还是信息技术优先发展地方, 学校教育体系中, 信息时代直接影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教师教学手段。科技管理属于系统化、复杂化、开放性工程, 涉及了多方面因素。本文对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 提出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议, 为提升高校科研的综合实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科技管理,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 曹越, 范良松.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5 (14) :18-19.

[2] 刘先芳.浅谈新时期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理念与机制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9 (2) :120-121.

[3] 胡瑞媛, 张毅华.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对策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 2006 (s1) :18-19.

[4] 张忠迪.高校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 (11) :124-126.

[5] 蒋艳萍, 杨征, 章家恩等.广东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2 (22) :107-110.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范文第5篇

一、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具有全员成本核算的理念, 其指一种鼓励全员参与到成本核算中的方式, 实现对企业财务成本全面的核算, 形成一种完整规范的成本核算机制, 从企业成本结构深入进行分析, 对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购置、材料的消耗以及人力的支出等实现全面的控制, 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具有全面风险的管理理念, 在企业经营、筹资和投资等过程中都具有很大的风险, 面对以上风险, 全面风险的管理理念能够有效地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要从财务内部的控制制度完善, 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监管, 还要对国家宏观的调控政策情况进行实时掌握, 加强风险的防范;另外企业还需要具有质量管理的理念, 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强化财务管理, 保证财务管理中各部分工作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满足预期质量要求的标准。

二、财务管理机制

在财务管理中, 想要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效果, 管理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中需要具有绩效考核的机制, 通过绩效考核机制能够对企业预算的执行、工作质量以及投资决策等实现监督, 保证其满足经济指标要求, 实现对财务管理效果的提升;企业需要具有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要根据新会计的准则进行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 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简化和改进等, 保证其机制的与时俱进;另外, 财务管理还需要具有财务人员的选拔机制, 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财务的直接实施者, 他们的综合素质对财务管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对财务人员的选拔机制完善和创新, 能够有效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入职和入岗, 实现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 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财务管理方式

(一) 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

财务管理本来就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 要想实现财务管理质量提升, 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财务精细化管理中, 需要对预算评估实施管理, 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高效的分配, 在进行预算业务精细化处理中, 对处理过程要严格进行, 作业的预算也要和企业业绩进行有效协调, 另外, 企业还要对成本实现精细化管理, 这也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中的重点, 市场经济体制下, 对企业各类成本的支出进行缩减控制, 才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企业成本的管理中, 要先对企业成本使用进行预估, 以节省为原则来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 比如, 在企业的原材料耗费中, 要对原材料购买一直到产品营销整个过程的成本进行控制, 将使用成本使用和预算进行对比, 避免出现成本的浪费情况。

(二) 使用财务集中管理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要想实现财务有效管理, 就需要其具有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方式, 这也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必要途径。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有效地发挥作用, 可以使用财务集中管理的方式, 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财务有序和分层管理, 还能够增加企业内部人员凝聚力。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重组和改善, 成立一定的总会计师管理部门, 来让其对企业每个部门都实现统一管理, 这样就能够保证财务管理的效率, 避免出现管理中的混乱想象, 企业财务资金也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 促进资金分配的有效性和均衡性, 总会计师管理部门的构建, 有效实现了企业财务集中的管理, 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 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先进信息科技技术得到了开发和应用, 这也为财务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 企业就需要充分把握时代技术和环境的优势, 来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和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企业可以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 在此信息财务管理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登录权限, 企业各部门人员需要对其成本信息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进行及时上传, 财务管理人员就能够对企业财务信息实现全面实时的掌握, 这样就增加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同时通过财务管理系统还能够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 对其资金使用的情况能够实现有效的监督, 对财务风险实现有效地掌握, 另外, 通过财务管理系统还能够对财务信息实现整合优化和储存, 为企业的发展决策制定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财务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具有良好的运营水平, 就需要企业及时进行财务管理理念、机制及方式的创新, 也是时代发展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摘要: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 也导致市场经济面临着剧烈的竞争。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财务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企业财务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 下面, 本文就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理念、机制及方式创新进行分析, 希望对企业管理和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孙新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探究[J].经济视野, 2014 (12) .

[2] 刘畅.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理念、机制及方式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 2017 (13) .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范文第6篇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己任,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农户+超市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市场连接型、龙头带动型、专业协会引导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镇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镇现拥有耕地面积75000亩,旱地面积10000亩,山林13000亩,河流总长度368公里,渔船总数348艘。我镇虽然在保障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较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龙港的农业与工业间、城乡与城区间的发展仍有差距,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传统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农户缺乏对土地流转法律观念的了解,农田抛荒现象屡有出现,粮食生产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二是营销人员缺乏,销售信息不畅,出现流通环节多,中间销售资金份额大的问题。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不高。1

四是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最基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保鲜贮藏室,形不成商品经济。

二、创建农业联合社的重要意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联合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的整合。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职能和作用

(一)完善组织,创新模式

我镇以联合社为龙头,以“企业+农户+超市”的模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着力完善组织体系,探索发展新模式,努力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政策要求。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组织各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金互助,逐步扩大生产领域,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我镇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的经济实体体系。着力提高联合协作,共同辅设致富路。作为一个跨行业,跨区域,跨实体的联合性团体组织,以扎实工作作风,有效的服务理念,积极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涉农经济组织和经济股份加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

社、涉农经济组织组成大合作社、大联合,逐步建立起畅通高效的协作机制。

(二)强化纽带,助农帮农

我镇联合社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宗旨,解决各专业合作社农户遇到新困难和问题,为镇政府分忧。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产生的新建议,及时反映给当地政府,协调政府与合作社间、合作社与合作社间的关系,使其真正成为沟通“三农”的桥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帮助作用,结合我镇各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积极引导各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兴建或扩建效益好的农业生产基地,引进新品种,利用合作社间、农民间的联合优势,发挥联合社的平台作用。

(三)拓宽渠道,多方出拳

我镇联合社充分利用其优势与财力,努力做大、做强农业企业自身体质,按照章程规定实行自我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引导有实力的农民合作社,拓宽经营渠道,贯彻实施省府(2012)73号文件精神与内函,着力创办农民合作社产品初、深加工企业;实行规范化生产,商品化流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机制,以解决季节性农产品协调和卖难买难的问题,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截止2013年底龙港镇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达367家,从业在

册人员1800余人,注册资本金2.5亿元,固定资产1.5亿元。年种植水稻15000亩,西红柿7000亩左右,蔬菜10000亩左右,养殖业面积5000亩左右,瓯柑种植4000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6000余亩,占土地总面积45%;带动农户数和转移第一产业13000余户,占农户总数45%;实现农业产值4.9亿元。2013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76.6亿元,农业总产值9.1亿元,工业总产值337.5亿元,财政收入18.5元,人均纯收入15370元。

四、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未来发展展望

我镇联合社目前发展的思路是建立规模大、效益好、规范化、集约化的新型经济组织,把科技是第一要素作为联合社发展的核心原则,促使我镇农产品走出镇门,挤进国内,跨入世界。

(一)我镇现有耕地7万多亩,水稻5万多亩,其中种粮大户、合作社15000亩,为此我镇将以联合社牵头,筹建农产品、粮食初深加工企业,计划投资购进大型碾米机、烘干机、烘干调换机及其它基础设施,预计年烘干及深加工粮食7000吨,能解决龙港镇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15000亩,1400万斤粮食生产安全,通过科技和先进设备投入,提升粮食附价值收益约1000万元,真正全面实现农民+企业+市场(超市)愿望,达到跨入竞争市场行列。

(二)切实做好市场对接,提供龙港及周边区域发展西红柿的形势,努力开拓营销市场,建立良好优美的交易平台,

计划投资创办13000平米的综合西红柿交易市场,以缓解龙港镇7000余亩约1亿斤的农贸集散困境,从而增加劳务收入300-400万元,同时能解决200余人的就业问题。

(三)为有效稳定桌上产品安全,确保菜农的有效收入,我镇计划投资建立(果品、蔬菜、保鲜)高湿低温库,建立龙港镇1万亩蔬菜种植指导、收储、保鲜、销售一条龙服务

(四)瓯柑是我地的传统果品,有着解毒、止渴、去火的作用,同时也是送亲访友的最佳果品,有着历史良好美说,但市场面局限,影响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价格有所回潮的迹象,为解决果农种植积极性,联合社计划投资创办瓯柑深加工成汁,从而提高单位价格和市场供给。

为明确联合社农业经营体系是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镇政府将联合社农业经营体系主体发展摆在议事议程上来,加强指导和监督,继续加大土地流转支持力度。预期到2016年,土地流转率达70%,带动农户转移第一产业率85%以上,继续支持并制定观光、休闲、绿色农业的创新机制,拓展其发展空间,实现农、工、商同步发展。此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联合社与粮食生产安全建设,促使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发展。鼓励和支持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联合型和产业链的生产渠道上来,在此基础上全面实现龙港大农业、企业大覆盖。加大对联合社创办实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土地使用、规划落实、项目审批、农电

上一篇:流行病学实习教程答案范文下一篇:改造工程安全技术交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