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7

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项目;抄袭;实物制作

作者简介:吴丽萍,女,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能够在现代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运行维护,机电产品制造管理与技术服务等电气工程相关部门,从事各类自动化生产设备及机电设备的操作管理、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从事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质量控制、产品销售与客户服务、产品技术改造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高职机电一体化职业岗位群主要是:生产技术操作员;生产管理技术员;维护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产品服务技术员。其典型的工作任务有:生产设备的操作与日常管理;机电产品的装配与检测;生产工艺编制管理;机电设备安装与运行调试,等等。[2]我们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过程中秉承: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所有的课程设置都经过严格的论证总结,然而在毕业项目环节与培养目标存在一些脱节。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令人堪忧,要进一步明确高职毕业设计主要考核目标与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之间的差别,进一步规范毕业项目的教学管理,积极开展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毕业项目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毕业设计的本来目的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全面的考核。这本来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实习劳动强度相对较大,要完成一篇综合设计论文是非常有难度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抄袭变得简单而便捷,为了应付学校的考核,一些学生用短短几个小时就能拼贴出一篇毕业论文。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今年教育部出台了知网检索的要求,就是学生在参加毕业答辩前需要讲论文进行中国知网的重合率检索,如果重合率高于30%将无法参加答辩。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种破解之法也在学生之间暗暗酝酿。要从根本上杜绝抄袭现象,还应该从知识的浮夸和大跃进中回归理性。

针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毕业生的不同实习情况,不妨将毕业设计更正为毕业项目,将项目类型上大致分成三类:行业调查报告、工业案例、实物制作。(1)行业调查报告是针对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学生,不妨将其创业想法变成毕业项目的一部分,帮助其进行行业调研、分析市场,为其将来的创业做好前期准备;(2)工业案例是针对已经在企业单位实习的同学,将其在企业中所学汇总成报告,这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得到推行,效果也不错;(3)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去企业实习,比如继续深造读本科的,那这类学生不妨推行下实物制作。前面两种类型在高职院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本文重点提出实物制作作为毕业项目的思路。

一、为什么要推行实物制作的项目类型

创新,首先要对某一个事物的熟练掌握。只有对工作原理或流程了如指掌,才能够发掘其内部规律,进而提出有建设性的创新。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高等教育中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是有所创新,如果一篇毕业设计中没有创新点,全部都是别人的东西,则理应认定其不是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那么,反思一下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不是有点点脱离实际呢?作为一个从应试教育中走来的高校毕业生,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书本和课堂,更多的偏向于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工作和实践的经历,他们不知道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和创新,其结果肯定只能是纸上谈兵,运用到实际中也是不堪一击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既然这个评价标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拔苗助长、好高骛远的要求,那么为什么不改变评价标准,回归到其应有的水平上来。

实物制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完成很多任务:询价,控制成本,选择材料,购买材料最后动手制作。这一系列的任务远非课堂学习可以教授的,对学生的提高和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学生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作品,会给他成就感和自信心,而这种专业上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对他莫大的鼓励。现代的高等教育,不应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不应把培养尖端科技人才作为全民教育的目标。要知道并不是高职层次的学生就是做操作工,技术工人的,在新近统计的富豪中不乏一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九江学院毕业生的身影。

二、如何实施

在选题上,应具有广泛性。学生可以选择任意感兴趣的项目作为课题,虽然很多毕业项目的课题在网络上一搜,可以搜索到无数个版本相同的课题。以机电专业举例,“自动遮光窗帘的设计”、“音乐喷泉设计”、“自动晾衣架设计”……可真正做出实物的可谓寥寥无几,而我们选择其中一个课题并制作出实物,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而单纯以课题没有创新性来全盘否定那就大错特错了。很多的问题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才能发现,而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有好的想法和灵感,有些甚至可以推进某一产品的改革。

在项目流程上,可以参考以下步骤:收集资料—选题—制定初步方案—询价—报价,申请资金—购买材料—动手制作—形成报告。在项目实施之前统一召开动员大会,在会上统一讲解如何申报项目、申请资金、购买材料,后分头实施。如果有条件可以设立设备处或者材料科,提供常用的型材,如铝合金材料、钢板等,提供一些简单零配件的加工,成型和必备的工具。

在项目管理上,应该具有灵活性,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团队合作,选定项目经理人,全面统筹项目的运行。可以跨系部合作,如“机电系学生+精密系学生+工商系学生”,以便于发挥各自所长,更好地完成任务。

在评价标准上,以最终的实物成品为主要依据,结合制作的难易程度以及制作过程的成本控制、项目报告等因素。[3]实物完成后就可以申请答辩,答辩不再是以一份项目报告为主要依据,答辩的问题也不再以专业问题为主,而注重于学生在此次毕业项目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工作量是不是饱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正确等,这些更加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方面。有些学生专业知识学的不怎么样,但其社会活动能力特别强,能够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有些学生有独到的眼光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这些学生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就应该更加的结合实际给予评判,而不是用论文一刀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学校被评价为优等生的毕业后表现平平,而很多被评价为差等生的却风生水起的原因之一。

高职机电一体化学生不同与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大多理论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动手能力较强,普遍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不明,自觉性较差等问题。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如何很好的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的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4]将实物制作纳入到毕业项目类型中,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有很多体现个人创意的作品涌现,为商业设计带来灵感,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建刚.高职高专电工电子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30-131.

[2]罗胜.有专业特色的机械类“电工电子学”课程建设与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41-144.

[3]姜大志,孙浩军.基于CDIO的主动式项目驱动学习方法研究——以Java类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59-164.

[4]强琛.高职院校生源状况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67-68.

[责任编辑 秦 涛]

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教学;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必须顺应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这也是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要求。因此,对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满足社会岗位对机电人才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一、中职机电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不完善

教学方法不完善是导致中职机电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中职院校在开展机电专业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将多媒体与机电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机械专业图,如果不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下无法有效学习丰富的机电知识

(二)缺乏实践

由于机电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机械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中职院校在机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实践方面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期间,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机械方面实践机会。这样将导致学生机电操作技能欠缺,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机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机电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中职机电专业教育目标突出了职业岗位的重要性,旨在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考虑到学生择业和转岗能力,机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职业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日后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我国中职机电专业的课程安排仍未形成最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安排课程之前必须经过大量横向纵向的比较,课程前后要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循序渐进或接近企业工作实际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为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从而实现教育与工作的完美结合。其次,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就要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不能一味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对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此外,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教师应把课堂中心由老师转变为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导过程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不足之处从而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需要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抓住机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这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总结的机会总是十分宝贵的。

(二)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专业实践针对性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学生和教师一同完成的一种独特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专业教学的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时候必须要满足一些条件:

(1)实施项目教学法时,该项目必须要有明确的任务说明,同时该项目的工作成果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在项目的教学中具有固定的教学内容;

(2)项目教学法在教学的同时可能具有一些难度,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者是实验教学的时候将该项目的一些特有技能组合在一起向学生进行讲解;

(3)要联系实际,使目前社会上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该项目有一定的关联;

(4)有特定的产品进行展示,这样在项目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学生才能有能力去独自处理;

(5)在学习的末期,学生和教师之间应该进行共同讨论,分享彼此学习的方法,评价各自的工作成果。

对于项目教学的开展,必须联系实际,遵从企业相关工种的技能要求进行设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既要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即要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又要把实践教学置于核心位置,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摒弃传统"填鸭式"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从而迎合中国现阶段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良好专业技能与高尚职业道德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卢霞.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2015,(09).

[2]张元通.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9).

作者简介:陈志琴(1985-),女,汉,江苏南京人,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建筑系老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核心内容;课标解读

【作者简介】1.王猛,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督导评估办公室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开发。2.杨欢,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类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近期,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相关专家开发并颁布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六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试行),对全面深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课标开发的依据与思路

本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有“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六门课程。这些课程标准主要是针对《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部分课程在加工制造类其他专业通用),是该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下位文件,故这些课程的名称、核心内容与之匹配,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也与之匹配,并为培养“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文件保障。

本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六门核心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依据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同时也合理融入相应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如维修电工(四级)、装配钳工(四级)等。同时,课标还参照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本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包含了必修课程中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两种课程类型。其中“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为本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的职业特定能力,“机械基础”等五门课程均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群的通用能力。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课程标准基本开发思路为:以加工制造类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依据本专业及数控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共性、一般性要求和基本规格,兼顾个性、扩展要求和特殊规格,整合形成适合多个专业使用、具有公共平台特征的课程标准,如“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三个专业;对于“机械制图”“金属加工与实训”两门课程未开发的课程标准,则可按《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8号)中的相应课程教学大纲执行。

二、课程标准主要核心内容解读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基本框架主要由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及说明组成。教师只有系统、准确地理解各部分的内涵,才能全面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课程性质,加深对其类型、特点、关联课程等的理解

对于课程性质,教师不仅要理解各门课程的类型,更应理解课程的特点、前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等。首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五门课程均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时必须突出基本技术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获得及基本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为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学习或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获得奠定基础的;而“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则更注重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其次,六门课程标准总体上体现了学做合一的课改思路。但由于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整合的程度不同,课程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如“机械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在强化基础技术理论学习的同时,分阶段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等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技术知识与技术应用有机融合。

最后,关联课程,即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如“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的前修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后续课程为维修电工考级技能训练。在课程性质中突出关联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引导教师从专业整体的角度来理解课程的地位和功能,强化专业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前修、后续课程的认真研读,授课时就能达到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以致用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清课程设计思路,整体把握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标准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反映职业岗位规范和最前沿的技术要求,体现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反映了“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理念,呈现了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教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课程的整体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工匠精神”。如“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要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的要求。

第二,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各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性质对核心素养提出了培养要求,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要求包括:知识素养——掌握PLC指令使用与编程的方法及通信、组态技术;能力素养——会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分配I/O端子、设计PLC控制原理图,实现PLC硬件系统的正确安装;实践素养——能选用一种PLC编程软件完成程序的编写、调试、仿真、下载和监控,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发展素养——具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素养——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安全意识;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职业品质。

第三,关注中高职衔接,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为继续教育留下接口。如“机械基础”课程的“常用机构”及“机械传动”两部分重点内容以定性分析、应用分析及拆装技术为主,但也有类似“传动比”计算等的定量分析,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衔接。

第四,体现“课证融通”思想,将相关企业、行业的职业标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课程的“对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标准,按工作过程导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构建学习单元”;“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对接国家维修电工(四级)职业标准,精选企业典型项目和工作任务”等。

(三)分析课程内容与要求,全面践行理实一体的实施策略

课程内容与要求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除了要熟悉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能力点及其应达到的水平外,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理解“课程内容与要求”两个表式的选用原则。“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这三门课程标准选用了项目课程的表式(如表1所示)。这类课程是以典型的教学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完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江苏省近年来“三以一化”课改的成果。“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三门课程标准采用了模块化课程的表式(如表2所示)。这类课程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各教学单元的属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的特性。

第二,全面分析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理解各项目(或模块)间的衔接关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顺序。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主要由“初识PLC控制系统”“三相异步电机点动与长动的PLC控制”等多个项目组成,各项目和任务是根据PLC工业控制对象以及控制要求的不同,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递进关系来编排的。课程实施时,则必须按照“内容与要求”的逻辑顺序及任务实施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

第三,合理设置教学的“情境性”,规范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必须与课程的教学内容匹配。故学校要根据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相关要求,完善基地建设,为教师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中提出的“本课程宜在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实施,应配置电脑、投影仪、PLC安装线路板及相关器件(套/人)或PLC系统综合实验装置(套/2人)的专业实践教学设备”等。

第四,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要将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和“教学建议”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实施时,建议采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控制要求分析、资源端口分配、电路原理绘制、电气元件选择、电路安装检测以及程序编写调试的工作流程,组织每一任务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按照“任务引入—功能分析—组织实施—结果测试—撰写报告—评价反馈”的顺序编制学习任务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活动等。

第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门课程标准均结合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评价建议,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和调试”课程的“对于设备的组装,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促进其对工艺要求的认识;对于设备的调试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规范操作过程、强化安全意识”。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如“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对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典型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故障排除与维修等操作技能的检测,依据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要采用观测、现场操作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引入PLC系统装调的现场操作、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学习成果评价,结合PLC控制理论的课堂提问、答辩等学习态度评价,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六,倡导校企合作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各门课程标准均对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引入企业元素”“工学结合”等开发建议,努力实现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引入生产现场情境、操作规程、工艺卡片等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任务书、作业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强化技能学习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开发基于Internet的仿真性教学资源、实践性视频和各种多媒体素材”;“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和调试”课程的“以企业应用广、技术先进的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整合设计梯度明显的典型教学项目或教学案例”等。

此外,了解学时与学分,合理选择学习内容,也是教师理解课标、用好课标的重要条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6门课程标准同时给出了学时与学分,说明它适用于学分制和学时制两种情况,便于弹性学制的实施,其数值与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具有多专业通用的特点,涉及具体专业使用时,要结合课程标准“说明”部分的描述,合理选择学时与学习内容。以“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为例,该课程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占56学时,3学分;课程内容中的“*”部分必须选学(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则不学)。

三、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6门课程标准的颁布,是落实我省中等职业教育“2.5+0.5”学制改革,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省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阶段性成果。虽然是试行稿,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它的实施对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入推进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全面更新了教学的观念。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最大区别在于: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等的转变。核心课程标准的颁布,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厘清了教学文件的关系。省教育厅通过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系列教学文件的颁布,帮助专业教师厘清了专业与课程、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及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上下位关系,明确了职业学校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依据及课程开发的逻辑顺序。

最后,确定了质量标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6门核心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与颁布,从政府层面明确了该专业全体学生的专业学习基本要求,为后续对口单招、学业水平测试等工作提供了质量检测的依据及最低标准,为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

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产品;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支主力军,对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出合格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人才担负着重要责任。近年来,高职机电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暴露出机电专业培养模式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国内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来源于国内本、专科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对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进行科学论证,在教学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课程改革从未停止过,但是对专业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的基础研究仍显得非常薄弱。因此,对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

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由来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机电工程类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响下,国内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机电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内普通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普通高校传统上的一级学科工学包括22类二级学科,其中有机械类、电工类等,随着科技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近十几年来,原来的学科界限已被打破,其中,二级学科中的机械类、电工类整合为机电类专业,包括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专业。我国的多数高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办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可见,开办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历史并不长,但迅速在各工科类本、专科高校得到普及。开办初期,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包括了机械制造专业和电气专业的绝大多数主要专业课程,当时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科技发展,产品设计者既要懂机械设计,又要懂电气设计,因此,专业课程基本是上述机制和电气两个传统专业的简单叠加,使得这种课程模式成为现今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模式的基础。由于未作仔细论证,这种课程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内容多(包括机制和电气两个专业的课程),学生负担重;课程设置简单化,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甚至有些课程出现重复内容,等等。

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由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自主性强,办学灵活性大,因此,相应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方面的研究很广泛。研究者普遍认为,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现有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突出以技能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观,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实验、实训环节不够完善。(2)现有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不能与周围大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没有很好地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观。(3)现在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很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4)有些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前后脱节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的情况。(5)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的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6)教学方法、手段不够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7)缺乏能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的课程。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所在,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突出以技能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观,文化基础知识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应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训力度,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手段。

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现状及分析本世纪以来,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先进课程体系的借鉴,同时学习国内高校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课程模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例如,立足于教学体系稳定的厚基础、宽专业课程模式;针对就业的企业“订单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教学和实训教学模式;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等等。总体看来,高职院校通过不断改革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有不少高职院校被动地频繁调整甚至更换专业,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随意变化,未经仔细论证,缺乏科学依据,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教育资源的长期积累和教育教学的稳步发展,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也有待考量。综合看来,不少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是针对每个问题逐项解决,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滞后于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基础研究不够,因此,课程改革的结果往往治标不治本。

机电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笔者认为,应以机电产品为根据,构建完整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通常的机电产品包括机床、汽车等,均由机件实体和多个系统组成,其中包括机械传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液压或气动控制系统等,这些实体及相对独立的系统协调配合后组成一个完整的机电产品。因此,机电专业的课程应包括上述实体的设计和制造以及各个系统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可偏重设计、操作与维修或某一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既可偏重实践与应用,也可偏重某些理论及创新。从机电产品出发进行课程设置,可以避免课程的遗漏或重复,又可以在不动摇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对某些课程进行增减或组合,做到心中有数。具体方法是将机电产品分解为多个组成系统,以此为依据,设计出机电专业的组成模块,每个模块由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组成,如图1所示,机电产品可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即机件实体、机电产品外形与组合、机械传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如图2所示,即机件制造模块、外形设计与组合模块、机械传动模块、电气控制模块、液压与气动控制模块等。每个模块的构成如图3所示,即分为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层次。模块课程构成明确为技术基础、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并结合实际,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相应课程相结合,即技术基础+实验、项目课程+实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习+考证,使专业教学与实践逐步深入。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主要目标是以机电产品的组成为出发点,构建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制定出一整套机电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这样有利于稳定专业教学,加强师资管理,提高对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简而言之,是要搭建一个稳定的基础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灵活地、不断地创新发展。具体内容包括:(1)机电产品外形与组合课程模块设计;(2)机件制造课程模块设计;(3)机械传动系统课程模块设计;(4)电气控制课程模块设计;(5)液压与气动控制课程模块设计;(6)综合协调各模块,删除重复课程,必要时可以跨模块进行课程组合,完善并最终确定各模块中的课程。

针对课程设置方案的分析与讨论

以机电产品的组成为根据,将机电产品分解为一些相对独立的系统,对应这些系统,设计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构成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模式的构建方法具有基础性特点,也具有创新性,因此,兼具稳定性和良好的适应性,这无疑有利于这一课程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主要观点及特点(1)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维修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而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正是要传授给学生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机电专业课程与机电产品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认真剖析机电产品的构成,将其分解成一些相对独立的系统,对应这些系统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是一种既直接又科学的制定机电专业课程模式的方法。(2)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相对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就专业而言,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设备的利用、师资和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很有利。基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定课程模块,是一种基础而稳定的课程设置模式。(3)相对独立可分的课程模块有利于创新,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可以灵活地调整某个模块的课程,而不是牵一发动全身地把原有计划全部打乱,这无疑为创新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成为创新的基础。

课程设置方案的创新之处(1)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对应这些系统设计出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构成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这种以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为出发点的方法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2)目前,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设置来源于传统的普通高等院校,高职教学研究也多集中在专业内具体课程的设置及理论课与实验、实训的比例方面。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入手,即从根本上系统、全面地制定相应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可以认为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研究与应用的价值机电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社会对这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前景也较为广阔。虽然近年来高职机电专业得到大力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机电专业缺乏一套基础的、科学的、相对稳定的、得到普遍认可的课程设置方案。因此,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样一个宏观前提下,潜心进行基础研究,全面梳理、制定出一整套适合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机电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并将这套方案试点应用于教学具有良好的客观条件。通过跟踪调查、比较研究与评价,可以使方案不断完善。这一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将为高职机电专业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基础研究资料。

综上所述,基于机电产品的组成构建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研究,既是基础研究,又具有创新性;研究目标明确,基本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直接、可行;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际教学,可以比较与评价并可以调整;在稳定基础的同时可以不断创新,使该模块式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由此可见,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左清.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亚杰.现实与未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2008,(9).

[4]陶潜毅,孙中义.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5]张炳南.对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

[6]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张艳红,宁维正.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J].现代企业教育,2008,(1下).

[8]教育部,中国高教学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丁世民,等.ISO9000质量体系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实践[J].滁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9).

[10]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沈美媛,张琦英.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6,(8).

[12]李曼.关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13]曾学礼,方新平.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抽样统计分析[J].职业圈,2007,(12).

[14]徐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及其促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15]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16]郑亚虹,夏健.高职教育知识结构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作者简介:

郑亚虹(1963—),女,博士,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主要技术,其次分析了故障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于矿山的机电设备越来越先进,设备的构造也更为复杂。要实现矿山企业的高效生产,就需要保证这些机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若机电设备的损坏事故频发,将会造成矿山企业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故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提供参考。

1 我国目前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主要技术

目前我国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常见的主要技术有主观诊断技术、智能诊断技术、仪器诊断技术以及数学模型诊断技术。

(1)主观诊断技术是维修人员利用检修仪器设施,利用自身的经验来对发生问题的机电设备进行诊断。该检修方式在实现上方便、快捷、处理问题速度快,但可靠性不高。主观诊断技术往往有直观检测、逻辑分析、参数检测等方式,其中直观检测方式是利用人的感官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查找分析,采用该方式可以行之有效地进行机电故障的查找并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2)智能诊断技术是通过对出现问题的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对人脑特征模拟来采集、传递、处理、分析信息,进而判断故障原因,该诊断技术需要构建完整的数据库,需要将采集的信息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诊断的结果。常用的智能诊断技术有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

(3)仪器诊断技术是利用相关的仪器设施来对机电设备的各系统进行检测,并通过分析检测结果来进行故障诊断。通过仪器检测设备可以获得机电系统有关的温度、压力、速度、频率等相关参数信息。常用的诊断仪器可以分为通用型仪器、专业型仪器以及综合型仪器。

(4)模型诊断技术结合了数学方式,该诊断技术将传感器技术与动态测试技术相结合,将模型的建立与信息的处理进行融合成为一种诊断的方法。首先需要获得所要测量的机电设备的特征参数,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判断,利用特征值的变化找到发生故障的原因。

2 故障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中的应用

2.1 采煤机的故障诊断

采煤机中,故障诊断更多的是围绕变频器通信以及设备故障诊断这两个模块。变频器通信模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呈现出采煤机运作的相关参数。譬如:运作电流、变频器电压以及运作速率等。作业人员,在最短的时间里便可清楚采煤机不同部位实际的运作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变频器有下列不同的功能:过载、额定电压以及额定电流保护等。电气设备诊断模块,一般需要和互联网相互连接,将问题采煤机中的信息数据传输到屏幕上。技术人员利用显示屏便可对设备故障作出准确地位置分析,了解其中的原因,采取可靠的解决方案。如此,故障能够在短时间里排除,为煤炭开采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2.2 电动机的故障诊断

矿山电气设备中,故障比较频繁地应该要属电动机。从故障类型来看,放电以及绕组故障非常普遍。针对放电故障,我们通常会选择电流互感器或是高频检测器这两类工具进行诊断。根据电动机既往故障频率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电动机在运行状态下的各种数据加以测定。接着,再将这些数据与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相关参数作出比对和分析,得到最终的数据结果,并提出可靠的处理方案。对电动机来说,短路故障可根据从前的诊断经验进行。电动机中,电流可能会在短期内明显地上升。技术人员应当结合电流数值的波动和变化,分析和判断电动机究竟属于何种故障,判断其形成原因,并明确具体的故障等级(由于电流上升幅度的变化,其故障的形成原因也有很大的不同)。出现断相故障时,从业人员可以借鉴零序、负序电流及其相关参数值作出判定和处理,根据最终的所得结果提出合理的排除措施。

2.3 提升机的故障诊断

矿山作业中,提升机同样可能会遇到各种故障。比较常见的,为松绳故障。矿山提升机在日常的使用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故障现象。技术人员应当对提升机钢丝绳进行动态追踪、监测。钢丝绳在常规情况下的系列参数,需做好统计。实时观测中,如果发现有些参数发生异常(相较于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参数,其数值差接近某个数值),需马上做好检修,及时找出其中的故障。除上述外,钢丝绳装置应当搭载必要的报警功能。一旦其中的某项或是几项参数发生异常,应当马上将报警信息传至系统控制中心。需将监控装置以及钢丝绳装置之间做好连通,促进自动调整(当某项参数已经变动,如钢丝绳自身的松紧度已经变化,则提升机装置需进行自动调整,对钢丝绳本身的松紧程度作出改善),从而有效地排除故障。

3 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对策措施

3.1 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

生产中引入的所有机电设备,均需控制好它们的性能。同时,需构建设备维修配套的标准制度和管理体系。矿山企业需结合规范或是标准,提出机电设备维修相关的标准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予以认真执行,以确保机电设备拥有合格的运行质量和寿命。机电设备应当提出科学的维护计划,并做好维修记录。平时,要分配优秀的工作人员对各种设备做好常规检测。

3.2 加强机电设备的技术更新

为改善机电设备总体的维护水平,矿山企业有必要对机电设备投入足够的维护资金,从外面引入和购买先进的设备、工艺或是技术,为机电设备的运行品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必须指出的一点,新设备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需做好常规地检查和实验。同时,需提出合理的使用计划。除上述外,需对既有设备作出科学地检查。若发现设备很难适应现行的技术要求,或是伴有明显的故障时,应当对设备进行替换。

3.3 建立专业的设备修护队伍

对维护管理人员作出科学、系统的技术培训,提升总体的业务水平。针对专业水平不同的人员,需定期做好技能培训。譬如说:机电知识比较牢靠的技术人员,需学习和了解如何对设备进行使用,该注意哪些技术要点。同时,需懂得通过合理的维修管理办法开展日常地工作。除上述外,需对设备维护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要定期/不定期做好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教育。

4 结语

对矿山机电设备来说,故障诊断技术直接关系到维护、检修工作的顺畅进行,同时也决定了设备能否安全、有序地操作。广大的维修人员,应当从实践中加深学习,增强个人的专业素养。同时,需引入全新的科学技术来对机电设备潜在的故障作出科学诊断,保证维修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从上述可知:对矿山机电设备常用的故障技术进行引入和管理,有助于减小矿产开采的操作难度,维护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在帮助矿产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润的同时,还可推动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玉祥.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診断技术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 2017(11)

[2]仇金刚.故障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中的应用探讨[J].机电信息. 2015(06)

[3]赵卫.矿山机电设备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 2012(24)

作者简介:

王晓光,男,汉族,1990年出生,安徽省芜湖市人,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山机电、采矿工作。

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机电一体化

作者简介:彭换新,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高职专科教育教学。王文凯,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研究”(编号:2013JSJG355)的研究成果。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将机械技术、电力电工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技术有机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的内容广泛,因而就业面比较广,就业形势也不错,受到考生及家长的青睐。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重视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党的十七大对教育问题有一系列重要的阐述,其中一条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的高职教育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壮大。

高职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复合型专业,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发现目前机电一体化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在不同的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在不同的系或学院。有些高职院校将机电一体化设置在机械系(学院),有些高职院校将机电一体化设置在电气系(学院)。由于所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原因,前者往往偏重机械方面的教学,后者往往侧重电气方面的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放置在不同系(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同。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过分强调机械方面内容,或者过分强调电气方面内容,都不利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建设。如何合理分配各学科内容的比重,是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存在的一大问题。

2.部分课程知识老化、落后。由于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产品日新月异,特别是机电产品正向智能化、柔性化、高精度化、微型化等方向迅速发展。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更新速度加快,而许多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上却往往跟不上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的教材、教学内容多年不变,实验实训设备和实验实训内容也是多年不变。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部分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对课程进行改革,选择合适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景教学、单元教学等,但只是形式变化,实际上教学、实训实验内容没有变化。有些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但相应的实验实训条件跟不上,效果大打折扣。

3.学科内容度的把握问题。机电一体化是复合型专业,涉及电力电工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多门学科内容,如此多的学科知识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不到三年时间去掌握,几乎不可能。因此,在课程编排和每个学科内容的设计上,如何把握每门学科的度,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设计上,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让高职生系统掌握多个学科的内容,可能会造成了机械不太懂、电力也不太懂的局面,或者严重偏机或严重偏电,失去了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因此,在学科内容设计上度的把握,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4.课程教学与实践实训结合的问题。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注重职业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通过实验、校内外实训与课堂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实验实训,的确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上午职业应用能力,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许多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数量种类少且陈旧,不能跟上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实训中,由于实验实训内容单一,师资力量单薄,考核手段不科学,往往多个实训实验内容使用同一套设备。在实训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差,实训实验结果、结论往往存在抄袭现象。

5.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与本科院校不同的是,高职教育更强调教师的双师素质,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职业背景和职业应用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从以前的中专、中职升格而来,但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还停留在中职阶段。而近年来引进的硕士、博士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注重学术和理论,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应用能力却明显不足。这些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队伍素质都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二、解决对策

笔者结合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上述问题,提出若干措施:

1.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复合型专业,主要包括“机”与“电”两方面内容,不管放置在哪个系(学院),都不能过分强调机械方面内容,或者过分强调电气方面内容,否则都不利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根据所处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协调处理好各个系(学院)之间的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各学科内容、“机”与“电”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比重。处理好机械系(学院)与电气系(学院)的关系,协调使用两个系(学院)的教学资源。

2.由于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机电产品日新月异。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根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材、课程内容。例如,许多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PLC教学采用西门子技术,但多年来一直使用S7-200进行教学,而在企业中已大量应用S7-300,400,还有近年来的触摸屏技术都没有体现在教学中。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应该根据这些机电技术的新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发展需要。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选择合适的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实训实验条件进行教学。

3.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复合型专业,学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在课程编排、内容设计上,应该根据地域经济的发展和需要,以及本身实验实训条件,合理组织、安排每门学科知识的内容进行教学,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对每门学科技术的需要。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对每门技术的掌握程度,应根据专业总体要求和需要进行把握。在教学中,根据具体需要对每门学科进行教学,突出每门学科的应用性进行教学。

4.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尽量根据教学内容和总体设计要求,加快实验实训设备建设,通过实验、校内外实训与课堂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除实验实训之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或者让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或者组织专业级别的各种竞赛等方法或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动手能力结合,提高学生职业应用能力。

5.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强调教师的双师素质。部分教师应在理论与职业应用能力上进行提升,新引进的教师则应加强职业应用能力。例如,通过企业顶岗培训、顶岗实习及校企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应用能力培训,使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姝明,李喜田.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10(3).

[2]洪小丽,孙涛.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现状及改革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

[3]刘凯.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3,15(5).

[4]李湘伟,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2008,(2).

[5]吕栋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2,(8).

[6]黄中玉,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1,7(10).

(编辑:易继斌)

上一篇:金融本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生实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