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下的护理保险学论文范文

2024-01-01

老龄化下的护理保险学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老龄化特点是未富先老, 老龄化速度极快, 社会家庭养老负担沉重,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幅提升, 由于计划生育带来的“四二一”型家庭人口结构, 家庭养老负担将极大加大。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老龄化差别大。

2 我国养老现状

2.1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但由于一些省个人账户的基金己用于支付现有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个人账户己变成了空账, 现行制度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模式。

养老金积累少, 养老金缺口较大。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 到2013年, 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

2.2 社会保障金投资回报率低

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过于分散, 缺乏宏观协调平衡机制, 因而使社会保险基金难以集中管理和统一运作;我国缺乏高水平的保险基金管理人才和运营技术的落后, 随着社会保障基金积累的增加, 在基金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手段, 基金保值、增值问题将越发突出。

2.3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由上表可看出,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社区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 但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相比, 很难满足社区所有老年人的活动需求。

3 社区养老: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

3.1 英国社区照顾模式

英国的社区照顾包含:“社区内照顾”提供照顾的主体是老年的家属、邻居、志愿者等, “由社区照顾”提供照顾的主体是社区内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通过建设开放性的院舍为无子女照顾、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

3.2 日本居家养老模式

日本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强调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场所在家中, 社区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满足老年人日常护理、家政服务等需求。为行动能力较差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养老需求, 有超过10000个诸如志愿者服务协会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到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中, 形成了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会舆论效应。

4 社区养老在我国的发展

4.1 合肥市居家养老模式“2460”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为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合肥市在主城区引入市场化机制, 推动“2460”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即“24小时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合肥市预计到“十二五”末, 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 全面建设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城区将新建和改造一批托老所、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 在城市增加养老设施网点, 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建设市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逐步在全市推广应用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服务等多个子系统在内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提高服务效率。

4.2 大连沙河口区依托社会组织建立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沙河口区各街道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独居、孤寡、空巢老人等可免费享受健康娱乐、日间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家政保洁等12项服务。2006年, 大连沙区被民政部首批命名为“全国养老示范区”, 全区每年用于涉老方面的资金补贴近500万元。今年, 大连沙区政府工作报告专题提出:探索推行居家养老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为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疗保障、心理慰藉等个性化、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据统计, 沙区现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136980人, 占全区户籍人口20.8%, 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针对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和生活不便等问题, 沙区在全国首创居家养老模式后, 今年又积极利用社会组织和智慧平台, 开展更加符合区情、更加适应辖区老人多种需求的养老服务。目前, 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融衣食住行医等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已经在沙区的9个街道推行。中山公园街道引入信息化应用系统, 通过为老年人提供“一键通”呼叫终端, 全天候提供紧急支援、信息查询、远程医疗、社区服务、家政上门等服务。沙区还为辖区老人就近提供休闲娱乐等托管服务, 使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过渡。

4.3 经验与启示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社区养老模式来应对。基于我国国情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 政府要重视社区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推进其发展。英国养老服务由政府主导, 这也使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具有高福利的特点, 政府在社区照顾模式中承担了主要的开销, 这使英国的老年人在支付较低成本的情况下享受到了社区服务。但因我国的“未富先老”和庞大的人口基数, 要政府承担主要开销显然不可行, 因此, 政府要在其中扮演指导者和监督者角色, 积极引入私人资本的加入。

第二, 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化, 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迅速, 这就需要更多人投入到养老产业之中。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如日本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就有相当一部社区养老工作由志愿者承担。

第三, 根据我国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因地制宜, 提供多样化服务。如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 老年人多有宗教信仰, 开展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问题。而在上海等发达地区, 老年人相应思想较为开放, 对新事物接受度较高, 当地养老机构也应当提供较为多样化创新型服务。

5 存在问题

5.1 法律体系仍需完善

我国《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均规定了赡养老人是一种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 但实际上老年人在社会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当他们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及时诉诸法律, 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虐待老年人事件可见一斑。

5.2 养老产业质量有待提升

2012年老年消费规模达1.3万亿元, 预测2020年将达到3万亿元。据预测, 2014年至2050年间, 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 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养老平台的构成还很单一, 以政府包办的具有福利性质的养老院为主, 少量存在着一些收费很高的仅供少数人享有的私立疗养院, 而其他应该与之配套发展的产业, 类似于老年旅游业、老年教育业、老年生活用品业、老年医疗保健业、养老信息业、保险业等还处于欠发达、不成熟的状态。

5.3 社会参与不足, 第三方组织作用有限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能够承担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团体发展不快。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 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会等, 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离退休老干部、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的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推进方面, 这几家单位并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区居委会承担社区养老的主要职责, 而经费运转困难, 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5.4 对老年人定位不准, 没有充分利用银发资源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 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独立;二、参与;三、照顾;四、自我充实;五、尊严。而在我国,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退休后就是脱离社会, 退出劳动, 对“银发人才”的再开发尚存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不少地方把“银发人才”资源再开发看做是负担, 只重视在职人才。

6 建议

6.1 完善老年法律保障体系

要完善老年法律保障体系, 整合老年维权工作资源, 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整体推进老年维权工作的合力, 推动形成纵向到底的老年维权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 鼓励社会各界志愿捐款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各级司法部门要履行法律服务职能, 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做好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工作, 在城镇社区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和咨询电话, 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老年法庭, 将法律援助服务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延伸, 逐步形成援助网络。

6.2 构建养老产业链, 提高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增加服务项目,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加强政府引导, 扩大社区养老规模、完善养老服务政策, 积极发展机构养老, 建立多元化体制, 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 提高养老服务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等措施, 能够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模式、推进产业完善发展。

6.3 引入第三方非盈利组织

政府加强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政策资金支持, 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如对非营利组织做好引导、宣传工作, 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 争取更多的资金运转, 充分挖掘志愿组织这一巨大资源。

6.4 发展老年人再教育, 改变其传统养老观念

发展社区老年大学等为有学习和再就业倾向的老人提供学习机会, 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加强对“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观念的宣传, 引导老年人发掘自我价值, 改善老年人退休后的精神生活。

摘要:随着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和老龄化的不断深入,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社会化养老是必然趋势。同时我国社会养老产业发展滞后, 造成养老的供求矛盾日益凸显。针对我国未富先老的养老现状, 本文通过总结英国, 日本, 我国合肥市、大连市沙河口区养老模式发展经验, 探索分析“社区养老”在我国的可行性及不足, 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养老模式,家庭结构

参考文献

[1] 孙熠, 等.国外主要养老模式介绍.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3) .

[2] 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4) .

[3] 林乐飞.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4] 靳欣.家庭结构显著变迁, 养老方式面临转型.科技智囊, 2014 (8) .

老龄化下的护理保险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积极老龄化理论内涵

1995年, 在美国丹佛举行的G7峰会提出积极老龄化理论;2002年, 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 世界卫生组织向大会正式提交“积极老龄化”的书面建议书, 将其内涵写入了《联合国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 对推动世界老龄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 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和收益的过程。

对个人来说,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享有充实的生活, 能够按照自身需要、愿望和能力继续学习, 参与活动, 使其才能和经验得到运用, 继续各尽所能, 发挥自己在物质、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潜力, 较长时间保持健康, 对社会做出有益贡献。

对社会来说, 积极老龄化是指为老年人创造参与活动和学习的一切可能机会和条件, 满足他们的需求, 帮助老年人尽可能不依赖他人, 延长其余寿的健康期和自立期。在老年人失去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需要帮助时, 保证能获得各方面的保护和照料, 消除各种对老年人的歧视、怠慢、虐待和暴力行为。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够享有健康的生命质量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二、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南通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 南通开放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老年教育发展的工作部署, 结合本市老年人口发展和老年教育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发挥全市社区教育龙头示范作用, 以实施“老年教育百千万工程” (百所示范老年学习苑、千人老年教育优质师资库、万名老年人乐学工程) 为抓手, 面向全体老年居民开放和分享教育资源, 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 开展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公益助人的活动。目前创建12个省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 建成6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 老年学历教育教学点多次受到省、市领导专家的高度称赞, 两个街道荣获“江苏省老年教育示范点”称号。

(一) 以“两类”教育为重点, 打造“老有所教”的平台

一是订单式课程派送广受欢迎。坚持重心向下, 网络下沿, 社区开菜单, 学校送课上门, 点对点服务, 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派送课程, 开课社区达100个, 派送课程近180门, 内容包括法律、科技、民俗、文化、养生等大类, 年平均各类教学活动一千余场, 直接服务社区居民十万人次, 大幅提升了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

二是老年学历教育全省领先。2014年9月, 南通开放大学正式成为江苏开放大学老年学历教育教学中心, 学校为老年学历教育实行“自主学习+网络教学+面授辅导”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 实行注册入学、弹性学制, 不仅拥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线上学习形式, 还为广大老年人群体设计了符合课程需要的实践面授课程。目前老年学历教育有摄影和汉语本、专科2个专业, 共155人, 招生数同期增长68.3%, 位列全省第一, 多次获得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

三是线上线下学习互动良好。学校启动了智慧学习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两网四平台”, 为南通市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建设“南通学习地图”。自建老年教育课程20门, 涉及电脑、合唱、舞蹈等多门老年人感兴趣的课程。同时, 依托江苏学习在线平台、南通市民学习网等开展数字化学习服务。江苏学习在线目前拥有“工作”、“生活”、“修养”、“服务三农”、“老年教育”等9个大类、39个小类课程近11000个单元;新上线的南通市民学习网 (乐学南通) 平台设有新闻动态、资源中心、直播课堂、学习圈子、活动中心、志愿服务六大项, 覆盖全市46个街道、68个乡镇, 提供近2200个优质微课程资源, 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极大满足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二) 以文化传播为途径, 丰富“老有所学”的内涵

一是“非遗”进社区。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南通市开放大学与南通市文广新局共同组织开展了“非遗进社区文化有传承”活动。此项工程于2014年10月20日正式启动,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邀请南通剪纸、棕编、盆景等传承人走进社区, 宣传非遗文化, 传授非遗技艺, 培养非遗达人, 提高社区老年人的非遗保护意识, 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进一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阅读进社区。2015年4月, 第十二届南通市韬奋读书节启动仪式上, 南通开放大学正式成为南通市首批全民阅读推广培训基地;2015年6月, 与南通市文广新局共同签署了“政校合作, 共建书香南通”共建协议, 双方共同推进全市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学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和社区教育志愿服务资源的优势,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进社区, 加强组织, 营造氛围, 积极引导社区老年人参与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共同行动中来, 使读书成为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常态, 为文明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三是科普进社区。南通开放大学与崇川区科学技术协会合作, 签订协议, 师资共享, 同构课程, 联办活动, 在社区开设科普课程班, 举办了一系列公益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 每年服务社区老年人10万人次。

(三) 以素质拓展为平台, 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

一是聘请退休的老年人加盟社区教育智库。通过聘请品质好、能力强、善于联系群众、热心社区工作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育工作者、老知识分子加盟南通社区教育智库, 一方面发挥他们的特长, 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服务于老年教育事业;同时, 让他们为社区青少年通过上革命传统教育课, 起到传承的作用, 让老年人在在社区教育事业中再次焕发活力。

二是挖掘有才艺的老年人组建各类文艺团体。根据社区老年人的特长, 有选择的成立戏曲、舞蹈、合唱、朗诵等文艺团队。同时, 以老年摄影学历班学员为骨干成立的“银龄拍客团”定期外出采风, 摄影作品在省市级摄影比赛中屡屡获奖;以老年诗词赏析班学员为骨干成立的“老友诗社”多次参加市级朗诵大赛, 获得好评。

三是举办艺术节给老年人提供展示的平台。2015年起, 连续三年举办社区教育艺术节, 开设大合唱、广场舞、瑜伽、朗诵、书法、摄影、戏曲、葫芦丝、陶艺等项目的比赛, 来自全市132个社区的老年人, 参赛达一万人次, 年龄最大90岁, 在全市老年人中掀起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潮。老人们普遍反映, 参加活动, 既锻炼了身心, 又得到了提高, 受益匪浅。

(四) 以身心体验为载体, 提升“老有所乐”的品位

一是建立名师社区工作室。目前, 已在任港街道、文峰街道成立了南通开放大学杜鹃古筝工作室、大海陶艺工作室、孙鑫书法工作室、馨怡瑜伽工作室, 筹建中的还有心理工作室和排舞工作室。把社会资源引进社区, 由名师领衔, 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培训, 切实提高了社区老年居民整体素质, 真正做到“人人乐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二是建设文化体验中心。自2015以来, 在市中心街道内建立三个社区教育体验中心, 目前已接收近1000名老年人体验学习。体验中心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服务宗旨, 以传统文化学习、体验项目为核心课程, 开展包括摄影、烘焙、书法、绘画、茶艺、陶艺、园艺、太极拳以及非遗文化项目的体验学习, 让每位老年学习者在体验中收获快乐, 在文化交流中陶冶情操, 感受终身教育的魅力。

三是建设老年学习示范苑。老年学习苑以居家养老和文化教育两类为主, 实行“三三三”工作法, 即内容上重视“三型”:知识型、休闲型、保健型;形式上讲究“三化”:信息化、多样化、特色化;课程实施上“三接”:与老年居民需求有效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无缝连接、与社会治理工作全面对接, 着力构建老年人十分钟学习圈, 解决了老年教育存在的报名难、路程远、交通不便等难题。

三、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推进南通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对策

办好老年教育是适应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是营造建康老龄化环境的需要, 是全面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需要, 只有得到全社会关注, 全社会重视, 全社会支持, 老年教育才能办得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一) 理顺管理体制

实施社区老年教育, 与当地的文化、卫生、财政、教育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关联, 目前, 很多地方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老年教育的管理机构, 对于老年教育中涉及的问题, 实行的是交叉管理, 这样极不利于老年教育工作的执行。所以发展社区老年教育, 需要政府部门之间明确职责, 共同合作, 应成立老年教育的领导小组, 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长效运作机制, 推动老年教育长足健康发展。

(二) 加大资金投入

社区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 政府的资金支持至关重要, 在现已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基础上, 要将老年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做到有计划的逐年增加和专款专用。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改善老年人学习和活动的环境。

(三) 支持社会办学

依法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特别要鼓励离退休干部、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参与老年教育工作。社会办老年学校, 由市、县 (市、区) 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民政部门登记, 免收登记和管理费。

(四) 加强资源整合

目前, 涉及老年教育城所基本没有独立的, 不能保证老年人充分获得参与社会活动和学习的权利。要为老年人服务社会创造条件, 加强全市活动场所、文化场馆的整合和共享, 做到同规划、同建设,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在自愿的前提下, 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文明创建活动, 为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

(五) 发展老年开放教育

充分利用各级开放大学的功能, 进一步开发适合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学习需求的非学历和学历课程, 通过各级“学习在线”, 努力构建完善的覆盖全省并延伸至城乡社区的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平台, 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能在家接受老年教育。

(六) 加大研究力度

要求各地创建“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 鼓励各高校教学、管理一线的专兼职人员开展老年教育现代化研究。同时, 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的立法研究, 推动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社区老年教育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既符合时代的潮流, 又适应社会的需求, 面对迅速增长的老年人队伍, 任重而道远。“积极老龄化”这一理论不仅可以为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更有助于积极老龄化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

摘要:2002年,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 该理论是人口老龄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文作者从积极老龄化理论入手, 以南通开放大学开展社区老年教育为例, 分析了南通社区老年教育开展的现状, 提出推进策略, 就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积极意义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社区老年教育,老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编申国老龄协会译.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3.

[2] 李方平.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社区老年教育探究[J].成人教育, 2013, 6.

老龄化下的护理保险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商业保险发展情况,从自身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出发,多角度分析了商业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提升商业保险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路径,希望对提升商业保险档案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商业保险;档案管理;管理对策;管理模式

1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商业保险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化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商业保险主要是通过保险合同订立的方式,通过全有效加强运营管理,利用专业化的服务方式来保障实现预期的保险作用。档案管理工作则是商业保险工作中重要内容,只有开展高水平的档案管理工作,方可以实现预期的商业保险的专业化要求。所以,我们应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商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这里结合商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了商业保险档案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商业保险档案管理对策。

2 商业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2.1 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开展商业保险档案管理的实践中,当前存在着档案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不健全的问题。部分商业保险的档案管理人员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工作时间中存在着档案管理制度不到位的情况,整体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使命感欠缺,难以保障落实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无法体现出商业保险档案的潜在价值。

2.2 档案管理理念落后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大都是馆藏方式,除了重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片面化将其理解为档案资料的收集及管理,无法发挥出档案的信息作用。在开展商业保险的档案管理实践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传统继承了档案管理模式的理念,并不重视商业保险档案管理的动态化发展要求,从而造成整体的档案管理的理念能较为落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3 任职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商业保险都是通过保险企业进行经营销售的方式来开展,在具体的商业保险的销售中,存在着保险行业的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偏低,保险业准入门槛偏低,这样无法从整体上来保障落实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结果造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意识、管理综合能力偏低,无法实现商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要求。

2.4 信息化建设不到位

在全面推动商业保险档案的科学化发展过程中,还不能忽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问题,但当前的商业保险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信息化档案管理设备不完善,难以保障档案信息的最大存储空间;档案数据库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中还存在着不规范、不准确等问题。

3 提升商业保险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路径

3.1 建立健全商业保险档案管理机制

第一,商业保险企业应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落实保障档案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恪守规章制度及行为准则;

第二,按照规范标准开展高质量的商业保险档案管理的集中管理工作。落实人和存储设备的有效结合,能借助于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开展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数据的统一化管理,明确保障档案调取与集中管理的结合。

第三,商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应落实责任制。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实践中,应保障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清晰化分工,落实具体的敢为责任,构建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

第四,商业保险档案管理各项工作应落实在具体的人员,保障实现档案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借助于进一步的责任制约束,方可有效激发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商业保险档案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

3.2 扭转落后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馆藏式”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符合快速发展的商业保险档案管理需要,这就应全方位保障落实档案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积极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满足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实现管理理想的创新。同时,还应重视商业保险档案的作用,积极全面挖掘商业保险档案中的潜在价值,能有效实现信息资料的获取,全面推动现代化商业保险的档案信息的分类、整理的科学化发展要求,并明确提出主题性内容,更好地实现跨部门的合理化信息共享。

3.3 全面加强商业保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全面推动商业保险档案管理的实践中,应重点落实加强人才建设方面的工作,应全面体现出商业保险档案管理的专业化特点,积极构建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首先,选聘环节应重视人才聘用标准,切实提升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综合业务素质能力,能实现商业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相对应。同时,重点结合实际需求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档案管理培训工作,落实岗前培训中档案管理知识、专业化技能培训以及入职后的管理能力提升等,还不能忽视思想教育等工作。最后,应全面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提升,掌握必要的数据库技术、数据信息录入技术等,推动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3.4 落实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

在保障高质量开展商业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还不能忽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有效保障满足档案信息存储的最大化要求,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摈除传统意义上的“馆藏”模式的避免,充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为了全面体现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首先,应保障落实必要的硬件设备投入,以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要求,便于为信息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积极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基于信息技术的档案管理结构体系,更好地推动档案资料的扫描、处理、数字化录入的科学化要求;最后,应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做好档案资料的利用及统计作用,全范围开发利用好商业保险的档案资料。

4 总结

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从细节出发来全面重视商业保险的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商业保险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继雷. 浅谈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模式创新难题及方法[J]. 现代商业, 2015年5期.

[2] 梁邦军. 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 现代商業, 2015年21期.

[3] 王琳. 解析工伤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推进措施[J].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7期.

老龄化下的护理保险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农民工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农民工劳动力资源正遭遇掠夺性开采,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的歧视身份使其工伤风险保障受到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双重约束,有必要通过逐步建立赔偿、预防、康复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管理制度、以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工职业安全培训、加速推进农民工组织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保障制度。

关键词:工伤风险;农民工;风险保障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目前已有近1.1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中国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进城务工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生产企业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工作环境差、缺乏职业防护设施等不利因素加剧了农民工工伤风险。有相关资料显示,脚手架高空作业、拆除井字架、电梯安装、临边、平台施工等建筑业作业场所以及空调安装、外墙清洗等高风险工作多由农民工承担。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集中的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行业工伤事故频发,农民工死亡占比高达80%以上[1]。诸多事实均表明,农民工工伤事故居高不下已成为当前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一、影响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实现的外生变量

(一)政府责任缺损

1.制度安排的责任缺损。城乡二元体制是由政府政策、制度安排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关系概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阻断了农民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就业和迁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成为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身份不平等的反映,政策壁垒使农民工这个特殊阶层无法享受正常国民待遇,工伤风险保障上存在不可避免的政府失灵。第一,尽管目前国家正在按照市场经济、城乡统筹的原则调整革除那些农民工国民待遇不公的相关政策,但地方和管理部门并没有响应政策转变观念,仍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在清楚地方招商引资企业属危险及有害工序生产转移时,会因地方税收、财政和GDP指标绝对份额的诱惑力默许纵容其合法存在;在企业不执行或消极执行《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忽视农民工劳动安全保护时,地方卫生和安全部门本应当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实行监控,很多却以职责不明而相互推诿责任,使伤残农民工不得不遭遇维权成本的“合法”恶性扩张,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因此被剥夺[2]。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劳动者与企业的双向选择,达成协议进入企业就业,则是人力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合约,农民工进入城市后,这种反应了人力资本与产业资本关系的劳动合同签订率相当低,工伤保险参保率更低[3]。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工弱势地位不可能短期内得到根本上的改观,高危风险行业的从业特征还会在很长时间里继续,在缺乏规范的劳动合同,缺乏明确劳资责任的前提下,农民工遭遇的工伤风险或职业病患将因无法提交具法律效率材料依据而不能得到补偿。综上所述,这些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履约率更低、工伤风险预防为地方经济利益所忽略诸多不良现状都表明资本和地方权力体系的不良变通已形成制度性障碍,表明目前的制度安排并没有从实质上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伤风险保障环境,表明政府责任的缺损导致了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因资本与地方政府力量的联合被牺牲,农民工安全保障权正在以一种更隐蔽更合法方式被剥夺。

2.政策立法的责任缺损。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遭遇非国民待遇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立法的责任缺损,缺乏合理的处罚标准,缺乏相应的刚性法规,对企业行为规范缺乏足够威慑力。第一,农民工工伤事故政策归属不明。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很多从经济利益出发,利用工伤事故病况特别是慢性职业病具有迟发性和潜伏性的特点,将合同终止在病状显现之前,农民工因无法收集到相关证据材料而无法进行工伤认定,无法享受工伤待遇。并且,尽管工伤保险条例已列明赔偿标准,而实际赔付中却视业主支付能力大小,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随意调整,甚至只要能拖过申请工伤期限便可合法逃避事故赔偿。第二,农民工合同签订缺乏政策强制性。目前的就业压力使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弱势地位更为明显,在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既得利益集团势力过强,如果没有政策性立法约束,农民工不敢坚持签订劳动合同,不敢提出工伤风险防范及其事故发生的责任承担归属,更不敢涉及工伤风险防护相关劳保条件与待遇。显而易见,在政策立法不明和缺乏执法具有强制性时,业主必然选择风险自留以降低用工成本。

3.财政支持的责任缺损。目前,建筑、矿山和危险化学品三大高危行业的从业主体大多是农民工,要充分保障他们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需要健全的安全工程系统,需要劳动技能培训、安全意识管理以及安全法规监督等机制的正常运行,生产设备安全维护特有的周期性也需要充足的后备资金。换言之,农民工工伤风险抑制保障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工伤风险抑制资本投入仅占GDP的0.7%多一点,而发达国家工伤风险预防性投入已占到3.3%,且多投入国营企业,农民工大量聚集于非公有制企业,资金投入的贡献率相当有限。由此可见,国家财政支持的责任缺位使农民工工伤风险资金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安全系统工程的建立,也是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不能普及、安全意识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法规监督机制无法正常运作的重要原因。

(二)相关司法制度不适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与农民工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出台,仅就工伤而言,就涉及《工伤认定办法》、《工伤保险条例》、《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当多的事实证明,如此完备的权益保护体系在实践运作过程中并没有使农民工获得完善的工伤风险保障。

1.工伤索赔程序复杂。目前劳动关系确认难、时间长,造成了农民工工伤待遇索赔程序复杂,不利于工伤农民工的及时治疗和生活保障。(1)工伤认定主体确定困难。农民工发生事故伤害或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有权申请工伤认定,这种规定充分体现了工伤保险实现保障权益的目的,也是工伤保险承担社会责任宗旨的体现[4]。一般而言,农民工申请工伤认定必须提交合法劳动合同,多数情况下被要求先确认劳动关系,事实上,农民工所处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很难从用人单位取得证明材料,尤其是用人单位面临高额赔偿的危险时。由此可见,仅索赔的第一个环节就力不从心,维权之路困难重重。(2)工伤认定时效具有制约性。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农民工申请工伤认定时限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不存在延长申请时限问题。农民工要启动工伤风险保障程序,可能需要面对的是厂方或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劳动争议发生时效条款的利用,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以及对证据所列条款的利用。有数据显示,当程序进入劳动仲裁和诉讼后,从工伤认定到诉讼结束和整个程序持续时间最少在360~510天之间。资方或地方权力体系会利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上的顺序和程序采取恶意诉讼,以拖延时间来增大工人取证难度,迫使农民工因维权时间与经济成本过高而放弃合法索賠。(3)仲裁诉讼制度不当。目前劳动争议实行“一调一裁二审”仲裁诉讼制度,其初始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解决劳动争议方式,加快处理劳动纠纷以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但诸多事实表明现实与此相悖,目前农民工多属“迁徙式”流动就业,赴外地施工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聘用农民工出现工伤后必须回到企业注册地办理工伤认定等手续,这种制度繁杂的索赔手续无形中增加了诉讼成本,农民工因返乡费用无法承担不得不放弃合法补偿权。

2.赔偿金支付方式弊端明显。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统筹,伤残事故发生后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得到及时救助,但对于用工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则存在一次性支付与定期金赔偿问题。目前,各地实行的工伤事故赔偿多属一次性支付,它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能尽快地解决纠纷,平息争端,但赔偿数额巨大,未来经济大环境的变动发生赔偿有可能无法与实际费用相吻和,且病况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也将导致后续治疗费巨大,以农民工聚集的中小私营企业的支付能力,一次性支付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农民工损失补偿很难真正实现。相形之下,如果采取定期金赔偿方式,虽避免了一次性赔偿的缺陷,但由于赔偿时间持续长,用工企业未来的经济条件与支付能力变数太大,若发生逃避债务或破产,农民工的赔偿更是空谈。

(三)工伤保险保障局限性明显

1.工伤保险实际覆盖率低下。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工伤保险法规,将农民工列入了社会保障范畴,平等享受国民待遇,但由于农民工多从业于人力资本专用性弱、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替代性强特征决定了用工企业拒保违约成本较低,即企业为农民工参保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在没有政策强制执行的情况下,企业从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出发的理性结果就是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下,原因很简单,即使在建筑、化学这些高危行业,工伤事故的发生也只是小概率事件,雇主自行了结的成本支出一般低于全体农民工参保保费总和;与此同时,流动性大,劳动关系确认难、时间长,工伤待遇索赔程序复杂等诸多问题也决定了农民工工伤保险实际覆盖率低于名义覆盖率。有数据显示,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自2005年9月8日成立到2007年3月15日共办理了152件农民工工伤案件,只有12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参保率为7.89%,超过90%的农民工没有工伤保险,没有一个用人单位主动申请工伤认定、主动支付工伤待遇(2007年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2.工伤保险实际保障功能不全。工伤保险参保,只是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保障实现的第一个环节,能否将各项权益落到实处才是保障功能的真实反映。换言之,工伤保险必须在已充分实现“医疗救治良好,工伤认定高效,劳动能力鉴定合理,保障待遇落实完全”后,才可以说发挥了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保障职能。现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应自行承担农民工工伤责任,这意味着工伤事故发生后,救治费用和相关补偿均要依赖于用人单位。诸多事实证明,农民工属社会弱势群体,在企业、医院、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及工伤认定机构职能部门不愿提供良性配合的前提下,工伤保险的相关待遇很难落实,基本不可能实现工伤保险所应具有的统筹资金、共担风险的功能。

(四)医疗系统市场机制改革弱化了工伤医疗救助功能

国民享有卫生保健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此意义上而言,医疗系统的准公共物品特性是农民工职业与健康保障的支撑,也正因为它提供的是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市场不能有效供给,要求政府作为主体来承担责任。从目前状况看来,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已经被日趋淡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成的市场化模式使经济地位低下的农民工不能得到起码的康复与治疗。根据各地现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农民工享受的伤残津贴、护理费按期支付到丧失领取条件为止,如果选择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后即终止工伤保险关系。这意味着即使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也不可能终身享受免费医疗,必须承担旧伤复发医疗费及生活护理费、职业病病情加重治疗费等后续医治费用。并且,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缴纳工伤保险费,未参保农民工,虽然法令法规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关费用,在强制执行未果时工伤医疗费用仍须个人支付。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医疗服务已受到经济收入的限制,医疗系统的商业化、市场化加重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医院职工收入与服务挂钩,自由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方式更弱化了农民工工伤医疗救助功能[5]。

二、影响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实现的内生变量

(一)工伤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建筑、矿山和化学品行业的从业主体大多是农民工,这种从业特征决定了农民工是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者,职业病危害也正从城市向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和扩散,现状不容乐观。究其根源,一是目前安全生产法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及安全生产标准方面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制度,无法对企业生产操作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估,危险源监控与事故隐患整改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二是农民工职业健康保护缺乏制度性的医疗服务,没有定期健康检查也没有职业健康专业培训,近2亿众多农民工正在成为工伤风险的高危人群。由此可见,在通过经济、法制、技术、管理等手段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约束,运用安全监督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采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的工伤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形成之前,工伤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二)工会维权组织“缺位”严重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不健全既有经济、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制度方面的原因。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基本手段是组织力量和谈判机制,这种制度安排和思想文化意识的缺乏使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多处于弱势与被动地位。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实更强化了这种趋势。诸多事实表明,农民工在社会经济矛盾对恃中,由于团结合作经验不足很容易受控于资方,即使建立工会也因组织化程度低下而不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6]。有资料显示,目前珠江三角洲有外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对农民工实施劳役式封闭管理;违反《劳动法》有关规定,在电子厂、印刷厂、鞋和橡胶厂使用的一些国际禁用的化工有毒有害原料;农民工每天工作8小时或以下者仅占30%,12~14小时者占46%,没有休息日者占47%,超负荷劳动已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在以利益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农民工单个与企业谈判的博弈基本不可能取胜,企业在缺乏来自外部压力的状况下不可能致力于提高工艺、技术及设备的科技水平,也不可能提供法制教育和基础培训。换言之,目前基层工会体制与机制的“缺位”导致经济发展利益极大的偏向资本利益集团,农民工因此失去了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的权利,失去了合法工伤补偿的权利,也就失去了获得职业健康保障的基本公民权。

(三)农民工雇佣双方均消极回避工伤风险

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未来很长时期内农民工流动就业规模将呈扩张趋势,劳动力的卖方市场决定了企业不会提供技术知识及安全培训。因设计或设置防护设施认识不足、不按照设计要求施工或随意拆卸,或对施工机具性能、工作原理、适用环境不了解违规操作而发生安全事故的现象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将存在。这种风险对于刚成为产业工人还不具备现代生产常识的农民工而言在所难免,农民工所处的社会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工伤风险规避不具主动性。与此同时,企业工伤事故处置的“义务软约束”也导致了工伤风险防范的消极。农民工多聚集于非公有制企業,企业因安全劳动保护的配套投入差,租用简陋厂房、购买陈旧过时机器,机械制备设计缺陷或安全不当,有毒气体聚集等人为因素增大了工伤事故发生的频率。并且,即使发生事故,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偏坦下赔偿额也很低,企业合法将农民工劳保防护费用转变成隐性利润,这种相对较低的事故成本使企业疏于防范,消极回避工伤风险。

三、完善农民工风险保障机制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逐步建立赔偿、预防、康复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工伤赔偿”制度,即农民工因工导致伤残、疾病和死亡时,对农民工本人或其供养亲属给予经济赔偿和提供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现代意义上的农民工工伤保险,不仅仅包括对因工伤、残、亡的农民工的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而且也包括促进企业安全生产、降低事故率及职业病发生率[7]。工伤保险基金除支付农民工工伤待遇外还包括事故预防和职业康复,通过选择医术与医德俱佳医院作为工伤医疗定点医疗单位,在以规范化处方、病历及费用明細清单等相关资料医疗体系制度化的同时,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伤残人员进行培训恢复,并通过现代康复手段,使伤残农民工尽快恢复劳动能力,促进其与社会的融合。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为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时提供医疗护理、现金津贴和职业康复,将农民工工伤赔偿与职业安全卫生法规有机结合的赔偿、预防、康复一体化的服务。

(二)进一步健全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保障机制

随着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农民工正在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职业角色的转型中,农民工已经成为遭受安全事故侵害的最脆弱的目标群体,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保障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第一,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保护,依法将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简化申请工伤保险待遇的程序,使农民工得到及时救治,解除其后顾之忧。第二,农民工工伤保险要真正实现社会化,真正保障伤残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论用人单位是否缴纳工伤保险费,只要发生工伤事故,应当全部由社保部门先行支付相应工伤保险待遇,然后向单位追缴,这样农民工才能在遭遇困境后得到社会援助。第三,确认建筑企业“谁承包谁负责”的工伤保险缴费原则,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时将农民工工伤保险费一次性拨付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参加工伤保险,并一次性向社保经办机构缴纳,以此来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面。第四,强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职权,简化工伤认定程序,方便农民工申请工伤认定,由社保部门为农民工办理“工伤待遇卡”,直接将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给工伤职工,不再转经用人单位。

(三)逐渐将农民工职业安全培训纳入公共财政范畴

随着城市化乃至整体劳动力市场供给形势的变化,劳动力供给开始趋紧,保持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政府主导,多方筹资”方式将农民工职业安全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成为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举措[8]。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国家和企业在农民工职业安全培训上投入不足,农民工有限的收入很难支付昂贵的培训费。有数据显示,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占全部人数的28.2%,其中,通过政府组织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10.7%,企业组织培训的农民工占30%,自己去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59.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资料)。事实说明,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即使存在继续教育的愿望也因经济收入的低下而难成为现实,政府要促进就业,使农民工真正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必须将农民工职业安全培训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以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增加对农民工工伤风险预防培训的资金投入。具体而言,要广泛开展农民工生命安全与健康维权宣传,通过向农民工发放《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涉及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法规宣传资料,让农民工了解和掌握自身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义务;要督促企业依法对农民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大力普及劳动安全卫生知识,让广大农民工了解和掌握本岗位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要开展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案例为主要内容的安全警示教育,引导农民工在生产过程中遵章守纪等。这些经费应当由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列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来弥补市场失灵。

(四)推进农民工组织化建设

农民工已成为了工人阶级的新成员,从发展的趋势看将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健全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于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通过行使团结权来成立农民工自己的工会。按照《工会法》组织农民工参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较之单纯依靠农民工个体力量而言,群体力量可以克服势单力薄的弊端,谋求社会弱势阶层利益的实现。工会以组织的身份监督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建档跟踪整改情况,监督企业是否存在侵犯农民工生命安全与健康权益情况,积极参与农民工侵权问题的解决;帮助农民工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保证农民工安排上岗前已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已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掌握安全操作技能;督促企业为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工伤保险,跟踪检查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是否包括劳动安全卫生内容,是否有量化控制指标,是否得到实施履行等。对于违反安全生产法令法规、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工会有权干预;对于危及农民工生命安全的任何事情,工会都有权整改。由此可见,较高组织化程度的工会是农民工维权的必然选择,推进组织化建设是现阶段农民工获得工伤风险保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调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 崔传义.完善法治,使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化[A].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C].北

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3] 方明.农民工低签约率原因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6,(5).

[4] 陈刚.工伤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5] 李炯.医疗体制改革困境与方向争议综述[J].体制改革,2007,(2).

[6] 陈成文,彭国胜,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组织化[J].新视野,2006,(11).

[7] 朱常有.参加工伤保险与预防工伤事故—论工伤保险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实施[A].李真,李涛.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论

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 韩俊.关于公平对待农民工需要解决的十个政策问题[A].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C].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老龄化下的护理保险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討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 2016年12月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24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干预组(n=121)与对照组(n=120)。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干预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期间焦虑、抑郁状况。 结果 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术后患者的伤口愈合率91.74%、口腔功能恢复率95.04%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80.83%、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88%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问卷调查,干预组对总满意度为93.39 %,明显高于对照组(2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7,P<0.05)。 结论 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与口腔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使患者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功能;个性化;护理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oral maxillofacial surgery

XIU Xuelian CHANG Yiying ZHANG Shengqiang ZHANG Hongyan

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ngqi Hospital,Mudanjiang 157000,China; 2.PIVAS,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ngqi Hospital,Mudanjiang 157000,China;3.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ngqi Hospital,Mudanjiang 157000,China;4.Hemodialysis Room,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ngqi Hospital,Mudanjiang 157000,China

[

[Key words]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Oral cavity function;Individuation;Nursing

口腔颌面作为人体重要的部位,具有丰富的血

液循环系统及重要生理功能,如咀嚼、语言表达、辅助呼吸等[1]。但由于口腔颌面部生理解剖位置与颅脑、颈部大血管等紧密相连,在口腔颌面外科的手术后,不仅为手术增加了难度与风险,而且术后常伴随着吞咽困难的发生,甚至引起患者沟通不便、颜面畸形、创面感染,继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2-3],从而促使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其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康复[4-6]。传统的口腔护理措施,只侧重疾病本身的护理,难以适应口腔颌面外科的护理要求,然后,护理效果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7]。本研究对比分析了2015年12月~ 2016年12月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241例患者术后护理干预效果,旨在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24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7例,女84例,年龄35~58岁,平均(47.61±9.57)岁。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干预组(n=121)与对照组(n=120)。入选标准:无语言沟通障碍及术前无影响生活治疗的基础疾病。干预组中男81例,女40例,年龄36~56岁,平均(45.1±7.4)岁;其中颌面软组织挫伤者占58例,颌面部肿瘤22例,颌面骨性受损者占37例。对照组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35~58岁,平均(48.7±9.8)岁;其中颌面软组织挫伤者占56 例,颌面部肿瘤26例,颌面骨性受损者占 38例。排除颅脑损伤、内脏受损者、唾液腺疾病及全身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医师诊断对症治疗,且愿意配合调查。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本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术前想患者介绍手术相关注意事项,术后给予健康教育及生理盐水冲洗、擦洗口腔护理、创面涂药、输液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 干预组 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1)护理干预前评估。在患者初次进入医院时,接诊护士带患者熟悉院内的环境,并对每位患者详细评估病情,包括口腔、呼吸道情况,患者对口腔护理的耐受力,然后根据个体的情况,制定个性化口腔护理干预措施。(2)术前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易发生上呼吸道的感染患者的家属进行嘱咐,做好相应的保暖防护工作,防止患者感冒以及其他感染的发生。在手术进行的前1d,对患者讲述手术相关注意事宜,做好心理疏导,告知其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指导家属做好配合,充分消除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心理。(3)術后护理:加强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常规监测,及时清理患者的呼吸道,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口腔冲洗护理干预可采用新型漱口液,消除常规护理液的异味,降低口腔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升患者口感满意度及依从性。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如对于需要术后皮瓣修复的患者,术后吞咽功能受损患者、颌骨骨折及颌间固定患者等,给予不同的护理对待。对于伤口长度短于20cm、深度低于3cm且外伤时间在48h内的患者给予组织胶水粘合术治疗;对张力较大的伤口及超过48h的外伤患者,应采用皮下缝合联合组织胶水粘合治疗。术后根据医嘱在损处涂抹药物预防感染。口腔颌面部术后患者时有发生烦躁、焦虑[8-9],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及时耐心地进行沟通,排解其不良情绪,进而配合治疗与护理,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期间焦虑、抑郁状况。伤口愈合标准:创缘整齐且对合严密、瘢痕较少;口腔功能良好。口腔功能恢复正常标准[9]:咬合关系与咀嚼功能基本正常,口腔张度超过1.5cm。对于焦虑、抑郁状况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SAS、SDS均包含20个项目,<50分为正常,>50分表示存在明显焦虑或抑郁情绪,分值越低,焦虑、抑郁状况越轻。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表经过信效度检验,内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n。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术后患者的伤口愈合率91.74%、口腔功能恢复率95.04%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80.83%、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有18例患者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其中,6例口腔溃疡、5例口腔炎、5例粘膜糜烂、2例口腔菌斑,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4.88%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理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护理满意度比较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问卷调查,干预组对总满意度为93.39%,明显高于对照组7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口腔颌面作为人体重要的部位,具有丰富的血液循环系统及重要生理功能,口腔颌面的损伤对患者面部、外貌都有极大的影响,主要由于口腔颌面部生理解剖位置与颅脑、颈部大血管等紧密相连,在口腔颌面外科的手术后,不仅为手术增加了难度与风险,而且术后常伴随着吞咽困难的发生,甚至引起患者沟通不便、颜面畸形、创面感染,继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在实施积极诊疗的同时,护理方法对患者康复有极大的影响[10-11]。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有一定的缺陷,易导致伤口出血、裂开、疼痛明显,也有患者因清洁不彻底发生感染等问题[12-13]。因此,为使患者更好的康复,及时对感染、出血情况进行处理,避免引起伤口感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口腔护理人员积极探索护理方法[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术后患者的伤口愈合率91.74%、口腔功能恢复率95.04%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80.83%、82.5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个性化护理干预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有18例患者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其中,6例口腔溃疡、5例口腔炎、5例粘膜糜烂、2例口腔菌斑,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4.88%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15]。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问卷调查,干预组对总满意度为93.39 %,明显高于对照组7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7,P<0.05),研究结果提示,个性化护理可降低口腔颌面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与护理干预降低感染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改善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不同的手术范围、切口位置、口腔大小等情况,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与口腔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使患者更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霍秀英,程燕波.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3,1(7):35~38.

[2] 杨健,黄国莲,张世凡.心理护理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负面情绪影响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7):112-113.

[3] 赖剑萍,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术后病人创面愈合、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5(17):1608-1610.

[4] 邢孝玲,王岩莉,毛光波.局部麻醉药物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并发症[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6):98~99.

[5] 夏春香,姚启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3):1750-1752.

[6] 佟英杰.不同口腔护理漱口液对降低禁食患者口咽部细菌粘附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11):1750-1752.

[7] 郭三兰,陈丽,田思维,等.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损伤后伤口及口腔功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314~1316.

[8] 張丽萍,张望群,李雪琴,等.口腔颌面部颧骨骨折术后患者的心理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916-918.

[9] 王琳娜.浅谈223例口腔颌面危重损伤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4):255.

[10] 吴明慧,魏天华.人性化护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对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0):129-130.

[11] 吴月宝,卢莉,李希吉,等.颌面部外伤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7):1072~1073.

[12] 薛娜.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4(19):165-165.

[13] 黄永梅,丁建茹,雨露,等.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复发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20):2459-2461.

[14] 袁平丽.探讨个性化口腔护理干预在口腔颌面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0):90-91.

[15] 周志霞.颌面部软组织损伤324例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7):1360.

(收稿日期:2017-05-09)

老龄化下的护理保险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分析医养结合模式下,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并病房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共计92例。入组患者需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6)行常规护理,观察组(n=46)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并对两组患者之间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养结合模式下护理安全管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老年患者风险时间发生,效果理想,值得推荐使用。

关键词:医养结合模式;护理安全管理;老年患者;护理效果

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医疗工作愈发重视,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的慢性病护理相关工作。医养结合是临床中一种较为新颖的为老年人服务的一种医疗模式[1]。除了将医疗服务模式融入养老机构以外,医院中也需要设置老年病房,以便为各种慢性病老年患者提供良好住院环境,进行有效健康监护、医疗检测等相关工作[2]。现阶段老年病房工作中,做好老年病房中护理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研究则主要珍贵医养结合模式下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照组46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3.14±3.36)岁。观察组46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66-83岁,平均年龄(73.34±3.27)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可进展。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完成相关医疗检测,给予其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常规康复训练等。

观察组需以对照组为基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1)病区内需成立护理安全仿佛小组,小组成员需进行明确分工,针对病区内潜在的安全隐患分组负责,加强巡视与记录,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并尽快提出整改方案。(2)加强对病区安全的重视程度。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营造良好恢复环境。病区内灯光强度需进行调节,过于刺眼或是昏暗都不可以,减少患者紧张感。丙炔内卫生要注意保持,要求地面无垃圾、无积水、无障碍物,为患者提供充分活动空间。并区内水房、卫生间等区域需要做好防滑措施,设立警示牌与相关防护装置。(3)加强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医护人员需要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使得医护人员处理事故能力得到提升,熟练掌握常规急救措施。(4)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贯穿于各个时段,早、中、晚以及夜间对患者的巡视看护工作均需要加强,以此保证对患者护理的全面性。特别需要加强对无陪护患者的存查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5)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使其对饮食安排、康复训练等护理内容更加了解,提高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2)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坠床、跌倒、压疮、烫伤等。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软件SPSS22.0,计数资料表示用[n(%)],检验用。以P=0.05为标准,若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则有P<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83%,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4.78%,观察组>对照组,P<0.05,详细如表1:

2.2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52%,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3.91%,观察组<对照组,P<0.05,详细如表2:

3讨论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使得医院老年病区管理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老年患者具有基础疾病多、患病时间长、自护能力差等特点[3]。因此,对其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医养结合模式下,加强对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旨在进一步保证老年患者的安全情况,提升护理管理质量。

本次研究中,觀察组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从病区管理、组间护理安全质量控制等方面,在为老年患者提供舒适、干净的病房环境的同时,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提升,有效保证老年患者的安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提示,强化护理安全护理能够在保证老年患者安全的同时,提升护理满意率。分析原因,这与医护人员安全管理意识加强、综合素质水平提升等因素有关,有助于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在医养结合模式下,加强老年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保证老年患者安全,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与使用,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作秀,郝玉丽,李英.医养结合下在老年病房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011(001):147-148.

[2]张颖,张建文,张艳丽,等.医养结合模式下延续护理在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003):221-224,228.

[3]杨社琴,董嘉琦,董建梅.医养结合延续性护理在老年肺癌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0):3959-3963.

上一篇:体验式教学高中化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威客模式下工业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