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

2023-09-19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第1篇

家长的评价,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往往能对子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子女获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真诚的肯定和赞扬。喜欢鼓励子女的家长,犹若清晨的一缕曙光,足以照亮孩子心底黯淡的殿堂。往往家长们一句体谅的言语,就能使子女的情绪稳定下来,重新恢复信心;一番指引暗示的劝导,就能帮助子女走出迷雾,远离误区。

对待子女,我们应当格外注重正面教育。或者说,注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及时肯定和倡导,从而促成其进一步的发扬和推广。认可子女的付出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要让子女始终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避免使其产生任何消极逃避的思想。因为学习成效是树立子女持之以恒信心的阳光、空气和水。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家长鼓舞、激励的语言,像魔棒一样,能使疑虑变得坚定、恐惧变得平静、犹豫变得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这就是家长语言对子女心理引导的结果。这种引导将使子女的心理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主流。赏识教育是对子女个性尊重的教育,对子女进行赞扬和鼓励的教育。少责备和惩罚子女,尤其是那些所谓落后的子女,取而代之的是多给他们关心、鼓励和常识,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并公开地予以肯定,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就会不断被强化,他的自尊、自信也就会逐渐提升。当一个人具备这些积极因素的时候,就会逐渐迈向真、善、美的境界。因此,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点也不夸张。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追求赏识是人的天性。对于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我们最好的礼物,是多给他们一些欣赏和期待,多给他们一些赞美和鼓励。赏识教育,可说是素质教育的延伸,集中体现在家长对子女取得未来成就的可能性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包藏着热爱、信赖、坚信、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情绪。它们通过家长的各种暗示的方式,或有意或无意的流露出来,向孩子展示出赏识教育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从而触动孩子的心灵,引起孩子对家长作出积极的回应。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诱发和鼓舞孩子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激情,并且对孩子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学会赏识并不容易,它不但要求我们的心灵里充满爱心,还要求我们具备足够的智慧来时时实施和贯彻它。赏识教育的十种解释:赏识教育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父母孩子都学会翘起大拇指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化解孩子心结,让孩子心灵有个家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赏识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第2篇

一、学前教育发展意义

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 正处于身体、智力等方面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脆弱, 缺乏判断能力, 致使外界因素的影响将对其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学前教育是对适龄儿童进行科学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可以有效的促进儿童的发展, 是为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智力水平、提高身心素质的最重要时期, 因此,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由于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知的加深, 国家及各级政府针对学前教育, 采取了一些提高其发展质量的措施, 虽然有所成效, 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限制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 其突出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前教育机构的基础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上起步较晚, 且部分地区由于受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限制, 致使其在教学设施上, 不能够及时按照国家及相关部门规定引进、替换, 因此, 硬件教学设施成为困扰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缺乏专业性高素质幼师团队。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主要表现在一些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逐渐趋于老龄化, 而新一批的幼师在经验上还存在不足, 且人数相对较少, 加之, 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幼儿教师的编制较少, 导致人才配备相形见拙, 进而影响了学前教育发展;最后是缺乏完善的教学制度。我国目前为止, 针对学前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因此, 相关执法人员, 无法依据法律规定, 对一些不合法的学前教育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效处罚、管制, 而在很多地方, 作为机构本身, 也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教学规范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种情况, 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幼师在工作中出现工作态度不认真, 进而无法使儿童在学前期间受到良好的引导性教育。

三、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策略

为确保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能以健康之态发展下去, 学前儿童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管理制度及扶持制度

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从隶属关系上分为民办和公办两种, 但无论哪种, 都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 制度的完善, 可以更好的对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约束, 保证教学水平与办学质量, 因此, 制度的完善是学前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 对于公办及民办幼儿园, 应由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出面协商, 并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 确保幼儿园管理质量的提升, 在此过程中, 相关部门可以先加强幼儿园园长的培训, 以此来提高管理水平, 另外, 应该多出台相关政策, 促进示范性幼儿园、中心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的互动协作, 可定期举行管理表彰会, 对管理优秀的人员进行嘉奖, 并让其将经验分享出来, 推动各个幼儿园同步发展。

2、建设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团队

在当今社会, 无论经济、政治、教育等哪个领域, 人才都是最重要的, 人才水平的高低将左右其发展方向, 在学前教育方面, 可以说人才就是其长远发展的致胜核心, 因此, 建立优秀教师团队, 是确保学前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因素。首先, 国家相关部门应放宽尺度, 扩大幼儿教师编制, 确保优秀幼师的基本利益, 其次, 幼儿园应多聘请高素质人才, 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岗位培训, 以确保幼师能够掌握最前沿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 政府应当在财务上做出调整, 确保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 这样, 才能使其更有动力工作。

3、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办学质量

制度的完善与人才的培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国家作为宏观调控的把控者, 更应在学前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资金上的帮助。近年来, 虽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力度上以有所提高, 但面对庞大的儿童群体, 还远远不够, 许多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基础设施上还不能够与时俱进, 因此, 国家应再次在资金上给予帮助, 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 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幼儿园的建设及基础设施的完善, 以确保学前教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注重住宅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

在城市小区的建设中, 相关部门可出面与开发商进行沟通,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鼓励其在小区内建立幼儿园, 在建成之后, 由教育部门对质量进行检查, 合格后予以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 还要重视配套幼儿园的管理质量和教师配备情况, 确保儿童能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在发展上存在一些问题, 但笔者坚信, 只要国家及各地政府给予充分的支持, 施教者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人才素质, 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前途必将一片光明。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培养儿童学习能力及身体素质的起始阶段, 对于儿童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 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发展, 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可喜的是, 我国在学前教育方面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忧的是, 许多的学前教育机构, 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主要介绍学前教育的发展意义和发展现状, 并对如何提高我国学前教育水平提出参考性建议, 希望能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前教育,发展,意义,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 崔晓荣.对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才智, 2017 (6) :113.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第3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的行为习惯等也纳入了学生的考评之中。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相反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地被置于学生品德教育方面。一个人及时再有才华,若其没有基本道德,只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小学作为每个人离开家庭的第一个集体,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良好性格与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德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地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在为这些青少年感到痛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学校教育的失败。正是因为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种种不尽如意的地方,无法使学生自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得这些学生在接触到社会不良影响时,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减少青少年犯罪问题至关重要。

一、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学校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一定的道德教育工作,爱国主义教育、中华礼仪教育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教育等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国家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教育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德育教育。虽说目前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无暇顾及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广大家长同样对于学生分数及其重视,每次家长会首先询问的必然是孩子的分数,而不顾及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我现在作为二年级的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德育教育方面深有体会。班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之余,根据学校的安排也有序地参加钢琴班、舞蹈班、手工制作小组等活动,每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增强了动手操作、思维训练以及合作意识。在这些课外活动的促进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烈,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学校、家长以及老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让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充分发展。

其次,德育工作手段单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衔接。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不重视,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往往采取一些说教方式,而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之后,就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同时学校与教师存在沟通不及时、交流甚少等,无法将学生在学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家长,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断层,不利于更好地开展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小学德育工作策略的思考

首先,学校领导以及教师要改变观念,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是培养德才兼备学生的重要内容,学校要从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制定一定的发展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之余,多开展一些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认识,获得感悟,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本月是李千小学感恩月,学校制订了“孝行十个一”的活动内容,比如:每周给父母洗一次脚、每月读一篇感恩的文章、每月帮父母打扫一次卫生、每月给父母长辈一份满意的答卷、给父母写一段感恩的话等等,孝行十个一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简单却很少去做的事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从小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践行。

德育不应该仅仅是思想品德老师的事情,应该是全校领导、全体教师的事情。校领导可以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道德的教育,从而将学校塑造成一个德育教育的良好环境,做到时时处处存在道德教育。

其次,要重视道德模范的作用,将传统说教方式变为言传身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独立人格还未形成,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道德教育不需要老师空洞的说教,所需的是教师的亲力亲为,教师的模范作用。举个例子,在教育学生不要乱丢垃圾时,比起空泛的说教、严厉的批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主动拾捡地上垃圾会更有成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再次,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德育教育能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中顺利衔接与贯穿。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贯穿小学教育的始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人格、性格、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时,学校应该时时刻刻与家长保持联系,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定期举办家长会,将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同时也要向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将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表现联系起来,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最后,学校要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践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学校不能仅仅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局限在理论方面,而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对心理健康的内涵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理性的认识。其次,要把健康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文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心理辅导教育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已成为当前学校建设的主旋律。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学生被迫参与升学竞争,同时由于社会中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容易给当代学生带来种种心理问题。因此,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以上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主量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百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个体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二、中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

青春期是我们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它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常呈现两种成人的特征:一种是性趋向成熟,易产生性的冲动;一种是社会成就的需要,想脱离父母,自己去闯一番事业。因而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最易做出过激行为,这一年龄段也是最不易控制、最不易驾驭的年龄段,又称急风暴雨期。事实上,这一阶段又是个体最容易碰壁的时期,因为青少年的思想还不成熟,社会实践经验匮乏,还没有摆脱幼稚的儿童思维模式,很容易遭受挫折和失败。

专家研究表明,个体在青春期积累的能量必须通过不同方式的发泄得以释放,而发泄方式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同。实践证明,对青春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教师不仅不能刺激他们,更不能推波助澜,否则易酿成悲剧。青少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适当的方式或途径宣泄自己在青春期积累的能量。例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体育锻炼、文艺表演、社会调查、外出考察学生的团队活动、读书报告会、演出皆宜、研究性学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自己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取得成绩,从而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学知识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含义应该是教师们健康的心灵感染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和规范的行为教育学生。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教师这些方面的烙印。所以,对教师的心灵和职业道德要求格外高,教师除要有健康的心理外,还要具备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心态,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和克服心理障碍,有效铸造人类灵魂的能力,因

此,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的继续学习,定期交流应用心理学知识,管理教育学生的经验。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幽静和环境优美,自然会产生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为转变学生思想,调整学生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领导民主、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心灵,互交知心朋友是正常的教书育人的氛围。民主和平等能给人心理以宽松,感到顺气、顺事,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教会学生自我调整心态,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保健、自我约束不良行为的能力,可增强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也是转变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必要条件。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第5篇

目前,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理空前高涨, 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自己的孩子学习美术,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部分家长观念陈旧, 他们所追求的是一节课里孩子能完成一张看起来画面效果很完整的画, 并以画中形象与现实中形象的相似程度来评判画的好坏。促使部分教育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急功近利, 一味迎合家长的心理, 过分注重结果, 强调技法的表现, 而忽视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体验与探索, 导致儿童的认识、创造与想象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一些教师与家长是自私的, 教师看到的是自己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收益, 家长则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以自己的好恶来要求孩子。都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受与特点。就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来说, 我认为以下几点须引起重视。

1 儿童美术教学中要注意儿童绘画兴趣的保持

绘画是儿童大都有的潜能, 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绘画给儿童带来最初快乐的很大程度不是绘画的结果, 而是儿童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流下的痕迹, 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 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同时, 儿童把绘画当作他们游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儿童的自我表现, 是儿童的一种游戏, 它伴随儿童成长, 反映儿童的天性, 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 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美术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长期保持孩子对于美术的兴趣。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说:“一个人要出成果, 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 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 ‘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 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我们就能热衷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和任务, 从而不断钻研和学习, 使我们的技能更加熟练, 使我们在思想上萌发出创新意识的火花。在世界上, 凡杰出人才, 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 从小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在轻松愉快中发展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儿童对什么感兴趣是按自己的意图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 他们有他们的想法, 他们要画出他们的感觉。因此, 儿童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 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作为老师, 要理性地把握教师这个角色, 既不过多限制学生的自由, 又不无限制的放任学生, 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孩子帮助与指导。对于孩子的自我表达, 教师不要轻易加以干涉, 否则, 孩子可能会丧失对艺术的兴趣。但如果儿童在将意象转化为画面有困难时, 教师就要适当给以一些基本表达技巧上的帮助, 以使孩子顺利完成转换, 从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2 儿童美术教学中要淡化技巧的教授

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在于画得是否与真实事物一模一样, 因此, 我们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绘画的专业技法知识, 而应当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 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因此, 课程选择既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兴趣、经验和可接受能力, 还要考虑能激发儿童的内心感受, 能培养儿童丰富想象力。按照儿童不同的绘画发展水平, 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建议, 在保持孩子大胆、直接、明朗的创造心态中, 促进幼儿造型表现能力的发展。重视个别差异, 增大课程的弹性和多样性, 以适应学生不同的需要。通过活动或游戏培养儿童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儿童学会去感受, 从而诱发儿童内在的学画热情, 增强儿童作画的信心。

然而, 许多美术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教学的专业性, 多会加强学生的技法表现能力, 并多采用临摹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的造型能力, 使儿童掌握绘画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但结果往往是学生技法能力增强了, 但创造力却没有了。儿童画走入了模式化、概念化, 阻碍了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扼杀了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并且, 在长期的临摹教学下, 儿童容易形成依赖性, 自己不动脑思考, 一味只想临摹模仿别人的作品, 从而丧失独立性。“在教学引导上重要的是充分发掘他们的想象力, 避免机械重复的模仿, 因此临摹学习不宜太多, 以免窒息孩子丰富活泼的创造才能。”[1]但想象并非无源之水“想象, 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2]。因此即便是想象活动也往往以观察中的生活表象为起点。这就需要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让儿童“相信自己的眼睛”。通过观察的不断积累, 儿童大脑中的形象语汇不断丰富, 这有利于引导儿童对自己的绘画提出多种构思, 从而打破临摹带来的单一思维方式的影响, 以培养儿童积极的创新意识和敢于创造的精神, 促进儿童创造性才能的发展。

3 儿童美术教学中要多用肯定赞扬的方式来评价儿童作品

在绘画中, 孩子们的真情表现才是最重要的, 不论老师亦或家长, 对儿童的作品都不能简单以好不好、象不象进行评价, 更多的应让儿童听到鼓励性的语言。绘画不同于其它自然科学学科, 艺术创作没有统一的答案。它是人的精神产物, 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 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儿童受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气质特点的影响, 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 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在美术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 提倡别出心裁, 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因此, 教亦或家长在师评价儿童美术作品, 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或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作品, 画的虽然不美观, 却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有的孩子画面凌乱, 可是这个凌乱的画面他却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 多看到优点, 多肯定儿童各自独特的创造性的一面, 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 这样做, 孩子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 这样才会给儿童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儿童交流。让儿童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宽松的环境, 并不断予以鼓励和赞赏, 尊重儿童自己的想法, 保持儿童自己的个性, 让儿童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绘画中来, 敢想敢画, 绘制他们心里最美的风景。

人是富于个性的存在, 每个人的素质, 能力不是均等的, 是有着可以区分的个体差异的。素质教育从实质上来看, 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 其核心与关键是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在教育部的课程改革中, 明确提出了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第4个问题“教学过程”第10条中就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说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还有, 在《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的第47个问题“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挥作用?”中也有这样的提法:“……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需求和愿望, 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学生, 了解和沟通学生的心灵, 这正是每一位教师应做到的。”不论校内校外, 所有儿童美术教育的工作者都当以此为教学的指导, 充分关注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 尊重孩子的感受, 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只在于教会孩子画画, 而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 变得更富于创造力, 而不管其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 假如儿童长大了, 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 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 那么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3]

摘要:随着美术教育的被重视, 儿童已被看作课外美术培训的强大消费群体, 由于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以及教师教学导向性的偏差, 使得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过分注重结果, 强调技法的表现, 而忽视了对儿童主体的关注。因此,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到孩子的个体差异, 教学中要淡化绘画技巧的教授, 对儿童的作品多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保持儿童的绘画兴趣。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0.

[2] 郭黎岩.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91.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第6篇

1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对大学生“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可见, 党和国家对学校法制教育的要求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普法教育”上升到了对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教育, 其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塑造法律素养, 提升法律素质, 最终形成法律意识。所以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积极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提升法律素质, 进而形成法律意识。这完全有别于以往的法律基础课侧重于普及学生的法律知识的目标。明确这一目标才能使我们从过去单纯的知识讲授中突破出来, 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对学生的引导和对学生法律观念、意识形成的启发中。通过教学要着力打造学生对现行法律的尊重与信仰, 从当前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来看, 很多大学生最终走向犯罪, 不是因为他们法律知识有多匮乏, 更多的来源于他们法制观念的淡薄。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将决定我们的教学的整体建构。

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进行改变, 改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启发式、讨论式, 专题式、参与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结合, 通过这些方式的综合运用,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更好的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要多思考、多研究, 要选择一些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使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对象, 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 同时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 活跃教学气氛, 启发学生思考, 增强教学效果, 加强教学针对性。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能否通过教学打动学生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未来求知欲望, 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方法或者技能, 最终上升为观念意识, 法制教育尤其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提高教学针对性。高职与本科在法制教育的本质上是相同的, 都致力于让青年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法律观念及行为模式。但是在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向上, 高职教育又有别于本科教育, 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这一方面导致了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轻法制教育的现状, 为我们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 也为我们的法制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即紧紧依托行业的需求, 职业的要求, 通过有效地探索来完成法制教育为专业服务的培养模式。高职法制教育应以满足企业与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宗旨, 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的任务要求为方向, 以现实职业活动进程为组织教学活动的线索, 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模式不仅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求, 更有利于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基础课中法律部分不到10课时而一些高职学院更少的课时是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的。法制课如何为专业服务呢?

首先, 教师必须在讲授中结合学生实际, 了解学生的需求, 开展针对性教学。比如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可以先由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提出感兴趣或者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 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教学。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教师不妨重点讲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化工专业的学生侧重于环保法律制度, 经济系的学生侧重于经济法律制度等等, 这样的教学即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以很好的辅助其专业课的学习, 同时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上述法制意识与观念的形成将为合格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 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上不如本科生, 对他们的教学要切合实际, 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 对案例的采集要选取典型的案例, 案例设计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 这样才能真正能够起到激发学生, 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的作用。比如对“孙志刚案”、“齐玉苓案”、“罗卡娜案”、“许霆案”等的引入, 可以很好的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够引起学生的一些思考, 这对于法制观念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再次, 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高职学生虽然有很多不足, 但是他们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 学生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比较喜欢。通过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将案例展现给学生, 无形中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震撼力, 这样就能形成对学生多方位的激发, 有利于法制观念意识的培养。

3 拓展法制教育的新渠道

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法制教育主渠道的同时, 还应积极拓展法制教育的其他渠道。比如举办校园法律知识竞赛、开设法制宣传园地, 有条件的可以尝试“模拟法庭”,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法制教育活动中来, 可以组织法律咨询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最好能让学生参与法庭旁听, 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学校进行法制讲座等活动, 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 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此外, 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搭建的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法制教育宣传活动, 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推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网络化建设。

以课堂为依托, 全面提升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可谓任重而道远, 我们还要在不断地学习与摸索中创造更好的模式与方法。相信通过努力, 就一定能够将我们的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做好, 做实, 做的有成效。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如何才能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 结合高职的特点, 在有限的课时中做好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工作成为广大高职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针对性”“拓展法制教育新渠道”上述四个方面是我们进行的有效尝试。

关键词:高职,法律素质,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会峰.“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破解之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2.

[2] 何建中.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11.

[3] 戴世弘, 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1.

[4]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上一篇:惜别的海岸范文下一篇:别了夏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