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定管理制度范文

2024-04-11

职称评定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根据国家人事部(2006)70号、80号文件,甘肃省办发省委办发„2008‟66号文件精神,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对我校现有教学、教辅、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统一实行岗位聘用管理。为保证岗位聘用管理组织实施工作顺利进行,使我校职称评聘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评审机构:

为确保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职称评审领导小组,评审小组必须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评审,接受全体教师监督。

组 长:马多春

副组长:张仁善 刘华善 韩世新

组 员:张 伟 周学强 杨世华 段峨山 康殿冠

杨玉兰 程 华 张之辉 白玉香 张廉瑞 郑学海

二、聘用范围

根据县人事局《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聘用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我校岗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共有80个,其中中教高级岗位1个,中教一级(小教高级)专业技术岗位23个,中教二级(小教一级)专业技术岗位43人。

三、岗位聘用管理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岗位设置科学、工作过程规范、政策办法透明、聘用过程公开、结果公正公平,有利于加强学

校人事管理,有利于形成正确用人导向,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全体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有利于学校大局稳定和长远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2、聘用方案坚持“按需设岗、以岗定责、因责选人、竞聘上岗、岗变薪变”的原则,积极落实“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材尽其用。

3、选聘过程及操作程序上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实行岗位聘任与专业技术聘任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方案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岗位公开、条件公开、竞聘公开,结果公开,监督公开。

四、聘用程序

1、成立职称聘任领导小组。

2、学校公布本校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和空缺情况,并说明各岗位职责、聘任条件、聘任程序等事宜。

3、应聘人员对照条件、职责,自愿申报应聘岗位(填写应聘岗位志愿表)。

4、学校相关领导小组根据本方案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量化评分,根据岗位空缺情况择优确定拟聘任人员名单。

5、学校相关领导小组将拟聘任人员名单进行任前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办理相关聘任手续。

6、学校法人代表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五、聘用条件

(一)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学校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是: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考核在合格以上

(二)根据《甘肃省事业单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内部等级岗位任职条件(试行)》的通知(甘人发[2008]47号)要求,首先审查确定各岗位具备条件的人员。

(三)已取得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已经被聘用的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已经被聘用的教师,本次优先续聘。

(四)已取得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已经被聘用为中级十档的教师,上高一级岗位按照《甘肃省事业单位教师专业内部等级岗位任职条件》(甘人发【2008】47号)文件条款执行。

(五)已取得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但未被聘用,现任岗位十一档的教师,根据学校中级(十级)岗位空额,在同等条件下可按照积分先后顺序聘用为中级十档。

(六)已取得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现任岗位十二档的教师,按照学校初级十一档岗位的空额,根据任中学二级(小学一级)教师资格的前后顺序聘用。

六、近三年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无资格申报:

(1)违反计划生育者。

(2)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直接责任人。 (3)工作时间赌博,发现一次者。

(4)以罢课、损坏公物、争吵打架等不正当的手段和方式来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的。

(5)因违法、违纪受纪检监察部门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过以上处分的。

(6)教师考核不称职,受到县教育局及以上机关处分的教师当年无资格申报。

(7)一学累计旷课达15节以上的,事假累计达30天以上的,或病假累计达120天以上的(重症除外)。

七、积分办法(相同硬件条件下)

在符合硬件应聘条件的情况下,竞争同级别岗位者,采用以下积分办法排名,分数高者优先聘用。

(一)工作业绩

1、综合奖: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同一年的则以最高一次积分,国家、省、市、县、校(乡)分别得

10、

7、

5、

3、2分;优秀辅导员以发证单位级别为依据,将一档计分。非教育系统内的先进如优秀共产党员不计分。

2、骨干教师:省级加7分,市级加4分,县级加3分。

3、优质课:省级一等加5分,二等加4分,三等加3分;市级一等加3分,二等加2.5分,三等加2分;县级一等加2分,二等加1.5分,三等加1分;此项成绩不累计积分。

4、课题:在县、市、省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分别加

1、

2、3分,第

二、第三人分别加0.5分,1分,1.5分,其余分别加0.3分、0.6分、1分。获得成果奖的负责人分别加

2、

3、5分,第

二、第三人分别加1分、1.5分、2.5分,其余分别加0.5分、1分、1.5分。此项成绩不累计积分。

5、论文:作为第一作者或执笔人,同一内容按最高项给分,国家、省、市、县分别加

3、

2、

1、0.5分(论文须得到县教育局、人社局认可方为有效)。凡论文加分累计满6分者,每超一篇按国家、省、市、县级分别加1.5、

1、0.5、0.3分累计。

6、课件:省级一等加2分,二等加1.5分,三等加1分;市级一等加1分,二等加0.8分,三等加0.5分;县级一等加0.5分,二等加0.3分,三等加0.1分。同一作品只计最高奖项得分。

7、辅导学生:辅导学生获得优秀辅导员称号的省、市、县分别加1分、0.8分、0.5分。同一年内获奖按最高级别计分。

8、教学案例、录像课加分,省级一等加2分,二等加1.5分,三等加1分;市级一等加1分,二等加0.8分,三等加0.5分;县级一等加0.5分,二等加0.3分,三等加0.1分。此项成绩不累计加分。

(二)教龄计分 根据教龄每年积1分。

(三)现任工作计分

学校领导计2.5分;中层领导计2分;年级主任计1.5分;班主任计1分。有兼任者以最高计分计入。

八、若以上项目得分相同,考查学历和取得资格期间的考核得分。

(1)本科或本科以上加5分、大专加4分、中专或高中加3分。 (2)任现职以来考核评优加分,考核评优次数累计加分,每次加2分。

九、岗位聘用领导小组人员工作分工: 第一小组:组长:韩世新

组员:周学强 段峨山 张之辉 杨玉兰 张廉瑞 主要职责:对应聘教师进行资格条件审查 第二小组:组长:刘华善

组员:张 伟

杨世华 康殿冠 程 华

白玉香

郑学海

主要职责:核算应聘教师的基本硬件积分和激励加分。 应聘教师的总成绩核算由办公室和教导处牵头负责。

十、本规定经过学校教职工会议通过,由评聘小组解释,未尽事宜由评聘小组研究解释。

民乐县金山小学 2012年4月8日

每职称考核总分为100分。分别为师德师风、爱岗敬业10分,学历5分,任职5分,教龄工龄15分,教育、教学业绩55分,出勤10分。按九项对每位教师平时教育教学的情况进行考核给与加分,每年考核按上级文件规定的比例评出优、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

1、根据平时掌握情况给分,满分10分。

2、学历分(最高可加5分)

3、任职分(最高可加5分)

新聘教师从取得小高资格起每年加0.5分,领导每年加2分。

4、教龄、工龄分(最高可加15分) 按周年计算,教龄每年加0.5分。

5、教育、教学业绩(最高可加55分) (1)教学效果(最高可加40分)

学期末教学成绩最高加40分,每下降一个名次依次减3分。

(2)提高分(5分)

以上班级期末成绩为准,每上升一个名次加1分,倒退一个名次扣分,扣完为止。 任非考科目的教师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按语数老师得分平均分计算。

﹙3﹚班级工作(最高可加4分)

本凡获得班主任量化考核优秀者加4分。 (4)教研工作(最高可加6分)

听课(2分):听课节数达标且有评议者加2分,每少1节扣0.1分,无评议者此项不得分;笔记(2分)教师政治学习笔记和业务学习笔记符合要求者得2分,记录内容少、质量差一次扣0.5分;承担活动(2分):教师承担教研

活动主讲人加2分,主评、组织者加1分。

6、勤(最高可加10分)

扣分标准:旷课一节扣2分,病假1天扣0.3分,超过一个月全扣,住院不扣分。事假1天扣1分,超过二十天全扣,上下班迟到或早退一次扣0.3分、缺会一次扣0.3分,值班未到岗一次扣0.2分,

7、加分项目:

(1)、评先进、优秀加分,同一年的则以最高一次给分,部、省、县、分别加

7、

5、

4、3分,非教育系统内的先进按往下一档套分。

(2)、校级先进优秀加1分,三年内有效。

(3)、优质课优秀教案课件制作评选加分,省、市、县、乡分别加

8、

6、

4、2分。

(4)、其它各种竞赛、创作获奖加分,省、市、县、校分别加

4、

3、

2、1分。包括辅导学生奖(凭荣誉证书),当年取最高计分。

(5)、论文加分:同一内容按最高项给分,部、省、市、县分别加

5、

4、

3、2分(论文须得到县教育局认可方为有效)。凡论文加分累计满15分者,每超一篇按部、省、市、县级分别加2.5、1.

5、1分累计。

(6)、考核评优加分,按获得考核评优次数累计加分,每次加2分。 (7)、课题加分,在县、市、省立项的分别加

2、

3、4分,获得成果奖的分别加

5、

8、10分(见课题审批表),

8、扣分项目:

(1)、参聘教师在任职期间未经学校许可擅自外出兼职的,发现一次扣5分。

(2)、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拖沓、推诿、拒绝接受一次扣2分,累计计分。

(3)、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造成恶劣影响的一次扣5分。

(4)、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组织等不健康、不文明的活动每次扣5分。 (5)、擅自调课或请他人代课的,每次扣2分。

(6)、对重大事故谎报、缓报或隐瞒不报的,每次扣5分。

(7)、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赛事及在学校统一组织的测评中弄虚作假的,每例扣10分。

(8)、工作失误一次扣5分。

五、补充条款

1、聘任原则上按获取职称的先后顺序,同一年获取职称的按当年评选得分从高分到低分聘用。

2、在累计积分相同的情况下:A、教龄长者优先;B、担任班主任者优先;D、获小高资格早者优先;E、县级名师优先;F、支教早者优先。

六、本规定经过学校教职工会议通过,由评聘小组解释,未尽事宜由评聘小组解决。

职称评定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总论

人才强则行业强,行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复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通过职称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进行直观评价,能够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称评审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审基体,对其技术能力,行业素养以及专业成绩进行统筹评判,从而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早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便开始推行职称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缺陷频现,很难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称制度亦是成为我国优化升级的重点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先后颁布,代表着我国又将掀起新一轮职称改革浪潮,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列出诸条更具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优化措施,为打造更符合国情,更具备需求的全新职称系统提供重要借鉴。

概念角度来看,“职称”是一种直观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专业层次的等级称号,自建国初期的任命制,逐步演变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评审制,在专业人才评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职称管理具有宏观性,体系性,全面性等特点,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1]以形式作为切入点,职称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一是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政策的执行;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的评定;三是专业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

二、做好职称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审管理体制对于提升职称管理效率,严格职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细则,健全职称评审管理架构,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探究职称管理体系,深入研究申报资格,任职条件等诸多细节要求,第二,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交流职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发掘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工作严格要求,对于职称管理认真配合。第三,秉持公平公正理念,建立追责制度,做到有责必罚。坚持公开规则,真正做到提前公布评审要求,坚持开放评审流程,透明公开评审结果。

三、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审机制

职称评审必须秉持考评结合理念,既要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又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进行评委会评审,其中评委会评审属于任职资格最终步骤,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评审机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公正是否,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评审架构,夯实评审精神,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第一,提升评审组织专业性。评审组织必须具备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评审组织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保障评审组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评审组织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覆盖面积,从而真正做到专人专业,对口评审。[2]评委必须夯实专业技术,提升认知理念,重视审阅材料,坚持评审记录,进行小组碰头,恪守评审规范。如果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必须严惩不贷,申报过程如果黑箱操作,立即剥夺任职权利。第二,重视评审条件,在评审流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标准要求,履行制定规范,选择优质人才,提升评审效果,在确认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资格时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保障其求学经历以及工作资历满足底限要求,在此之后对于各类相关要素诸如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继续教育证书、个人情况一览表、考核结果、公示材料及成果、论文、荣誉称号等等逐一进行检验排查,确认真实性,提升评审效果,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个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二)还需要通过专业答辩的方式,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交流,以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再次检验其专业素养水平,专业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省内文件下达的淘汰率,将其分至各专业分组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贯彻落实政策方针,保障职称评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三)、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打造评审流程透明化,塑造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3]首先是政策公开,任何与评审相关联的国家政策,都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诠释,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心中有数,通晓评聘重点以及政策要求,能够较为轻松有效的确认评聘资格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果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如实申报自身专业成就以及取得成果,评审小组则应该对其成果加以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另外所得成果還应该进行公示,确保不会存在漏网之鱼。再次是答辩公开,不可提前泄露试题,各类试题需要保障难度适宜,避免题目难度不等影响公正判断。最后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同样对于受聘情况加以规范,确保其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到实处。[4](四)建全受聘考核体系,重视阶段考试作用同时亦是关注日常表现,避免受聘人员存在临时抱佛脚情况。提升考核应用范围,提升考核频次,确保技术人员随时能够感受到考核压力,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职称管理关乎专业技术人员荣誉,亦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重视程度亦是不言而喻。必须重视职称管理工作重要意义,挖掘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组建稳定有序的人才团队。工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日三省,时刻提升自我认知,吸收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科研创新。

四、结语

未来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素养踏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职称管理对其进行直观评价,在把控人才质量,维持人才水平,挖掘人才潜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缺失,研究策略,如今更是拟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体系性与针对性,流动性与多元性,专门性与普适性的全新职称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5],对于不同行业执行不同侧重点的职称管理制度,真正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J].中国劳动,2009(9).

[2]宋魅.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J],管理世界,2015(3)

[3]陆安.浅谈加强职称评审监督[J].中国人才,2007(12):56-57.

[4]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

雷蕾(1990.03.21),性别女,籍贯:河北省三河市,单位: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 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分系列职称制度评价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职称评定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摘 要: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现阶段我国职称评价机制对于部分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在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对职称评聘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成为当下一个热点问题。据此,本文首先从外语、计算机、论文等不再是职称评审必备条件、职称评聘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三个方面对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述;其次立足于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核心评价标准、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三个维度对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管理模式

0 引言

随着《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我国职称工作进入新一轮深化改革阶段,如何更好地处理评聘关系问题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职称评聘管理工作有了清晰的改革方向,要综合考虑品德、能力、贡献,系统的对人才进行评定,逐走出传统职称评定中主要根据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硬性指标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新指标的建立,有助于通过系统考虑工作,实现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的统筹兼顾。

1 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简述

1.1 论文、计算机等硬指标逐步淡化

长久以来凭借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以及论文数量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备受争议。针对这一现象,当前多地区已开始着手改革。一是部分地区开始对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而对科研要求较低的岗位在职称评价中淡化或取消对于论文、英语要求;二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引入新指标代替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如更偏重于实际研究成果的传新性和影响性,以避免因对论文数量要求而引起的论文质量低下。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职称评聘管理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吉林省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内蒙古针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层技术型和实践型岗位,职称评聘管理中注重对工作过程中业绩进行审查,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

1.2 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逐渐成为职称改革的一个导向,通过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逐步突出用人部门和单位的自主评价,鼓励单位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评价,传统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社部門,通过对相关工作的备案实现对职称评聘的管理。据了解当前江西省内14家企业、37家院校和医院、5家科研机构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职称全部实行自主评审。实践证明,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基于自身需求导向,其职称评聘标准与传统的评聘标准相比更加科学和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同时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政府为主导的职称评聘管理职能的转变。

1.3 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在不同地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标准不严格、程序不规范,投诉较多、争议较大以及复核中发现严重问题的局面。凸显出当前政府监管不明确、单位不自律、社会监督失位,对职称评聘过程中的申报、推荐、评审各环节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后事中、事后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不够明晰。二是用人单位对评聘界限、评聘规则具体工作中依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权力交代不清。三是未做到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管,对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不合理情况,未能进行公示并做严肃处理。

2 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2.1 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职称评价标准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对重品德、重创新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和激励导向。一是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破除传统模式中的论文、资历标准,依据实际情况强化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业绩贡献评价导向。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破除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聘中因资历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建立以专业技术品德、能力和对业绩贡献为核心的专业职称评价衡量标准和体系,坚持对品德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关键性指导作用。三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评价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地设置专业职称评审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科研成果的评价条件,对专业职称外语和对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水平不作统一的要求,突出对业绩和贡献的评价,增加专业职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横向研究课题等相关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等级和权重,破除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传统做法。

2.2 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

当前职称制度改革要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社会层次的专业和技术人才,制定不同的职称评价的标准。职称人员在评聘制度的管理过程中要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鼓励中小学教师到课上和讲台、医生到科室和临床、工程师人员到实验室和技师到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生产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都能评得上。

2.3 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单位需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职称评价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应遵循定性职称评价与定量支撑评价相结合、特殊人才职称评价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单独标准,进而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领域的部门做到多层次、多维度和立体性考查,增强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3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的建议

3.1 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分类评价。应在职称制度改革背景下,進一步提升职称与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适用性。在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基础上,将职称评价与个人工作领域相适应、职称评价与业务内容相适应和职称评价与社会服务相适应科学划分类别,制定侧重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建立职称的评审指标和代表作用评价制度,从“单一固定评价指标”制度修改为“适应性指标”,可从其工作的内容、工作管理业绩、特殊情况和事件、工作管理绩效、专利、研究报告等不同的成果中,任选最能体现其能力和水平的优秀人员作为本次职称资格评审的主要评价内容。

3.2 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职称告别“终身制”,通过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实现用人“能上也能下”。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强化单位和职称的“能上能下”。在职称的实际操作中,职称和个人适用岗位的聘任均严格实行职称聘期制,期满后对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的,单位和其个人按照适用岗位的需要、同时参考个人想法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办理劳动合同;对于在单位内部的考核中成绩不达标的现象,单位可根据其个人与岗位的适用条件差异情况,低聘岗位适用等级人员直至按照规定解除其聘用。通过这一职称评聘制度的设计,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避免一劳永逸的实行职称评聘终身制度所引发的工作惰性,进一步地激发机关事业创新时代劳动主体的活力。

3.3 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进一步创新民营企业职称评价方式。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建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的单独标准,以保证与单位发展相契合,但同时应注意,要杜绝“放而不管”,职称评审权下放后加强监管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人力社保部门应在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管。在组织制定本事业单位的聘任程序审核管理暂行办法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和对审核严格把关,确保其评聘程序和制度的合规合理。在组织开展本单位聘任程序评议工作时,需对本单位进行评议前的公示和聘任前的公示,广泛地接受人民和社会的监督。在组织完成本单位聘任程序验收工作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聘任审核程序和制度审核结果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和验收,确保本单位聘任程序和结果的真实有效。

3.4 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结合新形势,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以进一步提升职称评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一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推广智能监管,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途径的运用,逐步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与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相适应的“互联网+监管”模式。二是应由主管部门建立职称评审公示制度,健全公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举报途径和监督手段,充分发挥群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4 结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评聘现状于改革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的建议,对于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廷洲,陆莎,金志峰,等.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2]刘尧.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变革透视——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谈起[J].高校教育管理.2018,(03).

[3]姚荣.论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公法规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7,(04).

[4]钱晨烨.现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障碍和建议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8).

[5]杨新春,吴艳.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视域下的学术道德失范探析[J].职教论坛,2014,(32).

[6]肖鹏燕.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9).

[7]温丙帅,孙建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权利保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职称评定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总论

人才强则行业强,行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复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通过职称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进行直观评价,能够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称评审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审基体,对其技术能力,行业素养以及专业成绩进行统筹评判,从而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早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便开始推行职称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缺陷频现,很难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称制度亦是成为我国优化升级的重点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先后颁布,代表着我国又将掀起新一轮职称改革浪潮,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列出诸条更具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优化措施,为打造更符合国情,更具备需求的全新职称系统提供重要借鉴。

概念角度来看,“职称”是一种直观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专业层次的等级称号,自建国初期的任命制,逐步演变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评审制,在专业人才评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职称管理具有宏观性,体系性,全面性等特点,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1]以形式作为切入点,职称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一是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政策的执行;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的评定;三是专业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

二、做好职称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审管理体制对于提升职称管理效率,严格职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细则,健全职称评审管理架构,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探究职称管理体系,深入研究申报资格,任职条件等诸多细节要求,第二,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交流职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发掘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工作严格要求,对于职称管理认真配合。第三,秉持公平公正理念,建立追责制度,做到有责必罚。坚持公开规则,真正做到提前公布评审要求,坚持开放评审流程,透明公开评审结果。

三、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审机制

职称评审必须秉持考评结合理念,既要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又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进行评委会评审,其中评委会评审属于任职资格最终步骤,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评审机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公正是否,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评审架构,夯实评审精神,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第一,提升评审组织专业性。评审组织必须具备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评审组织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保障评审组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评审组织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覆盖面积,从而真正做到专人专业,对口评审。[2]评委必须夯实专业技术,提升认知理念,重视审阅材料,坚持评审记录,进行小组碰头,恪守评审规范。如果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必须严惩不贷,申报过程如果黑箱操作,立即剥夺任职权利。第二,重视评审条件,在评审流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标准要求,履行制定规范,选择优质人才,提升评审效果,在确认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资格时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保障其求学经历以及工作资历满足底限要求,在此之后对于各类相关要素诸如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继续教育证书、个人情况一览表、考核结果、公示材料及成果、论文、荣誉称号等等逐一进行检验排查,确认真实性,提升评审效果,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个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二)还需要通过专业答辩的方式,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交流,以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再次检验其专业素养水平,专业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省内文件下达的淘汰率,将其分至各专业分组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贯彻落实政策方针,保障职称评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三)、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打造评审流程透明化,塑造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3]首先是政策公开,任何与评审相关联的国家政策,都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诠释,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心中有数,通晓评聘重点以及政策要求,能够较为轻松有效的确认评聘资格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果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如实申报自身专业成就以及取得成果,评审小组则应该对其成果加以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另外所得成果還应该进行公示,确保不会存在漏网之鱼。再次是答辩公开,不可提前泄露试题,各类试题需要保障难度适宜,避免题目难度不等影响公正判断。最后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同样对于受聘情况加以规范,确保其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到实处。[4](四)建全受聘考核体系,重视阶段考试作用同时亦是关注日常表现,避免受聘人员存在临时抱佛脚情况。提升考核应用范围,提升考核频次,确保技术人员随时能够感受到考核压力,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职称管理关乎专业技术人员荣誉,亦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重视程度亦是不言而喻。必须重视职称管理工作重要意义,挖掘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组建稳定有序的人才团队。工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日三省,时刻提升自我认知,吸收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科研创新。

四、结语

未来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素养踏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职称管理对其进行直观评价,在把控人才质量,维持人才水平,挖掘人才潜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缺失,研究策略,如今更是拟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体系性与针对性,流动性与多元性,专门性与普适性的全新职称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5],对于不同行业执行不同侧重点的职称管理制度,真正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J].中国劳动,2009(9).

[2]宋魅.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J],管理世界,2015(3)

[3]陆安.浅谈加强职称评审监督[J].中国人才,2007(12):56-57.

[4]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

雷蕾(1990.03.21),性别女,籍贯:河北省三河市,单位: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 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分系列职称制度评价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职称评定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总论

人才强则行业强,行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复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通过职称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进行直观评价,能够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称评审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审基体,对其技术能力,行业素养以及专业成绩进行统筹评判,从而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早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便开始推行职称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缺陷频现,很难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称制度亦是成为我国优化升级的重点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先后颁布,代表着我国又将掀起新一轮职称改革浪潮,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列出诸条更具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优化措施,为打造更符合国情,更具备需求的全新职称系统提供重要借鉴。

概念角度来看,“职称”是一种直观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专业层次的等级称号,自建国初期的任命制,逐步演变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评审制,在专业人才评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职称管理具有宏观性,体系性,全面性等特点,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1]以形式作为切入点,职称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一是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政策的执行;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的评定;三是专业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

二、做好职称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审管理体制对于提升职称管理效率,严格职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细则,健全职称评审管理架构,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探究职称管理体系,深入研究申报资格,任职条件等诸多细节要求,第二,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交流职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发掘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工作严格要求,对于职称管理认真配合。第三,秉持公平公正理念,建立追责制度,做到有责必罚。坚持公开规则,真正做到提前公布评审要求,坚持开放评审流程,透明公开评审结果。

三、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审机制

职称评审必须秉持考评结合理念,既要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又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进行评委会评审,其中评委会评审属于任职资格最终步骤,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评审机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公正是否,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评审架构,夯实评审精神,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第一,提升评审组织专业性。评审组织必须具备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评审组织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保障评审组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评审组织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覆盖面积,从而真正做到专人专业,对口评审。[2]评委必须夯实专业技术,提升认知理念,重视审阅材料,坚持评审记录,进行小组碰头,恪守评审规范。如果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必须严惩不贷,申报过程如果黑箱操作,立即剥夺任职权利。第二,重视评审条件,在评审流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标准要求,履行制定规范,选择优质人才,提升评审效果,在确认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资格时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保障其求学经历以及工作资历满足底限要求,在此之后对于各类相关要素诸如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继续教育证书、个人情况一览表、考核结果、公示材料及成果、论文、荣誉称号等等逐一进行检验排查,确认真实性,提升评审效果,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个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二)还需要通过专业答辩的方式,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交流,以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再次检验其专业素养水平,专业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省内文件下达的淘汰率,将其分至各专业分组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贯彻落实政策方针,保障职称评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三)、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打造评审流程透明化,塑造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3]首先是政策公开,任何与评审相关联的国家政策,都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诠释,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心中有数,通晓评聘重点以及政策要求,能够较为轻松有效的确认评聘资格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果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如实申报自身专业成就以及取得成果,评审小组则应该对其成果加以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另外所得成果還应该进行公示,确保不会存在漏网之鱼。再次是答辩公开,不可提前泄露试题,各类试题需要保障难度适宜,避免题目难度不等影响公正判断。最后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同样对于受聘情况加以规范,确保其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到实处。[4](四)建全受聘考核体系,重视阶段考试作用同时亦是关注日常表现,避免受聘人员存在临时抱佛脚情况。提升考核应用范围,提升考核频次,确保技术人员随时能够感受到考核压力,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职称管理关乎专业技术人员荣誉,亦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重视程度亦是不言而喻。必须重视职称管理工作重要意义,挖掘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组建稳定有序的人才团队。工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日三省,时刻提升自我认知,吸收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科研创新。

四、结语

未来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素养踏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职称管理对其进行直观评价,在把控人才质量,维持人才水平,挖掘人才潜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缺失,研究策略,如今更是拟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体系性与针对性,流动性与多元性,专门性与普适性的全新职称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5],对于不同行业执行不同侧重点的职称管理制度,真正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J].中国劳动,2009(9).

[2]宋魅.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J],管理世界,2015(3)

[3]陆安.浅谈加强职称评审监督[J].中国人才,2007(12):56-57.

[4]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

雷蕾(1990.03.21),性别女,籍贯:河北省三河市,单位: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 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分系列职称制度评价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职称评定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一、总论

人才强则行业强,行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复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通过职称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进行直观评价,能够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称评审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审基体,对其技术能力,行业素养以及专业成绩进行统筹评判,从而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早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便开始推行职称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缺陷频现,很难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称制度亦是成为我国优化升级的重点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先后颁布,代表着我国又将掀起新一轮职称改革浪潮,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列出诸条更具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优化措施,为打造更符合国情,更具备需求的全新职称系统提供重要借鉴。

概念角度来看,“职称”是一种直观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专业层次的等级称号,自建国初期的任命制,逐步演变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评审制,在专业人才评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职称管理具有宏观性,体系性,全面性等特点,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1]以形式作为切入点,职称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一是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政策的执行;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的评定;三是专业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

二、做好职称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审管理体制对于提升职称管理效率,严格职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细则,健全职称评审管理架构,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探究职称管理体系,深入研究申报资格,任职条件等诸多细节要求,第二,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交流职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发掘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工作严格要求,对于职称管理认真配合。第三,秉持公平公正理念,建立追责制度,做到有责必罚。坚持公开规则,真正做到提前公布评审要求,坚持开放评审流程,透明公开评审结果。

三、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审机制

职称评审必须秉持考评结合理念,既要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又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进行评委会评审,其中评委会评审属于任职资格最终步骤,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评审机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公正是否,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评审架构,夯实评审精神,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第一,提升评审组织专业性。评审组织必须具备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评审组织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保障评审组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评审组织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覆盖面积,从而真正做到专人专业,对口评审。[2]评委必须夯实专业技术,提升认知理念,重视审阅材料,坚持评审记录,进行小组碰头,恪守评审规范。如果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必须严惩不贷,申报过程如果黑箱操作,立即剥夺任职权利。第二,重视评审条件,在评审流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标准要求,履行制定规范,选择优质人才,提升评审效果,在确认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资格时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保障其求学经历以及工作资历满足底限要求,在此之后对于各类相关要素诸如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继续教育证书、个人情况一览表、考核结果、公示材料及成果、论文、荣誉称号等等逐一进行检验排查,确认真实性,提升评审效果,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个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二)还需要通过专业答辩的方式,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交流,以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再次检验其专业素养水平,专业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省内文件下达的淘汰率,将其分至各专业分组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贯彻落实政策方针,保障职称评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三)、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打造评审流程透明化,塑造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3]首先是政策公开,任何与评审相关联的国家政策,都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诠释,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心中有数,通晓评聘重点以及政策要求,能够较为轻松有效的确认评聘资格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果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如实申报自身专业成就以及取得成果,评审小组则应该对其成果加以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另外所得成果還应该进行公示,确保不会存在漏网之鱼。再次是答辩公开,不可提前泄露试题,各类试题需要保障难度适宜,避免题目难度不等影响公正判断。最后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同样对于受聘情况加以规范,确保其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到实处。[4](四)建全受聘考核体系,重视阶段考试作用同时亦是关注日常表现,避免受聘人员存在临时抱佛脚情况。提升考核应用范围,提升考核频次,确保技术人员随时能够感受到考核压力,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职称管理关乎专业技术人员荣誉,亦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重视程度亦是不言而喻。必须重视职称管理工作重要意义,挖掘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组建稳定有序的人才团队。工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日三省,时刻提升自我认知,吸收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科研创新。

四、结语

未来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素养踏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职称管理对其进行直观评价,在把控人才质量,维持人才水平,挖掘人才潜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缺失,研究策略,如今更是拟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体系性与针对性,流动性与多元性,专门性与普适性的全新职称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5],对于不同行业执行不同侧重点的职称管理制度,真正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J].中国劳动,2009(9).

[2]宋魅.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J],管理世界,2015(3)

[3]陆安.浅谈加强职称评审监督[J].中国人才,2007(12):56-57.

[4]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

雷蕾(1990.03.21),性别女,籍贯:河北省三河市,单位: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 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分系列职称制度评价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上一篇:重点工作督查方案范文下一篇:职场应聘模拟大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