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林业建设出路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21

城市林业建设出路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林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林业技术推广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我国林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出发,详细分析了创新林业技术推广模式对优化产业结构、绿色发展、数字化管理以及提高林业人员水平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绿色发展;作用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林业逐渐成为我国生态发展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林业技术推广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发展需求,必须创新林业技术推广模式,才能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发展。

1   我国林业技术推广现状

虽然我国現有的林业技术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推广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林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在林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缺少资金的支持,相关人员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中,而忽略了林业技术的推广,使得技术不能应用到实际的林业工作中。其次,人力资源大量流失。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得农村的人力资源大量流失。最后,推广模式不佳。现有的推广模式有助于国家的林业发展,但是忽视了林业技术的直接受益者是林农,林农才是促进国家林业发展的根本因素[1]。

2   创新林业技术推广模式对现代林业发展的作用

2.1   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林业资源有限、品种单一,树木品种和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并且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易感染病虫害,进而使得树木难以成活,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林业技术推广将先进的林业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树木成活率;把经济效益大的树木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增加林农的经济效益。只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林业产品质量,才能提高我国的林业技术水准。

2.2   利于绿色发展

传统的林业技术不符合当下的发展潮流,不能满足绿色发展的要求。通过林业技术推广的手段将荒漠化治理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森林防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持续经营技术等符合绿色发展条件的生产技术传递到林农手中,促进绿色发展的林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林业工作之中,在保证林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满足保护环境和绿色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林业绿色发展进程[2]。

2.3   促进数字化管理

促进农业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加快林业发展速度。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控,对区域内的树木进行实时监控,记录树木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树木生长异常,可以及时分析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2.4   有利于提高林业人员水平

林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力量,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将先进的技术推广到基层的林业工作人员中,提升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将先进的林业技术和设备落实到林业基础生产中,推动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保证林业工作人员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林业技术,提高林业工作人员整体技术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林业技术难以落实的实际问题。

3   对创新林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建议

3.1   加大资金扶持

创新林业技术推广模式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重视,不仅要注重技术研发的投入,同时要加大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资金扶持。在符合当地实际林业环境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政策,积极组织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保证先进的林业技术可以及时应用到实际的林业生产工作中。

3.2   注重人才建设

政府应重视林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定期对林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检测培训效果,奖励考核结果优良的人员,进而激发林业从业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林业推广模式的创新发展。

总之,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打破传统的技术推广模式,积极创新,将先进的林业技术切实有效地推广到基层工作当中去,进而促进林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张欣.新形势下林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J].农家参谋,2019(6):114.

[ 2 ] 刘嘉英.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探究[J].江西农业,2018(16):108.

城市林业建设出路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是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为科学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全市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提供依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不成体系等问题。本文主要对当前调查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具有探索意义。

关键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

一、研究背景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有交叉等问题,难以满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为了进一步解决现有的问题,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土地、矿产、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调查职责整合到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2020年自然资源部于出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对新时期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2021年,又相继出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标准体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导则(试行)》,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进一步进行规范。

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

我国初步形成的自然资源调查总体思路是构建“1+X”型的自然资源调查体系。其中“1”为基础调查,是对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和共性特征开展调查,以地表覆盖为基础,查清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范围、面积、权属性质等内容;“X”是专项调查,是针对各类自然资源的特性、专业管理和宏观决策需求,组织调查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相关人文地理等信息。

在监测方面,根据监测的尺度范围和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常规监测、专题监测和应急监测三类。其中,常规监测是定期开展的全覆盖动态遥感监测,重点监测各类自然资源的年度变化情况;专题监测是对地表覆盖和某一区域、某一类型自然资源的特征指标进行动态跟踪,掌握地表覆盖及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等变化情况;应急监测则是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以第一时间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支撑。

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土地、森林、水、草原、矿产资源调查等各项自然资源调查工作,但由于机构改革至今时间尚短,各省市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尚未完全实现“统一履职、统一型权、统一收益”,导致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调查监测标准未统一

在各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各资源的权属界线、单元界线、类型线、资源界线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空白等现象。在实际调查监测、利用保护工作中,由于自然资源涉及的主管部门较多,长期以来各部门出于工作需要,形成了各自的调查监测标准,各资源调查监测标准未有市级或省级层面的统一。

(二)調查监测数据不成体系

机构改革将原先一些职能部门进行了切分,由此造成一些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也出现了切割,目前,森林、湿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专项调查、监测、数据更新等工作的开展,大多还是由机构改革之前的相关部门负责,因此就产生了当前调查监测数据不完整、体系不健全的现象。

(三)调查监测指标不够细化

由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复杂,各业务部门(处室)针对所涉及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开发保护的工作方向各有侧重,导致了部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停留在一级分类指标,没有对自然资源调查检测的指标和数据进一步细化。

(四)缺乏专业实施人才

一方面,调查监测工作繁杂费时,现有专业人员难以完成全部测绘、分析和研究工作,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不够深入;另一方面,目前部分业务部门的工作仍然参照原有的工作机制,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流程、规范等方面还未有统一的培训,这可能会对后续数据资源整合造成困难。

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建议

为使自然资源调查检测工作持续稳健推进,进一步规范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实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履职,应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解决以上问题。

(一)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顶层设计

做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一要开展各类自然资源状况、产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构建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机制;二要制定统一的调查监测标准和调查监测指标项;三要实时跟踪掌握各类自然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形成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四要严格控制调查检测质量,构建完善的自然资源调查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二)实现自然资源数据统一管理

根据国家数据库标准和建库规范,建立统一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国土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统计汇总、数据分析、综合查询等管理功能。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搭建自然资源大数据综合分析和服务平台,实现各类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与空间规划、基础测绘、专项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逐步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综合大数据管理体系。

(三)构建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体系,明确各自然资源的价值核算,赋予自然资源数据以生命。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分析评价体系,推进各自然资源调查的综合评价工作,全面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数据,为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专攻调查监测、数据登记、数据分析、数据与政策相衔接等各个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提高调查检测团队的业务能力;引入专业研究团队,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专项小组,加深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探索,打破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浮于表面的现状,将自然资源调查检测工作落在实处。

五、结语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分析评价、人才建设等相关机制的建立,能够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为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思路,对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EB/OL].(2020-01-17)[2021-07-06].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18/content_5470398.htm.

[2] 于雪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6).

[3] 黄灵海.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体系的构建[J]. 中国土地,2020(5).

[4] 叶远智,张朝忙,邓轶,张瑜,王建邦,张剑.我国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监测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测绘通报,2019(10).

[5] 胡林,陈俊菡.数据科学视角下的自然资源监测关键问题[J].林业和草原机械,2020(2).

城市林业建设出路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文章针对林业职业院校如何在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和谐发展进行了探索。在如何将行业办学特点转化为办学特色与优势上,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盘活林业职业教育资源;以服务为先导,构筑林业职业教育特色;以奉献为宗旨,树立林业职业教育形象;以质量求生存,打造林业职业教育品牌;以创新为动力,拓宽林业职业教育道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 林业 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屈中正(1972- ),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旅游文化。(湖南 衡阳 421005)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为教学服务,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主导产业的发展等服务功能,特别是农林类高职教育更应将服务“三农”作为出发点,必须坚持“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发展”的定位,将行业办学的特点转化并发展为学院办学的特色与优势,并在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使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一、以市场为导向,盘活林业职业教育资源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事高等林业教育二十余年,从事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十二年,在不断拓宽办学渠道、改善办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实现林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方面,适逢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机,面临着多种机会和选择。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如何扩大生源,如何把学院做强、做大,是我院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面临的重大问题。纵观当今世界著名学府的办学风格和传统,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不变,特色鲜明。如果频繁改变学校的办学特色,盲目扩大规模,就很难办出特色。我院虽然改为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开办新专业,但农林类专业是我院的强项和重要资源。因此,要将农林类专业做强做大、做出品牌、做出特色。

首先,我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并通过对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大量调研,提出了对原有的农林类专业进行巩固、改造、调整、提高的指导意见,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办学成果,盘活林业教育资源,使原有的农林类专业焕发活力,成为学院的明星专业、特色专业。

其次,我院坚持基于林而不囿于林。所谓基于林,就是专业设置以服务于林业行业为出发点,不脱离林业行业背景;所谓不囿于林,就是设置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到既能招来学生,又能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在园林技术专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我院充分利用园林专业的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开办了相关的林业技术类专业。对于林学专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新专业开发。例如,保留林学专业成教和函授招生以及于2008年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招收林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发出森林旅游专业、林政法规专业、园艺专业等林业技术类专业或相关专业;对于原来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和林业会计专业,我院主动适应市场,改办为经济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这样不但保留了原来的专业特色,还增加了新的专业内容,使毕业生既能满足林业行业的需要,也能满足其他行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同时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二、以服务为先导,构筑林业职业教育特色

要办好林业职业教育,首先要树立为林业行业服务的思想,从专业设置到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又要考虑林业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其次,要培养林业技术类专业的教师,为办好林业职业教育提供强力支撑;再次,既要突出科学研究在培养师资方面的作用,又要突出科学研究在服务林业行业方面的作用。构筑林业职业教育特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架起学校与行业之间的桥梁。科研直接为林业行业提供服务,构筑了我院林业职业教育的基本特色。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来源于林业生产,取得的科研成果又应用到林业生产中,为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提高了学校在行业的影响和知名度。近二十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服务于湖南农林业建设这一宗旨。在办高等专科教育时期,我院的科研课题数量不多,但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林业生产上的实际问题而立项的。改办高职教育以后,我院在科研方面继续保持了这种鲜明的行业特点,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美化祖国秀美山川”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以服务湖南林业为科研宗旨。1999~2009年,我院各类科研课题共350项,其中农林技术类131项,占37.4%;近十年我院教师共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1项,均为农林技术类研究成果;近十年我院教师公开共发表学术论文1941篇,其中农林技术类论文759篇,占39.1%。

2.加强学校与地方之间的联系。科研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强化了我院林业职业教育的基本特色。在进行科研立项时,我院在调研的基础上,申报符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题,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尤其是我院改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继续发扬科研上的优良传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教师与行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师直接参与行业和地方之间的相关科研、生产活动。近年来,我院有多名教师成为省市科技进步奖、科研课题的评委,参与科技进步奖的评审;更有多名教师参与了林业类科技成果或项目的评审;而更多的教师则走下讲台、走进基层、走进企业,成为行业或企业的科技顾问或生产顾问,直接为林业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三、以奉献为宗旨,树立林业职业教育形象

林业是一个艰苦行业,从事林业工作的人需要有奉献精神。多年来,我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林业行业方面,强调以奉献为宗旨,内炼思想,外树形象。作为一所林业类大专院校和一所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我院拥有的技术和资源非常有限,但我们深信能把有限的技术和资源,投入到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实践中。例如,2002年,当衡阳市准备将南岳风景区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我院教师利用在南岳生物多样性及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动组织了南岳区农林局、南岳树木园等9个单位参与的“湖南南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在这次大型科学考察活动中,我院24名教师不辞劳苦,搜集第一手资料,写出了近一百万字的科学考察报告,显示了我院教师在森林植物、野生动物、森林旅游、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四、以质量求生存,打造林业职业教育品牌

质量是林业职业教育的生命,因此,在开展林业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我院始终把质量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把提高质量意识贯穿于林业职业教育中,严把质量关,打造林业职业教育的品牌。

以园林技术专业为例,我院的园林技术专业创办于1987年,为三年制全日制大专,截至1999年改办为高职院校,已经连续招生13届,毕业生10届,毕业生人数约六百余人,他们已经成为城镇园林绿化的生力军。2000年,我院抓住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机遇,将园林专业申报为全国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建设专业,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在园林系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园林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第二批)。与此同时,我院以国家试点专业建设为龙头,进而带动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经过近十年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我院园林专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学院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之一,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不但招生人数由1999年以前的每年六十人左右,增加到每年二百余人,最多达二百八十

多人,而且取得了一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专家教授。到目前为止,我院园林技术专业拥有教授9人,其中2人为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1人为湖南省第二批“121”人才人选;园林技术专业除被遴选为全国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建设专业以外,还入选湖南省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入选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园林专业的教师还获得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衡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园林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09年上半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上海种业杯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园林专业学生获园林景观设计一等奖、艺术插花三等奖。

五、以创新为动力,拓宽林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林业职业技术教育要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不断拓宽林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我院主动适应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主动改办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一所地处中部三线城市的普通高职院校而言是很不容易的。我院在缺乏地域、经费优势的情况下,能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完全是依靠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精神。

1.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我们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办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找到好工作”,培养学生“能吃苦、愿吃亏、敢创业”的林业行业必备素质。我们要把林业职业教育办成真正的职业教育,就必须抛弃学科化、体系化、重知识传授轻品质培养、重学术轻技能的偏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工学结合、课程超市与职业核心力培养等新观念,在发展战略上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为主的转变,在办学类型上由高专向高职、由中职向高职转变。

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院的27个专业均按照工作流程导向和工学结合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启动了“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即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在企业学习1年。由企业专家与学院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承担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与大纲、建设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开发教材等职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和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在企业学习期间,由企业安排专业人士给学生授课,完成实验、实训和见习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战能力。

3.办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林业技术类专业,我院既招收全日制学生,开办了成人教育、函授专科教育班;又与相关本科院校合作,开办了函授本科班;还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举办了研究生教育。与此同时,还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中、短期职业培训,并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学生不离开工作岗位,由学校派出教师到用人单位进行现场培训。这些办学模式能够扩大林业技术类专业生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林业单位缺少林业技术人才的不足。

4.就业模式的创新。我院从2000年开始就在学生中推行“双证书”制,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并创建了“顶岗实习—就岗就业”和“师兄带师弟”的就业链模式,学生全程参与顶岗实习,毕业后留在原岗位工作,加上“师兄带师弟”的就业链,我院“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3%,改革成效显著。

城市林业建设出路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泾川县被列为重点县之一。本文着眼于泾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紧盯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目标,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耕配套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全县生态林业建设在解决泾河流域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气候变化和土壤贫瘠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泾川县探索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态建设;退耕还林;社会效益

1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现代生态林业建设现状

从2014年开始,针对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泾川县积极争取退耕还林项目建设,合理确定新一轮退耕还林重点区域,依托项目支撑扶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我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5万亩,其中经济林4.12万亩占91.5%、生态林0.38万亩占8.5%,2014年度完成9008亩,实施工程57处,其中经济林7572亩,生态林1436亩,涉及13个乡镇,共计35个行政村2166户;2016年度完成3.6万亩,实施工程110处,其中经济林33601亩,生态林2399亩,涉及全县14个乡镇59个行政村6235户,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为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19年果品总产量30万吨,总收入9.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100元,已成为全县的首要产业,为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全县生态林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林业用地达到122.1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8.13%,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2 主要经验和做法

泾川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把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着力解决难点问题,努力推动泾川县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共赢。

2.1 坚持“三大原则”,不断优化发展思路

(1)坚持“严格标准、科学规划”原则。统筹考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耕地保护和产业支撑等因素,注重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城镇规划、交通规划等各类专业规划相协调,聘请高资质单位,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建设规划,为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找准了定位、明确了方向。

(2)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按照“山顶防护林戴帽,梯田经济林缠腰,沟底刺槐穿靴”的模式,采取集中会战、联村造林等方式,对重点流域荒山及疏林地、公路沿线裸露荒地进行治理。把生态林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乡村立地条件和群众意愿,在持续抓好苹果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油用牡丹、山地核桃、中药材等多元富民产业,集中建成了一批果品、蔬菜、畜草、苗木基地,走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新路子。

(3)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原则。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村屯绿化、县城街道、机关单位、公园广场、住宅小区、景区绿化为重点,采取见缝插绿、破墙透绿、破硬还绿、规划建绿等措施,持续加大绿化力度,扩大绿化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多种类、多层次的城乡绿化格局初步形成。

2.2 强化“四项支撑”,多方破解瓶颈制约

(1)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出台资金筹措、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督查考核等“十条措施”,切实加大对林业主导产业培育、林下经济发展、苗木基地建设、中幼林抚育管理、专业合作组织建办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按照“产权到户、补偿到户”的原则,采取“一册明、一折统”方式,将中央和省上下达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

(2)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攻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组织现场观摩,进一步提高了林业科学化管理水平。

(3)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化战略,先后择优招录48名林果专業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林业综合管理服务站工作;确定46名林业技术人员为科技特派员,划片包干,驻村蹲点,对重点乡镇、重点村组林业生产进行挂牌指导;聘请农民技术员700名,县财政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列支报酬, 常年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4)强化项目支撑。把生态林业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方整合财政支农、扶贫开发、道路交通、五小水利、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用于重点林区和林下经济重点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林业发展创设了良好条件。

2.3 深化“四项改革”,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1)深入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改革。针对分林到户后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实际,全面建立政府主导与农户参与相结合的双层管护制度,在组织和引导群众进行分户管护的同时,组建护林协会,签订管护合同,统一落实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封山禁牧等管护措施,保证了森林资源安全。

(2)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精心研究制定《泾川县林木采伐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农户申请、乡村申报、县林业局审批的程序,积极开展林木抚育性间伐试点,严格落实定株、松土、除草、修枝等管理措施,有效促进了林木健康生长。

(3)稳步推进林权流转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引导群众通过自愿协商、签订合同、备案登记等程序,将林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有经营能力的大户,县上统一为流入者农户颁发《林权流转证》,鼓励林业大户流转林地扩大经营规模,有效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4)扎实推进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把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作为拓宽果品产业筹融资渠道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研究制定了《泾川县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对全县三年生以上果树经济林全部纳入确权颁证程序。

2.4 健全“四项机制”,切实强化工作保障

(1)目标管理机制。把生态林业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逐级签订责任目标,分环节制定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有关部门年度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形成各级领导抓林业的工作格局。

(2)工作推进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县级领导每人包抓一个乡镇,定期督查指导,协调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落实;乡镇和林业部门班子成员每人包抓一个重点工程,县、乡技术人员每人包抓一个示范点,一定三年不变,常年开展协调服务和技术指导,在推进生态林业建设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协调金融部门开发创新林业金融产品,建立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林业小额贷款。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将林权抵押贷款与信用担保、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群众发展资金短缺难题。

(4)督查考核机制。把生态林业建设纳入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一线,对各乡镇、各单位林业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通报反馈问题,严格兑现奖惩。

3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现代生态林业建设巩固对策

(1)把夯实思想基础作为基本前提,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弘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矢志播绿接力精神,教育引导群众重视生态建设,掌握生态内涵,传承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意识,为推进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把强化项目带动作为有力抓手,坚持抓项目不动摇,切实加大林业项目的争取实施力度,多方整合农综开发、水利建设、畜牧养殖、水保治理等项目资金,以大项目促进林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3)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紧盯生态立县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有机果品、绿色畜牧和无公害蔬菜,积极培育壮大地方生态工业,多方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方增加群众收入。

(4)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林业建设,切实增强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怀宁,何超.泾川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2]泾川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泾川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2010.

[3]泾川林业志编纂委员会.泾川林业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9.

[4]張小燕,杨改河.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唐克丽.中国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城市林业建设出路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城市林业建设出路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上一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谣言与辟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