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科生论文题目范文

2023-12-09

历史本科生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学专业 旅游本科教育

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专业的院系中皆有分布。据吴必虎等人调查统计,全国69所开设旅游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旅游教育所依托的前三名学科情况大致如下:与管理专业共同成立的约占39%,与历史文化专业共同成立的约占20%,与地理专业共同成立的约占13%。该文称历史专业开设旅游管理方向的主要原因是历史学科人才需求量下降采取的“自救”方式。本文认为旅游教育依托历史文化有其合理性,但近年的办学实践表明确也存在诸多弊端。针对我国目前旅游学科理论发展及旅游高等教育现状,恐怕在一段时间内这一现象将继续存在;由此,本文对依托历史学专业的旅游本科教育进行了反思,以期裨益现实。

一、对“综合性学科”定位的浅层理解造成培养目标“去旅游”倾向

学科理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根基,旅游学自不例外。旅游学科研究对象、方法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既是确定高等旅游教育宗旨、培养目标的依据,也是构建成熟、稳定的旅游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依据。由于目前相对成熟的旅游学科理论尚未形成,因此在专业最基本的问题——课程设置方面,旅游专业都存在一定问题。以研究中对“旅游”这一概念内涵的不同侧重、把握为例,采用“经济性定义”与采用“文化性定义”的学者对旅游学科体系的构想就具有明显差异,前者侧重经济类学科,后者侧重文化类学科,这种差异必然会相应地反映在教育安排上——前者大多隶属于经济、管理专业;后者多隶属历史、文化专业。

旅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因而旅游学应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借助多门学科理论来完善其专业课程,于是有些学者就在多学科交叉性上作文章,希望借助概念模糊化来解决旅游学科属性,最常见的是“综合性学科”的提法,事实证明这么做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弊端。因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真正打破相关学科间的壁垒,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中实现不同学科分支的融合,是很难办到的;所以“综合性学科”理念体现在学科设置上,往往是经济、管理、文化等诸学科都要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课程之“博”有了,课程之深度却减弱了。

这一现象在依托历史学的旅游教育中相对更为突出。依托历史学的旅游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往往表现出“求全”特征,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管理学、景观规划、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甚至旅游环境与生态学等分支,网罗无遗,统统设置。由于对旅游学理论本身研究的不足,这些学科大多难以以分支学科形式系统纳入旅游学学科体系中,而是多相互割裂、各成一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造成课程设置庞杂而无序,更为严重的是学科体系的统一性遭到破坏,课程设置与学科理论“貌合神离”成为两张皮:学生似乎什么都学了,却又什么都一知半解,知识体系芜杂,专业学特征淡化,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去旅游”倾向:与此同时,课程的有效性不足,结果往往使学生感觉到“两头不靠”——既欠缺旅游学科的思维训练,也没有充分掌握旅游专业技能。毕业生质量、就业,面临严重挑战,于是出现了高考报名旅游热、历史冷,毕业去向却正好颠倒过来的差异。

历史学办旅游,依托应是旅游的文化性特征,但历史学毕竟不能等同于人类文化学,加之增开旅游管理专业确也不同程度存在历史专业“自救”意识,譬如一些历史院系开设旅游专业的目的,一是教师福利“脱贫”,二是为历史学学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于是“综合性学科”的提法就成了许多历史系寻找设置旅游专业的学科理论依据,对这一定位的浅层理解的结果,一是舍本求末远离历史文化,二是不同程度造成了“去旅游”倾向。

二、对“旅游学本质”的肤浅理解造成了课程设置“去文化”倾向

旅游研究的多学科特征十分明显,近年来已经形成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环境与生态学等主要分支,这些分支也正在成为旅游学科设置中的主导学科。从国外旅游研究动态分析,后三者的重要性正逐步超过旅游经济学等分支,旅游研究这一认知趋势反映出学界对旅游活动本质的关注正从其经济内涵向文化内涵转变。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对于旅游学科本质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提出了旅游经济本质论、文化本质论、仪式本质论等诸多观点,无论那种主张,大致都认同旅游现象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是由于认知角度不同,对文化在旅游行为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同而已。研究旅游之本质,笔者赞同冯乃康的阐释:“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取精神享受为指向。”目前国内外旅游行为中生态化、人文化两种明显趋势也是对旅游文化性的有力佐证。

但近年国内旅游学研究力量却多集中在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前三个分支上,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等领域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在旅游研究领域的这一差别,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旅游业及与此相应的旅游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一认识的偏颇程度不同地制约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前文所述,我国约有20%旅游专业课程开设在历史专业,这原本是有利于对旅游文化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细致发掘的,不幸的是,由于对于旅游学本质的肤浅认识,一意孤行地强调旅游专业的经济学、管理学内涵,错误地将其认定为是旅游学科核心内涵,而将学科其他分支,包括处于真正核心地位的旅游文化分支,置于无足轻重的附庸。与这一肤浅、偏颇理解一致,依托历史学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多存在本末倒置、扬短避长致命弊端,在教学、研究工作中过度强调非历史专业所长、非旅游学核心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分支,错误地冷落与历史学关系密切、张扬旅游学本质的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等分支。

旅游学的“去文化性”趋势是令人担忧的,它一方面使得依托历史学的旅游专业无法真正发挥所依托专业的特长,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使旅游专业课程教育脱离了旅游学的本质,培养结果不堪设想。从旅游学对其本身基础理论的解释力不够,分支学科未能完全有效建立等研究现状来看,旅游本科教育出现这种偏差似在情理,但对于依托于历史学的旅游高等教育,若因一味舍本求末过度“经济、管理”等分支造成“去文化”倾向,却不啻饮鸩止渴。特别

是在一些文物大省、文化大省,文化不能仅仅作为把旅游专业设置在历史系的理论“借口”,而应该真正地意识到旅游的文化性,从学术角度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性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科学性,从而真正践履发展学科、服务社会的高校教育宗旨。

三、专业师资水平低下造成了“本科教育技能化”倾向

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大致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现状是由于各高校专业师资水平参差次不齐,特别是个别高校师资水平低下,导致不同层次培养目标混淆,特别在本科教育这块存在明显的“本科教育技能化”倾向,本科与专科,甚或与普通高等技术教育衔接差异不明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教育师资相当部分都是由其他专业、行业改行而来,这是一个先天不足。师资转行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学术出身转行,这些教师多由经济管理、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改行而来。这些教师大多在原来的专业获得过硕士、博士学位,有着较好的学术素养。术业虽有专攻,但各学科的科学性本身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融通,特别在研究方法、思维等领域,所以这部分教师多能通过对旅游学理论的学习研究,通过对旅游开发项目的参与等,很快转入旅游学科,并通过对旅游学及相关分支的科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授水平。这部分师资目前多已成为旅游专业硕导、博导中的骨干。

二是行业出身转行。旅游专业成立伊始,专业老师短缺,不少学校为应急从旅游企业调入人员,这部分师资多是80年代旅游专科、本科毕业,当时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旅游教育得到了超常态发展,所以他们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有先天不足。加之,期间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尚不成熟,所以他们来自实践的经验性知识也缺乏深度和体系。这部分教师调入高校后,由于缺乏学术意识,大多没有接受进一步深造,于是乎只能给学生传授具体的客房、餐厅操作技能,由此进一步模糊了本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界限,增加了学生对于旅游专业的“两不靠”的迷茫,且在一定程度上悖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上述情况,在依托于历史学的旅游本科教育中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由于存在如前文所叙的对于旅游学科体系的两大认识误区,加之一些历史系本身设置旅游专业本身的“动机”不纯,甚或有栽“摇钱树”的嫌疑,在设置旅游专业后,也没有及时组织科研梯队对旅游学及旅游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旅游学科的建设研究甚少,所以依托于历史系的旅游专业在师资上存在将后者,严格讲是尚需进一步提升学术素养的行业出身转行的从教人员奉为“行家”,于是乎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本科教育技能化”倾向。其负面影响十分巨大,不仅严重制约了旅游学发展,甚至造成了高等旅游教育培养目标层次的混乱。

四、改进建议

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经历的学者汇聚旅游专业,原本可以较好地体现“旅游学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这是国内外旅游教育基本认同的理念,但前提是不同学科出身的师资必须对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学科体系有着相对深刻的理解,对于自己所讲授分支学科形式在旅游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有着清晰认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教师各自为战、渗透性不强;另一方面就是学术素养较差的教师对旅游学本身研究不够、学术意识淡漠,这都是引致上述问题的直接根源。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本文对依托历史专业的旅游本科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1.立足依托专业,强化专业培养方向

由于旅游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需借助多种学科知识全方位设置旅游专业课程。近年国外的旅游教育实践也证明,旅游专业设置名称、数量并不存在固定模式,无论哪一类旅游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只要能从办学条件的实际出发,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能从整体优化角度出发,确定合理的课程比例,既突出特色,又不失旅游学科的专业性,就是合理的、可行的。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设置,主要是依据旅游行业结构,一般都设置有旅游经济、旅游管理、饭店管理等专业。针对我国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现状,本文认为除依据旅游行业结构外,还应考虑学校的办学背景、区域旅游业特征两个主要因素,灵活设置其他专业。对于依托历史学的旅游专业就应该充分发挥依托专业科研、师资优势,应该注重突出旅游文化研究,可以设置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资源开发、导游等专业,从而突出办学的专业特色。在一些文物资源大省依托历史学设置的旅游专业,还可针对当地文化遗存的类型进一步细分设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专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专业设置上体现旅游学文化本质,另一方面也使分支更趋于合理。

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痕迹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一方面要避免根据依托专业学科、师资所长“因科设课、因师施教”,另一方面也没必要刻意“避讳”所依托专业的性质和原有专业特色,更没必要为了增强竞争力,在教学计划中直接引入大量热门专业课程,使得课程体系低水平拼凑嫁接,口径倒是宽了,但却引致专业定位模糊,学科体系失之庞杂。

2.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办学水平

首先从历史(文化)院(系)角度应该端正设置旅游专业的动机,应该把旅游专业和其他历史专业一视同仁。目前,大多旅游专业为满足区域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开设有旅游自考专业,这也是设置旅游专业可以增加的主要收入。从院(系)来讲,一方面不能为增加收入,无限制扩大自考招生人数,过量增加旅游师资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更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在教师教学、科研考核上对旅游专业老师网开一面,放低标准。个别高校依托历史专业的旅游方向教师在考核时,竟依照“教学型”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教师每天疲于上课,很少涉足科研,这样万难保证旅游本科教育质量。

其次应该努力优化旅游专业师资结构,应通过提升师资的学术水平,增强其科研能力,逐步完善旅游学科建设,完成旅游本科教育目标。依托于历史专业的师资水平的提高,本文认为应从实际出发,特别是针对尚需进一步提升学术素养的行业出身转行的从教人员应加强学术训练,使他们通过学术补课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一些高校也曾采取分批派送这部分教师到国内旅游专业设置较早、学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知名大学进行学习,但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学术自觉意识,而校方也缺乏学习后科研成绩考核,进修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学术福利,成了变相的异地长假。所以院(系)应该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引导、推进教师的科研工作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整个旅游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

历史本科生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建设与实践

3、智能交通——减少雾霾

4、将高速公路打造成“内优外美”的精品工程

5、论中央红色交通线史迹汀连县苏旧址(春生公祠)保护修缮

6、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道路交通(1)

7、文化生态视野下对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8、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9、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培养实践与思考

10、河北省旅游业与旅游交通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关系分析

11、大都市综合交通视野中的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建设

12、交通拥堵费,收还是不收

13、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14、清代云南交通线上的“人”“物”流通研究

15、紧缺人才专业精品课程系统规划与实践

16、山区事故多发路段安全评价及改善措施

17、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对策

18、浅议引入交通社会学教学的可能

19、辽宁沿海交通运输及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20、大数据时代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21、职业技能大赛视域下轨道交通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育探析

22、交通强国建设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

23、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地铁与轻轨比选研究

24、乐山“小交警”:开启文明与法治的“童行”之旅

25、城市慢性一体化交通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6、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27、基于博弈论视角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研究

28、中职生交通安全教育实践

29、自治区交通建设管理添新生力量

30、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安全教育进校园 共筑交通生命线

32、安徽省濉溪县交通噪声的污染状况及控制对策

33、交通运输专业三校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研究

34、轨道交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的研究

35、甘肃:多管齐下 打响交通安全宣传战

36、校企协同共建高职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的实践

37、中央红色交通线与大埔交通中站

38、对新疆依托自身培养高层次交通人才必要性的分析

39、中外交通安全宣传片的宣传效果差异比较分析

40、某隧道复线工程交通组织方案比选的分析

41、打造“互联互通”标准的城市交通卡与校园一卡通融合应用产品

42、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问题分析

43、新疆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交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44、浅析我国共享交通的发展形势

45、社会冲突视域中轿车交通技术不平等问题分析

46、交通行业文化发展探索

47、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48、议程设置视域下的突出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交通职教素质教育模式

49、冀望管理让交通烦恼远去

历史本科生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中国医生,好样的!”

3、《中国医生》的影像,必将进入公共记忆

4、闸北区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现状调查

5、中美医生诱导需求差异研究

6、行走在困境中的无国界医生

7、乡村医生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的现状与建议

8、中国的乡村医生,和法国的一样

9、现实中人与病毒的故事《中国医生》:医生群体的真实状态

10、中国最硬核医生张文宏:“我每天在为人类而焦虑”

11、《中国医生》疫情下的医者仁心

12、鸟嘴医生,中世纪离死亡最近的人

13、71%中国医生首选数字化渠道获取医疗信息

14、无国界医生:让中国医生参与国际人道救援

15、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中社区医生的价值分析

16、《中国医生》杀青 礼赞抗疫英雄

17、医患对话中医生模糊限制语的顺应性

18、我为中国自由医生探路

19、烧伤超人阿宝:“中国最红医生”的性情人生

20、灾难事件中的心理医生

21、92岁中国好医生吴合:义诊37年为老百姓省钱

22、“脉诊验孕”折射中医生存困境

23、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

24、《中国医生》:关于爱与生命的哲学体认

25、毕淑敏散文中的医生塑造方法及其形象探析

26、关于上海甘泉社卫经家庭医生中医示范岗建设的研究

27、浅议在临床决策中蒙医医生基本功的作用

28、中国医生自由关谁的事?

29、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的戏剧人生

30、临床医生中西药并用存在问题的探讨

31、Maslach倦怠量表在医生中的修订及应用分析

32、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

33、《中国医生》,铭记抗疫时刻

34、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女医生

35、不同人群中医生理病理特点探究

36、覆盖中国80%医生的丁香园怎样找用户

37、《中国医生》五一档上映

38、孔、庄生死观及其对中医生命观的影响

39、中国医生:始终在为我们的健康战斗

40、飞利浦中国年轻医生报告:赋能年轻医疗专业人士,加速医疗模式转型

41、电影《中国医生》澳门首映礼举办

42、中国医生如何看美国医疗剧

43、综合性医院临床教学中实习医生心理学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44、《中国医生》的影片叙事结构及艺术手法探析

45、泰国小说《甘医生》中甘的形象分析

46、疫情防控中乡村医生的作用及其能力提升研究

47、浅析《画壁》和《乡村医生》中的梦境叙事

48、路生梅:“不要嫌我老,我是中国医生”

49、埃博拉战役,多亏有了中国医生

历史本科生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药学服务在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合理用药

3、加强临床药学,开展药学服务

4、药学服务对于社区多药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与血糖指标的影响

5、分析药学心理学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6、药学干预对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临床价值研究

7、动物药学专业药学导论教学现状与改革实践

8、研究药学干预方式指导降血脂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价值

9、在药学专业教育中融入就业创业意识教育研究

10、美国药学院协会入会标准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药学专业认证标准的启示

11、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学人员的基本情况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调查

12、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对疗效的药学分析

13、刍议中职药学教育中课程思政的渗透探究

14、循证药学在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使用中的应用

15、临床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方式及对用药依从性影响研究

16、药房自动化调配系统的应用对药学服务的影响

17、探讨关于生物仿制药药学研究问题的思考

18、药学监护与药学服务分析

19、药学理论指导以及合理用药进展研究

20、探讨药学保健与临床药学的区别

21、循证药学在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

22、从单方成药到“分子中药学”和“组合中药学”

23、基于“教-学-研-用”四位一体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4、基于“药学服务模式”的临床药学服务实践

25、社会零售药房药师在药学监护实践中的作用分析

26、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分别应用于尿路感染治疗的药学分析

27、临床药学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28、药学虚拟仿真实训运用于高职药学教学初探

29、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规范 第1部分 药学门诊

30、药学投我以寂寞,我报药学以执着

31、基于9省区、市调查的全国基层药学人员药学服务现状及其培训需求研究

32、新时代背景下专业药学专业建设模式浅析

33、基于内部治理视域下的高职药学实验室管理问题研究

34、以社会药房药学服务为目标的药学实习前强化训练内容与方法探讨

35、药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36、强化药学服务意识做好医院临床药学管理

37、中职中药专业《中药学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38、布鲁纳理论在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9、风湿免疫科门诊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研究及其药学干预

40、探讨分析循证药学应用于药学信息咨询的过程和效果

41、药学干预在规范静脉用抗肿瘤药物使用及预防差错中的作用研究

42、中药复方配伍在中药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43、纳络酮用于急性酒精中毒病人急救中对症状改善时间及药学效果的影响

44、1例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个体化药学监护

45、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药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价值

46、强化药学服务意识,创新医院药学管理

47、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规范一:通则、药学门诊、处方审核、药物重整

48、药学管理对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影响观察

49、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氨氯地平的药学分析

历史本科生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婚姻暴力的法律规制研究

3、当代大学生生育观调查分析

4、扶老困境:法律如何成为生活之敌

5、本刊理事单位最新书目

6、试析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我国无效婚姻制度浅析

8、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9、“新婚贷”与“天使计划”:鼓励生育的社会

10、沈丹萍与洋丈夫的教女经

11、“婚姻法”的前世今生

12、对无效婚姻善意当事人的保护

13、新婚姻法解释下女性维权探析

14、基于不同视角的法律经济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15、社会转型期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探析

16、论古罗马夫妻财产制及其启示

17、我国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必要性分析

18、论家庭惩戒权的必要性及实施限度

19、中世纪英国庄园中的儿童监护权研究

20、培养法治理念建设法治江苏

21、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初探

22、立法“反家暴”谁是拦路虎

23、浅谈伊斯兰法系中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24、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探讨

25、亲历民法典编纂:两步走,已完成第一步

26、婚姻家庭法定位及其伦理内涵

27、再论中国亲属法的立法价值选择

28、伊斯兰跨文化人权理论刍议

29、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相宜

30、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

31、俄罗斯国家与法理论的历史传统

32、脑死亡立法的伦理问题研究

33、子女抚养费数额计算标准研究

34、婚内强奸的刑法学理论分析与思考

35、真相:毛泽东史实80问等137则

36、全国首例胚胎被弃案:单方能否割舍“生育权”?

37、法学本科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与课程设置思考

38、物权登记效力不应适用婚姻法领域

39、浅析民法中的不当得利

40、论代孕子女的权利保护

41、小议探视权主体扩张问题

42、民事诉讼中离婚案件中的调解问题

43、湘西土家族婚姻习俗中的土家语词汇诠释

44、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45、浅析西周婚姻制度中的法文化

46、国际老年“精神赡养”保障借鉴与启示

47、关于婚姻家庭法之中年龄界定立法的分析

48、民法典时代下夫妻“共债共签”规则的适用

49、罗马法中主观诚信的产生、扩张及意义

历史本科生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浅谈蒙药草乌在蒙医中的临床应用

3、禾草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4、青钱柳黄酮类成分不同提取方法及药理活性研究

5、重金属污染土壤物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6、花椒、延胡索、没药、三七 4味中药止痛作用的药剂学研究进展

7、中国现有固沙技术研究进展

8、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9、岭南地区习用中药岗梅研究进展

10、荨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12、中学化学“教师发展”研究综述

13、四川盆地东南部茅口组古岩溶储层识别研究综述

14、益生素的作用机理及在肉仔鸡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15、基于大数据的C语言个性化学习分析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16、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

17、“地格达类”蒙药研究进展

18、黄精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19、指导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几点思考

20、番荔枝采后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21、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2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23、微课对大学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的作用研究

24、江苏淮安地区小麦田化学除草现状及发展趋势

25、中药炮制的现代化研究

26、论企业化学实验室的废液处理

27、玉叶金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8、试析蒙药草乌的研究进展

29、荆芥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0、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

31、粗毛淫羊藿的研究进展

32、《药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33、国内数字化学习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34、中药黄芪化学成份、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

35、重质松节油倍半萜烯化学反应的研究进展

36、马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

37、近30年来中药羌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38、女贞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39、国内化学观念与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研究述评

40、中药化橘红的研究进展

41、狼毒大戟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42、国内中学化学符号教学研究的综述

43、蒙药消食十味丸的研究进展

44、苍术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进展

45、粗毛纤孔菌的研究进展

46、从本科毕业论文反思应用化学教学队伍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47、人参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及机制研究

48、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49、城市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探讨

上一篇:痕迹学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焦炭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