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范文

2023-09-24

古建筑范文第1篇

建筑优质工程,展示企业品质;

遵守安全生产,携手共建和谐。

1、科学管理,建优质工程;精心施工,筑时代丰碑。

2、建精品工程,树百年丰碑;创文明环境,保四季安康。

3、千砖万瓦建大厦,栋栋优良,一年四季保安康,岁岁平安。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横批:勇胜地产

勇于拼搏建天下,

胜在质量造九州。

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呕心辟出地八方;

胜券在握一心一意沥血铸成厦万间。

坚固如峰立于海

安全若海纳百川

创优良工程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下 建和谐小康抚慰政府体恤民心

矗起摘星脚手架

建成揽月摩天楼铺砖盖瓦皆能匠

热汗千滴造福人文明施工树企业形象,科学管理创精品工程

保业主满意达建亨心愿,建优质工程创品质生活

提供城镇优质房产,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古建筑范文第2篇

摘要:本论文提供了一种建筑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决策方法,针对木构架古建筑保存年限较短、刚度、硬度、稳定性较弱需要进行定期保养与修缮而提供的一种普适的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構架古建筑的保护系统方法,为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修缮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显性信息;隐性信息;数据库;决策评价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大江南北遗存有大量的古代木构架古建筑。对于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正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大力开展并重视的领域。对于保护的技术,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古建测绘、复原设计、施工修复的工程链。在信息时代之前的一套系统不能做到自动化实时监测且人为干预过多等方面原因并不能正确保护修复这些木构历史建筑,造成了地域建筑文脉,历史风味的遗失。同时,过于单一而重复地修复修建技术手法,也使得各个施工项目的为拼工作量争相模仿与错误的效仿,不能有效地与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相结合,使得修复的历史建筑区域未能合理的使用,或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2 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木构架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有:

2.1 信息匮乏:对于建筑文化遗产中的木构架古建筑只存在“显性信息”的认识,信息搜集没有系统化。只是停留于认识木构架古建筑的平面、立面与剖面结构。对于单体木构架古建筑所包含的“隐形信息”没有进行深度挖掘。所谓的建筑“隐性信息”是指作人文信息,具有外延性,是构成建筑价值的重要内容。分为两大类别,至少包括历史社会信息、文化艺术信息。

2.2 没有完善的监测系统:木构架古建筑存在易腐蚀、刚度小、易损害等问题。且如果在问题出现初期不能及时采取维护修缮措施会导致建筑整体结构的损坏,更有可能到不可修复的程度。因此对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实时监测是有必要的。而现在的木构架古建筑保护大多秉持“加固缝补”的原则,没有起到治病治根的效果。

2.3 修复模式单一固化:传统木构架古建筑的修复方法认为古建筑的修缮“能支顶的就支顶,能加固的就加固,只要不塌不漏,能不动的就不动,能不修的就不修,能不换的就不换”。这种主张显然不符合我国木构架古建筑的具体情况和修缮规律。对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木构架古建筑尽管眼下还没有倒塌,不等于数年之后不会倒塌。这些严重损坏的构件就像是一座随时爆发的火山坍塌只是时间问题。由此可见传统的修复模式没有有效的划分建筑破损等级,也没有“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修缮措施。

2.4 修缮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木构架古建筑经常性的保护修缮,是适合中国木构架古建筑的修缮规律和修缮方法,是从古到今都在严格遵循的唯一正确的原则。进行木构架古建筑修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木构架古建筑“延年益寿”,使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一代代传承下去。三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木构架古建筑的修缮要有时间规律性。不能在建筑快要坍塌的临危之际才意识到修缮的重要性,那已经为时已晚了[1]。

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打破传统固化单一的木构架古建筑保护决策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入木构架古建筑保护中,形成高效率、系统化的木构架古建筑保护决策方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信息处理的手段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本论文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文化遗产中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决策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基于视觉三维重建的古建筑模型生成方法以及建筑构造测绘方法获取木构架古建筑的显性信息,所述显性信息至少包括:木构架古建筑的平面信息、立体信息、剖面信息、构造信息和材质参数,根据显性信息构建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搜集木构架古建筑本身存在的隐性信息,所述隐形信息至少包括木构架古建筑的构建朝代信息、构建所在地环境信息、历史修缮信息及其蕴含的文化、科学与历史信息,将木构架古建筑的隐形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从地域、时间和主题特色三方面分析木构架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等级决策机制,将木构架古建筑的显性信息、隐形信息和保护等级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归档,构建木构架古建筑的信息数据库[2];

步骤二、依托数据库利用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对木构架古建筑进行显性信息的实时采集及录入,对显性信息进行信息管理分析,评估木构架古建筑的量变信息以及输出需要维护的结构与节点;

步骤三、根据木构架古建筑的量变信息对木构架古建筑的结构或节点进行破损程度的分类与分析,结合信息数据库中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等级,输出木构架古建筑的修复方式以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库中的显性信息以及隐性信息,根据修复方式以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库中的显性信息以及隐性信息对木构架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3]。

3.1 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建筑

3.1.1 信息搜集

3.1.1.1 显性信息:平面、里面、剖面、节点详图;建筑装饰及构建样式;温度、湿度、沉降偏移;木构建筑结构类型;木构建筑构造方式;建筑的组成部分。

3.1.1.2 隐性信息:木构架建筑修建的朝代;历代的维缮维护信息;木构架建筑的礼制等级;地理人文环境;阴阳风水观念。

3.1.1.3 建筑文化遗产木构架建筑数据库。

3.1.2 木构件建筑实施监测系统: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输出。

根据输出信息进行预警。

3.1.3 破损类别的分析与根类:轻度破损,中度破损,重度破损。

3.1.4 根据破损类别制定维缮方案:保养性修复;维修性修复;落架大修。

4 具体实施措施

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信息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可以肉眼所见和测量所得的显性信息;通过文献搜集资料查阅以及历史推演所得的隐形信息。由此将木构架古建筑通过显性信息和隐形信息进行转译,这两类信息的叠加就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木构架古建筑[4]。

为了高效、系统地对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进行保护,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文化遗产中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决策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基于视觉三维重建的古建筑模型生成方法以及建筑构造测绘方法获取木构架古建筑的显性信息,所述显性信息至少包括:木构架古建筑的平面信息、立体信息、剖面信息、构造信息和材质参数,根据显性信息构建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

基于视觉三维重建的古建筑模型生成方法,1)获取不同视角的古建筑图像;2)对古建筑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进行特征匹配;3)根据特征匹配的结果,计算图像拍摄时刻的摄像机相对位置姿态和古建筑稀疏三维点云;4)根据图像拍摄时刻的摄像机相对位置姿态和古建筑稀疏三维点云,利用图像面片匹配获取古建筑稠密三维点云;5)根据古建筑稠密三维点云,生成古建筑三角面片模型;6)利用古建筑三角面片模型,根据三维点与图像的匹配关系,计算纹理映射并生成古建筑三维模型,即可获取木构架古建筑的立体信息和部分构架信息,通过建筑构造测绘方法,获取木构架古建筑的平面信息、剖面信息、部分构架信息和材质参数。建筑的构架信息至少包括屋顶,斗拱,墙身,门窗,柱子,台基等各部分的样式以及尺寸、彩画纹饰;材质参数至少包括木材种类、腐蚀程度等等。在建立数据库时可在信息项中进行适当的增加。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搜集木构架古建筑本身存在的隐性信息,所述隐形信息至少包括木构架古建筑的构建朝代信息、构建所在地环境信息、历史修缮信息及其蕴含的文化、科学与历史信息,将木构架古建筑的隐形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从地域、时间和主题特色三方面分析木构架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等级决策机制,将木构架古建筑的显性信息、隐形信息和保护等级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归档,构建木构架古建筑的信息数据库。

所述层次分析法的标准分析步骤是:把决策问题按照总目标、子目标、评价标准直至具体措施的顺序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结构,然后利用求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方法,求出每层次的各元素对上层次某元素的权重,然后利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求出各方案总目标的权重,越重要的因素权重越大,权重值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反映了木构架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很重要,按照权重值排在前百分之四十的木构架古建筑界定为优先级,其余界定为一般级,层次分析法是现有技术,在此不具体叙述。

步骤S2的具体过程是:

(1)将信息采集频率分为一次性测定、周期性检测或者持续实时监测,其中,一次性测定和周期性检测的信息专业的检测机构独立检测,最终将这些信息按照规范的数据格式录入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使用数字化传感器自动采集长期实时监测的信息,并通过数据接口录入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

(2)信息管理分析首先根据采集到的不同类别的数据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预处理,预处理得出标准的、能准确反映监测信息的数据,将预处理后的数据以合适的数据类型放到相应数据库表中,之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相应古建筑专业保护知识及相关法律建立数字化的模型;数字化模型的建立与起初数据库中的模型进行比对,从而评估木构架古建筑的量变信息以及输出需要维护的结构与节点。

步骤S3:根据木构架古建筑的量变信息对木构架古建筑的结构或节点进行破损程度的分类与分析,结合信息数据库中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等级,输出木构架古建筑的修复方式以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库中的显性信息以及隐性信息,根据修复方式以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库中的显性信息以及隐性信息对木构架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

所述步骤S3的具体过程是:

(1)根据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输出的木构架古建筑的量变信息对木构架古建筑的结构或节点进行破损程度的分类与分析,破损程度分为三种状态:“轻度破损”状态、“中度破损”状态和“重度破损”状态;

(2)结合信息数据库中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等级,输出木构架古建筑的修复方式,保护等级分为:优先级和一般级;

对于保护等级为优先级的木构架古建筑,对应的修复方式如下:

“保养性”修复,对于被判定为“轻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进行的是“保养性”修复,建筑修缮是经常性的,尤其是保养性的岁修工程几乎每三年一次;

“维修性”修复,对于被判定为“中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对木构件残缺或者遗失部位进行原形制、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有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

“落架大修”,对于被判定为“重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进行拆修大木重新盖造;木构架古建筑的模数化便于木构架古建筑进行解体修缮;同样进行原形制、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有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

对于保护等级为优先级的木构架古建筑,对应的修复方式如下:

对于被判定为“轻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不进行“保養性”修复;

“维修性”修复,对于被判定为“中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对木构件残缺或者遗失部位进行原形制、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有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

“落架大修”,对于被判定为“重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进行拆修大木重新盖造;木构架古建筑的模数化便于木构架古建筑进行解体修缮;同样进行原形制、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有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需要进行:一、对建筑文化遗产中现存的木构架古建筑进行主体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的采集,根据隐性信息评估期价值,并决策其保护等级,建立数据库。二、依托数据库利用木构文物保护监测系统对木构架古建筑进行实时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分析和信息输出。三、对木构架古建筑的破损程度进行分类分析。四、根据建筑破损程度及数据库中采集的信息进行修缮。本发明是针对木构架古建筑保存年限较短、刚度、硬度、稳定性较弱需要进行定期保养与修缮而提供的一种普适的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系统方法,为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修缮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明孝,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探讨.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

[2]路杨, 吕冰与王剑斐, 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3): 第327-330页.

[3]王树魁等, 基于现状三维GIS的南京城市设计综合管理平台研究及建设. 测绘通报, 2018(12): 第138-143页.

[4]丁辉, 文物建筑历史信息的构成及保护, 2007, 太原理工大学. 第 87页.

作者简介:张雨清,1994.11.17,男,江苏盐城,学生(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

通讯作者1:楚超超,1978.11,女,汉,河南,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

通讯作者2:周晓锋,1978.10,男,汉,江苏盐城,河海大学 纳米功能材料研究 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 纳米功能材料研究。

本文受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项目“江苏省地域建筑特色传承研究”资助。

古建筑范文第3篇

摘要:江西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和调查法等方法,先对江西现有文化资源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其次对现有的基于江西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案例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分析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江西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關键词:江西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9-0127-02

1文化创意产品概述

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可以是文化创意产业中产出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它可以是由创意人群结合特定文化元素内涵设计开发的制品,包括工业产品、建筑、影视、动漫、表演、广告、服装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可以是创作者运用特定的文化元素设计出带有文化内涵的工业产品,如日常生活用品、家居等。文化创意产品是一种精神消费产品,是创意者将文化内涵与自身思想创造性结合的物质载体。它具有商品属性,既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传播精神文化内涵。

2江西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指有形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出土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艺术品、文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主要包括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民间习俗、文学故事、传统的手工艺、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

2.1江西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江西省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9处。江西开发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如西汉海昏侯墓,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红色文化是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它不仅拥有井冈山革命遗址等众多的革命遗址,还拥有南昌、瑞金等红色文化名城;江西寺庙佛塔众多,有三清山、龙虎山等古建筑群,对研究道教、佛教文化有着重大影响;瓷都景德镇成立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收藏了考古发掘和后期修复的精美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2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7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488项。江西是著名的产茶区之一,先民在种茶采茶的过程中,根据劳动情节形成了富有浓郁江西特色的采茶戏,还拥有独特的绿茶制作技艺。除此之外,江西的戏剧还有赣剧、宜黄戏等;民间音乐有兴国山歌、花镲锣鼓等;舞蹈中傩舞是著名代表之一;曲艺有客家古文、永新小鼓等;传统美术有莲花打锡、夏布绣、南昌瓷板画等;传统技艺中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是远近闻名的,还有婺源三雕、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萍乡湘东傩面具等,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江西先民积累、创造的,都是江西珍贵的财富。

3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调研

文章运用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对江西现有的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3.1江西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调研分析

3.1.1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现状

目前,江西省内的基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以文物保护单位开发为主。江西省博物馆作为江西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汇集了江西各地发现的珍贵历史文物和珍贵艺术精品,馆中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江西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主要授权给“滕阁秋风”负责,它与江西省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再见昏候”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与八大山人纪念馆合作推出了“八大山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以及运用“红色文化”开发的系列创意产品等。“再见昏候”系列中,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来源都是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例如马蹄金、鹿镇、青桐雁鱼灯等,它们的形状、色彩、纹样等特征被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之中。“八大山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灵感来源大多为八大山人纪念馆馆内收藏的八大山人——朱耷的水墨画作品。“红色文化”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来源主要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八一”起义纪念馆,以及绘制的小红军形象。

3.1.2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现存问题

江西现有基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品类不多,现有文化创意产品还是以博物馆或其他文物保护单位运用文物文化元素推出的工业产品为主。一些古遗址、古建筑等文化遗产主要还是以保护为主,也结合旅游业打造了一些文化旅游项目,但仍有不足;二是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载体比较单一,以工艺品摆件和日常用品为主,设计美观度不够,且创新度不够;三是文化元素运用比较生硬,设计感不强,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只是文物元素提取、变形,主要是对文物元素图案的运用,对其内涵理解不够,文化传播的意义不足。

3.2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调研分析

3.2.1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现状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传统戏剧、音乐、曲艺等是非常丰富的,对于这几类的开发主要以文艺演出、影视、动漫开发为主。山水实景演出是一项创新型的文化创意产品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给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生活,而且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对于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手工艺产品和工业产品居多,大多数为传统技艺项目与传统美术项目,例如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萍乡湘东傩面具、婺源三雕、南昌瓷板画等。其中数量较多的文化创意产品是基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项目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精湛、产品精美别致,并且陶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实用性非常高,有市场接受潜力,因此消费者众多,基于手工制瓷技艺的文化创意产品才得以生产与发展。

3.2.2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存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由于制作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创意表达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能推出的文化創意产品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是以保护为主。在戏剧、音乐、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虽然有几部不错的实景演出,但还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没有被开发出来,对非物质文化提取和文化创意产品载体的选择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产品品质不高,缺乏实用性和文化特色,创新度不够,未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4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

4.1深入挖掘文化特色

深入挖掘江西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特征,创造出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辨识度,准确有效地传播好江西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需要创意工作者在文化元素的提取过程中,了解文化遗产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寓意,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只有创意工作者自己理解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去传播江西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创意工作者还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批判继承,打破固有模式,寻找新方式、新方法进行创新,充分利用江西地域文化特色,提高产品的辨识度。

4.2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品质

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文化元素的提取和文化载体的选择,在产品载体的选择上要考虑与文化内涵的契合度以及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其次,要注意产品材质的选取和加工工艺,要做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品质。

4.3传统工艺融合现代设计方法

对于传统制造技艺类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应该结合现代的设计方法进行再设计。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夏布绣,可以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让现代设计潮流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呈现出新的形式。传统美术和手工技艺可以运用现代产品设计方法,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能够更符合现代产品生产和发展潮流,比如庐陵传统居民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层营造技艺等对现代建筑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4.4结合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产品形式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运用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形式,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沉浸式的体验。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更能让文化遗产鲜活起来。5G网络的出现,提供了更高速、更稳定的网络,江西文化遗产可以依托互联网,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模式。

4.5形成独特文化品牌

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手工艺产品或工业产品,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艺演出、影视开发等,变成创意商品都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也需要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才能更具传播文化的影响力,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5结语

江西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为江西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江西文化遗产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创意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能够吸取、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江西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内涵与文化载体更好地结合,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式,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播好江西的文化,促进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古建筑范文第4篇

摘 要:做好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确保文物古建消防安全,是文物保护传承的根基,对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福建省土楼的消防安全风险以及管理对策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福建土楼;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前言:福建土楼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为客家先民抵御战乱和躲避匪患所建。其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2008年,南靖县土楼景区4处20座土楼“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位处2个乡镇,沿线13个景区村,景区内文物众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3个。成为“世遗”后,南靖土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2008年,南靖“福建土楼”景区接待游客35万人次;2017年,飙升到450万人次;2021年五一节假日,虽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南靖土楼景区日接待量仍超过2万人。多年来,南靖土楼景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这也给土楼的消防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福建土楼的建筑格局

福建土楼的建筑格局有很多种,包括圆楼、方楼、五凤楼、八卦楼等多达二十种造型,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圆楼和方楼。土楼不仅外部造型独特,内部空间更是大有学问。一般来说,土楼内部会分成一圈到四圈不等,这取决于整个土楼的外径,外径越大,内部空间也越大。土楼在建筑之初是为了团结族人,抵御外敌,所以他们将住宅建设成了一个围起来的堡垒。但土楼不同于四合院,是一个家族共同居住的大型群居建筑,他们居住在一个土楼相互依存,但每家又各自独立,每户都拥有面积相同的居住单元,祭祀场所、大厅、庭院则是大家的共同使用区域。在平面布局上,福建土楼是内外合围出庭院,走廊、房间的分布以大厅、门堂等公共区域为中轴线展开,内圈一般作为公共区域,外圈作为每家的居住场所,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的生活隐私。在立体空间分布上,土楼普遍将一楼作为厨房使用,但实际功能往往不只限于厨房,长期的灶火使用为整栋建筑起到了降低潮湿度的作用。二楼一般设置为粮仓,既避免了潮湿也没有为搬运带来太大的阻碍。三层以上为居住区域,一般在三楼以上的居住空间才会在外墙开设窗户,这也是出于防御安全考虑的设计,如图1所示的南靖土楼-怀远楼。

图1南靖土楼-怀远楼

二、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

福建土楼,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建筑最独特的材料就是土。福建山区相对闭塞,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常见的红壤土、瓦砾土等作为建造房屋的材料。泥土相对石料更容易开采、运输,相比木材的使用年限更久,因此成为当地人建造房屋的首选材料。单纯地泥土建筑并不坚固,难以抵挡水灾,因此人们在建造土楼时,先用石头堆砌出土楼的地基,这样可以防止发生水灾时墙角被冲垮。之后在筑墙过程中将树枝、竹条夯进土墙充当龙骨增加其拉力,再一圈一圈筑成厚实的土墙,这样的建筑手段有点类似于我们当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最终建成的墙下厚上薄,厚度一般在一米以上,有的甚至能够达到两三米。还有的土楼在建造过程中,往关键建筑部位的泥土中添加糯米水,糯米水粘性极强,这样的做法能使相对疏松的土壤更好地结合成一個整体。这样建造出来的土楼可以抵御水灾、火灾,抗震性能好,福建土楼历经数百年,经历不少自然灾害侵袭,但至今仍屹立不倒。但由于这样复杂的建造工序,建造一座土楼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一座普通土楼工期大约为两三年,大型土楼的建筑工期可长达数十年,因此当今留存的大型土楼十分珍贵,我们应好好保护。

三、南靖土楼的现有安全消防设施现状

当地公司组建了景区专职消防队,目前总人数20人,分布在南靖土楼云水谣、河坑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等景点,每处景点均配有3-5名景区专职消防员,景点楼前设有室外消火栓,楼内设有消防间,消防间内存有消防水带、灭火器及消防战斗服,每层楼楼梯口、门厅及大厅内都有摆放5KG干粉灭火器。整个南靖土楼消防水池分布(目前山区没有市政消防管道,消火栓都是连接消防水池):田螺坑土楼群200立方米一个,下版200立方米一个,塔下200立方米一个,河坑土楼群240立方米一个、旧的180立方米一个,云水谣和贵楼200立方米一个,怀远楼200立方米一个,整个土楼景区的烟感器约1700多个,当烟感报警设备发出报警信号时,会自动向土楼公司智能化指挥平台及相关联手机进行报警,景区专职消防员队伍则在第一时间前往报警点进行应急处置,达到了及时处置火灾险情的效果,避免造成火势蔓延的后果。

四、消防安全风险隐患

1.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较大

我国文物古建筑普遍以木质材料为主,耐火等级低,木材经长时间风吹日晒,水分含量极低,并且在一般的文物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本身含有大量的油脂,土楼是一个家族共同居住的大型群居建筑,房间相互依存,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就会迅速的蔓延。

2.古建筑消防安全设施短缺

虽然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均投入一定经费改善古建筑消防设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部分古建筑因受地理位置偏远等自然条件和老旧城区历史影响,消防水源不足、消防设施欠缺。检查发现,多数古建筑市政水源无法覆盖或水压严重不足、消防水源与生活用水共用,普遍未设置室内消火栓、消防水泵及消防蓄水池和消防电源,部分仅配备灭火器。上述问题影响了古建筑火灾初起时的扑救。

3.古建筑消防管理人员不足

福建省古建筑数量多且相对分散,监管难度大,各地市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编制缺乏,节假日时期,相对于景区游客量,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容易出现监管缺位。全省古建筑内部居住人员多数年龄较大,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一些远离城镇的古建筑,管理人员少且大多未进行过消防安全管理专业训练,往往在火灾初期既不能及时发现,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扑救。

4.民居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突出

民居类的古建筑消防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属于私人产权,日常监管主要以劝导为主。居民的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防火常识和火场逃生自救等消防安全知识严重缺乏、线路私拉乱接、使用大功率电器未采取防护措施等问题。部分古建筑居住的人员为老弱病残,防火安全意识更加薄弱,自防自救能力堪忧。

对照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要求,发现各地诸多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风险隐患仍普遍存在,主要有如下隐患问题:存在直接在木结构上敷设线路等电气线路敷设不达标问题;未建立消防安全日常巡查制度,未定期对电气线路和消防器材进行检查维护;在建筑内堆放可燃易燃杂物,存在建筑内点香、燃烛未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存在未设立工程公示牌、安全警示标志和堆放杂物、员工抽烟等施工现场管理混乱问题;多数古建筑未及时制定消防应急预案,未定期组织演练,部分现场管理人员操作使用消防器材不熟练,未组织开展灭火救援演练。

五、土楼消防规划

1.消防布局“抓主线,点对点”

由于土楼地处山区,远离城镇,交通不便,土楼群之间距离远,分布面广,布局分散。因此,在进行土楼消防布局中,应统筹考虑,跨镇区甚至跨市统一管理,并考虑“抓主线,点对点”的布局格式。“抓主线”指在交通较好的重点土楼群所在地进行详细的地形测绘,选定一个能较好辐射到各个土楼群的位置设立消防执勤点。点对点是指在交通不便、土楼数量较少的村庄建设小型消防中心,配置基本消防设备,指定村庄、各座土楼、楼层消防安全管理员,并对本村部分村民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消防演练。

2.提升防火技术实际应用

针对类似土楼这种对外开放的文物古建筑,应积极运用新时代消防安全理念,强化高新防火技术的实际应用,比如在古建筑消防安全建设规划中加入防火涂料的应用。

防火涂料种类很多,但是按照防火涂料的使用对象以及防火涂料的涂层厚度来看,一般分为饰面型涂料和钢结构防火涂料。针对文物古建筑,我们应首选饰面型防火涂料,其一般用作可燃基材的保护性材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防火性,又分为水性和溶剂型两大类。防火涂料是用于可燃性基材表面,能降低被涂材料表面的可燃性、阻滞火灾的迅速蔓延,用以提高被涂材料耐火极限的一种特种涂料。施用于可燃性基材表面,用以改变材料表面燃烧特性,阻滞火灾迅速蔓延;或施用于建筑构件上,用以提高构件的耐火极限的特种涂料,称防火涂料。

3.消防供水规划

消防供水设施是公共消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统计资料,许多火灾由小火酿成大灾都存在着消防水源缺乏的问题,即“火旺源于水少”。因此,无论文物古建筑消防规划中,消防供水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文物古建筑普遍地处无市政消火栓或消防水鹤的城市区域,消防车辆难以到达古建筑门前,属于消防供水严重不足的城市区域或建筑群。每个文物古建筑应至少设置一个为消防车提供应急水源的不少于100m3独立消防水池,或设置一处天然水源或人工水体的取水点,并应设置消防车取水通道等设施。 4.消防设施规划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如果按照建筑规范的要求,土楼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但如果在土楼内设置这两套系统,就会部分改变土楼墙体原状,影响土楼外观系统水渍甚至会造成土楼结构安全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在考虑土楼防火保护时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土楼的使用用途和人文景观价值不同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南靖土楼内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或图片资料,如和贵楼,扑救这类建筑就必须考虑水渍的负面影响,要研发和采用水渍少、节水型的灭火设备或者无水渍的气体灭火系统,以达到既灭火又不损伤重要文物的目的。

5.加强消防管理及宣传

民居文物古建筑内使用电气频率、功率与日俱增,需加强对古建筑内居住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统一规划改造敷设。首先应对文物古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摸底,排查老化严重或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电气线路,由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和居民三方共同出资进行电气线路改造。新安装用电设备需进行电力负荷计算,选用符合电气设备荷载要求的线路,并由专业人员负责安装。严禁私自接拉电线,尤其是大功率电器产品供电线路。线路敷设时采用明敷,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并采取防护保护措施。土木结构文物古建筑是存在较高火灾风险的建筑物,应在弘扬传承文化的同时强化消防安全宣传,对景区在岗人员、居住人员进行防火技巧培训,并对广大游客群众普及消防安全出行知识,让群众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保护文物古建筑。

六、结语

文物古建筑承载了历史和文化信息,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其珍贵的价值。因此,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应该提升到文物传承保护高度来重视,作为传承保护的首要工作开展。基于这一原则,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必须从“防控”和“应急处置”两个维度、两道防线开展,只有一切科技手段、人防、物防、技防的规划使用,都为这两个维度和防线服务时,才能把火灾对古建筑的危害降到最低,使其长久的发挥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香萍.文物建筑消防安全问题和火灾危险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28):239-241.

[2]王大为.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7,43(19):235-237.

[3]贾小镔.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J].中华建设,2017,(06):76-77.

[4]周尔东.文物古建筑火灾特点分析与消防安全措施探讨[J].江西化工,2017,(03):149-151.

[5]张蓉.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藏艺术研究,2016,(04):79-81.

[6]刘建军.古建筑消防安全初探[J].文物世界,2016,(06):61-63.

[7]王强.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1):182.

作者简介:高建铿1992.10汉,男,福建长乐人,本科学历,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福建总队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主要从事消防应急救援。

古建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保护;开发;问题;策略

在城镇化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很多文物古建筑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历史研究、文化传承造成了较大影响,不利于文物古建筑价值的有效发挥。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此背景下,需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大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在确保其完整性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这是当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②

1 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的重要性

做好文物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文物古建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透过文物古建筑可以追溯历史轨迹,研究古人的生活背景、文化理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彰显出我国的古代文明魅力及厚重的文化底蕴。③其次,文物古建筑是由古代能工巧匠建造而成,并且一些规模较大或具有重要地位的古建筑,经过了多个朝代的修缮保存至今,如北京的故宫、西藏的布达拉宫等,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和建筑设计理念,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和借鉴,呈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④最后,以文物古建筑为依托,挖掘并提升其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集旅游、餐饮、文化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模式,可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以新昌历史文化古村为例,通过对斑竹和梅渚古村落进行开发,拉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2017年斑竹古村接待游客超过了5万人次,创收经济效益25万多元,梅渚古村接待游客超过了7万人次,创收经济效益200多万元。由此可见,加大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2 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尤为重要,但就当前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缺乏对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的深刻认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部分乡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错误地将文物古建筑当作了绊脚石,将其等同于需要拆除的老旧建筑,忽视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⑤而地方政府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力度也不足,造成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薄弱,不仅没有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甚至出现故意破坏行为。另一方面,错误地将修复等同于翻新,人为干预现象严重,破坏了其原有历史风貌,开发利用不科学、不规范,出现开发性破坏问题。再加上盲目开发和随意拆除行为,很多明古建筑、明清宗祠、文化遗迹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较大困难。

2.2 缺少保护经费

经费不足是影响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能够下拨的专项资金有限,只能用于重要文物的修缮和维护,而地方文物保护单位经费不足,预算中用于文保工作的资金较少,造成文物古建筑保护经费紧缺,无法保证基本的修缮和维护工作顺利开展,大量被破坏的文物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复。①如新昌县历年的文保专项资金与其周边县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2.3 考核力度较弱

在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考核力度不足现象较为常见。以新昌地区为例,文物保护属地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程度,基本取决于属地政府管理层的认知,在开展保护工作时有传统文化情怀的就重视一点,否则哪怕是濒危也听之任之,导致部分文物古建筑破坏程度日渐严重,甚至已经完全消亡,被现代建筑所取代。虽然新昌县在政府绩效考核中纳入了文保工作成绩,但是其分值比例较低,考核力度和惩处力度不足,无法对文保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些乡镇政府领导为追求绩效,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其他业务方面,盲目进行旧城改造,而忽视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一些遭到破坏的文物古建筑得到不及时修缮,不利于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3 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策略

要想做好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并对其加以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就需要采取可行策略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提高文物古建筑保护意识

强化文物古建筑保护意识是开展该项工作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例如,可通过地方电视台、村委会广播等对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进行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文物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传达国家和上级政府的工作指示,明确做好相关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借助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达到更加理想的文物古建筑保护效果。②另外,还可以利用文化遗产日进行宣传,让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自觉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同时,及时举报、制止破坏行为,避免因人为原因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在开展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时,应在保持其传统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与现代化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统一,将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文物古建筑原有风貌及形态基础上加以修葺和完善。③以醉园半亩塘为例,其因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诗句而为世人所知,在开展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时,需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采取保护性挖掘手段进行开发,避免因不规范、不科学保护开发行为对遗存造成破坏。

3.2 进行恢复性重建

受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影响,很多文物古建筑已经损毁或完全消亡,但是其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在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过程中,可采取恢复性重建的方式还原其历史原貌。以鼓山为例,在进行恢复性重建时,应作为县城地标性建筑,对于鼓山书院、紫芝庵、王右军祠等遗存或有历史记录的建筑物,可在建设公园时重新修建,彰显传统建筑风格及地域文化特色,为县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④同时,对于工程遗址、商业老字号等体现城市演变过程的古建筑,也可选择性保存而不是颠覆式推倒,如工厂可用烟囱来代替,让人们可以透过历史感受到其曾经的辉煌,既可以实现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又不会影响现代化城镇建设。

3.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所以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首先,应深入了解现存古文物建筑情况,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层挖掘,采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以便做好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用于古文物建筑保护和开发。其次,可设立文物保护公益基金,前期由地方政府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后期可通过捐赠、投资、捐款、入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中。⑤另外,县政府还可设置奖励资金,改“大水漫灌”为“涓滴效应”,重点支持和推动有较重保护任务的乡镇、街道及村落,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现有资金,避免因经费紧张造成保护力度不足问题。

3.4 构建完善的运作机制

为确保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构建完善的运作机制。第一,应做好整体規划,摸清需要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底数,绘制出详细的“文化地图”,按照保护工作的重要程度循序开展。第二,应强化执行力度,可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置管理协调机构,专门负责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领导人身上。并适当增大文保工作绩效在政府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提高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第三,应重视运用,尊重政协文史委、史志办、唐诗之路研究社等部门和学术团体研究成果,并将其充分应用于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尽量避免在开发、修缮过程中对文物古建筑造成破坏。

4 结束语

文物古建筑的有力保护和科学开发,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以带动地区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所以必须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针对当前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提高文物古建筑保护意识、进行恢复性重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完善的运作机制等措施,在确保文物古建筑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其开发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古建筑范文第6篇

学号: 20101002166 班序号:073102—15 姓名: 李光冬

专业: 自动化

学院: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2012.05.1

2一、石窟简介

1.地理位置

克孜尔千佛洞(维吾尔语:Qizil Ming Öy),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河流阶地上,它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 其间 有渭干河蜿蜒流过,东距库车县城约 69千米。 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遗迹的旅游胜地。 2.石窟概况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 “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公里。 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 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 3.洞窟形制

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

二、艺术宝库

克孜尔千佛洞被誉为“艺术宝库”,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画家和游客。

石窟群始凿于公元3世纪后期,于8世纪后期逐渐衰落。石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公里,艺术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现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多为描绘小乘佛教本生故事和传教故事。虽然艺术的主体塑像多已毁坏,但壁画尚保存约有5000平方米。 1.多彩壁画

“中国第二敦煌”

克孜尔石窟群现存壁画约 10000平方米,这在世界上是仅次于敦煌画的艺术宝库,堪称“中国第二敦煌”。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

“故事画之冠” 进入有 “故事画之冠”的17号洞,这里的四壁、窟顶、甬道、龛楣,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壁画。其中一幅格外引 人注目:只见一峰满载货物的骆驼,昂首而立,眼望远方。驼前两个脚夫 头戴尖顶小帽,脚蹬深腰皮靴,身穿对襟无领长衫,满脸须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欢呼。在脚夫前面还有一人,只见这人两眼微闭, 神态自若,高举着正在熊熊燃烧的双手,指明了骆驼商队前进方向,这就是所谓“萨薄白毡缚臂,苏油灌之, 点燃引路”的本生故事。撇开它的宗教色彩,不难看出在当年的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与佛教僧徒的密切关系。

音乐窟

克孜尔千佛洞中第 38号石窟,被称为音乐窟,壁画描绘了龟兹乐队演奏的场景, 左右两壁上,有二十个乐师,每人奏着一件乐器。从手势和乐器的音位来看,都居然停止在一个节拍上!跳舞的人多是体态轻盈的少女,穿紧身薄罗衫,上身半露。她们或立,或蹲,或腾空,或脚尖着地,舞姿优美,柔若无骨;还有一处舞者已经化好妆了,拿着璎珞回头照铜镜,回眸一瞥那种神态可谓栩栩如生。从这些壁画上可以想象,当时位于丝绸之路上的这一古国繁荣的景象。

本生故事画

反映佛教经典的本生故事画,是克孜尔千佛洞的精华,在世界上堪称一绝。它不仅艺术水平高,别具一帜,而且数量也最多。它比敦煌、龙门、云岗 3处石窟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 在全世界实属罕见。

菱格构图

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构图。在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敦煌千佛洞描绘释迦牟尼佛前几世苦难苦行,积善积德的故事 ( 即佛教本生故事的壁画),大多采取连环画的形式,用许多场面展开故事情节;而克孜尔石窟则是一图一故事,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

卓越的画师把复杂的故事巧妙描绘在一个菱形画面中。如猕猴王本生故事,是叙述释迦牟尼前世为猕猴王时爱护群猴,最后舍生救猴群的、有着曲折过程的故事。画面上,只见奔逃的猴群面临深涧,追捕的猎人引箭待发,猕猴王前后脚攀住深涧两岸的 树干,以身为桥,引渡群猴。它身上有猴子奔驰,衰竭的体力很快将支持不住,却转面焦急地顾盼稚弱的猴子。这幅画把猕猴王舍生忘死,关心群猴安危的拳拳之情,描绘得活灵活现。

描写这个故事的16开杂志大小佛经有200多页,这里却把这个长长的故事概括在一个画面里,实在令人叫绝。

凹凸画法

这里的壁画还有一绝。它不是画在涂白的泥壁上,而是往泥壁上直接作画。既采用了有覆盖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 “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里最鲜艳的一枝花朵 2.艺术价值

壁画中佛像线条圆润,表情生动,从衣饰上明显可以看出受印度画风的影响,形成了龟兹壁画的风格,无论从造型上还是用色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壁画内容除了宗教内容以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代表了龟兹石窟艺术深远的意境美、强烈的感染美、真实 的生活美、生动的形象美、完满的和谐美、深遂的神密美。

在克孜尔千佛洞中壁画中同样可以看出龟兹石国当时多民族、多人种的生产生活状态。专家认为,正是由于东来西往的多种文化艺术在西域地区的碰撞融合,才使壁画的艺术水平达到如此灿烂的境界。国内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都对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文史价值

石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克孜尔千佛洞集中了最多的佛教本生故事和姻缘故事,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克孜尔石窟位于拜城县,属于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 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群芳之冠;而壁画中每个菱形格就是一个佛教故事,体现了佛教从西向东传播的过程,是研究佛教历史不可多得的信息源。

克孜尔千佛洞不仅有大量宣扬佛教教义的画面,也有畜牧、狩猎、农耕、乘骑、古建筑的真实写照。 这些古龟兹国画师们的宏篇巨作,主要记录着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三世纪新疆地区历史现实生活的图景,为研究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等情况,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它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佛教文化及中西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历史

1.初创期

其初创期大约为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中叶,存在壁画的有效洞窟多为方形窟。后期有中心礼拜窟特别高大的大像窟,这类石窟的前室都凿出露天大佛像,为仿巴米扬大佛像窟的式样开凿而成,壁画人物,用简单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大笔涂抹,此壁画风格可用“用笔粗犷,色彩明快,人物简单古朴而又不失神彩”来形容,单从画风上也可以看出它的建造是比较早的,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为主,犍陀螺艺术风格较为明显。 2.发展期

发展期大约从公元4世纪中叶到5世纪末,此时就出现了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洞窟组合,包括僧房、讲经堂、礼拜寺等,形成寺院形态,此时画风为晕染法,菱形格构图,以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内容为主。佛本生故事是讲解迦加牟尼生前许多修行成佛的故事,根据 “轮回转生”理论而形成的,本生故事是最精彩的一个场面的体现,而不是取卷轴连环画的构图形成,且绘画于中心柱的主窟室的菱格之中。 3.繁盛期

再往后到了公元6-7世纪,为其繁盛期,目前石窟中一半都是属于这个时期建筑而成的,造像普遍采用金粉或金箔敷贴。在此方形窟中因缘画较为突出.建筑上以大型中心柱居多。在第8窟的菱格因缘图画的是猴子奉蜜于佛,佛云有虫,猴去虫又奉之,又曰太浓,猴便加泉水以稀之,再奉,佛和众弟子饮了,猴很开心,一高兴跌入水坑淹死了,因前身奉过佛,来生生于富贵人家做了富人。

此类因缘故事在石窟中有100多种上千幅,但内容较难识辨,其种类数量却属国内罕见。 4.衰落期

克孜尔千佛洞衰落于8-9世纪。克孜尔石窟的衰落与战争有关,据克孜尔石窟佛塔下一个断为两截的唐开元三年(715年)纪功碑可知,公元8世纪初,此地曾为大破吐鲁番的一个战场。在克孜尔石窟93窟中刻的一幅攻战图可以看出,此图下部还刻有“来俊俊”三字可能为人名,大约为当时士兵对战事的描述。

四、文物保护

1.疯狂掠夺

克孜尔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令人驻足良久,令人浮想联翩。但是,石窟处处满目疮痍,却实在令人心痛,令人惨不忍睹。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

被称为“孔雀洞”的76号洞,高大的石窟里曾以绘有众多孔雀而知名。但打开洞一看,不禁大失所望:不仅石窟正中的一座立塑坍塌,四壁和旧洞上的孔雀画面也刀痕累累,疮痍满目。但从残存在洞顶上的几只孔雀来看,无不翎羽艳丽,栩栩如生。仿佛只要稍的惊动,她们就会振翅飞走。

这些浸透着古龟兹人血汗的惊世之作,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却屡遭外国考古学者和探险家的窃取。甚至在 “取”不走的时候,这些“文明人”还进行丧心病狂的破坏。在克孜尔千佛洞,他们不仅盗走了众多雕塑,还用胶布粘走了大量壁画。30年代初,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考古队的勒柯克,从这里盗走的壁画、塑像和其它艺术品,以及手抄或印刷的汉文、梵文、突厥文、吐火罗文的文书,达上百箱。英国的斯坦因等,也来疆盗走大量壁画。

西洋盗贼疯狂的掠窃,破坏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整体美,留下惊世遗憾。一位西方学者感叹,这里的每一种壁画都是无价之宝;在这里即使随便捡块瓦片,都比美国的历史长。 2.自然因素

与中国大多数现存洞窟相同,克孜尔千佛洞也建在一座山壁上,这座山属于砂岩,山体松软,易受大风和雨水的侵蚀。

此外,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是采用矿物颜料绘画而成的,颜料中铅含量大,在洞窟内湿度较高的时候,矿物颜料就会发生氧化,使壁画变色。有些棕红色的壁画现在已变成了黑色,壁画面目全非。

对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构成致命危害的另一个因素是起甲,由于空气干湿度的变化,有些壁画受潮后开始一块一块起甲脱落。

3.保护策略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范文下一篇:工程监理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