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技术范文

2023-09-17

网络管理技术范文第1篇

一、高校学生与网络科技互助发展现状

部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形式无非于科技获取需求、科技信息咨询需求、科技信息交流需求、科技信息发布需求几种模式。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的高校大学生需要获取的各类信息也大有不同,低年级的高校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而高年级的高校学生对于所需要的信息更加具有目的性和专业性。高低年级的信息获取手段大都来源于互联网,网络信息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网络的利用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有些信息则更应该快速完善,高校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频率高,但从中获取的信息质量却也是很难满足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创新技术信息共享发展建议

(一)完善网络信息一体化

创新技术组合高校学生的所需要的信息。顾名思义也就是说,将网络信息予以系统化处理,将他们分门别类,将同一类信息进行组合,以便于高校生快速获得所需信息,方便达到学生们的查询目的。而且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更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将工作完成的更完美更出色。网络虽说是一个虚拟空间但是它信息储量丰富、使用方便、快捷、灵活,大大拓展了高校生的知识面,这达到了线上理论。其次网络给予高校生的信息过于散乱,大多都千篇一律,也存在着部分虚假性,其中的一些信息也很难解决高校生实际性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信息,交际与情感信息,休闲与娱乐信息,学习考证信息以及就业创业信息等,反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沟通,大学生才能确定如何更好地吸收信息内容,这一点又符合了网络的线下理论。所以使之两两结合形成模式,极大满足了高校生信息需求。

(二)增强高校间的交流

对于各种的信息的聚合自此之后对于互享信息的反馈重则又显得尤为要。高校生间则更需要面对面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面对有同一需求的高校生聚在一起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信息就交流信息的质量显得格外重要。高校生之间的信息与交流与反馈则将能更好的去推进高校生之间的共享信息的高质量性,提高信息的质量也解决了网络给予的信息的虚假,信息的千篇一律,信息的散乱。使得在信息广泛的网络社交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得以解决,也使得信息的使用者高校生们得以享受更加优质的信息,不在为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而担忧。

(三)综合网络开拓信息共享

网络共享以信息储存量大、传递信息方式丰富等优点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对信息科技依赖。而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人们依赖网络的同时忽略了周围人与人的交流。突破了传统网络信息交流模式,以实践为模式建立“个人线上获取信息-集体线下互享信息”的校园在创新模式下建立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高校生信息共享交流,不但改善了高校生信息共享环境、优化信息质量的同时锻炼了高校生沟通的能力。对于建设节约型的社会,高等学校获取资源的瓶颈受限,信息交流新模式可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52%的学生认为沟通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7%)、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22%)和心理素质教育(9%)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选择就业时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时,选择沟通能力的比例最高达40%,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5%)、操作技能(20%)、基础知识(15%)可见沟通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高校生的一大难题。而网络信息模式下的高校生信息交流模式恰好提供给高校生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双向的沟通方式使具有相同爱好的高校生聚在一起畅谈,加强了信息的利用性,打开了高校学生之间的话匣子。

结语

网络创新技术下的高校学生信息共享方式,无疑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未来广泛应用型的新兴技术。未来高校学生信息的需求与发布将会以这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整合梳理,集中了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与片面化,创造了一个更集中、新颖的创新技术信息共享机制,这种全新的技术需求理念将是未来网络创新技术信息共享无懈的追求。网络创新技术的信息共享将会为更多的高校学生使用者提供更严密的版权管理与反馈机制,方便于学生用户的使用。创新技术下的高校共享的前景是无限的,具有无穷的发展和想象。网络创新技术致力于为高校学生的信息共享,为高校学生的知识需求提供准确、全面的帮助。

摘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网络时代,创新技术下网络的多元化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知识需要。双向的信息交流模式优化信息质量,改良网络信息的碎片化,更集中网络信息的多样化,提供全面系统的网络信息,创建更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关键词:网络创新,科技,高校,信息共享,全国

参考文献

[1] 贾晓波.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J].天津大学学报.2005(3)101-102.

网络管理技术范文第2篇

1 广电网络管理技术

1.1 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介绍

NRMS系统 (N etw ork Resource Manage System, 网络资源管理系统) 主要是管理网络资源数据和支持网络资源的设计与分配。资源管理可以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增删改、显示、存储和检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支撑其上的各类应用系统等。此系统在广电宽带网络的真实环境下进行网络资源管理, 系统通过对资源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采用图形、图表等管理手段, 实现对现实网络的操作指导和资源调度指派, 更高效有序地管理好网络的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 帮广电运营商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从而实现网络的集约化经营, 从网络中寻求更大的赢利空间。同时, 通过该系统预留的接口可以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整合。网络资源管理应具有良好的维护性、易用性、扩展性和安全性。广电宽带网络资源众多, 但是资料不全, 比较分散, 缺乏统一的管理, 给实际使用造成诸多不便, 为此, 需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对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调度, 从而提高网络运营效率, 快速开通业务, 实现全网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手段[2]。

1.2 网络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地位

eTom (Enhanced Telecom O peration Map, 增强的电信运营图) 是通信行业的业务流程总体框架, 阐述了电信运营商及其所处的经营环境, 给出了企业内、外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实体及其实体之问的关系。广电网络企业同电信运营商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因此可以借鉴eTom模型, 形成适合广电自身的企业模型。广电网络企业建模的视图模型由企业价值链视图、过程视图、功能视图、组织视图、信息视图、资源视图等组成。在广电网络企业的过程视图中, 定义了广电企业的业务过程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因此广电网络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四大核心流程, 即市场与产品流程、网络建设与管理流程、客户管理和营业计费流程以及管理支撑流程。网络资源管理J下是网络建设和管理流程中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1.3 广电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与O S S规划

借鉴电信的eTom模型和TMN的网络管理分层模型, 结合广电的自身特点, 可将广电企业信息系统和运营支撑系统 (OSS) 总体框架分为四个层面:网络基础设施层面;网络管理层面;OSS运营支撑层面;表现层面;其中网络管理层面可类比TMN中的网络单元管理层和网络级管理层面, 主要面向运维管理。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网络单元管理和综合网管以及业务分析系统的基础信息来源, 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上升至O SS运营支撑层面, 资源管理系统同样为CRM客户管理层面和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必不可少的网络资源规划、设计、调度和优化信息。

1.4 系统分层模型和统一建模

广电宽带网络资源数据主要是由物理设备资源和逻辑资源两个层面的数据组成。每个层面的资源信息都是由一定的属性构成, 这些属性包括归属属性、空间属性、状态属性、价值属性、类别属性、工程属性和审核属性。

资源管理系统需为每种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 资源管理系统中所有资源对象均需符合统一的模型标准。模型包含对象定义、对象包含关系、对象引用关系等信息。

(1) 对象定义, 即对象的明确含义, 每种资源对象均属于一种对象模型。该对象模型通过属性信息和属性的取值范围来描述。如:某一设备资源的归属属性是指该设备归属哪个部门管理和使用;空间属性是指设备资源位于机房的具体物理地点;状态属性指设备是在线还是离线;价值属性指设备的具体资产价值;类别属性指设备是属于何种类型设备。如Extreme 4808;工程属性指该设备所属的所有工程项目信息。

所有的对象属性都有数据的来源, 数据来源可以是下列几种方式: (1) 人工录入:利用普查资源或竣工图纸实现人工录入, 如电信基础设施。 (2) 自动导入:利用电子化文档, 如Excel、AutoCAD格式, 实现自动导入, 如局房设备资源。 (3) 自动采集:通过网络或者设备接口能够直接获取的数据, 如逻辑资源。 (4) 系统生成:按一定规则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 如拓扑图。

(2) 对象包含关系, 指某类对象与其它对象的包含关系, 如:设备对象包含机框对象、机槽对象、机盘对象、端口对象;一个设备可包含-N多个机框。

1.5 系统的网络结构部署

广电资源管理系统硬件主要由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WEB终端三部分组成。考虑到数据备份问题, 配置两台高性能数据库服务器做双机热备, 同时配置一台Web服务器用于信息发布, 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互为冗余备份。Web查询终端按照广电实际需求配置7~8台。

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部署在网络传输部, WEB查询终端则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分支部门供其使用。

数据库服务器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实体, 用于存放所有的资源信息和管理信息及相关系统信息。用户通过web终端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 web服务器将请求交由后台脚本程序, 由脚本程序完成与数据库的交互, 并将交互的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 再由web服务器返回给web查询终端, 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资源管理请求交互。Web服务器主要用于发布信息, 解析web终端的请求并向后台数据库服务器转发请求。网络传输部和其他各分支部门由管理员统一分配帐号, 不同的部门具备不同的访问权限。

2 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有线电视台业务量的不断增加, 各个有线电视台的光缆网改造逐步完成, 迫切要求对用户网络设备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广电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使命是安全、可靠、稳定并灵活地支撑广电网络运营商的业务运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有效地管理好网络资源。

摘要:目前, 广电宽带网络的运营商有必要利用技术手段对宽带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而达到对宽带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以提高网络运营效率。本文主要对于广电网络管理技术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广电网络管理技术发展。

关键词:广电网络,网络管理,OSS规划,模型分析,网络结构部署

参考文献

[1] 袁新雄.对县级广播电视网络管理的思考[J].声屏世界, 2003 (5) .

网络管理技术范文第3篇

一、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机房环境恶劣

机房由于属于大众化设施, 经常有不同的人员进入使用和学习, 导致机房环境难以管理, 往往出现细节灰尘过多的情况。而灰尘是影响计算机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够对计算机主板、处理器和内存带来一定的影响, 并且使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温度异常, 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并且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 机房安全隐患

机房计算机数量众多, 即使计算机功率不大, 但是数量众多再加上各种电源、网线和连接线的混杂,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注重对电路和网线的保护, 那么往往会导致短路、死机等情况的发生。并且很多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 自主去拔电源、插网线, 这些不合理的操作往往会带来一定的隐患。

3. 不正常使用带来的损坏

使用者在机房中学习过程中, 态度不好认真, 经常聊天、看电影或者玩游戏, 并且带着零食进入机房, 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带来影响。再加上不少人利用自身的移动存储设备进行资源下载, 使得一些病毒扩散到机房之中, 如果管理者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将使得整个局域网内的计算机都会中病毒, 影响正常使用。还有部分使用者胡乱删改原有配置文件, 使得计算机系统瘫痪, 给管理和维修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

1.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

机房计算机网络属于一个综合性的整体, 要想通过网络技术做好机房管理, 首先需要将机房内所有计算机进行连接, 建立起网络管理系统, 对计算机进行统一的监管和管理。为提升机房的整体性, 应当将机房中各系统进行统一整合, 比如供电系统、消防系统、UPS使用等等。通过机房环境的一体化, 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网络系统下各系统的运行情况, 如果发生异常, 网络系统能够迅速发出警报, 提醒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大大降低了机房内安全事故和其他事故的发生。

2. 机房用户管理

机房中由于使用人数众多, 假如缺乏管理往往会导致混乱和其它问题, 因此任何使用人员应当有属于自己的登录账号, 账号中应当体现使用者的相关信息, 并且账号密码需要通过机房网络系统的认可才能够成功登陆进行使用。这样, 每台计算机的使用者和使用时间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 如果发生什么问题可以找到该时间段的使用者了解情况, 从而帮助管理人员处理问题。

3. 网络监控管理

网络监控主要是对机房网络环境和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控制, 计算机一般有四种状态:使用状态、关机状态和锁定状态。不同的状态有着不同的标识, 能够被计算机网络进行监控。另外, 网络监控还可以对使用者的使用内容进行控制, 比如玩游戏、看电影等等, 通过管理断口, 管理人员可以阻止某些特定网站的访问, 从而提升机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做好计算机硬件维护

机房中的计算机运转时间长, 负担压力大, 损耗情况往往比较严重等等, 长年使用还会发生硬件的损耗和运行缓慢问题。因此, 机房管理人员应当注重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 比如USB接口、键鼠、硬盘、内存等等, 通过及时的解决设备问题, 避免硬件受损。硬件设备损坏几率降低能够降低机房成本, 带来更大的效益。硬件维护工作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电脑的硬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对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故障问题进行登记, 加强对机房环境的管理, 给硬件设备运行带来良好的空间。二是加强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沟通, 普及违规操作和损害性较大的操作, 避免使用者进行违规操作, 从而导致计算机硬件设备受损。

5. 利用系统还原, 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

机房中计算机的系统还原是安全管理中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使用者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违规操作, 不遵守使用规定。部分使用人员甚至故意破坏机房中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比如随意删除系统配置文件, 导致系统瘫痪。随意安装一些游戏软件, 拖慢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或者是将原有软件进行卸载, 影响正常使用。由于机房中计算机数量众多, 一旦出现系统问题维护起来十分麻烦, 且增加了工作量。为了解决系统上的损坏,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系统还原进行保护, 一是利用硬件还原, 通过带有网络同传通能的还原卡, 每次重启计算机都会自动还原系统。二是利用软件还原, 使用还原软件进行设置, 每次关闭系统会使所有更改还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机房管理越来越重要, 因此应当不断加强机房管理效果和水平。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双重应用, 不断加强管理, 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虽然机房有着一定的规章制度, 但是使用者在操作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很好地从软硬件方面进行管理, 有效的提升了机房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效益。

摘要:随着当前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 不少的企业和单位之间都开始注重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提升信息化办公水平。因此,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个人技能, 而机房作为信息技术操作培训和学习的重点平台, 承担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机房的实际应用与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将针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并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机房管理,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 甘露, 孙君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 (07) :242-243.

[2] 高俊, 吴文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展望, 2016, 26 (06) :203.

[3] 胡武.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 2013 (12) :138.

网络管理技术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动画制作;网络技术;信息管理

一、研究背景

Flash动画制作课程是中央电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科)网页设计方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网络管理方向(专科)、信息管理方向(专科)和网络编辑方向(专科)的一门统设选修课。电大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远程教育具有以教育技术和媒体手段为课程载体,使教与学的过程可以异地同步进行的特征。电大的多数课程均采用多种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也使用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网络资源等学习媒体。因此,在广播电视大学逐渐嬗变为开放大学的今天,学习资源数字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是在信息技术发展前提下学习资源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它拓展了传统学习资源的再现方式,并且能满足学习者按照个人情况和意愿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它在共享性、自主性等方面远远优于传统学习资源的特色,在远程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传统课堂教学也有有效的改善和提升。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尝试采用网络媒体技术对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学习资源进行数字化以解决抚顺电大的Flash动画制作课程远程教学问题。

二、目标与整体思路

Flash动画制作不仅是中央电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科)网页设计方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的一门课程。为了进一步推动开放大学建设和特色高职建设,更好地实现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共享不容忽视。本文拟采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构建,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高职实践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块进行重新调整划分,并辅以先进的媒体及网络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将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学习资源重组整合后实现数字化,以实现开放教学和高职教学的课程信息同步和资源共享。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根据企业用人标准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项能力:(1)绘画能力:包括原画创作,绘图基础等。(2)软件操作能力:包括图层场景,元件创建及使用,创建动画,动画及角色设计,动作脚本使用能力、声音、特效运用能力以及动画合成能力以企业真实项目实战训练等几项内容为重点教学内容。

针对Flash平面动画技术的市场实际需求,设计6个大型学习模块。各个学习模块的先后顺序按照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进行排列:(1)熟悉Flash CS4的开发环境及工具。(2)MV制作。(3)广告制作。(4)网站应用。(5)游戏开发。(6)电子杂志制作。

在每个模块中,分别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制订了模仿型、扩展型和开放型的任务,并在模块的结束部分,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诱导学生课后进行思考,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回顾效果。

四、数字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学习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为满足社会和学习者自身多元化需求,对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更是提供了更多可能的学习手段。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要素,它的整合水平及应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效果。本课题配有与实施方案和详细教案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资源主要采用DreamWeaver网页编辑软件开发,使用网页技术来进行教学过程的多媒体化,实现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及文字多种媒体的有机混合共同作用,配合网络平台支持学习资源的下载。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个复杂而且庞大,需要长期规划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才能完成。对于引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做到“一课两用”,促进高职教学和开放教学一体化进程,目前还只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希望今后能够在课程中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梁爱东,钱兴彦.基于移动网络环境的手机数字阅读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竞技,2014(8):63-66.

[2]张银,王兴玲,刘鹏.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2(1):10-13.

[3]余善云,张海深,任华英.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1(2):3-5.

网络管理技术范文第5篇

摘要:创新网络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社会组织参与技术创新、发生自身优势、分担创新风险的主要手段。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创新网络研究概况,创新网络界定及建设创新网络的层次进行了系统述评,展现了学界研究创新网络的基本态势,剖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关键词:创新网络;网络结构特征;创新网络层次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现高科技时代,信息共享与优势互补是企业应对技术革新速度提高,市场日新月异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壮大,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利用网络来发展经济也逐渐成为大家共同的意识;而技术创新的高难度和高风险使得多种组织参与形成创新网络,一方面可以发挥各组织优势,有利于创新成功,同时还能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创新失败对于单个企业的打击。而国家也大力支持创新联盟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确定的国家战略,2014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创新战略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而创新网络自提出以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当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同李喜先(2010)在其国家创新战略一书中提出:只有在理论上创新,才能内化为制度创新,以确保各类创新得以实现,进而上升到观念创新,特别是升华到精神文化创新。因此,创新网络建设既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手段之一,更是企业应对全球竞争,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在大量文献收集基础上,整理了创新网络的发展史及这些年来的理论成果,对创新网络界定及创新网络建设的层次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以此呈现创新网络的研究进程,从中窥见创新网络的研究规律,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完善创新网络的理论研究提供更为规范和厚实的研究基础。

2 创新网络界定

2.1 创新网络概念

1991年,期刊“Research Policy”进行了关于“创新者网络”的专题讨论,这是学术界最早的对创新网络概念比较集中的探讨。在这期的专题讨论中,几位权威专家频繁使用了“创新网络”和“创新者网络”,用他们来解释创新过程中企业之间的联网行为。最后,Freeman(1991)提出了创新网络是为了应付系统性创新而做出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而其网络构架的关键联结机制就是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关系。

此后,创新网络概念的研究逐渐成为焦点,Freeman所提出的概念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引用。Koschatzky(1998)基于学习和知识交流的用途,将创新网络定义为一个相对松散的、非正式的、嵌入性的、重新整合的能够相互联系的系统。Aken et al.(2000)提出创新网络是包含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一种网络组织,强调了创新网络能够给组织产品创新产生的影响。Harris et al.(2000)则更加注重的是创新网络的主体结构,他们认为创新网络是参与企业创新的其它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组成的协同群体。Karlsson(2009)认为一个创新网络可能被设想为一组经济主体在参与创新生产的过程中相互建立的联系,如制造商、客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Autant-Bernard(2012)认为这些主体之间的知识网的传输可以循环并且能够创造新知识。

随着创新网络的兴起,一些国内学者也积极参与到创新网络的研究中。较早开始进行概念研究的是董一哲(2000),他提出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增强自身创新能力,通过契约合作或者多次交易,与企业外部的组织或机构建立互相信任、长久合作、互利互惠的制度。基于他的观点,王大洲(2001)对企业创新网络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他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活动发生的基础,是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以企业为核心而形成的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合作关系的总体。徐华(2002)的观点则与董一哲有着相似之处,她认为创新网络是指多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共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一定的共识和默契的作用下形成的合作创新体系。沈必扬等(2005)两位学者在对创新网络定义时,限制了其地域性,他们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在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与各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等)通过交互式的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稳定性的、可以刺激创新的、具有本地根植性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的总和。吴贵生(2006)提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是技术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企业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网络。他的理论认为,技术创新的过程会受到许多的因素干扰,企业不可能进行独立创新,需要通过与其它组织联合,从而获得发展并借此交换所需的信息和资源。吴晓冰(2009)则同意对创新网络比较主流的定义,认为企业创新即焦点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与供应商、客户、同行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外部组织进行交易或者合作,从而形成互利互动的关系集合。

基于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给创新网络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创新网络是指经济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等)为获取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而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或交易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能够促进创新的关系网络。

2.2 创新网络结构特征

最先对网络结构特征提出清晰见解的是Mitchell(1969),他构建了网络结构的框架体系,认为可以通过网络的规模、结构和互动性这三个方面来划分网络特征。邬爱其(2006)在研究企业的成长与网络特征之间的关系时也将网络特征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关系的强度、网络覆盖范围以及网络的开放性。蔡宁等(2006)专注于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他们将其划分为网络的密度、网络的连通性、群体中心性、小团体的结构、规则同型性等方面来进行研究。而近些年,解学梅等(2013)基于已有的理论研究,在研究协同创新网络时总结性的将其特征划分为规模、同质性、强度和开放性四个维度。

从以上阐述及已有的文献研究可以明确,网络的规模大小、同质性程度、强度大小和开放性四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Baum et al.(2000)提出网络规模是影响企业(特别是新建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创新绩效会呈现上升趋势,这里体现了规模效应的效用,Lechner(2007)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适当的网络规模是保证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前提。至于其它的影响因素,Bengtsson(2004)论证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会随着网络同质程度的增大而增强,而这种竞争会通过直接或非直接的影响企业合作关系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罗志恒等(2009)学者证实了企业网络强度和其获取资源的能力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当获取资源的能力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也会随知上升。唐国华(2010)则认为,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环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也决定了开放性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影响创新因素的研究,徐龙顺等(2008)在研究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对等性时,提出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快慢、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加强和便于有关部门的管理及政策指导三个方面,Bergman Feser(2000)总结了集群的创新优势来源在于外部经济、创新环境、合作竞争与路径依赖几个方面。

由综述可知,影响创新网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网络自身规模大小、创新网络参与者的同质性程度及关联程度、创新网络信息的流动、创新网络所处的政策环境等。创新网络的规模能够通过参与者体现,也能通过网络的功能性强度来体现;从众多的研究文献中可以明确,创新网络的同质性很低,是属于异质主体性的;创新网络参与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能够通过资产、交易以及企业高层个人关系体现;创新网络的信息在不同的参与者之间传递的快慢能够决定创新网络对外界变化反应时间的长短;创新网络适应于政策环境,便于国家和有关部门予以指导和帮助,有利于提高创新优势。

3 创新网络的层次

创新网络基于不同层次的研究有不同的含义,基于全球层次的称为全球创新网络,国家层次的称为国家创新网络,区域层次的称为区域创新网络,企业层次的称为企业创新网络。此外还有关于集群层次的研究,这种网络在我国通常被称为“集群创新网络”或“集群式创新网络”,也有学者将其描述为“集群中的区域创新网络”、“基于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等。由于集群创新网络是近些年才提出的研究项目,尚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因此相关的具有高价值的网络理论较少。

3.1 全球创新网络

全球创新网络是新兴的研究领域,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注意。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关于全球创新网络的研究文献都比较少,尚未形成系统。Nelson et al.(1993)讨论了全球创新网络这一新兴体系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在这个经济和科技都在逐渐变得国际化的环境里,实施国家技术政治变得愈发急迫。而最早提到全球创新网络的是Chesbrough(2005),他提出开放式创新能够让企业从内外部同时获取有价值的创意,也能从内外部同时进行其商业化路径,最终使外部的创意和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与内部创意及市场化渠道变得同等重要。Ernst(2006)提出在如今的新世代,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国际化,最后上升为全球创新网络,对此OECD(2008)也保持相同的意见。Britto(2013)在其研究中假设了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全球相互作用的框架,精简的展示了两国相互作用中所有可能的子集。

全球创新网络与其它层次的创新网络研究都有所不同,马琳等(2011)在文献里比较了几者的异同: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创新网络体系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创新环境,但国家创新体系通常一般是在特定国家范围内,相对比较封闭,而全球创新网络研究的范围却十分广阔,是没有明确边界的创新环境;与企业创新网络相似的是,全球创新网络也是以企业为核心进行研究,但全球创新网络侧重于网络价值,关注于如何创造共同价值,与企业创新网络相比,企业自身的边界并不明确,它能够从全球获取资源为己所用,而且除了关注自身价值外也关注合作者的目标;区域创新网络和全球创新网络的基础都是创新主体之间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合作或交流关系,但对于全球创新网络来说,它不仅研究的地域范围更大,而且更加具有开放性。

3.2 国家创新网络

从已有文献中追溯到最早提出国家创新网络相关理论的是Freeman(1987),他在研究日本的技术政策及其经济绩效时提出应该从国家层面寻找资源最优配置,从而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存在于公共产业部门与私人产业部门之间的网络,它可以决定新技术的产生、引进和扩散的各种制度。鉴于国家创新网络的复杂性,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正如Weaver.R(1993)所认为的,一个国家可能在社会政策方面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在农业或能源政策方面创新能力却十分薄弱。在而后的研究中,Birgit Soete(2002)等在研究德国东部人力资本的创新网络时提出,在创新网络中,利用网络去减小人力资本差距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由此可见,国家创新网络的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间。Considine M et al.(2007)则认为创新是政策发展和治理的一种特征,它在政策和管理过程中拥有三个重要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规范或感知框架,通过它任何系统的核心成员定义创新和定位到一个特定的方法去进行创新工作;第二个维度是明确的角色扮演和职位;第三个维度是政府系统中特殊人物之间的交流或者关键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马海涛等(2012)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创新过程链”,并且分析国家创新网络的结构,建立三维菱形的分析框架,此外,他们还以“中国技术交易所”作为分析对象,论证了核心节点在国家创新网络中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对中国技术交易所提出“五种链接”、“五大动力”等建议,希望以此推进我国创新网络的发展。

国家创新网络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组织组成的推进国家发展的网络系统,它的存在性意义重大,是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国家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完善是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有效路径,而在此过程中,核心节点具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3 区域创新网络

20世纪90年代,区域创新网络理论初步形成,Cooke(1992)首先从聚集性经济、制度性学习、联合治理、相近性资本和互动性创新五个方面对欧洲十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研究,总结出区域创新系统结构框架。早在21世纪初,原长弘等(2003)在其论文里总结了以往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势态,并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国内园区个案剖析、区域创新网络一般性研究和国外园区比较研究。在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方面,施建刚等(2007)又所突破,更新了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他们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各结点(创新系统的参与者,如: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等)在长期正式的或着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而建立起来的相对比较稳定的网络系统,基于他们的定义,鲁芳等(2010)等学者又进行了补充,他们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一种非线性动态模式,而这种模式则是通过区域内多个创新主体之间资源互补、知识共享、技术合作等方式来显现。蔡玮等(2010)通过对园区集群网络的研究,提出了区域创新网络可以促进整个网络形成系统动力,从而产生协同作用,并通过实现资源的共同利用以及合理的研发和生产分工,达到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杨冬梅(2005)在研究区域创新网络时,侧重研究了人才集聚网络的作用,她认为此类网络对区域创新体系在加强知识流动以及技术扩散的方面有功能叠加的作用,在此方面,牛冲槐等(2010),十分赞同她的观点,并提出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型人才的聚集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在随后,牛冲槐等(2014)认为人才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根本,人才聚集效应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主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资源互补、知识共享、技术合作。康虹等(2012)从集群网络的视角,阐述了正是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关系促使集群参与者之间发生有效的知识搜索、共享、交流和互补,从而导致了整体层面上的创新活动,也揭示了集群企业如何通过集群创新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帮助企业在内部形成知识创新。

总结所查找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网络研究的特征:

(1)对区域创新网络,自二十一世纪初期就赢得较大的关注,相关文献已经理论都比较多,为后期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虽相关研究也较多,但纯粹的针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相对减少,有延伸到分支或其它层次创新网络的趋势。

(2)在研究中,大多都以具体的地域或园区为对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3)在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时,大多学者以发达地区或城市为主要目标,对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重视不够。

3.4 关于企业创新网络

企业是核心的经济主体,也是创新网络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学术界,王大洲(2001)首先尝试进行对企业创新网络概念进行界定,并综述了相关研究成果。此后,国内对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更加活跃起来,李新春(2000)另辟蹊径,从乡镇经济角度提出乡村专业镇也是一种企业创新网络,陈新跃等(2002)基于创新网络理论体系,揭示了企业创新网络的联结机制,徐华(2002)则探究了中小企业构建创新网络的动因和策略。解学梅(2010)研究协同创新网络时总结了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定义,她认为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与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和政府等创新行为主体,通过交互作用和协同效应构成技术链和知识链,以此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具有聚集优势和大量知识溢出、技术转移和学习特征的开放的创新网络。左蕾蕾等(2013)在基于长三角地区379家电子信息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探讨了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其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协同创新网络特征的三个维度(网络规模、网络同质性、网络强度)均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3)知识吸收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陈思颖等(2014)等选择企业组织成员间的信任感作为切入点去研究,采用前置因素和后果变量的模式,总结了影响企业创新网络中组织成员之间信任感强度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国外对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要远早于国内,在此以创新绩效的研究历程做简要概述。(1)对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的研究。Chiesa et al.(1996)就提出了评价创新绩效的体系,认为其由技术成熟度、效率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这三个维度构成。几年后,Kerssensvan(1999)和Coccia(2002)继续深入研究,补充和完善了此体系,分别提出了四维度的评价体系。Driva(2000)在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实地探究后,提出了评价核心企业创新绩效常用的15个指标。(2)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Leonard Barton(1992)最先进入这个研究领域,他认为应该用能够反映专业技术人才、技术系统能力、管理能力等的指标来评价核心企业的创新能力,但Terziovski(2001)不认同LeonardBarton的观点,他着重强调了应该从创新网络的视角去评价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Boer et al.(2006)提出,在评价核心企业创新能力的时候,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能力、获取资源和信息的能力等是需要考虑的一方面,核心企业的吸引力、收益能力和分配能力以及控制相联系的企业的能力也是需要注重的。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和论证后,Hekkert et al.(2007)扩展了此理论体系,他们认为随着核心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应该拓展到组织能力、合作伙伴选择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而且还强调只有参照更全面的能力指标去建立评价体系才会更加合理和完整。

通过查阅已有的相关文献,可总结迄今为止对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国内对该网络系统的研究比国外要晚几年;(2)企业创新网络研究内容丰富,研究分类较多,按照企业规模可以分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按企业创新模式可分为协同创新、独立创新和模仿创新,按与外部环境联系可分为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在企业内部也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如信任度、创新绩效等;(3)对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方向也逐渐改变,研究领域也与其它层次网络有交融的趋势,对跨国企业成长,全球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的文献归纳,可以看出,在创新网络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的现实理论积累,但与此同时,也清晰地反映出以往研究中存在一些尚需发展和完善之处:

(1)对于国家创新网络已经全球创新网络的研究过少,对于这个层面的作用重视不够,特别是全球创新网络,作为有重大价值意义的新兴网络体系,应当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

(2)学者们以往普遍使用的是定性理论分析,个案剖析较少,这样使得研究不具有全面性;

(3)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不发达地区往往会被忽略,这样会导致落后地区网络体系得不到有力的改善,不利于经济发展;

(4)大多学者都太注重理论,而没有把侧重点放在理论与实际联合,提出更贴合现存状况的模式或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展开全面深入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创新网络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具体包括:

(1)如何更紧密地联系中国的经济情况,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创性研究是今后应当注重的任务之一;

(2)加强对全球创新网络的探索与研究,如何恰当的利用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帮助企业更好的分享全球资源,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是国际化环境中企业面临的问题;

(3)学者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增强所提出的理论的实用性,从而促进理论应用于实践;

(4)对于不发达地区应投放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因地制宜,探寻适合的发展策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经济不平衡的状态;

(5)在现有的创新网络系统基础上,寻找其它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网络体系也不失为一种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元元: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N/OL].(20140819)[20150115].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408/19/c_1112127823.htm.

[2]李喜先.国家创新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0.

[3]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J].Research Policy,1991,20(5):499514.

[4]Koschatzky K.Firm innovation and region:The role of space in innovation process[J].Innovation Management,1998,2(4):383408.

[5]AkenJ.E,Weggeman M P.Managing learning in informal innovation networks:Overcoming The Daphne—dilemma[J].R&D Management,2000,9(30):204237.

[6]Harris L,ColesA.Building innovation networks:Issues of StrategyandExpertise[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0,(2):229241.

[7]Charlie K,Ake E.Innovation dynamic regions and regionaldynamics[J].New directions in regional economicdevelopment,2009,4(02):1–33.

[8]AutantBernard,C.Billand.Innovation and space:From externalities to networks [J].Theregional economics of knowledge and talent.Localadvantage in a global context,2012,2(05):6397.

[9]董一哲.企业创新网络[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

[10]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1,3(09):4855.

[11]徐华.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动因与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02):4445.

[12]沈必扬,池仁勇.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科研管理,2005,4(03):3440.

[13]吴贵生.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外包[J].科学学研究,2006,6(04):3339.

[14]吴晓冰.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9.

[15]Mitchell,J. C.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s[M].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s.Manchester: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1969,3(04):150.

[16]邬爱其.企业创新网络构建与演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24(01):141149.

[17]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企业网络体系:系统建构与结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6,2(12):913.

[18]解学梅,左蕾蕾.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5(03):4756.

[19]Baum J.Don’t Goit Alone: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t ups’ 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03):267294.

[20]Lechner C,Leyronas C.Networkcentrality Versus Networkposition in Regional Networks:What Matters Mos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entrepreneurship,2007,1(01):7891.

网络管理技术范文第6篇

摘 要: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中,全面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本文将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运用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获取良好的应用成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标准,需要电子信息工程深化技术改革,将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电子信息工程 应用与推广

1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

1.1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界定

计算机网络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支撑,电子信息工程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来实现对信息的控制与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涉及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通过多种技术的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电子信息系统。现今,电子信息工程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譬如,人们通过使用智能手机,从网络平台上搜集信息、获取信息,实现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并将所获取的信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因此,计算机网络是电子信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工程由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组成;电子信息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除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外,电子信息工程还涉及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

1.2 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具体表现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主要是对与工作职能相关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有效处理,而计算机网络在其中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与价值。在现时代发展下,电子信息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不断革新,通过将该技术运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中,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人员通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对中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融合,全面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譬如,电子信息工程研究人员通过借助电子网络技术不断研发出新的电子网络信息产品,并将新产品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有效地对同社会各领域的协同发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作用下,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在现代化科研领域已形成一种新兴经济来源,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带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这主要源于计算机网络能够完美地与其他先进技术衔接到一起,更好地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的改革与创新。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借助通信线路将多彩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设备连接到一起,构成具有一体性、统一性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凭借通信协议与网络管理程序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到一起,使其能够合二为一,借助高性能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

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来看,该技术主要具备以下三方面应用价值。

2.1 协同合作功能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构建时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各台计算机之间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整与优化,将一台工作任务量最多、最重计算机上的任务合理分配到其他的计算机上,由多台计算机共同合作完成网络中计算机的各项任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所形成的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对原有计算机运行机制的优化与整合,使整个网络运行系统更加快捷、高效,防止电子信息工程在运行过程因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应发整个网络运行系统瘫痪。

2.2 资源共享功能

計算机网络拥有多种资源形式,例如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软硬件系统与数据库分别负责这些资源的储备工作。电子信息工程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实现对各种资源的快速传递、高速共享,使电子信息工程拥有较强的资源共享功能。

2.3 数据通信功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凭借无线传输技术与有线传输技术实现对网络资源的传递。其中,无线传输技术是将无线电波、电磁波等介质作为通信媒介;有线插损胡技术是将电缆、光纤等介质作为通信媒介。计算机网络技术凭借通信网络的支撑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数据通信功能,为计算机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提供便利。譬如,网络连接状态,电子信息用户凭借计算机同其他在线用户实现信息沟通与数据传递。

3 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3.1 信息传输中的应用

从当今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各个领域均朝着现代化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一大批新信息、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通过对传统信息进行集中储存为今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对信息的传递与共享,确保信息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除此之外,电子信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提高对安全方面的重视,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信息的实时传递、大容量传输、安全转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全面创新与改革,有效刺激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力,使电子信息工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改善,为人类信息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

3.2 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现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备受社会各个领域的青睐,通过将其运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中,全面推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下,电子信息工程在建设过程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长期建设与运用中成为制约电子信息工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诸多困扰。在国内实体网络建设活动中,从中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国内实体网络运行过程无法对网络安全给予绝对的保障,不少专业学者以及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积极投身到各项网络管理研究活动中,将问题为导向对安全问题产生的诱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从中寻找最基本、最本质、最有效、最便捷的解决措施与办法,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问题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响,优化电子信息工程运行水平。从电子信息工程运行情况来看,网络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但凡出现网络插传输路线不合理、系统漏洞等问题,均会网络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大量不法分子均会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系统中所存在的漏洞从中盗取所需的重要信息,对整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若电子信息工程运行人员未能及时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用户的个人信息必将被窃取或者是遭到篡改,侵犯用户个人利益,使电子信息工程呈失效状态。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研究,借助多元化应用技术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有利保障,最大程度上避免用户的网络安全遭到侵犯,全面提升电子信息工程对外界进攻的抵御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借助外网与内网另种运维模式,实现计算机技术与硬件设备共同构建专用网络、公共网络的中间的防护网网,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

3.3 电子信息中的应用

在广域网中计算机网络备受青睐,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新宠。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中的应用为区域之间信息传递与交流提供便利。现今,广域网的应用范围日益广阔,对宽带的要求逐年上升。通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中,能够使电子信息工程凭借光纤宽带在信息传递方面的应用优势,全面提升信息在传递过程的抗干扰能力,增强信息传递质量,最大程度上满足广大用户群体的各项需求。

3.4 设备研发中的应用

在电子信息工程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術,能够全面开发电子信息工程的新功能与新服务,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信息的交互与共享,加快数字信号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推广,全面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设备研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通信干线与传播媒介两个方面。电子信息工程涉及领域相对比较广泛,其中局域网通信管线是实现企业网络间相互通信、连接的主要媒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通信干线中的应用过程,能够为通信干线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为专业的工作人员区分公用线路与专用线路提供便利。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现有的UNIX技术是在通信干线技术的基础上所延伸出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在整个组织结构上拥有明显差异,导致计算机网络之间信息传递活动变得十分困难,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克服UNIX技术在应用上所存在的弊端。计算机网络在传播媒介信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均立志于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融合的研究,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与共享质量。

3.5 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将网络协议作为资源共享的构建基础,借助网络,凭借电子信息工程将信息传送到相应的电子设备上。TCP/IP协议属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实践产物,是将信息整合的分层模式作为构建基础,借助ICP/IP协议对网络层、接口层、应用层实施分层处理、全面整合。专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按照相关协议规范从计算机初始位置传送到电子设备终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运用,实现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合二为一,全面提升电子信息工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切实提升信息传输质量与信息传输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领域日益扩大,通过将计算机网络运用其中,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协同合作功能、资源共享功能、数据通信功能,实现对信息传输模块、安全保障模块、电子信息模块、设备研发模块、资源共享模块的优化与整合,实现对电子信息工程现有功能的巩固与拓展,全面深化电子信息工程对人们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力,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永东.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探索[J].电子测试,2018(17):111-112.

[2] 赵凯.刍议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J].科技风,2018(26):74.

[3] 赵炳会.关于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实现及安全管理探讨[J].电子制作,2018(16):49-50.

上一篇:劳动教育课程的总结和体会范文下一篇:高中数学解题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