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2023-09-21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1 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首先, 大学生的学习紧张, 部分大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 在学习中表现出一种不能自控的不良心理反映, 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 对专业的认识缺乏学习兴趣。其次, 情绪心理障碍。对于冷漠,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情绪波动大的青春期, 他们精力充沛, 与其他同龄人相比, 显得更为自尊, 导致大学生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再次, 自我认知障碍。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 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第一, 自傲。自傲者以自我为中心, 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 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 对他人容易指责和怪罪。第二, 自卑。主要体现在过分看重自身短处, 否定自己的长处, 常表现出胆怯、怀疑, 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第三, 虚荣。这种人把荣誉或引起人们的羡慕、赞赏, 因而常常不择手段地去猎取荣誉。

除此之外, 人际交往障碍。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 大学生们不愿意再依赖家长、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 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 适应能力不强, 在人际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2 高校体育教育包含主要的内容

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教育课程。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 而卫生是以保健来保护学生的健康。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体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育教育活动, 促进学生机体形态的正常发展,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提高大脑神经的功能, 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能力。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是体育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 也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同时, 学校体育工作是多方面的, 除了承担体育教学外, 还要指导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组织体育竞赛等。体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贯穿于任何一种体育的表现形式或体育现象之中, 其功能包括体育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除此之外, 高校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主义竞技精神, 激发学生的自强不息、竞争精神及健全人格, 从而追求人类身体、精神的和谐发展。

3 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3.1 体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体育教育对发展大学生智力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有助于智力活动的正常开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否学有所成, 除了智力因素之外, 还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如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情绪、独立的性格、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等。大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与调适相应的知识后, 可以更好地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习的任务。

3.2 有助于大学生品格培养和完善

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 有效地克服自卑或自傲的偏执心理, 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形成健康的自尊心、自信的心理品质和自律、自强、自立的良好个性。体育锻炼对心理的调适, 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开阔的胸襟, 对人无偏见, 不求全责备。通过体育活动, 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树立积极乐观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事物, 学会遇事能进行正确地逻辑推理和科学辩证分析, 乐观地看待困难和人生。

3.3 体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体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体育教育既能大学生的素养, 也能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 同时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交谊舞、艺术体操等, 既可以使大学生锻炼身体, 又增强对艺术的创造, 增强交际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调适

4.1 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塑造与开发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 更要重视他们的求知欲和广泛兴趣的培养。首先, 智能训练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大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均达到人生的最佳时期。对大学生的智能训练, 必须从其智力特征出发将理论与实践辩证地统一起来, 去探索适合实际的训练方式。其次,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情绪还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波动性, 有时这种情绪和随境而迁的特点表现得难以控制。因此, 在体育教育汇总, 根据大学生的情绪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保证他们每天快乐的学习, 健康的成长。

4.2 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法。如果用在体育健身理论课时, 通过标准图像静、动态展示, 能达到了直观、标准、深刻的教学效果,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与健身兴趣。再如, 座谈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依据学生的提问解答一些有关体育健身的问题, 传授一些健身知识, 取得了良好的互动效应, 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有助于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调试。

对于实践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古以来以上千种, 以下举例说明。如, 分级式教学与考试方法。教师按学生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分成三级或二级水平进行教学, 考试也采用分层考试的形式。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 人人受益的目的。

4.3 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建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智慧的开发和积累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创设学生交往的环境, 利用体育相互作用的混合队伍优势, 增强个体之间的凝聚力, 比如让学生选择大家喜闻乐见的体育舞蹈、足球、排球等教学内容, 加强基础战术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战术时认为缺少自己会直接影响团队的成绩, 感觉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这就无形地提高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往。

摘要: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的, 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提出了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著.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1.

[2] 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9.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1 展现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示范中渗透

“亲其师, 乐其友, 而信其道”。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往往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不仅仅是因为班主任首当其冲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 更是因为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 对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 为此, 小学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2 营造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 用环境来渗透

心理学研究发现, 良好的心境能促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不良的心境则会降低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阻碍人才的成长。因此, 小学班主任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 具体做法如下。

2.1 开展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

组织各种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 调节学生的紧张的学习生活, 使他们有一种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 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给学生造成焦虑、烦躁、极度紧张等不良心境。班级活动, 就内容而言, 有学习活动、班会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就形式而言, 可以是学习交流、思想讨论、可以是游艺娱乐、远足郊游等。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 使班级内始终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魅力。

2.2 关注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从心理健康的要求出发, 班级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班主任的注意和关怀。心理学研究发现, 表面平静老实的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更容易产生问题。所以, 作为教师,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班级生活的愉快、和谐, 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 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宽松、积极。鼓励教师要说好“十句话”, 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十句话”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3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渗透

小学班主任一般都至少担任着一门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 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 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辅导,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 具体做法如下。

3.1 创设健康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们必须改变过去枯燥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学习氛围。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教师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教师上课应该有“四种情绪”, 合理使用“四个一”。四种情绪是:以饱满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以兴奋的情绪激励学生投入学习。四个一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理解的微笑:一回亲切的抚摩。教师应该努力让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 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

3.2 训练学生高效的认知策略

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困难是学生认知问题的主要根源。作为教师,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要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并督促学生应用, 使学生看到成绩。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努力就能够取得好成绩。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保持并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班会等时间组织学习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指导课有的可由班主任讲授名人的学习方法, 有的可以让学生交流经验, 在课上讲解、训练,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如:怎样预习, 如何掌记忆, 如何记读书笔记, 怎样去克服学习中的粗心毛病等。

3.3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心理学认为, 正确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对学习能起促进作用, 能强化学习动机, 鼓舞上进的信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和进步, 教师都要给予不同形式的肯定和表扬, 以此换来他们的自尊和加倍努力。

当学生作业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和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 老师简单写到“先找准数量关系式”、“利用逆推方法试试看”, 根据这些评语的指导, 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 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教师用“不会吧”“这是你吗”、“老师记得课上咱们做过一个小实验, 讲的是什么知识呢”等评语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例如, “方法太好了, 可要细心呀”、“你一定行”、“你肯定有高招”、“看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等。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微型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 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由于粗心而犯的错, 老师首先是肯定其长处, 增强自信, 再提出殷切希望, 促使学生改正缺点。这样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尊重和期待, 从而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去, 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教师以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示范中渗透, 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用环境来渗透, 运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渗透。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针对大多数小学缺乏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实际情况, 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为此, 小学班主任需要从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 向学生展现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示范中渗透心理教育;第二, 营造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 用环境来渗透心理教育;第三,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炳海.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理想指导者[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开展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应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从人的全程发展角度出发,以大学生服从需要、成长需要、成才需要为前提,加强大学生环境认同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学习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互助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榆林学院辅导员思想政治研究项目《榜样教育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7SZ13)。

大学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专业教育,从人的全程发展角度来讲,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必然出现环境不适应、人际不适应、学习不适应、职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就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适应特定的社会环境要求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所以,人必须积极主动地认识、适应甚至改造周围环境,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样,大学生作为大学教育的对象,只有进一步提高学校适应能力,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大学教育的成效。

1.学校适应性教育是激发大学生潜质的需要

大学生群体是大学教育的产物,这一特殊群体进入大学学习生活,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更要提高学校适应能力,激发学习的潜在动力。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有效方式,只有进一步使他们认知大学文化内涵,认同大学制度规范,适应大学生活节奏,才能更好地激发自身潜质,发挥自身才能,进而践行大学精神,实现自身理想。

2.学校适应性教育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教育必须注重主体间的有效互动,既要强调教育者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也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和适应能力。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积极、主动地平衡个体与环境矛盾,通过自我调节内心和行为处于外在环境时的状态,才能逐步认知和适应外在环境,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不但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而且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成效,对降低人才培养时间和成本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学校适应性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适应性既可以是个体成长的一种过程,也可以是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状态。在学校生活中,大学生出现的学习效率低、人际关系不好、心理困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适应性不良问题,都源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应性教育的缺乏。因而,加强学校适应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是改进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内容的构建

学校适应性教育是一个广义、多维的概念,应涵盖大学生活的始终。高校开展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应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既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管理适应,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人际、生活自理、环境认同、身心体验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大学生的服从需要、成长需要、成才需要为提前,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学校,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要在心理上对大学生实施一种有目的、有方法、系统的适应性教育,对大学生学校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加以预防和引导。

1.环境认同教育

大学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的环境中适应成长成为每一个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中与大学、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社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既包括学校地域上的差异、气候环境上的差异、校园环境上的差异等客观层面差异,也包括学校的管理理念、专业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差异。学校适应性教育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培养大学生对新环境的认同,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总而言之,就是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类学校实践活动,理解、接受大学文化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

2.校史校情教育

校史校情作为一所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材料。各高校的校史校情主要包括办学历史、办学思想、校风、学风和教风等,这些对端正大学生态度,树立理想信念,规范行为标准,提高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加强校史校情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了解大学,热爱大学,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校纪校规教育

校纪校规是学校根据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内部规范性文件。它与大学生日常管理最为密切,内容涉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权利与义务、教学运行要求、教学管理制度等。从某种程度上讲,加强大学生校纪校规教育也是在培养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充分认同学校的校纪校规,才能更好地践行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4.专业学习教育

专业学习是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从高考志愿填报到大学期间专业学习,甚至到毕业就业,大学生对专业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了解,会出现不同的目标要求及心理落差,从而产生学习不适应和职业不适应。对专业的初步认知和心理落差进一步加大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畏惧”和“倦怠”,不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高校学风的建设。因而,我们应该从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律出发,结合专业教学、研究、实践中的观点、方法与大学生充分互动交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专业学习方法、职业道德。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尚不成熟,面对新环境、新生活和新人际关系可能会焦虑、迷茫和紧张,学校适应性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从“迷茫彷徨”的困境中走出。在人际关系教育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其克服自卑、焦虑、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进一步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在大学生角色定位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定位好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端正态度,运用理性思维去解决问题,有效预防各种心理不适应问题。在心理问题解决方面,要及时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加以干预和引导,排除各种心理症结,有效调节大学生情绪问题和各种心理困惑。

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的有效路径

解决大学生学校适应性不良问题,不仅要从主观因素出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与社会良好的接触,正确地矫正和排解心理与身体带来的各种不适,从客观因素出发,积极加强教育和引导,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做好适应性教育,提高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要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教育引导,做到防微杜渐。

1.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

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出现的各种适应性问题归根结底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无论是在环境认同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还是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上,高校都应积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适应性问题。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朋辈互助机制

建立和完善朋辈互助机制是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学生间、师生间,相同的身份、友好的关系、随和的态度等朋辈间的教育优势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建立朋友和同辈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安慰的互助机制,对于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主动、相互、直接的帮助,能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经验交流等方面达到信息共享,既可以培养大学生互帮互助的品质,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所高校校风、学风的体现。在大学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召开入学教育大會,举办杰出校友交流会,开展学生特色活动等途径,让大学生熟悉大学的基本情况,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学校生活。通过各类集体性活动,加强大学生人际交流,及时疏导和解决大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能力。高校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式培养适应大学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增加体验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的显著特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应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育,要通过诸如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和调研,参加各类比赛或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我,服务社会。要鼓励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支持大学生“走出去”,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融合才能进一步提高适应能力。

结语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方式存在明显不同,要解决大学生在新环境、新教育方式、新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必须帮助其在学习能力、生活态度、身心适应等方面克服各种困难,使其达到思想与行为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因而,高校应以问题为导向,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把握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构建系统、科学的学校适应性教育体系,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学校适应性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引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24-129页。

[2]张磊:《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管理观察》2017年第27期,第109-110页。

[3]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60-61页。

[4]闫建亮:《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规范化研究》,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5。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陕西榆林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1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要使患者及其家属知晓,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皮肤及其他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和感染三大类。 上述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要以预防为主, 主要措施在于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达到降低糖尿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目的。

1.1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有感染, 胰岛素治疗中断后减量不适当,饮食不当、创伤、手术甚或无明显诱因即可发病。 在早期代偿阶段,病人可出现多尿、口渴、 多饮和腹痛等表现; 失代偿期则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有头痛、嗜睡、烦躁、呼吸加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是酮症酸中毒的特异性表现。 病情恶化会严重失水,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甚或昏迷的发生。 要告知患者,当患者出现上述代偿或失代偿期表现时,应及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如实验室检查显示尿酮体阳性,应考虑及时转诊上级医院。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多见于老年人,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衰竭等为发生诱因,患者出现多尿、多饮、可发热,恶心、呕吐、逐渐加重的失水状态。 实验室检查可见高血糖、 高血浆渗透压、高钠血症和氮质血症。 该病病死率可达40%,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当患者出现恶心、 呕吐、精神欠佳,血糖在16.7 mmol/L以上时,不能排除早期高渗性昏迷,应立即转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1.2慢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眼病、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硬化比例较高,易罹患冠心病、心肌病和脑血管病。 糖尿病病史在6年以上者,冠心病发病率为12%,两病合并时的临床特点表现在: 1冠脉易发生血栓而致心肌梗死; 2因患者可同时出现神经病变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心绞痛较轻,常见无痛性心肌缺血或(和)心肌梗死。 要告知糖尿病患者,当有心律失常、心脏扩大、 心绞痛、心力衰竭,但未见明显冠脉病变时,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释,此时应考虑为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机会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左右,也可表现为脑出血,或形成脑血栓而致脑梗死的发生。

糖尿病肾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病死原因, 尿微量蛋白检测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临床可人为分为肾功能代偿期、微量白蛋白尿期、 无症状性蛋白尿期、肾病综合征期和肾功能衰竭期,各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各不相同,患者应知晓早期发现的主要临床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肾病综合征期糖尿病肾病患者,90%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表现,病情进一步加重,可逐渐减低患者视力,是糖尿病失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变还包括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和虹膜睫状体病变。

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 自主神经受到损害时,因胃排空延迟可出现胃轻瘫、腹泻、便秘等胃肠功能失调的表现,还可出现持续性心动过速,残尿量增加,尿潴留或尿失禁,性功能异常等表现。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种慢性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表现为:1皮肤瘙痒,手脚发凉,皮肤黯淡无光。 2指趾麻木,感觉迟钝或消失,可出现间隙性跛行。 3跖骨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 4皮肤易起水泡和血泡,易出现鸡眼、胼胝,破裂后可感染化脓。

1.3感染

血糖控制不佳, 可为体内病原体生长繁殖提供有利的条件。 可出现皮肤化脓性感染,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出现结核病,阴道炎和内脏等出现真菌性感染,泌尿系、胆道等细菌感染性疾病。

2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1急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原因之一,所以重要的在于及早识别和及早治疗。 如患者因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漏服药及各种应激后等出现口渴、多尿、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部不适、深而快的大呼吸,呼气有“烂苹果”味以后渐渐表现为表情淡漠,迟钝,严重表现脱水,嗜睡, 昏迷应及时检测血糖、尿酮并同时到医院就诊。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可预防可治疗的。 糖尿病足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肢端缺血,手足麻木及溃烂为临床表现的疾病[1]。 早期防治非常重要 ,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应做到:1保持足部清洁卫生,一般洗脚水温不宜超过患者下肢体表温度, 防烫伤导致皮肤破溃感染化脓。 2注意保暖,鞋袜要合脚,不宜过紧或过松。 3最好穿软底布鞋,禁止赤脚行走。 4及时到医院治疗鸡眼、 甲沟炎、骨刺等,以防消毒不严细菌感染而导致坏疽。

2.2低血糖及其护理

糖尿病是以血糖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而低血糖则相反,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糖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 一般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介于2.5~3.3 mmol/L时提示低血糖[1],要及时发现,及早有效治疗和护理 。 轻者可表现软弱无力、出汗、心慌等,发现后应立即口服葡萄糖液、 水果汁等含糖饮料或食物。 重者可出现头痛、言语障碍,幻觉、甚至昏迷,瞳孔缩小等症状,意识障碍无法口服者, 则采用静脉补充治疗, 及时做好血糖、电解质等监测工作[2]。

2.3严密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和并发症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 做好血糖自我监测是控制血糖水平的一种关键措施。 血糖监测一般选择三餐前、餐后2 h、睡前和夜间较为适宜。 护士要教会患者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学会正确使用血糖仪,并对所测的血糖值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做好血糖监测, 对于控制糖尿病病情和预防慢性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3,4,5]。

2.4胰岛素治疗时观察及护理

糖尿病患者在用胰岛素治疗时, 护士应注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要养成定时进餐的习惯,学会观察和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糖尿病并发症的方法和技能, 注意轮换皮下注射部位, 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和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和糖尿病并发症时,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到医院就诊[6,7,8,9,10]。

3健康教育

3.1糖尿病教育

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和周围人群应进行健康科普知识教育, 让其学会微量法测血糖和试纸法测尿糖的方法和技能。 要告知患者定时规律服药,家属应起监督作用;避免不合理的饮食,增强活动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随身携带病情卡。 并根据病史长短,病情轻重及患者知识层次不同,教育内容侧重不同。 护士要告知老年糖尿病患者, 必须正确认识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了解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和预后相关知识,掌握自己的病情变化,这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3.2基本饮食教育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且重要的首选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饮食治疗既要控制饮食又要合理膳食,要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标准热量的计算方法, 食物成分选择和计算方法,定时定量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加餐的时间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能够增加患者对疾病认识的理解和认识,促使患者的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养成。 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相关知识后,会重新认识和评价现状。 因而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知识水平, 有利于自我管理[11]。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需终身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老年糖尿病具有患病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并发症多和治疗难度大等基本特征。 同时,由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其急慢性并发症和合并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致死率和致残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不仅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而且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疾病负担, 极大地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因此,老年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预防极为重要。 这要求社区护士在临床实践中要使老年糖尿病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并发症,掌握其防治手段,使疾病得到正确治疗,控制病情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之安度晚年。

摘要:在社区护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是重点管理的对象。社区护士应强化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做好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掌握低血糖及其护理、严密监测血糖和胰岛素治疗时观察及护理的方法和技能,做好糖尿病教育和基本饮食教育,使老年糖尿病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并发症,掌握其防治手段和技能,使疾病得到正确治疗,控制病情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之安度晚年。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1 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大学生意识到了自己身体上的巨大变化, 因而在心理上也有了成人感, 感觉自己不再是孩子而是成人了。如果父母、教师在生活、学习上对他们有过多的干预, 他们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对事情的判断, 他们不再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 而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批判性增强, 常批判传统的、权威的和父母、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不喜欢别人特别是成人居高临下的教育他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而喜欢自己做决定。这些都是大学生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表现, 是他们心理成熟的反应,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他们的这种独立性和主动性。

有的教师对常违反纪律、不认真学习的同学总喜欢不断提醒:“不要迟到, 不要旷课, 不要……要遵守纪律, 要好好学习, 要……”道理学生都明白, 只是成人过多的说教让他们的心理产生了逆反, 因而依旧“我行我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要总给他们讲大道理, 不要总以教育者的身份教训、训斥、命令学生, 批评他们不该这么做而应该那样做, 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强行学生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这都是对他们主动性、独立性的否定, 这样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感情, 对他们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让他们觉得是“我要做”, 而不是“要我做”,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青年学生精力充沛, 对许多事情热情很高、踌躇满志, 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 对不良现象嫉恶如仇, 喜欢冒险, 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尊重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而且要善于调动其热情和积极性。

如有个学生对各种活动都很积极, 本来他没有艺术特长, 但他非常想参加学校的艺术团, 希望通过训练参加市里的演出, 这要求相对于他的实际能力确实太高了。我们如果拒绝他参加艺术团就不能这样生硬的实话实说“你艺术方面很差, 不够参加艺术团的条件, 更别说参加市里的演出了”。这样很容易打击他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先肯定他积极参加活动的精神, 然后鼓励他在自己擅长的体育等方面多参与, 抓住机会表现、锻炼自己。

很多同学认识不到自己的特长优势, 什么都想学, 什么都想做, 各个方面都想取得成绩, 这也许有点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对这样的学生, 我们要在不打击他们热情和积极性的前提下, 对他们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 即首先要肯定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 鼓励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找准自己的位置, 引导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和喜欢的领域内发展自己, 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大学生被信任、被赏识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都希望被尊重、被赏识, 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更为强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缺点不要总挂在嘴边、没完没了的对他们进行教导, 否则不但不能让学生得到改进, 反而会让他们变本加厉,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侵犯, 本能的产生逆反。如果成人总是数落他们的不是, 总对他们做得不对的地方揪住不放, 就会极大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和潜力的发挥。

我们不要只看到学生思想行为的不足, 却看不到他们的优点长处, 对学生所做的结果不理想的事情, 也不要对他们表现出不满甚至鄙夷的神色, 说风凉话。我们要在肯定他们能够努力去行动的基础上, 鼓励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继续努力。我们成人的思想和行为也总有缺陷和不足, 对于年青的学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少一点挑剔的眼光呢?

事实上, 学生所做的每件事我们总能找出它的可取之处, 每个学生也总有他的优点和长处, 我们要善于肯定学生所做事情的可取之处, 善于把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激发出来, 陶行知奖励打架的学生糖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要多表扬多鼓励而尽量少批评学生, 批评时也要注意方式, 满足他们被尊重、被赏识的心理需求。

4 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教育者自身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同时在教育中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用精神滋养精神, 用人格塑造人格, 用爱心培养爱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感情, 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 我说你做”的单向灌输、等级式说教的教育方式, 而采取启发、示范等疏导的方式, 使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入人文关怀的琼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实体, 感情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 是思想政治教育吸引人心的磁铁。学生也是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 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 我们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关心他们的快乐和苦恼,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并尽力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解除内心的苦恼和痛苦。如对于贫困型和矛盾型家庭的独生子女, 他们往往心理矛盾痛苦, 孤独自卑, 对于他们教师要给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由于很多大学生不愿将心里话跟父母、老师说, 但他们又渴望被理解, 所以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 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这样,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被他们所接受并贯彻到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因为, 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以征服人心。

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弱点

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 他们富于理想、有激情, 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等正处于成熟定型的阶段, 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 由于经验经历的缺乏, 相比成人来说他们思想、个性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很成熟, 还存在许多思想和心理弱点。如情绪容易冲动, 看问题不全面、易偏激, 富于理想但脱离实际, 意志力薄弱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他们的这些心理弱点, 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对他们好的行为要及时鼓励, 正面强化他们的好的思想和行为, 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培养他们良好行为的持久性。

6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人的一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何况是身心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不要因为学生在某方面存在思想认识缺陷或行为的过失就给学生贴上定性的标签。如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常打架斗殴就说他是“坏学生”, 要对事不对人, 指出他的行为的不合理而不是强调他这个人的好坏。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更应如此, 他们因为经验的缺乏, 因为思想认识的片面, 他们的道德行为也许还存在缺陷, 这时不要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定性的评价, 而应相信他们能够改正、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要孤立的看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 而要注意从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及成长经历等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其思想发展的影响源。学生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科学的理解这些行为, 探究这些行为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 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能改变这种现状, 而不应简单的去追究他们的错误, 不能简单归因于学生的思想品质不好。我们要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给学生充分发展、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给他们锻炼和改进的机会。

7 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大学生在智力、性格、能力、爱好、追求、优势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切忌“一刀切”、过分强调共性。

如有的同学好静、有的同学好动, 有的爱好体育, 有的爱好文艺, 有的性格较急躁, 有的比较稳重, 有的不善言谈, 有的能说会道, 每个同学在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对所有的学生制定同样的标准、提出同样的要求, 而要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 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 促进他们思想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比如对于犯同一类错误的性格不同的两个学生, 就要根据两个人的不同特点来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对自尊心很强、性格内向、初次犯错的学生要点到为止, 不要对他做过的错事没完没了的批评、言词过于激烈, 或许不用教师说他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而对于外向的、经常犯错的同学则可以批评的相对严重一些。

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研究教育对象、了解教育对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优势和心理弱点等, 了解不同大学生的个性差异, 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而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我们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尊重学生被信任、被赏识的要求;对学生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弱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 韩勇.试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03, 10 (5) :5.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胰岛素泵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技术较为成熟,它能模拟正常胰岛生理分泌胰岛素模式,是最有效的血糖控制的方法。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应用胰岛素泵来控制血糖,血糖在维持在理想水平,这能保证患者满足手术指征,住院时间得到缩短,更能有效避免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水平。 为此,该研究对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的方法和健康教育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1 胰岛素泵的应用方法和血糖控制标准

胰岛素泵是胰岛素连续皮下输注的一种仪器,它能够模拟人体胰岛素的正常生理分泌模式,通过合理调整速度达到释放适量胰岛素以控制血糖的目的。

1.1 胰岛素泵的应用方法

每日起始泵基础量以患者的实际体质量计算,即实际体质量(kg)×0.22 U。 术前阶段,当空腹血糖在9 mmol/L以上时,按照2~4 U/24 h的标准提高基础剂量;当空腹血糖在4.0 mmol/L以下时,按照2 U/24h的标准降低基础剂量。 追加剂量取基础剂量的1/3,分别在三餐前皮下输注,也可根据患者实际选用口服糖苷酶抑制剂控制餐后血糖。术中及术后禁食阶段,基础量维持在原水平基本可保证血糖在理想范围。术后饮食正常后,血糖控制同术前药物应用方法。 根据病人围手术期前胰岛素的硬要剂量和三餐前、三餐后2 h和凌晨2 时血糖检测结果的不同,计算并设定初始胰岛素基础释放量和餐前大剂量,应用时应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1.2 血糖控制标准

血糖控制理想标准为餐前和凌晨血糖在3.9~8.0 mmol/L之间。

2 健康教育

2.1 使用胰岛素泵前的健康教育

置泵前医务人员要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解释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介绍其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介绍其优点及其在预防术后并发症中的重要作用。

2.2 使用胰岛素泵过程中的健康教育

2.2.1 血糖监测时间点的准确把握用泵前3 d每日监测三餐前、餐后2 h、睡前22:00 和零点的血糖,之后视血糖控制情况可以仅监测空腹和三餐后2 h的血糖,当空腹和非空腹血糖分别在8.0 mmol/L和10 mmol/L以下时,在无其他禁忌症的情况下,一般可选择手术治疗。因为手术创伤、禁食、紧张等应激条件下患者的血糖升高、降低或不稳定,术日和术后3 d要强化监测血糖频次, 并根据血糖检测值合理调整胰岛素的应用剂量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2.2.2 饮食健康教育要根据患者能量需求合理进行餐次分配,饮食要讲究少食多餐,定时定量。 三餐前要常规检测血糖,进食应在追加剂量输入后进行,餐后2 h要监测血糖。 患者术前晚上至术后一段时间要禁食,能量由肠外供应,发生低血糖的机会较高。 此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胰岛素泵,有效控制血糖。

2.2.3 低血糖反应处理低血糖较易在胰岛素剂量调整期发生。 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发作时可口服糖水或甜饮料,或告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3 讨论

3.1 糖尿病患者手术的危险性和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决定了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也决定了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糖尿病患者脏器微血管可出现内皮增生、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所致脏器微血管循环障碍不利于患者恢复术后各脏器的功能,伤口愈合得到延迟;糖尿病患者可损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感染机会相应得到提高。 手术时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是非糖尿病的5~6 倍。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与否是决定糖尿病患者能否安全渡过手术危险期、 手术是否成功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围手术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为复杂。为防止急性代谢紊乱的发生,应严格血糖控制,进行完整的术前评估,给予合理的饮食治疗,严密监测患者术中和术后病情的异常变化。围术期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下,可提高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泌数量, 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程度逐渐加重。 同时,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可提高机体内血管加压素、泌乳素等激素水平,提高糖原分解数量、肝糖原输出量和糖异生作用,致使糖代谢紊乱程度进一步加重。 麻醉可降低患者对低血糖的反应,禁食、术前严格控制血糖、应用胰岛素不正确等因素,均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机会。

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并发症,具有较差的手术耐受性,手术意外和麻醉风险的出现机会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手术患者在应激、失血、麻醉、酮症倾向及低血糖反应等状态下,心肾功能可处于亚临床期,提高了围手术期病死率水平。 糖尿病患者免疫和机体抵抗力较低,高糖的体液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增加了机体术后感染的发生机会。 同时,由于没有充足供应葡萄糖无法满足细胞正常代谢的需求,加之糖代谢异常加速了蛋白质的分解速度,降低了蛋白质合成数量和伤口处成纤维细胞功能,胶原沉积相应得到减少,降低了伤口抗张力,弱化了组织修复能力,影响术后切口的及早愈合。

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无法完全模拟机体内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过程,血糖水平波动幅度较大,明显提高了低血糖的发生机会,甚或出现反应性高血糖,患者具有相对较差的依赖性,不有利于获得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3]。

3.2 围术期控制血糖的方法 —胰岛素泵

DCCT和UKPDS实验均证实,严格控制血糖使之达到或接近理想水平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 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和细胞功能减退,尽快纠正患者高血糖状态,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有利于保护胰岛残存细胞的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疾病负担。胰岛素泵能地模拟正常人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24 h不间断地输入患者体内基础量胰岛素,通过调节肝糖原输出来满足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生理需求;进食前再输入餐前大剂量,控制餐后血糖在理想范围。 这不仅使餐前胰岛素用量显著降低,日血糖波动也得到有效控制,更符合机体生理状态。

胰岛素基础量可以通过胰岛素泵灵活调整,在低血糖高发期合理减少胰岛素基础量;加量可以0.1 U这一最小剂量完成,由于胰岛素泵只能使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更有利于机体吸收胰岛素;此外,胰岛素泵24 h不间断地输注微量胰岛素,较小影响皮下组织吸收率,胰岛素供给在一天内的可重复性保持良好,血浆胰岛素水平维持在一定水平基本不变,这可避免或降低低血糖的发生机会[4]。 胰岛素泵治疗可以将高血糖治疗时间显著缩短,一般1 周内可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或基本正常范围内,有利于恢复胰岛 β 细胞功能和及胰岛素敏感性[5],从而创造机会积极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符合手术指征,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将疾病负担控制在合理范围。

3.3 健康教育效果是胰岛素泵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要在提高病人糖尿病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力求改变其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逐步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胰岛素泵的治疗作用,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疾病负担,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4 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的优点

1胰岛素泵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基础分泌方式,有波峰有波谷,比传统方法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效果更为满意。 2夜晚胰岛素泵仅输出微量胰岛素,血糖稳定,高血糖对胰岛 β 细胞毒性作用减轻,黎明现象及低血糖的发生机会得到降低。 3术中或术后禁食的病人,可给予小剂量基础量维持,维持血糖在适宜范围。4胰岛素泵所用胰岛素剂量比皮下注射用量少,且效果较好;餐前胰岛素用量得到降低,避免了大剂量应用短效、中效胰岛素后所出现的重叠效应,低血糖发生机会显著降低。5胰岛素泵治疗可使术前血糖调整期得到明显降低,相应住院时间得到缩短。6胰岛素泵在短期内强化治疗,除快速降血糖外,还可发挥改善脂代谢和恢复胰岛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7胰岛素泵能很好地控制血糖,维持内环境稳定,纠正代谢紊乱,显著降低手术风险。

综上所述,胰岛素泵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注方式,可降低餐前胰岛素用量,避免应用短效和中效胰岛素后的重叠效应;输注胰岛素泵部位相对固定,不用多次注射,有利于机体吸收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泵可增加糖尿病患者进食、运动的自由程度,提高患者血糖自我管理能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6]。 胰岛素泵能很快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不仅能使患者符合手术指征,且可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疾病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时,必须控制患者血糖在适宜范围,以保证手术效果。在临床实践中,为控制糖尿病患者手术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必须合理应用胰岛素泵控制患者血糖,并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合理调整胰岛素的应用剂量,同时做好围术期应用胰岛素泵的健康教育工作,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这不仅能使患者符合手术指征,还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疾病负担,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上一篇:旅游工作汇报范文下一篇:县级公立医院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