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医药论文范文

2024-04-28

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医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探索《基础护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郑州华信学院医学院护理系09级专科护理班中随机抽取一个班,对其《基础护理学》这门课实施双语教学,再从剩余的非双语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一个班做对照,依据两班学生期末《基础》护理学、《大学英语》两门课的成绩进行对比,探讨双语教学的效果。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认知。结果 《基础护理学》的双语教学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P<0.05)。结论 双语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但应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并选取合适的教材。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双语教学 效果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与国际的接轨,外语应用能力已成为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条件之一,高校培养出外语运用能力强的专业护理人才是国内外护理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部分专业知识进行双语教学,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双语人才,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基础护理学》是护理教学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及时发现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本研究以《基础护理学》双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郑州华信学院护理系09级专科护理班中一个班(09护理6班)64人为实验组,从剩余的非双语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一个班(09护理2班)64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英语水平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非双语教学方法讲授《基础护理学》这门课。

观察组:采用渗透式双语教学方法讲授《基础护理学》这门课。

对上述两班学生期末《基础护理学》、《大学英语》两门课的成绩进行对比,探讨双语教学的效果[3];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认知。问卷发放方式为当场发放、当场回收。问卷共发出128份,回收128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统计方法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和百分比构成。

1.3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以x-±s表示。

2 结果

1)对照组和实验组《基础护理学》、《大学英语》两门课的平均成绩对比,见表1。

2)实验组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认知(人数比例%),见表2。

3 讨论

3.1 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成绩和专业课成绩的影响

通过表1表明,对护理专业专科学生进行了双语教学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双语教学对学生记忆公共外语单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大量的专业单词,但这些词都为基础单词(或词根)的合成词,例如:体温就是由“身体”body 和“温度”temperature,这两个词合成;头痛(headache)就是由“头” head和“疼痛” -ache;高血压(hypertension)就是由“前缀高的”hyper-和“压力”tension组合而成,而这种词根词缀记忆法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平时课堂上还穿插了谐趣记忆法、分类记忆法等记单词的方法,学生们大多反映对他们的公共英语记忆很有帮助。在记这些单词的同时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于这些专业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在讲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间穿插英语还可以让学生们的注意力更集中[4],表1也表明了通过与未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生的成绩比较,双语教学的学生《基础护理学》的成绩并未下降而且还有一定的提高。

3.2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

虽然进入高校的学生接受了近十年的外语学习,但多数只是熟悉语法结构,听不懂,看得慢,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加上学生外语水平层次不一,所以对于双语教学的态度也不一样,使得双语教学效果也不一[5]。但是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统计不难发现,通过一个学期的双语教学,学生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期中积极主动去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人数由实验前的48.44%增加到62.50% ,对于双语教学无所谓的学生由原来的31.25%减少到20.31%,对双语教学不感兴趣、感觉枯燥的学生由原来的20.03%减少到17.19%。

3.3 存在的问题

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双语教学在我国属探索阶段,所以存在很多问题,期中比较突出的有两个问题:(1)师资水平不高;(2)缺乏合适的教材。

(1)师资水平不高。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不仅熟悉本专业相关知识,而且具有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前我国高校中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为数不多,教师能力单一,专业教师英语能力较差,普通英语教师又不懂专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从长远着眼,必须尽早建立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体系。

(2)缺乏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非常强调教学资源的保障,外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国内现有的关于《基础护理学》这门课的双语教材几乎没有,教师用的参考书更是没有。外文专业参考资料极为匮乏,造成教师备课时要将中文资料译成外语,再用外语授课,学生课余不能接触到更多的原文资料,课上和课下脱节,从而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护理双语教学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双语教学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也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目前双语建设的目标虽然已经确立,但是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大量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只有通过深入地学习思考,认真分析研究,确定正确的目标,才能将双语教学的探索顺利成功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泽楷.对入世后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志,2003,18(10):442-444.

[2] 曹梅娟,姜安丽.护理学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12):008

[3] 孙茜.基础护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5):151.

[4] 曾明辉,张德兴,林小兰,等.人解双语教学对学生专业外语学习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04,26(4):311-313.

[5] 隋树杰,肖宁宁.护理本科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06(11):35.

[6] 万丽红,赖淑英,林细吟等.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改进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04(12):21.

[7] 万丽红,林细吟等.“护理学基础”双语教材的合理选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6(3):4.

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医药论文范文第2篇

1 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

双语教学模式有浸入型双语教学 (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保持型双语教学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过渡型双语教学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等[1]。所浸入型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完全不使用母语而单纯采用外语授课和交流;而保持型双语教学是要求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交流;过渡型双语教学则借助母语作为学习理解和交流的工具, 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目前我国高校的双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均采取上述3种模式中的一种, 至于具体的教学模式可根据不同高校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及上课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 并根据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双语 (特指中文和英文) 教学过程包括使用与教学模式相应的双语授课的语言、课件、板书、教材、布置作业、考试试卷及答卷等。

2 我校双语教学的实践

关于双语教学中使用中英文2种语言各占多少比例的问题, 并没有量化的规定。各高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最低比例。如《武汉大学关于双语教学的若干规定》在工作量计算部分分别对外语授课占课堂的比例的几种情况作了划分, 最低的是30%。也就是说作为双语教学, 至少要有30%的外语授课量[1]。

我校自2008年首次对护理本科专业生理学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以来已有3年。我校的具体做法是生理学双语教学采用英语原版教材 (不提供汉语对照本) , 专业教师使用中英文语言交替进行生理学课程的讲授, 英文授课占课堂的比例大约在50%左右, 而课件则要求是全英文多媒体课件, 板书为英文。课外加强本课程专业英语辅导, 用英语布置作业。而课程考试采用全英文试卷, 答卷部分除问答题外均采用英文答题。参考美国执业医师考试和国内兄弟院校英文考试试卷, 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 采用自主命题的方式形成课程考试试卷, 试卷既涵盖整个生理学教学内容, 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握考试的重点, 设计均分水平为70分, 试题难度控制在中等水平。近3年护理本科专业生理学考试的平均分为71.3分, 学生考试的成绩达到试题的设计均分水平, 说明双语教学的效果到达预期的要求。但能否达到护理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尚需未来实践的检验。

3 双语教学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3.1 如何评价双语教学的课堂质量

双语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4个方面。但也有学者建议建立多指标评估体系, 能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效果等。定期召开双语教学研讨会及抓好集体备课等环节, 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2 如何发挥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素质在双语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 (1) 教师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英文表达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2) 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学态度, 能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充分备课, 根据不同的受教育的对象因材施教。

3.3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实施双语教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护理本科专业的生理学双语课程设置在大一下学期, 学生的英文水平大部分尚达不到国家大学英语4级的水平, 且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也存在差距。尽管前期的课程如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也是双语课程, 但不少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这无疑给生理学的双语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在课堂上使用的英文比例过大, 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 势必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表明, 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呈正相关关系, 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因此要搞好双语教学, 必须强化对学生的英语教学, 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3.4 双语教学是否会降低教学质量

获取学科专业知识是双语教学之核心和重点。陆效用在《质疑双语教学》一文中指出, 双语教学是“以降低或损伤学科教学质量为代价”[1,2]。诚然, 如果不处理好学科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双语教学的实施的确会降低教学质量。如果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 而且会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及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积极性, 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1) 教师备好每一节课, 在保证足够的信息量的前提下注重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要动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要注意教学的互动, 切忌照本宣科。 (2) 学生在课前要注意预习新课, 以便听课时专注重点和难点, 同时可在上课前熟悉专业词汇, 课后用英文做作业和复习。因此, 要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既要注重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护理专业生理学双语教学在我校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 今后要继续探索最佳的双语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护理专业双语教学是国际合作交流与护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探究护理专业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寻求相应的对策, 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

摘要:护理专业双语教学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护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探究护理专业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寻求相应的对策, 是提高生理学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双语教学,生理学,护理专业

参考文献

[1] 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37~45.

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医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中医心理学继承了中医学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在探讨对精神活动相关认识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心理学交汇融合,是涵盖心神及情志活动与致病机制的一门学科。以神志的状态、情绪的程度、睡眠的质量等心理症状为输入,不去破坏人体这个“黑箱”,便可以推测脏腑气血的变化甚至病变,这是“司外揣内”在中医心理学的一大优势。在吸收现代心理学的“灰箱”技术下,如何合理地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优势,是我们如今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中医学;心理学;司外揣内;黑箱;灰箱

系統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通过对某一具体系统的探索分析,发现其内部机制和普遍规律。“白箱”是指机制和结构完全明了的系统,我们可以打开内部进行详细地观察和实验,了解其功能和特性。“黑箱”是指事物的内部构造和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借由观察外部的输入和输出进行相关实验,来了解事物的相关功能和特性,黑箱方法即输入-输出方法。“灰箱”是指其内部构造和机制只是能部分了解或可能了解,依然还有大量不能确定的因素,是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系统,又称部分可观测的黑箱[1]。

1985年在成都召开首届中医心理学大会,中医心理学从中医学的母体中发展为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大创造性的中医学分支学科和特殊性较强的心理学分支学科[2]。“中医心理学”是相对于西医学的“医学心理学”这个概念而言[3],虽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但都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长久以来人们无法把人体打开来认知人的心理,只能依靠外在的观察和测量有所了解,采用的就是输入-输出方法。对于心理这一系统的认知,中医心理学继承和吸收了“中医学”和“心理学”两个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独特的体系。

1 心理学与中医学

1.1  心理学与灰箱

“中医心理学”从名称上看由两部分构成,其主语为“心理学”。狭义上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以及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即便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种种独特的个性心理,每个自然人在活动时都有着涵盖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相同心理过程。中国是世界上心理学思想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可以从明清追溯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包含:形与神、心与物、性与习、知与虑、情与欲、志与意、质与性、智与能,与西方心理学的范畴体系基本相对应[4]。直至今天,中国现代普通心理学在保留了传统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心理学,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纵然是脱胎于哲学和生理学,建立在生理学的白箱系统之上,现代心理学在没有办法打开人脑直接读取个体想法的漫长岁月,主要还是在无法探测的“黑箱”之中通过观察个体外在行为来推测其内在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人脑可谓是自然造化的究极,人类一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以及最不可捉摸意识,都透过这个器官得以完成。经由多个世纪以来的实验和积累,尤其是近些年来生物电、眼动、脑电、近红外脑成像、核磁共振、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研究者可以无损地探测和观察人的大脑,人类对大脑内部的了解逐渐从几近未知的“黑箱”进入到有所了解“灰箱”阶段。但是,对于大脑奥秘的探索,人类仍旧知之微浅,离解开大脑全部谜题,对其结构和功能均有明晰认识的“白箱”还相距甚远。

1.2  中医学与黑箱

另一方面,“中医”作为“中医心理学”的定语,意为中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在吸收了精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并与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交汇融合的过程中,中医学在“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时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从战国直至今天,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经过无数医家总结的对于生命、疾病和健康的珍贵财富[5]。

尽管中国古代的解剖知识在世界已经居于领先的地位,但是只靠直观的解剖方法所了解到的,在科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所需条件的古代,是很难解释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的珍贵经验,也难以对个体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神活动做出合理的解释,更是难以将经验上升为临床实践的知识理论。与西医学的白箱系统不同,舍弃了生理解剖学作为支撑,对药剂也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化验,中医学没有把人体割裂开来分区认知,而是把其视作整体,选择的是一种类似黑箱系统的思路和方法,把“司外揣内”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却同样可以如西医学一样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6]。

所谓“司外揣内”,是通过对外部现象的观察来推测人体内部生理、病理本质的一种认知方法,是中医在长期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移植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规律及方法,形成的独特医学科学方法,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的生命规律的手段和思维途径。也就是说通过诊查其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证的辨析来推测病因,即“审证求因”。中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虽然疾病变化的病机病理藏至于无法打开观测的体内,却可以通过外在的症状、体征得以了解。如果把环境因素看作人体的输入,症状变量为输出,那么输入和输出之间是有某种确定性关系的。

2 中医心理学的司外揣内

2.1  中医心理学概述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心理学”一词,却有着极为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远古至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以前)中医心理治疗开始出现,直至近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医心理学逐渐从中医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学科体系[7]。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了中医学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概括和總结,在探讨对精神活动相关认识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心理学交汇融合,涵盖心神及情志活动与致病机制的一门学科[8]。遵循中医学司外揣内的基本原理,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既通过外在可见的“形”来揣测内在无形的“神”,也通过情绪、思维、意志活动等外在行为表现来辅助诊断无法直接观测脏腑、气血的病变。

在《灵枢·本神》中讲到:由于天地阴阳的结合,万物由此而化生,人生命的原始就称之为“精”;两精结合所产生的生机就是所谓的“神”,“精”和“神”是对心理现象的概括称谓。随着神气往来进行的精神活动被称为“魂”,“魂”是较“魄”更高级、自主、非本能的心理活动。“魂”脱离母体之后通过“任物”活动(相当于感知觉)反应于“心”;心神感应到的信息(通过注意)进入记忆系统,就称之为“意”;通过记忆信息形成稳固意向,考虑并做出决定的叫做“志”,属于意志范畴;依据志反复思考、归纳演绎并推理判断的,被称为“思”,相当于思维;在已有知识上深入探求、追寻客观规律的,叫做“虑”;最后在这些基础之上,准确处理事物,支配行为作出适当反应的措施,就是“智”。这些均可以看作是对人的心理现象的表述,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完整心理过程,和现代心理学中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理论基本吻合。

继承中保留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并加以创新,且吸收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今的中医心理学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医心理学总结出了多种辨证理论和方法。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交织,黑箱与灰箱的激情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就“黑箱方法”而言,中医心理学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心理学主要是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表现与生理唤醒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人格等,其“内”在于大脑、神经和心理层面;而中医心理学的“司外揣内”主要是通过“四诊察心”观察患者头面五官、动静姿态、语言声音等外在表现以及切脉按诊来判断其心理症状,推测患者脏腑精气的气机变化,并借由五行、五脏、情志之间的联系以及五行生克的规律予以诊治,其“内”除心理层面之外,更多转向脏腑、气血和生理层面,为诊治服务。

2.2  中医理论中致病的心理因素

中医中常见的心理症状包括神志症状、情志症状和睡眠症状3个方面。

古代医家发现当患者失血过多时,神志逐渐出现淡漠至昏迷的现象;当患者心跳停止的同时伴有意识的丧失,而当心脏复跳时,意识随之恢复。正是观察到心脏和神志的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其内藏神,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直今中医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意识、思维、情感等复杂的心理现象,治疗心身疾病。对于人体来说,代表着复杂生命活动的“神”,不能够脱离我们的肉体“形”而独立的存在,形神合一则生命体征正常,形神分离则象征着人体的死亡。如神昏多见热入心包、热毒攻心、暑邪内闭、血气上冲;发狂多由肝胆气郁化火伤心引发或热病中的阳明热盛所至;言语失常可由热扰心神、瘀阻心窍、肝气郁结或阴竭阳脱引发;记忆力减退可能由于外伤淤血阻窍、精血亏虚、劳伤心脾引发。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因素同样可以导致疾病[9-10],而对于人的情绪、情感,中医学则结合脏腑活动的功能以“七情”“五志”的概念加以论述。中医心理学的“司外揣内”以观察到的情志为输入,以脏腑气血机能为输出,认为七情太过导致脏腑功能的升降出入运动紊乱,从而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致使脏腑功能障碍,情志异常甚至出现脏腑器质性病变[11]。如《灵枢·口问》中提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乃失其常”,认为情志伤及于内或受惊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 “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举痛论篇》的记载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说明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导致脏腑气机的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更具体地指出: “怒伤肝”,可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月经延迟,夜寐不安、精神狂乱、幻听幻视;“喜伤心”,导致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失常;“思伤脾”,致使食欲不振、思维迟钝、少言恶动;“忧伤肺”,导致呼吸气短或咳嗽、气喘,郁闷不欢、睡眠不安;“恐伤肾”,使人神不守舍、二便失禁,甚至引发癫痫和惊厥。

梦是睡眠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心理现象,中医心理学认为梦与人体的阴阳、脏腑、邪正盛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作为矛盾的统一体,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体内在脏腑的感应,并透过梦象反映出来。如多梦的发生可能由于食纳减少使气血两亏、突然受到惊吓引发的心胆气虚、劳累过度引起的心肾不交、素体虚弱的脏气不足或忧郁恼怒致使肝失疏泄造成的。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成人有失眠障碍,中医称之为“不寐”,且对其有更加详细的解释,认为长期失眠者多为正气不足、心神失养,而突发的短期失眠属于泄气偏盛、心神不宁;入睡困难者多为心肾不交、热扰心胸或胃气不和;入睡后容易惊醒的为胆气虚怯[12]。《景岳全书·杂症谟·不寐》中提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中记载:“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沈氏尊生书·不寐》中也有论述:“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总体看来,不寐之症,虚者为多,其病理变化属阳盛阴衰,多与心脾肝肾及营血不足有关。

2.3  现代中医心理学的诊疗模式

以神志的状态、情绪的程度、睡眠的质量等心理症状为输入,不去破坏人体这个“黑箱”,便可以推测脏腑气血的变化甚至病变,这便是“司外揣内”在中医心理学的优势所在。临床上常见的心理病症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气犯胃、心肾不交、痰火扰神、胆郁痰扰、胆气亏虚、心血亏虚等。当然,这些病症并不一定都为心理因素所引起,但是心理因素为多,且表现上都有心理活动变异的症状,故可作为心理病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中医对心理病症的认识与西医对心理病症认识上的一个不同点。在现代众多中医心理病症案例中,治疗郁证、卑惵、不寐、脏躁、心悸、癫狂等心理疾病时,除了“四诊察心”外,可以借助西医工具检查血液器官等数据,在通过方药对患者脏腑气机进行调整的同时伴以心理治疗,如气功疗法、音乐疗法或以顺情从欲、开导解惑、情志相胜、移精变气、暗示诱导、志意以绳为主的意疗以及各种现代心理疗法[13-14]。

随着近些年来心身医学的发展,临床中验证了心理学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与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不谋而合。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更加广泛,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实验层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过30余年积累,中医系统心理疗法接轨西医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纳入了中医传统心理疗法、中医现代心理疗法、中医身心调节技术和各种西医心理治疗技术,逐步形成“形神一体化”诊疗模式[3]。

3 总结

对人体的机制尚不明晰的情况下,传统中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通过“司外揣内”等方法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为维护人体健康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是这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没有技术和方法打开人体和心理黑箱下迫不得已使用的,这种“黑箱”方法处于“经验”层面,而不是“实验”层面。与此相对,如今中医心理学逐渐吸收了现代心理学的“灰箱”方法,更加严谨、科学。

黑箱方法、灰箱方法和白箱方法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人的心理依然存在许多疑问,在有着属于自己理论体系的同时,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又都不是絕对的,我们既要肯定中医心理学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又必须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无论中体西用还是衷中参西[15],在合理吸收现代心理学的灰箱方法成果以及生理学的白箱方法成果的条件下,我们应当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优势,按照“形神一体化”诊疗模式,即以形治神,也以神治形,充分发挥中医学“司外揣内”的整体化原理,外调神情志意,内疗脏腑气机,双管齐下治疗心理病症。

参考文献

[1] 关晓光,王晓鹏,栾广君.中医司外揣内与黑箱方法——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案例之一[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2):80-81.

[2]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19.

[3] 李世通,吕学玉,张  鑫,等.中医心理学相关概念辨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5):302-305.

[4] 杨鑫辉.中国心理学史论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4(4):18-22.

[5] 李如辉,王静波,张卓文,等.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31-1933.

[6] 傅海辉.中医黑箱法说辨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2):12-15.

[7] 肖源诣,李  军,李梦桐,等.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探微[J].临床检验杂志,2018,7(4):770-771.

[8] 刘家强,王米渠.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3):530-531.

[9] 邵祺腾,李  黎,杜  渐,等.中医心理学情志概念及分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50-152.

[10] 闫  蕾.浅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75-76.

[11] 庄田畋,王玉花,张丽萍.中医心理学[M].北京:人名卫生出版社,2015:52-53.

[12] 冯  帆,王处渊,汪卫东.失眠症中医心理认知过程探微[J].中医杂志,2016,57(21):1828-1830.

[13] 刘琼琼,胡  倩.浅析中医神志病证[J].光明中医,2016,31(11): 1521-1523.

[14] 王洪志.中医心理治疗理念简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0):729-732.

[15] 汪卫东.中医心理学发展的理论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3,8(4):361-364.

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医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新兴学科;发展历程;前景

1 中医心理学的新概念

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 of TCM)是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以提高疗效、养心长寿为目的,研究七情病因、心理病机、四诊辨证、因人制宜、“意疗”咨询、各科心理、“四气调神”、“神去机息”等方面属于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的属性;若研究东方背景、中医人事、“大医精诚”、阴阳思维、辨证领悟、诊治“心法”、“八正神明”等方面则属于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的属性。21年来中医心理学立足于东方文化思想背景,积极吸取现代科学,尤其是心理学(Psychology)、精神病学(Psychiatry)、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的营养,创造性地发展为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医心理学”。它属于中医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较大创造性中医学的分支学科和特殊性较强的心理学的分支学科[1]。

中医心理学为上世纪后期在中医学与心理学交叉发展中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已走过21年的风雨历程。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脑科学研究、人类基因组学等科学研究的大背景中,中医心理学不仅显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科学意识,更突出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如“形与神俱”)和辨证论治(如“五态人”)两大基本特点。21年来国内外中医、西医、心理学界的同仁一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探索工作,故中医心理学能像“野火”一样在中华大地上蔓延,而影响到港台、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尽管在“路漫漫其修远兮”中曲折发展,但21年来中医心理学在学术研讨、学会建立、论文发表、著作出版、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临床应用等方面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并走向科学前沿。

2 中医心理学的发生发展与成就

1985年在成都召开了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医心理学从中医学中“分娩”出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事之始,始于微;事之成,功于众”。21年来,中医心理学事业在坎坷曲折中不断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董建华、马朋人,福建中医医院的王升龙、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苏复等老院士、老教授、老先生虽已作古,一批又一批中医心理学的开拓者也由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但令中医心理学事业的开拓者们欣慰的是: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没有被种种困难阻挡住,而是不断被发扬光大。目前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领导已经开始重视中医心理学这门学科;中医心理学的论文、专著大量增加,并向纵横方向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雨后春笋般地开设心理学专业,相关中医心理学科研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机构的资助。

自1985年中医心理学诞生至现在已经取得10项重要成果:由成都中药大学王米渠教授主编出版、方药中作序的《中医心理学》(1985)是中医心理学第一本专著;由卫生部批准并支持(85医科教技518号)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薛崇成教授的“五态性格测量”为我国原创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量表;由四川心理学会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心理学演讲班”;福州中医医院王升龙的《中医心理学史概论》(福建中医学会印)、成都中医学院王米渠《中医心理学纲领》(四川省心理学会印刷研讲班讲义)、福州中医学院叶锦先《中医心理学讲座》(福建省干部疗养院等印刷)等一批学术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发掘整理中医古典医籍中的中医心理学学术精华,系统研究中医医经、医籍、医案中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并已取得的初步成果有:王效道、黄成惠、杜文东、何文兵《<内经>心理思想研究》(南京中医学院,1985年),王米渠《<灵枢>心理学思想集注》,王米渠、曹勤《中医心理学有关论文索引》;1985年,成都中医学院研究生班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了“中医心理学”选修课程,王米渠主讲;在全国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后,14所中医院校及研究机构组织编写了《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 中医心理学》,王米渠、王克勤、朱文峰、张六通任主编;1985年12月福建中医学院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个建立了“中医心理学研究室”,并在《福建中医杂志》开辟了“中医心理学”专栏;创办“中医心理学”学术刊物——《中医心理学论丛》设有学科概论、理论基础、七情学说、心理诊断、中医心疗、养心调神等专栏;1985年12月1~4日在成都中医学院召开“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的182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宣告了“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以上表明:“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从组织系统、理论研究、著作论文、教学教材、调查科研、文献整理等多个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它已经从极个别、零星自发的研究[2,3]走向系统研究;从地区性的自发活动(1984年成都、福建、南京等地)走向全国范围内的有组织的发展。以“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讨论会”为显著标志,中医心理学在中华大地上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

从1985年“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研讨会”开始,至今已在哈尔滨、济南、天津、成都、上海、北京等地召开了十一届全国或国际中医心理学研讨会。全国中医心理学研讨会每次都编辑一集《中医心理学论丛》,由新加坡医药卫生出版社公开出版。特别是2006年6月于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收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泰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近300篇。编辑出版了大会《论文集》——《国际中医心理学论丛》。这是在过去《中医心理学论丛》付梓以来收录论文数量最大的一本论文集,其论文质量亦有明显提高,是对中医心理学21年风雨历程的一次大总结。

3 中医心理学事业的发展与新趋势

中医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刚崛起的新兴学科,但中医心理思想却源远流长,这在东汉《黄帝内经》中可见一斑。据统计,《内经》中从篇名命题到主要内容讨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有关问题的达32篇,占全书162篇的19.8%。在内容中涉及到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达159篇,占162篇的79.6%,可见《内经》心理学思想的丰富程度。《黄帝内经》及大量中医古典医籍中丰富的中医心理学学术思想及当代心理学发展新形势,引起了各地乃至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医心理学研究的关注,一些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相继成立。早在1984年秋南京召开的“中医多学科学术研讨会”上,成都、南京、湖南、山东等的中医学院共8个单位就发起了“中医心理学研究会筹备组”,1985年“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得到进一步倡议。之后福建省中医心理学学会(1986年)、黑龙江中医心理学学会(1987年)、广东中医心理学组(1988年)、广西中医心理学学会(1988年)相继成立。此举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学院的董建华院士、马朋人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关注。

1992年“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批准“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级分会,同年在大同市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并同时召开学会成立大会。学术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中医局为了突出中医特点,考虑到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于2000年 1月组织召开了“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建设论证会”,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心理学研究室薛崇成教授、杨秋莉副研究员,组织了心理学专家(王效道、李心天、张厚灿等)和中医学家(王永炎院士等)及中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学者(王克勤、杜文东、汪卫东等)进行讨论。会上充分论证了发展中医心理学新兴学科于我国中医学、心理学,以至中国科学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了《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草案(2001-2005)》。2004年初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汪卫东教授向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教授递交了有关建立“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建议书,并于2005年5月10日再次向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秘书处李振吉副主席兼秘书长呈交了建立“中医心理学”二级学会的申请。2006年4月18日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复。2006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及世界上十几个国家的专家代表参加,选举产生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此次大会将中医心理学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目前,中医心理学学科建设及学术思想研究发展主要具有五种形式:

3.1 学校教育 自2001年以来,全国中医药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学系及心理学专业。目前共有11所中医院校已开设应用心理学、临床医学心理等专业,已超过整个中医药院校数目的1/3,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

3.2 开设网站 目前已开设两个中医心理学专题网站。一个为北京的“www.tcmpsy.com中医心理学在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所医学心理学研究室承办],一个为上海的“www.tcmp.com.cn中国中医心理学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中医心理学会主办)。另外,北京“www.tcmit.org.cn传统中医药学术交流网”;广东相关中医的一些网站上也有中医(医学)心理学的文章和信息。

3.3 开展活动 中医心理学各种学术活动踊跃。广东省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年来,在张孝娟会长的领导下,进行了多种有成效、有影响、有新意的学术活动,如召开学术研讨会、开办课程班、心理学家讲座、音乐治疗实践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心理学”全国首期学习班在北京开班(2004年9月),有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32人参加。

3.4 制定规划 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研究,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条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前景展望将中医心理学的内容纳入其中;另外,中医心理学专业筹委员会当时编制的《中医心理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执行中。

3.5 科学研究 中医心理学的科研已有较大进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5次资助王米渠课题组,在“‘肾为先天之本’行为(心理)遗传的实验”等系列研究中,将中医心理学的科研深度推向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如造成恐惧肾虚模型的功能基因组[4];还有阴阳人格量表的修订研究也得到科技有关研究机构的大力资助。

总之,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以其丰富多彩的、具有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为心身疾病提供了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纵观中医心理学的21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中医学的其它学科发展相比,显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学科发育不成熟;全国绝大多数中医院还没有建立中医心理科或心身医学科;专门从事中医心理学的专业人才还为数很少,绝大多数学者还都是中医心理学的兼职人员,这些人员中,大多数又是从事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的,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中医临床心理学人才匮乏;中医心理学研究队伍还比较松散,未能形成应有的合力和学术网络,研究项目和研究课题较少,特别是缺乏一些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的大课题,从而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积极地促进中医心理学学科建设,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临床、科研与教育体系;培养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中医与心理学理论及临床基础,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及现代科技知识如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综合素质的相对稳定的临床与科研学术队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建立科研网络,开拓思路,多学科结合,争取能使中医心理学的科研取得新的突破。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医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外贸英文函电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课程内容独特性,课程语言专业性的特点,开展双语教学是必然的。而传统的外贸函电的双语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模式不合理,忽视实践操作等问题。文章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了明确双语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引导、建设双语慕课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对策,以期对《外贸英文函电》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特点;慕课;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使用或者全部使用外语的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质内涵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存在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迫切需要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在逐步提高。教育部也早在2001年4号文件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教学手段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强调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全国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涉外性较强的国际贸易专业也是教育部规定的双语教学试点专业之一。而外贸函电课程是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广泛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这门课程是英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典型的双语教学的性质,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语言上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专业性,使得它既不同于普通英语课程的教学,也与其他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课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其双语教学也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外贸函电课程双语教学的特点

(一)双语教学的必然性

一般的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学生阅读国外前沿文献的习惯,增强其国际交流的能力,因此强调要用英文进行授课并且规定英文授课时数要达到总授课时数的一定比例,以此来保证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用英文进行思维。而外贸函电的课程内容本身就是以英文作为媒介,讲授如何撰写英文信函以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以达到外贸专业知识与英语应用能力融汇贯通的教学目标,因此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必然的。

(二)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外贸函电课程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教学内容上更注重实践性,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展开,包括如何与国外客户建立业务联系,双方磋商涉及到的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和订立合同,合同中价格,支付、包装、运输、保险等条款的磋商拟定以及合同的履行及售后等内容,因此,在外贸函电的双语教学中,更注重实践性的体现。

(三)课程语言的专业性

外贸函电课程双语教学在内容上注重运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去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课程内容既包含了大量的专业词汇,比如,firm offer实盘, counter-offer还盘, carriage forward运费到付,commercial invoice商業发票, demand draft即期汇票, confirmed L/C保兑信用证,clean B/L 清洁提单等, 同时也要学习在国际贸易的信函往来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固定的语言表达句式,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一般英文信函的行文结构和写作技巧,更要掌握相关的外贸知识背景及专业词汇或句式。

二、外贸函电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有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并且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双语教学在我国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外贸函电课程的双语教学也不例外,在师资配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双语教学对授课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授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目前高校外贸函电课程的双语教学能达到要求的师资还比较有限,往往英语综合能力比较强,听说读写都比较擅长的老师对外贸函电课程中涉及到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相对欠缺,无法做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层拓展和延伸,而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比较强的老师,虽然大都能熟练阅读英文文献,但由于缺少英语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在侧重于英语沟通和表达能力培养的外贸函电课程教学中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外贸函电课程乃至国际贸易专业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优秀的双语师资欠缺的问题。

(二)教学模式不合理

我国的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外语来传授学科知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授课老师念一遍英文课本,然后用中文解释一遍,认为在课堂上说几句英文就是双语教学了;另一种误区是把专业课上成了语言精读课。授课教师把课程内容全部用英文来讲授,这固然需要授课老师有较高的英文水平,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把专业课变成了外语课,对于学生来讲,只是多记住了几个专业方面的英文词汇,而没有掌握专业知识的真谛。不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没有理解双语教学的本质,偏离了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互动差

目前我们大多数双语教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与学生课堂互动少,学生没有足够的课堂参与机会,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的参与表达和交际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即使听力水平得到锻炼有所提高但是外贸业务中说和写的能力仍然较差的尴尬局面。

(四)缺少实用优秀的外贸函电教材

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质量。教育部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应使用优秀的先进的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际操作中,外贸函电课的教材选用存在很多困難。不同于其他双语课程的教材,可以选择的外语原版教材多,外贸函电课程的教材几乎没有外语原版教材,而国内出版的各类外贸函电课程的教材多数是中英文对照的,这虽然对学生自主学习很有帮助,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就养成了偷懒的习惯,只去看中文部分而不看英文部分。这也与我们双语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起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多数外贸英文函电教材在内容上仍沿用了传统教材的习惯,过于重视语言的正式性和礼节性,忽视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沟通新模式和语言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迫切需要更多实用优秀的全英文外贸函电教材。

三、外贸函电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外贸英文函电课程的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外贸函电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并可以流利地使用英文将其运用到外贸业务中,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外贸业务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外贸英文函电课程的教学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明确双语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外贸函电课程不是大学英语课程,其双语教学内容应体现以外贸专业知识为主的特点。双语课程教学容易出现“模糊焦点”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的偏差。外贸函电课程虽然是以英语作为媒介讲授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英文信函的撰写,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过分强调语言形式而忽视外贸专业知识的讲授,就会使这门课变成一门翻译课或者是写作课。因此,外贸函电课的双语教学最主要的不是强调双语授课,而是要着眼于外贸专业知识的传授。比如在讲授如何通过函电与客户进行价格磋商时,要向学生介绍外贸业务中常用的贸易术语如FOB,CIF,CFR,带领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贸易术语的含义及其使用的条件。

(二)加强课堂教学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进行双语教学本身就比用母语进行教学难度大,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都比较高。开展外贸函电双语课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引导课堂互动课后辅导非常关键。由于课程是面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基础课,具备外贸实务的相关知识储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有相当的积累,因此在教学时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提前规定每一单元的业务情境和学习任务,课前鼓励学生自主预习,熟悉每一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背景,掌握专业词汇和短语,课堂上采用情境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情境教学是通过虚构外贸磋商的情境,形成外贸函电交往的氛围,让分成若干小组的学生通过角色的代入,模拟外贸磋商的情景,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不同的外贸业务内容进行讨论,将其课前预习的外贸业务知识应用到特定的商务环境中并且撰写出符合所设定的贸易情境的外贸信函。这种情景教学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外贸函电授课“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加强了师生互动,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建设双语慕课课程,创新教学方法

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借助慕课这种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外贸英文函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提供契机。首先,慕课教学利用网络技术,采用在线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对成百上千人的同时授课,不受教学班级人数的限制,规模大、效率高,可以有效解决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其次,慕课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翻转”,学生通过观看在线教学视频学习外贸函电的基本术语、外贸业务等理论知识,再通过见面课(直播互动课)解决理论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见面课上设计贸易实务情境,使学生切身体会现实中的商务交往,促进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效果优良;再次,慕课模式的教学资源多种多样,从书面的教学案例,到丰富的视频资料、现场的案例讨论、及时的师生互动、面对面的专家访谈、企业家对话等,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全面认识,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最后,慕课教学模式在双语课程中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因为慕课不同于“一过性”的课堂讲授,在线视频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配以字幕,有效地辅助了英语略差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学习。

(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外贸函电课程属于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技能型课程,单纯的课堂教学和信函仿写都只是纸上谈兵,除了课堂的学习环节之外,还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模拟实训使学生对外贸业务活动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模拟实训。模拟实训要借助教学实验室和外贸模拟软件,将学生分组模拟不同的公司,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船公司,保险公司,海关等)按照贸易流程进行实际操作,完成贸易磋商和合同履行等各个环节的函电撰写和单证缮制,使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外贸实务中,并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商务谈判和外贸函电课程紧密结合,对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起到补充巩固的作用,提高学生处理外贸业务的综合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和英语都过硬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模拟训练虽然可以让学生在假定的外贸环境中进行函电沟通,但毕竟与真实的外贸情境还有差别,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外贸函电在外贸业务实践中的应用,还应当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进行实战演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外贸企业进行合作,安排学生在企業跟随有经验的外贸业务人员进行实习,让学生在真正了解外贸企业进出口各环节的具体工作流程和业务内容,了解真实业务过程中外贸函电知识的运用和书面谈判的技巧,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获得外贸函电写作的经验和技能。

双语课程的教学本身就比中文讲解难度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求高,对授课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语言驾驭能力要求更高,外贸函电的双语教学既要立足于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同时还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使授课教师充分领会双语教学的精髓是使用英语作为授课手段,教学的目的还应当着眼于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强化双语教师的外语综合能力和教学技能,只有两手抓,教学相长,才能达到外贸函电双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隋俊,张梦军.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J].对外经贸,2014,8:134-135+149.

[2]王妍.改革《外贸函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37-138.

[3]李娜.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外贸函电》双语课堂教学探讨——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J].河北农机,2018,9:65-66.

[4]杨平丽.《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方法探析[J].北方经贸,2010,4:145-146.

[5]池娟.外贸函电课程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方法[J].课程教学,2013,02:122-124.

[6]王霞.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2:88-90.

[7]陈乃源.小议《外贸函电》双语教学实施方案[J].科教纵横,2013,1:279-280.

[8]张永梅.Seminar教学法在外贸函电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对外经贸,2014,12:140-142.

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医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法学双语教学;地方本科院校;美国双语教学

要想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里,要想更好地参与国际法律制度建设、妥善处理好国际法律事务以及吸取世界优秀法律成果,我国就必须培养大批既懂法律又懂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复合性国际法律人才。而英语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国际法律制度大多是用英语来表示的,大量的国际法律事务也是借助英语来处理的;英美法系是世界上重要的法系,英美法系对世界的法律影响也很大。这样,我们就必须加强英汉法学双语教学,但是我国的双语教学特别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双语教学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而美国的双语教学开展得较早,在长期的双语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因此,为了尽可能快地改善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尽可能快地培养大批的复合性国际法律人才,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美国的双语教学,借鉴其有益的经验。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我国开展法学双语教学提供了政策法律支持。为此,本文欲在这方面作一探索以抛砖引玉。

一、美国双语教学及其经验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国民所使用的语言众多,双语教学开展得比较成功,特别是在双语教学的政策法规、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模式等方面有其成功的经验。

(一)美国双语教学的政策和法律

双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需要政策和法律来规范和指导。美国通过制定政策、颁布法律以规范和保障双语教学,从而规范国民中众多语言文化资源的利用,解决语言问题,保障公民在语言方面的权利等。下面就美国双语教学的政策和法律所经历的政府许可、政府禁止、政府提倡、政府支持等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1.政府许可阶段(大约16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初):1568年耶稣教会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开办了一所学校,接受印第安学生,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从而开启了美国双语教学。18世纪后,大量移民涌入美国,而进入美国的移民许多都不会英语,为了使这些移民尽快地美国化和加强民族团结,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双语教学;而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希望政府开办双语教学,也鼓励自己的子女接受双语教学,因为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子女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以享受平等教育权利,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于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迅速扩展开来。在这一阶段里,美国政策和法律对双语教学是许可的,因为双语教学符合当时美国社会需要,也与美国的政策和法律导向吻合。

2.政府禁止阶段(即19世纪上半期至20世纪上半期):这段时间里,政府将移民学会英语作为获得美国公民的先决条件。所以,即使是移民学生比较多的城市和地区,政府也不允许公立学校再进行双语教学,而倾向于只用英语进行教学。这样,在这段时间里,双语教学几乎没有开展。

3.政府提倡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政府希望将语言少数民族群体团结起来,以壮大美国的社会力量,保持美国社会的安定团结,故决定恢复针对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而实施双语教学的传统,在许多移民社区相继建立了许多移民学生的母语教育机构,并开始在一些学校设立双语班,对移民学生实行双语教学。

4.政府支持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里,政府对双语教学持支持态度。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美国国会于1968年颁布了《1968年双语教育法》,该法承认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并要求联邦政府每年必须拨专款以支持双语教学,《1968年双语教育法》的规定既全面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承认美国双语教学的合法性,对美国双语教学起到了保障作用,从而大大地促进美国双语教学的发展。此后,双语教学在美国全国范围迅速扩展开来。此后两次修订完善了《1968年双语教育法》,1994年的《公法103—382款:1994改进美国学校教育法》再次认可双语教学,并进一步加大了联邦政府对各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投资,这样在美国又兴起了一次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潮。

从对美国双语教学政策法规沿革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政策和法律对于双语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双语教学法规的规定全面且详细具体,美国正是通过这样的政策和法律为双语教学提供保障和引导,从而促进美国双语教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美国双语教学政策受到移民涌入的状况、国内政局状况以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较大,这使美国双语教学政策和法律呈现不稳定性,政策法律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美国双语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想双语教学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有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和保障。

(二)美国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美国要求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崇高的双语教学职业理想、独特的双语教学知识结构、较高的双语教学学术水平、正确的双语教学价值观与积极的态度。为了使双语教师达到这样高的素质要求,美国积极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这种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双语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教师待遇以稳定教师队伍。

为了搞好双语教学,美国积极推动双语教学教师培训,如美国《1974年双语教育法》第723款明文规定教育部长应该许可符合《1974年双语教育法》第721款的各种双语教学培训计划,另外还对双语教学教师培训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于是,许多双语教学计划得以制定并实施,如1974年,美国政府特设了“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基金,1978年设立了“教育学院院长计划”基金,以确保双语教师在职培训计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美国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有四种方式:一种是以大学为中心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在时间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灵活性,美国的许多大学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课程和学术讲座。二是以州、市或学区为中心进行的短期培训,绝大部分的学校都会给双语教学教师提供这样的培训机会。三是在职双语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双语教师培训。这种中心的专任教师一般由各学科的教学专家、课程专家、教育理论家等高级人才组成,一般由双语教师自行管理、自行决定培训内容与培训的方式,自行确定

培训时间。四是以学区或学校为单位实施的双语教师培训。它一般在双语教师任教的学区或学校进行,以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用第二语言从事学科教学的水平与各种语言能力。

这样的培训大大改善了美国双语教学教师状况,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双语教学的发展。

除了加强教师培训外,美国政府还不断提高双语教师的待遇,以稳定双语教师队伍,如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工资;凡是获得政府认定并颁发的永久性双语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在退休前不受教师减员的影响。这些措施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涌入美国,而这些移民许多不懂英语或者英语能力很差,因此,社会对于双语教学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双语教师的增长速度有限,难以适应这种情势的发展,这势必影响美国双语教学的发展,美国采取培训和提高双语教师待遇的办法对于缓解双语教师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美国双语教学的教材开发

双语教材是指双语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素材和手段,包括双语教科书、各种辅助性资料等。双语教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它对双语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使双语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重视双语教材的建设。

美国双语教材的开发由各州制定本州的双语教学课程标准(一般来说,这种标准要求双语教材具有理论性、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趣味性等),然后由各学区和学校以此为依据去开发教材,但是一般来说,双语教材还要遵循联邦政府关于双语教材开发的建议。可见,双语教材的开发既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又给予学校较大的自主权,这种做法较可取。

除了编写双语教学教科书外,美国还很重视其他教材的开发,特别是注意现代化教学媒介的运用。美国双语教学教材版本多,既有各州统一开发的教材,也有各学校自主开发的教材;既有自主编写的教材,也有翻译别人的教材。双语教学教材的可选择性比较大,双语教学者易于找到合适的教材。但由于涌入美国的移民原来所熟悉的语言种类太多,情况也非常复杂,也存在一些双语教学没有合适的教材的情况。

(四)美国双语教学模式

美国双语教学模式较多,主要有淹没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以及“浸入式双语教学”和双向双语教学等。

1.淹没式双语教学是指一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就把学生完全置于目标语学习环境中的一种双语教学。这种教学中,英语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实施这种双语教学目的之一在于使移民掌握英语,并同化移民的语言和文化,这对于语言少数民族是一种歧视。但是这种模式能逼迫学生在短期内习得目标语知识与目标语交际能力,这对于已经基本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而又想尽快学好目标语的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

2.“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在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的开始阶段,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些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采用目标语言,最终过渡到完全采用目标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美国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逐渐提高使用目标语言英语的能力,并最终同化语言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使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尽早全部“美国化”,成为真正的美国公民。这种教学模式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对于想在短期内习得目标语知识与目标语交际能力的学生来说不太适合。

3.“浸入式双语教学”是指用目标语作为双语课堂教学语言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学生在学校里的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浸泡在目标语环境中。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中,目标语不仅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这种双语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目标语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的提高。现在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成为一种主流的双语教学模式。

4.“双向双语教学”是指把需要接受双语教学的、数量大致相等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与语言多数民族学生安排在同一间教室内,使他们和睦相处,接受相同的双语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对两种语言都予以尊重,是一种真正的双语教学模式。如果在一个教室里,熟悉一种语言的学生明显多于熟悉另一语言的学生情况下,这种模式就难以适用了。

美国双语教学模式众多,这为各地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较多的选项,有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各双语教学模式虽各有其优势,也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地方,所以在开展双语教学的时候,不能照搬固定的模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各种模式的优点,避免其弊端。

二、美国双语教学经验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完善的启示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逐渐在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开展起来,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为我国复合性法律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不过,相比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双语教学,我国目前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水平还很低,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双语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政策法律不完善。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涉及的面非常广,必须有法律政策予以支持和保障。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对双语教学予以规范,而且详细全面,而我国有关法学双语教学的法律政策不完善。

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规定: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I'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该意见为法学双语教学提供了依据,但是它对于双语教学的规定内容太少且概括。

教育部2004年颁布了《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对加强双语教学重要性和迫切性、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基础外语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质量监控、双语教学研究、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该意见是对于双语教学的一个专门规定,有助于推动双语教学积极健康发展,但是其规定仍然是一种纲要式的规定。

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规定了有关双语教学的一个评估指标,即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设置这样的评估指标并通过具体的评估对于双语教学具有推动作用,但它只是一个评估指标,一旦不采用这种评估体系,它就失去了效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27条只概括地规定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一句。

此外,我国一些地方对双语教学还作了一些规定。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有的有关法学双语教学的法律政策较少而且概括不具体,这势必难以有效规范和保障我国法学双语教学的开展。

2.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的具体实践不理想。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学双语教师缺乏。我国缺少具有较高水平的双语能力与多元文化知识素质的学科教师,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常常由一般的法学教师来充任法学双语教师,而且国家又没有专门的培训双语教学的机构,导致我国地方法学双语教师的缺乏。二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较差。这直接制约法学双语教学的开展。三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乱。由于法学双语教学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法律政策的有效规定和引导,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比较混乱,常常是在某一学科有能够胜任的教师就在这方面开设某一双语课程,一旦该教师走了,就不再开设。四是法学专业双语教材缺乏。现有的双语教材很少,合适的双语教材难以找到。五是双语教学管理及配套缺乏,制约双语教学正常开展。六是法学双语教学研究落后。学界对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实施条件、教材选用、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没有一致的得到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理论也就难以有效指导双语教学的实践,并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发展了。

(二)借鉴美国双语教学经验,完善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

针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各种办法予以解决,借鉴美国双语教学经验就是一个较好的办法。美国双语教学经验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我们。

1.完善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的政策和法律。美国双语教学政策和法律制度为其双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它们保障和维护双语教学的合法性和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它们为双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标准,它们引导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美国的双语教学政策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在于它的规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效力的权威性以及超强的可操作性等。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正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更应该利用政策和法律来加以保障、规范和引导。所以,我们应加强调研,对现有的法规和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不断总结经验,以修订现有的政策法规,必要时制定新的法律规范。所有的法律规定应该尽可能全面具体地规定以增强其操作性,而且我们要赋予这些政策和法律规范以应有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加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美国既注重双语教师的培训,也注意稳定双语教师,从而推动美国双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师奇缺,我们也应加大培训,提高双语教师的素质,同时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双语教师队伍。具体来说:

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法学双语教师素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短时间内又不可能引进那么多的专业双语教师,现行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双语教学素质。为了搞好培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国家要建立健全双语教师培训体系,设立专业培训机构,在有能力的高等学校开设双语教师培训专业等。二是设置的培训要考虑被培训者的实际情况,如可设置职前培训、在职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国外培训。三是培训应着重提高双语教学的专业素养。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有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营造双语教学环境、具有科学的教学策略、擅长建构师生关系等多重人际关系、合理分配课堂两种教学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稳定法学双语教师队伍。政府和学校都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维护双语教师的权益,使其获得应得的待遇。具体来说,政府制定政策时要向这些教师倾斜,以使他们在职称评定、进修培训、工资奖金等方面享受优惠,政府和学校要为这些教师营造宽松舒适的双语教学环境。

3.加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师与学生的主要媒介,它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美国双语教材虽然有以知识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习经验为中心等多种价值取向,但其教材大多具有理论性、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趣味性等特点,而且双语教材的版本多。这有利于教师选择优质的双语教材,从而促进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国地方本科法学双语教学教材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法学双语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双语教材应满足这样的要求:一是应尽可能地包括法学基本知识,讲究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以便在法学双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法律知识。二要围绕知识点设置一些活动,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到法学知识。三是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等因素,以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四是在编写法学双语教材时,应尽可能地借鉴国外好的教材,但是不能照搬国外的法学双语教材。

(2)通过教材编写竞争来优化教材。政府可以组织力量编写统一的教材,也鼓励各法学双语教学单位以及其他有能力编写者编写,最终让双语教学者和学习者去择优选取。这样,就使不同的教材形成竞争,通过竞争推动高质量教材的产生。

(3)注意多种形式法学双语教材的开发建设。在开发双语教材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编写双语教科书,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开发其他形式的教材,如要注意开发多媒体课件、光盘、录音、录像等。多形式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将大大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

4.选择合适的法学双语教学模式。美国拥有淹没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以及“浸入式双语教学”和双向双语教学等多种双语教学模式。美国这么多的双语教学模式,都是适应一定的现实需要(如适应民族语言同化、维护民族团结等)而产生的,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不足。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双语教学与美国的情况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某一模式,而只能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批判性地吸取其中对我们有益的部分,以促进我们的法学双语教学。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已经有了约十年的英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学生对于中文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中国法律文化基础。开展法学双语教学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外国法律知识。这些情况都是我们在选择法学双语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的。所以,我们在开展法学双语教学的时候,应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和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浸泡在英语教学和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大脑尽可能多地受到英语信息和外国法律信息的刺激。当然,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外国法律及学说进行辨析,以传播优秀的法律及研究成果而摒弃其糟粕。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尽快地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积累较多的外国法律知识。这样做不是对汉语的歧视,也不会被英语或外国文化所同化,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汉语基础和中国法律文化基础,而且他们同时还在用汉语学习中国其他法律知识。

[参考文献]

[1]C&in Baker and Sylvia Prys Jones,Encyclopedia 0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M],Phila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8

[2]John A.Buggs.A Better Chance t0 Learn:Bilingual Bi—cultural Education[M].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Dn CivilRights Clearinghouse Publication N0,51,1975

[责任编辑:霁月]

上一篇: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违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