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的发展范文

2023-09-23

农业技术的发展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皖南H镇的经验,探讨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现象及其生成逻辑。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都主要倾斜于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而不断弱化对广大小规模农户的服务,使其在农技服务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基于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和逐利逻辑共同推动的结果。在广大小规模农户仍然构成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基本面的前提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亟待纠正。为此,需要从农业发展观、农技服务定位和小规模农户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技推广;垒大户;规模经营主体;小规模农户;地方自主性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各级政府的引导,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38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是2008年底的33倍。虽然普通农户仍是主要流转主体,但也产生了大量规模经营主体(下文简称“大户”)。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1]。由此,在农村形成了小规模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并立的局面,尽管小规模农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经营面积上仍占据多数,但规模经营主体也已经占据相当比例,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小规模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而不致有所偏废,不仅对基层农技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是值得学者思索的重要现实问题。

有关基层农技服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棟,尤其集中在对以下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2-3]、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农技推广效率及其制约因素[5]、农户的技术需求[6-7]等。这些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对基层农技服务的研究,但是它们基本都是在将农业经营主体视为同质群体的前提下做出的,因此,无法注意到基层农技部门在应对已经分化了的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大量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规模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及现有农技服务与这一需求的差距。陈洁等通过对安徽省种粮大户的调查发现,种粮大户对农技推广服务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中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在仓储、运输、市场信息发布、气候及病虫害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服务比较欠缺[8]。其他更多的学者则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了规模经营主体兴起后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作用和政策选择等[9-11]。此外,还有学者从农民分化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及依此进一步优化农技服务的建议[12-13]。

这些研究忽视了地方政府与基层农技部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作为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14],他们也会因应形势的变化对基层农技服务做出主动的调整。尤其是在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自然会根据地方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基层农技服务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此,学术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近年来,笔者通过多地的实地调研发现: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兴起,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过度倾斜于规模经营主体而偏废小规模农户的问题,笔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垒大户”的本意是指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和某些行业过度集中的现象,有些学者将此概念运用于对反贫困项目、家庭农场的研究[15-16])。在实践中,这种倾向已有多方面的展现,并使广大小规模农户逐渐被边缘化。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基于各自利益共同推动的结果。尽管笔者的以上判断是基于多地调查得出的,但为了便于分析和表述,本文主要选取笔者详细调查的皖南H镇根据学术惯例,本文对省级以下地名和所有当事人的姓名均做了技术处理。2010年以来,笔者所在研究团队每年至少都会有一批学生或老师到H镇进行调研,笔者也在2012年和2014年分赴该镇进行了总共为期4个月的专题调研。的实践作为经验表述对象,从相关主体自主性的角度来探讨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运行机制和生成逻辑。

二、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现象

皖南H镇位于长江南岸的沿江平原与丘陵山区的交错地带,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该镇下辖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约3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3万人,农户9 000户。全镇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58万亩、山地5万亩、水面 1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H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也是所在县唯一的纯农业型乡镇。2007年之前当地的农业经营主体基本都是小规模农户。2007年以来,H镇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发展规模经营,使H镇迅速产生了大批规模经营主体。截至2014年7月笔者调查结束时,H镇统计在册的规模经营主体共有67户,总经营面积高达26 32895亩,占到全镇耕地总面积的近45%。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崛起,在H镇形成了小规模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双足鼎立的局面。从经营面积来看,前者占到总面积的55%,后者为45%;从数量来看,规模经营主体只有100户左右,但小规模农户至少有4 000户。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引导规模经营以来,各级政府都要求基层农技服务应重点支持规模经营主体,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规模经营发展相对缓慢,基层农技服务并没有发生巨大变革。从皖南H镇来看,只是随着近年来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当地基层农技服务才开始发生重大调整,即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都全面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从而导致了基层农技服务的“垒大户”。

(一)服务对象上的大户为主

在规模经营主体兴起之前,小规模农户是当地农业经营的唯一主体,是县乡农技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当地农技部门很快将主要服务对象指向规模经营主体。访谈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和H镇农技站负责人都表示,近几年及以后当地农技服务的定位就是“以大户为主,兼顾散户”。他们所指的大户正是近年来兴起的规模经营主体,而散户就是广大小规模农户。“以大户为主”,是指农技部门的工作重心要围绕规模经营主体而展开,并主动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而“兼顾散户”是指在主要服务于大户的同时也要顾及对小规模农户的服务。从基层农技部门的目标上已经可以清晰看出,规模经营主体已经替代小规模农户成为了基层农技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由于小规模农户还广泛存在,所以当地农技部门在服务目标上也要兼顾小规模农户,但是实践中这种兼顾也很难做到。调查中,H镇的小规模农戶普遍反映,“以前县里和镇里的农技人员还往小户田里跑,现在都是往大户那里跑,你不找他,他也不找你”,甚至有农户极端地说“小户没有农技服务”。该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也承认,“我们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管不了那么多,将重心转向大户后,小户就忽视了一些”。从县乡两级农技部门来看,规模经营主体兴起前后,它们的人财物等方面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还有所下降以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人事为例,2007年以前该中心共有44人,当年减少到37人,而到2014年就仅有21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后,势必会减弱对小规模农户的服务。

(二)服务渠道上的厚此薄彼

基层农技部门服务于小规模农户的主要渠道是借助于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即镇农技站通过村农技员、村民小组长和示范户等层层嵌入在村庄社会的服务主体才将农技服务传送给广大小规模农户[17]。但是税费改革前后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出现“线断网破”问题[18],此后,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非常凸显。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当地农技部门另辟蹊径,开创了直接对接大户的服务渠道,即农技部门无需任何中间组织就可直接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比如建立短信平台和QQ群,通过这些平台直接将病虫情报、新品种、新技术、天气状况等科技信息发送给规模经营主体。此外,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上,也直接在一些大户的土地上进行试验、示范并进行推广。这种直接对接服务对象的方式之所以能应用于规模经营主体而无法应用于广大小规模农户,主要是因为规模经营主体较之于小规模农户数量较小,整体素质较高,而广大小规模农户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素质参差不齐(比如有的不识字,不会使用手机、QQ的现代通讯方式)。

除了这种专门针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渠道,当地农技部门还将普惠性的服务倾斜于规模经营主体。H镇农技站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农技培训班据H镇农技站站长介绍,2013年H镇共举办各种农技培训班21次。,这是基层农技部门进行农技推广的主要方式之一。原来培训班的参加者主要是各个村的农技员和示范户,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即虽然村里的农技员(多为会计兼职)还是要参加,但是原本各个村的农技示范户几乎被全部替换成了规模经营主体。与此类似,农技部门开展的“包村联户”工作也是如此。按当地规定,县乡每个农技员都需要包1~2个村和10户示范户,主动为其提供农技服务并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农技人员不仅要为联系户提供各种信息,而且还要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并召集他们座谈。在H镇实施中,虽然县乡农技员为了照顾面上情况会选择若干小规模农户作为联系户,但主要的联系户都是规模经营主体。正是以这种方式在H镇实现了农技员对几乎所有规模经营主体的一对一服务。

以上措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规模经营主体的需求,但是当地农技部门将普惠性的农技服务过度地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却不利于小规模农户。原来的示范户基本都是村内的种田能手,属于中坚农民,由于其经营模式与其他小规模农户类似且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对小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就非常显著。但是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在种植模式和经营方式等各方面与小规模农户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对小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比如,H镇的规模经营主体一般选择稻麦轮作,而小规模农户主要种植双季稻;在经营方式上,规模经营主体属于资本密集型经营,而小规模农户则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而且多数规模经营主体都不是本村或本镇人,他们与周边小规模农户的来往非常少,这些都限制了规模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三)服务项目上的过度倾斜

税费改革以后,大量惠农资金投入农村且主要以项目制的形式出现[19],在农技服务领域也是如此,即很多农技服务都是以项目制的形式进入农村。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崛起,H镇的农技服务项目也主要向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从H镇农技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大体有两个趋势:第一,相对于小规模农户,农技项目主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第二,相对于一般规模经营主体,主要向若干个典型的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以H镇2013年实施的“万亩高产创建项目”为例,由于项目资金有限并为了突出重点,该项目在实施中划分出百亩攻关区、千亩核心示范区和万亩示范区三部分。在项目区的选择上,百亩攻关区就选在该镇最大的规模经营主体王某的土地上,千亩示范区主要是王某和其他若干规模经营主体的土地,而项目区的其他部分才会涉及其他规模经营主体和广大小规模农户。而在资金的投放上,则主要集中在百亩攻关区范围内,其他两个区域的资金投入量依次递减。

作为当地政府树立的典型,王某几乎可以享受到H镇所有的农技服务项目,诸如机插秧工厂化育秧建设项目、高产创建项目、测土配方项目、统防统治项目,不一而足。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王某所获得项目的总资金不低于1 000万元。当然不是所有的大户都能像王某那样得到这么多项目的惠顾。正如折晓叶和陈婴婴所指出的,地方政府在项目“打包”运作中的一个倾向便是对“示范”点进行集中投入,以造就出一些“政绩亮点”,甚至导致示范点的公共品过度建设,而那些特别需要项目支持的弱势社区却得不到项目[20]。这种现象在H镇的农技服务项目的投放上表现非常明显。作为县乡政府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王某曾经获得过“全国种粮大户”和“省劳动模范”等称号。,王某获得了大量项目。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技服务项目都是稀缺的,因此,农技项目向大户的倾斜,使广大小规模农户无法分享国家的惠农资金,也背离了国家实施项目的初衷。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H镇的农技服务正在从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逐步将重点转向大户。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体系可能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却造成小规模农户在基层农技服务中边缘化。尽管小规模农户在逐渐减少,但是从总数上看仍然占据绝对多数,他们仍然构成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面。而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将使他们很难接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农技服务,这不仅不利于农技服务的均等化,而且将迫使小规模农户更加依赖于农资零售商。由于农资零售商的逐利性,他们只会向农户推销利润高的农资产品,而不会推销效果最好或最为适合的农资产品,因此农资零售商不具备为农户提供基本农技服务的公共职能,尽管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这种职能。所以,小规模农户在农技服务上过度依赖农资零售商,不仅不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而且也不利于其农业生产的正常維系。

三、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生成逻辑

H镇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必然有着值得思考的深层次原因。从其发生的时间来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是伴随着当地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过程而产生的,因此,需要由此切入来探讨其生成逻辑。从笔者调查来看,县乡政府、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构成了规模经营背景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产生的直接动力。尽管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行动逻辑相差很大,但是却在同一个方向上汇聚成了一股合力。

(一)政治逻辑:政府发展规模经营的需要

基层农技服务的转向在根本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的方向。由于农技部门的三权(人、财、物的管理权)全都归属地方政府,因此,基层农技部门的工作方向必须服务于当地政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既是地方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农技部门的自觉意识。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并将其作为农业治理的中心工作,H镇所在县乡政府也不例外。笔者在H镇调查发现,在农业治理目标上,近年来当地县乡政府逐渐确立了改造小规模农户、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的目标。在这一治理目标下,小规模农户被视为落后的、需要加以改造的对象,规模经营才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县乡两级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措施,甚至不惜动用强制半强制的措施挤压小规模农户的发展空间以发展规模经营主体。而H镇作为该县唯一纯农业型乡镇,更是县乡政府重点打造的典型,不仅县级政府将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重点倾斜于H镇,而且H镇政府也比其他乡镇更加积极地发展规模经营。这是前述H镇规模经营主体在短短几年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而县乡政府之所以如此积极地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固然有回应农业转型现实需要的考量,但更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为了更好地追求政绩[21]。在上级政府将发展规模经营作为重要任务的情况下,在“晋升锦标赛机制”[22]的作用下,下级政府的主要领导为了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会更加积极地发展规模经营以在与同级政府的竞赛中获得更加突出的成绩。所以,发展规模经营实际上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务,换句话说,地方政府发展规模经营所遵循的逻辑是政治逻辑。

在这一逻辑的作用下,县乡政府将发展规模经营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农业治理的中心工作。为此,就需要各涉农部门服务于政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需要,表现在农技服务上就需要基层农技部门重点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H镇农技站站长的话可以为证:“这几年大户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倾向于大户,以大户为主,兼顾散户。这也是政府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行政逻辑:农技部门自身利益的考量

县乡农技部门之所以在农技服务中过度倾斜大户,除了当地政府给予了明确要求,农技部门的部门利益也是重要原因。其中的部门利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农技服务中倾斜于大户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工作中的行政风险。

1.减少交易成本的考量。县乡农技部门在服务于小而散的农户时始终面临着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基层农技部门主要是借助于农村基层组织来降低与小规模农户对接的交易成本。但是税费改革后,一方面随着国家大量资源的下乡,基层农技部门的农技服务任务在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却在人员、资源、治权和治责等诸方面都在走向弱化[23]。这两个方面的同步变化大大增加了基层农技部门与小规模农户打交道的交易成本,这不仅使农技部门在农技服务过程中十分吃力而且往往难见成效。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崛起,县乡农技部门出于减少交易成本的考虑自然会更加倾向于服务这些规模经营主体。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农技部门的工作量而且可使其工作成效更加凸显。还是以上面提到的“万亩高产创建项目”为例。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告诉笔者,“百亩攻关区之所以选在大户而不是小规模农户田里实施,一是项目好实施,什么事情都好商量,跟一个人好讲,要是跟十个人就不好讲,让这十个人都听你的就更难了;二是如果有什么闪失,补偿也好搞”。从中可以看出,基层农技部门之所以将项目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大户的田里,主要便是从降低交易成本的出发的。这样,不仅更容易使项目按照项目本身的各项要求进行实施,而且更容易使项目成为供各方进行参观的“示范点”。其实这一逻辑在其他农技服务的实施中也普遍存在。

2.降低行政风险的考量。该县植保站站长告诉笔者,“我们现在之所以抓大户,他们成为重中之重,是因为他们面积大,一出问题就比较严重,影响也大;而小户只要不出问题就行了,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大问题,有问题也都是局部性的小问题,况且他们也不可能颗粒无收”。这位站长的话道出了他们对行政风险的考量。较之于规模经营主体,小规模农户的生产管理更加精细化,即使农技服务不到位出大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尽管可能存在许多小问题。而规模经营主体由于经营面积比较大,一旦由于农技服务不到位产生问题就可能是大范围的问题,造成不良影响,进而使农技部门被问责。因此,基于降低行政风险的“不出事逻辑”[24]也是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重要原因。

以上两个方面都可归结为基层农技部门基于自身部门利益考量而遵循的“行政逻辑”,前者可看做是积极行政中减少成本、凸显工作绩效的考量,后者可看做其从消极行政角度降低行政风险的考量。

(三)逐利逻辑:规模经营主体的积极争取

除了县乡政府与基层农技部门,规模经营主体也构成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重要推动力。由于规模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较大,农业技术给其带来的边际效益比较明显,因此,较之于小规模农户他们不仅自身比较重视农业技术,而且对于基层农技部门提供的农技服务也有更加迫切的需求。所以,笔者在H镇调查中发现,这些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不仅对于农技部门的服务质量要求较高,而且还会积极向其表达自己的服务需求,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农技部门为其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一方面是因为农技服务对于他们的切身利益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行动能力和组织能力比一般农户要强出许多。更何况,这些规模经营主体大多都是当地的工商企业或富裕群体,本来便与当地政府的往来就比较多,他们向政府表达诉求和争取利益就非常方便。而相对而言,一般农户向政府和农技部门表达自己的诉求就比较困难,而且由于组织能力较弱,也很难形成强大的合力来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利益。规模经营主体较之于小规模农户的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一般农技服务中,而且更体现在对农技服务项目的争取中。较之于小而散的小规模农户,规模经营主体在获取项目信息、“跑项目”的能力、与相关部门的关系、运作项目的能力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加之,本来用以增强小规模农户能力的合作社也大都被一些规模经营主体包装成自己的谋利工具[25]。所以,导致很多农技服务项目没有被占据多数的小规模农户分享,而是为少数规模经营主体所独享。

因此,笔者认为规模经营主体基于逐利逻辑积极争取各种合理和不合理的利益也构成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重要原因。总之,正是县乡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三者共同推动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发生。尽管它们的出发点和所遵循的主要逻辑不尽相同,但是却在推动基层农技服务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上达成了一致,并且在密切的互动中共同推动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

四、结论与启示

农技服务是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然而,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趋势凸显,主要表现在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都主要倾斜于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而不断弱化对于广大小规模农户的服务。正如笔者在上文所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基于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和逐利逻辑共同推动的结果。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对于这些利益相关者显然有着诸多好处,但是这却是建立在损害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占据绝对多数的广大小规模户利益基础上的。众所周知,在当下和未来较长时间内广大小规模农户都将构成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面。在此前提下,基层农技部门都应以广大小规模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当然,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不断兴起,他们的合理需求也不容忽视并且需要给予满足,但是增加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绝不应建立在损害小规模农户利益和弱化对他们服务的基础上。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得出的政策启示是:(1)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规模经营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能建立在对小规模农户排斥的基础上,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一条规模经营主体与小规模农户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道路;(2)规模经营主体和广大小规模农户都是基层农技部门的重要服务对象,都应给予充分重视,而不应有所偏废,在各级政府都在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服务力度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作为基本面但却不断被边缘化的广大小规模农户的服务,同时,应防止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过度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3)还要继续加强小规模农户的组织建设,这一方面需要使村级组织成为小规模农户真正意义的“当家人”,代表他們维护和争取利益;另一方面需要组建更多真正属于广大小规模农户的真合作社,而不是作为个别人谋利工具的假合作社。

参考文献:

[1] 万宝瑞.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应对[N].人民日报,2014-03-13(7).

[2] 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9(1):4-11.

[3] 黄祖辉,扈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弱化现象透视[J].中国软科学,2005(8):63-69.

[4] 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5] 焦源,赵玉姝,高强.我国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及其制约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18.

[6] 徐世艳,李仕宝.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4):42-47.

[7] 张耀钢,应瑞瑶.农户技术服务需求的优先序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7(3):65-71.

[8] 陈洁,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9(4):2-12.

[9] 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2013(2):78-87.

[10] 杜志雄,王新志.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合作经济,2013(8):35-39.

[11] 姜长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有新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4(9):61-65.

[12] 赵玉姝,高强,焦源.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2013(9):178-183.

[13] 焦源,赵玉姝,高强,等.农户分化状态下农民技术获取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4):97-101.

[14] 托马斯·海贝勒,舒耕德,杨雪冬.“主动的”地方政治:作为战略群体的县乡干部[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3:1-23.

[15] 朱晓阳.施惠原则、垒大户与猫鼠共识[J].开放时代,2004(6):24-35.

[16] 郑风田.家庭农场发展不能垒大户[J].中国畜牧业,2013(10):30.

[17] 陈辉,赵晓峰,张正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88.

[18] 田先红,王德福.乡村农技服务:在改革中沉沦[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8-180.

[19]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J].社会,2012(1):1-37.

[20]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

[21] 孙新华.土地流转与农户家计:两种流转模式的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2(4):77-83.

[22]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23] 申端锋.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J].开放时代,2010(6):5-23.

[24] 贺雪峰,刘岳.基层治理的“不出事逻辑”[J].学术研究,2010(6):32-37.

[25] 冯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J].中国农村观察,2014(2):2-17.

农业技术的发展范文第2篇

1涡轮钻井技术的应用条件

随着石油科技的不断进步, 涡轮钻井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其应用条件主要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来考虑:

1.1采用涡轮钻井技术进行钻井作业时, 由于其机械钻速较大, 所以相较来说涡轮钻井技术需要更大的能量输入。在应用涡轮钻井技术时, 必须保证柴油机有足够大的功率输出, 从而带动各部分钻具进行旋转钻进;

1.2为了改善涡轮钻井技术的钻井效果, 必须保证涡轮钻具具有相当好的稳定性。涡轮钻具的稳定性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 即井眼条件的优劣、扶正器的使用以及与涡轮钻具相适应的长保径钻头。此外, 由于钻井液具有显著的护壁效应, 因此, 在进行涡轮钻井作业时, 必须选用合适的钻井液。

2涡轮钻井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钻井参数优选

由于涡轮钻井技术的机械转速高, 因此对钻具设备和零件的性能要求也相对较高。在选择钻井参数时, 应当制定较传统钻井技术更为严格的标准, 从而保证钻具在钻进过程中的使用性能。下面从两个方面来举例介绍钻井参数的优选:

2.1涡轮叶片。涡轮叶片是涡轮钻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片设计是否适当直接影响钻井效果。因此, 在设计涡轮叶片的过程中, 要利用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对叶片参数进行计算, 并根据计算结果来优化叶片的结构和尺寸参数。同时, 要根据不同的钻头以及不同的钻井条件来设计相对应的涡轮叶片。

2.2设计减速器涡轮钻具。由于大转速会降低涡轮钻具的使用寿命, 因此减速器涡轮钻具在近些年来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将高速涡轮与减速器相连, 同时连接支撑节, 以保证密封效果。

3涡轮钻井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3.1涡轮钻井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 涡轮钻井技术已相对成熟, 在世界各地的油气井开采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 随着强度更大的金刚石钻头、高速牙轮钻头在涡轮钻井过程中的成功应用, 涡轮钻井技术的适应性变得更强。无论是定向井、水平井还是难度更大的大斜度井的钻井过程中, 涡轮钻井技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水平井为例, 通过钻井实践表明, 采用高硬度金刚石钻头进行钻井作业, 可以在一小时内钻进12-15m, 与转盘钻井技术5m/h的机械转速相比, 涡轮钻井技术能够节约20天左右的钻井时间, 明显降低了钻井成本, 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3.2涡轮钻井技术的发展探讨

涡轮钻井技术的优势十分明显, 因此在未来的油气井钻探领域势必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超深井、难开采井是未来油气井的发展趋势, 因此涡轮钻井技术也必须结合实际生产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良。为了满足油气井开发的生产需要, 未来涡轮钻井技术将有以下几大发展趋势:

3.2.1加大大扭矩、低转速涡轮钻具的研究力度, 进一步扩展现有涡轮钻具的尺寸系列, 使之具有更强的使用性和适应性;

3.2.2重视小尺寸涡轮钻具的研发。目前, 世界上很多国家相继研发出小尺寸的涡轮钻具来对开采时间较长的油气井进行侧钻, 并已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我国石油工作者也应当重视小尺寸涡轮钻具的研发, 为老油气井的进一步钻探提供技术支持;

3.2.3尽可能提高涡轮钻具的使用寿命。前文中已经指出, 涡轮钻井的高转速导致包括钻头轴承在内的很多零件承受了更大的扭矩和旋转载荷, 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因此, 科研工作者应当加强对这些零部件使用寿命的研究, 提高易损坏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从而有效降低钻井成本, 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2.4进一步完善涡轮钻具的钻井工艺。要加强对涡轮钻具配套工具的研究, 以改善涡轮钻具在钻井过程中的工作条件, 从而降低涡轮钻具的使用成本。

4结语

涡轮钻井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机械转速、缩短钻井时间、降低钻井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科研人员和石油工作者要根据实践经验和实际生产需要进一步对涡轮钻井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良, 以提高涡轮钻具的使用寿命, 改善涡轮钻具的工作条件, 增强其适应性。

摘要:涡轮钻井技术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并以其机械钻速大等优点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对涡轮钻井技术的应用条件进行了介绍, 然后分析了涡轮钻井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钻井参数优选, 最后探讨了涡轮钻井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涡轮钻井,应用条件,钻井参数优选,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1] 全家正, 李霜, 赵明敏等.涡轮钻井技术在川西地区的应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1, 34 (4) :78-80.

农业技术的发展范文第3篇

一、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乌苏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立足本地实际,围绕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已经形成区域种植规模。四棵树镇成立了万亩绿色水稻基地,通过水稻协会,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加工技术、设备的完善,解决过去粗放式管理生产方式,把1.3万亩基地变为商品基地、超市农业,农民不用出镇便可变产品为商品。八十四户乡建立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营格局,依托郊区的地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乌苏引进全疆最大淀粉生产企业—-新疆天玉生物淀粉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建成年产淀粉6万吨,直接消耗玉米9万吨。玉米生产用地达13万亩,每亩玉米农民可增收200元。

2006年,我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6元,比上年增加了318元,种植业效益继续提高,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差距

与全国相比较,乌苏的农业产业化在经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与全国农产品大型企业相比,乌苏农业产业化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

2、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短。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全国玉米开发有100多个品种,乌苏只有几个品种。乌苏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乌苏农户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投资能力弱,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我国发达地区形成了较完备的合作社,合作社依法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主要模式。而乌苏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

(二)制约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在上述差距的背后反映出乌苏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很难取得长足进步。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这是多数龙头企业也是农民向政府呼吁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目前的高税(费)率、低回报,很难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检

验检疫费用高。此外还存在商检部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的问题。”此外,“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产品运输关卡多,收费多,急需建立农产品的绿色通道。运一车电视机和一车蔬菜,价值和利润相差悬殊,但过路费一样,十分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虽然一些地方开通了“绿色通道”,但基本是区域性、季节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整体上利润水平不高,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成本却居高不下,经营环境较差。

2、农民受益无保障。乌苏多数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违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认为,国家对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和资金扶植多数为企业所得,农民得不到这种支持和好处及利益。而且,在以“公司加农户”为模式的运作中,实际上是把农民单方面抛向了市场,多数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信息闭塞,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在产业化经营中没有主动权,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实际上由公司而定,价格差(农产品的低廉与农药、化肥的高价)、不公平竞争等情况让他们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受欺现象难以避免。

3、组织起来障碍多。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许多国家往往采用低税、免税或政府补贴等政策加以扶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水平较低,国家也并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有关人士建议,国家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应同样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既缺少专业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又缺少可代表农民说话的农民协会组织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往往成了企业与农民间的中介,然而政府行为毕竟不是市场行为,这样下去并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真正长远发展。

4、软环境建设力量薄弱。软环境,主要是相对硬件设施而言的包括科技投入、文化教育等,对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种“硬环境”。市场再好、销路再畅、产量再高,如果同时伴随的是高成本、高浪费,最终仍然无法获得效益最大化。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农民来说意义就更非同寻常,农民素质的低下将从根本上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更大进步。技术开发滞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认为,“以数量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农产品品质需由科技来提高”。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如我国保鲜业整体落后,农产品采后价值的损失严重。据统计,腐烂变质使25%的已采蔬菜、水果白白损失。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经历着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从自发性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转变,从以初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向更加紧密发展。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

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1、政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程序、开展诚信教育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履约率。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无论采取哪一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自愿,遵循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在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中,龙头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的发展绝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否则就不具备龙头企业资格。

3、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要着力解决目前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促进发展。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加农户”的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防止行政化倾向,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完善自律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龙头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改进加工工艺、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产品档次。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农业技术的发展范文第4篇

一、江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成果 (略)

二、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每年的水灾、旱灾均给江州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尽管近些年加大了农业投入,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等基础工程,但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基地绝大部分还达不到旱涝保收的程度,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脆弱。

(二)要素制约依然突出。一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江州人均耕地仅0.57亩,低于全国人均1.455亩,也低于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认定的0.79亩的警戒线。二是农业投入资金紧缺。与工业企业相比,农业企业固定资产量少,可抵押的资产也少,且抵押率低,融资渠道不畅,贷款供需差距较大。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尽管近年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素质的提高还不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明显,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

二、三产业,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年龄偏大和农业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

(三)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在江州还是空白,省级也仅有2家,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龙头企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档次、水平上,都有较大差距。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多,初级加工产品所占比重高,产品科技含量、档次不高,产品同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农业龙头企业的缺乏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外,产业化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不能保证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的需要。

(四)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目前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还缺乏统一的生产环境标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和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面对不断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现有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尚待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手段尚显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农民依标生产意识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有待加强。

(五)农产品市场仍显狭窄。农产品走出江州的不多,主要销售市场仍在县内,市场狭窄。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水平较低,区域布局不平衡。市场流通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现代物流模式刚刚起步。农产品进超市、配送中心销售、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发展缓慢,对农产品销售有一定制约。农村经纪人、营销队伍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恶性竞争、盲目购销等问题时有发生,市场开拓具有很大的无序性。

三、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结构调整,以科学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一是逐步推进农业结构立体调整。按照特色、高效、生态、精品农业的要求和业已实施的《江州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巩固和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蜂产品、茶叶、蔬菜、干鲜果、竹业、名优水产、蚕桑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突出规模调大、品种调优和质量调高。做大山核桃、板栗、香榧炒货产业,做强蔬菜、竹笋加工出口业以及竹制品加工产业,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二是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把农业文化功能的开发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及旅游文化的开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三是抓好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制定并实施粮食功能区建设规划,力争建成一批省、市、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安全。立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特色优势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1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若干个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的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及产品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

(二)培育龙头企业,以产业化方式经营现代农业。围绕优质粮食、蔬菜、杂果的深加工,进一步树立工业的理念,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针对江州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现状,一是致力打造“大龙头”。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实力的农业企业,采取联合重组、增资扩股、科企联姻等形式,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做大做强。二是积极振兴“小龙头”。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培育“新龙头”。着力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促进畜禽、果蔬、油茶等产业的深度加工和开发。同时,进一步深化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通过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强化服务等各种措施,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来。

(三)健全服务体系,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一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信担保公司。完善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载体,以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投融资的难题。二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三是完善以公益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产品监管和质量追溯范围;完善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档案、投入品使用管理档案,加强标识标签、产地准出证明、二维码耳标和产地产品检测监控管理;进一步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技能。

(四)推广农业科技,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载体示范作用,大规模引进、试验、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为江州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以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为切入点,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培训方式上,建立以职业学校为中心,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站为基础,以民办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优势互补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在县、乡、村中广泛建立新品种和科研课题试验基地,加快新技术成果向生产的转化。

(五)建立农产品市场,以市场需求拉动现代农业。一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特点鲜明、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市场要坚持起点高、特色突出的原则,采取优惠互利的措施吸引客商入驻市场,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二是积极在周边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同时,加强同国内进出口企业、外资公司的联系,逐步形成“生产与流通相连,本地与外地相通,国内与国际接轨”的流通大格局,提高江州农产品的竞争地位。三是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以县城、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符合现代流通要求的流通方式,大力发展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四是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队伍。通过资格认证,造就一大批持证的农产品经纪人;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产品经纪队伍的主力军;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倡导信息共享、组团作战,形成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小户的良好格局。

农业技术的发展范文第5篇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包括科技、财政、税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确定的高技术行业企业、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项目)企业等三类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资兴市建设新型工业产业基地的关键。

一、资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一是总量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44.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3%;实现增加值12.44亿元,增长79.3%;实现销售收入44.42亿元,增长82.9%;实现利税4.97亿元,增长46.5%。2011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58.01亿元,同比增长60.4%;实现增加值17.6亿元,增长 60.9%;实现销售收入57.32亿元,增长58.8%;实现利税5.55亿元,增长45.7%。二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中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7家,比上年末新增6家。2011年9月末,全市规模工业中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0家,比上年末新增3家。

(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8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1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11%,同比提高0.71个百分点。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2011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1.62亿元,同比增长134.1%。二是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80件,比上年增长42.9%,其中发明专利9件,增长12.5%;授权专利18件,增长28.6%。2011年1-9月,全市专利申请69件,同比增长97.1%,其中发明专利9件,同比增长200%。三是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意识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家,实现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2011年将有4家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杉杉新材料已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华康新材料、展泰有色、华信有色等3家企业正处于公示期。四是科技项目争取实现重大突破。“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大型矿产基地生态恢复技术与示范”正式落户资兴市,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郴州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项目国拨资金4000余万元。项目将围绕东江湖生态保护和资兴市有色金属新材料进行研究,克服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难关,并在资兴市建立示范基地。

(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按高新技术领域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为辅的格局。2011年1-9月,全市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29.17亿元,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产值9.05亿元,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实现产值12.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145.3%和83.6%。高技术行业是资兴市高新技术产业最具活力的一部分。1-9月,全市规模工业高技术行业企业8家,实现增加值3.2亿元,同比增长151.3%,增速比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高90.4个百分点。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2%,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今年成功引进了宏软电子科技、鸿冠电子2家企业落户资兴市,填补了资兴市高科技软件开发项目的空白。总投资2.6亿元的资兴科创电子科技园项目于9月份奠基,成为香港科慧集团公司继在东莞市之后在大陆投资的第二个科技产业园区。

二、资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不高。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2.81%,分别比全省、郴州市低19个、3.21个百分点。2011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11%,接近郴州市的平均水平,但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一是工业结构的影响。资兴市属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型的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偏高,制造业比重偏低。2010年,资兴市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两类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3.3%,分别比全省、郴州市高30个、8.4个百分点,而这两类企业难以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二是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太少。2011年9月末,全市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规模工业企业20家,仅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12.8%。今年新投产纳入规模工业统计的企业11家,也只有4家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

(二)缺乏大企业支撑。从企业规模看,2011年9月末20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中,中型企业5家,仅占25.0%。从完成的产值情况看,2011年1-9月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5.76亿元,仅占27.2%。资兴市目前还没有1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小型企业还从事一般性的高新技术的生产和贸易,进行着较低层次的重复性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速度。

(三)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足。目前资兴市还没有重点产业的创新平台和综合性创新平台,严重制约了园区和产业的发展。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只对本企业的科研创新进行服务,不具备带动产业链条发展的创新服务能力,出现了条块分割、企业分割等问题,科技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共享程度低,不能带动全市园区和重点产业链条的整体升级和发展。

(四)推进自主创新的软环境不优。资兴市目前只有郴州市级技术研发中心4个,还没有省级、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但缺乏能够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的行业领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产出不多。近几年来,资兴市出台了一些引进特殊人才的政策规定,但在执行上未完全落实,还未真正引进到一定数量的特殊人才,仍处人才难引、难留的现实困境。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增幅不大,其中直接用于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经费更少。

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资兴市是资源型城市,目前资源依赖型的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仍偏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大力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加大江北工业园、资五产业园的建设力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把江北工业园和资五产业园打造为新兴产业板块,尽快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高地。

(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政府对科技的引导性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引导资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深入各企业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把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培育对象。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的内在动力。认真落实好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鼓励其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结合工作力度,支持企业独立建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三)加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突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瓶颈制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必备条件。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继续抓好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从企业角度来看,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帮助企业对外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对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使企业“名利双收”。从全市来看,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加快推进资兴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市尚有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未取得高新企业资格认证,要加大对这些企业申报、认定的扶持力度,积极动员、认真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企业,不符合条件的要指导其对传统产业进行工艺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传统生产工艺,引进现代生产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的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电子商务模式、冷链运输

一、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税务、海关、邮电、交通、化工等行业,加上一家一户的农业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

有数据显示,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只有1%左右。1%是什么概念?服装电子商务目前占整个服装零售业的17%;而3C产品电商占总零售约为15%;相比较而言,农产品是电商行业几乎最后一个大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农业和其他工业产品不同,产业周期漫长,标准化很低,信任度不够,流通和保质不易;电子商务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农业电子商务的步履蹒跚。

二、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 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健全

目前,生鲜电商的平台有顺丰优选、易果。但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平台,进口食品的品类都超过了40%。这和中国农产品的非标准化是息息相关的。很显然,既然物流成本高昂,当然高客单价才能获利,而高客单价意味着高端人群,而打动高端人群的最直接的就是进口食品。

2、物流配送成本高昂,供应链不完善

关于农业电子商务电商的物流提货成本,能够发现,假设客单价是100元,25%到40%的成本是物流成本,相比较服装电商5元左右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让农产品电商相比较传统的超市分销模式变得缺少竞争力。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高昂和中国冷链的不完善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看以下的数据,日本有冷藏车32万台,约400人/辆;美国有冷藏车60万台,约500人/辆;中国有冷藏车约4万台,按照美日标准,中国至少应300万辆;由于冷链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出去,即使流通出去,也卖不出好价钱。据统计,中国果蔬损耗率25%~30%/年,年损失800亿,可解决2亿人的温饱问题。

3、 农业电商平台不完善,缺乏信任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目标客户,并实现销售、获得收入,除了目前主流的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平台,目前还包括了微博、微信、移动

互联网等各类进行电子商务的渠道和方式;但电子商务无法解决线下的各种问题。消费者如何对广告宣传产生信任感?是否真的有机?是否真的没用化学物质保鲜储存?如淘宝网给其他的电商产品有相对比较强的控制力来解决信任度的问题;包括如果买到假货可以由淘宝先赔钱等。但农产品淘宝很难解决信任问题。目前淘宝做的“特色中国”频道,实际上是按照地域特色把销售食品的店铺重新做了一次排列组合,即导购。但任何一个地标特产,都有无数店在卖,消费者很难鉴别哪个是真的,哪个是高品质的。淘宝的评价体系在农产品的信任体系的建立完全不够。

4、涉农网站内容与农民信息需求脱节

我国涉农网站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网站集中度不均衡。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农业第一线。在我国目前1500多家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约为40%左右,但农业基层站点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第二,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特别是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过分强调信息服务功能,而相对忽视网站的商务功能的拓展,相当一部分网站以信息撮合功能为主,支付等功能很不完善;第三,信息发布、传输滞后。涉农网站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多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并进行更新维护,更新周期长;第四,网站内容缺乏行业和区域特色,时效性和服务性不足,而且利用程度低。缺乏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特征,不解决本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信息的价值和传输效率与农民需求和实际运用脱节;第五,涉农网站建设水平低,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用户定位不够明确,缺少专业水准和特色,网上信息不够开放

三、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虚假交易、网络诈骗、黑客侵袭等现象时常发生,这就急需政府部门加强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物流、供应链协同、融资服务等环节,制订一批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开放性、兼容性的法规、规范、标准,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秩序,防范交易风险。

2、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标准化进程

地域的限制决定了依靠传统市场模式无法实现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对此,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用电子信息聚集贸易主体和交易信息,提高空间集聚效率,在统一的交易规则下实现农产品交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农产品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并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体系。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首先,加强财政支持。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商务体系,鼓励县乡政府建立大型农产品网站,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应该大力吸纳通信运营商以及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合作,帮助企业开发农村

市场。其次提供技术保障。鼓励科研院所、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业电子商业协会开展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工作,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再次,正确引导舆论。

4、完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冷链运输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体系,就是要改变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农产品物流实行系统的组织和管理。首先建立跨地区物流配送组织和载体,即配送中心,连接生产和销售。其次建立地区内、城区内配送网络。地区内、城市内的配送网络是单层次的平面网络,在城区内,由配送中心完成采购订货、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分拣、加工、补货、配货、配装等一系列的配送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支持。再次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在连接城乡市场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冷链运输,使一些易腐烂的农产品得到保鲜。

5、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 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完善C2B、O2O电商模式。

6、开展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培养信息人才 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新一代“电农”。农民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基础。

7、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分类标准体系。今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 加快实施农产品包装化、商标化销售策略。另一方面, 政府或行业协调机构应该尽快制定并出台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

四、总结

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助力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贸易中因信息不对成、交易成本高而效率低、受地理限制等引起的种种问题。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沈阳理工大学,王敏、金敏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006(7)

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巩敏焕,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上一篇:幼师配班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封建社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