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融合法律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4

道德教育融合法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受社会一些不良文化影响,常常会出现譬如迟到、早退、上课说笑,打闹,带手机进校园,谈恋爱,穿奇装异服,留长发,在厕所吸烟等影响课堂纪律,不遵守校规校纪等诸多问题。而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界倡导赏识教育是我们教育舆论的主流,要求老师和家长与学生平等对话;我们甚至奢望用“赏识”来解决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中的一切问题。但是,“赏识”和“激励”还要不要批评,对于常常行为偏差学生要不要惩戒,很多老师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

【关键词】  赏识 惩戒 班级管理

不可否认,“赏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当孩子做出正确之举时,我们需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但根据自身25年的班级管理体验来看,孩子的完整的成长过程中绝不可能只有“赏识”,相反,是适度的“惩戒”更能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正如老话所说:“玉不琢不成器”!没有惩戒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教育。首先,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或者听不进任何哪怕是中肯的批评指正。对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改正了一半”何从谈起?“忠言逆耳利于行”又如何体现?其次,导致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抗挫折能力。现在教育的尴尬之处在于:家庭教育中家长不管或者是不会管,学校教育中老师不能管、不敢管。如此下去我们将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和风细雨,但社会教育却是残酷的,一朵温室里开放的花朵怎能经得起社会竞争的狂风暴雨的蹂躏;一颗在备受呵护中成长的心灵,怎能经得住职场生涯所带来的种种挫折打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赏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不能没有惩罚,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引入适当的惩戒。

1.适当的“惩戒”能有效的帮助孩子认识错误

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一次次的犯错并改正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孩子犯错误时,若不及时批评,就会放纵孩子的行为。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在犯错后认识到自己错误所在呢,适当的“惩戒”无非是一个有效手段。通过适当的“惩戒”能让孩子清楚认识错误所在,并明确会因错误受到“惩戒”,这会让孩子对规则有敬畏之心,从而约束自己减少犯错。

2.适当的“惩戒”能让孩子明确其责任

不论何时,不论何人,只要犯错,就要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承担其相应责任,学生难道就能例外?但我们现实的学生管理中,却屡次出现孩子多次犯错却未得到任何的惩戒,对此我深表遗憾!我想问的是:一个在犯错后不需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怎么能不让自己朝着犯越来越大错的道路上一步步滑落?为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强化其规则意识,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惩戒”手段教会孩子要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责任。

3.适当的“惩戒”能教会孩子学会担当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听到家长向我抱怨,说孩子明明错了,还和家长胡搅蛮缠,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所在,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开脱。仔细想来这些孩子们在学校里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怎么让孩子学会担当!没有家长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经历现实的磨砺。一个受不得任何委屈的孩子,在心智上是不健全的,不可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教育只赏识不惩戒的背后,是孩子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极端。一次必要的合理的惩戒,可以有效地警醒学生,帮助其克服缺点,改正过错,也可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惩戒既是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不可缺的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怎样合理对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惩戒,惩戒有哪些方式方法,成为很多班主任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下面是我常用的惩戒策略:

对于一些有违规行为的学生,我不当众批评,大声说罚值日,写检查等等。我他们把犯错的事情写下来,后面署名、日期。也不用他写什么保证,然后直接漠视走开。如果出现第二次错误,用同样的方法,只不过加一条,让这个学生把单子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这种方法我运用了几次,效果异常的好。现在很少用,原因是之后學生犯错变少了。究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个:一是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校规,犯什么错要记过,犯什么错要进德育教室乃至劝退都有明确规定。让学生自己记录犯错其实也是搜集证据和自我认定的过程;二是学生最害怕班主任叫家长,同时也最反感学生叫家长。通过家长签字的形式,可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顾忌进行“点穴”,同时因为没有给家长直接“告状”而深化矛盾。至于是不是家长真的签字,那不是我们的目的,只要达到规诫的结果就万事大吉。即使是造假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要担心老师与家长沟通后“罪加一等”。三是做记录可成为班级表扬优秀学生、鼓励问题学生以及与家长对话的有效依据。这个是很有效的办法。

此外,与惩戒伴随的常见的疏导策略有以下几种。第一,展示正确行为。例如,引导学生关注和模仿一个上课时认真听课的同学。第二,提醒正确行为。例如,当有学生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时,可以首先提醒他独立完成作业,而不是直接批评他的抄作业行为。第三,及时鼓励犯错学生所作出的正确行为。比如,当一个总是在计算机课堂上搞破坏的学生迅速地组装好键盘后,教师对该名学生进行了称赞,结果发现称赞活动有效地影响了这名“问题学生”。第四,自负后果。例如,当一个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或者当某个学生把垃圾扔到地上时要求他打扫垃圾。

在惩戒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想法。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公平且有区别的对待学生。公平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问题,区别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问题。惩戒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上因害怕你而服从,而是因为心悦诚服而“尊从”。这是我发明的一个新词,不是传统意义上“遵守服从”,而是因尊敬而跟从,甚至肝脑涂地。

对于学生来说,赞美、表扬与鼓励对他们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把赏识教育用到班级管理中,可以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维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促使其能力得到发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赏识要适度。对孩子的赏识不要夸大,不要泛泛而谈,而是及时、精准地找到孩子的优点,把表扬落在实处。同时,惩戒要把握的分寸。对孩子的惩戒,要就事论事,就错说理,不可翻旧账,不可借题发挥,让被惩罚者心服口服。赏识与惩戒相融合。如某孩子刚受了惩戒,要留心其最新动态,一发现其闪光点立马表扬,有助于孩子信心的树立。与科任老师做好分工,角色分明,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起配合,共同教育孩子。

孩子本就是在一个有规则的环境里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其树立规则意识,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必然要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学会担当。教育赏识,是为了激励,为了更好;教育惩戒,是为了规范,为了秩序。“赏识”和“惩戒”是教育的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尽量做到赏识和惩戒教育的相互平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的教育者,请一定坚持让“赏识”和“惩戒”在班级管理中同行!

[ 参  考  文  献 ]

[1]李初阳.浅谈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5).

[2]王进.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赏识教育[J].学周刊.2008(07).

道德教育融合法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思政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以及塑造新时代大学生优良素养的双重重任。在倡导以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今天,思政教育具有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思维能力和培养风险意识与危机意识的积极作用,探寻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思政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

一、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1.思政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名大学生都会受到思政教育中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扩大就业视野,更好地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教育虽不能灌输学生专业的创业知识,但是它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且思政教育本身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前沿性就要求它自身也一直走在改革创新的路上。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要上着力于培养富有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人,还是在教学内容上,塑造学生求真务实、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这些都是重在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 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风险意识与危机意识

在当今的教育对象 “90 后”甚至 “00 后”中,他们头脑灵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且在思政教育中,给这一代学生们建立了信心和勇气。在创业教育高涨的今天,这代学生愿意尝试创业。而縱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市场经济始终是一个激烈的竞争环境,每一个企业都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此时,思政教育在培养大学生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思政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就业和创业风险,培养大学生们的危机意识,端正大学生创业心态,提高防范意识。

二、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 思政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相结合,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思想氛围对大学生们不断地进行熏陶和感染。在思政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促使思政教育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一方面,需要在思政教育目标中,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进而围绕大学生如何正确、科学地择业、创业展开更深层次的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目标中,融合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精神层面、意识形态的教育均离不开思政教育,真正的创业教育是对创业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更是对首创精神的激发与塑造。在思政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渗透创业精神的教育,也是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

2. 思政教育教学中充实创业教育内容

第一,在就业指导教育中,以思政教育基本思想为引导,在精神意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念的培育中,融合社会责任感、创业计划、创业筹备等教育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大学生们体验到就业与创业的不同使命与责任,明晰自己择业观。第二,运用思政教育渗透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具备创业型人才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创业所需的综合知识,引导学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施福新.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优化对接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4).

[2]张俊武,陈庆玲.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融合探析——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道德教育融合法律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着眼于特殊教育工作的改进要求,明确了残疾人教育条件的具体内容。以全新的教育思想为指南,实现多种现代化教育理论的有效融合,促进技术课程的全面变革以及有效创新,真正凸显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作用及优势。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育非常关键,教师需要明确具体的行动策略以及指南,关注对多种教育元素的有效分析及研究,真正凸显融合教育的重要指导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堂;行动策略

引言

融合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特殊教育改革及创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够更好的满足特殊教育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确保特殊儿童能够回归正常社会,逐步提升个人的生活技能以及综合素养。教师需要着眼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明确自身的教育使命,始终坚持公平教育和融合教育。充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矛盾调整教育思路和方向。

一、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融合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主要是指多种育人元素、育人目标、育人方式、育人模式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举一反三,充分践行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学者在对融合教育进行分析时明确提出,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共享,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融合教育对特殊教育的影响非常直接及深远,在特殊教育中的使用频率相对比较高,许多教师根据特殊教育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在融合教育的指导下主动调整育人思路,精心筛选育人内容,确保对症下药,真正促进特殊教育工作的有效改革及创新。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时代下信息技术教学备受瞩目,这一教育板块对培养时代化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特殊教育也开始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进程积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将融合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相融合,主动优化教育教学流程,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那么对特殊教育创新以及优化升级将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融合教育下构建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价值

首先,以融合教育为参照点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够获得更多的指导以及方向点拨,促进多种舆论资源的有效利用及配置。教师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了解现实的背景之下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以及特殊教育的新变动,明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一步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的障碍。促进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为特殊教育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实践保驾护航。其次,有助于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推进新课程改革,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的接触最近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提升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以及能力,确保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融合教育下构建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

(一)深入剖析特殊教育素材

特殊教育的难度系数相对偏高,为了尽量避免教育教学工作偏离主干道,教师需要以教材为依据,关注对教育素材的整合分析或利用。明确具体的教育教学标准,在全面开放以及和应用课程的过程中,以科学化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深化学生对小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本地化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配置非常关键,这一点有助于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融合教育的有效落实,确保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实现新的突破及改进。

(二)强化学生的专业成长

特殊教育学生的专业成长及发展最为关键,这一点也是融合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教师需要深入分析以及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知识以及技能,在自主实践以及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教师需要关注于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交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全面改进的过程中加大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投入及支持力度。保障学生能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学习能动性,逐步形成自主运用和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这一点对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也有重要影响。

(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教师需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收获,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了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析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要求。结合特殊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缺陷,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学习资源以及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完善的人格以及正確的人生三观,这一点对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及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也能够逐步重拾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升个人的学习兴趣,积极接受教师的引导。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更好的打造精彩课堂和品质课堂,实现多种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让学生能够获得展示自我以及发展自我的机会。

结语

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非常关键,教师需要抓住特殊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分析及研究,了解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全面改革以及调整的过程中确保多种育人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

参考文献:

[1]梁东艳. 融合教育下构建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9,000(002):P.60-61.

[2]许朝霞. 融合教育下构建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分析[J]. 幸福生活指南,2019,000(025):P.1-1.

道德教育融合法律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 企业基本情况

1.1 法人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企业注册类型

①国有②民营③港澳台商投资④外商投资

⑤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1.3 企业注册资本 _____________万元

1.4 年销售额

① 500万元以下②500 ~ 3000万元 ③3000万元~ 1亿元④1亿元以上

1.5 企业业务流程包括(可多选)(与2.16相对应)

①产品研发②工艺设计③工程分析④生产制造⑤ 财务 ⑥人事⑦办公⑧采购⑨销售⑩物流(含仓储)11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

1.6企业员工情况

年末全职在岗职工总数

① 50人以下② 50 ~ 100人③ 100 ~ 300人④ 300人以上

2. 企业信息化应用

2.1 企业信息化投入情况

年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百分比为:

① 0.5%以下② 0.5%-1%③ 1%-1.5% ④ 1.5%-2% ⑤ 2%以上

其中,信息安全占信息化投入的百分比为:

① 5%以下② 5%-10%③ 10%-15% ④ 15%-20% ⑤ 20%以上

2.2 企业网络接入使用情况

①专线接入②ADSL③其他接入方式________

2.3 企业网站功能应用情况(可多选)

①信息发布②咨询服务③电子商务④售后服务⑤与员工的沟通⑥没有建立自主网站

2.4 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专用邮件系统

①有 ②无

2.5 企业IT人员情况

①无专职IT人员②有专职IT人员③服务外包

2.6 企业年末每百人计算机数量(包括PC、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工业电脑)_________(台)

2.7 企业自动化控制生产装备普及率(数控机床、自动化流水线等自动化、数字化、机电一体化装备占全部生产装备的比例)

① 20%以下② 20%-30%③ 30%-40% ④ 40%-50% ⑤ 50%以上

2.8 企业CAD、CAM、CAPP等,及其他有关数字化、系统化研发软件、平台使用情况 ①普遍使用 ②部分使用 ③不使用

2.9 企业PDM(产品数据管理)使用情况

①普遍使用 ②部分使用 ③不使用

2.10 企业使用企业生产制造流程中信息化、数字化、自动控制的应用情况

① 全面应用 ② 基本实现 ③ 部分应用 ④应用很少或无应用

2.11 企业财务工作是否通过专用软件或系统平台来完成

①全面使用 ② 部分使用 ③ 不使用

2.12 企业OA应用情况

①全面使用 ② 部分使用 ③ 不使用

2.13 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情况(可多选)(业务不涉及市场流通的企业不需填写) ①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及集团供销平台等,有电子订单记录) ②通过网络询价、交流,在线下达成交易

③仅通过网络发布、收集供求信息

④无电子商务应用

2.14 如企业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则

电子商务采购额占企业采购额的比例

① 10%以下②10%-20%③20%-30%④30%-40%⑤40%-50%⑥50%以上 电子商务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

① 10%以下②10%-20%③20%-30%④30%-40%⑤40%-50%⑥50%以上

2.15 企业是否有建设并使用ERP系统

①是 ②否

2.16 企业采用信息化应用的业务流程包括(与1.5相对应)

①产品研发②工艺设计③工程分析④生产⑤ 财务

⑥人事⑦办公⑧采购⑨销售⑩物流(含仓储)

○11客户/产品服务○12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2.17 企业业务流程中,实现信息化应用操作的环节,有哪些实现了集成应用(可多选) 如按以下环节分类

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辅助制造、工程分析等)

生产制造流程(分布式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系统、车间管理,制造执行等)

业务管理方面(财务、人事、办公、采购、销售、物流、产品服务等)

则,企业

①在设计与生产之间较好地实现了集成应用

②在生产与管理之间较好地形成了集成应用

③在设计与管理之间较好地形成了集成应用

④在设计、生产、管理之间较全面地形成了信息共享、集成管理、统一规划

3.企业有关需求

3.1企业是否有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①是 ②否

3.2企业是否有已开始或计划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有关信息化产品、服务、咨询的购买)?

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注明项目名称)

②否

3.3 企业是否已经使用或计划使用移动办公业务(如移动总机、集团彩铃等)? 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注明使用业务名称)

②否

3.4企业需要政府在哪些方面的信息化扶持推进措施(可多选)?

①对企业有关信息化项目的开展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

②为企业与信息化服务供应商(软件服务商、咨询公司等)之间牵线搭桥

③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制定与推行

④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注明)

3.5 企业是否了解上海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推进政策与措施?

①是 ②否

3.6 企业是否愿意参加上海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有关讲座、培训、供应商见面会等活动。

①是 ②否

4. 关于调查问卷的意见采集

贵企业关于调查问卷有哪些评价及修改意见(可另做附件提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谢您的配合!) 填表人姓名(签名):职务:

道德教育融合法律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针对现有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的改革思路、构建原则、创新性培养思路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包装工程与设计;创新实践型;培养模式

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是融合工科和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性,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1-2]。因此,在满足包装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出创新实践型高级包装人才是国内包装教育者一直关注的热点。其中,如何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关键。作为具有行业鲜明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极探索和改革现有双重目标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包装人才以满足社会及包装行业的需求[3]。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而现有包装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不能很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1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分析

包装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较其他学科起步相对较晚。在培养模式上,由于涉及学科范围广、教学内容覆盖面过大,导致多数高校包装工程专业学生课堂知识内容复杂,如包装材料学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等,这些内容均涉及到不同学科,导致学生的主要精力只放在不同学科知识点的学习上。由于包装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其涉及的行业面广,工种繁多,需要实践的项目较多[4]。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轻实训,实训环节仅停留在对设备的简单操作上,而对包装产品的工艺、产品设计等整体专业技能不能进行很好地融合,因而不能满足行业需求。此外,专业教师多是从印刷、机械、设计、材料等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对包装学科知识结构、专业认识、行业发展和实践能力把握不够,基本处于边摸索边学习阶段[5]。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学生仅重视书本知识,创新能力低且实践能力也未得到充分锻炼。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训未能很好结合,由此而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与企业人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培养复合型包装应用人才是国内外包装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其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它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线构建面向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及将包装材料、包装运输、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测试技术、包装自动控制、包装应用力学、包装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结合南京林业大学包装专业特点,细化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科特色优化教学计划,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课程和实训课时比例,优化课程设置与实训环节的资源整合,突出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构建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融合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实践型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强化基础知识、注重行业需求、突出创新实践、培养综合能力”为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并结合南京林业大学多学科、综合性、行业特色鲜明的整体优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育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等综合改革,培养包装创新实践型人才。

2.2顶层设计,确立创新人才教学体系原则

在本科人才培养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①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南京林业大学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在国内众多高校中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生物质包装材料与技术研究为实践教学特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教育为主线,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关键;充分发挥南京林业大学在产学研方面上的优势,培养出特色性创新实践性人才是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②实践型原则。在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主要有4个平台,即基础性实训平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训平台、研究性与创新性实训平台及工程实训与工程实践平台。依据不同平台,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专业综合、创新和工程训练,在大学4 a培养中逐步提高平台,系统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③混合型原则。根据包装专业涉及到多学科的特点,混合型体现在各学科知识的混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混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训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与实践、专业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及工厂的界限。学生设计的包装作品不仅要关注装潢、造型与结构设计,还要符合实际运输包装、包装测试及包装工艺的要求。一个优秀作品的诞生是由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共同指导完成,体现混合型实践教学模式。

2.3注重个性,实施多元化培养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是要求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工艺等,重点考察知识的转化能力,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在生产实际应用中创新。

2.3.1保持知识的时效性,引领学科发展。

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根据创新实践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引入实践实训内容,构建全新的包装工程与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密切结合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内容,并适当穿插于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将新理念、新方法、新产品及该学科的学术前沿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同时,授课过程中还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学生不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市场及行业需求。

2.3.2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

人才的培养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塑造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引发其求知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3注重个性发展,突出创新精神。

结合南京林业大学办学特色,开办强化实践班、梁希班、卓越班等,结合教师的各类科研课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大学生创新课题,科技、设计竞赛等活动。通过上述活动,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使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调动其创新积极性,提高其专业认可度;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时应延伸空间,实现个性发展。同时,可根据学生能力,设置不同选修提高模块供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

3创新实践型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南京林业大学包装专业特点,对该专业课程按照包装工程与包装设计2条主线来组织课程体系,通过将各模块课程进行纵向的优化整合,再结合课程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确定模块与模块之间、模块与主线之间的关系与网络结点,以达到明确课程体系结构、培养学生能力以及精简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目的。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分理论与实践2个部分,理论包括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特色选修课等应用理论课程;在实践课程中包括实验实训课、各项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等由浅入深的实践环节,从而在横向形成了从“基础课程”至“核心课程”再至“应用课程”3阶段,这3阶段基本以时间为序,逐步深入;在纵向形成了从“理论”至“实践”再至“创新”3阶段,这3阶段是知识学习的深入融合,最终形成实践创新的“三纵三横”体系。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结语

创新实践型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研究从学生的培养模式出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继承该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教学传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各类课程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强化实际操作能力,推动实践进课堂,突出创新实践能力。该研究成果可为南京林业大学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初步指导,尝试进一步提升本科培养质量。同时,该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同类高校包装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宝琳.包装工程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包装工程,2003,24(4):177-178.

[2] 孙智慧,张莉,刘壮,等.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体系研究[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2(4):17-21.

[3] 徐朝阳,李大纲,徐长妍.论包装工程专业双重目标培养[J].包装学报,2009,1(1):5-7.

[4] 周建伟,胡红艳,高德,等.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与优化[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3,5(4):69-74.

[5] 高德,周建伟.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5):137-138.

道德教育融合法律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作为为一种教育理念, 其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具体的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 让他们学会怎么去自主学习, 怎么进行独立思考。通识教育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通过学术的熏陶, 养成科学和文明精神, 具备理性的力量, 从而使学生能够最终摆脱监护而获取独立、自由的精神走向社会。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其理念包括如下内容:

1.1 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人”

由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知识体系日趋分化, 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应当看到任何高级专门人才首先要成为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人, 他要适应这个社会的文化、道德观念, 要反映这个社会的特点。因此, 通识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 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1.2 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 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高校狭窄的专业化教育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种专业化的教育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因此, 通识教育要让学生接触人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突破学科的壁垒, 把相互分割的知识整合在一起, 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知识观。

1.3 通识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作为未来社会中较高层次的人材, 要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如: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等等。面对完整、全面的通识教育, 单一、片面的修补式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通识教育的美好愿望。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专业教育是具有功利性的, 因而是单向性的;而通识教育是非功利性的, 它反映了一种培养“完人”的理念。这种理念反映到教育目的上就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

2 我国通识教育实施存在问题

从这些年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 全国高等教育界的这种通识教育的观念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模式, 而只是作为高等学校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提出来的, 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这是因为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一种专业教育, 不是包罗万象的通才教育。在这种理念指导下, 中国各高校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强调专业教育, 在概念上将“通识教育”基本上等同于“选修课”, 将一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与一类课程相提并论, 从而使以“通选课”、“选修课”形式出现的通识教育流于形式。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应该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现有的通识教育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2.1 将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为专业教育作补充、纠正的教育。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 很多人误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理工科学生能掌握人文知识, 文科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武装。这种强调通识教育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 主要还是一种“人力教育”, 和通识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通识教育不只是人文教育, 完整的通识教育必定是包含科学教育的成分在内的。国内不少学者都认为通识教育是有关“做人”的教育, 而专业教育是“做事”的教育。其实这里所说的通识教育可能是指人文教育。当然, 专业教育中实际上也同时存在着是有关“做人”的教育。因此, 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 而将科学教育排斥在通识教育之外, 显然是不正确的。

2.2 将学科领域内开展通识教育等同于开设概论课

国内不少高校都提出了高等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具体来说, 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 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这一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使高等教育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足。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有的甚至严重脱节;通识教育课程的编排与设置以及对所有学生实施同样的通识教育为基本出发点, 没有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差异, 使得以专业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学生在前一年半只能学习远离所学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学习积极性;通识教育中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脱离, 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虽然也进行科学研究, 但很难与其教学结合起来, 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 我国高职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将它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考虑。

2.3 将通识教育等同于基础课

过去, 不少高校曾将通识教育视为高等教育里的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 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既有基础性的一面, 也有非基础性的一面, 当然更不能因为其有基础性的一面就将专业基础教育也看成纯粹的通识教育。实际, 专业基础教育是兼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的一些特性, 因而是二者的中介环节。

3 通识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 它的出发点与专业教育是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是“人”, 它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人”这个主题而展开, 如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化、人格的完善等, 因此在对知识的筛选中人的因素是最为突出的, 也就是一切有利人类或个体生存、发展的知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出发点虽然不一样, 但是两者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是立足于教育的原点, 是一种理念和思想;而专业教育只不过是教育全体的一个侧面, 是一种方式和手段。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果从教育的原点对专业教育进行考察的话,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个体的能力开发和职业发展, 这也是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但不是对立的关系, 而且能够达到高度的一致。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的想法是将专业教育提升到了理念的高度, 这是因为大学教育游离了教育的原点所导致的。我们重新审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是可以发现,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既不是对立, 也不是并立的关系。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面和点的关系, 不是同一层面的两个并立体系, 专业教育应该是从属于通识教育的, 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一部分, 专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同通识教育体系的子系统, 在通识教育的理念框架下,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争。通识教育是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 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志, 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 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 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 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

4 通识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的融合的实践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的通识教育存在众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望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来解决。在本部门, 以高等学校道路工程专业课程《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为例, 讨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

5 结语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入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仅仅把通识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育, 很难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本文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阐述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然后以高等学校土木工程课程“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课程为例, 讨论两者融合的具体措施。从教学内容上把两者融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的通识教育存在文科化、基础化和片面化等问题;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阐述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然后以高等学校土木工程课程“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课程为例, 讨论两者融合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可以为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参考文献

[1] 蔡映.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06) .

[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3) .

[3] 祝家麟, 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6) .

[4] 尹黎.高等教育要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之路[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4) .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比较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