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

2023-09-18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第1篇

一、农业经济与农业金融的关系探讨

通过对农业经济与农业金融关系的探讨, 对于有效的平衡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而就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下面, 就针对农业经济与农业金融的关系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 农业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对工业金融和工业经济的研究要多于农业方面, 这是因为经济建设的发展, 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农业所占据的比重逐渐降低, 导致农业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为了有效的提高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政补贴制度, 这样就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 就针对不发达的国家而言, 在全国的经济比例中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仍然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因此, 为了有效的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就应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相关金融活动的有效展开, 在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 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 农业金融研究

中国农业金融的研究较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其发展资源主要依赖于工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而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统的金融体制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需求。而在传统金融体制中, 农业金融被认定为是非农业部门金融体制的延伸, 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农业部门的资金流动和运转操作。但是, 在传统的金融体制下, 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业金融的发展是很难发展的,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当前对农业经济与农业金融的研究方法而言, 其主要采用的是变量的方法。

此外, 我们还应加强研究与分析农业生产力与产品市场的研究, 这样就能不断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有效的研究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应不断的研究农民的经济收入, 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金融的发展朝着增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金融的关系考察

加强考察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 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农业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 而且还可以使农村的经济收益得到有效提高。下面, 将会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 建立模型

对于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金融关系的研究是一个较为传统的研究。因此, 我们在建立相应的研究模型时, 就应不断的对模型的系数进行有效的分析, 从而才能有效的促进相关模型的建立。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到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于模型的建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去。

而VAR计量模型, 主要是以数据为基础, 进而有效的对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 这样就能将把每一个变量看做是滞后值的函数来对其相关模型进行建立, 这样就能不断的提高整个模型的可靠性, 从而就能有效的研究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 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 挑选指标

在对相关指标进行挑选过程中, 我们需要尽可能选择农村人均GDP值, 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国民经济体系账户出现了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从而导致全国的GDP值不如人均GDP值更加准确。

通过对农村金融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可以借助农村金融相对比率来取代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并借助RFIR来对其进行有效的计算。这里所提及到的RFIR值一般是用全部农村金融总资产与农村GDP值的比值所得。然而, 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缓慢, 这样就导致农村缺乏对金融资产的有效统计, 从而也就影响了指标的合理选择。

此外, 对于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农村而言, 存款和贷款是其主要的金融工具。因此, 可以通过对中国农村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来对农村金融的总资产进行定义, 从而使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升。此外, 农村投资会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且其开放程度对国际间农产品的流动量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性,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农产品产量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水平, 而且随着农产品流动贸易的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促进者农业经济的增长。

(三) 数据解释

就针对农村的贷款而言, 其贷款的余额主要就是国家银行。其中, 农产品进出口的总和通常是指农产品的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因此, 要想确保数据测量的准确性, 则需要有效分析测量中的相关数据变量, 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数据计算的效率。而对数据进行实证的方法如下: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和回归系数的检验。其中, 在建立VAR模型的过程中, 需要对残差项序列的单位根检测技术给予综合考虑, 这样既能够有效的提高变量计算的稳定性, 从而不断的促进对相关数据的记录。此外, 我们还应有效的借助模型来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这样就可以准确把握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 以期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四) 协整检验

当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数据关系时, 我们还应进行相应的协整检验,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整个试验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其中,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各项指标, 具有单整的关系, 但是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稳定性比较低。因此, 在对这些不稳定的变量进行分析时, 如果借助普通的回归方法来对其进行分析时, 无法准确的发现其中存在的关联性。因此, 当建立完相应的VAR模型后, 就可以借助JB和怀特来对滞后期数的VAR模型进行有效的检验, 从而有效的发现残差数列的稳定性, 从而也就能有效的确定VAR模型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而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 我们可发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 农村中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总额与经济增长保持着比较明显的关系, 这样就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而有效的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三、总结

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于有效的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协调提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农业经济与农业金融的关系, 进而从建立模型、挑选指标、数据解释以及协整检验四个方面来有效的考察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而就能不断的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此来有效的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而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进而就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金融发展作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不仅影响着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是, 就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与农业增长之间所存在的平衡关系来看, 可以有效的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将会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参考文献

[1] 荣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北京农业, 2013, (6) :212-212.

[2] 刘锐颖.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才智, 2015, (11) :4.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第2篇

第一, 农村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长期的封闭性导致了农村教育闭塞, 农村教育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意识薄弱, 农民的素质文化水平较低, 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子女不愿意回到家乡,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后备中坚力量薄弱。第二, 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我国的传统农业规模受到限制, 传统观念的影响, 导致我国目前农村的经营方式依旧是农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小规模生产不适应大数据时代, 对于大面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农业机械化等各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难于实现大规模生产就无法统一专业化的大规模的农业经济。第三, 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近年来, 工业化的发展促使工业的魔爪伸向了农业发展用地, 不可否认, 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济效益取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农村经济长期工业化, 势必造成了农村生态失衡, 例如, 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生态恶化现象逐渐凸显, 破坏了生态平衡。种种农村环境的恶化只会制约农业生产的进程, 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第四, 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足。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投入所占比例较小, 过度重视城市化建设, 对农业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扶持, 需要更多的资源, 需要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从财力、人力上增加农村经济的投入。

2 农业经济管理的改善措施

2.1 提高农民文化程度

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生产,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重点向农业生产倾斜。针对农村现状是农业生产模式传统落后。首先, 提高村民的文化程度, 增强农民对子女教育的意识,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增加农民对新鲜事物的兴趣, 同时增加农民对农业高科技的认知。其次, 推广优良品种的种植, 使用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2.2 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推进, 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步伐, 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必须紧跟着变革。首先,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要与农业结构相适应, 快速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改革。其次, 利用农产品生产加工链, 依附互联网平台, 拓宽农村的销售渠道, 产业链升级。再次, 重视确保生产环节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

2.3 因地制宜

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因地制宜。由于我国的农村土地占地面积广, 总量大, 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不具备操作性。因此, 要因地制宜地推行农业经济管理。首先, 根据农村的地理环境、当地资源及各种条件, 因地制宜地制定当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其次, 分析利用当地农村地理和人文以及环境优势, 建立属于自己的经济网, 农业种植与人们的生活需求有效融合。再次, 利用互联网经济增加农村和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系, 农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

2.4 采用多种方式融资

融资经济已成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模式。同样, 该模式也受用于于农业的发展。首先, 增加对农村经济投入, 保障农村经济的运行有足够的资金, 才能科学管理农业经济。其次, 多渠道融资, 增加社会投入,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 农业经济是我国重点经济, 增加国民认知, 吸引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来推动新农村建设。同时, 大众企业增加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机会,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这对增加农村额外经济收入有一定的意义。

3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保证

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制约下, 促进了农村形成了多格局、多模式的发展制度。首先, 推动了农村发展了切合实际的生产方式,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其次, 农业经济管理具有规范效力, 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为受到约束, 在满足农村经济的需要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行为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再次, 优化整合了农村经济发展, 合理的制度是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力的发展保障。最后, 农业发展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发展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更高的层次。

3.2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主要体现在, 第一, 农业经济管理具有方向性, 引导着农村经济发展走向正确的道路, 减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第二, 农业经济管理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地位比重, 更明确了农村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要组成部分。第三, 吸引更多的投资方, 增加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大力扶持。

3.3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农业经济管理打破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框架,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业创业的队伍。同时, 能够创造性地增加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性, 营造农业经济管理创新、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农业发展环境。其次, 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开拓一条具备当地特色, 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最后, 农业经济管理通过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使得后者能够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 并且还有助于促使其发展实现资源地合理利用, 以此避免重走牺牲环境而发展农业经济的老路子。另外, 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下农村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同时也可以较为有效减少人力物力地投入。

3.4 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解决或者缓解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首先, 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再次, 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利用农村的发展资源, 优化整合有效的资源优化农业产业, 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性, 减少环境恶化制定了合理规划, 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农业经济管理加强监管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 保证落实农业经济走向规范之路, 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管理需求相适应,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我们应当要充分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从而为推动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集中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农村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然而, 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病逐渐显露, 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时代号召下,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提出了现代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采取的新措施, 也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哈媛媛.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福建农业, 2015 (5) .

[2] 王亚伟.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论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5 (34) .

[3] 赵素梅.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品与质量, 2017 (22) .

[4] 高守葆.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 2017 (5) :201-201.

[5] 万金成.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经济管理:全文版, 2016 (5) :00247-00247.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第3篇

1 农业规模经营理论分析

1.1 适度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

在农业生产一般经营中, 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提升, 农业生产成本也会随之下降、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但同时也能发现, 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样也会出现高额管理费用、价格制定不合理、供给大于需求等问题。因此, 规模经营并不只是意味着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更是应该在实际经营中找寻“最优节点”, 即为“适度规模经营”。

图1主要通过一定量长期成本曲线反映了适度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在规模区间上的关系。其中, LAC为长期成本曲线;Q为生产规模;P为农产品价格线 (在此假定为一定量值) ;C为生产成本。在本图中, E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的生产成本最低点, 与之对应的Q点左边与右边分别是规模经济区间与规模不经济区间, 当经营规模处于Q0时, 农产品生产成本远高于假定产品价格P, 此时生产经营单位处于亏损状态, 但存在有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若经营规模扩大则必然使得农产品成本得到下降。而当经营规模由Q0扩大至Q1时, 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则从原来的亏本转变向保本, 即在这一阶段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等于产品价格, 这种保本经营规模也是实际生产中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起点。随着经营规模继续扩大, 单位农产品成本逐渐低于产品价格, 也就是说收益不断在增大, 而当经营规模到达Q时, 单位农产品成本也达到最低水平, 规模经济效益达到峰值, 因此Q点即为最佳经营规模。在达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础上经营规模继续扩展, 则进入规模不经济区间, 由于此时单位农产品成本仍然低于产品价格, 所以仍会有收益, 直到经营规模达到Q2点则农业生产收益达到最大值, 如若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则会出现亏损状态。

由此可看出, 在生产实践中因多种影响元素混杂, 所以无法真正达到最佳经营规模, 因此最佳规模点仅仅是理论上抽离出来的结果。而规模效益的实现只需在两个临界规模点之间即可。

1.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对最佳经营规模的逼近, 核心思想是通过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确定生产投入和成本间的最优或次优关系, 从而使平均成本最小, 达到最佳或次佳效益[1]:

参考钱贵霞的计量模型, 采用C-D函数分析:

其中:TR为农产品总收益;P为农产品价格;Q为农产品数量;C为农产品生产成本。

其中:A为其他影响因素;L为劳动力投入量, α为劳动力产出弹性;K为资本投入量, β为资本投入量产出弹性;H为土地投入量, γ为土地产出弹性。

其中:ω为劳动力工资;τ为资本价格;η为土地地租。

将 (2) (3) 代入 (1) 中, 得:

根据总收益最大化, 得:

通过计算, 可得出均衡解:

即为:

由式 (6) 可以分析出经营规模的最佳状态主要取决于土地产出弹性γ、劳动力产出弹性α劳动力工资ω和和土地地租η, 且与劳动力产出弹性α、土地地租η成反比, 与土地产出弹性γ、劳动力工资ω成正比。

2 山西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分析

山西省素有“杂粮王国”之称, 高品质的农产品使得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是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力的要求, 因此山西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必要性:

2.1 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中, 劳动生产效率普遍较低、农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更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2], 使得山西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更是农民规避风险的自觉选择。

2.2 促进城镇化和农业快速发展

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农村有大量的土地被释放出来, 这既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 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产生了基础条件。受“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影响, 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和承包权被分置开来, 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新型经营主体而自己去城镇中务工, 既促使城镇化快速的发展, 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2.3 规范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

传统农业经营中, 由于生产过于分散, 生产过程也难以控制, 所以农产品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如单个生产者为了确保农产品高产、多产而过量使用农药而导致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3]。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存在天然弱质性, 使得生产者很难抵抗市场与自然双重经营风险。而新型经营主体在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后, 能提高对农业市场的敏感性, 甚至对生产风险可以进行预测, 从而及时调整生产项目, 确保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

3 山西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建议

针对山西省的农业经营现状, 本文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

3.1 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培育

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 应主要集中在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主上[4]。由于农民是进行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 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恰好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 而不是简单通过技术员、管理者派遣来进行直接管理。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中, 也应该注意对农民思想观念的解放, 改良具有局限性的传统小农思维。

3.2 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原则

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间, 中国通过逐步确定承包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探索出了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在当前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转移, 空心村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 又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原则。对于农民向第二、三产业积极转移, 集体经济实力较强, 也能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加快形成。

3.3 不断加深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

具有现代意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不可分割的过程[5]。传统分散式的农业小户经营因为生产规模有限所以不需要更为专业、具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而在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中, 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灾害预防、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更为重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提供不但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更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

结束语

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也是农村日益空心化的有效解决措施[6]。因此, 不断引导和规范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者的直接切实利益, 更关系到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

摘要:长期以来, 土地流转效率较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提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一建议, 在国家精准扶贫大背景下,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更是可以稳定解决贫困的办法。本文从规模经济理论出发, 在分析山西省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要性的同时提出发展建议, 以期对山西省农业发展现代化提供一定思路及参考。

关键词:山西省,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秧分.粮食适度经营规模的文献评述与理论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 2015 (5) :8-15.

[2] 谢周文.坂面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 2015 (7) :68-69.

[3] 詹帅.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10) :58-60.

[4] 孟俊杰.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扶持对策[J].农业经济, 2014, (4) :7-8.

[5] 葛志华.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J].中国合作经济, 2013, (12) :49-52.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第4篇

绿色农业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置理念,也是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和重要检验,只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才能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用绿色点亮田间地头, 使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同时也只有当农业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

绿色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精湛的工艺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理念(焦翔,2019)进行生产发展,能在整个过程中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整个社会的资源、生态安全,并能同时打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绿色农业不仅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更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一、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我国大力支持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不断出台新的文件和政策,将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到了高度战略地位。目前,我国绿色农业基地规模已初步形成,产业化水平及产量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快速提高,生态环境亦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一)绿色农业基地规模初步形成

在农业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绿色农业基地从整体上看已经初具规模。2018年,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单位名单,其中有十四个城市入选。全国共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78个,种植面积7675余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达2479家。目前,众多规模基地正努力向绿色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产业化水平及产量、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进程中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不断加强对各相关产业的扶持,由此,绿色农业生产开始走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径。这不仅鼓励了绿色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更加促进了绿色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杨文香, 2018),更大大提高了绿色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18年,我国优质小麦面积占比30%,节水小麦品种面积占比20%,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12.2万个。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成效明显。2018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了6.1和15.7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4%,农用地膜回收率达60%。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也均有所提高。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二、发展绿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近年来的实际经验表明,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不仅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2018年,我国绿色食品国内年销售额达4557亿元,出口额高达32.1亿美元,绿色产品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绿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一)调整农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难从表面来看是由于农产品供给过剩,农产品价格难以实现,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农产品质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健康食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就显得尤为关键,而发展绿色农业恰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绿色农产品营养价值高、生态污染小,近年来颇受广大消费者尤其是较高消费水平群体的喜爱,他们愿意并且能够支付比普通农产品更高的价格以获得更大的效用。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十分广阔。此外,在打造一系列绿色品牌后,品牌效应会使绿色农产品更受消费者信赖和认可,从而极大提高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提高产业链参与度,增加利益分配

农业产业链涉及初级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谷永芬,2011),而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和经营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特征。长期处于这种模式下,农民在产业链中参与程度低,其收入也远比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的平均利润低,在利益分配阶段显得极为被动。发展绿色农业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农民通过采纳绿色技术、进行绿色农业培训,积极地参与到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过程当中,他们不仅能生产初级农产品,还能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进行农产品加工,甚至打造自己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话语权,在最终的利益分配阶段有机会获得更多利润。

(三)提供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仍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地区转移,形成了一股农民工热潮,这虽然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的就业,却也为我国城市发展带来了较大压力。实践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也可以向为农业服务的第二、三产业及农业规模经营方向转移,而发展绿色农业正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良好机会,它促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带动周边农民就业,最终促使农民实现增收。

三、继续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一)制订和完善法律,健全行业标准

在绿色农业相关领域,目前我国实行AA级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有机食品标准及一批无公害食品标准(周红民,2017),但总体来说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绿色农产品从源头到流通全程的质量安全控制和监管,并打造更加完善的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规范绿色农产品的认证,进一步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心。

(二)加大支持力度,给予政策优惠

发展绿色农业应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应加快制订并完善有关扶持和保护绿色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还应适当运用产业倾斜政策,为参与相关领域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同时在资金投入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对有关企业和农民的财政补贴,鼓励绿色农业的发展。另外还应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增强发展绿色农业的意识,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从而更快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持续增加绿色农业创收。

(三)拓宽营销路径,完善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的市场体系仍不够完善,应该不断健全其市场体系,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一,要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方式,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更多高效、可靠的渠道。如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绿色农产品交易, 为绿色农产品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第二,应该完善市场流通机制,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产品流通效率, 从而使绿色农产品快速流通至全国各大市场。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业人才

发展绿色农业还应重视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育。应加强对农民的绿色技术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绿色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让农民切实掌握好技术知识, 才能有效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农民在生产环节抵御农产品遭受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为提高农民的收入提供保障。

(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绿色农业

各地发展绿色农业打造绿色品牌时,还要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最终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总结

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生态宜居农村的有效途径。在乡村振兴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立足于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继续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业,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开发出营养丰富、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我国的乡村振兴。

摘要:农民增收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但我国农业生产曾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 其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绿色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 为我国实现农民增收及农业生态文明提供了科学思路。最后, 本文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继续推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绿色农业,农民增收,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焦翔.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19 (6) :3-5.

[2] 杨文香.浅议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经济[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10) :154-155.

[3] 谷永芬, 吴倩.我国农业产业链升级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8) :88-93.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第5篇

1 现状与问题

1.1 起步相对较晚,规模相对较小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改变,已经要求农业体制进行改革。我国自在1990年出现农业产业集群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缺乏发展的经验,农业产业集群一直处于自由式的发展状态中,没有得到统一规范的管理和运作;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相对来说受到冷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1.2 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差,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均衡情况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造成农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抵抗自然风险能力不强,常常出现“大灾大损失,小灾小损失”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自古以来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与发展现代农业息息相关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种养、精细化管理、耦合化发展等方面也严重滞后。

1.3 农业产业集群技术水平低,合作关系不稳固

产业集群的效益主要来自于企业集群内部之间的密切合作,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必须实现有效结合,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远高于工业产品生产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集群更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支撑。集群企业空间的集聚能够带来长期的合作,能够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对于企业未来的预期。但是,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机构之间很难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较容易破裂,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4 缺少必要的机制条件,关联产业依赖性较弱

农业产业化集群需要与其相对应的制度保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我国集群机制发展滞后。同时,产业关联性是产业集群的基础特征,也是其形成的基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其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同效应,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是协同效应的基础,但是我国目前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同时存在,是农户既可以单独完成生产,也可以联合生产,很容易使农业生产走向封闭性,导致农业产业关联性产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1.5 高素质劳动力少,“低效性”情况明显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日益彰显和农产品价格的长期低迷,越来越多的农民舍弃本业,外出务工,使得农业产业集群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失现象更为严重。同时,集群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自身资金并不充足,竞争力弱,配套设施不完善,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竞争力低下、利润低、效益低的“三低现象”。

2 对策建议

2.1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不断扩大规模

农业产业集群的大力发展,在要求保证质量的同时要有数量的保证。从整体上来讲要让产业集群得到更普遍的发展,从一个产业集群内部来讲,要有足够多的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分工、参与,才能使集群内部协调一致、利益共享,从而达到集群的整体发展。从全国范围看,要普遍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较快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2.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现代农业发展要素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突出表现为基础设施的薄弱和观念的落后,在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突出表现为基础设施的薄弱,与发展现代农业格格不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要在加强财政投入,做好服务于农,加强农村基本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鼓励农民、企业和社会组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发展建设相应基础设施。

2.3 提升农业企业科技含量,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

根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不断培育创建新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企业的科技含量,逐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集群。做好农业产业集群的拓展和延伸,既要重视提高整个企业集群在规模、设备、资本、产品等硬性方面的竞争力,也要重视在管理、信用、品牌等软性方面的竞争力,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企业的领头羊。同时,要重视各集群内部各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上下游合作或者平行合作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的共享,提高整体效益,形成共赢局面。

2.4 做好早期规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在研究和制定农业集群建设初期,就要以市场为基础,选择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内生的产业集群才更具有优先发展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形成本地的竞争力,农业产业集群应该重点突出特色、优势、潜力,突出区域特色,增强科技含量。例如粮食产业是一个涉及粮食的生产、存储、加工和流通等多个环节、多领域的大产业,如果农业产业链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致使产业链无法形成合力,各个环节的效率将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整个粮食产业链的低效率运营。因此,要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5 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力,努力追求高效益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是我国追求农业高效益的必然途径。现阶段我国农业劳动力呈现的“386199”部队(38指妇女,61指小孩,99指老人)现状,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壮大,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矛盾。所以,要从培育新型农民和引导高素质青年回乡发展两2个方面同时发展,尤其是鼓励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回乡创业。这些青年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耕作方式,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和信息,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思维反应较快,能够为农村和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各级政府要出台政策吸引农村青年的回流,以更好地促进农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效益。

摘要:分析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5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不断扩大规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现代农业发展要素;提升农业企业科技含量,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做好早期规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力,努力追求高效益”等对策。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第6篇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李世民曾说“农, 天下之大本”。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一, 中国的耕地面积不足全球的7%, 我国农业用地的总面占全国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对于农业来说这种比例并不充足, 而其中肥沃的黑土地只有105万km2, 而中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了, 但也正因为这样, 耕地对于中国来说更为重要, 如此庞大的人口大国, 如果耕地出现了问题那么对于中国来说会是灾难性的后果。而近年来中国耕地受到了严重的损坏。破坏耕地的“凶手”不仅是沙漠化的吞噬, 同时人为破坏耕地严重, 乱占耕地和土地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 三江地区的耕地问题

我国农业的大粮仓非东北地区莫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黑龙江省的三江地区, 三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保护基地, 也是珍贵的黑土地, 在我国的粮食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黑龙江省的黑土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正在急剧退化,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等, 但其原因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变化, 更重要的原因是过度开垦和掠夺式的经营以及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土壤污染、无禁止使用化肥农药、耕作制度不合理等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 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耕作方式, 对于三江地区尤为重要。

3 韩国循环农业概述及对中国三江地区农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韩国循环农业是不污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以遵循自然规律为主张, 充分利用身边的天然物质来制作所需的生产资料, 尊重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权利, 以此来恢复被化肥、农药以及用机械耕翻而破坏的土壤, 也有改善盐碱地的能力, 还能应用到沙漠化防治中, 是一种十分科学的耕地管理体系。循环农业充分尊重生命, 反对依据人的欲望设计的剥削生命体的生产活动, 主张让生命体的本能力量被充分挖掘出来, 着重开发自然的能力, 以此方法生产出的农畜产品, 比人为干预的, 品质更好、产量更高。这正是三江地区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良策, 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使三江地区的农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江地区急需一种更为合理科学的耕种方式改善现状, 韩国循环农业的出现, 给三江地区带来了这样的方案。韩国循环农业遵循自然规律这一主张, 正是解决三江地区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过度开垦及土壤污染问题的良策, 是低成本的, 行之有效的办法, 循环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 从根本上对土壤进行恢复, 运用秸秆等自然物质为土壤提供天然的肥料, 用大自然的力量来治理自然的产物, 再好不过了。

结束语

针对制约三江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要借鉴韩国循环农业,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着手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条件, 加快农业向科学化的发展而努力。三江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只是关系到三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也会关系到全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竭泽而渔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再实施下去, 要发展低投入高收益的农业发展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只有让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农业走向正轨, 才能带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刻不容缓, 抓住吸取这次韩国循环农业的经验的机会, 努力建设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摘要: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 我国东北地区素有中国粮仓之称, 近年来东北地区农耕用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找到一个更为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关键词:韩国循环农业,东北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乌裕尔.韩国的亲环境农业[J].农村.农业.农民 (B版) (三农中国) , 2006 (12) .[1]乌裕尔.韩国的亲环境农业[J].农村.农业.农民 (B版) (三农中国) , 2006 (12) .

[2] 邓启明, 黄祖辉.循环经济及其在农业上的发展应用研究综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 (06) .[2]邓启明, 黄祖辉.循环经济及其在农业上的发展应用研究综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 (06) .

[3] 强百发, 黄天柱.韩国农业发展和政策调整方向[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 (02) .[3]强百发, 黄天柱.韩国农业发展和政策调整方向[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 (02) .

[4] 胡晓兵, 陈凡.循环农业的生态学阐释[J].科技成果纵横, 2006 (02) .[4]胡晓兵, 陈凡.循环农业的生态学阐释[J].科技成果纵横, 2006 (02) .

上一篇:机关事业绩效考核办法范文下一篇:天文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