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民族团结范文

2023-09-23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范文第1篇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 觉维护法律的权威;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知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能力 目标:培养守法观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与法同行;正确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 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养成依法正确 行使权利,认真履行公民义务的习惯,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理解认识法律监督作用,自觉树立监督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作为合格公民应怎样与法同行。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 集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国家建设中依法治理的音像材料、漫画、图片等,以便在课堂

上进行交流。 3.布置了解职业或学业选择因素的有关知识。 一 依法治国 【教学活动】

环节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什么是依法治国(意义) 2.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 环节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教师: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依法治国。 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教学环节一: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1.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样?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没有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那么,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呢?

2.学生讨论“依法治国”的含义。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

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报告中,他还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论的又一发展。

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环节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教学环节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讨论:我国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主要内容如下。

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违法必究,是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探究:我们国家都制定了哪些法律?

可以组织开展“法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说出自己知道的法律的名称并简单介绍这项法律的适用范围。

3.探究:现实生活中怎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环节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呈现几个司法案例。

案例一:阜阳伪劣奶粉案牵涉者中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有关部门对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及的11个省区市劣质奶粉案件查处工作进行了督查。共查处劣质奶粉生产企业49家、窝点1家、不合格奶粉生产企业3家。其中,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案企业12家。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做出了处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

案例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31日上午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9月7日

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9月14日 成克杰被执行死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

案例三:2004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万多张(执法必严)。

问题:上述案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方面内容?

4.探究: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教师: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问题:你能说出以下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哪些社会公共事务?(文化稽查队依法查处非法出版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公安部门依法清理流动人口;等等)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了解依法行政的体现

课堂小结 :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总结提升

环节五: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1、近年来,我国全国人大加快立法建设,以《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开启了“民生立法”的新时代。上述材料表明

①我国积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②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③党和政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④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坚持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已经严肃查处了一系列有关腐败的大案要案,严惩腐败

①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某市实行这样一个制度: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涉及有关法律事项的决策时,首先安排专业法律人员,对决策所涉及的法律政策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学习,之后再集体依法做出决策。实行这一制度 A.说明该市公职人员法律知识普遍缺乏。B.能保证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

C.表明司法监督是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D.有利于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和决策水平。

【教学札记】

二 与法同行 【教学活动】

环节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如何做一名现代法制的合格公民 2.形式监督权的定义与意义? 3.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途径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中学生做些什么 环节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

2.教师:法律能够帮助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能够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秩序。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与法同行”。

结合日常生活的经历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尊重法律,体验公平、公正

1.组织“法律在我心中”的讨论。

问题:如果请你用一种生活中的实物来形容法律,你会用什么?(天平、宝剑等,学生会回答法律代表着公平、铲除邪恶等)

2.讨论交流教科书第87页为一分钱打官司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发表看法。(公平是市场交换的最基本的原则。1分钱虽然微不足道,

但是又体现了一种公平)

3.呈现正反方面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呈现优秀法官宋鱼水的先进事迹和一名15岁少女遭受母亲伤害的案例(见“多媒体资源”)。学生就如上两个事例展开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公平,社会将会如何?假如生活中缺少了正义,我们的权益将会如何?通过讨论认识公平和正义意义。

环节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分析如下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方成、方莹系兄妹。在方成14岁、方莹11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父亲经常打骂他们,不给饭吃,不让回家。兄妹俩不堪父亲的虐待,无奈离家出走,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现在方成兄妹长大成人,他们靠劳动致富,不仅盖上了新房,而且买来了高档家电和家具,日子过得很富裕。方成父亲见子女日子过得挺红火,就要求方成兄妹俩每月付给30元赡养费,并说如果不给,就到法院告他们虐待老人。

讨论:法院会支持方成父亲的要求吗,为什么?

出示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婚姻法》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抚助的义务。”只讲权利而不尽义务或只尽义务而不讲权利都是不正确的,方成的父亲在子女年幼,需要抚养教育,而自己又有抚养能力的情况下,没有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在子女成年后又要求子

女支付赡养费。这种要求不符合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原则,也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因而法院是不会支持他的请求的。

问题:你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

环节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正确行使监督权

1.分析案例,感受舆论监督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披露一起“霸道‘学校’”事件。某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一份所谓“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法制教育”的文件。据此,县有关部门于1998年成立了一所“法制教育学校”。仅1~4月,该学校就将200多名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强行关押,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因为抵制不合理的摊派和乱收费而被抓的。这些被关押的人,还要被迫交纳200元的学费。

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披露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 ? (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

2.探究: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有哪些?

公民行使建议权的途径和方式有 :

A.向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反映情况。

B.可用举报信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C.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公民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时应注意:

A.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B.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C.不能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课堂小结 : 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公平,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积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是每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我们中学生应该成为法律积极的维护者和执行者。

环节五: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 选择。

1.我国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有(

)

①散发传单 ②信件 ③电话 ④ 新闻媒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我国公民有

A.正当防卫权

B.揭发检举权C.批评建议权

D.置之不理权

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正确做法是(

)

A.贴大字报

B.私自散发传单C.向人大代表如实反映情况

上一篇: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范文下一篇:法务工作质量检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