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第十一章读后感

2022-10-25

第一篇:童年第十一章读后感

《童年》第十一章读后感

《童年》第十一章读后感

第十一章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虽然用笔不多,写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说又止;其次写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小说对他的逃学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二篇:《活法.贰》第十一章读后感

乐观是一个很正面的词语,工作遇到挫折要乐观,工作出现问题也要乐观,生活不开心更要让自己乐观,即使是生病了医生也会告诉我们乐观一点开心一点病就会好的快一点。

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问题,大部分的人都会抱怨,可是抱怨往往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的不开心,可是不管心情如何,工作依然要继续,生活也从未改变过,一切都是循着它们应有的轨迹发展着,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如果在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是老天在给自己提高能力的机会,是否会开心一点?如果在同事把工作丢给自己的时候告诉自己可以接触更多的东西学会更多的生存之道,是否会释然一些?如果在思绪进入了死胡同的时候告诉自己一定有更好的办法,是否会舒服一些?如果我们学着乐观的面对工作生活,就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乐观的面对一切所能影响的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且千万人的事情。企业的领导者乐观的面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鼓舞员工的士气,给员工带去激情和信心。可是在企业未来的规划上,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预设千千万万个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盲目的去相信未来都是美好的,因为“问题”是每一个企业发展都必须要面对的,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所能做的就是做好一切的准备去迎接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未来发展中的一切挑战!员工能做的就是做好解决问题的手,在企业发展的路上成为助力而不是阻力!

第三篇:第十一章试题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对和谐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和谐社会没有矛盾;B和谐社会也有矛盾;

C和谐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D只有共产党人才追求和谐社会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其原因是()

A存在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B资产阶级政党;C生产力不够发达;D政策不合理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

A人民军队;B无产阶级;C民主党派;D中国共产党

4《全世界和谐》的作者是:()

A欧文;B傅立叶;C魏特林;D圣西门

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本质属性;B非本质属性;C表面特征;D特定阶段的属性

6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的状况是:()

A完全不和谐;B完全和谐;C总体上是和谐的;D对抗多于和谐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C民主法制;D以人为本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封建式的“田园牧歌”;B乌托邦;

C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D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C民主法制;D以人为本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

A农民;B工人;C军队;D党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是:()

A共产主义的;B社会主义的;C协调发展;D公平正义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是:()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市场经济制度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为指导。

A传统文化;B西方民主政治理论;C马克思主义;D以上都是

14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是()的。

A相互包含、相辅相成;B相互冲突;C前后继起;D毫无关系

15不是和谐文化来源的有:()

A优秀传统文化;B人类有意文明成果;C马克思主义;D封建迷信

二、多选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

A人与人的和谐;B人与社会的和谐;C人与自然的和谐;D共产主义理想 2公平正义就是:()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绝对平均主义;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民主法治;D党的领导

4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B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D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5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包括:()

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A马克思主义;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C民族精神;D时代精神

8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征服自然;D生态良好

9对和谐与发展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要和谐就不能发展;B要发展就不会和谐;C和谐与发展是统一的;D以上表述均不正确 10贯彻以人为本,就要做到:()

A发展为了人民;B发展依靠人民;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2简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

3简述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4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5简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

四、论述题

1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

2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3论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指导思想。

五、材料题

(一)阅读如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在迅速增加,但收入分配却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中国的收入差距不仅高于许多国家,而且其发展速度也超过许多国家。世界银行报告认为,无论是从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像中国这样在短期内发生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急剧扩大,这种情况都是非常罕见的。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1990年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为0.417,其中2000年已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若按照世界银行的数字,中国80年代初期基尼系数为0.28,到 1995年为0.38,1999年已达0.456。 另据2004年国家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458,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呈现向少数人转移的态势。据有关资料披露,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为50%左右,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为1%左右。2002年中国总计8.69万亿元储蓄存款中的50%为不足10%的人群所拥有。

1简要概括材料要说明的问题。

2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简述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

3 简述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二)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选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努力实现稳定和谐的社会状态。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有利的国际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不利的国际条件?

(三)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是在大自然的恩泽下成长的。人口的繁衍、智慧的增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形成,都是在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离开自然界,人类将一事无成,离开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生产力就变成空泛的概念而毫无现实意义。而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之时,不能超越自然界所能承载的限度,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而不能超越自然规律。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制约性,违反自然规律将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一般来说,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界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保持平衡,一旦这些规律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自然界就会开始报复人类,人类的真正灾难就开始了。早在100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1简述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2简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答案:

一、单选题

1B;2A;3D;3A;4B;5A;6C;7D;8D;9B;10D;11B;12A;13C;14A;15D

二、多选题

1ABC;2ABD;3ABCD;4ABCD;5D;6ABCD;7CD;8ABD;9C;10ABCD

三、简答题

答案要点:

1 抓住机遇,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把握形势,应对国际环境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

3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

4 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建设三个文明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为建设三个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

1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2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

(一):

1材料说明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 和谐与不和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正是基于不和谐现象的存在;而在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不和谐的现象。

3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

1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2 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三):

1人口的繁衍、智慧的增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形成,都是在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制约性,违反自然规律将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2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第四篇:第十一章 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价格、产量、费用、利润、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的状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市场结构是产业内部组织关系的表现形式;市场行为是产业组织状态与结构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量;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基本判别标准。

10.1 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及其内容

一、市场绩效的评价及其准则

产业经济学对市场绩效的评价主要是从中观和宏观层次上,以经济活动目标为基准,对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市场绩效的评价主要是以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与否为主要依据。主要考察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技术进步状况、规模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效率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 市场绩效评价的主要准则包括: 1. 价格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导向作用;

2. 看产业内企业的生产量是否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3. 看产业内企业生产耗费和利润率的高低;

4. 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规格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其需求; 5. 产业的技术进步是否在不断加快。

市场效绩状况与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有关,也与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有关。

二、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是用来评价市场绩效的最基本的指标。 微观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这表现为社会总剩余或社会福利(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的最大化。 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德布鲁利用数学的不动点定理,对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原理作了精美的数学论证。对于垄断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可通过以下模型说明:

完全竞争状态下:消费者剩余为DPeN,生产者剩余为PeSN 如该行业为一家垄断企业:则消费者剩余变为DPmB,生产者剩余为PmSFB,BFN为社会福利净损失. 在图中,DD和SS分别表示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DD与SS相交于N,并决定市场均衡价格为pe,市场均衡数量为qe,此时,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DPeN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PeSN的面积,二者之和即为社会总福利,即三角形DSN的面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这一面积达到最大,即资源配置效率最高。

假设该行业为一家企业所垄断,根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原则和需求曲线确定的垄断价格为pm,垄断量为qm。此时消费者剩余变为三角形DPmB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四边形PmSFB的面积。

与完全竞争条件下社会福利水平比较,垄断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了四边形PmPeNB的面积,其中,相当于PmPeEB面积的部分转化为生产者的利润,三角形BEN的面积是净损失的部分,而三角形EFN的面积是生产者剩余净损失的部分,三角形BFN的面积是社会福利净损失的部分,也即是资源配置效率上的损失。

三、产业技术进步

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内容:

技术进步是指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所谓合目的性,即指人们对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实现的程度。 对技术进步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硬技术应用的直接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又可分为进化与革命两种形式。广义的技术进步不仅包括硬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的进化与革命,还包括政策、社会和自然条件、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合目的性方面的进化与革命。

 技术进步是企业和产业经营绩效的源泉 企业经营绩效是产业经济绩效的微观基础,二者从本质上说取决于企业的投入量(包括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和自然资源投入等)以及各种投入的效率。在当今社会,各种投入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水平及其应用。  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存在密切的关系

关于市场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没有形成一致观点;关于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一般认为,低进入壁垒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四、产业规模结构效率

当某个行业总产量扩张时,如果能使行业内部的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单位成本,该行业就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

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的实现程度。  主要影响因素:

1. 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即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

2. 市场结构。在集中度过高的产业中,由于存在X非效率以及市场配置的低效率,产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集中度过低的产业中,存在大量未达到最低经济规模要求的企业,导致产业规模结构的低效率。

 衡量某个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 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来反映产业内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

2. 用实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来反映经济规模的纵向实现程度;

3. 通过考察产业内是否存在企业生产能力的剩余来反映产业内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 4. 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三种状态:低效率状态,过度集中状态,理想状态。

五、X非效率

这是美国哈佛大学莱宾斯坦(H·Ieibenstein)提出的概念,是指在垄断企业的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非效率状态。莱宾斯坦X非效率理论主要涉及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市场环境(ME)、企业组织(EO)和经济效率(EE),其中经济效率是市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的函数,即:EE=f(EO,ME)

在变量ME给定(即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变量EE(即X非效率的程度)就取决于为给定EO(即垄断企业)适应环境的情况。在没有压力的市场环境(ME)中,EE的值就不可能是X效率,而只能是X非效率。 X非效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莱宾斯坦教授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但会产生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而且会产生另外一种类型的低效率:免受竞争压力的厂商明显存在超额的单位生产成本。因为这种的低效率的性质当时尚不明了,所以称为X低效率”。 原因:

1. 企业内部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不一致

2. 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速度和质量下降,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3. 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

10.2市场绩效的主要度量指标

 利润率

产业间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利润率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R=(π-t)/E 式中:R为税后资本收益率;π是税前利润;t是税收额;E是自有资本(包括股本或所有者权益)。  勒纳指数

勒纳指数度量市场绩效是通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的计算进行的。其计算公式为: L=(P-MC)/P

式中:L为勒纳指数;P是价格;MC为边际成本。

可以看出,勒纳指数越小,则竞争程度高,垄断程度低,市场绩效显著;勒纳指数越大,则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垄断性越强,市场绩效越差。 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但是却难以反映企业为了谋取巩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经济学家阿巴·P·勒纳(Abba Lerner )1903年出生于俄国的比萨拉比亚,曾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1934年阿巴• 勒纳提出了计算垄断势力的方法,即价格减去边际成本再除以价格的加价率,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勒纳的“垄断势力度”。1944年,阿巴•勒纳在琼•罗宾逊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贸易收支状况是与出口值,而不是与出口量相联系,此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 贝恩指数

贝恩把利润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两种,这样就克服了简单利润率计算所存在的弊端。 会计利润计算公式为:

πα=R-C-D

式中:πα为会计利润;R是总收益;C是即期总成本;D是折旧。 经济利润计算公式为:

πβ =πα -iv 式中: πβ为经济利润;i是正常投资收益率;v是投资总额。 于是贝恩指数公式为:

B=πβ/v

贝恩指数的理论依据是: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超额利润(或者说经济利润),那么一般情况下就表明该市场上存在垄断势力,且超额利润越高,垄断力量越强。可见,贝恩指数代表的是产业的超额利润率,与勒纳指数相比,所要求的基础数据相对比较容易取得,产生系统偏差的可能性就减少了。  托宾q值

托宾(Tobin)q值是衡量市场资源配置的一个指标,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其已公开发行并售出的股票和债券来衡量)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q=(R1+R2)/Q

式中:q为托宾指数;R1是股票的市值; R2是债券的市值;Q是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 若q>1,即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其重置成本,意味着该企业在市场中能获得超额利润;显然,q值越大,该企业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绩效越低。

使用托宾值的优点是避免了估计收益率或边际成本的困难。另一方面,为了使q具有意义,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和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都需要精确的衡量,前者数据容易获得(加总已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市值即可),后者取值就困难得多。因此,这一指数不如其他方法常用。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18 - 2002),美国经济学家,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的贡献涵盖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在诸如经济学方法(econometric methods)、风险理论(risk theory)等内容迥异的方面均卓有建树,尤其在对家庭和企业行为(household and firm behaviour)以及在宏观经济学纯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应用分析方面独辟蹊径。

10.3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已趋完善,但对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

从短期来看,可以把市场结构看成是既定的要素,作为企业市场行为的外部环境,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产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看,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三者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第五篇:第十一章 思考习题

1.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 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

1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丰富内容,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分别反映了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做了新的部署,其中包括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社会建设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上学难、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其次,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包括收人分配关系等),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

最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头脑风暴职场幸福力下一篇:脱贫光荣户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