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范文

2023-11-01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范文第1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调查对象选取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外国语言学类和日语共25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及淮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以“新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检索词查阅相关文献30多篇, 认真阅读并进行整理, 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

利用班级集体活动时间分别向两个专业的254名同学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回收, 其中发放问卷254份, 回收问卷254份, 其中有效问卷240份, 有效回收率94.5%。

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l2007对回收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 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认知程度

关于对新媒体认知了解程度, 从回收的问卷统计结果来看, 非常了解的人有48人, 占20%;比较了解的106人, 占44.2%;一般了解的人有56人, 占23.3%;不太了解的有24人, 占10%;完全不了解的有6人, 占2.5%。这些数据表明, 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认知程度还远远不够了, 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时间时长情况

从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1小时以内有52人, 占21.7%;1-3小时之间的有118人, 占49.2%;3-5小时之间的有34人, 占14.2%, 5小时以上的有36人, 占14.9%。这些收据表明, 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多数集中在1-3小时之间, 在实地走访与学生交谈中也了解到, 多数学生使用新媒体并非用于专业知识学习或者了解国家相关政治事件, 而是用于打游戏、看电影等。据了解, 多数同学使用新媒体的时间集中在上课和夜晚临睡期间, 严重耽误课堂学习和生活作息, 这种状况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 学生经常使用媒体的工具情况

在学生经常使用媒体工作调查中, 168人选择手机, 占70%, 88人选择电脑, 占36.7%, 而选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的共有24人, 占1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学生中的使用率已经远远超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 再加上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出现, 其方便快捷的特性使得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学生的新宠。

(四) 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分析

关于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情况统计, 有152人选择休闲娱乐 (打游戏、看电影等) , 占63.3%;有172人选择生活需求 (网上购物等) , 占71.6%;有126人选择获取资源 (学习资源、查阅资料等) , 占52.5%;132人选择通讯交友 (微信、QQ、微博等) , 占55%。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外部信息, 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 对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已经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新媒体对地方性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铸就新的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综合应用多种手段, 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在国家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今天, 各大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 国家也多次出台相关政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多途径、多方式利用新媒体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之下, 辅导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多种途径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虽然面对面交流与沟通更加直接方便, 但是对于具有个性的现当代大学生而言, 一些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更倾向于网络交流, 交流也更加深入。

(二) 为现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提供新的路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行以及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大学课程多为讲授模式, 而新媒体阶段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多元化发展了, 部分课程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深受现当代大学生喜爱。新媒体时代,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更多的知识, 利用网络课堂 (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生学习网等) 学习。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80.2%学生认为新媒体能够让他们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网络课堂学习也更加方便快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交流QQ群、班级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最新的资料。

(三) 容易导致不良信息传播以及人际交往障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新媒体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是多元化的, 其中不乏一些消极、不健康的信息。[3]现当代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 但是对于网络上个各种信息的真假好坏还缺乏一定的判断力, 尤其是在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 容易失却判断力, 导致其价值取向发生改变, 从而造成价值观念的极度扭曲。

四、新媒体背景下地方性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 正确认识新媒体, 科学合理使用新媒体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近年来, 随着现代传媒形态和传播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 各种校园新媒体不断涌现, 发展速度之快、变化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都远远超过了传统校园媒体。[4]新媒体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而且新媒体已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积极参与构建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二) 定期参加培训学习,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俗话说:“活动老, 学到老”。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要敢于挑战困难, 积极参与新媒体的学习, 熟练运用学生常用的QQ、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工具, 与学生打成一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构要定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或者提供新媒体相关的培训学习活动, 积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养, 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 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一定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避免其价值观发生扭曲。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背景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新媒体讲座或知识竞赛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了解新媒体, 逐步提高学生新媒体的素养, 拒绝不良信息的腐蚀, 让新媒体成为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

五、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到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做为一名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充分了解和合理利用新媒体是其职业所在, 科学合理引导现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将其培养成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摘要: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现状进行深入调研, 并在调研的基础之上分析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参考文献

[1] [3]张洁.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 2016, 15 (4) :18-21.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范文第2篇

本大纲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院校日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并结合天津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的日语专业本、专科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实际而编写的。

一、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是零起点的天津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日语专业本、专业

1、2年级的学生。

二、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安排及教学时数

基础阶段教学为两学年。每学年一般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周数平均为17周。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明确教学量,将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第1学年和第2学年。

第一学年

课堂教学每周应不少于14学时,总时数至少为476学时(17周×14学时/周×2学期)。 第2学年

课堂教学每周应不少于12学时,总时数至少为408学时(17周×12学时/周×2学期)。

四、教学内容

基础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句型、功能意念等6个项目。 (一)语音

语音教学包括语音和语调两部分。

第1学年

语音:1.清音、浊音、半浊音、拨音的发音;促音、长音、拗音、拗长音的发音。

2.元音的无声化;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3.单词中的发音辨析。

4.日语发音的特点。

语调:单词的声调、各类单句的基本语调。 第2学年

语音:语流中的发音和语音知识。

语调:各类单句、复句的语调变化;句子重音;朗读技巧;会话中终助词的语气。

语音阶段的具体内容,请参看附表—“语音表”。 (二)文字与词汇

掌握日语的假名和汉字两种文字,并能用罗马字标记假名和汉字。

中日两国共同使用汉字,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方便条件。但是,无论读音、书写还是词义,日语中使用的汉字与汉字中的汉字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正确使用日语汉字是非常重要的。

文字的数量与要求:日语词(2676个,48.66%),汉语词(2469个,44.89%),外来语词(258个,4.69%),混种语(97个,1.76%,),合计5500个(100%). 参照《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附表二—“词汇表”。

词汇是基础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第1学年所学词汇约为3000个,第2学年应达到5600个。

(三)语法

语法包括基础语法的主要内容,指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第1学年

词法:词的分类、意义及基本用法。

句法:各种单句的结构和用法;日语的句子成分。 第2学年

词法:第1学年尚未学到的各类词;敬语的用法;时、体、态等。 句法:一般复句的分析及使用。 语法教学的具体内容, 参照《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附表四—“语法表”。 (四)句型

句型的具体内容, 参照《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附表五—“基础句型表”。 (五)功能意念

功能意念的具体内容参照《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附表六—“功能意念表”。 (六)社会文化

对象国文化知识,既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又与语言规则有着密切关系,教学中应当渗透涉及。

五、教学要求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日语语音、文字、基本词汇、基础语法以及基础句型、功能意念的内容,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六、教学原则

(一)语言基本功训练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必须很好地掌握忽然使用语言。因此,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基础阶段教学的中心。

基本功训练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等)的训练。

1. 语言知识:

语音:

第一学年: A.正确掌握各种音节的发音。B.加强清、浊音和拨音的发音训练。C.声调、语调基本准确理解句子重音。

第二学年:A.在语流中发音清晰、准确。B.语调自然,掌握句子重音。C.辨别外来语中出现的特殊音节。

文字:

第一学年:A.准确认读和和规范书写假名国、汉字,掌握汉字1302个。B.严格区别汉语汉字和日语汉字的意义。C.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及文字表中的数字、符号等表记。

第二学年:A.在第1学年的基础上,增加汉字305个,累计掌握汉字1607个。B.掌握日语罗马字的标记法。C.假名、汉字和其他符号的要求同第1级。

词汇:

第一学年:掌握约3000个单词的主要词义及少量常用词组的用法。

第二学年:在第一学年的基础上,累计掌握约5600个单词的主要词义。掌握少量常用词组的用法。

语法:

第一学年:掌握下列语法内容:所学各类词的概念及主要用法。句子的基本形式、种类、成分。语序及语体。

第二学年:掌握下列语法内容:时、体、态。复句的种类及结构。敬语的一般表达方式。

2.语言技能:

听:

第一学年:能在语流中正确辨别各音节。能听懂课堂用语和一般的日语讲解。能听懂 和所学课文难度相同的听力教材及录音材料。能听懂以学校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一般性谈话,理解准确率在80%以上。能听懂语速每分钟为200-220个字,生词不超过10%无新的语法现象的听力材料,听两遍后要求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情节,理解准确率在75%以上。 第二学年:能听懂日语讲课及与所学课文难度相同的听力教材或录音材料。能听懂日本人用普通话以正常速度做的一般性讲演或简单的报告,理解准确率不低于65%。能听懂语速每分钟240-260个字,生词不超过10%的原版听力材料,听一遍后要求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情节,并能辨别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理解准确率在75%以上。能听懂我国际电台的对日广播中的新闻和文化节目的主要内容理解准确率不低于60%。

说:

第一学年:能较流利地进行课堂会话、回答问题及简单的生活对话。能就课文内容或听懂的材料进行回答、复述。就所熟悉的话题,稍加准备可做1-2分钟连续民言,语速每分钟不低于100-120个字,基本上能表达思想。以上各项要求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表达基本得体,无重大语法和用词错误。

第二学年:能就课文或听懂的内容进行问答、讨论。能同日本人进行一般性的交际和事物性交谈。就一定场面,略经准备,能做2-3分钟的即席发言,语速每分钟不低于120-140个字,能较好地表达思想。以上各项要求语言校流利,表达得体,语音语调正确、自然,无大的语法和用词错误。

读:

第一学年:能较流利地朗读所学课文及同等难度的课外读物。语音语调正确,断句准确。能读懂生词不超过10%,无新的语法现象的阅读材料,阅读速度每分钟不低于160-180个字,要求理解主要内容,抓住重要情节,理解准确率在80%以上。借助工具书,能阅读日本民间小故事,要求抓住主要和情节,理解准确率在80%以上。

第二学年:能流利、准确地朗读所学课文及同等难度的文章,语音语调自然,吐字清楚。能读懂生词不超过10%的日文原文,阅读速度每分钟不低于180-200个字,要求掌握主要论点,了解中心大意,理解准确率为80%以上。借助工具书能阅读日文书刊,要求领会文章大意,理解准确率在75%以上。

写:

第一学年: 能听写与课文程度相当的短文,念3遍,语速每分钟为100—120个 字,准确率在85%以上。 在课堂上,能根据要求笔头回答问题。能用日语记日记和写简单的书信。根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能在1小时内写出400—600个字的短文。以上均要求书写规范,格式正确,文理基本通顺,注意词语的搭配、使用、语法和用词无重大错误。

第二学年:能就听懂或读懂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或缩写。能定一般的书信、履历或填写表格。对讲课或内容较熟悉的讲演或讲话,能用日语记录三分之一大意,内容合乎实际。 根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能在1小时内写出600-800个字的文章。以上均要求格式正确、书写准确,语言较流畅,能够较合理地搭配使用词语,条理较清楚。语法和用词无大错。

掌握好语言基本功是具备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也是高年级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条件。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制定科学的进度,明确语言知识范围和难易程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重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口语和书面的交际活动。

(二)理解与表达

语言交际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恰当地加以表达。理解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获得信息。理解的手段是听和读,通过听和读可以大量吸收丰富的语言材料。而理解能力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基础阶段必须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基础阶段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方式和技能。表达是发出信息,表达是否确切、流畅、得体,可以反映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还必须十分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听、说与读、写

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在语言交际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基础阶段教学应重视听、说训练,培养口头交际能力。因为语言首先是有声的,日常交际主要通过口头方式进行。只有有较高的听说水平,才可能有接受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基础阶段的听说训练也将直接关系到高年级阶段语言水平的提高。

但是,日常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是以书面形式进行的,书面表达更需要准确、通顺、简洁和富有逻辑性。因此,不能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读、写能力的提高还会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

(四)语言基础与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语言知识(指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和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因此,基础阶段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和已掌握的语言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逐步熟练。

在教材和教法方面,采取相应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等,利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将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各种日常环境中交流思想的能力。交际除要求语言运用能力外,还要求社会文化理解能力,而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又是多方面的,在有利于语言运用的前提下,教学中适当加入社会文化的内容。

七、教材 主要教材:《新编日语》1.2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辅助教材:《新编日语》练习册及同等水平试题 学生课下推荐阅读书目: 《标准日本语》初级1.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日本语基础》

《初级日本语》(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日本语教育中心编)

八、测试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范文第3篇

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英语学科教学论),校级精品、优质课程8门;具有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成为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方向;一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和两个校级教学团队;英语专业是学校特色专业。

2.以教师教育特色彰显为亮点,积极创造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教师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6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5项,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10项,2个教研项目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教师先后在《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外语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全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80余篇,出版专著(含教材)10余部;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承担了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置换培训项目。近5年,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全国各级各类专业大赛,有30人次获得各种荣誉。

3.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立足点,积极创造创新实用型人才的育人环

境,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

三十多年来,我们先后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质量较高、能彰显学校师范教育特色、深受社会欢迎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有近百余人已成为教授、博士,10余人成为特级教师,8人成为中学校长,80余人曾留学于美、英、法、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著名大学。10余名毕业生现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北省重点中学有三分之一的骨干英语教师出自我院,呈现出“基础厚、后劲足、上手快”的特点。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代表有:78届毕业生廖美珍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79届毕业生王晓梅,曾任黄石二中(省重点中学)校长、黄石教育局局长、湖北师范学院副院长,现任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84届毕业生余盛明博士,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副院长。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范文第4篇

第一条: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和学生会(以下简称团委学生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学生组织。

第二条:团委学生会承认《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重庆市学生联合会章程》以及《西南大学生学生会章程》。

第三条:团委学生会接受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部委员会领导,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第三条:团委学生会秉承“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以“继承、改革、创新、发展”为工作方针,“严谨、务实、开拓、求真”为工作原则,在“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工作机制中,倡导和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第四条:团委学生会的愿景是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学生优秀服务团队。

第五条:团委学生会的理念:服务同学、提升自我、追求卓越。

第六条:团委学生会积极开展同其他院校、学生社团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交往。

二、团委学生会成员

第八条:凡已取得学籍的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籍学生(留校察看处分期间者除外),承认本会章程并经申请审核,可以成为团委学生会成员。

第九条:凡团委学生会成员在任期间需退出团委学生会组织的,须提前一周向本部门部长提出书面申请,经确认后方可退出。部长及部长以上成员如需退出,须提前半个月提交书面申请,经主席团审议和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工作组批准,方可退出。

第十条:非团委学生会成员或已经退出团委学生会的个人不得擅自以团委学生会名义从事各类活动。

第十一条:团委学生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团委学生会成员对团委学生会工作有参与、建议、批评的权利。

团委学生会成员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团委学生会成员有参加团委学生会主办或与其他组织联办的各项活动的权利。

团委学生会成员经过批准有利用团委学生会提供的一切设备和便利的权利。

团委学生会成员有向团委学生会上级领导机构反映,或通过团委学生会向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成员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问题和改进建议、措施的权利。

团委学生会成员有遵守团委学生会章程,执行团委学生会决议的义务。

团委学生会成员有维护团委学生会名誉和权益的义务。 正在执行团委学生会各种项目的成员,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擅自退出。

三、日常工作制度

第十二条:考核制度

团委学生会主席团对各部长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例会出席情况,对团委学生会工作的支持和参与情况,各部内部的团队建设情况。

各部成员由该部部长考核,内容包括:大会出席情况,对团委学生会工作的支持和参与情况。

主席团成员的考核,由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工作组进行。 主席团成员和各部部长均受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监督。 第十三条:奖惩制度

凡团委学生会成员,在团委学生会工作期间工作认真负责,考核优秀的,将给与一定的奖励。工作出色的成员,团委学生会考虑向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工作组推荐申请奖学金或其他奖励。

无故不完成团委学生会的各项工作,或违反团委学生会章程、损害团委学生会声誉的成员,团委学生会有权对其进行批评直至开除出组织。

第十四条:会议制度

团委学生会定期举行主席团例会和部长级例会;视情况需要,不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和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大会。

团委学生会各部门例会由团委学生会各部长召集,参加者为团委学生会成员,视需要可邀请其他人员参加。一般情况下应每周进行,如遇特殊情况(如团委学生会活动繁忙期间或考试期间),可酌情增加或减少例会次数。

团委学生会部长级例会有团委学生会主席召集,参加者为主席团成员和各部部长,视需要可邀请其他人员参加。一般情况一个月举行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如团委学生会活动繁忙期间或考试期间),可酌情增加或减少例会次数。

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大会由团委学生会主席召集,参加者为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团委学生会大会应保证每学期举行一次。

团委学生会各项会议会期一旦确定,会议组织者应迅速拟定会议议程并通知与会者,参与人员不得无故缺席。如有特殊原因,应当向会议召集人请假,得到批准后向会议组织者说明。

各项会议期间,会议召集人应当指定人员进行会议记录,并在会后将会议记录形成电子文档,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分发给相应人员。会议如形成决议的,会议召集人应

当及时将决议或会议产生的行动方案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传达到个人。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范文第5篇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及就业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本文拟从师范生专业特长及其形成的就业竞争力入手,探析当前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从政府策略扶持、学校学生培养策略变更、学生自身综合实力提升三方面提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师范生;竞争力;提升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校在校生的数量持续上升,这就意味着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攀升,但社会的刚性需求与就业岗位的提供却并未同比例提高。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近年来,相较于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和专业应用性、实操性较强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专业趋向分工细致、知识面相对狭窄、就业渠道单一的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愈发突出,这一问题也成为地方院校就业策略探讨的热点。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基础教育从业者的主体。但随着中小学学生数量的减少、乡镇小学的合并、教师人员的合流以及大量非师范专业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等因素,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壁垒逐年增加。那么,如何开拓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何提升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高效实现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成功就业都将成为我们思考的主题。

一、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体到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来说,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知识、教育实践能力、思想观念。知识主要涵盖的是师范专业所普遍提及的专业知识,即为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新课改知识等。这些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础竞争力,是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首要核查与看中的。教育实践能力被称为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形成的可迁移能力,它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外活动设计能力等相关教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这些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硬实力,也是教师职业个人魅力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观念作为师范专业毕业生的特色竞争力,主要指教育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等,这些是用人单位考察录用的重要指标,亦为个人软实力。

二、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失的成因分析

受院校扩招、人口分布政策调整、教师资格认证、教师从业要求提升等因素影响,教师职业竞争压力逐年增大,而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却在急速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原因:教育类人才市场供大于求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入校人数剧增,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师范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不断突破报名新高,这使得师范专业毕业生的供应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前些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当前适龄中小学生人数递减,教师需求并未呈现相应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教育部改革的进行,非师范专业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限制条件得以放宽,非师范专业学生也提高了其加入教师队伍的意愿,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师范属性的壁垒,使得师范专业毕业生失去了其一直独有的就业保护,从而使得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系数增加,教育市场呈现教师需求与岗位需要“供大于求”的现象。

2. 学校培养方案的更迭时差性:师范专业培养方式滞后于教育实际需求

随着教育政策的变更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师范专业毕业生由最初的国家包分配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的基本平衡,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供大于求现状,师范专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加之部分高校师范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改革不够、适应新时期教育背景的理念变更不及时,使得教育目标单一、教育手段简单、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脱节,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法掌握学科前沿的教育实践方式及教育理念,从而难以夯实基础,造成个人能力与实际需求的较大偏差。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已逐渐展开,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鉴于地域差异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地方师范类院校还在实行以理论基础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实操性训练与指导。为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各地方师范院校会安排学生进行12周至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但是由于学生的实习单位不集中,指导教师资源储备欠缺,学校与教学实践单位的沟通有限,不少实习单位将实习生当作“免费劳动力”使用,缺乏系统且实际的训练与指导,更不用说进行模拟“岗前培训”,部分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并未真正实现其价值意义,仍然缺乏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的足够演练与体悟,训练效果有限。

3. 学生个人认知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进之前,师范专业毕业生很少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各学校通过招聘、选推等方式基本能够解决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然而,部分学生的意识却并未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而转变,在校期间并未充分完成自我的身份认知,对于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缺乏计划,既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不重视对自身能力、兴趣的培养,更不愿意参加校园内的各项活动,眼高手低,心浮气躁,不听教师的劝导。在就业过程中,未能深刻意识到“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过程,盲目跟风,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愿意到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从教,不愿意到没有正式编制的单位执教,老旧的就业观使得很多在校生错失就业良机,无法顺利就业。

三、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压力,地方院校師范专业毕业生应清醒地意识到就业现状的现实,努力提升自我职业竞争力,熟悉学校就业策略,转变个人就业理念。

1. 学校举措

作为师范生培养基地,各地方师范院校应明确现今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院校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就业市场现状,各地方高校应着眼于未来,紧密结合高校转型的大趋势需求,探析人才市场所需求的教育行业人才,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政策上提升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关实践数据显示,现今用人单位选取人才的标准已不再唯成绩论,而是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养。各地方院校应打破单一专业设置壁垒,鼓励多学科、跨学科学习,改善老化的课程设置,加大选修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合理增加素质拓展的相关课程,加强应用类课程的课时比例,鼓励学生进行兴趣课程的跨院系选修,从而有效拓展其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各地方院校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兴趣尝试,引导学生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坚持师范特色教育,加强知识、技能、理念、实践四方面培养,并引导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培养在校生的职业意识与技能,并进行求职技巧的相关训练。

2. 个人举措

在校大学生应加强职业学习,适应时代变化,正确判断就业形势与自身特长,努力强化自身素养,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首先,在校生要不断努力学习,克服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等坏习惯,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与实践活动,不断发现自身问题,改正问题,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作为教师储备力量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师德情操与个人素养,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在校大学生还应该培养良好的正面情绪,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处理好自己与同学、朋友以及世界的关系。最后,认清自身职业位置,克服怕苦、怕累、怕贫困的三怕情绪,通过对自身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的深度分析,努力制订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为自身的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3. 政府举措

政府是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顺利实施的保障者。针对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与教育实际,政府应制定实施有利于师范生就业的举措,诸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政府应考虑西部地区实际,鼓励学生扎根西部,服务基层,避免就业“挑肥拣瘦”现象的深度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教师职后培训、进修等机会加强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归属感,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情怀。

通过以上举措,希望可以提高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改善当前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赵志川,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高俊民,赵硕.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人民论坛,2013(10).

[3]王艳,王辉. 正视大学生从众心理与其有效利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1(12).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6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世纪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发展前景的研究”(项目编号:244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琳(1982— ),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与教师职业发展;许米玛(1998— )女,浙江杭州人,咸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范文第6篇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职业倦怠是其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过程十分常见的现象。在过去的40年中,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者对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职业倦怠会对个人以及组织产生不利的影响, 例如, 降低组织效率、增加离职率以及员工的缺勤率。Freudenberger (1975) 首先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个概念, Maslach&Jackson (1981) 采访了从事服务行业的员工和护士, 将职业倦怠定义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的综合反应。这种现象在高校教师中较为普遍, 如范琳, 杨杰瑛 (2015) 强调高校教师出现倦怠主要表现在一是平庸感增强, 精神没有寄托, 特别是只从事教学而不接触科研的高校教师更为严重。二是缺乏对工作的热情, 满足于完成任务, 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 不愿意接纳学生, 无视学生的情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三是存在低个人成就感, 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张庆宗 (2011) 提出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因为教师对学生高付出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教师教学工作的重复性与创造性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学工作与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师教学工作与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师的劳动报酬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张霞, 王林雪 (2013) 认为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人格解体,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个体性别无关, 但与教师年龄、教龄、职称和学历显著相关。

近几年,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 他们不仅要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任务, 还要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 作为特殊职业和典型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 是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 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学质量、学生成绩、校风及教师队伍稳定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较之其他行业, 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会更大。目前笔者收集的信息了解, 大部分研究职业倦怠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公办高校, 而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还比较少, 特别是针对小语种教师的研究更少。因此探究高校小语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及其干预策略, 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均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校小语种教师, 主要分布在东方语言学院和西方语言学院, 涉及日语、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及法语等语种。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 问卷包含:基本信息和职业倦怠。基本信息部分涉及小语种教师性别、教育背景、工作年限和职称;职业倦怠部分采用倦怠测评量表MBI-General Survey (MBI-GS) , 主要测试样本教师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量表采用6点计分法, 要求测评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分别用“0-6”表示事件发生的频率, “0”表示“从来没有”, “1”表示“几乎没有”, “2”表示“有时”, “3”表示“经常”, “4”表示“总是”, “5”表示“每天”。

调查问卷共发放50份, 回收48份, 回收率为96%, 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观察样本教师的性别、教育背景、工作年限和职称是否对职业倦怠三个维度有显著差异。

3 调查结果与讨论

3.1 性别、教育背景、工作年限和职称与情绪衰竭维度

从表1中得出结论, 小语种教师的工作年限和职称对情绪衰竭有显著影响 (p<0.05) 。工作年限和情绪衰竭呈负相关, 即工作年限越长情绪衰竭越不严重;而职称和情绪衰竭呈正相关, 即职称越高情绪衰竭越严重。性别对情绪衰竭没有显著影响, 因为选取样本女性教师多于男性教师, 所以在样本的选取上不具有性别的代表性导致这一结果。

3.2 性别、教育背景、工作年限和职称与去个性化维度

从表2中得出结论, 小语种教师的教育背景、工作年限和职称对去个性化有显著影响 (p<0.05) 。工作年限和职称与去个性化呈负相关, 即工作年限越长, 职称越高去个性化越严重;而教育背景与去个性化呈正相关, 即学历越高去个性化越严重。取得博士学历的小语种教师要面对更多的教学科研任务, 工作年限越长的教师在业务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上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3.3 性别、教育背景、工作年限和职称与低成就感维度

从表3中得出结论, 小语种教师的教育背景和职称对低成就感有显著影响 (p<0.05) 。教育背景和职称与低成就感都呈负相关, 即学历和职称越低, 越没有成就感。这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对小语种教学理论研究不够, 课堂缺乏趣味性、互动性, 学生们不愿学, 从而导致教师的成就感低。教师的工作日常工作是教学, 学生成绩不理想, 也很容易造成教师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 感到没有价值。

4 缓解高校小语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4.1 教师个体层面应对策略

教师个人是专业发展的主体, 教师个体要从加强职业规划、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坚持终身学习等方面进行改善;关注自我更新, 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适应环境变化,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从而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树立教师角色意识, 增强自信, 平时注重心理调节, 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适当释放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注重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2 组织层面应对策略

增强高校服务机构的职能意识, 让教师形成强烈的归属感。特别是在每年新教师入职期间, 因为他们刚融入学校不久, 无论在工作上或是在生活上必定会对新环境产生一段时间的不适应, 作为教师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座谈会、慰问、开展融入活动等形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生活。

高校要改进教师管理和评价体制, 建立科学合理考评体系,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提高管理水平, 切实维护教职工权利, 为教职工谋福利,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进, 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对于教师提出的意见如无法转正和晋升、考核压力过大等, 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 进一步帮助他们缓解职业倦怠。

摘要:文章借鉴了国际通用职业倦怠测量工具, 对高校小语种教师的职业倦怠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语种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以上研究结果, 提出解决小语种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民办高校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决策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小语种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张霞, 王林雪.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

[2] 张庆宗.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外语, 2011 (4) .

[3] 范琳, 杨杰瑛.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探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外语教学, 2015 (3) .

[4] Maslach, C., &Jackson, S.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 (2) , 99-113.

上一篇: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表范文下一篇:男人必看的十部电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