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范文

2023-09-23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范文第1篇

一、招生计划

广西大学2019年计划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260人左右(最终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我校公布的《广西大学2019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所列各专业招生计划数包含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选拔及普通招考录取人数,录取时根据生源情况适当微调。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能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报考方式

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普通招考。

四、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报考博士生

(一)硕博连读生的考核办法请查看《关于我校2019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的通知》。

(二)申请审核制博士生的考核办法请查看《广西大学2019年申请审核制博士研究生选拔工作的通知》。

五、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学历学位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在获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国外留学的考生须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并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后方可报考);

(2)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2019年9月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3)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满6年(到录取年的 9月1日),可按照同等学力资格 报考(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者,须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 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含2篇),或近5年内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

4.身体和心理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

5.有两名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意见(须加盖专家所在单位公章);

6.2019年我校原则上不招收定向博士生。特殊情况需送培单位提前与我校研招办协商。

7.现役军人报考,须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8.凡在2018年博士生招生考试中作弊的考生,2019不允许报考。

六、报名方式及程序

2019年我校博士生招生一次。所有考生必须在网上报名,我校将采用网上报名和现场资格审查相结合的形式。

1、网上报名

(1)报名时间:普通招考考生在2019年1月19日至2019年2月20日。 (2)报名网址: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 ),进入 “博士网报”页面进行网上报名,按照网上报名说明和网上报名步骤报名,按要求录入本人各项真实信息(须认真校对各项信息,特别是身份证号码、相关考生的注册学号、硕士及本科阶段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编号),请考生务必牢记网上报名号和密码。

(3)在网上报名期间,考生个人信息及报考信息在未提交前可自行修改,提交后不能再更改。

(4)网报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2、缴交报考费

根据桂价费函[2012]568号文,普通考生需交报考费360元(含初试、复试费),同等学力考生交报考费540元(含增加的3门科目考试费),跨专业加试考生交报考费480元(含增加的2门科目考试费)。跨专业是否需要加试,请查看广西大学2019年博士招生目录各专业学科备注栏或者咨询招生学院。

报考费采用网上交费的方式,支付报考费后,不予退款。 网上交费时间:2019年2月26日—2月28日

登录广西大学主页→点击“财务管理”→点击“广西大学缴费平台”→进入广西大学缴费平台(或者直接登录http://cwjf.gxu.edu.cn/),用户名:身份证号,密码:网报号,按提示进行缴费。

3、送交报名材料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必须将报名材料寄(送)至我校研究生院招生办审查。 (1)现场受理时间:2019年3月12-13日,工作时间: 8:30-11:30、15:00-17:00。 其他时间不受理现场提交博士报名材料。

(2)现场受理地点:广西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外地考生(函报)可采用EMS、顺丰快递方式邮寄报名材料,报名材料收取时间为2019年2月22日至3月2日,截止时间以寄送地邮戳为准。

研招办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邮编:530004,联系电话:0771-3231243。 (3)考生应送交的报名材料包括

①《广西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②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报考定向就业(在职定向)的考生,还须工作单位在“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意见”栏内,注明“同意报考定向就业”并加盖公章;

③两份《广西大学报考攻读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级专家,须加盖专家所在单位公章,涉及广西大学可加盖专家所在二级单位公章),未加盖公章的推荐书无效;

④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成绩单(同等学历提供本科成绩单),须加盖公章(应届硕士研究生加盖研究生管理部门公章,在职人员从本人单位人事档案或毕业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加盖档案部门公章);

⑤本科、硕士的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研究生证复印件及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且必须在入学时补交硕士学历、学位证书的复印件),原件备验;

⑥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原件备验);

⑦同等学力者须提交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核心刊物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原件、科技奖励、重大课题等证明材料(须经所在单位盖章);

⑧获得境外学位的考生,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认证证书复印件和第一学历、学士学位证书复印(原件备验);

⑨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须将《报考2019年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加盖所在省教育厅的民教处公章)在网上报名截止日期前寄送至研招办。

⑩学历学籍认证材料;

凡具有本科或硕士毕业证的考生学历信息在报名系统学历校验未获通过者,须提交《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者学历认证书面报告原件和复印件。

全日制应届或在读硕士生学籍校验未获通过者,须提交《学籍认证报告》。 (学籍学历查询及认证网址:http:///)

七、资格审查及下载准考证

(1)考生必须如实、准确提交报名信息并认真核实。如发现考生有弄虚作假行为,将取消考生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

(2)通过资格审查并已交纳报名费者,可在考试前一周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网报,用本人网报号和身份证号,下载《2019年广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准考证》,凭“准考证”和本人“居民二代身份证”参加初试、复试。

(3)未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缴交的报考费不予退款。

(4)寄送报名材料(函报)考生参加初试时,提前一天携带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到研究生院招生办进行资格审查补验。

八、考试时间、地点及考试内容

博士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1.初试时间:2019年4月19日至21日。

2.初试地点:详见《2019年广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准考证》。 3.初试科目:

初试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每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考试时间均为180分钟,初试科目为:

①政治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者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可免试,同等学力考生必须考政治理论)。

②外国语。外国语考试不考听力(听力测试在复试中进行)。 ③业务课1 ④业务课2 具体考试科目见《广西大学2019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4.复试:初试后进行复试

(1)时间:初试结束后,4月21-23日进行,具体时间由学院安排。 (2)方式:由各招生学院组织安排,具体复试时间、地点、要求可向报考学院咨询了解,复试一般采用笔试、面试、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及实验操作等多形式结合的方式。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者在复试时还要加试(笔试)两门报考专业的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加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八、体检

1.时间、地点

4月

19、22日上午8:00---11:30考生持考试准考证、居民身份证及近期免冠正面一寸彩色证件照一张,自行到广西大学东校园校医院体检,体检考生上午需空腹抽血检查, 体检完毕将体检

1、2回执单交回二级招生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不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已参加毕业体检的我校应届硕士研究生可免检。

2.体检标准

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九、录取

对初试成绩达到我校录取基本要求者,我校将根据初试和复试综合评定的总成绩排序,结合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坚持德智体美全面衡量的原则,择优录取。

复试不及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博士研究生报考、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我校原则上只录取非定向博士生,定向培养单位须提前与我校订立协议,获得批准后才可录取。

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必须将人事、组织关系转入学校,全脱产学习。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落实就业去向。

人事档案、工资等关系不转入我校及攻博期间不脱产的非定向考生不能申请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和科研资助金。

考生应慎重选择报考类别,报考类别应与录取类别一致。最终录取类别选定将不能修改,由此造成不能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应届硕士毕业生考生入学时(2019年9月1日前)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

十、学制与学习期限

我校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十

一、学费及奖学金

考生的报考费、体检费、食宿费自理。

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助学金外,免交学费,从博士生导师上交学校培养费中每月发放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2000元助研劳务费(学制年限内按每年10个月发放)。

我校构建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生奖助体系。

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3000元(限非定向生且人事调档转入学校)。

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励比例70%,奖励标准每生每年10000元,二等奖励比例30%,奖励标准每生每年8000元。

另外,特别奖励农林学科研究生优秀生源,具体奖励办法请查阅《广西大学农林学科研究生优秀生源奖励办法(试行)》

其他还有优质生源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不再一一说明。 十

二、其他说明

1、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我校 2019 年计划招收 3 名,学历要求为:往届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拟录取该计划博士生须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必须在报名前到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教育厅民教处办理报考资格确认手续。

2、根据《广西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定办法》(修订)(西大研〔2018〕57号)文件规定:原则上只招收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不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培养师资需要招收的高校教师,要求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脱产学习,直至完成博士生学位论文。

导师负有博士生监管责任,有权要求博士生全日制脱产学习,还需保证博士生不在社会兼职。否则,一经查实,将停发或扣发博士生科研补助,同时追究导师责任(停止该博士生导师5年招生资格)。

3、考生在报考前应主动与报考导师取得联系,适时了解该导师招生计划和普通招考名额。

博导的联系方式请登录广西大学主页教师信息网查询或查看博士招生专业目录。

3月中下旬广西大学研究生院网页上将公布2019年各招生专业普通招考名额,

4、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考生可直接与报考学院研究生办联系咨询。

5、我校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参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详情可登录国家留学基金委查询。

6、考生报名前应认真阅读我校招生简章以及报考条件,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考试和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7、考生如被我校和外校同时录取,必须将有关情况在6月1日前告知我校,否则在上报教育部时发现被重复录取,后果由考生负责。

8、绝不允许考生同时报考硕士和博士或同时拥有硕士和博士双重学籍,发现此类情况将按取消学籍处理。

9、请考生及时留意广西大学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和报考学院网站上有关博士生招生导师、报名考试、成绩发布、复试通知等信息。 十

三、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10593 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530004 电话:0771-3231243 网址:http://→招生就业→研究生招生

广西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8年11月 请考生注意上网查看。

特别提醒:

1、网上报名录入信息时请参照博士报名库表结构里的字段说明认真填写本人的所有信息(不得为空)。涉及本科毕业、学士学位、硕士毕业、硕士学位的单位名称、证书编号、毕业或授予学位年月必须如实填写,并与毕业证、学位证、《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完全一致!

2、注意所有证书编号不要填成证书制作的流水号!

3、涉及硕博连读生、全日制应届硕士生填写的学号必须与学生证(或研究生证)上一致。

4、应届硕士研究生网报注意:

a (考生来源码)KSLYM:须填11 应届硕士; b (学历码)XLM:须填2;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背景;教育机会获得;博士教育;海外留学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06

基金项目:北京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战略发展基金。

作者简介:刘凌宇(1995-),女,陕西榆林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凯,通讯作者,北京大學教育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一、引言

在对所有可获得数据的工业化国家或正在工业化国家进行分析后发现,“谁获得了教育”意味着“谁将会走在最前面”[1]。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受教育机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①;2017年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263.9万人,是20年前的14.9倍②。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290万,较2018年增长21.8%③;另外,近年来,出国留学已经成为硕士毕业生除选择直接工作、在国内升学外的第三条重要出路[2]。自1978年以来的40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585.71万人④。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高校,2017年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分别占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升学总人数的40.96%和36.43%⑤。

不可否认,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本科文凭贬值及经济增长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成为个体获得体面职业的重要前提,对社会分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3]。在全球化时代,博士学位获得者已经成为国家培养的高级战略性人才。随着就业方向的多元化[4-5],博士学位获得者在非学术职业领域越来越多地扮演着知识创造、传播及应用的关键角色[6],足以直接影响到一个行业、领域甚至国家的创新与进步,对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也肩负重任[7]。

目前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总人数持续增长。那么,究竟是谁接受了博士教育?作为教育公平问题所关注的焦点——家庭背景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家庭背景对个体选择读博地点(国内或海外)有何影响,我国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去向何方?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第一,博士生作为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提高其培养质量的第一步是能够吸引优秀的学术人才入学,这就要求必须打破选拔阶段可能存在的出身背景歧视,以营造客观公平的学术环境。第二,教育公平问题是教育社会学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由于教育所具有的累积性特征,教育阶段越高,家庭背景的作用可能变得越隐匿和封闭。尤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社会阶层流动下家庭背景对博士生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识别。第三,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加快了人才在全球流动的速度,分析讨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流出对我国人才战略制定与培养体系的健全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学者就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获得问题进行了讨论[8-11]。但针对博士教育阶段的研究尤显不足,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尚未达成研究共识,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重点转向研究生教育[12]。本文试图利用2017年全国学术型硕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用实证的分析方法探索性地回答以下问题:(1)家庭背景对个体继续接受博士教育是否具有影响?如果存在影响,影响机制是什么?(2)家庭背景对个体选择在国内或海外读博的决策具有何种影响?

二、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设

教育公平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谁获得了(更好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幅扩招,学者对教育机会获得的研究从“进入大学”转移到“大学之后”,即研究生阶段[13],但对博士阶段的单独关注还十分有限。已有研究对研究生升学问题的关注大致集中在人口学变量、社会经济背景、学业成就等方面[14]。其中,家庭背景对个体教育发展的影响已经被多次证明[15-16]。这种影响在不同国家代际传递的社会不公平中都扮演着中心角色[17-18]。

“最大化维持不平等假设”(MMI)认为,即使高等教育大量扩招,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仍然会产生持续影响。只有当拥有大量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在某一级别的教育中达到饱和时,这一级别的教育不平等才会下降[19]。中国高等教育在优势阶层尚未达到饱和,所以家庭背景依然在造就教育机会的阶层差异[20]。同时,“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EMI)认为,即使某一级别教育达到饱和,优势阶层也会通过维持更高级别的教育获得可能性和占据含金量更高的教育机会来有效维持教育的不平等。与MMI假设相比,EMI更加关注同一级别教育的分化现象[21]。在获得不同质量、不同专业学科的高等教育方面,家庭背景同样发挥着重要影响。

这种观点得到了国内外大量学者的佐证[22-26]。如,杨东平通过对比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部分高校硕士与博士生的家庭背景构成,发现较低阶层子女在研究生阶段的优势已经逐渐消失。优势阶层可能会设法占据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进入更好的大学。同时,家庭所积累的不同资本类型可能影响着个体对于学科志向的选择。

随着我国本科与硕士教育规模的扩大,接受博士教育可能会成为优势阶层保持其地位身份的途径与手段。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还会表现在质量方面。笔者由此提出第一组假设:

H1:家庭背景越好的硕士毕业生,越有可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H2:控制院校类型后,家庭背景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直接影响会降低甚至消失。

H3:控制专业分布后,家庭背景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直接影响会降低甚至消失。

李忠路的“减弱的不平等”预测认为,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家庭背景对于个体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在不断弱化。一方面,教育阶段的上升必然伴随着筛选行为的增加。弱势阶层的不断淘汰,使得各阶段参与入学竞争的个体及其家庭出现同质化,而这种同质化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家庭背景的影响[27-28]。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竞争与个体地位的获得会更多依赖于教育水平、学业成绩等能力标准,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作用会不断弱化[29]。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其本身非常强调个体的学术能力与知识创新,选拔过程也具有较高且硬性的“门槛”,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家庭背景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第四项假设:

H4:学术表现越好的硕士毕业生,越有可能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相比于“誰获得了教育”,教育公平也同样关注“谁获得了更好的教育”。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让子女去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海外学历相比国内学历具有更高的竞争力。这不仅取决于大众对海外名校的推崇,更来自于出国留学的高录取门槛、高素质要求及其背后的高求学成本。依据教育理性选择理论[30],海外读博的成本远高于国内读博(时间成本、生活成本、教育成本等),需要承担的教育风险更大。相对于一般家庭,家庭条件更好的硕士毕业生更能负担海外求学的成本,即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可能成为优势阶层维持其地位声望的重要途径。由此,本研究提出第五项假设:

H5:家庭背景条件越好的硕士毕业生,越有可能去海外攻读博士学位而不是在国内。

三、数据、变量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年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与跟踪调查”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与跟踪调查数据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以院校(培养单位)为单位进行抽样。问卷内容涵盖学生的家庭背景、过往教育背景、硕士培养状况、学术表现、毕业去向等多个方面。此次调查对象为全国2017届学术型硕士毕业生,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涵盖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内的72所高校,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5 763份。

现有教育机会获得的定量研究大部分使用教育决策意愿(意向)指标作为因变量。虽然教育意愿本身对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但个体意愿与行为之间的偏差会使得实证结果产生估计偏差。考虑到这一点,本文采用硕士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的行为结果指标,将数据收集时间定为毕业季(2017年6月至7月),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个体教育决策结果的准确性。

(二)变量

1.因变量

本研究因变量为硕士毕业生的读博行为结果,即该生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录取结果),包括三类:直接工作、国内读博、出国读博。在问卷调查中的具体问题为:(1)“您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选项设置为“是”“否”;(2)“您攻读博士学位的国家(地区)是     ?”通过填空内容识别个体是在国内读博,还是前往国外读博。

2.自变量

本研究自变量分为五个部分:家庭背景、学术表现、院校类型、专业分布和控制变量。

(1)家庭背景。家庭背景是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相对于男性,我国女性承担了更多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是家庭事务的主要管理者[31]。为了能够更加全面衡量家庭背景对子代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母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从事职业两个代理指标:①母亲受教育程度分为三类:“初中及其以下”“高中至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②依据现有研究对职业类型的分类,将母亲从事职业分为四类:“体力劳动人员”(包含无固定职业)、“一般工作人员”“专业管理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

(2)学术表现。博士教育相较于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更看重个体的学术能力。本文通过三个指标来测量硕士毕业生的学术表现:①论文发表数量,包括在国内期刊的论文发表数量和在国外期刊的论文发表数量。考虑到学科差异,本研究对论文发表数量进行了赋权处理,即: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国内期刊数量*0.3+国外期刊数量,人文社科类学术发表数量=国内期刊数量*0.6+国外期刊数量;②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次数;③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数量。

(3)院校类型与专业分布。重点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往往集中了不同学科领域优秀的师资和生源,对个体专业能力发展、学术能力培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大多集中于重点高校,硕博连读名额和直博生名额也远多于其他高校。本文将学生的硕士毕业院校分为四类:“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B类、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其他高校。同时,现有专业被划分为六类:人文类、社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

(4)控制变量。包括个体特征、学校特征两类:①个体特征为性别、政治面貌、是否为保送生、是否出于学术兴趣读研、是否由学校承担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费用;②学校特征包括学校所在地区、导师满意度。

表1为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显示,19.31%的硕士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4.51%的学生选择在国外读博,即当前学术型硕士毕业生中,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会在毕业后攻读博士学位。与选择直接工作的人群相比,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毕业生大多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论文发表数量较多,且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都比较高。总体来看,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子女在国外继续接受博士教育的比例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国内读博的比例则随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先降后升趋势(见图1)。专业分布方面,母亲未接受过正式教育的硕士生,大多分布在工学专业(36.47%)、理学专业(22.01%)和社科专业(20.28%);而母亲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学生,其专业分布比例前三位为社科类专业(35.5%),工学专业(26%)和人文类专业(19.5%)。总体上,随着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分布于理学、工学和医学类专业的硕士生比例在不断降低,而人文和社科类专业的分布比例有所上升。

(三)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及因变量类型,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t、多项Logit回归模型估计家庭背景对博士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以多项Logit模型为例,个体是否接受博士教育共包含三种决策方案,即直接工作(j=1)、国内读博(j=2)和出国读博(j=3)。不同教育决策方案概率之和为1,且相互排斥。个体的决策结果不仅取决于自身特征 i ,同时还取决于不同方案所带来的效用大小。只有当方案j带来的效用高于其他方案时,个体才会选择 j 方案。以直接工作(j=1)为参照系,个体 i 选择其他方案的概率可以表达为[32]:

其中,x为自变量,βk为估计系数。

四、分析结果

(一)家庭背景对读博的影响

表2为影响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Logit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模型1仅纳入家庭背景变量和控制变量。结果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至大专和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几率是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生的1.138和1.367倍,说明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越有可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母亲职业为一般工作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学生与母亲职业为体力劳动人员的学生相比,更容易获得博士教育机会;母亲职业为中高级管理人员对硕士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并无显著影响。

学术表现是影响硕士生毕业后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重要因素。因此,模型2在控制家庭背景和控制变量基础上,加入了个体的学术表现变量。结果表明,论文发表数量与参加课题数量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数量对硕士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具有正向作用,但不显著,假设4被证实。模型3在模型2基础上考虑了院校类型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影响。硕士毕业院校类型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学生较一般高校的学生更倾向于直接就业;而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硕士生与一般高校硕士生相比,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几率更高。模型3纳入院校类型变量、学术表现变量后,家庭背景对学生是否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影响系数有所降低,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至专科对学生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已无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家庭背景对硕士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1得到验证。

为了进一步比较家庭背景与学术表现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影响效应,本文考察了Logit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平均边际效应,在同一模型中可直接通过系数绝对值进行比较(见表3)。模型3结果显示,与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其以下相比,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至专科和本科及其以上的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可能性高出2.2个百分点、4.7个百分点。与母亲职业为体力劳动者相比,母亲职业为一般工作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对子女硕士毕业后继续读博的影响效应更大。在学术表现方面,论文发表数量对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影响最大,达到0.052。每多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硕士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可能性增加0.5%。在模型3中,论文发表数量的作用均大于各类家庭背景指标的作用,家庭背景与学术表现对于硕士生继续深造均存在重要影响。

(二)家庭背景对国内读博与海外读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接受教育。研究样本显示,4.5%的硕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占到总读博学生人数的26.7%。在所有出国读博的学生中,80%以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继续接受博士教育。

表4呈现了硕士毕业生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多分类Logit回归模式结果。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硕士毕业生,其在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和海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概率分别是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其以下的学生的1.276倍和1.488倍;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至专科的学生,相比于直接就业,其选择海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几率是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其以下的学生的1.283倍。母亲职业为专业管理人员的学生,其选择在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和海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几率是母亲职业为体力劳动者的学生的1.218倍和1.844倍;母亲职业为一般工作人员的硕士毕业生,相比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出国,假设5得到支持。与直接工作相比,母亲职业为一般工作人员或中高级管理者对子女是否在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无显著影响。

与选择直接工作相比,硕士毕业生的论文发表数量越多,其选择在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和海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几率就越高。参加课题数量每增加1个,硕士毕业生选择海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几率与直接工作相比增加6.1%。相对于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学术表现对个体选择在国外还是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没有显著影响,这也说明在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和海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生在学术表现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在院校类型方面,相比于直接就业与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硕士毕业生较一般高校学生更倾向于出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与一般高校学生相比,一流学科建设大学的学生更希望直接就业而非选择在国内继续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三)中介效应检验

家庭背景究竟如何影响硕士毕业生的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选择?已有文献表明院校类型、专业选择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33-34]。本文嘗试对此进行讨论,探究家庭背景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影响机制。作为间接效应的一部分,中介效应存在需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1)严格自变量对严格因变量具有显著影响;(2)严格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具有显著影响;(3)中介变量对严格因变量具有显著影响;(4)加入中介变量后,严格自变量对严格因变量的显著影响会降低甚至消失[35]。

根据以上说明,对本研究的中介变量——院校类型、专业分布进行检验(如图2)。如图2(1)所示,母亲受教育程度对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满足条件一;如图2(2)所示,母亲受教育程度对院校类型、专业分布具有显著作用,满足条件二;如图2(3)所示,院校类型、专业分布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具有显著影响,满足条件三;如图2(4)所示,加入院校类型、专业分布变量后,母亲受教育程度对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影响减小,满足条件四。

基于此,院校类型、专业分布在母亲受教育程度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决策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同理,专业分布在母亲职业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决策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在图2(6)中,母亲职业对个体就读的硕士院校类型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依据温忠麟等总结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36],采用Sobel检验进一步探究,其检验系数为7.854(p<0.01),说明院校类型的中介作用依然显著。由此可见,在家庭背景对硕士毕业生的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选择影响过程中,院校类型和专业分布具有中介作用,假设2和假设3被证实。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通过对全国学术型硕士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索性地展现了家庭背景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影响及其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在调查的学术型硕士毕业生中,约五分之一的学生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4%左右的学生将在海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大多来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家庭背景和学术表现均优于毕业后直接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其硕士专业大多分布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相反家庭背景一般的学生多分布于理工科专业。

第二,家庭背景确实对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在硕士毕业后越有可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与李忠路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说明持续的不平等观点在博士生教育阶段依然成立,院校类型、专业分布为重要中介变量。

第三,硕士毕业生学术表现越好越倾向于攻读博士学位,个体能力水平仍然对博士生教育机会获得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相对于在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家庭背景越好的硕士生越倾向于在海外接受博士教育。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将教育公平问题的视野扩展到了博士教育阶段,并发现在这一阶段,家庭背景仍然持续地对教育机会获得产生影响,并通过获取更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进行,如就读于更好的硕士学校或进入海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等。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教育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获得了同等质量的教育[37]。本研究发现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及相关政策可能提供的参考包括:

首先,研究结果表明,学术表现与家庭背景对个体获得博士教育机会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海外教育资源的获取中,家庭背景的作用仍然强大。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教育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性地引发了博士规模的扩展。社会再生产的逻辑认为,教育作为一种阶级再生产的场所,传统精英为保证其社会特权会不断增加教育投资和延长教育过程,表现出排他性[38]。部分硕士毕业生对于海外留学的偏好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术论文发表对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机会获得影响很大,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博士的教育机会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公平。因此,继续保持博士招生制度的客观公正,尤其在当前部分院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度后更应该加强对公平公正因素的关注。

其次,与本科阶段、硕士阶段的教育不同,博士阶段的教育成本较高,尤其海外高校具有较高的学术考核标准,其培养周期长,毕业难度大,且经济成本非常高。另外,学术职业作为博士毕业生的重要就业方向,收入回报并不算太高。从理性选择的视角来看,不具备阶层优势的家庭对博士教育往往会采取保守的态度。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较低阶层,大部分家庭对子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具有积极的态度,且相对更加倾向让子女在海外接受博士教育。这种现象可以被解释为“马太效应”。强者愈强,是不同阶层应用资源与优势努力向上流动或避免向下流动的表现,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阶层差异的扩大,让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们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应适当向该部分弱势家庭倾斜,尤其需要关注其优质教育机会的获得。

最后,与在国内接受博士生教育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更倾向于出国留学。这种现象也客观说明了目前中国家庭、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对于国外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追捧。从研究结果来看,选择出国留学与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毕业生在学术能力上并无明显差异,但这两类人群在毕业后获得的职业地位、薪资水平、社会声望等却具有一定差距,这也客观体现了劳动力市场对海外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考核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认可,为我国博士生人才选拔及培养体系的改革完善提供一定启示意义。

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的分析对象仅为2017届学术型硕士生,未能从长时段和宏观角度更加全面地考察家庭背景对博士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相对忽略了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对家庭及个人教育决策的作用。同时,由于缺乏成绩等学业表现数据,仅从学术表现角度测量了个人能力对硕士毕业生读博的影响,难以准确比较家庭背景与个人能力所带来的影响大小。家庭背景对个体博士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未来可从更宏观、长时段角度进行深入考察。

参考文献

[1] Treiman D J,Yip K B.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in 21 Countries[A].Cross-national Research in Sociology[C].London:Sage Publication,1989:373-94.

[2] 李忠路.家庭背景、學业表现与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J].社会,2016(03):86-109.

[3] Lindley,Joanne,Machin.Stephen J.Rising Wage Inequality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EB/OL].https://ssrn.com/abstract=1933338,2011-09-25.

[4] 鲍威,杜嫱,麻嘉玲.是否以学术为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职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7(04):65-74.

[5] 高耀,沈文钦.中國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2014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2):49-56.

[6] Garcia-Quevedo J,Mas-Verdú F,Polo-Otero J.Which Firms Want PhDs? An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Demand[J].Higher Education,2012(05):607-620.

[7] Enders,Jürgen.Serving Many Masters: The PhD on the Labour Market,the Everlasting Need of Inequality,and the Premature Death of Humboldt[J].Higher Education,2002(3/4):493-517.

[8] 刘志民,高耀.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18-27.

[9]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3):58-63.

[10] 陈晓宇.谁更有机会进入好大学——我国不同质量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02):20-29.

[11] 侯龙龙,李锋亮,郑勤华.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获得的影响——社会分层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9-45.

[12] Wakeling P,Laurison D.Are Postgraduate Qualifications the“New Frontier of Social Mobility”?[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17(03):533-555.

[13] 闵尊涛,陈云松,王修晓.大学生毕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及变迁趋势 基于十年历时调查数据的实证考察[J].社会,2018(05):182-213.

[14] 沈文钦,刘凌宇.性别、院校类型与读博结果——基于2016年全国硕士毕业生调查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65-72.

[15] Mullen A L,Goyette K A,Soares J A.Who Goes to Graduate School? Social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of Educational Continuation After College[J].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3(02):143-169.

[16] Bachsleitner,Anna,et al.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 in the Transition to a Doctoral Degre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German Prospective Study[J].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018(57):24-34.

[17] Boudon R.Education,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Changing Prospects in Western Society[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4(02):220-605.

[18] Illich I.Deschooling Society[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70(05):116.

[19] Hout R M.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xpansion,Reform,and Opportunity in IrishEducation,1921-75[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3(01):41-62.

[20] 杨中超.教育扩招促进了代际流动?[J].社会,2016(06):180-208.

[21] Lucas,Samuel R.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s,Track Mobility,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1(06):1642-1690.

[22] Zarifa D.Persistent Inequality or Liberation from Social Origins? Determining Who Attends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 in Canada's Expanded Postsecondary System[J].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2012(02):109-137.

[23]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1):19-25.

[24] Li P S,Li L.Postgraduate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Western China[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 Management,2007(02):143-158.

[25] 丁小浩,梁彦.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02):1-5.

[26] 王伟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阶层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35-44.

[27] Mare R D.Social Background and School Continu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80(75):295-305.

[28] Mare R D.Change and Stability in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1(01):72-87.

[29] Sewell W H,Haller A O,Ohlendorf G W.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Process:Replication and Revis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0(06):1014-1027.

[30] Breen R,Goldthorpe J H.Explaining Educational Differentials:Towards a Formal Rational Action Theory[J].Rationality and Society,1997(03):275-305.

[31] Gerber T P,Schaefer D R.Horizontal Strat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ussia: Trends,Gender Differences,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J].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4(01):32-59.

[32] 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2.

[33] 陈彬莉.教育获得之中的路径依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04):93-106+190.

[34] 方长春.家庭背景與教育分流:教育分流过程中的非学业性因素分析[J].社会,2005(04):105-118.

[35] Lai C S,Chiu C J,Yang C F,et al.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Brand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dustrial Brand Equity and Corporate Reput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03):457-469.

[36]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05):731-745.

[37] 洪岩璧,钱民辉.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64-76.

[38] Bourdieu P.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J].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1984(01):98-99.

(责任编辑  陈剑光)

(下转第121页)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范文第3篇

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语言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语言学博士论坛于2016年9月24日在清华大学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出版机构的12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言。全国30多所高校的120余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旨在促进语言学博士教育工作,指导博士生撰写出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学位论文。论坛的主要议题有博士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语料选取以及博士论文写作与后续研究的关系等。论坛由清华大学张赦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游汝杰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博士論文贵在有创见》,强调博士学位论文要在创立新的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北京大学袁毓林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怎样形成具有开拓性的博士论文选题》,指出选题的开拓性表现在研究课题在材料、方法、理论上具有创新性,研究结论具有颠覆性,研究工作具有可持续性。台湾清华大学刘承慧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如何开拓并深化古汉语语法研究》,指出以往的古汉语研究主要采取句本位的研究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以文篇为参照的研究途径,强调要在句本位语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篇的证据出发,深入语言事实,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从而把历史语法的研究引向深入。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学位论文选题的学术定位与写作中的几个问题》,指出学位论文选题应该有明确的学术定位,强调论文所研究的问题要有学术价值,研究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具有可行性。清華大学张美兰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文献的挖掘运用与分析视角》,指出文献的发掘是研究的基础,新材料必有新问题,研究者应当以敏锐的眼光去审视新材料,新材料也可以反过来扩大研究者的视野。烟台大学袁健惠副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汉语史博士论文写作的几个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了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及写作情况,然后从论文选题、论文的开拓与创新、语料的甄别和使用、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心得。《语文研究》主编、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李小平研究员报告的题目为《语言学期刊论文写作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具体讲述了语言学期刊学术论文写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细节问题,强调期刊学术论文的学术创新不可或缺,具体的论文写作规范也要严格遵守,要注意相关的细节问题,以提高稿件采用的几率。西安外国语大学李榕副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心理实验与语料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介绍了自己对现代汉语篇章第三人称回指问题的研究成果,着重讲解了心理实验和语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天津师范大学支建刚副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汉语方言学博士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介绍了自己在博士学位论文中获得的写作经验。认为选题方面要考虑选题对象能否使自己得到相对充分的专业训练,是否具有纵深性和扩展性。强调在论文写作前期准备方面,要大量阅读己有研究成果,要向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虚心请教。中西书局朱彦编辑对“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强调了语言学专著在写作方面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清华大学蒋绍愚教授作了大会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会议成果,指出论坛既教了同学们论文的写作方法,又教了同学们学术的研究方法,还教了同学们为学做人之道,为此对与会专家学者和同学们表示诚挚感谢。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范文第4篇

清华材料

GPA:88(强行四舍五入) TOEFL:103 GRE:152+168 科研:勉强算三段吧,没有论文 海外暑期研修:有

Offer:UC Berkeley AS&T PhD, Duke 材料PhD, UC Davis 硕士 Rejection:UIUC, Harvard, Stanford×2 (博士拒一次,硕士拒一次) Decision:Duke PhD

前言

申请博士还是很看缘分的,感觉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看缘分吧,不论是找导师,找室友,还是找对象。

虽然有句话很俗套,但还是拿来说一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并不是越厉害的老师就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我是在为自己不牛开脱)。

所以,申请的时候其实你基本有一个定位了,前三年是怎么过的,基本决定了之后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找到什么样的导师。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所以,最好前两年就决定是否出国,早作准备比较好(当然也见过某些院系年级第一临时起意搞完GT拿到神校的情况,当然这就不适合我这种划水的同学了)。

GPA

我感觉这个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没什么可说的。

看到我那几封拒信,就应该知道低GPA基本是不可能逆袭神校的。

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考高分,当然高分不一定代表你真的学得好,但是学得好的一般都能考高分的。

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排名也很重要!!!有的老师会问排名的。但是如果你排名不高,就不要在CV里写了,写个分数,0.5以上四舍五入,并不违法,反正官方给的分数也是精确到个位。

科研

我写的顺序基本是按照重要性吧,所以GT会放在后面了。我勉强算做了三段科研吧,当然都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但是这三段科研还是让我在学术方面对材料这个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申请的时候也有所针对。

第一段做的是纳米颗粒的合成,第二段暑期研修做的是X射线衍射(XRD),第三段是大四上学期以及现在在做的计算材料。这三段科研按研究手段可以大致分为合成(synthesis),表征(characterization),还有模拟(simulation)。

经过这三段实验之后,我最后决定做偏向模拟和表征的方向,这也是我毕设的方向,也是我博士期间的课题。至于为什么的话,模拟和表征有理论模型和公式,可以算一算,觉得比较开心。

对于读博士和做科研来说,找到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方向很重要。如果你说喜欢的不适合,那我建议还是选喜欢的吧,都大学快毕业了,喜欢的也不太会变了,不适合可以慢慢学。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多了解自己的本科专业,找到愿意从事的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方向。

另外,科研老师往往也是给你写推荐信的老师,所以不管怎么样,每段科研都认真对待。

暑期研修

暑期研修属于科研的一部分,但是我把它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因为这段经历对我个人的提升比较大,无论是个人能力,思路,还是申请。

首先就是联系暑期研修,我记得当时发了两百封邮件,最后找到了暑期研修。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发得越多越好,后来我觉得发了这么多都石沉大海的主要原因是CV写得不好,邮件内容也没有条理。

CV的话可以找世毕盟要一些之前的看一看。邮件的话我觉得第一段说明来意,第二段介绍自己,最后加一个CV就差不多了。

然后就是暑期研修期间了。首先暑假期间可以亲自体验美国的生活和博士的生活,可能你体验完就不想读博了。同时,暑期研修可以要到推荐信,甚至直接是暑期研修老板的录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利用暑假面套一些你心仪的学校。

比如我暑假去的南加州大学电子系,就顺便面套了UCLA,Berkeley(Caltech太吊不理我,Stanford去的时候正好劳动节,在那瞎逛了两天)。而这次面套也为我拿到了一个Berkeley 的offer,而且这个老师还是化学系的。置于面套有什么技巧的话,就是对自己CV里做的东西了然于心,其余看缘分。

看到上一段会发现我暑期去的是电子系,拿到一个化学系老师的offer。(当然这并不是化学系的offer,是Berkeley一个交叉学科的项目,Applied Science & Technology,好像主要招PhD,推荐大家申一下)。所以,在最后申请之前,不要把自己定得太死,不一定非要哪个专业,哪个方向,像我这样的同学,当时想到的首先是有书读!

最后,暑期研修对我未来的科研方向起到了转折点的作用。由于暑期研修是和XRD相关的,但又不是课程里学到的那些东西,因此我接触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公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式,也对X射线的理论有了更多认识。最后实验结果从数量级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回国之后觉得有公式算一算挺好的,干脆去做计算好了。碰巧带我做计算的老师超级好(感觉每个带我的老师都很好),接触一段时间之后也觉得计算挺不错的,就决定了主要申请这个方向了。所以后来发邮件套磁的时候,主要都是这个方向的老师。

再补充一点,暑期研修碰到了非常好的师兄师姐,对我帮助也很大,相信你们暑期研修也会碰到很好的师兄师姐。

选校&推荐信

这俩放一块说吧,因为后者往往会限制前者。

选校基本就是我自己选的。浏览一个学校院系的网站,看是否有喜欢的老师(这里我用的是喜欢而不是感兴趣。回到前言,导师是你将来五年期间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一定要想好啊。至于何为喜欢,我主要看研究方向,学术水平,组内成员,还有看脸),如果基本没有的话,那么这个学校我就不申了,好像决定得有点草率。这样和之前说的首先有书读好像有点矛盾,主要是因为我个人的想法在申请过程中也是一直在改变的,现在觉得博士还是不要将就,选喜欢的老师,喜欢的科研方向,学校其次。我之所以决定去杜克就是因为和老师面试感觉不错,做得方向我也很喜欢,虽然学校专排不好,但我还是不愿意去Berkeley学习自己并不了解的化学方向。

发现有喜欢的老师之后,就是发邮件套磁了,如果有一两个回复你的话,那么就申这个学校,如果没有,但是你还是很喜欢这几个老师的话,那就强行申吧。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你会发现上述的情况过于理想,因为你会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限制,那就是推荐信的数量。我的推荐信组成是国内科研老师+班主任+国外科研老师,每人12封,所有学校都一样。因为如果你申某些学校如果少了某个和你关系密切的人的推荐信是不太好的,而有些老师你又不能要太多推荐信,所以这就对你的选校数量产生了影响。

上面其实也说了推荐人的选取,那就是和你关系密切的人,主要就是带过你的老师。选校的话,能不能保底看套磁情况,而不是看排名,像我的话,以为排名低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可以保底的学校一个都没保住。

CV&PS

CV之前已经大概说了,自己改改就好。像我的话,没有Award和Publication可以写就很不好了,所以前三年一定要努力啊!

PS的话一般认为写清楚为什么选我们学校,为什么我们学校要你。然而我感觉我写得比较偏心路历程了,因为三段科研基本不相关,如何从纳米转到XRD,再转到计算,我主要依靠自己想法的转变进行串联,但是主线是不变的,就是我是一个热爱科研,渴望投身科研的好同学!写PS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比较清楚地审视自己,也是在写PS的过程中我才完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博,为什么要做这个方向。

G&T

托福首战97,二战103。我感觉基础不错的话,直接做TPO就挺好的。GRE首战151+163+3.5(别问我数学为什么这么低),二战152+168+3。感觉GRE主要是单词,verbal从来没做完过。

建议:心理上不要恐惧;短期内花时间搞定,比如两个月GRE,一个半月TOEFL,拖久了心理会疲惫。

面试

如果面套也算面试的话,那我还是面了很多。

首先是UCLA面套了三个老师。第一个要不招人,只是随便聊聊。第二个我迟到了,没聊几句他就去开会了。所以有用的是第三个,第三位老师照着我的CV一条一条地问,甚至很多无关的问题,比如一些课外活动的经历,当时我就吓傻了,之后关于XRD的专业问题答得不清不楚。所以建议就是对自己写的每条东西都要很清楚,并且不要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影响心态。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Berkeley面了两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向我介绍了他的实验室,问我对哪个方向感兴趣,然而我并不懂他做的方向,然后他就直接说good luck了。第二个老师没怎么问,后来申请的时候就拿到了offer,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建议就是对你要面试老师的科研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之后申请季面了杜克和wisconsin的老师,都是计算方向,问了我之前做过的科研,以及介绍他们自己科研方向并询问你的兴趣。建议就是介绍自己科研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把为什么做,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讲清楚。

总结

去年四月报了世毕盟的DIY博士项目,特别感谢培训师和mentor的帮助,各种问题都可以随时骚扰!第一次暑期研修的时候关于签证的问题就问了培训师很多,对于我这样第一次自己办签证的小白真是很有帮助。研修期间关于套磁的很多问题也都请教了世毕盟,包括怎么发邮件,怎么做ppt之类的。之后在网申的时候我有很多问题不会填都是问的培训师,她都能很快的回答我!mentor帮忙看的CV也是超级棒,对我选校和选老师的思路也有很大的启发!拿到结果之后和向凯老师的面对面交谈也是我收益匪浅!总之,世毕盟确实对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再次感谢各位帮助我的老师家长,师兄师姐以及同学,祝各位同学都能申到满意的学校!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范文第5篇

(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关于开展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做好2017年江西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 审核工作原则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为目的,以激发活力为导向,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依法依规开展学位授权审核。

(一)服务需求,优化结构。紧密围绕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以优化学科结构为重点,突出按需授权,优先新增服务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以及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和亟需领域的学位授权。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应用型为主,重点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

(二)严格程序,保证质量。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的基本程序开展审核,做到程序规范、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进行审核,做到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同时,加大各环节信息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统筹引导,平稳推进。省学位委员会根据国家学位审核工作的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对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立足我省现有学位授权点的布局情况,研究制订《江西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和《2017年江西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指南》。鼓励所有符合《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的高校申报新增相应学位授予单位,支持在国家层面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校作为“按需推荐高校”( 注:按《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要求》,没有高校符合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的省份,可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按需择优推荐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高校各1所,此类申请高校简称“按需推荐高校”)推荐到教育部。鼓励申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有发展潜力、有利于优化结构、符合本单位办学目标定位要求的学位授权点;限制申报现有授权点较多、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大、社会需求饱和、就业率较低的一级学科

2 或专业学位类别。做到精心组织,统筹兼顾,稳步实施,确保学位授权审核工作高效有序。

二、审核工作要求

我省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分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和学位授予单位新增博士硕士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以下简称“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自主审核单位的申请基本条件很高,我省没有高校能达到)。江西省学位委员会负责接收申请和资格审查,做好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与博士学位授权点初审、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等工作。学位授予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办学基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学位授权申请,所提申请应经过充分论证,符合本单位的办学目标和学科发展规划,提交材料不得有涉密内容,涉密内容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至可公开使用。

根据《关于开展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学位办的政策解读,除西部地区和民族高校外,凡党中央、国务院文件中明确了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所在高校,在申请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时,申请条件可降低20%。

参与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要实是求是、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对违反评审纪律和材料弄虚作假的学位授

3 予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该单位当年申请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对于违反纪律的个人要追究责任,保证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一)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要求 1. 申请范围

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只在普通高校范围内进行。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高校须符合《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高校须符合《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

如没有高校符合申请基本条件,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将按规定,按需择优推荐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高校各1所(即“按需推荐高校”)。

2. 评议程序及方式 (1)学校申请

申请高校依据《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组织填报《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报告》和《申请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简况表》等相关申请材料。

申请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评议,获2/3(含)以上委员同意视为评议通过。申报材料及评议结果需在学校官方网站上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并对异议进行处理。

4 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申请高校向江西省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提交相关申请材料及本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议会议纪要、表决结果等材料,同时准备其他支撑材料,以备核查。

(2)江西省学位委员会核查材料并确定申请资格 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后,将申请材料(包括《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报告》《申请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简况表》等)在江西教育网(http:///)上向社会公开10个工作日,并按有关规定对异议进行处理。

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对申请高校申请材料进行核查,确定符合申请资格的普通高校名单。

(3)江西省学位委员会组织评议

江西省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组对符合申请资格的高校进行评议,一般不进校考察,获2/3(含)以上成员同意视为评议通过。评审组成员从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学位授权高校负责同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聘请,人数不少于15人。

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专家对单位和相关申请学位点的评议意见进行审议表决和择优推荐,提出拟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荐名单,将推荐名单在江西教育网

5 上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按需推荐高校的评议程序参照上述程序执行。 (4)其他要求

通过新增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审核的普通高校,必须有一个以上的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同时通过相应级别的新增学位授权点审核。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同时申请的新增学位授权点纳入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一并进行。

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试点高校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时,应将特需项目所对应的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作为新增学位授权点一并申请。

(二)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要求 1. 申请范围

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只在具有相应学位授权的学位授予单位内进行,不包括已转制为企业的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可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申请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申请学位授权点需满足相应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的申请基本条件。

高校现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在下次学位授权审核结束后将不再保留,符合相关一级学科申请基本条件的应申请新增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6 公安学、公安技术一级学科和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仅限公安类别院校申请,申请单位在向江西省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前,须经公安部同意。

2. 评议程序及方式 (1)学位授予单位申请

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2017年江西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指南》组织填报《申请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简况表》《申请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简况表》《申请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简况表》等相关申请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评议,获2/3(含)以上委员同意视为评议通过。申报材料及评议结果在单位官方网站上公示5个工作日,并对异议进行处理。

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学位授予单位向江西省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提交相关申请材料及本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评议会议纪要、表决结果等材料,同时准备其他支撑材料,以备核查。申请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如获得授权,以上表格将作为该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参加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的重要材料。

(2)江西省学位委员会核查材料并确定申请资格 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材料进行形式

7 审查后,将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材料在江西教育网上向社会公开10个工作日,并按有关规定对异议进行处理。

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对申请新增学位授权点的申请材料进行核查,确定符合申请资格的拟新增学位授权点名单。

(3)江西省学位委员会组织评议

江西省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组对符合申请资格的拟新增学位授权点进行评议,一般不进校考察,获2/3(含)以上成员同意视为评议通过。根据申请学位授权点类型,专家评审组由一定数量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组成,每个评审组成员不少于9人。

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专家评议意见进行审议表决和择优推荐,提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推荐名单,将推荐名单在江西教育网上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4)其他要求

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新增的各一级学科及现有一级学科授权点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能重复,申请新增的各专业学位类别及现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骨干教师不能重复。

各单位在申请新增学位授权点时,应同时提交本单位《现有学位授权点骨干教师基本情况汇总表》,此汇总表将

8 作为现有学位授权点参加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材料之一。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第

27、28条之规定,本次学位授权审核暂不执行,从下次审核开始实施。

三、时间安排

(一)2017年5月下旬召开江西省政府学位委员会第11次会议,审议通过《江西省2017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申报指南》和本方案;5月底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江西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

(二)2017年7月31日前,各申请单位完成内部申报评审及结果公示工作,并将单位正式行文、相关申报材料、授权审核工作总结报告报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三)2017年10月31日前,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完成全省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并将评审结果及相关材料报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范文第6篇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加强考试工作管理,根据《长沙理工大学教学工作基本规范》、《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考核与学生成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教学工作特点,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章 考核科目与考核方式

第一条 凡属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人文与科学类选修课等)都要进行学期考试或考查,实习、专题研究课、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也要进行考核。

第二条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类。考试采用百分制,考查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确定课程考核方式的依据是“专业培养计划”,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考核方式。

1 第三条 考试(考查)可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或口笔试结合、答辩、撰写论文、上机操作等形式。某些实践性课程(如实验、实习、操作、社会调查等)也可根据平时测验或期中测验、课内外作业等评定学习成绩。主讲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选用恰当的考试(考查)形式。

第四条 考试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考查由院自行安排,报教务处备案。不采用闭卷笔试方式的考查,一般安排在最后一次课课内进行;采用闭卷笔试方式的考查则必须纳入考试安排表并按期末考试的要求组织(出三套试卷、贴座次表或按名单排座次)。各教研室应在每学期第四周填报《长沙理工大学文学院课程考核计划表》报教务办,以便提前做出安排。

第五条 所有考试(查)必须按《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考核与学生成绩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保证考试纪律的严肃性。凡不上报学院和教务处而自行安排的考试,成绩无效。

第二章 命题与制卷

第六条 有计算机试题库或建有试卷库的课程,由学院指定专人随机抽取一份试卷作为课程考试试卷,计算机题库中的考卷必须赋予期望值,并附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未建立试题(卷)库的课程,由教研室主任组织命题小组负责命

2 题。

第七条 同一学期开设的同一门课程(即使用同一课程编号、同一教学大纲的课程)的考试(查)原则上应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因条件限制暂不能实行统考的,任课教师须提出书面申请,教研室主任签字同意后报院教学副院长批准。

第八条 命题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试题要有一定的覆盖面,难易适度,并能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考试成绩一般应接近正态分布。要注重考题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

第九条 每门考试课程必须同时提交三套难度相当、范围相同、标准一致(即同质同量)的试卷。每份试卷均要附有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应具可操作性,即不但要标明每题的分值,还应有评分细则说明。

第十条 各科试题的满分为100分,题分为整数分。个别课程考试项目总分超过100分的,应以100分为基础进行折算。考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含写作内容的课程考试时间可以为150分钟。

第十一条

各科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原则上要求用学校统一制作的模版打印,个别打印困难的试卷,要用碳素墨水正楷字体书写在印有统一卷头的专用试题纸上,以便胶印。试题文字应表述清楚、准确、精炼,图表、符号清晰,

3 数字无误。

第十二条 所有试卷须经出卷人校对并签字、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后,于课程结束前4周提交院教务干事,考试前2周由院教务干事送交教务处登记存档并由教务处随机抽取一套用于期末考试。出卷人对试卷质量负直接责任,审查人对试卷质量负审查责任。

第十三条

试题的印制应做到清晰、准确,印刷前要认真进行校对,避免出现错漏。

第十四条 教务干事要及时将印制好的试卷连同答题纸、座次表(选课学生名单)、考场情况登记表、稿纸等一并装入试卷袋。试卷袋上须注明考试课程名称、考试时间、地点、试卷份数及监考人员姓名。试卷袋存放在教务处或系教务办,实行专人保管,考前30分钟发给主监考教师。

第十五条 要严格遵守试卷保密纪律:①应尽可能控制接触试卷的人数,杜绝无关人员接触试卷;②试题一律不得到打字社打印,不得在公用计算机上保存试卷文件,在联网的计算机上打印试卷必须采取加密措施;③命题教师和接触试题的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试题或题型;④各类考试,教师都不得出复习提纲、划复习范围和指定复习重点。对违反试卷保密纪律者,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三章 组考、监考与巡考

4 第十六条 学院在期末考试前要召开“三会”,即:①院领导办公会。结合本院情况研究落实考试工作的措施、要求和安排;②全院教师动员会。布臵有关考试的各项具体工作,包括组织复习、辅导答疑、命题、监考、试卷评阅和成绩的评定等;③学生动员会。申明考试的目的、要求和纪律,教育学生以诚信的态度对待考试。

第十七条

学院实行考试资格审查制度。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当学期相应课程的考试资格:①累计旷课达10节者;②缺交课程作业1/3及以上者。任课教师于停课前一周对学生进行考试资格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于最后一次上课时通知学生本人、于停课后一周内报院教务办。任课教师要在成绩报告单相应的成绩栏上注明“取消考试资格”的字样。考试资格审查不合格的学生自行参加考试,其成绩无效。

第十八条 根据课程性质考试分为校组考和院组考。学校教务处和学院教务办根据教学进程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考试班级、考试时间、考场、监考人员,印发考表。

第十九条 考试实行主副监考共同负责制。主监考全面负责整个考场的监考工作,一般应由有监考经验的教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①提前30分钟到指定地点领取试卷,并立即到考场贴好座次表或对照学生名单随机安排座次;②与副监考一起督促考生清除课桌内的书本、纸张及其他杂物;③宣布考试纪律及注意事项;④负责填写(填报)相关表格

5 等;⑤复查回收的试卷份数并在试卷袋上注明;⑥将装袋的试卷及相关材料交院教务干事。

第二十条 副监考协助主监考做好监考工作,其主要职责是:①协助主监考安排考生座次;②与主监考一起督促考生清除课桌内的书本、纸张及其他杂物;③检查考生有效证件;④清点并记录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⑤填写(填报)相关表格等;⑥清点回收的试卷份数。

第二十一条 为解决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同一门课程至少应安排一名专业老师担任主监考。

第二十二条 监考老师必须遵守监考人员守则、认真履行监考职责、 严格执行考试纪律。要积极预防违纪、舞弊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现学生舞弊,应当场认定,立即终止其考试,认真填写《学生考试违纪、舞弊登表记》,同时附上违纪、舞弊实证材料,及时报教务处(最迟不超过当次考试结束后半小时)。监考人员缺席、迟到,监考人员不负责任、导致考场纪律松懈,监考人员发现舞弊而不及时制止、处理,监考人员漏收、遗失学生试卷造成学生无考试成绩,均按教学事故处理。

第二十三条 考试期间,学院组织巡考小组对考试及阅卷情况进行巡查。巡考人员必须按规定到本院学生考试的考场巡查学生考试和教师监考情况,到阅卷点巡查阅卷情况,

6 会同教务处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纠正违纪现象。巡考人员要及时填写巡考情况登记表。

第四章 阅卷与成绩评定

第二十四条

各教研室在考试结束后应及时组织阅卷,要确保在考试后一周内完成阅卷和成绩报送工作。

第二十五条 所有以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试(查)的课程,都应在指定地点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集体评阅试卷。要按课程成立阅卷小组,并有教研室主任指定组长负责阅卷小组的工作。阅卷小组长应在阅卷前组织小组成员熟悉评分标准,明确任务分工,统一计分方法。为防止评分宽严不一,原则上一种题型应由同一教师评阅,主观题应由任课教师评阅。

第二十六条 阅卷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阅试卷,做到公正、准确。严禁擅自改动评分标准、调整试题分值;阅卷过程中发现误判、漏判或计算错误而需改动评分的,改动人必须在更改处签字并注明日期。要杜绝打印象分、人情分和随意扣分的现象。阅卷教师必须在相应的阅卷人栏签名。不按评分标准阅卷评分,影响评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评分出现差错,统分严重失误而损害学生权益,按教学事故处理。

第二十七条 每门课程试卷在统分后登分前要进行抽

7 查。抽查人须在抽查的试卷上注明“已抽查”字样并签署姓名日期。每门课程每个班抽查试卷数不少于3份,对异常分数段要重点抽查。抽查中若发现带普遍性的差错或差错率较高,阅卷组必须组织有针对性的复查。抽查、复查中发现的差错,查卷人应予纠正并在改动记分处签署姓名日期。

第二十八条 为了检查阅卷质量,学院在考试后组织常规性试卷复查,复查的对象由系随机抽样决定。复查中平时成绩一律以教师上报的平时成绩记录表为准,试卷复查情况应作好记录,复查结果由院统一研究处理。

第二十九条 完成试卷评卷后,阅卷小组应及时对试卷及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并由阅卷组长认真填写《试卷及考试情况分析表》。试卷及考试情况分析应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切忌空话套话。

第三十条 评卷工作结束后,阅卷组要整理试卷,清点无误后连同试题(每袋一份)、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每袋一份)一起装入试卷袋,并在试卷袋封面阅卷人栏签署姓名和日期,再和《试卷及考试情况分析表》、成绩报告单一起交院教务办登记保存。

第三十一条 课程总评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应以各次作业、提问、测验、小论文、课堂上的表现情况等综合评出。考试课程的平时成绩一般不大于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前,考试科目的任教师应按规

8 定的比例评定出学生的评时成绩,登记上册,并交教务干事统一保管,阅卷时由教务干事带到阅卷场 。不得以改动平时成绩的办法调整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

第三十二条 学生对考试成绩有异议,要求核查试卷,须在下一学期开学第一周向院教务办书面提出查卷申请,经系、教务处批准后,由校评估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复查。教师、管理人员不得擅自查阅试卷和变更成绩,学生本人不得找教师查阅试卷。

第五章 试卷保存

第三十三条 已阅试卷是重要的教学文档,由院教务办统一保管,存期4年。教务办应专柜妥善存放试卷。除校、系安排的检查和上级抽查外,教务办拒绝任何未经批准的查卷。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依照《长沙理工大学教学工作基本规范》、《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考核与学生成绩管理办法》等相关教学管理文件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范文下一篇:百事可乐市场营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