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18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教育法学学科建立的实践发展需要

(一) 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积极推行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情况下, 要求各行各业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这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管理部门在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过程中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但这一目的的实现, 需要积极建设教育法学, 充分利用教育法学, 将教育与法律有效结合, 使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合理的落实。所以, 教育法学学科的建设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需要。

(二) 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教育事业有很大进步, 这使得我国亿万青少年能够接受教育, 提高自身水平。但要想持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还需要积极完善教育立法, 使教育工作各项工作能够规范、合理的落实, 而不受个人意志所改变, 例如义务教育学费、杂费免除政策的落实、教师工资的调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的落实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这目的, 需要得到教育法学的支持, 利用教育法学的理论来完善教育立法及教育法制, 使其能科学、合理的约束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对教育法学的需要非常强烈。

(三) 法学事业的发展需要

法学方面的一些专家认为教育法学属于边缘学科, 其对法律事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这种说法并不完正确。从法学的角度来讲, 教育法学的确是边缘学科, 但其对法律事业起到的推动力是非常大的, 可以对教育法律提出新的意见及完善措施, 使教育法律具有新的活力, 相应的法律事业也会受到影响而发展。所以, 我国法律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需要借助教育法学的力量[1]。

二、教育法学学科价值

(一) 教育法学关注法律的主体性

中国思想的精髓在与其具有较强的流动的主体性。纵向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确定中国法律在各个时期都以不同方式呈现, 如秦律、汉律、唐律等, 但法律一直都是存在的, 且生生不息的发展流动着。横向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确定中国文化中所渗透的教育法律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着。由此可以说, 教育法学虽不同于法律, 但其关注着法律的主体性, 并深刻强调法律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 教育法学深化了法律主体, 使教育主体在法律中的含义更加深刻[2]。

(二) 教育法学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法律是刚性的东西, 这是很多人对法律的认知。其实不然, 法律并非只有刚性。其实, 古代的法律注重道德性、价值性、教育性的体现。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 法律成为解决利益问题、权利问题的有效手段, 随着法律的频繁使用, 广大人民被这一现象所影响, 变得越发世俗、利益, 将法律视为最低的道德底线。而教育法学则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通过法律条规的实施, 改变人们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观念, 良好的发展。所以, 教育法学的推行具体提高法律教育性的价值。

(三) 教育法学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教育工作的落实除了要强调“爱”的体现之外, 还要强调规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工作按照规则来实施, 可以公平公正的解决教学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使受教育者在平等的教育中良好发展。教育法学尤为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利用其理论来优化教育工作, 可以使教育的规则性得以凸显, 使教育工作规范、合理的落实[3]。

三、教育法学学科发展

基于我国对教育法学的需求, 科学的发展这门学科, 应当以加快推进教育法学二级学科建设为主。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六修五立”的立法任务以及青少年保护方面的法律。完成这项任务, 需要有一个学科来作为教育立法、执法、普法和司法的支撑。这门学科就是教育法学, 积极探究、研究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 填补教育法学空白, 使其成为二级专业学科, 如此, 其可以支撑立法任务及相关法律的建立。所以, 不断推进教育法学学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4]。

四、结语

教育法学具有较高的学科价值, 如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利于促进我国法律事业发展;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以, 教育法学成为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发展教育事业和法律事业的理论需求, 积极促进教育法学学科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摘要: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发学作为一门学科, 其在现代化的今天, 具有较高的学科价值, 推进其良好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那么, 教育法学的学科价值是什么?教育法学学科如何发展呢?本文将基于对教育法学学科建设的实践发展需求的分析, 具体探讨教育法学的学科价值及学科发展。

关键词:教育法学,学科价值,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教育法学的转折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44-53.

[2] 刘冬梅.教育法学学科建构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8 (3) :250-253.

[3] 龙洋, 孙霄兵.对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思考[J].教育学报, 2011, 07 (6) :26-30, 83.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学 中

作者单位:余庆县和平小学 作者:余亚书

联系电话:13984522358

浅谈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

贵州省余庆县和平小学:余亚书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将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里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中都蕴含着法制教育,只要适时的挖掘,就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思考小鱼在乎什么?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相关条例,让学生知道:保护野生动物,有时不仅仅出于对动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珍惜,更是一种法定责任。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要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含义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指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依托:依靠;凭借

(1)没有学科教学,法制教育便失去基础(借船过河,搭顺风车,学科是“船”和“车”)

(2)法制内容与学科内容有密切联系,否则既无法“依”,又无法“托”(加速度-环境保护、八竿子打不着)

(3)学科教学为主,法制内容渗透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固有的:

(1)教材本身包含有(高中地理:水污染及其成因——水体污染现象-《水污染防治法》)

(2)可以引申、联系(高中化学:正确使用药物-《药品管理法》;高中音乐《梁祝》-《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

(3)可以借用、“借题发挥”(抄袭作业-《著作权法》)

(4)可以创设(高中英语:《cloning(克隆)》-创设“掌握了克隆技术,我们能否随意克隆几个人”的话题)

教学活动中:

上课、辅导、作业、实验、实际操作、考试„„(信息技术课-电子论坛-《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考试-将法制内容与考试内容结合,作为素材、作为背景材料或者直接作为考试内容等等。命题的巧妙性)

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

(1)具有一定目的(增加法制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激发法制情感、培养法 制行为。法制教育≠法律教育。不盲目)

(2)具有计划性(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综合提升;730个渗透点、渗透内容、方法、目标、要求等等。不盲目、一个学科看起来是不零碎、整体是统一的、系统的)

(3)有构思、有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讲究技巧方法、因“材”、“课”施教。

(4)有原则(尊重教学、科学导入,份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

一、一箭双雕)

(5)学生、教材、教学形式(环节)、社会、法制综合考虑

(6)不伤害学科、不增加负担。

渗透:

某种事物逐渐进入另外一种事物,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有“机”可乘,才能渗透

(2)有机结合: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有主次、主客之分

(4)有分量、程度上的控制

(5)有过程、方法上的策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不露痕迹,不急不躁、不要求一蹴而就,明确提出追求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强调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

(6)实现事物品质、性状的改变或因此而引起其他事物的改变(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法制素养。从质、量两个方面改变)

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1)法制知识>法律知识

(2)知识是基础(正确理解“知识”的含义:①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②学术、文化或学问。不要和素质教育对立)

(3)法制理念(意识、思想、观念。意识、思想、观念不一定正确,但是如果讲“理念”,一般是指正确的观念。胡锦涛: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4)情感(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此处泛指心理、态度、在个人情绪上的反映。嫉恶如仇、打酱油、敬畏感、恐惧感、马加爵)

(5)法制实践(行为、行为能力、控制力、药家鑫)

(6)法制知识、法制观念、法制情感、法制行为有机统

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制情感教育也是法制教育。

二、关于法制教育中几个必须理清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是否仅仅是违法犯罪预防教育?

法制教育包含预防性教育,但是不仅仅是预防性教育:

1.预防是有发生的可能性才防。按此理解,马加爵、药家鑫都可以不防。“学生不违法犯罪就行”、没有违法犯罪苗头就可以不管,实际工作中危害很大。

2.预防性教育只讲“守法”,强调“守”,既是被动的,也不完整。完整的法制教育既讲“守”,也强调“用”和“护”、“学”。

3.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既体现在法律法规中,更应该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中,一个没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公民,不是一个思想健全、素养良好的公民;一个没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公民,如果将来参与到立法、司法、执法活动中,后果可想而知;没有全体公民法制素养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将成为空谈。法制素养是个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法制教育的素质教育是残缺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国人的规则意识、法制意识整体上不敢恭维)

5.《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科任教师到底应不应该承担法制教育责任?

1.法律规定:《教育法》第六条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第三十二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2.胡锦涛讲话: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3.《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4.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教学教育性原则的体现。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三)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和德育其它方面到底是什么关系?

1.理论层面:不是有我无他、我进他出、相互对立的关系。不是要厚“法制”而薄其它。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

2.实际操作层面:①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道德、纪律、国防、民族团结教育联系在一起(见《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若干渗透点);②心理教育、美育等联系在一起(见《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若干渗透点);③有机适度、自然巧妙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科教学,有时反而能够促进学科教学,或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或密切教学内容与社会时间的联系,或提高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或增强学生的过程体验和过程体验。

3.德育与智育“两张皮”的问题必须解决。

4.改变考试制度、彻底放弃“应试教育”,人们的担心才会消除,注意力才会转移,观念才会真正转变,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形成气候”。

(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按照《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提出的内容、数量、目标要求渗透,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述如下:

1.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分量、难度上有严格界定。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在35个学科中共设计了730个渗透点。12年大致有480个教学周、14000个课时,平均每周只有1.52个渗透点,也就是平均每19节课,法制内容才会在教学中出现一次,频率不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安排渗透的法制内容,都是普通的法制常识和比较容易理解的法律法规,不会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对象上的针对性,又属于普法范畴。

2.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结合《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科学融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潜移默化效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并且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伤害学科本身?

不会。这得从渗透原则说起。

第一,“尊重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教学中不能因为法制内容的渗透,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打乱学科教学秩序,更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喧宾夺主。

第二,“分量适中、目标恰当”的意思是既有渗透,又在量、度、时间上有严格的界定,不能把教学课上成法制课。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会伤害学科本身,有时还能促进学科教学,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或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或促进学科知识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试举一例: 九年级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如果仅从教学的一般层面理解,学生可能只停留在鄙视夏洛克的自以为是、佩服鲍西娅的机灵智慧这个层次上,但是从公平正义原则(此处涉及民法、合同法)去分析夏洛克的所作所为,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夏洛克的阴险和不法,更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安东尼奥和鲍西娅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绞尽脑汁去“解套”,因为事前的合约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是无效合同(《威尼斯商人》实际上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法律问题,教学上一般只宜讨论到此。有兴趣的教师可以查阅网上相关资料)。

不要陷入思维怪圈:有我无他、强调甲等于放弃乙、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抢”时间、“抢”资源。

防止教学中不科学安排时间,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甚至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法制教育是教师的法定责任,是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具体要求,是教学教育性原则的具体贯彻,它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具体的依托。

2.教师要增强紧迫感。学生违法犯罪及受害案件不断发生,一些家长、教育工作者用“提心吊胆”、“心惊肉跳”来形容自己的担心和恐慌;一些学生人生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扭曲,大家忧心忡忡。必须增强紧迫感,各方面、各途径配合,主动出击,加强学生法制教育。贵州3400余万人口,学校师生差不多占四分之一,涉及千家万户,这部分人的法制素养提不高,给百姓生活、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什么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3.教师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要增强责任心,增强主动性,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4.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多学习法制知识,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要为人师表,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不但用知识,更要用行动感化学生。

5.要精心备教。要舍得花时间、精力,精心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有效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

6.要主动探索创新。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新要求、新任务,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在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 (30年的经验有两条)

四、如何参与全省的交流互动?

(一)关于贴吧

1.如何在百度上注册?

(1)符合身份、工作性质的用户名

(2)恰当设置密码

2. 如何进入贴吧?

3. 如何申请贴吧会员资格?

(1)申请办法

(2)为什么要申请?

4. 如何在贴吧里提问?

5. 如何发帖、回帖?

(1)发帖、回帖方法

(2)政治性问题的处理技巧

(3)遵守互联网有关规定,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

(4)如何做链接

(5)礼仪

(6)及时性、责任心

6. 如何创建一个贴吧?

7.如何进行贴吧设置?

(二)关于工作空间

1.如何设置自己的个人空间(工作空间)?

(1)如何更改空间名称?(设置/空间资料/空间设置)

(2)如何上传头像?(头像处)

(3)如何发表文章?(写新文章)

(4)如果发表照片?(相册/上传新照片)

(5)如何发表视频、PPT等等资料? 2.如果进入别人的工作空间?

3.及时性、责任心

(三)关于电子邮件

1.养成经常查看电子邮箱的习惯;

2.有条件,和手机关联;

3.及时性、责任心;

4.保持电子邮箱的稳定性;

5.喜欢用QQ的最好用QQ邮箱,提倡注册163.com邮箱

6.建立分组通讯录

(四) 关于手机飞信

1.好处:快捷、方便

2.需要申请,只能是中国移动手机,能够发送的内容短小

3.要建立群组才方便

4.好处是节省费用

5.适宜上网吧方便的地区

(五)关于QQ 1.好处:实时、快捷、方便,可以传大型文件

2.群组建立要求高、人数有限制

3.适宜在小范围使用

(六)注意事项:

1.省级培训组有36个贴吧,各个地州市、县市区有关建立一个贴吧

2.以后能够在贴吧、工作空间发布的内容尽量在贴吧、工作空间发布,要随时上网了解

3.不适宜在贴吧、工作空间发布的内容才发在电子邮箱里。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初中思想政治渗透点

湄潭中学思品教师:刘仲荣

为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工作,加强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黔教法【2011】152号文件和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县法制教育工作,通过课堂教育方式,认真开展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提高教师认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县教科局于3月27日对我们辅导员进行了培训,要求我们回校后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我依据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编著的《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我们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列出了以下渗透点,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 “享受学习”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没有)

2.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没有)

3.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 “身边的诱惑”可渗透相关法规对黄赌毒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地三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4. 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 “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关于对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相关条款。

七年级下册:

1.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走近法律” 第二框 “法不可违”和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可渗透法律常识、《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阅读课本上的“相关链接”中的法制知识。

2. 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 “特色的保护,特色的爱” 和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条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十一条等。

八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我知我家” 第二框“我爱我家”以及第三框“难报三春晖”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四条和第十五条的内容。

2.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和第二百八十六条等相关内容。

八年级下册:

1.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二条、第七条及相关法律知识;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力”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七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等。

2.第一单元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内容。

3.第二单元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三条等的相关内容。

4. 第二单元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百条、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相关内容。

5. 第二单元第五课“隐私受保护”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刑法》第三十九条、第五十八条、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等内容。

6.第三单元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五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刑法》第四十九条等内容。

7. 第三单元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力”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十条、第四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内容。

8.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利”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条款。

9. 第三单元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的内容。

10. 第三单元第使课“我们维护正义”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第四十五条,《法律原则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的相关内容。

九年级全一册:

1.第二单元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第三十一条、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序言和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序言和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和第二条,以及《反分裂国家法》的内容。

2.第二单元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第六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生法》的有关条款。

3. 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的内容。

4. 第三单元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条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二条、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条及有关法律常识。

5. 第三单元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的内容。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摘 要]国家为了制止不考虑地方特色进行“千城一面”的快餐式建设,大力号召城市建设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而高校毕业生是响应国家提倡建设地域性城市的生力军。这些毕业生只有具备了建筑学科的地域关怀精神及传统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胜任此类任务。因此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重视新疆地区建筑和城市的环境和谐与文化传承,让学生在受教育阶段逐渐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储备。所以,建筑学科高校增设关于地域性建筑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是迫切的,也是必需的。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课程;新疆高校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57

1 新疆地区建筑学科高等教育对地域性建筑相关课程需求的迫切性

目前,我国整个建筑建设风潮逐渐趋于平缓和稳定,许多由超速建设发展造成的城市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其在一些应对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修复、历史风貌街区保护问题的做法上,出现过许多严重的、甚至不可逆的错误。而这些现象又是从业人员没有相关知识储备造成的,对于这种知识缺失、理论不足的问题,高校建筑学科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1 高校建筑学科毕业生知识技能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众所周知,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专业等相关建筑学科具有专业性强、实用性强、学习周期长、涉猎知识范围广等特点。对于大多数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无论是本科生、硕士还是博士,其毕业后大多数会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工作,因此,他们在学校求学阶段学到的知识与他们日后求职、工作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高校教育中,高校开设的课程都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才能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正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1.2 新疆地区各大设计单位及事务所承接工程项目的地域性特点

新疆地区现行大中型建筑设计单位及小型建筑事务所,所承接的建筑设计或城乡规划项目基本都在新疆省内,而位于中亚内陆的新疆地区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上都与我国其他省份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因此设计单位及事务所在开展这些工程项目时,就必须将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放在新疆大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中去考虑,如果没有进行过相关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学习,从业者是无法设计和制定出符合与适应新疆当地特色的方案和作品的。

1.3 高校毕业生是响应国家提倡建设地域性城市的生力军

国家为了制止不考虑地方特色进行“千城一面”的快餐式建设,大力号召城市建设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而这些地域性项目的具体设计和规划者就是从高校建筑学科毕业的大学生。因此,高校毕业生是响应国家提倡建设地域性城市的生力军,无论是建筑设计师还是城市规划师,他们都是决定建筑外观和城市风貌等诸多立体艺术的把控者。试想,建筑从业者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缺乏相关文化艺术底蕴,如何能够胜任在对地域性风貌有要求下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任务呢?

高校毕业生只有具备了建筑学科的地域关怀精神及传统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胜任此类任务。进一步讲,高校只有在高校教育中重视新疆地区建筑和城市的环境和谐与文化传承,才能让学生在受教育阶段逐渐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储备。因此新疆地区高校增设地域性建筑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是迫切的,也是必需的。

2 建筑文化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新疆高校开设的关于建筑文化类的课程,无论是中国建筑史还是外国建筑史都未能针对新疆地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面和丰富的案例赏析和理论分析,造成建筑美学、艺术史等理论学习上的缺失,从而无法为将来的生产实践进行理论指导,使学生陷入所学非所用、所用又没学的尴尬境地。建筑文化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结构建构方面

在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学习中,教材有大量篇幅以中国古典式木构架结构体系的官式建筑为主体内容进行论述,而新疆地区的传统建筑主要是以中亚式的土木平屋顶结构体系为主体,二者之间的建筑结构建构逻辑就有所不同,前者是以台基、柱、梁、铺作层及瓦屋顶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建筑,而后者是以基础、土墙、密肋梁及草泥屋顶构成的承重墙结构体系建筑。二者的搭接方式不同,承重方式也不同,所以在学习木构框架结构体系建筑的同时,也必须学习新疆地域性的土木平屋顶承重墙结构体系。

2.2 建筑组合逻辑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组合,基本讲究中轴对称、坐北为尊、层层推进的以院落为单位的组合方式,小到一个四合院民居,大到一座城池的布局都是在同一个组合逻辑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新疆地区传统建筑群落则不受上述中轴对称、坐北为尊、层层推进等建筑组合逻辑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以适应气候、地形、功能要求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灵活合理的布局,所以无论是民居、公共建筑还是整个城市都是在一种紧密而又灵活的布局方式下进行的。此外,封建礼制、伦理道德、宗法制度在新疆地区传统的地域性建筑中也不见踪迹,因此前者的建筑哲学在新疆地区是不适用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组合的同时,必须要对中亚建筑群落布局方式进行了解和学习。

2.3 建筑類型学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虽然存在南北建筑风貌差异之说,但总体来说依旧属于同一个木构大坡屋顶建筑类型,只是北方地区建筑更加封闭厚实,南方地区建筑更加通透轻巧,两者的建筑结构和类型不存在太大差异。同时中国古典式木构架结构体系自产生之时至后世发展,所经历的变化都是在同一个体系中的更新与发展,不存在如西方建筑发展史中那样断层式的剧变,即历朝历代的建筑之间的变化不是十分明显,它们之间比较相似。因此中国建筑史中的古代部分,可以将所有历朝历代的建筑统一起来,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分为居住、宫殿、祭祀、宗教、园林等不同类型,而不是以时间为脉络进行各朝各代建筑的分别介绍。

相对来说,新疆地区的建筑类型的分类与发展则不能以上述方式来进行,新疆地区南北疆建筑类型差别较大,天山以北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的木骨毛毡结构的帐幕毡包建筑,而天山以南是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的土墙木顶结构的平屋顶建筑,二者在类型上差异就比较大。同时新疆地区建筑发展史也不是在同一个体系中发展而来的,以天山为界的南北疆的建筑是游牧与农耕不同文明体系平行发展的结果。此外,新疆地区地缘特殊,各个时期朝代更迭、文明碰撞十分频繁,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也处于一种不断更新、断代、替代和交换的状态之中,不存在一种建筑类型的通式能囊括新疆地区所有时代和地区的建筑类型。因此在建筑学学生学习中国建筑史的同时,也必须学习新疆地区的西域建筑史以增补对新疆地区传统建筑的分类与特征及其发展和演变方面的不足。

2.4 建筑艺术史方面

如果说建筑是艺术之母,那么建筑史即是艺术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学习建筑史就必须从其相对应的艺术史入手。国外很多建筑学科院校都设置了与建筑文化相关的艺术史课程,而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本科教育中还没有增加与建筑史相关的艺术史课程。大量的艺术史课程设置在美术艺术学科等专业的教育课程中,但是这些艺术生今后大多从业都不会涉及实际生产实踐的行业,反而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学生却没有相关课程的知识积累和艺术熏陶,而后者才是真正参与城市风貌和建筑街道外观设计的实践者。因此学习艺术史是对学习建筑史的一种大背景上的补充,而学习建筑史又是对建筑设计的一种根源上的支持,所以三者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尤其相对于中国艺术,这样一个自我发展,同时将外来事物不断涵化的、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来说,新疆地区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更迭、不断传递变化的过程。新疆地区自古就是文化交汇和交融之地,各种文化文明彼此交织在一起,艺术呈现纷繁复杂的状态,而此时建筑学学生的艺术史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如果一个建筑学或规划学的学生在工作实践时,简单地将洋葱头作为新疆传统建筑的标志,又或者将认为伊斯兰风格建筑就是新疆风格建筑的片面认识带入设计中,又会为多少当地宝贵的地域性城市、街道、建筑带去灾难,所以相关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可谓是迫在眉睫。

3 关于开设新疆地方建筑史和艺术史等相关课程的建议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等本科教学的课程中必须增补新疆地方建筑史和艺术史的相关课程,关于此类课程如何实施和开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教材方面

地方建筑史课程教材的内容应主要分为案例赏析和理论分析两部分。案例赏析主要是提供各个时期、各地的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给学生以丰富的感知和深刻的印象;理论部分主要进行历史建筑的原型、发展和变化等,同时对其背后产生的动因、背景进行介绍和分析,使学生在了解看到了什么后同时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从而使学生在历史学的背景中了解和理解建筑史的发展和脉络,从而对现今新疆地区各地、各时期的建筑有大致上的判断和甄别。

艺术史课程应分为艺术史和文化史两部分。艺术史部分主要提供各个时期、各地大量的图片赏析和文字介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刺激,从而产生对建筑艺术的有益影响;文化史主要提供各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发展状况及其变革动因,主要结合艺术史来展开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大量艺术图片和文字赏析的同时,明白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疆艺术史的理解。

3.2 教学方面

3.2.1 课程安排方面

新疆地方建筑史要与中国建筑史同时期展开教学,让学生进行两个建筑史的比较学习,同时可适当缩短中国建筑史的教学课时,适当增加地方建筑史的学习,在考核内容中,地方史的比例应该占大多数,因为后者对于将来在当地从业的建筑设计人员来说的实际意义更大。新疆地方艺术史要放在新疆地方建筑史之后,因为只有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新疆建筑史之后才能带着一些问题去学习艺术史,从而从更大的文化范畴来解决建筑史中的诸多问题,这样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3.2.2 授课方面

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课堂和书本上教授的内容之外,还要进行拓展学习,尤其是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知识的补充。此外,教师可结合暑期建筑测绘实习进行教学,在学生实地接触传统建筑的同时,将测绘对象与课程中的知识对应起来再次补充讲解,在测绘中学习,在讲解中测绘,将图面和文字上的信息充分的立体化和实物化,使学生对地域性传统风貌建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4 结 语

当今时代,全世界都在追求全球文化在地性,只有传统的、当地的才有资格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国反对千城一面现象的呼声已有将近二十年,然而如何改变这种毫无特色的城市荒漠状况,就需要从每一块面砖开始、每一个窗棂开始,再到一整座建筑、一整条街道、一整片街区,最后形成一座完整的拥有地域性风貌的城市,然而这些都是在一个个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的画笔中实现的,他们有义务、有责任去担当这些任务。

而作为这些未来从业者的教育者——高校,更应当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培养兴趣爱好、完善知识体系、建立信心、端正态度。因此,相关教学课程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增补和改进,便是践行地域性建筑和地域性城市需要迫切迈出的第一步。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韩建洪

进化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这在教育理论上称之为“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规律”,“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数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法制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里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一、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而分数又包括全部整数作其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概念的进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再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想到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教育。

二、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建立了计算圆周率π的两个近似值 和 ,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π的两个分数近似值约率 和密率 ;再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周髀算经》(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应用“ ”,在东汉初发展为《九章算术》的第九章内容的讲述,学生们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通过介绍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储蓄利息

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

1

同时简介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四、通过数学推理、论证的严密、计算的精确,培养学生刻苦、求实的个性品质

在讲授综合的证明题时,让学生不畏困难,寻找突破口,在讲授复杂计算题时,要告诫学生耐下心来仔细计算。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会养成诚实正直、知难而上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在讲授黄金分***点时,通过讲授其与绘画,造型的结合提示数学中的和谐美;在讲授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时,通过介绍中心对称图形在建筑物与工艺品上的的应用来揭示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既可以描绘篮球运动的轨迹,又可以刻划天体运动后轨迹的教学,提示数学中的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

例如,在讲授负数发展经历的漫长历程时,让学生知道真理发展曲折性,从而使学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再如在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发展时,告诉学生陈景润证明了“1+2”,激励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真理。

例如,老师讲授知识时,力求准确无误。可一旦出现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

上一篇:体检中心营销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人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