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论文范文

2023-09-21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从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入手,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学生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和沟通意识不足、工作中常当逃兵等问题,提出应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并对一些课程提出自己的构想。实践证明,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高专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强身健体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高职高专

一、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必要性

(一)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与发展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素质拓展应运而生。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养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风靡全球50余年的素质拓展,1995年走进中国。短短几年不断发展,倍受推崇,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它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在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召开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会,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标志着素质拓展训练在我国的全面启动。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通过创意独特的专业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帮助企业和组织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的目的。训练目标由开始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素质拓展暨外展训练在经历了40年代的创始、50年代的扩大规模、60年代的长足发展、70年代的稳固和80年代的国际化之后,到今天已在全世界五大洲建立了近40所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既吸取了英国拓展训练的精髓,又结合了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课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体验学习为主,强调学员高度参与,使学习寓教于乐,让学员从做中学。

(二)以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1.思想政治素质要素要求。高职学生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素质在素质拓展中可以得到很好地锻炼。

2.知识素质要素要求。包括工具性知识(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相关性知识之间的占有比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整体功能。

3.能力素质要素要求。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的,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特征。它通过一些项目的训练,可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效果,如现场组织、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发展能力、自我推销等能力都可以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中得到锻炼。

4.身心素质要素——健康的体魄。身心素质要素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的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素质拓展训练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现在的高职学生中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自傲或自卑,娇生惯养意志力弱,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和沟通意识不足、工作中常当逃兵等问题,目前国内、区内大多数大企业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此项训练,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以比较短的时间培养出团队协作、沟通的能力,敢于接受较重的工作。

素质拓展教育是办好高职高专各专业(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要求之一。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各种不确定因素大量出现,不同价值观念碰撞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加剧,人的职业稳定性相对弱化等原因,给人们带来较多的精神紧张和心理不安;加之部分学生或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对优厚生活条件的依赖性特别强;或不适应集体生活,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产生烦闷,容易遭受到挫折。因此,如何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为此,加大人文素质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稳定的身心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素质拓展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贯穿在高职高专院校教改方案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始终。

二、素质拓展训练模式的探索

(一)模式结构

素质拓展训练始于体验,而终于参训者的体能、心理和心智、情感方面的综合改善,整个过程以及循环必须以参训者的“动心忍性”为中介。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使青少年置身于生理、心理的极限情境,在支持性的团队中参与“互动性”“直指人心”的活动,由此而体验、震惊、反思,进而得到心理、身体、品德三个维度素质的拓展。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学生经常不断地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获得的成功。有了一定的成功感,才可能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就会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二)实施素质拓展训练的具体环节

素质拓展训练培训一般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体验:参加者投入劳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最为关键部分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悟。整合:从体验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应用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因此参加者可以不断进步。

(三)素质拓展项目的三种常见形式

素质拓展有多种形式,其课程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潜水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溶洞探险、伞翼滑翔、挖沟训练、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军事训练、高台跳水、高架绳网、雨中太阳暴晒下工作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不论哪种形式的素质拓展训练都将会产生锻炼个人、形成团队协作的良好效果。

(四)适用的具体专业、实训课程及人群

本项目可作为职业技术类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素质教育(思想品德修养与理论)课的真实实训基地;特别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课程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策划、营销策划、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形体训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商务谈判与沟通;导游业务、餐饮服务、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在销售团队激励拓展训练课程中,针对销售团队的特点,分别强化“诚信与双赢”、“局部与全局利益”以及“有效沟通”等与销售密切相关的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训练环节,让学员勇敢面对来自心理、体力、外界压力的挑战,提高销售人员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焕发不断向自我发出挑战的工作热情。同时明确“销售员绝不可以‘坐而论道’,要行动(Action);销售员‘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的理念。

在营销、管理岗位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也会经常发生变化,角色的定位、变换与清晰的分工在使学生体力、毅力、交往、分工与协作等全方位得到锻炼的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广泛的社交等社会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与提高。训练要求学生在困难面前竭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富有协作精神,要像翻越求生墙那样,甘做人梯,为别人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在主动寻求帮助与帮助他人时,从集体中获得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并在集体中充分彰显个性。给为公司长期征战、业绩卓著的营销精英或优秀员工的一种特殊的奖励,以求释放工作压力、调节心理平衡;拓展视野,交流经验、分享信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给为公司殚精竭力、贡献巨大的管理人才或高管团队的一份特殊礼物。以求增进相互沟通、磨练坚强意志;亲近人际,增强合力,树立共同目标和愿景,提炼公司文化。

三、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学习方法与收获

(一)素质拓展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它既吸取了英国拓展训练的精髓,又结合了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课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体验学习为主,强调学员高度参与,使学习寓教于乐,让学员从做中学。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自傲或自卑,娇生惯养意志力弱,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和沟通意识不足等问题,根据每批学员特点,针对性地选择主题和项目。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为学员提供了一个了解自我、了解生活、体验人生的机会,强调高度参与,强调学员与指导者的良好互动,使心灵的成长直指人心。其训练模式既充满趣味与挑战又不乏与其他朋友们交流相处,学会关爱他人,在互相信任和帮助下发展友谊;人生智慧的活动,使学员从中体验、反思、领悟,并激发、调整、提升的人潜能,使受训者的人格素质得到提升。特别是重视个人静思、小组讨论交流以及导师的讲评总结。学习方式可表述为:在运动中学;在完成任务中学(符合经管类课程的任务、项目教学法);在娱乐中学习;在身心全动员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实现“零见习”式的毕业上岗,所以会给学生带来许多益处。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收获

素质拓展训练使大学生在人格成长方面有机会增强自信和进取心,在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激发学习的潜能;培养良好生理和心理素质,克服骄娇二气和惰性,磨练意志和毅力; 启发和增进创造欲和想象力, 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过一个有益身心健康而又精彩纷呈的集体生活,享受富有趣味的户内外活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工作中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能力,此外素质拓展训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强身健体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春雷.我校实施素质拓展培训的经验及感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作者简介:王耀(1972-),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投资项目评估、企业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通过拓展训练的阐述,使人们了解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拓宽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拓展训练;心理发展;开发与设计

拓展训练是一项集求生、惊险、刺激、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极限运动。现在这项运动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各级学校所喜爱,并有了专门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对在校青少年进行针对性的求生意志、信念、欲望的训练,帮助受训者克服恐惧心理、坚定求生信念、建立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以无畏精神更好地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拓展训练给学校体育改革以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在野外生存训练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更具意义。它借助于身体练习达到促进心理发展的目标,使身体练习原有的隐性功能“显形化”,其效果显而易见,而这一点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之一。正在试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心理健康”这一学习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等。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很好实现体育课程在心理健康领域制定的学习目标,深刻认识和理解拓展训练在促进心理发展方面的特殊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条件,具备设计、创编拓展训练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1990)。因此,本文认为,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负荷的主要外部条件。训练对象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协同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正如Sonstrotm所说:“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者能够胜任某中任务。”这一观点与班杜拉的自定效能理论是一致的。班杜拉认为,人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是较为困难的任务时,其自定效能水平就会提高。对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锻炼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他们能够使自己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以及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认为,有一定困难和危险的拓展训练手段,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和有趣的训练方式能引起较强的心理反应,能对训练对象在动机、情绪、意志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只有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才能逐渐成熟并得到发展。如果训练对象在心理上无任何负荷,无法引起较为强列的心理体验,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动作,那么,这种练习就失去了其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拓展训练对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

从上述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可以看出,没有一点困难和危险,不需要合作和缺乏趣味的练习,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身体发展的作用,但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却不会太高。身体练习只有具备适宜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和趣味度,才能引发心理负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

1.拓展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自觉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意志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们的意志具有不同的品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应指向与进步的方向和具有崇高的社会价值。意志品质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组成: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以及精力与毅力。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决定了练习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增强训练对象自尊、自信,促进训练对象具有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观念的形成。但如果难度太大,超出了练习者的能力所及,就会挫伤练习者的自信和积极性。因而,只有练习的难度略高于练习者的现有水平,才可获得较好的参加内心理发展的效果。

2.拓展训练可以培养训练者的勇敢精神。训练的危险度是指训练对象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脱手、跌落等危险性的程度,它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是一种挑战[1]。拓展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器械或其他障碍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容易产生恐惧感,这就要求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表现出勇敢精神。但训练者战胜恐惧,完成了一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他会有信心倍增、重塑自我的感觉,有危险的动作还可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当然,选择和设计具有危险度的练习一定要有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练习有危险性但却不会产生危害。

3.拓展训练可以培养训练者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来说,自信心是最为宝贵的,它是个体获取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缺乏自信心往往表现为害怕失败、消极对待、怀疑自己。真正的自信心不仅仅表现在认为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时才具有,在失败时自信心是最宝贵的。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中培养和形成的。拓展训练以其独有的形式,使训练者互相鼓励、互相影响,从而使训练者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影响,从而使他们建立在从事任何事时都要始终充满自信的坚定信念。

4.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团队协同精神。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令人愉快的社会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交往离不开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精神。拓展训练的大部分项目如直体后倒、攀天梯、互相攀岩等都强调互相协作、互相信任的团队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团队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都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的活动成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这样就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活动感到满意,并彼此产生好感进而互相信任。因此拓展訓练对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作用。练习者会在集体中享受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合作的愉快并增强相互信任感。

三、怎样开发和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学习目标上是有差异性的,并非所有的拓展训练内容都具有等效的价值。如果我们有侧重地确定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心理健康领域的内容,我们就应该有侧重地选择那些有一定困难度、危险度、合法度和趣味度的拓展训练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创编具有促进心理发展价值的拓展训练内容。

1.创设合作情景。拓展训练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在创编拓展训练的内容时,对训练者提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动作的要求,创设合作练习的情景,可以有效提高练习的合作度。如要求全组同学相互配合用自体或器材组成某种图形,在特定的约束下共同通过一段距离;两人一组在合作下完成某种动作等。

2.增加情景暗示。有些拓展训练只要增加一些情景暗示,会使训练者充满兴趣或产生某种新奇感觉,从而使训练更为惊险刺激。如进行攀天梯或互助攀岩以及在平梯上作悬垂行进等内容的训练时,训练者暗示训练对象:你们现在是在通过万丈深渊,一旦失手就会粉身碎骨。此时,训练对象的心情就会大不一样,训练所具有的心理负荷会有所提高。

3.设计的训练内容应具有非常规性。所谓非常规性动作就是不符合人们日常动作习惯的动作,如手倒立等。非常规的身体练习会使训练对象产生恐惧、刺激的感觉,从而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和自信心发展产生影响[2]。如在单杠上做“挂膝倒悬垂”、“跪撑”,在跳箱上做“跪跳起向前跳下”以及“拓展练习”中“向后背摔”等。需要注意的是,非常规动作并不一定难度很大,“向背后摔”一点也不难,却能引起练习者强烈的担心和疑虑,产生较好的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4.变换训练的形式。变换训练形式可使训练对象产生兴趣。人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探求的欲望,有兴趣可以使练习者注意集中,情绪高涨,产生愉悦的心情。如队列队形练习中的队形变换、跑步的路线、徒手操的动作、练习器械的特征、游戏的规则等。变化可以出新,出新才有魅力,一成不变的训练是不会让训练对象有兴趣的。

作者单位:高彩琴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赵超君 .开封市教育局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李纲.拓展运动介绍[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5—36.

[2]黄文汇.国外拓展运动介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3—28.

(编辑:雨露)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对其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体育课程主要是完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有较强的运动能力。而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则对高校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的实践应用给予详细探讨,以望对后期的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课程 拓展训练 实践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等。但是,在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均存在不足,学生身心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而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在体育训练中广泛应用。其以传统学习模式为基础,并对原有模式进行改进、突破,锻炼人们意识,挖掘人们潜能。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融入拓展训练,通过设定特定的情景,使学生参与具有趣味性、困难性、挑战性的游戏项目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合作力、凝聚力等,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一、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概念起源于二战期间,在当时战争期间,德国潜艇袭击了在太平洋上行驶的英国商务船,使船上的许多海员因此丧失。而在这些丧失的海员中,经验不足的年轻海员居多。汉思等人根据这一情况开展研究,发现生还者多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人,因此,汉思等人对年轻海员进行训练,锻炼他们的生存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力等,从而逐渐形成“拓展训练”[1]。随后,一些研究组织行为、管理的专家对该训练方式进行研究,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对管理者、员工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管理训练、人格训练等,拓宽了拓展训练的涵义。我国对拓展训练的引入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将其应用于团队精神培训,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提供新的方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拓展训练逐渐应用于体育训练中,锻炼学生身体、心理,具有自我教育、调整极限等特点。

二、大学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練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需求。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即将面临走向社会的道路,接受社会检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补充专业知识,并需具备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然而,在目前的大学生中,他们的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仍欠佳,缺乏自信心、抗压能力不足,工作能力不足。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高素质人才满足单位需要,且更注重学生的责任心、承受压力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2]。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大学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拓展训练应用于大学体育课程中,通过各种项目活动的开展,通过与体育运动原理相关的问题、社会现象,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适应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体育教学改革而言,改革内容包括课堂内容、教学方式、训练项目等。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结合新的体育标准,改革课程,改造体育项目,满足教学、学生需要。同时,随着目前各大学招生人数的增加,体育场地并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锻炼。但是,将相对简单的拓展训练应用于体育课程中,扩展体育内容,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氛围,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目标。例如,可根据学生自信心不足情况,开展成功高峰体验训练,化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实现教学目标。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开发途径

(一)构建课程目标与内容。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体育课程总目标,制定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主要包括运动技能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社会适应目标、身体、心理健康目标[3]。在实际课程教学中,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生存技能,从而实现体育教学运动技能目标,同时,通过拓展训练项目开展,学生参与训练项目,挑战自我,亲近自然,实现参与目标,并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培养体育兴趣,激发体育热情。而社会适应目标即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信任、关爱,提高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适应力。身体、心理健康目标即为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体能、磨练学生意识,培养学生用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构建方面,根据教学指导思想、目标,按照有效性、完整性、可行性、连续性、顺序性、针对性等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拓展综合训练、拓展实践,从而充分反映拓展训练技能,注重对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拓展实践课主要包括项目拓展、素质练习、拓展策划、校园拓展等。

(二)做好拓展训练准备。在拓展训练开展前,在做好了准备工作后,教师向学生宣传拓展训练,使学生充分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内容、意义及对参与训练者的要求等,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根据拓展训练的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水平,掌握体育运动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并具备准确预测、组织协调的能力。对于教学而言,学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体育拓展训练开展中,应以安全为前提,在训练开展前,对训练项目所涉及的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检查、清除,确保体育课程的安全进行。此外,在拓展训练的实际开展中,高校应根据各自校园地理特点、办学条件、硬件设备,相互渗透常规体育课程、拓展课程,构建精品的拓展课程。例如,可将校内游泳池、校园周边的公园、校所在地区的山脉、河流等作为训练课程资源,拓宽培训场地。

(三)开展有效的拓展实践。在拓展实践中,在每次实践课中穿插身体、心理素质训练,如身体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等训练,和心理自信心、自我情绪控制、竞争力、合作精神等训练。在具体的拓展训练开展中,例如,可在活动准备中,组织学生 进行500、1000米慢跑等,培养学生的身体耐力。在篮球体育课程中,结合篮球体育项目、运动特点,适度开展动作速度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助跑、步法练习。同时,在项目拓展中,根据当时的场地、器材、天气等情况,对项目进行有机地选择、组合。例如,在团队项目开展时,可先让每个参与者进行自我介绍,使其相互了解,迅速融入团队。然后,在团队成员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安排个人调整项目,让学生进行高台自我介绍、才艺展示,或开展信任背摔等团队项目。最后,开展团队协作项目,如连环手、信任百步走等,培养团队成员间的协作、配合、信任能力[4]。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可通过场地、野外、水上等训练项目,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凝聚力、随机应变能力。如在报数游戏中,学生以背朝内、面朝外的形式围坐一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从1到20进行报数,同时规定不允许相邻的人报相邻的数、两个人报同一个数,通过该活动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四)加强拓展训练师资建设。除了构建拓展训练内容、课程之外,还应加强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建设。教师只有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及其教学能力,进而做到身体力行。就当前来看,大多数大学的体育教师并没有拓展训练经历,甚至对拓展训练的了解较少。因此,应做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让体育教师掌握关于拓展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来了解拓展训练的内涵及其目的。最后,让教师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部给予实践演练,并从中总结训练方法,根据本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拓展训练,进而提高拓展训练的有效性。

四、大学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及收获

(一)拓展训练实践存在的困难。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教学实践中,存在专业教学设施欠缺、课程建设经验不足、拓展综合训练安全保障、时间安排压力等困难。在拓展训练实际开展中,由于拓展训练涉及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且对教师的引导、监控、组织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高校中,师资力量并不能完全满足课程需要,且场地器材等硬件设备较为欠缺,教学开展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在戶外活动开展中,受场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容易在户外活动中扭伤、溺水等,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5]。

(二)实践收获。通过拓展训练的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更加丰富,课程特色鲜明,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拓展训练开展中,结合当地自然特点,将一些项目拓展到大自然中,使体育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优化课程结构,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空间,从而使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化、趣味化。同时,通过趣味性、挑战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拓展训练是一项新型的训练方式,将拓展训练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不仅可增加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而且还能够增强体育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坚强勇敢意识、创新能力等,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孟凡会,张伟东.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189-191.

[2] 尹燕涛,梁广辉,韩衍金等.关于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55-156.

[3] 刘玉红,邓永兴,谢谦梅等.关于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探讨[J].运动.2012(15):106.

[4] 潘晨希.浅析高校体育拓展训练[J].科教导刊.2013(28):153.

[5] 尹恒.浅谈高校体育拓展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4(8):22-24.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前,高职拓展训练的研究与实践大多还停留在参考或引用普通高校已有的经验,缺少高职自身特点。合作与服务作为新的理念对高职拓展训练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合作与服务视角针对高职的特点开展拓展训练,是高职在育人、校企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中一个值得借鉴的新思维。

关键词:合作;服务;高职;拓展训练

1.问题的提出

拓展训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又称为体验式培训。由于其独特的形式和良好的效果,己经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所接受和认同,被广泛地运用到企事业单位活动、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已有相当数量的院校开展了形形色色的拓展训练活动。高职学院的学生特点、校企合作以及与社区广泛的联系是开展拓展训练的独特优势。当前,高职拓展训练的研究与实践大多还停留在参考或引用普通高校已有的经验,缺少高职自身特点。如何把高职学院的自身特点与拓展训练的项目特点结合,实现高职服务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拓展训练在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拓展训练有关的文章,通过中国期刊网近10年体育类学术期刊高校拓展训练的文章进行归类分析,了解高校拓展训练研究的现状、发展动态,并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寻求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和开展的最佳途径。

2.2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高职拓展训练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揭示高职体育开展拓展训练不足;运用概念、演绎推理、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合作与服务”这一高职拓展训练新思维进行综合论证。

3.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基本现状与不足

我国拓展训练专业培训机构最先在香港注册。1995年左右拓展训练被引进大陆培训领域后,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并蓬勃发展,成为许多国内大企业员工培训的基本课程。1999年,清华大学率先将拓展训练引入到MBA、 EMBA的教学体系中,促进了拓展训练在高校落地。2002年,由于拓展训练独特的魅力和有效的培训效果,引起了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关注,决定在学校公共体育课加入拓展训练课程,在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倡导下,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始引进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进入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十余年里,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根据所查阅文献资料表明,有关我国高校的拓展训练研究主要以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课程相结合为主,主要内容涵盖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指导思想、背景及目标、教学内容的构建和教学步骤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以及对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实际意义、拓展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情绪、提高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与分析。我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主要在进入新世纪后,这也影响了拓展训练在高职学院的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有关高校拓展训练的相关研究中,涉及高职的相对很少。高职拓展训练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参考引用普通高校的已有的经验,缺少高职自身特点。

4.高职学院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

拓展训练不是简单的体育加娱乐,而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较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高职学院的学生在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个人奋斗目标、意志毅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存在更多的问题。拓展训练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有效平台。通过拓展训练能促进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更好地融入群体,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力。这对在高考这种智力测试平台选拔的高职学生意义尤其明显;通过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热爱自然和服务社会的精神等。

对学生来说,拓展训练所培养的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促进个人发展必需的能力,也是一种职业能力,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就业,对学生个人就业后可持续发展也将有积极作用;对课程建设来说,拓展训练不仅是一项可以开设的新课程资源,同时也是能提升体育、管理、心理教育等课程更好实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对高职学院来说,拓展训练所倡导和培养的人生态度、进取精神、协作和团队精神无论对学生、教师以及师生关系的融洽都非常有益,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也有积极意义。

5.高职开展拓展训练需要新思维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虽然具有在自信心、意志品质、集体观念等方面的弱点,但同时具备了动手能力强、思想活跃的特点;高职教师最大的特点是有许多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来源比较广泛,在课程体系上,高职紧贴岗位的实训课程,促使学院要积极参与企业合作、社区合作。正因为如此,高职拓展训练不能局限于普通高校已有的经验里,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辟新的思路。合作与服务,正是基于高职特点的开展拓展训练的新思维。

5.1合作理念

5.1.1校内合作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育人课程,要想全面发挥其育人功能,体育部门应以合作为思想,密切联系学生工作部门、专业系部开展针对学生的专项拓展训练,这样有利于把拓展训练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进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工作部门与专业系部的参与,有利于扩大师生拓展训练的认知,引导学生关注并自觉参与拓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除了对学生拓展训练,体育部门还应考虑在教师中开展拓展训练。高职教职工大都承担较重的工作任务,压力较大,通过拓展训练,释放情绪,缓解工作压力,调节同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同事间和谐共进。对教师开展拓展训练,体育部门应加强与教师主管部门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如通过人事部门合作,可以对教师继续教育方面进行培训;通过与工会的合作,可以把拓展训练与教师的业余活动联系起来;而通过与各二级单位的处(室、部、系)合作,可以把拓展训练理念全面地在学院各方面体现出来,有利于全员育人理念的实现。

5.1.2校外合作

“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最广泛的模式是企业提供实践知识与实践场地,让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岗位训练,实现职业学院学生的岗位教学目标。这种模式通常与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体系相承接,学院的学生是被培训对象。作为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拓展训练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当前的职业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企事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任何企业都有自身的员工继续教育培训计划,高职体育部门应跳出校内范畴,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承担企业拓展培训任务,这样有利于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拓展训练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在高校开展的时间毕竟不长,高校拓展训练师资培训方面要落后于社会专门的拓展训练培训机构。高校最大的特点是无论从人、财、物诸方面,都具备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有利条件。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心理学、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众多,完全能胜任拓展训练的培训工作。但高校的教师都有较多任务,师资不足或师资不专业仍是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主要掣肘。作为社会上专门的拓展训练机构,具备了较专业的师资,高职拓展训练的开展应加强与拓展训练机构合作,利用高校的自身优势,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培养,即请国内有名望的拓展训练专家来校讲学,选派专门的教师参加国内拓展训练培训机构组织的学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共同拓展培训市场,为学生实训提供帮助。

5.2服务理念

一般来说,高职拓展训练面对的对象主要以学生为主,兼顾教师,其师资主要以体育教师为主体。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不但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要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服务理念,才有可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拓展训练的效果得到积极的发挥。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基本责任。当前,虽然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高校有些干部和教师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缺乏必要的认同,服务社会的热情不高。而导致部分干部和教师服务社会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高校服务社会的理念认识得不充分。实际上,高校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最终目标就是更好地服务社会。高职拓展训练服务社会的理念就是要求高职领导和从事拓展训练的教师把服务社会作为开展拓展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现代企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企业不间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拓展训练是企业培训的内容之一,高职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满足学校教学任务之余,可以发挥自己优势,承担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拓展培训。通过承接培训,可以让高职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让高职充分发挥拓展训练的人才、物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大学在文化引领的示范作用。

5.3在合作与服务理念引导下提升高职拓展训练开展的深度与广度

作为一种市场化比较成熟的培训项目,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开展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尬尴地位,即高校各界对拓展训练的教育效果普遍认同,但高校开展或实施拓展训练深度与广度却并不理想,在场地、器材与师资建设方面,拓展训练相对于体育其他项目的投入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高职学院有着开展拓展训练独特优势。从素质教育需要出发,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在信心、意志、集体观念方面的不足,对高职学院的学生实施拓展训练可谓是对症下药;高职以岗位为要求设置专业的特点,使高职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校企合作模式让高职对企业有广泛深入的了解,使高职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更加便利。相对传统体育项目,高职拓展训练具备在场地器材方面需求灵活,具备投资少、成效大的特点。现阶段高职拓展训练之所以没有得到全面展开,既有高职学院管理对拓展训练的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与从事拓展训练的教师在宣传报道、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等原因有关。高职拓展训练以学生为本,秉承服务与合作理念,立足实际,有计划分阶段的做出成绩,在育人效果上争取广大师生的认可,争取领导的支持。不仅如此,高职拓展训练的组织者应以拓展训练为平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合作,把拓展训练作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实训基地。

6.结语

拓展训练作为新型的育人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其良好育人效果已获得教育专家的共同认可。高职的自身特点使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合作与服务理念为指导思想,高职拓展训练应立足自身的优势,加强拓展训练的场地建设,加强院校间和拓展训练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高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凸显自身独特的作用。

(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XM2011005)

参考文献:

[1] 王春生.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教学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 胡小善等.对高职院校实施拓展训练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3] 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4] 朱小平等.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影响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523808)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将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进行有机整合,是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阅读基础进行课文缩写教学的实践,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并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本文围绕如何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整合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文训练;整合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活、阅读等方面的积累还不够充足,这也就影响了小学生在作文中的创作。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更多类型的文章,拓展自身阅读方面的广度,利用有效的阅读积累丰富的素材,并在作文写作中灵活运用。通过广阔的阅读提升学生认知范围,丰富思想感情,为语文学科提升打好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应将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整合起来,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整合有何意义

(一)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可在一定范围内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与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有机整合,能帮助小学生在閱读中积累丰富写作素材,并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提升教师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语文知识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充分。因此,教师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应及时有效地对小学生学习做出指导,以学生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以有效的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相结合,促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教学方式下感受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以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扩展学生语文思维

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整合起来,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实际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往往被教师分离开来,小学生不能将自己在阅读中感受到的情感,在作文中及时、有效地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逐渐忽视了阅读过程中所碰撞出的激烈情感,也不能有效地将这种情感在作文写作中抒发,学生在语文思维发散中也受到了限制。因此,教师应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高质量的阅读教学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作文训练,提升小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阅读与作文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整合前,还应充分了解阅读与作文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两者在教学目标、知识积累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一)两者在教学目标上相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促进学生能深刻理解文章,了解作者意图,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有效阅读教学,学生能学会分析文章、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应该如何表达。作文训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到文字、句子等语文知识,以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美的文章。

(二)阅读的积累即作文素材的积累

学生只有进行有效阅读,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同时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并获得语文思维的发散,丰富学生想象力。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并与作者在文章情感表达上产生共鸣,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中情感上的升华。学生将语文阅读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合理、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丰富作文素材内容,如名人名言、历史故事等。在作文创作中以阅读素材实现内容的丰富,帮助学生完善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能够在作文创作中流露真情实感,避免学生在写作中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三)两者在关系上密不可分

学生通过丰富阅读的过程,即是写作素材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丰富阅读中积累下的写作素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储备更多的写作材料,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作文写作手法与事件表达方式。当学生在进行模仿写作时,就可以根据写作要求运用适合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完善写作内容。另外,教师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知识理解能力。学生在完成大量的阅读后,在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提升了思想层次,促进了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紧密联系。

(四)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帮助他们丰富了语文写作的素材,激发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阅读教学、作文训练视为教学的一部分,将两者有机整合起来,且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学生能准确输出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能在写作过程中熟练运用。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真实情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并获得语文思维能力的发散,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有机整合具有积极意义,阅读可以激发学生语文习作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有机整合策略

(一)以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模仿写作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模仿写作是教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模仿写作的对象大部分来自课堂上已学习过的文章内容,一般模仿写作以模仿学习过文章的用词、语句连接以及思想表达等方式为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小学生作文训练中应引导其将这些独有的特色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创作中,通过这样的写作形式可以丰富学生作文内容。同时,也使得学生的作文在层次上更加分明。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模仿写作不能说是完全的文本创作。任何人在写作积累中,模仿写作是必须要经历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此时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足,自主创作的能力也有待提升,而通过模仿课堂所学文章的写作手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可以帮助学生在作文创作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讲解《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文章中描述人物精美语句的记忆,文章中有多处巧妙描述人物的语句,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模仿写作的重要素材。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描写人物的思路做出总结,以丰富并帮助学生厘清模仿写作的思路。

(二)以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将阅读获得的丰富素材灵活运用在写作中,能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快速形成整篇文章的构架及写作思路,并在写作中加入积累的素材,促使学生在创作中更顺畅地表达文章中的情感,提升作文写作的纪实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时,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语言的输入,而作文训练是经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或引导学生选择适合阅读的素材,这对作文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在作文训练中应用,为学生降低了作文创作的难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在一次地震中,父亲不顾艰难,不放弃挖掘,终于救出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这篇课文以父爱的伟大为主线,描述父亲在地震中经历各种艰难,救出儿子的场景。通过文章的阅读,学生能深刻感受到文章中父亲救子的情感,感受文章中所传达的父爱。只要心中有希望和爱,就能成功。教师可以在完成阅读教学后,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深层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并在领会文章中描写技巧和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将自己对父亲的情感在作文中表达出来。

(三)在阅读中激发情感,丰富写作情感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缺少了阅读教学中的兴趣,也对学生作文写作训练的积极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学生也不能主动地进行语文阅读,只将作文训练当作一项学习任务来完成。这就逐渐使得学生对作文这项学习内容感到难以完成,甚至引发学生对作文训练的反感,从而无法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整合,提升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字带来的乐趣,提升学生对作文训练的兴趣,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扩散思维,提升阅读能力。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这也是学生写作水平、写作效果提升的关键。模仿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并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但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化为己用,在之后写作中也就不能真正地提升个人写作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教授时,教师可以在正式进行授课前,让学生先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将自己对母亲的真实情感用已有的写作手法表达出来,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分享自己的作文内容,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人是怎样描述母亲的,获得学习写作的机会。而后教师通过对《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的详细教授,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情感表达。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之后的写作中能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以及文章中所学来表达情感,丰富作文内容,从学生的有效阅读中激发情感,并在写作中丰富情感。

(四)重视阅读后读后感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阅读成果体现是在阅读后写读后感,以写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将阅读后的感悟写出来,这样的作文训练方式能强化学生对已读文章的印象,并能促进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有效提升,在读后感写作中将自己对文章理解后的真实情感抒发出来。教师应重视读后感的写作训练,这也能帮助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阅读与作文训练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作文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将它们在教学中重视起来,并进行有效整合,让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晓霞.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

[2]张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3]张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华夏教师,2019(29).

[4]高小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0(28).

[5]吴朝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9).

[6]黄海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路径[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10).

[7]宁玉仙,曹子君.全国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优课经典教学培训感悟[J].家长,2019(10).

[8]黃细缨.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整合模式的探究[J].课外语文,2019(33).

作者简介:李克新,1974年生,山东新泰人,专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作文教学。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视角对中国加工贸易进行论述,分析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提出中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以此促进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加工贸易

中国加工贸易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中国大部分产业,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拓展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革命性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是潜在的比较优势,表现的是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有利地位,而竞争优势才是各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现实态势,它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拥有比较优势未必就拥有竞争优势,而只有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够最终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效率的提高,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优势。波特也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但是仅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从宏观上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一方面,当只有两类因素有利时,通常就不能够保持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资源的可利用性并不总是一个必要条件。例如,日本就缺乏自然资源,但是日本却很繁荣。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波特的这个“国家竞争力”理论能够较成功地解释二战以来的世界贸易格局。

二、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分析

(一)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1.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加工贸易自身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总体而言,加工环节仍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等领域,劳动密集度较高,技术含量较低,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与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多数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掌控,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国内价值链有待进一步的延伸。目前贴牌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因此,中国的加工贸易仅仅占有整条产业链利润总和的10%左右,充当着“世界的工厂”。这种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土地、能源、资源的占用和消耗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都是毁灭性的。

2.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

外商投资企业约占来料加工贸易的54%,约占进料加工贸易的92%。来料加工贸易,国内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对于品牌、渠道等缺乏控制力。而进料加工的企业相对而言主导权较大,但只有8%的贸易额由内资企业控制。外资企业必须服从其母公司的全球战略,通常,在华企业只是一个加工工厂,其品牌、营销均由其母公司控制,或安排其境外其他子公司承担。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研发机构逐渐向中国转移,但在制造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只是从事简单的适应性研发,独立的研发机构仍由其母公司直接领导。总之,由于中国加工贸易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本土企业在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从而大大限制了中国从加工贸易中获取的利益。

(二)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1.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从2004—2006年国家有关部委的统计资料分析,世界范围内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与检测评价体系,客观上造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很难进入这一市场。由于发达国家通过绿色贸易壁垒手段设置了重重障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该市场,客观上也直接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出口收入,造成了对这类国家的经济制约。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1—2006年间由于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外贸出口收入比正常情况下减少了35%左右。

2.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

就全球贸易而言,目前中国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欧盟以及南美贸易区,其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0%左右。其在进口商品的过程中,不仅运用国际环保标准与产品质量要求履行严格的检测过程,而且还制定了国家或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结合,从而给中国众多的国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2001—2005年底国家有关统计资料分析,短短五年内国内相继有168.39万家企业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困扰而使其原有的出口市场减少了30%左右,严重者递减了65%。

(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

1.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在中国加工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拥有竞争优势。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但是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这势必会出现比较优势“陷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了诸多贸易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也使得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发展的引擎,这一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关键是国际贸易在哪一方面起引擎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最有利。根据钱纳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加工贸易战略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相联系,一个国家加工贸易企业战略的调整又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的改变相联系。这就是说,只有在国际贸易能够起到推动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时,这种引擎作用才是最需要的。那么,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能否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呢?目前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这种比较利益结构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使中国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它强化了自己的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进一步拉大了,由此进入“比较利益陷阱”。

三、中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

(一)积极提升比较优势是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劳动力丰富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不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就要不断提升比较优势,使其真正带动经济的增长,从而成为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必要基础。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技术含量,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是提升中国比较优势的很好途径。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附加值较低,已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原有的产业规模,很容易造成出口的“贫困化增长”。通过提升比较优势,既保留了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又能够创造出竞争优势产品,还为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产业机构升级积累了资金。

(二)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技术创新是主要推动力

要提高加工贸易在华生产的附加价值,一方面要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另一方面要引导和促进从事加工贸易生产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从简单的OEM向ODM升级。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开展研发活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增强其研发能力,提升研发成果,从适应性研发向创新性研发转变。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从事面向全球的原创性研发工作。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积极支持从事加工贸易的本国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2.利用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

首先,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形成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比较优势转化成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具特色,因而不仅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还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与中国的劳动力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高技术产业集群,这时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是在中国生产的成本更低,因此具有价格竞争优势。通过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从而确立高技术产业为新的主导产业群并参与国际竞争,为加工贸易企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实施差别化的出口市场战略

推进市场多元化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工贸易企业要加强市场调查,做好市场策划,了解进口地区的贸易法规,加强客户资讯调查与管理。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制定能从整体上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从而发挥集团军的优势;加强同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与进口地区政府的关系,为企业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政府对开拓新市场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将加工贸易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担保范围;国家的驻外机构要在信息收集、贸易纠纷处理等方面给企业以必要的帮助。

四、结论

中国要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而从中国现行的实际来看,中国既存在许多促进这种转变的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阻碍因素。因此,中国不可能直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还必须继续发挥中国现行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加强制度创新,积极培育中国的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杨志龙.浅析中国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J].管理观察,2009,(4).

[3] 侯增艳.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基于中国各省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11).

[4] 郑宝银.加快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5] 傅钧文.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及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8,(7).[责任编辑 吴 迪]

上一篇:品质总监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猫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