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朱光潜范文

2024-04-30

谈美朱光潜范文第1篇

同学们:

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赏析朱光潜这部美伦美奂的大作,叫《谈美》。什么是美?(诗歌、散文、图画、雕塑、音乐、运动

)

美是什么?你面前走过一个长发飘飘、苗条清秀的女子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不美少年吗?你坐拥几百平方米的高级装修别墅吗?豪车兰博基尼爱马仕?抑或是渴慕已久的古董终于入手了?是你拥有一条璀璨夺目吸睛的项链吗?还是平凡人生里的一棵松树可以用来做漂亮家具吗?那么,是真理吗?是愉快的感觉吗?是单纯考据古典名著的历史史实吗?不是哦!美,不是赤裸裸的占有——不是商人眼中商品的实用主义,也不是单纯的联想伴随的快感;更不是考据和批评,也不是科学家心中理智、严谨的规律;

曾经有几位画家认为可以按照立体几何的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你们喜欢吗?如果那样也算美,那只能算是一种常态美,不是个性美,不是变态美,不是我们本文所要深入剖析的美。所以,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它不是理想化的人生或事物(理想主义);当然也不是纯粹的蓦仿自然(极端写实主义)。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就是“形相于知觉”,“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是追求人的心灵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

美是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与实际人生永远隔

1 着一层白纱,似雾似雪是月,便见得初美丽。

浩荡明媚的水美吗?巍峨的山美吗?因此,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柔和,秋雨宜凄厉……。这都是美感。真正的美的感受是聚精会神时物我同

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形式和内容的一气呵成:即我的情趣移注于物,物的姿态移注于我,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统一,是周庄梦蝶时,不知周公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周公的物、我之交合与变化。即艺术美和自然美两者缺一不可。美感的态度是欣赏而不是独占,是老子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那,如何创造美呢?

首先要扎根于肥沃的社会土壤去求索,投身于人民大众的实践里去锻炼技巧并学习选择大众媒介。

其次,要用创造性的想像。联想所伴随的快感不是美感,但艺术不能离开联想,它不是哲学,最忌讳空泛、抽象的概念,它需要用具体的物品作为物质载体。我们不妨用拟人、托物等象征手法来表现你的美丽的作品。如曹植被迫于其兄在走七步路时间中做成一首诗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萁象征兄弟两人,煮豆燃豆萁比喻亲兄弟的骨肉相残。

再次,艺术创作是遵行格律而又能脱化格律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创作规律相结合;是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的作品必须是客观的,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由此推动艺术作品的发展。(画画、书法、作诗、音乐、打球等等都要遵行各行各业的规律,但又不能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老方法

2 老套路注定要被时代抛弃;我们要与时俱进、勇往直前当一名激情创客大胆进行创新才能脱颖而出。)

再者,艺术需要练习、研究技巧,“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遗传和环境对天才的影响是有限的,人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灵感,也是从工夫中来,不可能凭空而降,机遇都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最后,提高自身的情趣。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生命的终结。生活不可俗滥,不能虚伪,情趣越丰富,生活越美满,能脱离生理的限制而作自由的活动。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患有肌肉萎缩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说话,他全身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可就是这位身残志坚的科学巨匠成为卢卡斯数学教授,它是英国最崇高的教授职业。霍金先生,他在物理学上所做的两大贡献,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突破肉体限制做“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他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文学家苏轼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所以,高尚的生活情趣是发现美、创造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追求美,正如许巍那首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虽然生活会在不经意间跳出刻薄、无奈,会让你的眼神控制不住犀利,但唯有初心不变,始终柔软,因为有诗有画有歌,更有你的执着追求。

朱光潜《谈美》里面有许多经典名句,读来令人如沐春风、爱不释卷,如:“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呜,才见出美的形态”„„

3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已的作品”、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文艺和梦一样,都是欲望带着假面具逃开意识检查、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生命是创造不已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过程,生命中每一顷刻的意义和趣味也是生生息息无穷无尽的,除非生命终结,诗歌必将不死”。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4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都只能当作艺术品去看。哲学与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科学家和哲学家对于他所见到的一点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一美感对象了”。 “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事实,穷到究竟,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未隔阂”。

“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微笑是一种不动的笑,是一种看不尽的笑;缘分是一种不可求的联系,是一种不能断的关系;觉悟是一种不清醒的感知,是一种不可说的透彻”。

谈美朱光潜范文第2篇

同学们:

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赏析朱光潜这部美伦美奂的大作,叫《谈美》。什么是美?(诗歌、散文、图画、雕塑、音乐、运动

)

美是什么?你面前走过一个长发飘飘、苗条清秀的女子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不美少年吗?你坐拥几百平方米的高级装修别墅吗?豪车兰博基尼爱马仕?抑或是渴慕已久的古董终于入手了?是你拥有一条璀璨夺目吸睛的项链吗?还是平凡人生里的一棵松树可以用来做漂亮家具吗?那么,是真理吗?是愉快的感觉吗?是单纯考据古典名著的历史史实吗?不是哦!美,不是赤裸裸的占有——不是商人眼中商品的实用主义,也不是单纯的联想伴随的快感;更不是考据和批评,也不是科学家心中理智、严谨的规律;

曾经有几位画家认为可以按照立体几何的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你们喜欢吗?如果那样也算美,那只能算是一种常态美,不是个性美,不是变态美,不是我们本文所要深入剖析的美。所以,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它不是理想化的人生或事物(理想主义);当然也不是纯粹的蓦仿自然(极端写实主义)。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就是“形相于知觉”,“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是追求人的心灵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

美是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与实际人生永远隔

1 着一层白纱,似雾似雪是月,便见得初美丽。

浩荡明媚的水美吗?巍峨的山美吗?因此,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柔和,秋雨宜凄厉……。这都是美感。真正的美的感受是聚精会神时物我同

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形式和内容的一气呵成:即我的情趣移注于物,物的姿态移注于我,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统一,是周庄梦蝶时,不知周公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周公的物、我之交合与变化。即艺术美和自然美两者缺一不可。美感的态度是欣赏而不是独占,是老子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那,如何创造美呢?

首先要扎根于肥沃的社会土壤去求索,投身于人民大众的实践里去锻炼技巧并学习选择大众媒介。

其次,要用创造性的想像。联想所伴随的快感不是美感,但艺术不能离开联想,它不是哲学,最忌讳空泛、抽象的概念,它需要用具体的物品作为物质载体。我们不妨用拟人、托物等象征手法来表现你的美丽的作品。如曹植被迫于其兄在走七步路时间中做成一首诗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萁象征兄弟两人,煮豆燃豆萁比喻亲兄弟的骨肉相残。

再次,艺术创作是遵行格律而又能脱化格律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创作规律相结合;是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的作品必须是客观的,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由此推动艺术作品的发展。(画画、书法、作诗、音乐、打球等等都要遵行各行各业的规律,但又不能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老方法

2 老套路注定要被时代抛弃;我们要与时俱进、勇往直前当一名激情创客大胆进行创新才能脱颖而出。)

再者,艺术需要练习、研究技巧,“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遗传和环境对天才的影响是有限的,人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灵感,也是从工夫中来,不可能凭空而降,机遇都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最后,提高自身的情趣。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生命的终结。生活不可俗滥,不能虚伪,情趣越丰富,生活越美满,能脱离生理的限制而作自由的活动。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患有肌肉萎缩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说话,他全身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可就是这位身残志坚的科学巨匠成为卢卡斯数学教授,它是英国最崇高的教授职业。霍金先生,他在物理学上所做的两大贡献,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突破肉体限制做“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他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文学家苏轼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所以,高尚的生活情趣是发现美、创造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追求美,正如许巍那首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虽然生活会在不经意间跳出刻薄、无奈,会让你的眼神控制不住犀利,但唯有初心不变,始终柔软,因为有诗有画有歌,更有你的执着追求。

朱光潜《谈美》里面有许多经典名句,读来令人如沐春风、爱不释卷,如:“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呜,才见出美的形态”„„

3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已的作品”、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文艺和梦一样,都是欲望带着假面具逃开意识检查、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生命是创造不已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过程,生命中每一顷刻的意义和趣味也是生生息息无穷无尽的,除非生命终结,诗歌必将不死”。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4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都只能当作艺术品去看。哲学与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科学家和哲学家对于他所见到的一点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一美感对象了”。 “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事实,穷到究竟,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未隔阂”。

“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微笑是一种不动的笑,是一种看不尽的笑;缘分是一种不可求的联系,是一种不能断的关系;觉悟是一种不清醒的感知,是一种不可说的透彻”。

谈美朱光潜范文第3篇

——读《无言之美》有感

千百年来,人人都在谈论美,追求美,自以为知道美,从来没有觉得这其中有什么问题,但是西方人从中看到了问题所在。百年前,有一个古希腊哲学家向世人猛喝一声:什么是美?这声呼喝如同当头棒喝,让人们开始思索关于美的话题。对于美的探索,人们从来没有停歇,可是对于美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做出明晰的界定。美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交流,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是一种从内心而外的感受。作为对美学还完全是门外人的我来说,朱光潜先生的这本《无言之美》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美学就像一座殿堂,朱光潜先生为我们点燃一盏明烛,引领我走进了它。

一、关于美是什么?

(一)美是一种态度。

朱光潜先生举了一棵古松的例子,木商、植物学家、画家看到就会有不同的“知觉”,他们的知觉决定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也决定了美。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能是值几多钱的木料,科学家的心习直觉到的是一棵有根有叶有果的植物,而画家只注重到审美,知觉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盘曲如龙蛇,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古松。一棵古松的形象都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不仅古松,万事万物皆如此,极平常的知觉都会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中都会有几分主观成分。

美也是如此,审美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如果想见到美,必须把木商的实用态度,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只把古松摆在心里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不计较实用价值,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的抽象思考,脱净了一切杂念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美是一种距离。

人常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别人的境遇。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就像我的一个好朋友曾经对我说的:过去了的,好的不好的,以后都会成为好的。所以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他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游历新境的时候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

(三)美是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种“推己及物”、“感同身受”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我们知觉外物往往会把自己所得的感受外设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无人为是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

成有生气的东西,把他们看做我们的侪辈,觉得他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被叫做“移情作用”。我们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但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二、关于美从何而来?

(一)美感与快感。

美不是喝一杯滋味好的酒,称赞它的“美”。不是看见一朵颜色明丽的花,你称赞它“美”,不是看见一个标志的女生,你称赞她的“美”,读一首诗或者看一座雕像,你还是称赞它“美”。通常给我们带来感官愉悦的不是真正的美感,而是快感。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区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二)美感与联想。

钟子期听伯牙抚琴,惊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颀在胡笳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的是“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白乐天在琵琶声中听到什么?他听到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苏东坡怎样形容洞箫之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谷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正因为有联想,才能从艺术的创作的形式中,经过观者的在创造而还原到美的内容。美感离不开知觉和想象,更离不开联想。

三、让人生更艺术化。

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行色匆匆的穿行于城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之中,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车疾驰而过,无一眼眷恋留给这美丽的风景。所以,无论人生百年还是山间美景,对他来说都如囚牢生活一般无趣,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朱光潜先生在书里就一次次的告诉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一种顽石,一个人可以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却也可能不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懂得如何从生活中获得美的人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品。“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活出自己的色彩。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的根本是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朱熹有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以“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不起美感反生厌恶。无论是俗人还是伪君子,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如柏格森所说: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做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中的人,大半都不是艺术的。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往往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请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找寻并且享受这种趣味,另一种是情趣干枯的,

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只是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温饱上。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说活也愈丰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谈美朱光潜范文第4篇

在第一封信中,先生便向我们提出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他认为当时的(当然,这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青年)青年在读书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总是抱着非本专业的书不读的态度;第二,以为时常读课程规定的书便是一种读书习惯;第三,过分盲目的相信“青年必读书目”的谎话。在先生看来,读书至关重要的是兴趣,青年人读什么书应依赖青年人自己的兴趣选择,而非盲目听信“青年必读书目”的误导,这一则是因为人只有对自我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有深入下去的倾向,一则是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兴趣的推荐书目的人所推荐的书目大相径庭。此外,先生还建议青年人每天抽出一点儿空闲时间读书,特别是读非本专业的书籍,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青年人读书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是十分难以培养出来的。读书的习惯,一经培养出来,对人是十分有益的,它不仅能够帮助人开阔自己的眼见,拉近在世之人与业已辞世之人的距离,而且还能够使我们养成潜心静气、平稳踏实的心性。先生在第一封信中就向青年朋友提出读书的问题,可见先生对我们良苦的用心以及读书对于青年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在谈完关于读书的问题后,先生紧接着谈到了动与静。所谓动,就是尽性,再说通俗一点就是放纵自我,从而使自我感到原始的满足。当然了,这种放纵必须是于己于他人都无害的。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常住草堂后,开始每天早晨把屋内的砖头搬到屋外,晚上的时候又把砖头搬回屋内。或许有人听完这样看似愚钝的行为后要开始议论了:这不是脑子有病吗?搬来搬去什么也没有改变。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就会发现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改变。虽然砖头依旧是在屋内与屋外间移动,但是陶渊明本人达到了“动”的效果。终日下来,可以说这位老人从中获得了不少原始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外部的物质的增益无法带来的。青年在寻找“动”的乐趣的同时,还不应当忘记“静”的享受。所谓静,是指一个人的感受力。看看从古到今的一些诗人作家,他们的感受力都是超乎常人的,也正因此,他们才能从一些在常人看来稀疏平常的事物中找到乐趣。正如一句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平平的一汪活水,便可在诗人的笔下造出如此美景。青年,就是应该“动静结合”,过得朴实平淡,但却乐在其中。

后先生开始关注起青年与当时国情的联系。他鼓励青年人能不畏强权,站上十字街头向不合理的传统与习俗宣战,亦即,他强调青年人要打破俗规陈矩,敢于创新。这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十分适用的。同时与之联系紧密的是先生鼓励青年们为国家、为民族大胆的做贡献。他援引蔡孑民先生的话“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来告诫青年人时时刻刻想着为祖国做贡献,时时刻刻不忘靠读书来为祖国做贡献。在当时的形势下,青年们是极易激动的,他们频频出现在各类的反对列强军阀的运动中。先生用此语既肯定了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又深刻的指出了青年学生运动的方向:并非盲目的运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运动。在读到这两封信的时候,先生的一句话对我印象十分深刻:“一种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个中意思,需要我们细细品味。通过这两封信,先生教导了青年应该如何处理自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先生给青年们的教导就主要着眼于他们自我的内在修养与人生发展了。关于青年的内在修养,第六封《谈多元宇宙》、第九封《谈情与理》和第十封《谈在卢浮宫的一个感想》分别教导了青年三种内在修养:对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态度、理智与情感的抉择、正确的对待效率价值观。

先生是用“多元宇宙”的概念展开青年对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态度的指导的。“多元宇宙”指每个人都存在于几个宇宙中,有“道德宇宙”、“科学宇宙”和“情感宇宙”等等。在不同的宇宙中,应当有不同的评判事物的标准。比如说在“道德宇宙”中,对某个事物的评判应基于其是善是恶,而在“科学宇宙”中,对某个事物的评判则应基于其是真是假。任何宇宙都不得侵犯其它宇宙,否则会引起难以想象的结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际,正是因为伽利略与哥白尼被本应用“科学宇宙”的评判标准评判,但却被教会的“道德宇宙”的评判标准评判而受难。可见,青年在自我的生活中,应当时刻谨记采取合理的态度与方法来评判一件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事物的合理发展并体现出青年的自身修养。

至于合理的效率价值观,先生给青年指出了盲目追求效率之蔽,这种为美国人欢迎并推广至世界效率价值观让人失去了平心静气享受生活的耐心。当紧密的时间表成为一个人行动的唯一依据时,他将再难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即使找到,也无法享受。试想想,如果一个人连生活的乐趣都找不到,他还可能做好什么唯需深入耐苦才能做得到的事。《蒙娜丽莎》或许会成为绝迹,因为观赏它的人只是花费一分钟的时间在画像面前感叹、赞美和拍照,人们从来都不能静静的伫立一会儿,仔细看看这世上最美的微笑。艰苦卓绝的品质,往往是与享受生活的性情结伴而行的。

谈美朱光潜范文第5篇

朱光潜美学常被当代中国美学界称为一种实践观点美学,其实这种着眼于哲学本体论和历史发生学的称谓并不足以概括或容纳朱光潜美学的实质和全部内容。朱光潜穷毕生精力构建的美学是一种容纳科学有机整体观的实践观点美学,确切地说,是一种融合审美直觉论(审美心理学)、审美意识论(审美价值论)于一体的审美实践论。正是这种审美实践论,独树一帜,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当代中国美学建设做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

朱光潜美学从文艺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即审美经验事实出发,以悲剧快感这种最复杂的审美经验过渡到一般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为起点和中心,从而走向美的探索,重在形下的、微观的科学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点之后,又从生产劳动活动出发,对美和审美进行发生学研究,显露出由美到审美的走向,重在形上的、宏观的哲学研究,但是并没有放弃形下的、微观的科学研究,仍然以审美为中心,坚持审美可以影响美的研究思路。所以就总体或最终的研究行程来说,朱光潜美学始终以审美为中心,注重由美到审美和由审美到美这双重走向的往复回环,采取形下与形上、微观与宏观、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克罗齐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依据机械观和分析方法,把艺术或审美从人生整体中分离出来,从精神生活整体中抽取出来,不理会整体人生和精神生活对艺术或审美的影响,从而夸大艺术或审美的纯粹性和独立性。朱光潜根本反对这种机械观和分析方法,而主张和提倡科学有机整体观和综合方法,“现代学者所采取的是有机观,着重事物的有机性和完整性,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单纯的元素,而是综合诸元素成为整体的关系”(注1)。依据科学有机整体观,人生、精神生活、审美经验,都是有机整体,并且是处在相互联系之中的有机整体。所以对待审美经验是不能采取纯分析方法的,必须采取综合方法,把握审美与精神生活、与人生的有机联系,把握整体审美经验。

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点之后,朱光潜美学并没放弃科学有机整体观和综合方法,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在美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强调从现实生活出发,从有机整体的人出发,从生产实践出发,从而构建一种科学有机整体观和哲学实践观融为一体的美学,即审美实践论。

朱光潜美学在构建的历史行程中,从科学有机整体观到哲学实践观,哲学观点不断深化和提升,科学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取得了重大成就,从而确立了它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朱光潜学术生涯从发表《无言之美》(1924)算起一直到译作《新科学》(1986)出版,历经六十余年,美学研究始终成为他学术活动的主线。朱光潜构建美学的历程大体经过三个阶段或时期:早期(30—40年代)、中期(50—60年代)、晚期(70—80年代)。

早期,朱光潜美学重在心理学构建。这种构建是从悲剧快感的心理学研究起步的。朱光潜从悲剧快感入手过渡到一般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把悲剧快感纳入审美经验范畴之中,开始其由审美而走向美的构建行程。

审美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朱光潜把他所规定和理解的这一美学命题作为美学构建的基础和核心。显而易见,这一美学命题脱胎于克罗齐“艺术即直觉”说。在克罗齐看来,直觉。表象、想象、表现、创造是同义的,是纯粹而独立自主的心灵活动,它不同于物理事实,不关涉理智思考,也不关涉欲念、道德,并且没有形态的分别。朱光潜对“审美即形象的直觉”做了心理学解释与分析。他认为审美直觉是在知觉和概念之前的一种单纯的知的活动,具有认知的性质;审美直觉是想象即心灵综合活动赋予感受、情绪等以形式而构成意象,具有创造功能;审美直觉是由情感推动并借助想象赋予形式以情感,使情感与意象为一体,并表现于意象,具有动力机制;审美直觉凭想象融情于景必须依据概念知识,是“熔铸知觉、直觉、概念于一炉的想象”(注2),是感受、情感、想象、理性融为一体的复合的心理机能。

审美直觉,是创造和欣赏统一的心理活动。朱光潜指出,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掌握物象的一种活动。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主体。在审美直觉活动中,物呈于心的只是形象。

审美态度是审美直觉(经验)之所以发生和持续的主观条件。审美态度是对事物形象采取一种“无所为而为地观照和玩赏”的态度。朱光潜据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指出审美态度是把事物摆到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对象和实际生活拉开一种“距离”。朱光潜依据有机整体观认为,“不即不离”即适当的距离,是审美态度的最好理想。这种理想的审美态度,是形成审美经验的重要原因,又是使审美经验逐步进入审美境界的先决条件。

审美境界是审美直觉经验深化状态。审美态度保证凝神观照的持续和发展,逐步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朱光潜运用立普斯的“移情”说,但移情只是外射,只涉及由我及物,还缺乏一定的生理心理根据。于是朱光潜利用谷鲁斯“内模仿”说表述的隐而不发的筋肉动作模仿,为移情中由物及我一面提供动感基础;利用闵斯特堡“运动冲动”说表述的运动冲动引起运动感的外射,为移情中由我及物一面提供动感基础。朱光潜重视动感包括节奏感在移情中的基础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后来又从劳动引起的动感和节奏感加深解释,更具有审美发生学意义。审美的移情以动感为基础,包括主体情趣和性格的外射和返照。

可见,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能。

审美直觉作为创造,与欣赏是同一的,欣赏就寓有创造。但是作为创造,审美直觉又有它的特殊性,审美创造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表现意象,主要凭借融理智、情感、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意象的选择(分想)与综合(联想),拟人、托物、变形都是综合的形式。情感的基本功能在于驱动想象去选择与综合意象,把零散的意象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而受情感支配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功能在于蕴蓄、酝酿、涌现意象。创造想象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意象。传达意象则还要凭借天才。传达媒介是表现所不可少的工具,是沟通表现与传达的桥梁。表现中的传达媒介不同于作为符号记载的传达媒介,但二者又有必然联系从而构成由表现到传达的过渡桥梁。

审美批评不同于审美创造与欣赏,审美创造与欣赏是形象的直觉,而审美批评则是名理的思考、理智的反省,它的心理机能就是“趣味”,或称为评判力、鉴别力(注3)。“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注4),生命在进展和变化,趣味也在变化。审美批评又必须以审美创造和欣赏为基础,以观照所得的审美对象的内在价值为依据,并不只是拿外来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关于审美批评及其与创造、欣赏的关系,朱光潜做了极为精彩而富有思辨意味的表述:“创造是造成一个美的境界,欣赏是领略这美的境界,批评则是领略之后加以反省。领略时美而不觉其美,批评时则觉美之所以为美。……批评有创造欣赏做基础,才不悬空;创造欣赏有批评做终结,才底于完成。”(注5)

美,是对意象的审美批评与反省,是给予对象的鉴赏和评判,自然是一种价值,一种审美价值。这清楚地显示朱光潜美学由审美走向美的思路行程。朱光潜说:“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注6)“美生于美感经验”(注7),美就是审美价值,是“觉到”的快感。朱光潜就艺术美或艺术审美客体来谈美,是合理的,解释某些自然美或自然审美客体,也可以成立,只是没有把美作为本体与作为客体对象加以区别。

审美与人生是不可分割的,审美虽然超脱于人生,却又伏源于和回归于人生。朱光潜认为审美确与实际人生有一段距离,然而与整个人生并无隔阂,“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注8)。人生是一个有机和谐整体,艺术、道德、科学活动都包含情趣一面,“伦理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对象了”(注9)。但是道德和科学表现情趣的活动终究受实用功利的限制,只有艺术表现情趣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而成为最上的理想。艺术(审美)最大的效应就是丰富人生的情趣。情趣愈丰富,生活愈美满。人生的艺术(审美)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当人们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有情趣而“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时,人们就会扩大审美视野,多几分自由,获得如神仙一样的幸福。

审美给予人生以情趣、自由和幸福,其价值和意义如此重要,所以必须重视审美教育。朱光潜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注10),其目的在于使人“尽性”:动情、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美妙境界;其功用在于“怡情养性”,给人以“解放”和“自由”(注11)。

如上举要式的勾划表明,早期朱光潜美学以科学有机整体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为底蕴,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结合实际人生,选取西方美学观点作为参证,对审美经验进行综合研究,创建一种富有中国韵味和风格的科学有机整体观美学,实即审美直觉论,也可视为心理学美学。朱光潜的审美直觉论,是以艺术为主要对象,审美直觉为起点和中心,最后落实在审美与人生、审美教育上。从总体看,内容含量丰富,论证深细缜密,思路清晰,体严虑周,堪称当时中国美学研究的一种最高成就。

中期,朱光潜重在美学的哲学构建。其时正值建国初美学第一次论争,为深入批判和清除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及其影响,朱光潜把主要精力放在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和艺术学方面,以便为美学寻求一个新的基础和立足点,同时又系统研究西方美学史,总结其中的合理因素。

朱光潜美学重大转变始于根据马克思主义“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这两个原则去研究审美和美。朱光潜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劳动创造一种具体形象,即“根据感觉素材来加以选择、组织、刻画、概括化、理想化乃至夸张虚构,来塑造成创造者或欣赏者认为满意的具体形象”。(注12)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通过个人生活经验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形成人生和艺术理想,渗透到审美经验之中,“所谓美感就是发现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快感”(注13)。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审美经验具有判断作用,影响着对形象的不断“琢磨和修改”,影响着“形象的美”的最后完成,审美确能影响美。美是什么?“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美是既经过美感影响又经过美感觉察的一种特质”(注14)。美在这里显然是艺术美,即艺术(完整形象)的审美特质,是通过劳动实现的主观意识形态与客观事物形式的融合统一,是经由审美创造(影响)和审美欣赏(觉察)的审美特质。

很显然,朱光潜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两个原则命题去解决美学问题,由于过分突出意识形态的作用,既限制了美学研究中实践观点的贯彻,又削弱了心理学研究的力度,从而把审美和美都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淡化了它们与心理和实践的有机联系。朱光潜美学已由审美直觉论变成审美意识(形态)论。这恐怕与当时突出意识形态斗争、视心理学为唯心主义伪科学的思想文化氛围不无关系。

与此同时,朱光潜为坚定和强化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观点转变的趋向,依据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对克罗齐唯心主义哲学美学进行第三次(1958)批判,前两次(1936、1948)是从科学有机整体观对克罗齐哲学美学所做的批判,这次则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所做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的根本观点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批判克罗齐以“感受”、“情感”取代“物质”,以“直觉”取代感觉,把“直觉”看作不假外物的心灵活动的观点;在方法论方面,批判克罗齐从概念出发,把直觉活动从完整的人生活动中抽取并孤立起来的形而上学方法;在美学方面,批判克罗齐过分看重艺术表现的心灵性和整一性,把传达排除在艺术活动之外以及否定内容的形式主义等观点。通过对克罗齐的批判,朱光潜继续向马克思主义观点转变,认为直觉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坚持审美同其他精神活动的联系,传达属于艺术活动。

之后,朱光潜美学由审美意识(形态)论向审美实践论急剧转变。朱光潜重申以前的看法并突出强调,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于是就把马克思关于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和“实践精神方式”联系起来,认为“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就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事物(注15)。生产劳动创造的产品体现了人的“需要和愿望”、“情感和思想”以及“驾驭自然的力量”,这就是“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生产劳动的产品同样具有物质性质和精神性质。人在产品(对象)中肯定自己、观照自己、认识自己,因而丰富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注16)。由于他把生产劳动始终理解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质,因而他认为,只要人“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观照自己”,那就是“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无论哪种劳动创造的产品,只要可“观照”,那种劳动就是艺术生产。所以朱光潜说,无论是劳动创造还是艺术创造,基本原则都只有一个:“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基本感受也只有一种:认识到对象是自己的“作品”,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人的本质,见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因而感到喜悦和快慰。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美感”起于劳动生产中的喜悦。劳动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掌握,同时也就是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在劳动生产中人对世界建立了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就建立了人对世界的审美的关系(注17)。不过必须看到另一面,即“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是从“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派生而来的。朱光潜认为人对世界从单纯的实践精神掌握发展到艺术掌握的关键在审美,艺术生产在于创造可被认识(观照)而喜悦的产品,劳动生产(实践精神掌握)创造的产品只在实用,不在观照。既然艺术生产在审美,就必然更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朱光潜又一次论证说,艺术就是社会意识的对象化,属于意识形态,因而又与宗教掌握密切相关。艺术介于实践精神与宗教之间,它具有双重性质:艺术作为掌握世界的方式,重点在实践;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一种形式,重点在认识。各有侧重,却应该统一。忽视艺术掌握,只强调反映,就是直观而非实践观点(注18)。

进而,朱光潜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对美和审美所做的发生学论证,又结合对西方美学的历史考察和总结,提出和设计一个美学体系框架,这个框架大体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审美(美感)的概念含义——朱光潜认为审美(美感)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审美能力,一种指审美情感(快感或不快感)。审美能力更为基本,因为审美能力问题解决了,审美情感(经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部分,审美能力即“趣味”——朱光潜认为审美能力(“趣味”)就是审美心理结构或心理倾向。仔细辨别,审美能力是审美心理结构,而“趣味”则是审美心理倾向,即渗透着审美观念和理想的审美能力,偏重在鉴赏。朱光潜认为审美心理结构是各种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表象、想象、理性、情感等综合构成的,还包括社会实践对本能和情欲的改造。审美心理倾向受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修养、个人生活经验的影响。审美心理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活动,审美心理活动是有意识的,却有下意识参与,往往表现为不假思索。

第三部分,审美对象——朱光潜认为审美对象是与审美能力相联系的,而它本身必定有审美性质或属性才能引起审美心理活动而产生审美情感。审美属性不同于对象的自然属性,它作为对象的一种“特质”实际是审美快感的对象化,是一种“估价”,美就是这种审美“估价”。因此审美属性或美必定与主观需要和理想相关联,从而涉及美与真善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必然涉及欲念和概念。所以一切美都必然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注19)。

第四部分,审美情感(快感或不快感)——朱光潜认为审美情感是审美能力对审美对象起作用时所伴随的“情感效果的调质”(注20)。与此相关的问题有:审美情感与快感的关系,审美情感的经验形态,如崇高感、秀美感等等,以及审美标准存在的个别差异与一致性问题。

可以看出,朱光潜仍以审美为中心,已把审美置于实践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容纳美学基本内容的体系框架。这个美学体系框架可以概括表述为: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派生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主体作为审美主体,是因为它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审美能力,即审美心理结构(性质、组成、机制、功能)和审美心理倾向(趣味、观念、理想);客体作为审美客体,是因为它在实践基础上构成审美性质,即美是一种“规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引起审美情感经验,呈现为一般与个别统一的“情感效果的调质”,即审美经验形态;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发生反馈作用,所以美又是一种“估价”。

晚期,朱光潜重在深化和完善美学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双重构建。朱光潜从哲学角度对美和“美的规律”做了深入探讨。指出,“美的规律”是由主体“物种标准”(需要)与客体对象本身“固有的标准”(规律)这二者构成的,“物种标准”实际涉及主体人的全面本质,所有的全部器官(注21)。“美的规律”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朱光潜从生产劳动中主体需要和客体事物“固有的标准”即规律的统一去探索美的起源和美的规律,认为劳动改造自然提高了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本质力量,促进了“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朱光潜认为,审美起于对劳动的乐趣的观点,构成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的理论基础。

以审美的哲学研究为前提,朱光潜又加强了审美的生理心理学研究。认为审美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审美包含的节奏感就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审美节奏是以自然生理节奏为基础的,“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注22)。审美节奏总有一个习惯模式,积淀为心理上的“预期”,自然节奏符合心理“预期”,就增强审美愉快,否则就破坏审美愉快。自然节奏不独成为审美心理基础,反过来又可被利用来成为审美心理的传达媒介。审美情趣可以表现在声音、形体、线条的节奏里,欣赏者从它们的节奏里可以体验或感染到那思想情趣而引起同情共鸣。朱光潜从早期美学研究开始,就赞成完形心理学观点和方法,多次谈到审美节奏问题,到晚期又把审美节奏建立在主体生理节奏与客体自然节奏的符合对应基础上,又一次利用了完形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即“同构”说,从而深化和完善了对审美的理解。

审美移情同样具有生理心理基础。朱光潜指出,移情作为观念联想的外射,由我及物,属于心理学解释;移情中由物及我,作为“内模仿”,则属于生理心理学解释。因为“内模仿”必然或多或少涉及筋肉运动及其在人脑中留下的印象,正是筋肉运动以及运动感,成为审美移情作用的重要基础。朱光潜如此重视和肯定运动器官和运动感在审美经验中基础地位,应看作在实践观点启发和引导下进行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审美中移情与“内模仿”的发生常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类型有关。朱光潜曾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到晚期亦然。他指出,心理学把主体分为“知觉型”和“运动型”,正与美学把主体分为“旁观型”和“分享型”相当。前者不易引起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活动,却仍可进行欣赏;后者必然引起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活动,从而达到物我两忘和物我同一的境界。客体也有静态与动态两种类型,静态美不易引起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活动,动态美则易引起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活动,这表明客体审美性质确实在审美中起作用。

朱光潜还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审美形态或范畴的研究,使审美范畴更加系统有序。主要表现在:辩证把握审美范畴之间的关系,认为审美范畴都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或互转的,美与丑、崇高和秀美、悲剧性和喜剧性既都是对立的,又可以混合或互转,刚柔相济,悲喜相融,对立而互补,显示人生应有的节奏;系统确定审美范畴的层次序列,认为美与丑是两个总范畴,崇高和秀美、悲剧性和喜剧性这两组对立而又相关的范畴,应“隶属于美与丑这两个总范畴之下”(注23);深刻理解审美形态与人生的密切联系,认为审美形态大都伏源于人生,表现人生,与人的生命力活动、人格尊严、人生命运、人的优点和弱点、人的巧智与笨拙相关联。

在晚期,朱光潜美学仍坚持科学有机整体观和综合方法,却把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点确定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重视美的本体论地位;肯定审美起源于劳动活动中发生的“乐趣”,又充分利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深入解释审美心理活动中移情作用和“内模仿”的生理基础,从有机整体人生去理解,审美并非空灵玄秘,总是与实际人生如生命、命运、人格、智慧、情欲、痛苦与欢乐等相联系。朱光潜美学在哲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深化和完善了自身构建,成为一种融合科学有机整体观的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点美学,即审美实践论,

朱光潜美学从心理学构建开始,历经哲学构建,完成于哲学与心理学双重构建,走过了全部研究行程;其研究成果的理论模式相应地表现为审美直觉论、审美意识论、审美实践论。后一种理论模式总是对前一种理论模式的扬弃,总是在某种否定中包含着大量的肯定内容,作为一种实践观点美学,朱光潜美学是一种包容或融合审美心理学、审美意识论于一体的审美实践论,从而独树一帜、独具一格,显示其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朱光潜构建美学的历程显示:始终坚持美学以艺术为主要对象,审美为中心,审美到美的走向,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始终坚持科学有机整体观和综合方法,从审美与整体人生的有机联系出发,广泛应用与美学相关学科特别是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综合研究与构建美学。又始终不断从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中汲取正确或合理因素,修正或改变自己的美学观点,终于确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点为美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朱光潜美学仍然是构建中的美学,自然会留下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诸如掌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的概念含义,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联系与区别,“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容和层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两种方式的关系,美作为规律与美作为价值的关系,美本体(包括本质)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审美态度与审美观照的关系,审美观照与动感的关系,审美想象中的理智与理性的关系,审美境界的层次,审美经验内容与真善的关系,审美功利与实用功利的关系,等等,或缺乏必要的分析、审辨和厘定,或虽有分析与界定还没有达到彻底解决的程度,或发生某种失误。这恐怕与朱光潜美学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有关,与过分重视科学有机整体观和综合方法有关,与过分重视高级形态的艺术并从艺术去看低级形态的事物而没能更充分地从发生学方面反过来深入研究有关。

朱光潜构建美学的历程显示:吸收和容纳大量西方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观点和材料,却不是简单拿来和生硬移植。如对克罗齐“艺术即直觉”说,是经过批判其形式主义美学观点后而被采用的;对布洛“心理距离”说,是经过比较、审辨认为适合整体处理具体审美经验而被采用的;对立普斯“移情”说和谷鲁斯“内模仿”说,是因为前者涉及“由我及物”后者涉及“由物及我”,二者互补,综合构成物我两忘和同一的审美境界而被采用的;对康德的论崇高,因其包含由痛感转为快感的合理性而被汲取的;对悲剧快感,则依据亚理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又综合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和弗洛伊德等各家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而做出自己独特解释的;对喜剧感,则经过对各家学说的比较,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了柏格森的意见;对审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就采纳和综合闵斯特堡、谷鲁斯等人的“运动的冲动”和“内模仿”说,因为它们对于阐述审美起于劳动特别重要;而对于近代实验美学提供的实证材料,经过审辨认为只涉及审美经验的片断,缺少完整性,聊供参考而已,并没有采用。如此等等,都是经过比较、审辨、批判之后而加以舍弃或采用的。

朱光潜构建美学的历程还显示:包容或融解大量西方美学、心理学、艺术学的观点和材料,却又具有特别浓重的中国韵味和风格,朱光潜构建的美学并不是在中国的西方美学,而是中国美学。根本原因在于它以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即兼容老庄佛禅的儒家美学精神为底蕴。

朱光潜正是通过中西美学观点的对话参证,通过中西审美经验事实的解释总结,来构建具有中国韵味和风格的美学的。如“诗言志”与艺术即抒情的表现,“诗可以群”与艺术表现的情感最易“感通”,审美自由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欣赏),与“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禅悟与灵感,刚性美、雄伟、劲健与崇高,柔性美、典雅、秀美与优美,等等,都属于观点的互释参证。特别深刻精彩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与审美教育的互释参证,“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注24)。

作为一代学术巨匠,朱光潜构建美学的学术生涯留给学人诸多启示与激励。他所倡导和力行的执著探索与创新精神,广摄博取、中西融会的开放意识,谦虚、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他所主张并实践的从事实出发,微观与宏观、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道路,他所取得的多方面的重大学术成就,已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1)(注5)(注6)(注7)(注8)(注9)《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66、81、153、483、533、538页。

(注2)(注3)(注4)(注10)(注11)(注24)《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51、258、491、505、503(507)、505页。

(注12)(注13)(注14)(注15)(注16)(注17)(注18)(注19)(注20)(注21)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0、71、72、288、289、290、308、421、423、470页。

(注22)(注23)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8、149页.

谈美朱光潜范文第6篇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因为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经验。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赏。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我个人认为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朱先生最后讲到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美是什么?言论不一。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德拉克洛瓦

这里又可以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朱先生在此提到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略有分别但究其观点都是“模仿自然”。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的美是以自然为内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单纯的自然是无法定义其美还是丑,因为有了人的感受或说移情作用,才有了自然美这个概念。理想主义虽说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要的是经过理想化后的一种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东西。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模仿自然。艺术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过是借境抒情、借物俞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才变得美,这种美也是人的一种再创造,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推崇的模仿自然的美和我们讲的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排列组织它就会变得和谐,变得有美感,简单的说人以自然为元素,不同的情趣会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艺术美,而只模仿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多是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也可以释为感受欣赏,然后有了感觉便把他表现一番,或诗或画或唱或书等等。创造不是凭空出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作。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游戏的过程包含着纯粹的自由状态,既是游戏便可天马行空般的来去自由,包含着大量的人的想象、情绪、感觉,就是再创造一种状态,它以自然生活为载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方式,这游戏的行为是没有社会性的、不具备传达创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艺术要有社会性因为作品的评定有一半儿还要社会中的大众来参与才算完整。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自在的艺术表达方式,又不失其一颗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打动人的。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既是创造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和作者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作者在创作时有些时平时观察的印象再现,但这种单纯的自然还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不足的或是原素材不足以表达其情感时,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次创造,敢于创造的想象,能够用平时所看所得经过重新组合,把不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的想象,当然这些需要积累和对生活的沉淀。

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朱先生讲:艺术的任物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这里谈到的情感就是有感而发的状态,创造需有饱满的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一挥而促。艺术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在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等等。情感可以说是创造的原动力,因为有情感才有了表达的欲望,创作也由此而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我理解朱先生说的格律就是不同艺术表现的某种特有的形式。艺术要创造、又要有格律岂不是有些矛盾?其实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真切切表达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能随心所欲的表现有不会跳出一种表达的方式。即――格律。这种境界是经历无数困惑及磨砺,历练而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规范内表达无限的内容。因为艺术是有一定规范的具有社会性的一种情感表达,规范在真正的艺术家哪里不是束缚而是一种事物共性的展示,而其中的才气或是天才或是迂腐将表露无疑。格律不能成就庸人,也不会牵绊才子,合理的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才是根本。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同朱先生其说不谋而和。其实创造与模仿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创造中有模仿,而模仿中也带有创造的成分,艺术创作应该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有感而发必能有所成就,这里的“感”是别人无法模仿得来的。创造与模仿只要把我好一个“度”才好。大多艺术家都从模仿开始逐渐磨砺技巧,进而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境界。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目的。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有灵感。朱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可以映射出一个天才,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文章结束,对于朱先生说的人生的艺术化在本节中已经分析的及其透彻了。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谁知道如何把握一种“度”,谁懂得“和谐”的规律谁就能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种驾驭生活的本领,要辛苦要勤奋,有所得有所失,得失来去全赖一种心境,心多宽路就多宽,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有情趣的生活、带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上一篇:我快乐作文范文下一篇:网格巡查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