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2024-02-10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文化自信;艺术教育

0 前言

红色文化一般是指具有坚定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积累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带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底色[1]。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能够在各个歷史时期为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提供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积淀。但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加快了文化和信息的传播,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使得社会经验较少和定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和艺术的时候尤其困惑。高校肩负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重任,应当在继承发展红色文化内容的同时创新宣传红色文化的艺术形式,引导、增强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自信的认同以及红色艺术创作的理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的后备军。

1 高校弘扬红色文化的价值

弘扬红色文化,创新红色艺术形式,对于高校的思想和艺术教育以及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艺术能力提高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弘扬红色文化,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发扬革命精神,创新其艺术表现力,促进师生将文化、艺术与生活相融合。挖掘红色文化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在高校宣传红色文化有助于让大学生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引领力。

1.1 发扬革命精神,传承和保护革命文化

高校弘扬红色文化,选取和挖掘具有较强震撼力和感召力的事件及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革命精神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内容的教育教学,实现了自我学习能力、艺术创新思维和艺术理解感知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引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积极探索。而且弘扬红色文化本质上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以教育的形式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更能有效地使大学生将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2 创新高校艺术教育形式、内容,增强高校思想、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借助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革命精神、价值追求及人民立场等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高校艺术和思想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在红色文化相关思想与艺术教学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思政课程的枯燥、空洞,通过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思想、艺术教育内容变得更加鲜活生动。红色文化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创新性和感染力,激发了大学生理解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从思想层面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2]。

1.3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高校文化建设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发掘本校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校园文化外显和内在的提升,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和特色文化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一方面,将高校自身红色文化的物质内容与校园文化的外在环境载体相结合,能够体现出具有红色历史特色的校园建设;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容融入高校的思政课程,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更能体现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在精髓,形成高校特有的红色文化标识,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1.4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精神引领力

近些年由于互联网和全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网络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消极作用。在高校育人实践和大学生艺术创作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于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高校通过向大学生宣传具有政治色彩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理想信念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御资本主义错误思想和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3]。此外,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坚持正确的信仰,培养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 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红色文化及其艺术创作的应用机制尚未完善,对红色文化内容理论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开发和研究还不充分,加之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冲击,导致红色文化在育人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高校、国家等多方面协作解决。

2.1 红色文化研究不足,开发利用不充分

由于各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保护政策不同,各高校的红色文化保有量和资源利用率也大不相同。部分高校建校时间较短,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一些高校虽然具备大量红色文化资源,但未能将其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创造相互结合,高校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过于浅显和表面,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拓展方面,未能更好地融入高校育人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也没有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4]。多数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活动不够生动,导致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和实效性难以提升。

2.2 高校红色文化应用机制不完善,教育缺乏创新

部分高校对于红色文化重视不足,红色文化的应用机制不完善,主管部门不明确,权责划分不清晰,硬件设施不够,人力和财力支撑不足,无法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的开发和科学的宣传。高校对于开发红色文化的课程建设意识不强,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关于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也未能使学生充分融入,未能产生深远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更是大大降低。而且少数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没有结合红色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也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思想特点,所以教学内容刻板,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没有将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育人实践中,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甚微。

2.3 错误思潮的冲击,存在红色文化认同危机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蔓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对高校红色文化的弘扬以及社会主义艺术形式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挑战。弘扬红色文化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没有与创新艺术形式相结合,因此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和影响力不强,没有占据网络话语权。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削弱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导致其信念信仰和政治立場动摇。红色文化宣传力和影响力不足,加之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被大量过分娱乐化的网络信息占据,因此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不够,进而产生了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导致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信仰的缺失[5]。

3 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扬的实现途径

针对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继续深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文艺创作的各种形式,提升大学生对红色艺术资源的敏锐性感知和多维理解力。

3.1 深化红色文化内容研究,整合红色文化艺术资源

高校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力图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要完善红色文化开发和保护机制,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创新保护技术和开发利用模式。要对红色文化相关教育资源和艺术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创新,从而使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系统科学,形式更丰富具体。面对红色文化缺失现象,要立足学校实际加大挖掘和整合力度,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以及红色艺术的表达力,加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建设[6]。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与艺术创作,找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以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实践育人活动。

3.2 创新高校红色文化应用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高校应创新和完善红色文化应用机制,将红色文化以及相应艺术形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首先,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和创新社会主义艺术内容和形式,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内容创新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内核与原有教育内容的匹配和结合,发挥主题教育优势。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宣传宣讲、专题演讲、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高校艺术教育方式,注重高校红色文化内涵和理论教育与文艺创作这一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推动教育方式改革。其次,通过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高远的理想信念和艺术为人民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其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3 加强价值引领,增进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

高校应当注重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培育价值共识,深化红色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对文化传播与艺术创作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要通过各种红色文化相关的艺术表达,使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艺术自信与精神认同,培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7]。要引导大学生用实践的思维和艺术的眼力看待红色文化,要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将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4 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

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信息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且速度和质量都得以快速提高,高校可以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机,找到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与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切入点,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多样化、便捷化。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网络课程以及艺术创新的研究开发,推动大学生思维创新优势与红色文化艺术形式网络宣传的深度融合,培养以大学生团队为主体的新媒体团队,提高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效率和信息传播质量。在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传播的形式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应生动形象,注重生活化,避免过于政治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以提高大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红色文化内容资源本身,根据红色文化自身特点和新媒体应用规律,创造出既能体现教育实效又能满足大学生内在精神需求的高质量作品。

4 结语

高校通过弘扬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艺术内容以及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弘扬红色文化的伟大精神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但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应用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传承红色文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认同。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应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对红色文化艺术创造的研究,创新艺术教育的应用机制和教育方式,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力,同时灵活运用网络资源优势以提升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力,形成多方合力共促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体现,而高校又是坚守大学生信念信仰、丰富大学生思维和创新艺术形式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秦在东,庄芩.论增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44.

[2] 李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9.

[3] 舒醒,叶桉.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6):146.

[4] 黄慧.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72.

[5] 崔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96.

[6] 韦红霞.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91.

[7] 檀江林,项银霞.高校红色文化传扬平台的优化与模式构建[J].教育探索,2017(6):63.

作者简介:苗新蕾(1998—),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研究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最为艰苦的革命环境中不断形成的,它也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记录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红色资源既包含物质文化资源又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纪念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产、革命精神、道德思想、政策制度、红色风情等。近年来,从我国发掘的现状来看,红色文化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很容易吸引大量的人群,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红色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涵盖,它不仅体现了当前社会的状况,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过去人们的经历以及更多的历史。所以,为了可以使文化之间相互连接,促进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今天我们有必要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让更多的文化可以一直延传下去。

一、保护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首先,在保护红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对于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我国文化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时,应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景区的安全性与承载力,避免更多的资源受到超负荷的破坏。例如,在景区内,应不断完善标语标识、护栏、休息等各个区域的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对于景区环境的保护。此外,还应不断优化旅游路线,方便人们出行。其次,加强红色资源的管理体制建设既可以开发市场主体,还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统筹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红色资源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在完善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使景区不断融入社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升红色资源的利用。同时在景区内还可以建立博物馆、展览区等,提高红色资源的使用价值,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红色文化,从而使其得到弘扬与继承。此外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保护,将社会发展与红色文化有效结合,在不断提高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红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将其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从而使红色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同时,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二、运用媒体力量,弘扬红色文化价值

在新媒体背景下,借助现有资源进行弘扬红色文化,不仅可以加强人们对其重要性的关注,还有利于体现红色文化的价值所在。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能够有效的加强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首先,我们可以建立红色文化的网络专用宣传平台。借助网络的特点,加大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红色旅游产业,让更多的文化得到传承。此外,借助网络数字化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红色资源信息,让人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以及意义所在。新媒体作为当前比较广泛的一种宣传平台,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工作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其文化进行了解,同时通过互动的环节,还可以方便网友之间的交流学习。利用媒体拓展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不仅可以快速的传播,还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互动性,加大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既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们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因此,运用媒体力量,保护红色资源,加大对其影响力宣传力度,从而弘扬红色文化的价值。

三、创新文艺作品,展现红色文化气质

红色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历史的创新,同时也给后人在文艺作品创作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艺作品本身就富有极高的感染力,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其知名度的形式之一,一方面挖掘了更多的红色资源,另一方面还拓展了红色文化对于当前社会的影响力。红色文艺作品体现了古人的创作技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在宣传红色文化的過程中,应找准定位,从人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比如在电影、电视剧、书画、戏剧等作品中体现其特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不同的艺术风格,结合时代的发展,创作出更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作品。对于红色文化作品的创新,要充分具备文化特色,在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不断挖掘作品内涵以及特色价值,使时代精神可以从中有所提现,从而提供更多的红色文化正能量,吸引更多的人群,展现红色文化气质。

四、总结

总之,红色文化作为当前人们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有力的证明了历史的价值导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从而有效的丰富了红色资源的利用。把红色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红色文化展现了整个的革命历程,丰富了红色遗产,让每一项文化遗产都得到了传承。保护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推进红色文化遗产工作的落实,对其进行长远的规划并加强保护措施,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加大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富有内涵和吸引力的红色文化基地,还可以充满人文关怀,让红色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发挥其优势,让红色文化遗产焕发勃勃生机,吸引更多的人群,从而有效的促使红色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始发,李立娥,齐耀祖.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历史考察[J].理论视野,2014(08).

[2]张泰城,张玉莲.红色资源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3]挖掘红色资源 弘扬红色文化——在莘县“平原红色文化长廊”规划论证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J], 丁龙嘉

(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党校 150020)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根据当前河北省红色旅游的现状,提出在红色旅游中,坚持观念创新,坚持市场创新,促进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河北红色旅游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河北省红色旅游 观念创新

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穿越历史时空的“红色旅游”,在河北这块热土上,理应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火热的斗争,离不开当时一代志士仁人超前的革命胆识;红色旅游,同样离不开当代人观念的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只有不断地进行观念创新,才能获得稳定持续发展。制约我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关键因素是观念问题。在发展我省红色旅游中,应坚持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的思想,进一步摆脱思维定式、突破深层意识、实施观念创新,促进我省红色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在全省旅游业的大盘中,进一步突出“红色旅游”,使“红色旅游”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支柱

我省旅游业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从无到有,自小到大,短短20年内取得了蓬勃发展: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接待设施日臻完善,市场占有份额逐年扩大,创汇创收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九五”以来,我省旅游业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国际旅游创汇年均递增25.35%,国内旅游创收年均递增28.5%,2000年创汇创收分别达到1.3亿美元和201.6亿元人民币,两项收入总和相当于全省GDP的4.23%。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省经济的发展速度,充分显示出了“朝阳产业”的勃勃生机。

旅游业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还会产生多方面积极作用。一是对内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大批游客的往来,必然会带动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通过旅游,每年有40万左右的海外客人和2500多万省外客人光临河北,了解河北。同时,出境游和出省游也使木省人民了解了外部世界。旅游业还积极为全省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促成了一批外资项目,旅游业木身也成为河北省利用外资较多的部门之一。”九五”以来全省旅游项目建设共引进外资1.31亿美元,吸引社会资金30多亿元。二是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人员,还能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据统计,2000年全省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已近百万,仅承德市区就有近5万市民从事旅游业,秦皇岛则高达16.6万人,大大缓解了政府的就业压力。三是对此老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我省贫困地区大多集申在太行山、燕山和坝上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具有完好的自然生态,秀美的地貌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20年来,全省己有千余个村庄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由于旅游业市场大、风险小、见效快,我省很多企事业单位纷纷投资旅游业,不少企业由此扭亏为盈,增强了活力。五是对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善配套。旅游业的发展势必拉动交通、通讯、建筑业的发展,促进商贸、娱乐、餐饮、住宿业的繁荣。同时,发展旅游业也为文物保护修缮提供了较多的财力支持。六是对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我省每年均有上百个旅游项目投入开发建设,有很旺的投资需求。此外,由于旅游是多层次、重复性的最终消费行为,市场巨大。

作为红色旅游,还有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扶贫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多数红色旅游景点位于贫困地区,如涉县、赞皇、阜平、唐县、平山、灵寿、沫源、易县等革命老区。如何消除这些地区的贫困,加快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始终是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上述贫穷地区不仅拥有山岳、峡谷、洞穴、河湖、森林、草原等高品位的自然资源,而且拥有南北响堂石窟、西柏坡、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这些地区又多位于京津陆路交通辐射范围内,而京津又是人口在千万人左右的特大城市,再加上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承德、张家口等众多中等以上城市的存在,客观上为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证。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当地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意义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我省旅游业观念的创新,首先是把“红色旅游”作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支柱,进一步提高对“红色旅游”的认识和支持力度,做足做好我省的红色旅游,使其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在红色旅游发展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发展我省红色旅游,一定要树立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改革但穿衣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旅游增长模式,处理好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建设“绿色旅游企业”,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旅游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的和更高的要求。那种先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再以牺牲发展为代价保护环境的做法决不能在河北省旅游业发展中出现,尤其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更应如此。河北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是: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推广绿色经营,建设绿色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搞好规划,加强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要具备生态旅游的观念,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引导和培养一批新型旅游者,使他们在旅游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工作。旅游者素质的提高和环保概念的加强,对经营者和管理者也会形成一种压力,由此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形成管理行为、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各项标准。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上,应努力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变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态,使旅游业在促进环境优化方面的功能得以更大的发挥,推动河北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三、重视人才培养,提高红色旅游质量

世界旅游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才的竞争。加入WTO后,已人才缺乏的我国旅游业面临更为严峻的人才竞争局面。河北省旅游业应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河北省旅游业应将人才看作最重要的财富,以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共建河北省旅游业美好明天的宽广胸怀,构建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和能使旅游业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知识潜能。旅游业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知识人才的竞争,要广泛吸收优秀知识人才,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性化和人格化的管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旅游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改变河北省旅游业的人才现状与河北旅游业发展极不相适应的状况。要建立合理的分配和激励机制,依靠旅游企业的凝聚力、文化氛围和个人发展环境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坚持市场创新,促进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

旅游市场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辟新的旅游市场,旅游市场创新需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河北省旅游业要进行超前的旅游市场信息管理,及时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深入了解游客需求,加大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的力度,做好旅游市场细分。旅游企业要加强对各项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分析,保证旅游产品持久的旅游市场竞争力。沿着正确的旅游市场创新途径,采用恰当的旅游市场创新手段。河北省旅游业要树立国际大旅游市场的营销观念,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外旅游市场环境,并尽快适应它要站在大旅游市场的格局下,确定河北省旅游业市场创新的思路。河北省旅游业要以旅游市场为调节方式,以价值为联系方式,以互动为行为方式,以旅游产品的品牌、质量、服务和旅游企业形象为重点,制定整合性和系统性的营销策略,形成从营销旅游产品到营销城市形象的独具特色的“旅游大营销”格局。

河北省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进行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节庆的建设,使河北省旅游业跨进全国先进行列。要争取形成一批国家级精品景区推向市场,要考虑与精品景区的建设联动,形成一批主题突出、优势独特、能够形成国际影响的节庆活动,培育成精品节庆产品。

河北省红色旅游的市场创新将为河北旅游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惟一不变的规律就是一切都在变。新的形势对我省的红色旅游提出了新的挑战,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长久保持我省红色旅游的活力和魅力,才能真正让红色旅游为我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 红色经典艺术 国际传播

“中国红色经典艺术”是中国共产党艺术实践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一批革命历史小说,并取名为“红色经典”。此后,这个特定称谓外延到美术、影视、音乐等领域。“2016年2月2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表示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多受‘红色基因’教育。 [1]”可见,新时代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在我国的重要性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应该是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这一点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加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意义重大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秉持文化上相互包容的态度去进行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一带一路”沿途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随着经济往来而进入中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我们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也唤起了国人文化上的忧患意识,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倡导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也应该对外推广我们的核心文化。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深入研究“中国红色经典艺术”的国际传播,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华文化在向西方传播的過程中往往会遭遇很大阻力,但红色经典艺术是很好的载体,因为艺术无国界的理念是被各国人民普遍接受的。

二、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升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展。20世纪末,学者们提出“红色经典”概念。近十年来,关于红色经典艺术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下面主要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红色经典艺术走出去意义的研究

学者们认为,推动中国红色经典艺术走向世界意义重大,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有利于国外民众探寻中国崛起的秘密,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2]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感情,传承人类共同精神文化遗产;[3]能够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的了解和认识;红色经典艺术只有走向世界,才能更具生命力。

(二)关于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国际传播策略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更广阔的范畴——“红色文化”来谈及国际传播。例如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手段与方式;[4]要以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来解读红色文化,以易于国外读者接受的表达习惯来讲述中国“红色故事”; [5]要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素养,充分调动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积极性。[6]

总体来看,当前理论界对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尤其是在其必要性和怎样产生世界影响力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三、当前对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存在不足

虽然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少,也较零散,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处于初级阶段,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红色经典艺术的国内影响研究较多,对国际传播研究较少

目前,关于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方面的专著和研究报告极少,偶尔涉及的也较为空泛,对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大意义、基础理论、外部环境、国际经验、战略策略、具体举措等方面尚缺乏整体性和深层次的研究。

(二)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相比明显滞后

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相比还很薄弱,聚焦红色文化自信和红色经典艺术走出去的高质量成果还很少,其研究明显滞后。

(三)缺少高质量的适合国际传播的中国红色经典经艺术数据库

我国对红色经典艺术的数字化、数据库建设也较为初级,仅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远远跟不上新时代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传播的需要,导致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在新兴媒体平台上的关注度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当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终端基本都是高分辨率的大屏幕,各种媒体平台推送的数字信息也往往经过声、光、色、动画等元素的包装,非常吸引眼球。反观中国红色经典艺术,网络上很难检索到高清的图片和视频,也很少有机构制作精美的电子相册、数字杂志、公众号平台等,难以达到受众欣赏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激发受众点击和转发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对红色经典艺术进行数据重建,重新采集、整理、制作,并对文字说明进行专业的翻译,以适应国际传播。

我们认为,如果缺少高质量数据库支撑,则没有合适的数据可供传播,传播策略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必然沦为空谈。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库和有效的传播策略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信息传播链条的断裂。当前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在国内外新兴媒体平台上遇冷,也正是这些问题的侧面反映。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

四、我们应该加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

(一)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优秀文化,这些文化世世代代滋养着中华儿女,让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就是这些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些艺术作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紧扣时代脉搏,能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其价值取向、创作范式和美学风格对人们道德的升华、现实的思考、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坚定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自信,坚定红色经典艺术中的价值观自信,坚定红色经典艺术中的意识形态自信。

(二)我们应该确立红色经典艺术对外传播战略

首先,我们应该确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战略目标。目前,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比还不匹配,中国红色经典艺术海外传播与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研究,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传播中国精神,贡献中国价值,有助于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其次,在战略途径上,我们应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要积极探索在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之类的中外教育或文化交流机构中展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往往更容易被接受。要开展多层次对外艺术交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充分发揮民间、个人、文化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在对外艺术交流中的作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交流,鼓励代表我国国家水平的艺术机构在相应的国际场所展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同时,我们要继续抱着文化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的国外艺术形式,更新充实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使中国红色经典艺术永葆青春。

(三)我们还应该构建现代化的对外传播体系

首先,应该加强红色经典艺术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将数据重建与传播学理论进行交叉和集成研究。从“基础数据库的支撑”与“信息的传播规律”两个维度来构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的保护与国际传播。再次,培育红色经典艺术对外传播人才队伍,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外翻译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作品。

五、结语

总之,中国红色经典艺术的国际传播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我们应该科学分析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有利条件和现实困境,揭示和借鉴国外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从整体上研究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战略和策略,努力开创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世界影响力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党建网评论员.习近平谈井冈山精神[Z].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网,2016-02-04.

[2]喻彩霞,刘冰.扩大红色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08.

[3]徐仁立.红色旅游国际市场开发研究[J].经济师,2010(05).

[4]林蓉.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J].大观周刊,2013(08).

[5]黄三生.发展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J].求实,2012(03).

[6]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红色经典艺术数据库系统建设”(项目编号:15YJC760020)。

(作者简介:董翔,男,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艺术设计教学;曾莉佳,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中国美术史)(责任编辑 葛星星)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提 要] 革命老区在历史上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受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束缚,位于革命老区的不少县市乡镇的发展还相当滞后。如今,扶贫脱贫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故此,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从而为革命老区贫困群众开启旅游脱贫的绿色新通道。

[关键词]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 刘建平:湘潭大学副校长,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红色文化、中共党史;王昕伟: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可以说,国家要实现到2020年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要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实现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新常态下实现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和原则要求,要实现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就需要我们结合革命老区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开拓精准扶贫新路径。通过分析发现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备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富民和民生功能,从而推进扶贫工作的展开,助力革命老区早日脱贫。

一 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及其紧迫性

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所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革命老区作为重要的战略依托,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老区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可以说,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正是因为有众多革命老区的存在,有无数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才会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这些年,习近平在革命老区考察时都说过些什么?高度肯定了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因素等,大多数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是我们党重点关注、重点扶持的区域和对象。1952年,毛泽东对革命老根据地人民发出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号召。1956年,周恩来在党的“八大”報告中指出:“对于许多自然条件不好的山区和老根据地,今后国家应该特别注意帮助当地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然而由于革命老区普遍基础条件较差、二三产业薄弱,虽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工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始终处于发展滞缓的贫困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优势产业缺乏、发展模式粗放、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技术短缺、地理位置偏远等劣势更加凸显,这就使得革命老区难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实现飞跃式发展,相反革命老区低速度的发展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革命老区的一些县市乡镇和不少农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的内涵就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注重机会平等,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一项具体目标就是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脱贫工作也已到了“攻坚克难”的冲刺期,而革命老区的发展还相当滞后,依旧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个明显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可以说,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实现革命老区的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大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而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调研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必须要着力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把革命老区作为精准脱贫攻坚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二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当前革命老区的扶贫脱贫工作还相当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把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红色旅游带动精准扶贫,从而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一)红色旅游的科学内涵及其独特价值功能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弘扬红色文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决策。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加丰富了红色旅游的资源和内涵。2004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随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先后出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掀起了全国范围内一轮“红色旅游”的热潮。不少地区充分利用国家号召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长远规划,培育精品,积极促进红色旅游业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品牌,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富民和民生功能也十分凸显。特别是在振兴革命老区、带动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革命老区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代以来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抗封建专制独裁统治和抗击外来侵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这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遗存了为数众多的遗址遗迹、名人故里、会议旧址、英雄故事、红色文献、民谣标语等。这些物质载体和革命精神共同构成了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得革命老区具有了发展红色旅游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从全国红色旅游的整体战略布局上来讲,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旅游区”,以渝中、川东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革命老区。可以说,红色旅游的战略布局与革命老区的分布十分契合,充分说明革命老区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发展红色旅游能推动革命老区精准扶贫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有效促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具体来讲:一是直接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将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并带动相關行业发展,从而促进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为革命老区的全面健康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增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必胜决心。发展老区红色旅游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老区的革命历史,感知革命先烈艰苦创业、勇于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品质,深刻领会蕴含在其中的“老区精神”,从而在扶贫脱贫工作“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从而增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必胜决心。三是开拓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当下,正是全力冲刺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如何加快完成革命老区脱贫工作,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是一个极其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近几年来,各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扶贫政策,不少革命老区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特色产业扶贫方面相对薄弱,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发展红色旅游可以给老区带来充足的客源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老区产业发展。革命老区应按照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这无疑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

三 发展红色旅游推进老区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

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颇具开发潜力。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认真分析老区红色文化旅游的现状,结合我国当前精准扶贫的新形势,我们提出以下途径:

(一)发挥好指挥棒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2016—202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总体部署,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脱贫攻坚作用。因此,革命老区旅游行业要认真梳理宣传中央和地方的“支持政策”,发挥好“指挥棒”的优势,使红色旅游走在脱贫攻坚的前列。这就要求我们:

1.把握中央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余次的国内考察,一半以上聚焦扶贫开发。可以说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配套文件,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了规范和导向,必须要认真学习这些政策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精神,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的核心精髓,结合老区的实际,充分认识到发展和依托红色旅游开展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着力捉住重点,矢志攻坚克难。围绕老区扶贫工作中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重点,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权限进行了梳理,对各级党委和单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结合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使之与区域内精准扶贫工作保持上下对应,既突出本地特色,又能集中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确保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监督管理。在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推进老区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要坚持政府主导,只有在政府的坚强正确引领下,才能确保红色旅游所取得的成果由老区人民群众所共享,只有不断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保证以红色旅游来推进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构建合作共享的模式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老区精准扶贫,必须要努力构建起全民参与、区域合作、互惠共赢的旅游扶贫新模式。具体来说:

1.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坚持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建设准备中,推进和完善革命老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产业链中,带动和促进老区服务业、传统手工业等第三產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对外联系中,推广和增强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和相关品牌形象的走出去扩宽渠道和路径;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具体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提供众多的岗位,解决当地人民的就业问题;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业态融合中,以红色带动区域古色、绿色、俗色的联动开发,完善产业链条,实现革命老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2.积极引导老区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参与到红色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中去,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给贫困人口带来新的房子、新的道路、新的产业、新的收入和新的生活,从而实现脱贫。引导贫困人口积极配合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配合,如整体搬迁、土地流转等,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易地脱贫;引导贫困人口积极投身于红色旅游的具体运营之中,充分发挥其本土人的优势,或制作售卖当地特色纪念品,或经过相关培训后,表演民俗活动,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解说等服务,等等,在此过程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3.加强革命老区区域合作交流,推动老区整体脱贫致富。发展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不只是促进老区具体某一地、某一村的脱贫,更是要带动所有贫困的革命老区整体实现脱贫。同时红色旅游要发展,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地的单一景点,必须要串点成线,与区域内外其他地方的红色景点联系起来,形成旅游线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合作交流,共享资源、共享优势、共享品牌,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共同脱贫。

(三)注重科学合理的开发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为了依托红色旅游而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适度合理开发,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1.深入了解革命老区现状,统筹红色旅游资源。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别是对贫困人口相关情况有足够的认识把握;必须要对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存现状、分布情况以及是否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可行性等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统筹规划。

2.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坚持适度合理开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合理的开发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切记盲目“贪多求快”、“大干快上”而不计后果,而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合理开发。

3.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在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中,必须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红色旅游的形式和精准扶贫的路径;进行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加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融合,实现开放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的成果。

(四)发展好老区红色旅游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最根本的是发展好老区红色旅游,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富民功能。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到:

1.深挖文化内涵。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是其红色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为此:一是要加强老区党史、革命史研究,深挖红色文化特质。二是要抓住红色文化主题,凸显革命老区特色。三是外化红色文化资源,解读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2.整合旅游资源。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分散于各县(市)、乡镇,然而各红色景点、保护单位之间相对独立,缺乏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有效整合,优化组合、以点带线、串点成线,形成一个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专题局域,构建起老区红色旅游整体形象。

3.做好宣传营销。一些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发展相对较晚,品牌形象缺乏,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为此必须要通过品牌营销、媒体营销等加强对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实施一整套主动、积极地宣传营销,只有这样老区红色旅游才会在整体上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游客的数量也才会得以增长。

4.开发旅游产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同时红色旅游开发还要在求特、求新上下功夫,注重教育性、观光性、时代性、参与性、体验性,不断提升特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努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红色文化教育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党史国史、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知性——体验式教育,具有教育对象全民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丰富化、教育价值多元化等特点。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质内在地规定了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即在本体论意义上,实行发展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机制上,实行顾客导向与专业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方式上,实行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标准上,实行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 红色文化教育 教育评价 评价原则

紅色文化教育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党史国史、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知性——体验式教育。在新时期,对于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促进与提升红色文化教育也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国家层面上,教育部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合作共建,于2013年7月在复旦大学、嘉兴学院、井冈山大学等8所高校设立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它们成为了红色文化教育研究的核心基地;在社会层面上,众多高校、社会机构纷纷成立各种红色文化教育组织与研究团体,通过办学、办刊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研究推向了新高潮。

1 红色文化教育研究概述

学界已从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从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多角度对红色文化教育内涵、价值功能、运行机制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也有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研究内容较为空泛,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研究得不够深入,尤其是对红色文化教育中“为什么要开展教育”、“教育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开展教育”等问题,分析得不深、研究得不透。[1]这个评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事实上,学界对于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及其运行原理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细致研究,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在红色文化教育质量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较少,也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育评价体系。

实践表明,红色文化教育的“有与无”的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而红色文化教育质量的“好与坏”的问题已逐渐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重上井冈山,首次明确提出“红色基因教育”。此前他曾多次指示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国史和优良传统教育,“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这就提出了红色文化教育质量这一重大问题。此外,2017年1月19日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3]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在红色文化资源富聚的江西、湖南、陕西、浙江等地区,红色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红色文化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研究,既合乎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也是教育现实的迫切需要。

2 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红色文化教育是一种直接以红色文化为教育内容、以弘扬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为主旨的开放性教育方式,它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价值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别,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魅力。

2.1 教育对象全民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合力谋取民族独立与革命胜利的历史见证,它承继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因此,红色文化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在此意义上,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之中,对当代社会中的每个中国人来说,它都是一种极好的历史观照,人们可以在接触、体认红色文化过程中学习历史、感受历史、启迪人生。因此,红色文化教育的对象可以是每一个不忘革命历史的中国人。从教育实践来看,青少年学生、党员干部、军人以及其他各类有教育需求的人群构成了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从根本上而言,红色文化教育不设门槛,没有过多的知识水平、年龄身份等的限制,它真正向全体中国人开放,其教育对象来自社会各阶层,其教育影响可以辐射整个社会。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红色文化教育就是一种向着中国人、为了中国人、造就中国人的德性教化。

2.2 教育形式多样化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具有物质的、信息的、精神的等多种存在形式。因此,红色文化资源也就可以分为物质类、信息类、精神类这幾种形态类型。物质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旧址、红色器物等;信息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标语、红色歌曲、红色典籍文献等;精神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4]正因如此,在运用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就必须依据不同载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我国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为例,高校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促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于物质类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大多是与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加强合作,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专业实习、见习以及社会实践基地;对于信息类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多是通过开发红色教育专题网站、推广红色微博微信、举办校园红歌大赛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与宣传;对于精神类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多是设立专门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开设红与色文化专栏、举行红色文化主题论坛与讲座等形式来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此外,对于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的教育对象,所采取的具体教育形式也是不同的。

2.3 教育内容丰富化

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近现代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英雄史、共产党人争取革命胜利的奋斗史,也包括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其核心内容涉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5]在这些教育内容中,既有客观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进程等;也有主观的个体精神体验,如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体会与认识。在内容载体上,传统的学校教育多以学科知识体系的方式呈现,主要进行学科教学;而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教育内容并没有专业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固定的知识载体,主要进行的是实践教学。如此丰富的教育内容,在赋予了红色文化教育独特而灵活的魅力的同时,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与组织管理提出了挑战。

2.4 教育价值多元化

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就个体价值而言,红色文化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助于个体的励志成人,其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在个体思想道德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教育具有思想导引、道德示范、心理优化、审美熏陶的功能。[6]就社会价值而言,红色文化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的价值,具体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管理价值、生态价值等五方面价值。[7]事实上,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具有相当的主观性,不同的教育者对于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取舍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教育对象对于红色文化的教育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红色文化教育难以像传统学校教育那样可以客观化考试进行标准化的衡量。

红色文化教育以上这些特点构成了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认识论基础,它们决定了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在评价机制、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与传统学校教育教育存在重大差异。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不能照搬传统学校教育评价的经验与方法,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首先建基于对红色文化教育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之上。

3 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红色文化教育既有知性的历史知识教育内容,也有注重个人体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这种知性——体验式的教育特质决定了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必须立足于教育的全面性,不能偏废某一方面,这就构成了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对于当前的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机制,有研究者批评其过于僵化和简单,片面强调教育外部因素的评价,而忽略了教育的过程与效果,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8]有鉴于此,我们需要确立科学、全面的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原则,这是有效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础。

3.1 发展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能够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发展性的评价原则要求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接受相应教育之后在知识与身心方面等有所发展,在知、情、意、行、信方面有所突破。科学性的评价原则是针对红色文化教育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而提出来的,它要求红色文化教育要选取恰当的教育内容,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历史呈现与评述,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发展而发展,更不能为了达到情感体验教育的目的而编造历史情节、过度煽情。

发展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是对红色文化教育在本体论意义上提出的要求。由于红色文化教育没有传统考试与就业的压力,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主要目标就是学生的发展,注重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坚持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原则,需要坚持以下基本要求:其一,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以动态评价为主。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关注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前后在知识、思想、行为水平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与学生的初始期望相吻合。其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红色文化教育本身的体验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亲身体会与感悟,而不是简单地依据一份学习心得、自评报告就对学生进行贴标签、定性。其三,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以纵向评价为主。我们可以横向对比是否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龄人在各方面的差异性,但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成长性,分析和把握其在过去与现在的成长程度。科学性的评价原则则力保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是真实的、客观的、正向的。将发展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起来,才能够确保红色文化教育评价本身的价值与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3.2 顾客导向与专业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红色文化教育是一种兼具服务性与专业性两大属性的教育形态。其专业性指的是红色文化教育所提供的部分教育内容是专业化的人文历史知识,所提供教育的方式更是专业化的,需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与教育教学规律。其服务性指的是红色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服务活动,而非知识生产活动;它通过教师、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活动等向学生提供一系列教育服务,包括小组教学、团队体验等主体服务以及衣食住行、后勤保障等社会服务,红色文化教育需要通过教育的全过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愿望。红色文化教育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学生,全民化的教育对象也就成为了红色文化教育的顾客,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评价需要遵循顾客导向。

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顾客导向要求从学生这一顾客的角度出发,以学生顾客的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审视红色文化教育质量与成效,进而更多地从服务属性的角度来评价红色文教育工作。由于紅色文化教育对象具有全民性,教育对象来源于社会各阶层,教育认知水平差异极大,教育需求与期望也不相同,这就要求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与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适当的教育活动,切实服务于学生顾客的需要。在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中,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顾客对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满意度,而不是像传统学校教育那样依据考试成绩或就业率来进行质量评判。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专业导向要求我们从可行性、操作性、最优化的维度来评价红色文化教育对于满足顾客教育需求的情况。可行性、操作性、最优化的原则指涉的是红色文化教育本身及其评价的专业化程度,要求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必须充分考虑教学人员、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活动、时间安排、空间场所等教育要素配置的便利化、经济化、实效性。坚持顾客导向与专业导向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有利于紧紧抓住红色文化教育质量的核心,完善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机制。

3.3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以个体性的教育体验为其教育特色。这样一种以改善学生的精神生活与内心经验为旨归的体验式教育是难以进行统一的量化评价的,也缺乏一套如传统学校教育那样客观公认的学科、专业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主观性也来源于教育对象的全民化,这些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背景各异、教育需求多样的学生顾客对于同样的教学活动将会有不同的教育评价。此外,对于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发展性往往是隐性的,或者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对于红色文化教育中那些有着内隐倾向、个体体验色彩浓厚的教育部分,往往只能实行主观评价。同样地,红色文化教育中也有着许多客观化的教育内容以及诸如教学设施、师资状况、教育资源等现实的、显性的教育核心条件,这些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情况则可以运用量化的手段进行客观评价。

坚持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两点:其一,要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定量分析主要是从有与无、多与少的角度来对教育过程与结果进行判断;定性分析主要是从好与坏、高与低的层次来对教育过程与结果进行评判。在红色文化教育中,人员、资源、信息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其中的教学人员数量与构成、教学课程门类、教育基地数量、教育媒体使用频率等形式性内容,可以进行数量分析与评价,没有充分教育资源支撑的红色文化教育是难以长期发展的;而对于其中的师资水平与能力、学习效果与评价、教学组织管理绩效、教学设计水平等实质性内容,则需要进行性质上的分析,对于同样的教育资源,若能加以创造性使用,也能取得很不错的教育效果。其二,要将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自评是学生对自身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的体验以及教育机构对教育教学运行质量内部控制的主体评价,自评虽有利于进行自我教育,但因利益相关、感情色彩而容易偏于主观;他评是其他教育相关者对红色文化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他评多因较少利益纠葛而往往偏于客观,但有时不够准确。将主、客观评价结合起来,有助于相互补益、扬长避短,从而保证整个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4 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红色文化教育的多元评价原则,指的是在红色文化教育评价过程中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这一评价原则主要源于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多元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的教育特点。教育实践证明,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多种评价方法的合理使用、多种评价标准的平衡,有利于获得全面、准确的评价信息,以做出科学的教育判断。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评价原则,指的是在红色文化教育评价过程中要进行真实性评价,以学生评价为核心。学生学习效果是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逻辑起点,也是评价的核心要素,学生的真实发展是评价的核心标准。[9]核心评价是整个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灵魂,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多元评价则是核心评价的补益,以防教育评价的单一与僵化。

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教育同行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中,充分体现红色文化教育相关者的教育诉求。其中,学生评价应该受到格外关注,学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最终承载者和体现者,学生是教育评价的第一主体。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方法是多元的,既有自评,也有他评;既实行量化评价,也进行定性评价。在这些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中,学生的自评与学习评价,应成为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关注的焦点。将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结合起来,既能适应红色文化教育多元性、丰富性的需要,也能保证时刻将评价的重点聚焦在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上。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后真相”逐渐成为一种教育趋势,“后真相”即为客观事实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小于情感和个人信仰影响力的情况,学生顾客的需要与感受将越来越在教育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

红色文化教育评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基本原则的确立是整个系统工程的重要基础。通过遵循科学发展的评价路向,保持顾客导向与专业导向的一致性,兼顾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实现主客观相统一的评价原则,最终确保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全面有效。评价原则确立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精细的评价指标衡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问题的探讨。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灵.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13.

[2] 习近平三年十一次接受红色基因教育[EB/OL].http://news.china.com.cn/ 2016-02/04/content_37732759_4.htm.

[3]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4] 张泰城.论红色文化资源[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5(1):5.

[5] 葛丽华.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2:6.

[6] 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实,2011(5):93.

[7] 陈世润,李根寿.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5.

[8] 薄存旭.我们需要怎样的红色文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0(10):44.

[9] 肖绍聪.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评价的特点与规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4):66.

上一篇:网络汽车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医院思想政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