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2023-09-24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家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凭借特殊的人缘与地缘优势,每年都有大量劳动力到外国(韩国、日本、美国等)或外地打工,导致本地区涌现出大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爷爷、奶奶等隔代长辈们抚养。据保守统计,朝鲜族留守儿童已超过了朝鲜族学生总数的55%,有的县市达60%以上。隔代家庭教育现象的大量出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许多不利的作用。本文拟采用叙事研究的方式,试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隔代家庭教育背景

莱布里奇等人认为,叙事研究指的是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本文采用抽样的方法,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朝鲜族留守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叙事、比较。访谈对象主要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爷爷或者奶奶等长者)以及班主任老师和留守儿童本人。同时,本着自愿、保密的原则,在文中隐去研究对象的真名,使用了代号。

1. A家庭教育环境。研究对象A为延吉市中央小学二年级学生,现年九岁,其母亲于2005年在A一周岁时赴美国打工。母亲经常打电话回来,平均一周通一次电话,但孩子与母亲的沟通并不多,仅仅是2~3分钟的通话时长。父亲长期奔波于外地做生意,回家的机会不多,父亲极为溺爱孩子,但也很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A的家庭条件较好,生活水平在同龄人中较高。A先由姥姥抚养了一年,两岁后与奶奶一同生活。奶奶今年61岁,过去曾从事过邮局的工作,身体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经常因病住院。自2012年3月20日开始,A与姑姑、姑父及奶奶一同生活。

姑姑的文化程度为高中毕业,但她在家庭教育及人性教育方面进行了很深入地自主学习,对于家庭教育及人性教育有着自己的见解,也曾参加过家庭教育的培训课程。A的家长会一般是由姑姑出席,姑姑很重视教育,由于一些自身有利条件(与班主任老师很熟悉)与班主任老师平均每两周就会沟通一次。A同奶奶单独居住时,奶奶并不对A进行课业辅导,一般通过聘请家庭教师、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对此部分进行弥补。自与姑姑一同居住后,姑姑对A进行课业辅导与监督,同时也聘请家庭教师、参加课外辅导班。孩子的成绩在一年级时中等,自与姑姑一同生活后成绩显著提高,现在学习成绩很优异。

2. B家庭教育环境。研究对象B是延吉市北山小学五年级学生,现年十三岁,其父亲、母亲于2005年在B五岁时分别赴韩国及美国打工,九岁时父母回国,共同生活一年后又出国打工,父母平均一个月打来一个电话。B有一个4岁上幼儿园的妹妹,两个孩子由姨奶抚养。姨奶今年54岁,曾在韩国打工后回国,身体很健康,姨奶平时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孩子的课业辅导通过聘请家庭教师、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完成。家长会一般由姨奶出席,但并不与班主任老师做单独的交流。B成绩并不理想,在班级为中下等,甚至有些厌学。

二、隔代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 A家庭。

A是个个性很强的孩子,奶奶认为由于缺乏母爱,A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她很淘气,思维也很奇特,有时还观察大人行动、利用大人的心理,总是希望别人把她自己当做中心,不希望有人跟她抢夺奶奶或者姑姑的爱,甚至是家里养的小狗,如果家人过于喜爱那只小狗,她就会嫉妒,做出故意伤害它的举动。可以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在访谈过程中,由于奶奶把精力都集中于与笔者的交谈,大约进行到30分钟的时候,A开始故意与家中的小狗一起玩,甚至故意伤害它,让其制造出很大的声响,使大家的目光注意到她。

当A出现此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举动时,奶奶多以引导的方式教育A要多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并反复强调家人对A的爱,让A对爱的感受能力增强,尽量消除A心中的不安,也口头教育她不能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日常生活中,孩子有任性的问题出现时,奶奶会先跟她探讨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然后再劝导她,教她学会换位思考。由于奶奶的悉心教导,A若在学校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基本都会与奶奶和姑姑沟通,但奶奶仍认为与孩子之间存在教育、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孩子的世界,需要跟她多进行沟通,父母的位置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奶奶只希望她的母亲为孩子的发展考虑,快些回国。A的奶奶认为由自己来代为抚养和教育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有时由于身体原因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也是为什么要与孩子的姑姑一同生活的原因。

A奶奶认为学校的教育课程与过去的年代相比过于深刻,孩子们虽然都能够理解,但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参加辅导班、请家教才能够取得好成绩,这样对于一个孩子的童年来说太为残忍,孩子长大成人后会为童年时期感到遗憾。由于奶奶年事已高,视力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再加之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内容与奶奶所处的年代有很大区别,奶奶很难对孙女的课业进行辅导,所以选择通过聘请家教和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形式来对此部分进行弥补。

2. B家庭。

姨奶认为B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孩子,平时喜欢开玩笑,性格有时很倔强,做什么事情喜欢一拖再拖,不听话的情况较多。B平时喜欢看书,包括漫画书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类的书籍,他不是很喜欢上学,B的姨奶说B偶尔会出现装生病而不去上学的情况。此时,姨奶会严厉地批评B,并教育他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欺骗他人,这种做法是可耻的。

B的姨奶在家庭教育中主要采用说教的方式,但姨奶表示,孩子们很聪明,他们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与隔代长辈相比会更加严厉,一般对隔代长辈并没有畏惧感。所以,B不听姨奶话的情况较多。当严厉的教导不起作用时,姨奶会打他几下,再不听就会采取更为严厉的体罚,姨奶也会选择与孩子的父亲打电话沟通,以此使B畏惧、好好表现。

姨奶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并不懂家庭教育,只要照顾好孩子日常生活起居,教育交给学校,平时主要针对生活方面的知识教育孩子,有时会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希望孩子能够形成好的道德品质。

姨奶认为有时B的父母会要求给B超出这个年龄所应该消费的零花钱,想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关心,以至于让孩子对金钱没有概念,花钱大手大脚。姨奶认为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所以,她有时尽量教育B,赚钱的辛苦,不可以乱花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业方面姨奶基本不进行辅导,她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所以通过聘请家庭教师及参加课后辅导班的方式来进行弥补。

姨奶表示B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不愿与姨奶进行沟通,与母亲通电话时也由于时间久了、感情生疏,不会主动沟通,父亲也无暇顾及孩子细小的情感变化,这个问题至今也未能得到现实的解决。

三、A、B家庭比较后的反思

通过对A、B这两个被采访家庭的叙事比较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

1. 朝鲜族隔代长辈在隔代家庭教育中未扮演好感情慰藉者的角色。通过采访发现,隔代家庭教育中孩子会出现不积极与隔代家长进行沟通的现象,因为孩子会认为隔代家长无法理解自己,说了一些事实可能只会引来一些唠叨的说教还有训斥。久而久之,朝鲜族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无法很好地找到感情的慰藉,长此以往,会造成儿童与长辈之间的沟通障碍,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就会随之减少,会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化发展,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不被理解的一个个体,逐渐影响到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甚至未来的成长。

2. 朝鲜族隔代长辈在隔代家庭教育中未扮演好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儿童的课业学习需要家庭教育进行辅助,学习上遇到一些问题,儿童在家庭范围内若寻求不到很好的帮助,久而久之会对学习成绩产生不良影响。隔代长辈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身体状况不好、视力也逐渐退化,加之学习年代久远,与现今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异,很难对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多数采取聘请家庭教师或者参加辅导班的方式来进行弥补。

隔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多以生活方面的知识为主,辅助道德教育。

3. 朝鲜族隔代长辈与班主任沟通过少。通过采访发现,隔代长辈平时并不与班主任教师进行主动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即使参加家长会,也不会单独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学校生活情况。这样会造成家庭教育主体无法全面了解孩子的问题,无法很好地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也无法很好地为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做辅助工作。

四、朝鲜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建议

1. 隔代长辈应注重与儿童的情感沟通。隔代长辈成为儿童的情感慰藉者,儿童有心事时会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寻求帮助,有助于隔代长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现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会大大增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也会让他们的情感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寄托。不仅对人格养成有积极的作用,也对学业成绩、生活能力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2. 隔代长辈应提高教育能力。在本次访谈中发现,隔代长辈的教育能力普遍不高,以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欠缺,有时无法为学校教育做到应有的辅助作用,有的家庭也无法为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帮助。所以,改善朝鲜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首要任务是隔代长辈应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可以通过社会上的教育机关,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掌握相关理论,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研究中发现,隔代长辈与班主任老师很少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隔代长辈应多与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孩子学校生活的近况。只有了解了基本情况,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也是隔代长辈提升教育能力的一种方式。

3. 孩子的父母应多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家庭教育。根据本次访谈研究发现,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朝鲜族留守儿童的父母虽多为30~40岁的中年人,但仍有一部分家庭不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通讯,如网络视频等方式,仅仅采用传统的电话通话进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教育。如果做到保持每天进行视频通话,那么这种互动与交流几乎等同于父母在身边交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

4. 隔代长辈应培养学生主动与班主任老师沟通的思想。班主任老师是熟悉与了解儿童在学校生活中表现的人,通过与班主任老师的沟通,隔代长辈可以很好地掌握儿童在学校的表现,看到在家庭教育中看不到的一些问题,全面了解儿童,有助于隔代长辈对儿童进行更系统的家庭教育。现在,此种意识在朝鲜族隔代长辈中较弱,可以通过社区对隔代教育家庭长辈进行走访,帮助隔代长辈们培养与班主任老师积极沟通的思想。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2008年的7月,我有幸参加了一届中英项目培训。在这届培训班上,我第一次听到周宏老师的赏识教育。回来之后我从网上了解到周宏老师是赏识教育的倡导者,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第一位发现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全国第六届热爱生命家得主,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首席专家。他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用其20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硕士,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国内外近千家媒体争相报道他创造的教育奇迹!他被誉为“赏识老爸”,他创立的赏识教育被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在世界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中,只有赏识教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教育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看了周宏老师和他女儿周婷婷的故事,我回想了一下自己以往的班主任教学,一次失控的情绪,一场失败的说教,一堂低效的课,都能在我心里落下阴影。在教育教学上一路走来,拾起点点滴滴的收获,才发现教育成功的秘密不是惩罚和说教,而是真诚地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就真的象周老师说的那样,赏识的言语和行动,像温暖的阳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在我的赏识下,我的学生会是健康快乐而又自信的孩子,会快乐地成长,下面我简单的谈谈我在用赏识教育来教导孩子时的一些感受:

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善于赏识学生的“伯乐”,对学生

毫不吝啬自己的赏识。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要善于欣赏,发掘每一

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优点,让学生扬起奋进的风帆。美国心理学家

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 “在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

赞美。”赏识学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获得成功

感。促使其努力进取,化短处为长处而且能以更高的热情去接受新的

事物。我觉得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才能,而是更多的时

候我们缺少发现学生的眼睛。作为学生普遍存在着爱表扬怕批评的强

烈心理。一个目光、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一句由衷的赞美比如“别

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你准能行!”“努力争取,老师相信你是最棒

的。”或者顺手拍一下肩膀、头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

马,平时纪律较差的孩子取得进步,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

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敏锐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

鼓励。因此在班级管理以及教学中我首先是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

记得在一次班会课上,当我谈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时,我告诉

孩子们:“我相信我们班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亮的光点。”我让他们找

找自己的优点,再找找其他同学的优点。这时一名学生竟然情不自禁

地脱口而出:“王老师,杨彦龙身上也有闪光点吗?”我听了这声幼稚

的发问,心里感到一颤,寻声而去,哦,原来是好问的刘文涛。这时

他的眼神充满期盼,脸上露出疑惑,望着他一脸的纯真,我马上说:

“杨彦龙同学,他身上怎么会没有闪亮之处呢?他热爱劳动,做事认

真,而且遵守纪律”当我表扬他时,我看到了不少学生不屑的眼神。

下课回到办公室,我陷入了沉思:刚接手这个班时,就听说杨彦龙是

个极其不爱学习的孩子,而且考试成绩只有个位数。正式上课后发现,他的确很厌烦学习,上课不掏课本,只是坐着发呆,从来不交任何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的确让老师很头疼。因为他的学习以及内向的性格,使他在这个班上经常受到同学的冷漠与嘲笑,因此他的心理是自卑的。由此让我想到:一个总是低着头、弯着腰走路的孩子,他的骨骼必然会变得弯曲;同样,一个自卑的孩子,在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他的心灵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孩子需要昂起头来走路,需要昂起头来做人,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课后,我找他谈话了,要让他学会正视现实、接纳自己,并善于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除了思想上的教育我还让他主动参加一些班级活动。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欣喜地发现杨彦龙勇敢地举手发言了,尽管所答的问题很浅显和简单,尽管他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里不屑一顾,但他能站起来了,能发言了,可见他的心理开始拥有阳光了,虽然只是斑斑点点的阳光,有时我也会欣喜的看到他的脸上流露着灿烂的微笑。从他的身上我感到班主任的呵护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一颗关爱童心的心。在你年年月月、朝朝暮暮和学生相处时,要更多地呵护童心,关注学生生命的进程。当老师与学生敞开心扉,当老师与学生真情涌动,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给学生一个机会,可以让学生创造辉煌,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奇迹的发生。老师的一份童心、爱心与耐心,可以使铁树开花,顽石说话,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赏识教育。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这个1948 年才刚刚宣告独立的国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领域的贡献都相当杰出。在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成果也相当惊人。

为什么犹太人那么强?在听了犹太人智慧研究专家王华峰老师一席谈话后,我想这个秘密归结下来就在于教育。是的,一个国家,越相信自己的未来,才会越重视教育。

启蒙书是《圣经》和《塔木德》. 当一个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妈妈会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孩子去亲吻,意思是知识是甜的,对书要爱不释手。

所有的犹太孩子的第一本启蒙书一定是《圣经》(旧约),然后是《塔木德》,其中几乎涵盖了犹太人的所有生活内容,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而这两本书在以色列的书店也长期占据畅销书榜的前列。王老师表示:很可惜的是,中国始终没有《塔木德》的官方中文全译本。

你永远也想象不出犹太人对《圣经》和《塔木德》的情感之重,那几乎就等同于或者甚于他们的父母。

将学习作为信仰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犹太人平均一年看64本纸质书,位居全球第一。据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摆放有书本,理由是夜深人静时,

1 死者会出来看书。这种做法告诉人们:一个人的生命会有结束的时候,而求知却是永无止境的。

直到今天,犹太人还保留着一个沿袭下来的传统:把书橱放置床头,以表示对书本的顶礼膜拜。很多人说以色列人信仰的是宗教,但在我看来,不如说信仰的是“学习”。以色列人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终身使命在信仰,所以你可以看到在以色列,书店是永远不会关门的,即使是安息日,里头也始终人头济济。

不仅如此,犹太人还把看书当成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荣耀。在街道上你随便就看到在读书的人,不管年岁老幼。

成功标准并非财富而是学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各国之首。全国有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一千多所。另外,无论在城镇,还是在社区,都能看见布置典雅、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外借室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阅览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去晚了就没有位子。

在犹太人的心中,成功不是有多少财富,而是有多少学问。甚至犹太女子嫁人也都以知识是否丰富为标准。《塔木德》说:“富翁和学者谁更伟大?当然是学者,因为学者知道金钱的价值,而富翁却常常不知道知识的价值。”

充分鼓励发散性思维

犹太人中流传着一句谚语是“不做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意思是不能死读书,而是活学活用,将学到的知识转变成智慧、经验或者财富。

2 犹太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会像中国一样,只追求单纯对错的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孩子提问题。在许多犹太人家庭,大人对放学回家的孩子问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提问题了吗?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模仿,毫无生命力,而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敢于怀疑,随时发问。

必须学会至少一项生存技能

王华峰说,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中还有一项是我们中国比较欠缺的,那就是生存技能的教授。通常犹太家庭的孩子长到10 多岁的时候,父亲一定会让孩子学习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木工、厨艺或者园艺。

犹太人认为,当一个人在遭遇变故的时候,财富很可能也随之失去,只有智慧和技能是不会丢失的,而这些,就是让一个人能赖以生存的基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这也许是一个长期经历着灾难、遭受着迫害的民族才会意识到的问题。所以,犹太人是最顽强的,无论到哪里他们都有办法生活。

每天都给予祝福

最后,王华峰告诉我,犹太家庭与中国家庭最大的不同,是家长每天会毫不吝惜地给予孩子祝福和赞美。每个孩子都是在鼓励中长大,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自信和坚强,因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出门前会告诉他们“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行”。

“父母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很真诚的,因为在他们的内心,就是这么想的。这种鼓励式教育对人的正面力量非常强大。‘如果我的父

3 母觉得我行,那么我一定行’,多数的犹太小孩都会这么想,所以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1. 先秦的历史分期(BC21世纪—BC221年)(板书)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传说中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

2. 文化的诞生与国家的形成(板书)

说到文化,我们先来看看文化包含哪些要素。文化的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①金属的使用、②文字的产生、③城市的出现、④礼制的形成、⑤贫富的分化、⑥人牲人殉的发端。(板书)

古代文明是在独立小型和中型部落社会基础上经过社会整合形成的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社会共同体。历史上出现多次社会整合。国家的形成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国家的形成大体经历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尽管这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使用石器,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进行的主要还是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社会生产活动。在农业出现前期,一些地区出现了“有计划有规模的大量收割野生动物谷物的经济”,也就是“高级采集经济”,这种情况下的聚落规模类似早期农业社会。永久性居住的普遍出现,与农业的相对成熟有着直接关系。农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为人类进入农耕的原始群体建立固定居住和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当人们安定下来后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长,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形成。部落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部落的形成是人类的第一次重组。

第二次重组是人类由传统农业区向非传统农业区移动,垦荒的过程。在这种移民的过程中,部落之间势必会发生领土分配问题。其实领土分配在多数时间里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当部落间强弱对比改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领土的重新分配。可以这么说,农业出现导致人口持续增长,既往领土平衡日趋脆弱,因此出现更多的领土冲突和更为频繁的疆域变动。

部落联盟是部落结盟和征服的结果。我们刚刚讲到领土压力问题,正是由于这种领土压力,导致了主客族群之间的结盟。在农业出现以后,族群之间应付领土压力的对策有两个:一是冲突,二是结盟。在许多情况下,结盟是冲突的结果。弱势群体会向强势群体主动提出结盟要求,当然,本地的一些弱势族群也会通过彼此联盟的手段共同对付入侵者——通过这种和平结盟和武力征服的双重手段,在一个广阔地区实现初步统一,这是整合进程的第一步骤。

第二步骤是创立制度和整合文化。礼乐文化与制度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产生。礼乐文化主要是为支撑一个大型政权体系而存在,比如为这个政权运转的祭神纳贡制度以及各种实现更高集权化的等级制度等。前面我们说到,文化要素包括六点,到这里,礼乐已经产生。接下来便是贫富的分化与人牲人殉的出现。贫富分化的结果是出现奴隶主与平民、奴隶,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最初的“王”是斧钺的象形,体现着早期政治权利的强权及压迫,这是部落联盟通过武力征服遗存下来的体现。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始于大禹,大禹从部落联盟的首领转化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族关系由此发端。

3. 早期政治与神权(典型特点:神权政治)

要了解早期的政治制度,还得先从传说中的皇帝讲起。大家知道五帝指哪五帝?——没错,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请大家翻到第五面,看第三段:“司马迁„„明确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历史上有个“炎黄联盟”,联盟形成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天地时”的初创时代。《逸周书·尝麦》中讲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也就是所谓的“设建典命”(旁边板书)。“设建”是封建方国的制度,“典命”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这是古代中国政权结构的基本框架。

早期政治与神权有着密切关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神权政治。“天地神民”结构的产生正体现这点。“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原理比较简单。大家知道原始社会有着自然崇拜现象,“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就是利用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将联盟内诸加盟群体的主神安排到天上的日月星辰去,将诸加盟群体在地上的分布调整到与天上诸神相对应的位置,将“五帝”确立为诸神结构中的主神,用五帝和诸神的名义确定和推行一套礼法制度和伦理原则。“天”除了指自然的天空,更主要的含义是指帝和神。

在这个结构中,神居位天,民在地,天上神的主宰是帝,地上民的主宰是天子。(画图)大家注意了,天子介于“天地神民”之间,他是天上帝和地上民的人间代理者,拥有“事神保民”(旁边板书)的职能。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的权利?——他主要的权利依据是因为他拥有“天命”,他在这个文化结构中处于中位,凭的就是他是唯一的中介者。天子介于人和神之间,是“天命”的拥有者,他们拥有“取法于天,取材于地”的权利——就白了就是政权的集中和财富的收集,他们以神的名义发布政令、推行制度、征赋纳贡,他们的职责是“敬天事神”,也就是实行神权统治。

“敬天事神”是全部礼乐制度和一整套道德伦理的推行依据。在这个结构中,民的职能是“敬恭明神”“心率旧典”,神的职能是对民的庇佑。神主宰民的祸福,神的降祸、降福完全取决于民是否“忠信”。

说到这里,其实统治者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先秦统治者施行的是神权政治。什么是神权政治?所谓神权政治是指统治者借助神的权威来号令和控制社会的“技术”。 统治者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的管理,是“神道设教”,道德伦理是理性的产物,它的功能是维系社会秩序。这里有个新认识——“原始宗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迷信”现象,也不是人类“蒙昧时代”头脑幼稚的结果,在这种“迷信”的背后存在着早期制度创立者的理性谋划。对早期制度创立者来说,他们“制造”和借助“迷信”来推行制度——就是“神权制度”。这种制度对于部落普通成员来说是具有约束作用的,因为这些部落成员畏惧神权制度中神的惩罚,所以说,原始宗教介于迷信与理性之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

4.政治制度(板书)

1)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前面说到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宗法制由此发端。夏商周三代都有实行宗法制。大家看书上,第7面第一段,“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制度。”

2)社稷与“封建”制(分封制)

书上讲到西周的分封制,这里我们补充几点:

Ⅰ.立社封疆(板书)

立社封疆就是分封。就像书上说的“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的责任。”当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的时候,是以立社和“树之田主”的方式将诸侯国的国土和农田赋予被封立的诸侯。“分之土田”即是立社封侯也是授予国土,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授权;二是授职。

Ⅱ.社稷之职(板书)

有授职,便有了“社稷之职”。社稷之职规定诸侯朝贡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包括贡制、农田管理和赋制。

这两种制度为王权的存在和运转提供了经济基础。井田制和藉田礼是“社稷之职”的主要内容。由于时间有限,井田制我们就不摊开讲了。

4. 礼乐文化和制度

先秦的礼乐制度是典型的神权制度。礼乐文化和制度产生于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它是在部落社会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既有因袭,也有创造。

Ⅰ.士学教育(官学教育)

大家不要顾名思义,以为士学教育就只是针对贵族的,其实它还包括对平民的教育。这种制度的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部落社会阶段的成年礼教育制度。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是德能教育,是由“君子”主持,学做“君子”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之学”。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君子”呢?君子一词产生于神权政治的社会背景中。在早期,君子是指士以上的上等社会,是一个阶级概念,在礼乐崩坏之后,孔子才给君子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孔子所说的君子,是道德的表率者,是具有伟大品德的人。礼乐兴盛时期,君子的身份是贵族,是为政者,包括诸侯、大夫、命士等。这并不是说这时候的君子不起道德表率作用,恰恰相反,在先秦的神权政治中,天子非常注重对君子德行的培养。德行,进一步来说就是“礼”。这种“礼”的创造意图很简单,就是天子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管理,利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中,君子是德能楷模。《诗经》中,君子是人们在仪式中取悦的对象,这是因为君子在当时的宗教观念中具有降福的作用。君子在天子与民众间具有双重职能,他们是代表人民的祈福者,是代表天子的赐福者。

Ⅱ.论德使能

与士学教育并存的是论德使能制度。我们可以这么说,士学的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学做君子,而论德使能的目的是要在士学受教育者中甄选出君子,并委以官职。商周之际周文王推行的“六征”制度,是对夏商“论德使能”制度的继承,它是一种考察制度,君子通过这种考察被授予称号,便能成为礼乐制度中的人神沟通者,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民众在 所要取悦的对象。统治者给君子定下了一套修身和“四时合其序”的礼制规则,是防患于未然的体现。这种周期性强化“君子人格”的手段,是在宗教表象下具有明确功利意图的政治手段,还是神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概括地讲, 这些“问题小孩”主要有以下共同特点。

(1) 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 身体不好, 文盲的比例较高,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 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 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 不会管, 外出父母则管不到, 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 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 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 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 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 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使用自由度提高, 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由此可见, “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已迫在眉捷, 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也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笔者已经是有十五教龄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现结合“留守子女”的现状特点, 就如何做好“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 慈母的心, 真挚的爱

“留守生”普遍有这样的心理特点, 他们听的多的是批评指责, 因而他们对教师的语言比较敏感, 甚至对老师怀有敌意, 他们总认为教师和同学都瞧不起自己, 所以就干脆破罐子破摔, 表现得粗暴无理,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 这颗自尊心如果一旦受到训斥或伤害, 单纯的说服教育和冷若冰霜的批评都会使他们的思想僵化, 感觉麻木。这时只有精心培养, 耐心说服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尤如一盆花经过养花人的精心养护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这就要求当教师的在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和一种真挚的爱才能做好。也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学生觉得“良药”并不苦口, “忠言”并不逆耳。

2 恰当表扬激发斗志

哲学家说:“使人前进最大的刺激物是一种成功的感觉, 做了一点事的人, 无论事大事小, 只要他尝到了一点成功的快乐, 便会渴望再次成功的光荣”。作为留守生来说, 他们听到的批评多, 指责多, 而表扬少, 教师单纯的批评学生会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他们常常对表扬非常渴望, 当他们认为自己有所成就时, 就渴求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 教师就是最好的见证人。因此, 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细微进步, 既使是进步甚微, 及时的表扬会激励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斗志。他们会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 无药可救, 就会顺势求得更大的进步, 以获得更多的表扬。因此, 他们就会慢慢地改正自己的陋习, 重新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3 要求得当, 正确引导

留守生学习普遍较差, 有的是目的不明确, 有的是不好学, 有的则是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操之过急, 相反要要求得当, 循序渐进。这就像科学家做的大猩猩吃香蕉的实验一样, 如果把香蕉举到一定高度时, 大猩猩就会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去拿到它, 吃掉它。如果举的过高的话, 它选择的不是吃而是放弃, 这个实验说明, 目标过高则无法实现。作为人也一样, 如果你对他的要求得当, 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克服客观困难并实现它, 如果要求过高的话, 那么他就会觉得目标无法实现而灰心放弃。这样不但得不到教育的效果, 且适得其反。学生往往会自暴自弃, 为所欲为, 会对班级的管理造成更大的障碍。而教师对学生要求得当, 正确引导, 他们就会健康成长, 不断进步。

4 家校互动, 齐抓共管

教师在想方设法教育的同时, 也要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功能。要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教师每月认真如实填写家校联系手册, 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动态;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沟通, 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 为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育奠定基础;同时, 为了外出务工的学生家长能方便与“留守子女”取得经常性联系, 相互沟通、交流感情, 教师将自己的号码或学校的号码提供给他们, 让他们能随时和老师及其子女取得联系, 让其“留守子女”接听父母的电话, 通过这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感受浓浓的亲情, 快乐成长。

总之, 做好“留守子女”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 只要我们针对他们的缺点、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并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就一定能使这些将要枯萎的树苗茁壮成长, 重新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摘要: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 造成“留守子女”的大量出现。“留守子女”有着学习较差, 性格有缺陷, 心理有障碍及价值观扭曲等共同特点, “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已迫在眉捷, 做好“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笔者认为教育者首先要有慈母的心, 真挚的爱, 找其闪光点, 恰当表扬, 得当地要求, 激发其自信心, 其次是家校互动, 齐抓共管, 另外教育好“留守子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教师和家长还要持之以恒, 循循善诱。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第6篇

李志军

对蒙特梭利教育的初探

姓名: 李志军

学校: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民族幼儿园

职业:教师 职称:小教一级 电话:15048033739 邮编:021100

内容摘要: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个非常实用、操作性极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她不但完成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而且能全面提升儿童的身心素质。重视早期教育,强调把握孩子的敏感期,这正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工作,提倡不同年龄孩子的混合搭班,这样的教育在幼儿园中也起到良好的作用并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孩子为中心,培养孩子的自我发展。把操作学习让孩子当成工作培养了孩子多种能力。结合实际,走出误区,更好的开展蒙式教育。

关键词:蒙特梭利教育 游戏与工作 孩子的敏感期早期教育

对蒙特梭利教育的初探

蒙台梭利教育法有自己完整的操作体系,重视开发孩子的早期教育,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唤醒了孩子内在的力量,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在实际工作中我就结合本地区的教育特点、孩子的情况以及自己对蒙特梭利教育的理解,实际开展了蒙特梭利教育。把蒙特梭利的亮点教学与中国的教育实际、本地区的特色相结合,使自己对蒙特梭利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一、蒙特梭利教育强调把握孩子的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强调把握孩子的敏感期,这时间正好是幼儿教育时期,也就是0到6岁的早期教育。其实我们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孩子在0到6岁是智力与能力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条理的培养,会让他们受益终身。这时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孩子掌握多少的诗词、认识多少的字、会算多少的数学题,其实更重要的是孩子性格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知方法的培养。蒙特梭利教育正是从这点出发,在孩子的敏感期内找到他们的喜好倾向,并努力去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鼓励他们的自由探索,充分享受个性的发展,这样孩子的个性就会发展和突出。我也很认同这样的教育方法,在早期形成孩子个性的时候,我们不要把更多的模式套加在孩子身上,应该在这段时间更好的去观察、探索孩子找到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并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在教学中重视混齢教学,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提倡不同年龄孩子的混合搭班,这样的教育在幼儿园中也起到良好的作用。现在中国的国情就是每个家庭一个孩子,他们都是家中的皇帝,缺乏耐心、爱心,有时还存在娇气、自私、缺乏毅力的表现,在家长那里他们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在同龄孩子中他们都认为应该别人让着我。但在混合搭班中,他们的思想就会发生变化,他们找到自己更强大的理由,也开始愿意帮助比自己小的幼儿,从中体会的自己的快乐;也争着做值日等事情,来体现自己很棒;其实在每个孩子内心都有这种力量,但老师强迫去做与自愿作效果就大不相同。所以混合搭班的教育模式对孩子责任心、爱心等性格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孩子为中心,培养孩子的自我发展。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提倡老师只是孩子的观察者和协作者,真正体现以孩子为中心。平时我们的教育都是由老师有目的的提出问题,让幼儿来认识问题,从中掌握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寻求家长的帮助,自己很少去动脑试一试。而蒙特梭利教育是完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去获取自己的认知,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任蒙特梭利的老师要改变观念,才能体现其中的教育理念,转型成新理念的老师。我在教学中并没有放弃目标,而是在放好教具之后,让他们操作,我在一旁静静的观察,他们有自己认知的不同方法,也有从错到对的过程,但孩子在自己操作、自己探索、自己寻求一个答案。这样真正从小就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力,从内心挖掘、开发他们的潜力,他们会用自己方法解决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力、以及获取新知的能力。我十分喜欢这种教学,如:在让孩子用教具比较长方体的高矮与圆柱体的粗细等环节,我亲眼目睹孩子从开始无从下手,到最后发现有更矮的长方体,有未装进去的圆柱体之后,又重新操作直到全对的过程,最后孩子看我的眼神充满了胜利与自豪。我作为观察者及时送去鼓励,幼儿这时就会重新的迅速的又给我演示了一遍。又如:用筷子夹豆子。这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却培养了孩子的多种能力,例如:夹得能力、专注力、协调性,从始至终良好习惯的培养以及生活的趣味性。简单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扩展了范围,丰富了简单的内容,就一个 “夹的工作”却有形式、颜色、材料不同的教具。让孩子因新奇而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操作的欲望,锻炼自己的多种能力。这种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自己会学习、会解决困难。孩子不再有依赖性,而更多了一份自主性与探索性,培养多种能力,更有利孩子的自我发展。

四、蒙台梭利把幼儿学习活动称为 “工作”。孩子开始并不能真正理解“工作”的意思,许多的教具会让他们兴奋,也会当成玩具,随意去换教具,这就需要老师有艺术的引导。孩子拿到自己所需的学具之后,老师要告诉他们,你要开始工作了,利用你手中的学具去完成一样你最想完成的任务,并从中要有自己的收获。在“工作”中孩子通过工作来逐步改善自己、完成自我。在蒙特梭利教学中,孩子将独立完成他的"工作",就算期间发生了错误,也不要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找到错误的地方,自己改正错误。这种学习通过工作使孩子肌肉和肢体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通过孩子自由选择工作,独立操作,专心致志,从而磨练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自制力、勇气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自主精神,同时满足了孩子心理需要。

在实践教学中虽然我们有很多教具,也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操作,因为教师在最初的教学中就强调了这件事情不是游戏而是工作要认真、投入,不能单纯的玩,所以孩子们都能够认真的按要求操作,不去频繁的换教具而是认真的按要求从始至终的操作并获得知识。蒙氏班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都能够真正的领会“工作”的含义,进行实践操作。

以上我谈到的都是我在实践教学中感受到的蒙氏教育给我们带来的益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误区:

一、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蒙式教育也要结合中国的教育现状及中国孩子的特点来灵活的应用。在孩子还不能自己有效学习时,我们教师不能一味的当观察者,而要循序渐进的去指导,尤其当学习中出现错误时,不能说让孩子就错下去,老师也要起到协调与指导的作用。

二、与家长的沟通要及时有效。记得刚开展蒙特梭利教育模式时,有的家长根本不明白,还以为使用蒙语进行教学,这样家长处在误区中,就不能配合教师开展蒙式教育。在蒙特梭利教育模式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在家中家长也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空间,有规律的生活,以及提供成功的机会。所以一定要联合好家长的力量,共同开展教育。

三、教具一定要有限度,不要一股脑把许多教具都放在孩子身边,把蒙氏教具摆在教室中,让孩子自由选取摆弄。根据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要有计划的开展教学活动,课程组织的中心绝不是简单地操作教具。

四、在混搭的教育中也要控制帮与被帮的限度,不要让小的孩子养成依赖大孩子的习惯,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自己努力完成。大孩子也不要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帮助别人,而忽略自己的任务,因为他们毕竟都是小孩子,能力有限。

上一篇:防溺水假期安全教育范文下一篇:安全管理知识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