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论文

2022-05-0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隔代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现代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一些年轻家长为了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将孩子的生活护理和教育辅导等责任交给了孩子的祖辈家长。隔代教育虽能使年轻父母节约精力和时间,减轻生活负担,但是基于事物的两面性思考,隔代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给祖辈家长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隔代教育论文 篇1:

家庭隔代教育新特点、新趋势及指导策略

[摘要]教育是个热门话题,家庭隔代教育是国内外专家教育学者长期研究的课题。由于家庭隔代教育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所以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合理处理家庭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制定具体措施,对症下药;家庭隔代教育事关学生未来的教育,也关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关乎学生父母能否安心工作,能否投入更多精力为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关键词]家庭隔代教育;类型;国内外研究现状;新趋势;新策略

近日,我无意间听到了五个老人乐此不疲地聊着关于自己教育孙子的事,出于好奇,我也逢场竿木。对老人们的看法如痴如醉地洗耳恭听后,我把他们的隔代教育方式归类为生活型、知识断层型、严管型和散养型四大类。根据这四个类型,我对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及指导策略进行研究,以飨读者。

一、研究家庭隔代教育的理由

(一)产生家庭隔代教育的背景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家庭隔代教育成为重要的问题,学术界关于家庭隔代教育的研究有增无。家庭隔代教育的出现不足为奇,但如今家庭隔代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值得关注。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年轻人工作压力巨大,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工作中,几乎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因此,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到祖辈们的肩膀上。在进行隔代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各家各户存在一定的偏差。我们不禁要问,家庭隔代教育到底祖辈们是帮助年轻人减少了麻烦,还是增加了麻烦?该如何对待家庭隔代教育问题?

(二)研究隔代家庭教育的客观性

家庭隔代教育是指一些年轻家长由于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无暇照顾孩子,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让这些祖辈成为教育第三代的主要人物,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为家庭隔代教育。孩子的亲生父母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转移给祖辈,祖辈和孙辈之间磨合和祖辈有无能力教育孙辈成了时下比较突出的新趋势。针对家庭隔代教育中暴露出来的新特点和出现的新趋势,促使我们进行家庭隔代教育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家庭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美国,隔代教育的兴起与二战之后家庭结构的变化、多种族移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从隔代教育出现的原因研究来看,Anltranan Bee认为孩子父母外出务工或者无法承担孩子的教育和养育,导致祖辈不得不承担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另外,由于父母自身的原因,比如去世、犯罪、酗酒、离婚等都会增加隔代教育出现的概率。从家庭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来看,Golbert Glen认为隔代教育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的情绪,甚至诱发行为分裂问题。从隔代教育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来看,Susie A Spence认为父母在长期离开家庭以后,祖輩家长之间的情感互动变得尤为重要,辅导角色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现状

陈萌、马丽枝的《城市家庭隔代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认为,针对家庭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政府需要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对祖辈家长的教育与指导,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融合,提升家庭隔代教育的效率。韩郁虎的《农村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认为,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隔代教育现象,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家庭隔代教育存在不少的问题,直接降低了隔代教育的效果。顾敏敏的《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认为,家庭隔代教育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满足当前家庭隔代教育的新要求。通过上述国内外的研究,学术界在进行家庭隔代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隔代教育问题的解决上,但是对家庭隔代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却言之不详。因此,本文从家庭隔代教育现状出发,重点分析当前家庭隔代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为研究家庭隔代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家庭隔代教育研究内容

(一)家庭隔代教育的利弊

1.优势。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上看,祖辈经历了很多的人生风雨和苦难,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传统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从实际教育时间上看,老年人具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就耐心而言,祖辈有教而不诲的耐心,能够对孩子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善人义士的品质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劣势。从教育理念上看,随着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有的老年人教育思想和理念上已经满足不了教育新理念的要求。由于时代不同,对教育孩子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同。从教育内容上讲,年轻人更加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具有良好的教育创造能力。但是有的祖辈依然固有自身传统又单一的思维模式,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从教育方法上讲,老一辈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言堂”问题屡见不鲜,无法体现教育的民主性,也容易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其养成非常不好的习惯。从教育方式上讲,有的老年人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社交能力较差。

(二)家庭隔代教育发展新特点、新趋势

1.在进行家庭隔代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发挥祖辈人员的优势,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方式,积极融入孩子的日常学习和活动中,实现与孩子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感,还能使其在孙辈人群中焕发生机,这对祖孙两代人的发展发挥着有益的作用,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但有的老人不通文墨,只负责衣食住行,“生活型”家庭隔代教育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新趋势。

2.在进行家庭隔代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祖辈的协作作用。家庭隔代教育有利有弊,为了消除潜在的不利影响,需要两代人共同努力,尤其要加强与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沟通,不断取长补短,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发挥祖辈在家庭隔代教育中的辅助作用,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有的老人知识陈旧,不与时俱进,和腹载五车的新时代孩子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家庭隔代教育出现“知识断层型”新趋势。

3.由于时代不同,老一辈人员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虽然愿望很好,但是经常出现相反的结果。因此,老一辈人需要接受隔代抚育学习,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在照顾好孩子生活起居的同时,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勤俭节约、热爱生活、果断勇敢等。但是一部分老人力不从心,与教育孩子要求的精神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存在很大差距,老人无计可施,在社交方面严格限制孩子的自由,从而出现了“严管型”新趋势。

4.在进城务工家庭中,年轻人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将老人从乡下接来负责孩子的教育,老人故步自封,方头不律,隔代之间形成老猫玩老鼠的情形,“隔代疼”现象根深蒂固,孩子抓住祖辈们的这种特点,对老人的话言听计从,在老人眼里,孙子就是憨态可掬。“散养型”家庭隔代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四、新特点、新趋势环境下家庭隔代教育指导策略

(一)定位思考,彰显父母作用

为了做好家庭隔代教育,学生父母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承担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孩子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突出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拉近孩子与自己的关系,为做好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要将老人从家庭隔代教育中解放出来,让老人尽享夕阳红。

(二)创造条件,加强亲子沟通

在隔代家庭中,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甚至长期分离,导致父母与孩子感情基础薄弱,对孩子的性格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老年人在进行隔代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为孩子及其父母创造良好的交流条件和环境,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密切他们之间的联系,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误解,避免影响以后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转变传统理念,提升老年人教育素质

在进行隔代教育的过程中,虽然有的老年人具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受到年龄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无法理解新生事物,在与孙辈沟通交流时很容易出现隔阂,无法提升教育的效果。因此,作为老年人,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书籍、“讨教”年轻一代等积极学习的教育方式,提升家庭隔代教育的效果。

(四)组织交流活动,以人为镜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之快犹如飞奔的列车,老人的知识更新和思想转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要借他山之石,组织老人有效学习。有条件的老人可以进入老年大学,专学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好隔代之间的关系、如何教育孙辈等。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不可替代,祖辈不可越俎代庖。就孩子的教育而言,一个好爸爸胜过十个好老师。所以,家庭教育中缺失父母的教育是不完美的。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说过:“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但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能决定一生;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點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对家庭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家庭隔代教育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钱述才.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分析[J].甘肃教育,2019(1):33.

[2]吴越.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教养研究[D].吉安:井冈山大学,2017.

作者:李军强

隔代教育论文 篇2:

共生视域下隔代教育的透视与思考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一些年轻家长为了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将孩子的生活护理和教育辅导等责任交给了孩子的祖辈家长。隔代教育虽能使年轻父母节约精力和时间,减轻生活负担,但是基于事物的两面性思考,隔代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给祖辈家长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共生视域下的隔代教育是从价值观角度对隔代教育展开新的思考,对隔代教育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度发掘,同时也对隔代教育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隔代教育;共生;透视;思考

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工作压力较大,因而在工作和家庭生活方面存在一些协调性问题,尤其是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时间限制、育儿经验不足或个人婚姻、情感的状况不同,需要将育儿责任托付给孩子的祖辈,这种普遍存在的育儿现象被称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模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原因,任何事物也都具有两面性。隔代教育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对儿童心理、性格和行为的影响上。隔代教育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负担和生活压力,使儿童抚养的重任落在祖辈身上,虽然祖辈在育儿方面富有经验,但是总体的教育方式较为落后,一些生活习惯、思想方式上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给儿童心理上带来负面影响。因而从共生视域下思考隔代教育,可以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集中化分析,并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使隔代教育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发育需求。

一、共生视域下对隔代教育的思考

隔代教育主要是指年轻父母将育儿的重任交给孩子的祖辈,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担负起养育孩子和教育辅导的责任。从共生角度思考和分析隔代教育,可以发现隔代教育利弊共存。隔代教育使得孩子能够得到富有育儿经验的祖辈父母照顾,年轻父母的工作、家庭得以协调,但是同时,隔代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儿童受到祖辈传统思想和旧式生活习惯的影响,和同龄人的行为、心理方面存在差异,这是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从共生、包容的角度思考隔代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是从问题的根源上去剖析,寻找出有效的对策以解决问题。

共生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关系之一。“共生”一词发端于生物学概念,主要指两个不相同的有机体生存在一起。关于隔代教育的利弊问题始终存在着一些争论,有人认为隔代教育所存在的长期价值和功利性价值是等价的,但是这并不是衡量隔代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准,因为追根溯源,隔代教育还同时具备生命价值、生活价值等内在价值。作为一种生命活动,隔代教育所涉及的个体生活、经历、情感以及整个精神世界都不同程度的会受到影响,在评价这些生命影响时,不能单一地用功利性、工具性价值进行衡量。现代社会是多样化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共生共存的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所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与外界的人、事、物相互關联的,因而针对隔代教育问题,应该用共生视角去分析、评价,可以更加通透地了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共生作为一种价值观,为人们认识隔代教育的价值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它着眼于实现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隔代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实现共同成长,我们身处共生共存的时代,用共生的理念重新审视隔代教育,需要孩子的不同教养者之间多一些沟通、对话和宽容,相互尊重彼此之间观念的差异,从改变隔代教育中封闭的互动关系开始,努力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互爱,进而实现家庭和社会整体的和谐共生。

二、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1.积极作用。隔代教育主要是因为年轻父母工作较忙或者是独自育儿的能力有限,他们将孩子的养育责任交给祖辈家长,这种家庭生活模式适当减轻了年轻父母的生活压力和负担,使其个人时间和精力等能够得到合理调配。年轻父母对于祖父母照顾孩子更加放心,因而在没有了后顾之忧后也能够更加充分地投入到工作中,这对于改善家庭条件和生活水平也具有重要益处。而祖辈的老人由于退休或者是赋闲在家,具有充足的空闲时间,这也为隔代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祖辈家长在照顾孩子方面不仅有足够的时间,也有足够的经验,对于孩子生活上的照料更加合理,保证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日常安全。祖孙在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良好的感情基础,这种坚实的感情基础有利于家庭和谐,并且祖辈家长在情感上有了新的寄托,减少了老年孤独感的产生,大多的老人富有童心和爱心,在和孙辈一起玩乐时体验到新的乐趣,孩子在成长中有了祖父母的陪伴,安全感充足。

2.负面影响。隔代教育解决了年轻父母照看孩子的问题,也填补了祖辈家长的感情空白,也为孩子提供了可靠的生活安全保障,同时隔代教育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年轻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料,感情上的沟通较少,孩子对于父母的情感依赖度和信任度也会大大地降低,孩子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可能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祖辈家长在照料孙辈的过程中,祖孙情结过于严重,因而会过度溺爱和偏袒孩子,孩子犯了错舍不得教育,也不敢告诉孩子父母,这就容易助长孩子的骄纵、乖张、叛逆心理,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有严重危害。祖辈家长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或生活习惯影响,与当下的生活和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异,祖辈家长将这些观念、习惯传导给孩子,容易使孩子的言行举止和别人不一样,可能会使孩子遭受来自同龄人的异样眼光,这也是隔代教育下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共生视域下隔代教育的指导策略

1.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融合。隔代教育是祖辈协助年轻父母养育孩子,但不意味着年轻父母可以将子女的养育权和抚养义务都一味地丢给祖辈家长,因而在隔代教育中需要做好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工作,融合多种育儿方法、观念和技巧,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年轻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主动担负起自身应尽的责任,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并注意对孩子的言行观察和教育,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之处。父母是孩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首要角色,在孩子的情感教育方面不能有所缺失,否则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长远的损失。此外,年轻父母和祖辈家长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此过程中,需要年轻父母主动传播给祖辈家长一些现代育儿观念,使他们能够接受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育儿挂念,并帮助祖辈家长对自身一些较为传统和落后的观念进行积极转变,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

2.学校积极组织好家长学校。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教育工作,也要对家庭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情况下,综合性地提高现代教育水平。考虑到隔代教育中参与儿童教育、抚养的主要是孩子的祖辈,学校对此要集中办好家长学校,为祖辈家长提供重要的学习、交流平台,使其能够在家长学校中了解更多科学的育儿知识。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家长活动,让孩子的父母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也让孩子的祖辈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学校在设置相关课程和内容时,要先对学生家长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家長开展各种活动,活动形式可以是讲座、论坛、阅读会、咨询会、交流会等,辅导家长掌握更多育儿知识,引领现代隔代教育进一步发展。

3.发挥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对于隔代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均需加强调查、分析,并采取有效对策去解决这些问题,为隔代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辅助。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引导性作用,重点发展好和维护好农村经济,扶持农业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和吸引外商的投资,逐渐增加本地的就业机会,本地就业机会增加,外出务工人员减少,更多年轻父母就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成长中,完善家庭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协助,面对隔代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一同发力,对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年轻父母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责任上,都需要年轻父母直接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政府部门在整合多方资源、大力倡导本地就业、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完善和维护健全的家庭教育功能。

4.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隔代教育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出祖辈家长在很多家庭中都是教育养育的主力军,但是祖辈家长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亲子教育的缺失,又容易使得孩子对亲生父母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不够融洽的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抑郁、孤单、叛逆等极端性格。针对这种问题,需要社会广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0—6岁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形成智慧、塑造性格、完善心态的重要时期,在此过程中,需要广大社会媒体做好积极的宣传与引导。社会媒体可以对儿童心理疾病研究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等进行有效宣传,并运用科学的研究知识,引起年轻父母对亲子教育的重视,同时启发和引导年轻父母与祖辈家长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或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各种家长培训活动,使其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为孩子的未来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5.包容与尊重异质性因素。共生视域下研究隔代教育需要对异质性因素给予充分的包容和尊重,客观看待隔代教育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运用两面性观点对隔代教育存在的利弊问题展开分析。隔代教育能够存在,说明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之间存在友好、亲密的关系,这种融洽的家庭关系是隔代教育存在的必要基础,由此可以了解到家庭成员间存在着较为频繁的交往活动,两代人之间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观念也必然存在着相通之处,这就为隔代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提供了基础。同时,隔代教育中也必然存在着一些异质性因素,这些异质性因素指孩子的不同抚养者与孩子的情感、心理、精神意识以及生活经历等均存在着一些内在规定性和差异性,这些因素可能会蕴含新的生机,所以对此不能一味地抵制。“老人时期的可塑性,虽然没有像儿童时期的可塑性那么大,但是老人时期的可塑性仍然是有价值的”。认真地观察并承认教养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可塑性,是隔代教育实现共同成长的前提和契机。对于这部分,需要个体从“我思”出发,通过“我”这个个体来思考和设想“他人”,了解差异存在的根源性问题,并尊重和包容这种差异,努力发掘其隐含的创造性因素,以长期发展的眼光正确、客观地看待隔代教育,以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

四、结语

共生是一种价值观,能够让人们站在一种更加客观、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共生的哲学内涵就是对相互独立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并尊重其中的差异,运用共生的观点去研究事物可以使相关事物的生存方式得以优化和改进。共生视域下的隔代教育,就是对隔代教育存在的异质性因素进行深入发掘,并对这些异质性因素充分地承认、宽容和尊重,使得隔代教育的内在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隔代教育的产生源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个人情感因素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隔代教育中虽减轻了年轻父母的生活负担和压力,但是增加了祖辈家长的负担。在此过程中,隔代教育的儿童在心理、情感上也会更加偏重于祖辈家长,心理、行为上也会受其影响。在共生视域下分析隔代教育,可以对其社会价值进行充分发掘,对于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能够客观思考、全面分析,制定出相应措施,促进隔代教育更加健康、完善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涛.“共生”视域下隔代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2]毛可,张翔.城市儿童隔代教育研究综述——基于21世纪以来CNKI的文献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8).

[3]孔屏,王玉香.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

[4]刘丹丹.隔代教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S2).

[5]郭筱琳.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一年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06).

[6]陈亚.幼儿园应对祖辈教养状况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李娟

隔代教育论文 篇3:

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家庭的路径探析

摘要:新时代,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热点。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今天,社会工作该如何介入?本文将阐述隔代教育的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通过介绍社会工作的优势,来探析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儿童;隔代教育;社会工作

儿童时期是人发展最关键的一个时期。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取决于你们在他学前把他造成一种什么样子。”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年轻父母为了生存忙于工作,将家中儿童的教育交给祖辈。隔代教育变得愈加普遍,其引发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可以改善儿童的身心问题,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本研究将阐述隔代教育的现状、隔代教育引发的问题,介绍社会工作的优势,并探析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的路径。

一、我国隔代教育现状

(一)隔代教育群体的数量不断增长

近几年,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与解决方案,年轻父母也有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下返乡自主创业。在政策的支持下,留守儿童数目逐年下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数量也在逐年下降,但仍然不是一个小数目。2016年11月民政部发布的当年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结果显示,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无人监护的36万人,占4%;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另外,近32万由(外)祖父母或亲朋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情况较差。

相比农村,城市的隔代教育数量却在逐年上升。城市的年轻父母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身上背着房贷、车贷等各种各样的贷款,大多投身于工作,无暇照顾子女,因而祖辈成为教育儿童的主要力量。

如此来看,农村贫困地区的隔代教育数量有所下降,城市地区的隔代教育数量却在逐年上升,并且有扩大的趋势。总体来看,隔代教育家庭的数量仍然呈上涨趋势,数量不容小觑。

(二)隔代教育成为更普遍的家庭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传统家庭观念与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年轻父母因生活压力过大而无力分心教育孩子,隔代教育变得越来越普遍。现在的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构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场所,儿童时期又是一个人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儿童时期接受的教育将对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一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大多数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很多隔代教育家庭因为经济条件较差,能提供给孩子的资源也很少,只能通过打工来改善家庭条件。同时,隔代教育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接触较少,亲子关系淡薄,教育角色处于缺失的状态,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父母在法律上是子女的监护人,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责任,但迫于现实的压力,他们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投身于工作。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无奈的抉择,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完整的家庭教育。同时,祖辈不得不站出来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由于祖辈大多年纪较大、文化水平较低、育儿观念落后,并且对孩子过度溺爱与保护,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好的性格与习惯。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隔代教育成为更普遍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迫于压力的一种无奈选择。

(三)隔代教育家庭的儿童社会化方面存在问题

人类社会化的过程和效果受到个人和社会的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影响社会化的个人因素主要有个体的生理原因、个体特征、心理等,社会因素是指影响人类社会化的大的社会环境。儿童的成长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是作为最基础的初级群体而存在的,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是第一位的也很重要,将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

隔代家庭中祖辈年龄偏大且文化水平较低,这一现状是隔代教育背景下儿童社会化问题产生的客观基础。一些祖辈在年龄上已经步入晚年,生理和心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但儿童处于生命的开始阶段,他们精力旺盛、对世界充满好奇。祖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知识水平满足儿童各种各样的好奇心,使得儿童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而出现社会退缩行为,性格内向。并且祖辈的过度溺爱与包办会使儿童独立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这是隔代教育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隔代教育引发的问题

(一)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独立能力差

不善交往、合作意识差、独立能力低是隔代教育家庭儿童的突出问题,因为隔代教育的儿童平常较少与父母交流沟通,缺乏父母的关心与陪伴。同时,祖辈怕儿童受到伤害,往往较少让儿童出门,儿童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导致一些不良情绪出现,如孤僻、内向、沉默、冷漠。此外,祖辈在日常生活中包办了孙辈所有生活,孙辈遇到问题时习惯性寻求庇护,缺乏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性强,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二)心理问题突出,以自我为中心

隔代教育的儿童和父母相处时间较少,缺乏亲子间的交流沟通,所以隔代教育家庭的儿童往往缺乏自信、胆小脆弱、内心敏感,容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无法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长此以往,很有可能让儿童形成“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对儿童以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

(三)亲子关系淡薄

亲子隔阂是隔代教育背景下典型的亲子交往问题。隔代教育会产生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陪伴长期缺位而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感。童年和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分量,如果父母此时陪伴缺位,会造成严重的亲子关系隔阂。即便父母在孩子长大后进行各种方式的弥补,也会與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拥有专业的知识与技巧,能够更好地利用多种视角来解决隔代教育所产生的的问题。例如:运用优势视角解决隔代教育问题时,社会工作者能够看到处于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与父辈的问题,还能清楚地看到他们自身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挖掘案主自身的优势,促使他们从意识上转变对家庭教育的误区,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找到自我成就感。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扮演着资源的链接者与整合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是资源链接者,只有动员和整合社区中的各类资源,才能为有需求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各有差异与侧重,但都强调资源为本、持续发展。学校、社区、政府在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的链接者,可以很好地将这些资源链接整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高校资源,为开展隔代教育活动提供人力资源。

四、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的路径

(一)以社区为依托,搭建隔代教育平台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隔代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亲子教育有一定补充作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衔接。

社区本就是一个可建立的、可维持的社会支持网络,因而可以社区为依托,搭建支持隔代教育平台。社会工作者可以寻求政府的资助和社区居委会的帮助,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儿童活动中心,将其作为传播隔代教育理念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平台;社会工作者应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社区的各个组织以及社会网络拥有的各种资源,如场地、设施、人力等,为隔代教育平台提供有力的支持;社會工作者要发挥这一平台优势,结合社区家庭教育的需求与社区家庭服务的具体内容,长期开办丰富的有针对性的、灵活的活动,如开办讲座、咨询服务、祖辈父辈研习班等为祖辈与父辈提供服务的活动,开办亲子游戏日、亲子周末俱乐部等为亲子提供服务的活动。

此外,社区可以邀请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活动,对活动进行指导与宣传,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衔接与融合中去,为每个家庭带来帮助。

(二)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提供多种专业服务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实务方法,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应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供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专业服务。

对于儿童不良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辅导的形式,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综合直接和间接的介入方式,帮助儿童改善心理状况,使其适应外界环境。首先,社会工作者应与儿童建立良好关系,通过观察和对话找出儿童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其次,社会工作者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学会自我平衡人格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最后,通过链接资源,改善日常生活中影响儿童的不利环境因素,与儿童接触密切的对象取得联系,争取提供更有利的环境。对于儿童不良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借助儿童爱玩的天性,通过沙盘游戏、讲故事游戏等游戏辅导的形式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对于儿童不良的社会交往等行动问题以及亲子隔阂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建立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等小组类型,帮助儿童增强交往自信心、改善交往方式,帮助亲子减少、消除隔阂。可以举办儿童文艺演出活动,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干预和儿童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可以举办亲子游戏日活动,通过父母与儿童彼此的配合,提高父母在儿童心中的地位,增进彼此感情。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帮助社区营造出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区环境,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充分利用社区画板、社区公众号等资源,利用名人效应广泛开展讲座等形式的宣讲,让社区的全体居民深刻意识到儿童是他们的未来、更是祖国的未来。当社区逐渐具备了良好环境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应传播教育儿童、培养儿童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让社区的未来能够更健康地发展。

(三)以社会组织为补充,建立健全“第二家长学校”

社会组织应建立健全家长学校,重点建立“第二家长”队伍,开设祖辈家庭教育培训班,寻找最适合祖辈教育儿童的方法。同时,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提升祖辈的文化素质,剔除祖辈育儿观念中落后的错误观念,对他们进行基础的、全面的培训。此外,建立完善隔代教育家庭儿童的档案,重点关注认知能力有问题的儿童,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尽快矫正,有效化解。

五、结语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隔代教育都普遍存在并逐渐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种主要方式。隔代教育背景下,儿童的行为、心理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解决隔代教育问题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隔代教育问题,但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拓宽解决渠道,融入多方力量。

作者:艾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舞蹈价值论文下一篇:创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