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美范文

2023-09-23

自己美范文第1篇

刘洋用生动流畅的文字把她的太空之旅娓娓道来。她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浩瀚无边而又富有魅力的太空,我们像一条条自自由自在的鱼儿随心所欲地游玩,但由于太空的恶劣环境我们只能富有挑战性地生活着。如她所说,因为这次的太空之行,让她更向往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我们多么依赖这颗习以为常的星球——地球啊!我们爱美丽的地球!姚明把我们带入了非洲大草原。我们被美丽的大自然深深地震撼住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动物。原来美在自然!

我们用一颗发现美的心去感受生活,并能灵活地创造美。刘大成精彩的口技表演迎来阵阵的掌声。各种常见的东西都不可思议地成为他的乐器,快乐了自己,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相信,孩子们也一定能以他为榜样,多留心观察生活的美,多思考,多动手,积极创造美!原来,我们可以创造美!

最美司机——吴斌,他的美感动了一座城,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我们为之潸然泪下。最美教师——徐佳莉,一个年轻的女孩尽她所能滋养了一批孩子的心田。那美丽的一幕幕,让我们感到温馨。最美孝女,最美妈妈„„原来美就在身边!

自己美范文第2篇

或许,我是真的不懂。

她是一名月嫂,收入还不错,就是忙碌。一是要全国跑,哪个城市有人家需要照顾宝宝,她就会被公司派遣过去服务。二是活计多,不仅要把哭哭闹闹的尿一把屎一把的小宝宝照顾好,还得负责雇主一家的饮食起居,忙里忙外,几乎没得闲。碰上好的雇主还好,要是碰上蛮不讲理的或脾气粗暴的,稍有不慎便要被骂,骂了还不能吭声,默默忍受,一肚子气没地方出,但做事干活依然一件都不能少。碰上抠门儿的雇主,月底结算工资还要找各种借口扣钱。

与她见面,见她友善开朗,于是与她简单聊了聊。当她被我问及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要是碰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找碴儿的雇主,还能否开心时,她很坦然地回答说:“其实,做月嫂工作,我还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我愿意去照顾他们,钱是一个因素,因为要生活,但不是必然因素。所以,只要有孩子,我就很开心,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被我照顾得白白胖胖时,那我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一番话,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过了段时间,我的一位朋友喜得千金,让我介绍月嫂,我想起她来。打她电话,接通,问及是否有时间过来帮忙时,她说:“恐怕没时间了,因为马上要出国了,国外有一富贵人家高薪聘请我做常年的保姆,包吃住,月薪80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6万多元。”

表示祝贺后挂了电话,突然觉得这月嫂很幸运,这样可观的工资在国内得是CEO级别的人物了。再回头去看小区里的保洁员,依然还是大热天板着个脸出门,辛苦忙碌,疲惫着身体,沮丧着回家,生活没有半点起色和改变。

有时候不禁要问,为何起点都是普通的两个人,而后面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呢?或许,是因为内心的出发点不一样:一位是出于生计,被迫就业,对生活充满无奈和恐惧,生活所回馈的自然是平庸与无奇;一位却是出于对孩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待,生活所回馈的是如她一般憧憬而明媚的礼物。

自己美范文第3篇

作为一种训练文体, 记叙文自然有它的训练要求。写作作为一种行为, 是人们用来交际交流的一种基本方式。它和说话一样, 从行为目的来看, 首先要求把意思表达清楚、准确、明白、完整, 唯有如此, 才能实现和达到交流的目的, 如果心中想的意思不能通过说或写清楚、准确、明白、完整地表达出来, 毫无疑问, 是要影响交际交流的。但这还是最起码的, 基本的要求。若从行为效果来看, 如果能把话说得动听, 把文章写得可读, 使听的人愿听, 看的人爱看, 那就能获得更好的交际交流效果。

从这一意义上讲, 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提出审美的要求, 要研究和讲求美, 就是十分必要的。法取乎上而得其中, 如果只讲最基本的起码的要求, 训练只能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徘徊, 难有突破性进展。

1要讲求传神美

神, 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 能区别于其他人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属性。传神, 也就是能写出人或事物的这种特殊性。写得逼真, 即传神。可见, 传神, 这是从记叙笔力的深刻性方面提出的审美要求:写人能栩栩如生, 如见其人;写景, 能真真切切, 如临其境;叙事, 能绘声绘色, 如睹其发生、发展经过。

一件事情的“独至”、“特殊性”是什么?那就是这件事情发生, 发展的必然性。叙事, 能显示其必然性, 那可能达到传神的审美要求;要显示其必然性, 就是要在其发生、发展的原委, 即事情的所以然处着笔, 写出了所以然, 就能揭示其必然。例如, 《左传》写战事的这一特点, 正是在为什么起战, 为什么获胜, 为什么失败这些所以然处精心用笔的。正如王源《左传评》所说:“左氏叙战, 每将权谋、方略铺叙于前, 而实叙处不过一言两语。简练直接, 绝不拖带。总之着神于虚, 省力于实。所以实虚不测, 灵怪百端。”将战事写得出神入化, 富有生气。

人物的“独至”, 则是他的个性特点, 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 就能把人物写活, 就能达到传神。要传神, 就须写其心。“心”, 就是人物的内在精神, 个性特点。清魏际瑞在《伯子论文》中说:“人之为人有一端, 独至者即生平得力所在。虽曰一端, 而其人之全体著矣。小疵小廦反见大意, 所谓颊上三毫眉间一点是也……人精神聚于一端, 乃能独至, 吾之精神亦必聚于此人之一端, 乃能写其独至。”他在这里所要强调的就是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来写人。

写景物, 也要写出“独至”, 也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才能逼真、如画, 达到传神的地步。朱自清的《春》何以能把春写得那样生动如画, 形象鲜明, 使人仿佛置身于春回大地的美景之中?关键的因素, 是作者写出了春的特征, 而且一景一物都在显示着春的气息, 是春天特有的景物:写春草, 是“嫩嫩的”、“软绵绵的”、“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 贴切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春草勃发的情态和质的形态特征;写春花, 是“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突出百花竞放的特征;写春风, 是“吹面不寒”, 表现的是温暖柔和的特征;写春雨, 是“像牛毛、像花针”, “密密地斜织着”, 则抓住的是细、密的特征。由于准确地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才使景物描写“穷形而尽相”,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惟妙惟肖, 生动如画, 真切地传达出春之神韵。

2要讲求含蓄美

含蓄, 就是藏而不露, 言近而意远, 言穷而意无穷。由此看来。含蓄, 实质上是一种深厚和丰富, 一种精练和浓缩。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司空图说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都是从丰厚、深远的角度提出的含蓄的要求。

寓道理于叙事之中, 让事实本身来说话是使记叙文达到含蓄美的手法之一。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叙事有寓理, 有寓情, 有寓气, 有寓识, 无寓, 则如偶人矣。”还说:“叙事不合参入断语。”这就是说, 作者不要把想的说的照直说出来, 而要把想表达的主旨融于叙事之中, 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去咀嚼, 去体味, 这样才能达到含蓄慰藉的效果。例如, 解放战争时期, 作为随军记者的解清写的《西瓜兄弟》, 文章精炼简短, 历来为人们称道。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寓理于叙事之中, 让事实说话。800多字的短文, 没有一句议论, 作者只是朴实无华地讲述了西瓜兄弟的故事, 让事实告诉人们解放军是人们群众自己的队伍, 爱护百姓保护百姓的利益, 是人们军队的革命本质, 纪律严明是人们军队的力量之源。倘若这层意思由作者直接托出, 文章一览无余, 就失去含蓄之美了。

寓情, 从一定意义上讲, 比寓理还要重要。“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比如冰心的《小桔灯》, 就极富含蓄美。作者在娓娓平实的叙述中, 写了一个在黑暗统治下和家庭遭遇不幸的艰难环境中而表现镇静、勇敢、乐观的小姑娘。在这娓娓平实的叙述中, 读者能体味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字字句句里饱含着作者对小姑娘的同情、关心、敬佩和赞颂。由作者对小姑娘的感情, 读者又能进而理解到她的表达意图:写这样一个小姑娘, 正是为了反映国民党残酷迫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众的社会现实, 和人民群众对光明前途的向往与追求;怀念过去的人与物, 说明旧事难忘;不忘过去, 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文章有情有理, 情理交织, 但并没有直抒直写, “大家都好了”, 写得非常含蓄, 耐人寻味。

写景状物之文, 常常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而使文章表现出一种含蓄美。

触景生情, 情以景生, 无景, 情便失去依托;景从外来, 景随情至, 无情, 景便华而不实。所以, 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景情两不相背, 天然浑成, 就具有了深宛流美的效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可算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登楼观景, 则产生一种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萧瑟凄凉的悲感;“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登楼观景, 则产生一种心旷神怡, 宠辱皆忘, 欢愉畅快的喜感。“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刘勰阐述的景中生情、摄情入景的写作规律, 《岳阳楼记》成为最好的例证。喜则万物俱明, 悲则万物皆暗, 而或喜或悲, 又恰是所触之景不同而造成的, 句句写景而又句句有情。不仅如此, 文章由景生情, 又由情潜理, 在情感的逐层推进中, 最后将文章归结到人生观的探讨, 把文章的思想境界再升华一步, 寓情与寓理统一起来。

托物言志, 是把物当人来写, 这里的关键是要找到物与人之间的相通之处。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白杨、松树在作者笔下人格化了, 它们是一种象征, 是一种人的精神和品格的象征, 而作为客观之物, 它们所具有的特征, 恰与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的这种精神和品格有一致性, 找到了这种一致性, 找准了这种一致性, 写起来就自然, 不露痕迹, 就能达到含蓄美的效果。

摘要:美, 存在于万物之中, 写文章也要讲求美, 以求好的表达效果。本文从传神美与含蓄美两个角度, 研究分析了审美要求, 以及如何达到审美效果的具体方法。

自己美范文第4篇

作者:河山镇 时间:2011-08-17 11:19:33.0 评论数:0

“美丽乡村美在我家”主题活动倡议书

广大村(居)民:

建设清洁、整齐、美丽、舒适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为积极响应我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河山镇决定在全镇开展“美丽乡村,美在我家”主题活动。为此,向全镇人民发出倡议:

人人行动起来,做清洁环境的志愿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迅速参与到“美丽乡村,美在我家”主题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卫生行动,清洁河道、清洁道路、清洁庭院、清洁村庄、绿化植树,努力营造净化美化绿化的优美居住环境。

人人行动起来,做改变陋习的带头者。自觉摒弃各种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生活陋习,把保持清洁卫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堆乱放,不乱搭乱建、不乱贴乱画,养成爱惜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

人人行动起来,做良好风尚的引领者。要做美化环境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作为公民,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行为影响他人;作为父母,要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给子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引领家人、引领亲友、带动他人,促进良好风尚的形成。

人人行动起来,争做美丽家园的监督者。积极维护整洁优美的环境,发扬主人翁精神,认真履行监督义务,对破坏环境卫生、损毁公用设施等现象和行为进行劝阻、举报、制止,同一切不文明行为作斗争。

自己美范文第5篇

自强致远信念美, 这是魏书生之所以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的必要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他对人生、对人类特别对学生, 始终坚信其内心深处富有追真、求善、致美的本能欲望, 做教师的, 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灵深处真善美的幼芽, 进行培植、浇水……让其不断生长、扎根、开出善花, 结出美果。即如对美育的坚守, 就可读出他的信念的坚贞:“多少年来, 一些人想砍掉美育, 但她以顽强的生命力劝告着那些片面理解教育的人们, 为什么?因为人不能没有美, 没有美的生活是痛若的, 不追求美的理论是反动的, 和美对抗的行动是注定要失败的。显然, 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美育, 而在于如何进行美育。” (第106页) 如何进行美育呢?魏书生先生的方法太多了, 他的教育思想和艺术中, 可以说无处不渗透了美育要素, 就如孔子育人, 真是时时处处都有美育因素也。例如暮春时沐于沂, 还有泗水寻春等行动, 不都是对自然美的审视和热爱么?魏书生老师更是如陶行知般以天地为大课堂。如《到六里河游泳》:“玩得开心极了, 天公也作美, 把太阳撂到了云后头, 让风神纵情地跑着。回家的路上, 大家唱起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野花》、《在希望的田野上》……” (第208页)

表率育人观念美, 观念一美万象新。对美育的观念, 魏书生先生认为:“人的心灵接受美与艺术的效率远远胜过接受一个不喜欢的单调的说教, 应该尽可能给思想教育的内容穿上美和艺术的外衣。什么是美?音乐、绘画、大自然……艺术, 主要是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美, 特别是那些经过几百、几千年历史浪涛陶冶到今天仍旧存留下来, 并放射着夺目光芒的千古名言……经过多种色彩美的熏陶和陶冶的灵魂, 只能更纯洁、更健康、更柔韧、更刚强……基于这些断想, 便有了将学习动机、信心、意志, 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 并将这些内容尽可能赋予美的形式的做法。” (6~7页) 由此就可读出魏书生先生教育观念的新而美, 美亦新, 以美育人, 必然令人更美。他想到了这一点, 也就坚持做到, 终于做出了成就。后来笔者采访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浩波先生, 他认为《美育是基础教育的新亮点》, 并在全省教育系统传播这种观念。魏书生先生实乃中国新美育之先识先为者。

忘我工作理念美, 这是魏书生先生成功的又一不可忽缺的要素。他曾题有“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 忘我工作时时能在天堂”的联语, 他还说过, 做教师的应当改“为人师表, 无尚光荣”为“师表人为, 荣光尚无”, 就是要进入一种忘我境界。这与有人说的“欲除烦恼须忘我, 历尽艰难好做人”的理念是一致的。为了把书教好, 他力求自己各方面都美好, 仅举一例:“一位教师, 字写得很糟, 他也没能力去分辨字的美丑, 学生整天跟糟糕的字打交道, 久而久之, 他们不知道美的字美在何处, 丑的字丑在哪里, 甚至他们感觉不到林彪的手书和王羲之的墨宝有什么不同。在这里, 教师不是起一种把学生引向美的境界的桥梁作用, 而是起了一堵把美和学生隔开的墙的作用, 不是使美更美, 而是变美为丑。” (第107页) 只为此理念, 他像做人一样使字逐渐美起来, 真是字如其人, 也是人如其字。

真诚善良欲念美, 这是魏书生先生成功的根本所在。他对待学生, 如果说教学方法多么新颖奇巧、育人艺术有多高超巧妙, 倒不如说他的真诚善良的本真心念让他充满了对学生的挚爱, 才让师生心灵沟通, 起到了灵魂的交流、人格的对视的特殊的育人效果。即如写美育日记为例, 他对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强求, 但对任何一个学生也不放纵, 让人人有内容可写, 而且个个乐于写, 他的做法如:“生活中, 有许多美的事物,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 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完全可以投其所好, 学生喜欢玩的游戏, 喜欢养的动物, 喜欢唱的歌, 喜欢画的画, 都让他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好什么说什么, 写什么, 这样把美与写作结合, 学生就会乐写。” (第189页) 只要乐写, 还有写不好美育日记的么?这不仅表现了他的爱心, 更显示其耐心和仁人之心。真与善造就了魏书生老师的欲念美。有多多少少人仅因一念之差落入丑境焉。

忠勇创造新念美, 《忠诚铸师魂》是笔者为魏书生老师写的报告文学 (只可惜那日他到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授课未及同台领奖) 。从孔子到陶子直至书生魏子 (笔者目中和心里的真书生) , 这始于美育又终于美育者, 有教无类的中国民师第一人如今没乏其人也;陶行知先贤的天天、处处、人人的创造新念和朱永新的创新行动教育哲学, 理应和孔孟之学属文脉一流;创造是什么?是创新吧?创新, 应该似“保安人物一时新”的;欲做一个富有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人, 就要念念不忘发扬光大魏书生先生的创美新念:敢教日月换新天!

摘要:经过反复研读《心灵的轨迹——魏书生日记选》, 发现了太多的美育闪光点, 特别是心念之美。有人说:一念定成败, 一念之差, 就会造成千古遗恨。而魏书生老师却始终抓住一念之正而努力创美, 故他的人生便渐臻美境。

自己美范文第6篇

梁:李老师,您好,这次中美数学教师发展体系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李:2008年初冬,上海的特级教师桂思铭,我校一位研究生,以及鲍建生和我共4人,应邀参加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一个十几人的“精致的”中美教师教育小型专题研讨会,此会结束时,美国国家数学教育委员会(USNCMI)主席Scott教授等人专程来到宾大,在对会议评估以后,决定在2009年夏召开一次更专门、更深入的中美教师教育研讨会。

王:这次会议与以往的会议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李:美国的数学教育家、教师非常想了解中国数学骨干教师的发展轨迹和经验,这次会议最大的特色是,首次为两国中小学数学教师亲临现场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是一个崭新的形式,这次中方被邀请者,包括了三位中学现职教师(上海控江中学特级教师曾国光、清华附中赵鸿雁、苏州中学韦芳),三位教研员(苏州市教科院院长特级教师祁建新、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院白雪、上海市教研室黄华),三位大学教师(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主任王建明、华东师大鲍建生和我),不同文化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学者参加了会议,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深度研讨数学教师的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不足,本次会议设定的具体议题有四个方面:骨干教师的常规工作、教师专业发展晋升机制、如何成为一名骨干教师,以及教师发展体系,我国与会者事前做了具体分工,通力合作,以极大的兴趣和才干下了大量功夫,为中美交流做了精心准备。

在开幕式上,华人学者马立平首先做了题为《对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的三个印象》的开场报告,分别从两条教育发展的时间主线、课堂的格局,以及教师办公室的格局等三方面的相同和差异,阐述对中美数学教师职业生涯的印象,她认为中国教育和教师的主要特点是正规、严肃、专心,而美国的教育则更倾向于“快乐教学”,之后Janine Remillard和我代表美中双方做了响应和评论,我的观点是,中国的数学教育有自身良好的文化传统和实际做法,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美可以互补,通过交流和相互学习,促进双方的数学教育良性发展,了解中国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走进中国的学校和课堂,欢迎美国朋友到中国来亲身体验。

主题一:骨干教师的常规工作

王:美国有“骨干教师”这一说法吗?

李:美国称骨干教师为“master teacher”,我们在准备研讨时向对方做了详细了解,这是指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其职责之一是培训和指导新手教师。

王:这次会议有一个议题是骨干教师介绍他们的日常工作,这是以怎样的形式开展的呢?

李:会议请两国教师以录像片段的方式生动展现实际情境,每人报告20分钟左右,用大概6-10个片段扼要介绍骨干教师的日常工作,韦芳、赵鸿雁、白雪和曾国光分别用英语做了报告,他们主要从自己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教师的一系列常规专业活动,包括备课、上课(日常课,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听年轻教师上课并给予指导、批改学生作业、参加集体备课、安排教学工作、做教学研究、参加研讨活动等等,美国方面,Mary Santilli、Mari Muri、BelindaThopmson等人也做了对应的报告,每位报告人先播放一段视频片段,简介其内容,并回答其他人提出的问题,然后再播放下一个片段。

王:是不是两国的教师对彼此的日常工作都很感兴趣?

李:是的,会场的气氛很热烈,每个录像片段播放中不时有人插话或提问,报告后也都有人提出问题或做评价,发言者和其他人再给予回答,例如,美国的一位教师讲到,他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用了一份在澳大利亚研究中使用的测试卷,马立平当场置疑: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的评估不会有问题吗?

美国的教师对中国的集体备课非常感兴趣,觉得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提到中国骨干教师做研究写论文,并且很多教师在地方级甚至国家级期刊发表文章时,他们很惊讶,因为在美国并不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的数学教育期刊,一线教师们还缺少这样广阔的平台互相分享教学经验。

王:中美教师是不是各有收获?

李:是的,通过视频录像播放以及讲解,美国教师认为中国教师充分的备课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教师对教学充满了热情,并且工作非常严谨,值得他们学习,中国的数学教学中,教学预期及反思已经成为制度化的步骤,并且教学与研究紧密相连,这些都是他们认为需要向中国借鉴的,在中国,教学实践是公开的,有很多的交流,例如公开课等,但是在美国这方面的交流却不多,很多时候不能随便地去听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侵犯到个人隐私,而中国教师也从美国的数学教育同行那里吸取到了一些值得学习的经验,例如,美国教师关注和适应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题二:教师专业发展晋升机制

王:我们中国的教师比较关心美国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他们的晋升体制如何,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李:这次会议其中的一个主题就是中国教师的晋升体制问题,中国的祁建新、黄华、白雪、王建明和美国的Ed Liu、Jennifer Bay-Williams、Li Yeping分别介绍本国的教师级别和层次等。

王:中国和美国的晋升体制相同吗?

李:很不一样,在中国,有着严格的晋升标准,从初级到高级步步升级,还有特级、教授级等等荣誉称号,而美国的体制相对松散一点,他们有“master teacher”这一称号,但并没有类似中国这样的职称和级别。

王:那美国的“master teacher”是如何评定的?

李:通常是由有资格的大学申请项目经费,举办优秀教师培训班,会有一定的报名条件,符合条件的人经过这种课程和培训后,就成为“master teacher”了。

王:美国的教师职业结构是怎样的?

李:Rutgers大学的Ed Liu做了一个报告,题为“美国教师的职业结构”,从历史、社会、政治、文化背景阐述,他认为,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教学只是短期的工作,并且教师处于社会的中等地位:虽然受尊重,会受到称赞,但是经常被认为从事很简单的工作,加之美国的教育体系是分散的,并且在美国间或有“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思潮,“才智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权利或特权而遭厌恶”-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美国教师的职业结构体系,在美国,传统上中小学教师没有晋升机制,并且工资上的差别也不大,在入职阶段,新教师的担子很重,而没有从“学徒”起步的一个过渡。

主题三:如何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梁:如何成为一名骨干教师一直是教育界关

注的问题,这次会议上有没有讨论到这个问题?

李:有的,这次会议专门开设了一个议程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美国的Cindy Bryant、Joann Barnett、Mari Muri、Heather Calahan和中国的曾国光、韦芳、祁建新、鲍建生为此做了报告,以自己为例,介绍了成为一名骨干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大家还对“怎样成为一名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美国老师眼中,一位好教师需要懂得运用有效的教学技能,掌握课堂管理技巧和设计流畅完美的课程,此外,还需要理解数学,了解学生的情况,能够营造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环境,寻求持续的职业发展等。

梁:那么中国老师对“骨干教师”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呢?

李:在中国老师眼里,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教学要充满激情,能够投身于教学中,拥有扎实的数学知识,深入透彻地钻研教材,有详实的教学设计等,我们国家比较重视数学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数学内容知识的地位是在教学知识前的,而美国特别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教学录像片段,一位叫Javier的教师在上数学课,为提起学生兴趣,他灵机一动,跳起了一段踢踏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他再将学生引导到数学上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美国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这种机动能力给人印象深刻。

梁:您刚才提到中国教师比较重视数学内容知识,这在教师培养上也有所体现,那么美国的情况如何?他们对教师数学知识的培养重视吗?

李:在美国,重视数学知识培养的学校可能为数不多,但是,在这次会议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allahan在做“关于职前教师培训”的报告中谈到了这个问题,她说他们学校在对教师培训时,首先就是关注数学知识培训,一直以来他们都很重视数学内容知识的学习,认为教师的专业基础不扎实的话,怎么能够把学生教好呢?出席会议的耶鲁大学数学家Roger Howe也对此表示了见解,现在,美国也有一些好学校很重视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

梁:一名“骨干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学科知识等,美国如何评定一位老师是“骨干教师”呢?需要参加教育培训或者考试吗?

李:在美国各个州可能不一样,有两种方式来评定一位教师是否是骨干教师:(1)参加培训;(2)通过有关机构进行认证,在李业平做的“从政策和实际的观点来看教师的职业发展”的报告中提到,一位骨干教师需要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通过完成“SBEC(State Board for Educator Certification)”培训,通过MMT(Master Math-ematics Teacher)资格考试,在中国,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根据该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评定的,不需要参加专门的考试。

主题四:教师发展体系

梁:在教师的职业发展方面,我们国家与美国有什么不同之处?

李:我国有一套严密、丰富多彩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新教师毕业后有骨干教师指导,学校不仅会通过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等常规做法促进教师成长,还会为他们提供参加培训、竞赛的机会,教师的培训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促进专业成长,在这次会议中,王建明做的“从大学的角度来谈北京教师的发展”报告,提到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继续教育项目,是从多个层面对各类教师进行培训,比如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新教师培训等,相对而言,美国的教师职业体系以各州为基点,对教师职业发展还没有相当明确的操作目标,但最近几年中,已经在美国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经费,开展研究和实践,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好教师的视野开阔,对国际上的新发展有不少了解,他们也会不断通过自我激励,追求进一步的发展,而且,美国有些中学教师还是数学博士,他们的教学水平很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好的经验来改进我国的教师职业发展。

梁、王:我们中国教师和教育者可以从外国同行中借鉴到哪些经验呢?

李:就像前面提到的,美国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常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教师具有自己的个性,课堂和教学呈现多样化,而中国的模式比较相近,一般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此外,相对于中国教师多关注“教”而言,他们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高效的互动引人注意。

梁、王:最后请李老师谈谈您对这次会议的总的体会。

李:最近十来年我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还是不少的,但对能参加这次会议还是有一些感慨,我们中国由于经济力量的日益强大,令世界瞩目,文化特色和教育发展也引起大家的关注,希望从交流中得到收获,从这次会议的级别,以及美国方面对中方代表的全额资助也可以看出来,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平起平坐地参与国际交流,这与十几年前的情景完全不同了。

早在2005年秋,芝加哥大学数学课程研究中心曾全资邀请我校的李俊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参加他们的第一届数学课程国际会议,并担任特邀报告人,现在这样的机会更多了,实际上,我在2009年春还收到了西班牙国家科研委员会的全资邀请,参加10月份的一个题为“分享亚洲教育经验”的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我们受到关注当然有多种原因,首先就是中国的数学教育富有成效,颇具特色,这也与老一辈数学教育家几十年来扎实研究,打好基础密不可分,但是这样的大好机会他们没赶上,这也使我感到我们承担的责任重大,前人种树,我们后人不能只乘凉,要在这样的深度交流中表现出色,把我们的工作介绍好,这不靠自己的空讲,需要抓紧机会努力学习、研究和实践,踏踏实实地埋头做好背后的研究,做出值得别人注目的成果来,其中也要考虑对研究的选题、角度、方法等等方面的改进和反思,同时,我们需要认真地对待国外的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这次会议结束前,美国JanineRemiIlard和我代表美中双方汇报了各自的收获和希望,双方各提出了十几条,大家都觉得对方很诚恳,很实际。

近年来,邀请中国参与各种类型的合作研究的机会越来越多,过去,TIMSS、PISA、TEDS这样的大型国际比较研究我国都未能参加,高兴的是,上海已经正式参加了新一轮的PISA研究,希望深入的国际、国内交流能发展更快,范围更广。

梁、王:交流能推动教育的进步,祝愿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好,在国际的舞台上谱写出优美的乐章!谢谢李老师。

上一篇:购置图书申请书范文下一篇:教案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