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创新论文范文

2024-01-02

绿色金融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经济转型;国际经验

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性经济、政治问题,关乎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方向,也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通道。而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将社会责任和环保利益作为了发展核心,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基于此,本文将对国内外绿色金融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更好地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理论依据。

一、绿色经济转型研究

“绿色经济”最早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 年提出的,是指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起来的“可承受的经济”。总体来说,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相融性。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都建立在对化石能源消耗的基础上的“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探索一种“绿色”的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底色。然而,中国经济在向“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从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绿色经济转型的思路:一是着力解决绿色领域本身的实际问题;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三是积极推进整个经济系统的绿色化进程。曹东等(2012)指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在资源环境、行政体制、管理机制、法律法规与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绿色道德体系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高强(2013)指出,绿色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在经济领域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探索,也需要在社会管理等领域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王高歌(2014)则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改进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扶持等方面,分析了绿色经济转型的财政支持政策。葛察忠(2015)指出,我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绿色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产业绿色转型、绿色经济的支撑保障”等方面问题。辜胜阻(2016)认为,发展绿色经济需要绿色文化引领、绿色标准约束、绿色政策激励、绿色科技支撑、绿色产业推动以及绿色法律保障。

二、绿色金融研究

“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最早是美国于1997年提出的,我国最早是乔海曙(1999)提出的。绿色金融是将社会生态环境纳入金融决策、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新的事物。绿色金融包括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金融业自身的资金融通效率提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两层含义;绿色金融的本质是以生态、社会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环境金融、可持续性金融,强调金融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统一。

国外学者开始主要围绕绿色金融的内涵和外延的相关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Salazar(1998)、Cowan(1999)、Weber(2005)等。此后,国外学者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发展能否获利进行了研究,并出现了分歧。一些学者认为,金融机构实行绿色金融、执行“赤道原则”可以获得社会认同和声望,使金融机构能够顺利地开展金融业务,提升财务绩效,如Chami(2002)、Jeucken(2006)、Scholtens(2007)等。国际金融公司(2007)和银行监察组(2005)对各金融机构遵守“赤道原则”的情况调查发现,部分金融机构虽打着“绿色”口号但并未考虑环境,在日常金融业务中,始终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与此同时,有些金融机构实行“赤道原则”后,短期内出现了成本增加和绩效下滑的情况。

国内学者主要是对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借鉴方面以及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冷静(2010)借鉴了欧美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碳金融体系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从政府和金融机构方面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2011)借鉴欧美国家经验,并从行政监管、制度创新、减排交易制度、财政机理等方面提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张强(2013)认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银行内部创新能力、国际合作、专业人才、风险防范、制度标准等方面和外部环境、协调、多元化市场等方面,分别提出建设绿色金融的建议。马骏(2015)指出,绿色金融在产业、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含量提升,优化环境,维护我国国际声誉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陈鹏等(2016)围绕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机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基础上,分析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发展机制现状并提出完善建议。总之,随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的研究,正在由概念向实践过渡,结合金融实际进行实证方面研究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绿色金融支持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国外在18世纪,亚当·斯密已對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对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进行了研究。20世纪初,Schumpeter(1911)对银行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此后,许多理论学派从不同视野和角度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结构、发展、服务主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如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和Shaw(1973)、Lucas(1986)和Romer(1989)、Merton(1995)和Levine(1997)、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1998)、Allen和Gale(2000)分别对金融结构、金融发展(包括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内生金融发展、金融功能、金融约束、金融系统等与经济关系,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了研究。

“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绿色发展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为之提供支撑的绿色金融就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张承惠,2016)绿色金融正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徐洪才(2010)指出,发展绿色经济,不仅需要解决技术、法律和标准等问题,更离不开金融支持。成思危(2012)也指出,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马骏(2016)认为,绿色金融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的必然选择。李慈强(2013)绿色金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在经济效益好的同时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周丽丽(2014)采用干中学模型对金融与经济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我国区域金融与经济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因此,要实现绿色发展,非常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发挥绿色金融的引领作用(辜胜阻,2016)。陆磊(2015)认为,加强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从国际经验来看,绿色金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市场化的正向激励制度安排,在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肖翠仙(2013)指出,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在产业转型、转变能源结构及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向着绿色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国际经验研究

美国、欧盟和日本在绿色金融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是先行者,有较为成功的经验。美国是市场主导、多元复合的绿色金融模式,绿色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欧盟在绿色金融和相关政策推动下,高额的研发投入发展高新技术、绿色产业促进了绿色经济转型。日本推动对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主要采用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与经济计划措施,主要包括扶持和保护主导产业、调整和援助衰退产业的政策;此外,综合运用金融、立法、财政、税收、贸易等措施来引导投资、指引方向,为产业和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通过政府主导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全面推动日本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五、简评

目前,为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已在学界和业界形成共识,但绿色金融通过何种途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则尚未形成一致认识。国内关于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经济转型的研究和实践较少,且大多从中国角度进行规范分析,由于各区域差异较大,结合区域特征从中微观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区域差异,探索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实现机制,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破解绿色金融发展的困境,加快其推进速度,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应该更为系统、深入、多维度地研究绿色金融的优缺点。运用数理经济模型和相关数据,对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匹配性进行定量测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郭福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2] 天津大学研究院课题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研究[J].财贸经济,2011,(10):38-46.

[3] 章睿.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J].软科学,2012,(8):68-72.

[4] 周麗丽.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2):58-69.

[5] 李月.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 陈鹏.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及推进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6,(1):52-56.

[责任编辑 陈丹丹]

绿色金融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绿色地铁;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徐州

1 引言

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在经济上飞速前进。然而伴随之城市化进程的迅速,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国家资源短缺,可利用能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其推在风口浪尖上,如何逐步减缓这一系列现象也成为一大难题。

近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高于世界温度平均值。这主要是源于我国仍是世界少数几个已燃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同时,在我国钢铁,水泥,纸张等方面的消耗也比世界发达国家高出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百的点。甚至在近期的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水资源也出现了短缺匮乏的情况。中国,竟也成为中度缺水国家,据悉,缺水遏制了国家农业发展,从而遏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损失竟达到了3500亿元。

而造成这一些问题的源头,则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认识,能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而在工业的大力推展之下,有限的能源在逐渐缩减。当我国发现这些资源困局时,开始将节能减排放在首要位置,2012年明确了“一二五”节能减排计划,推动污染处理,加强节能建设能力;大步伐推动鼓励建设节能减排城市,一夜之间,事无巨细的,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节能的概念开始活跃于周边一切事物。

2 研究背景

2.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英文low-carbon,直译过来就是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低碳经济则是指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一个适合可控水平,减少恶劣天气造成的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碳足印接近于零的经济系统。低碳经济最早来源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更是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2绿色轨道公共交通

轨道公共交通全程城市快速轨道公共交通指城市中有轨的大流量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包括地铁、轻轨、悬浮列车等。绿色轨道公共交通,则是指低污染,更节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轨道交通。他在满足运量大、干扰小、安全迅速、省时方便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碳减排”和“固碳”。绿色轨道公共交通的低碳化更加迎合了低碳经济的理念。

3 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低碳地铁概念的推广,近年来我国亦开始越来越重视低碳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学者们不断对地铁低碳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问题所在并逐一解决。可以说我国的地铁低碳虽然起步较晚,技术上也不够先进完善,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在整体上已初现轮廓。

绿色地铁,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做到节能节电、节地节水,减少全寿命周期成本,能够以人的使用感受出发,做到处处以人为本。2012年长沙市建造了中国第一条“绿色地铁”,将能耗降低了20%,从而为全国的绿色轨道交通提供了经验和探索。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都成为了建造绿色地铁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4 徐州地铁低碳建设措施建议

4.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尽管低碳生活的概念已经渗入我们的身边,但无可争辩的是,真正能够将其作为原则倡导推行的依然不够。近半数以上的市民对低碳的了解仅停留于字面,更有部分人群完全不明低碳为何物。这说明了市民们对低碳理念的薄弱,也证明着拼车,乘坐公共交通设施,采用低排放的出行方式,这些行为并未真正完全存在于他们的意识中。

4.2科学的管理方式

4.2.1前期管理

前期工程是地铁建设的首要环节,其中包括了交通疏解、管线改迁、绿化迁移等。前期管理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前期管理的人力资源不足导致工作任务繁重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普遍现象,同时接受政府的监管审查又会使前期工程的时间延长。

但前期管理对建设绿色地铁项目却至关重要,需要特别注意的具体措施有:

1)地铁工程项目绿色设计

设计阶段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质量决定了整个项目的质量和走向。自前期管理的阶段,不仅要严格控制其进度计划,更是要从一开始便把低碳的概念灌输进设计的计划中。同时,要将其设计向规划局上报,等到一致统一之后方可完成。

2)做好采购调研,设备管理工作

可以說,在前期的管理之中,关于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多有浪费或者缺失的现状,这对于工程经济或是资源方面都是不利的,只有在前期加大内部调节制度、契合工程实际情况才能避免浪费。

4.2.2运营管理

1)精干高效,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最大限度提高人的利用率,避免出现人多臃肿,无事可做,使责任分配到个人,有岗就有责、无责不设岗,使人员精干,有事可做,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降低运营成本。

2)高科技信息技术节省能源

研究运行线路、设施,通过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了解乘客需求并反馈给运营中心,了解适应系统规模预订的乘客能力,根据客流量合理安排行车组,加大执行力,合理利用能源,在保证乘客有车可乘的情况下节省能源。

4.3先进的技术支撑

作为建造低碳地铁难点的技术支撑,中国主要有两种解决途径:一种是借鉴国外成熟的先进技术,还有一种便是结合地势,自行研发。

4.3.1借鉴先前成熟经验

地铁,一旦建成就很难再产生大的改动。为完善地铁项目我们应该广泛参考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借鉴成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目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兴建地铁,我国的低碳技术也逐渐有了稳定的发展。一些低碳技术的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值得我们学习。

1)再生制动技术

地铁制动设备,环控设备上的能量消耗和损失是地铁运营成本中较大的一部分,也是能源流出较大的一部分。再生制动技术,可以将地铁运行中产生的动能,不断的回收储藏,并再次制动,是能量的利用率加大,减少一些能量损失。该技术在国内外多有使用。

2)节能坡

节能坡可以使地铁从启动时借助下坡时的助力将势能转化为动能以快速起步,进站停车前借助上坡时的阻力将动能转化为势能以缩短进站时间,节约能量消耗。这种技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3.2深化研究新技术

我们需要政府的倡导促进,使得可以深化研究。有关于建设地铁的方向,可研究深入很多,能源交换,技术革新,开发新能源,新型材料的使用,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新技术的突破口。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低碳技术,让建设地铁的各项要素相互匹配,更加促进经济效益,有利于建设徐州特色化的绿色节能地铁。

5 结束语

地铁本身是一个节源能源,避免污染的公共交通设施,引领的就是绿色低碳的理念。只有从筹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多个方面深入渗透低碳的精髓,才是真正迎合了“以人为本,低碳环保”的原则。要以有限能源消耗达到利用率最大化,以科学的方式和手段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维护资源,这样才能对徐州地铁做出可参考、可信任、真实科学的合理化建议,才能于基本上实现徐州绿色地铁的建造理念。

徐州地铁一号线的在建注定会为今后的地铁线路积累经验,沿着绿色地铁的理念出发,今后的徐州地铁必定会更加成熟,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中新网,渣土变废为宝,长沙打造中国首条“绿色地铁”,2012

[2] 李跃群,《超级都市纽约的“绿色改造”》,2013年

[3]邓攀,《强化前期管理工作 确保地铁工程项目稳定运行》,2014

绿色金融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自五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绿色金融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调查绿色金融问题在某些地方商业银行的具体实践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湖北省农业银行为例,深入到宜昌、襄阳、黄石等地方开展湖北地区绿色金融的实践调查工作。针对三地的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相关案例、存在的问题,地方银行绿色金融实践应当推进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增加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统一绿色金融概念、构建绿色金融共享平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和注重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人才培养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进程虽然较晚,但由于政府的重视、社会绿色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中国绿色经济规模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倡导并实施绿色信贷发展战略。为了调查绿色金融问题在地方商业银行的具体实践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湖北省农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到宜昌、襄阳、黄石三个地区,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挖掘襄阳、宜昌和黄冈这三个地区绿色金融的具体案例,并针对湖北农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湖北各地农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实践

(一)中國农业银行宜昌分行

宜昌农行积极服务于宜昌实体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年来各项贷款投放净增长合计116亿元,今年前4个月贷款净增30亿元,其净增额位居宜昌市国有商业银行之首。截止2017年6月末,绿色信贷贷款余额512377万元,较年初增长20660万元,较同期增长80720万元。宜昌农行未来将继续将绿色信贷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当中,在信贷政策的总体框架下,适当增加绿色信贷的规模,优先支持绿色信贷客户和项目。

2017年6月5日宜昌分行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发行了湖北首单绿色中票。本次60亿元绿色债券发行是目前境内规模最大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宜昌农行对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往年的募集资金使用与管理、治理与制度、产业政策以及信息披露与报告等方面进行了充分、适当的调研、取证和分析。另邀请了相关第三方机构,依据《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告[2017]10号《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相关自律规则之规定,结合中债资信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方法认证该债券是否具备绿色债券发行要求。在宜昌农行和第三方机构的共同认证下,宜昌农行确认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发行的中期票据符合绿色债券发行要求,并依据IFC与中国农业银行绿色协议相关条例将该债券认定绿色程度为绿(G2)。该绿色中票首期发行资料如表1所示。

(二)中国农业银行襄阳分行

2017年6月底,襄阳农行绿色信贷余额为215130万元,较年初增加67000万元,其中绿色农业开发项目余额17930万元,较年初增加16290万元,主要是南漳有机谷相关贷款增加。资源循环利用项目9250万元,垃圾处理与污染防治项目10000万元,清洁能源项目(水电、风电)40150万元,农村城市水项目132800万元,绿色交通运输项目5000万元(其数据如图1所示)。

2017年上半年襄阳农行总贷款余额为213660万元,较年初净增21230万元,贷款增速为11.03%,绿色信贷增速为45.24%,绿色信贷的总量增幅高于各项贷款34.21个百分点: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为12.3%,绿色信贷同比增速为144.9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2.68个百分点。个人贷款方面,襄阳农业银行属于绿色信贷但未列入统计范围的贷款余额达44500万元,两高一剩贷款方面,原有的贷款行业结构已趋于优化,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余额11340万元,其中化工行业贷款余额8430万元,纺织业贷款余额660万元,有色金属行业贷款余额940万元,水泥行业贷款余额780万元,火电行业贷款余额440万元,造纸贷款余额900万元(其数据如图2所示)。法人贷款客户方面,法人贷款客户149户,贷款余额122240万元,法人贷款客户160户,贷款余额148040万元。

2013年7月,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明确要求“把“中国有机谷”当作襄阳市和湖北省一张崭新的名片,要科学谋划,精心打造”,把“中国有机谷”建设正式上升为市级战略。“中国有机谷”截止至2016年底,总投资超过1.2亿元。2017年,襄阳农行正与其下某农业合作社洽谈,准备贷出一年期的短期绿色贷款,合作社对其贷款全额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目前,襄阳农行已联合襄阳市环境保护局审查了该合作社的各个生产项目环境并出具了影响报告。该报告证实,其自然农法、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符合绿色环境保护标准。该贷款项目因此被已襄阳农行划分为短期绿色信贷项目,且已达到资金审批阶段。

(三)中国农业银行黄石分行

黄石是中国首批资源枯竭性城市之一。面对矿产资源的枯竭、工业结构的持续调整,黄石正处于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黄石市为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组建了黄石市绿色金融工作小组,该领导小组将建立绿色金融担保机制、绿色金融贴息机制和绿色信贷风险补偿金机制,协同各成员单位进一步推进黄石绿色金融发展,截至2017年6月,黄石绿色信贷余额124.96亿元,累计发生额189.91亿元。通过绿色信贷投放引导,近五年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围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300多个,新增规模以上绿色企业80家。围绕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要求,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全市节能减排重点项目,累计为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发放节能减排贷款4亿元,加大对城市废水、污水处理的信贷支持力度,累计发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贷款11250亿元。

黄石农行主动对接地方发展规划与融资需求,围绕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理念,在扶贫、棚改、农村路网等重点领域积极响应,抓牢银政合作,抓紧项目受理与实施。截止2017年6月,黄石农业包含绿色企业17家,上半年累计投放11.6亿元,用信余额18.86亿元,比年初增加10.05亿元,其中:表内融资余额17.35亿元,比年初增加10.7亿元,表内融资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融资贷款;表外融资1.5亿元,主要为银行承兑汇票及保函业务。

大冶市是全国百強县市,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2008年成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大冶保安湖是2011年4月批准设立“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的试点湖泊。黄石农行为支持地方政府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国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与黄石市政府合作开展了“保安湖绿色信贷项目”。本项目对整个湿地公园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保安湖后期的旅游开发奠定良好基础,将有力推动湖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配合保安湖生态建设的开发进程,黄石农业以建立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契机,在前期的市场调查中确认该项目为绿色信贷项目后,立即着手处理审批流程。由于该项目为绿色信贷项目,黄石农行决定在审核过程中优先处理,缩短绿色项目审批时长,以配合保安湖项目的资金投放进程。截至2017年7月,黄石农行对其授信8.8亿元项目贷款,累计投放3亿元,有效地支持了该项目顺利开展。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通过湖北三地农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实践,梳理总结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绿色金融体系亟待完善

在过去的30年,中国保持了较高速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紧张和严重的环境问题,亟须从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的转型,破除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直接影响着绿色金融的发展,也是绿色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

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没有建立绿色金融相关的完整组织机构和框架,调研中发现有的银行甚至还未设立绿色金融相关职能岗位,只有少数银行机构针对绿色金融业务专门开设了相对应的职能部门。绿色金融业务与其他业务混同处理,无法形成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在其成长中,如果缺乏专门指导和管理,很难实现快速成长。

(二)政策激励措施和银行内部配套机制欠缺

目前金融主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还主要停留在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通过对湖北省各地的农业银行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政府对于绿色贷款企业尚未出台财政贴息、降低利率、提高授信额度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同时,商业银行参与绿色金融业务的人员对于环保概念不够明确,商业银行对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清,因此需要银行一方面做好对内部各方参与人员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完善企业核查业务流程以及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等联动机制。据悉,中国农业银行采取了考核激励,将参与绿色金融业务定为内部考核加分项,考核与个人的业务能力联系起来,快速调动起银行业务经营们参与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三)绿色金融涵盖范围有待规范

自2007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立足于此《意见》,纷纷制定本行的绿色信贷业务运作机制和流程。但政策多体现为商业银行信贷建设的战略目标、基本思路、总体框架以及指导意见等,对“两高一剩”、“两高一资”等行业的分类进行明确界定,因而各商业银行对限制类与支持类的行业划分是以本行为标准,这就导致各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业务标准的统计口径不一。因为相关部门至今未给绿色金融一个明确的定义,范畴也是含糊不清,导致下属机构(商业银行)在进行具体实践操作的时候出现问题。对中国农业银行宜昌分行的调研发现,在实际客户营销中,绿色环保企业、环境友好企业、资源节约型企业、环保技术创新企业、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等具体对应哪些行业和客户商业银行也并不清楚,且个人绿色信贷在内外部制度中均未体现。

(四)相关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是顺应现代银行诚信和善治的要求,但是对于绿色金融业务各大行披露的内容和行业标准却没有统一。多数商业银行集中于披露“两高”行业贷款数据。特别是2013年银监会统一了绿色信贷的统计口径之后,很多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余额占比等情况遮遮掩掩,有的甚至只字不提。根据《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2015》的数据来看,16家上市银行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表现平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和信息可供参考,披露结果着实难以令人满意。我国至今尚未建立统一化的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商业银行和各级环保部门、监管机构以及司法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沟通,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取企业有效、准确的环境信息,银行项目前期调查难度增大,从而影响了绿色金融业务的执行效果和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五)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创新不足

我国大部分绿色金融产品还停留在绿色信贷和CDM项目阶段,对深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还有待提高。目前国际上创新开发的比较流行的产品主要包括项目融资、绿色信用卡、商业建筑贷款、房屋净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宣称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绿色信贷的新产品和业务的新模式,但大多停留在政策研究层面,并无新产品的推出。在担保创新方面,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希望结合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相关规定,研究排污权抵押贷款的制度办法,以排污权抵押为突破口开展创新,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创新思路。

(六)绿色金融的专业人才稀缺

绿色金融业务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业务,无论是其前期的风险评估、中期的查以及后期的监管,都要求绿色金融工作人员具有高水平专业素养,了解环保政策和法规,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监控能力。当前各商业银行许多绿色信贷业务的负责人员是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兼任,或是只经历了相关的短期培训,对绿色信贷还缺乏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又或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绿色信贷业务项目评审组专家,对各分行递交的环境评估报告等环境绩效文件进行最终审核,提供重要意见。然而绿色金融涉及多领域学科知识,包含金融、环保、法律、化工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业务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是精通各个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三、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

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推进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推进绿色银行体系建设首先应当鼓励全国银行实施绿色企业营销“四单管理”:单独设置机构,鼓励大中型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专营机构,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地方法人银行要继续下沉网点和服务,增加绿色企业有效供给:单独配备人员,打造专业化绿色金融营销、管理团队;单设授信条件,适当降低绿色企业信贷门槛:单列信贷规模,积极向上争取绿色信贷专项规模。其次,推进绿色保险体系建设。鼓励以绿色保险为主的保险机构全国设分支机构。鼓励保险机构设立绿色保险营销团队。支持保险代理、保险经纪等中介机构发展,为绿色保险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最后,推进绿色资本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天使基金以及私募基金,参与绿色投資。鼓励银行、证券公司加强合作,推动绿色贷款证券化。

(二)增加绿色金融优惠政策

首先,建立绿色信贷政策导向机制。发挥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等政策工具导向作用,引导银行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定向降准政策,对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优先下调存款准备金,增加流动性供给,扩大绿色贷款投放。引导银行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评估中绿色信贷考核分值比重,合理运用评估结果引导信贷投向。其次,建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市绿色产业发展基金,为节能减排和绿色产业提供直接投融资服务,降低绿色投资成本。然后建立绿色金融贴息机制。财政局要建立绿色金融贴息项目清单,合理确定贴息率、贴息期限和贴息规模,简化审批流程。委托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事业部试点开展绿色贷款贴息管理。最后,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补偿基金,专项用于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企业的信贷风险补偿。对银行因绿色贷款风险产生的净损失扣除担保或其他资产渠道补偿后实际发生的本金损失按比例给予补偿。

(三)统一绿色金融概念

目前的“绿色金融”各方定义不完全相同,绿色金融的定义、标准、原则和框架,也有所差别。这就造成了在推广和实施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会因为对绿色金融的认知的偏差,导致绿色金融发展困难,所以统一绿色金融的概念刻不容缓,只有统一了绿色金融的概念,在随后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时才不会出现大的漏洞。调研发现,农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口径大,且不统一,这就造成了各个支行在上报绿色金融数据时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因此,银行应该统一绿色金融概念和绿色信贷口径,这不仅有利于各个支行在上报绿色金融数据时具有准确性、可比性,而且也有利于公众对绿色金融的准确认知,推动绿色金融的顺利推广和实施。此外,绿色金融概念的明确将有利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明确适应我国发展要求的绿色金融的定义、标准、原则和框架,建立清晰的发展模式,在绿色金融的推广中可以引导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绿色金融共享平台

建立绿色企业数据库。经信委负责摸清并编制绿色企业目录。发改委负责摸清并编制绿色项目目录。人行负责整合绿色企业、项目目录,并提供给全国银行进行认定,建立绿色企业数据库,明确绿色金融服务主体和范围。环保局负责对绿色企业数据库审核把关。其次建立绿色金融统计制度。人行组织制定全国《绿色金融专项统计制度(试行)》,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统一、量化统计体系。然后建立绿色金融评级体系。积极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绿色评级认证机构,为企业和项目开展绿色评级,评级结果作为发行绿色债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最后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入湖北(全国)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引导企业节能减排。

(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

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存在发展滞后,发展不全面等弊端,银行能够以开展绿色金融为契机,开拓金融创新,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管理模式。在信贷机制上,应当建立绿色信贷“三优二重一否决”机制:绿色信贷享受“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放贷”、“资金重点保障、考核重点倾斜”结合信贷管理全流程“环保一票否决”制,实现银行绿色信贷管理流程再造,缩短受理时间、减少审批环节,提升绿色信贷管理水平。在绿色信贷产品及模式创新上,应当探索能效融资业务:鼓励银行将拥有碳配额企业的可交易碳资产作为质押或补充担保物:鼓励银行接受特许经营权作为质押,为绿色交通、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等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推广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产品,加大轻资产科技型企业信贷投入:继续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展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水平。

(六)注重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持。绿色金融想要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相关方面的人才。由于我国绿色金融起步晚,经验少,涉及到的层次较浅,缺乏相关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必须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增加人才储备。首先,商业银行应当聘请国内外绿色金融方面的人才或专家,来帮助银行建立专业的高端人才队伍发展绿色金融。其次,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一批专业素质较强的人才送去绿色金融发展突出的机构或者高校进行进修,熟悉相关业务和法律法规,建立银行自己的人才培备。最后,请绿色金融方面的专家学者给银行的员工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银行员工对于绿色金融的整体认知及相关知识掌握,优化银行内部人力资源。

绿色金融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 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绿色金融早期主要依靠国际组织和商业机构, 而我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 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虽然绿色金融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 特别是受到银行的追捧, 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但仍旧算是新生事物, 发展经验不足, 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在具体实践中面临很多障碍, 例如相关政策完善程度、信息有效沟通机制、专业领域技术识别能力以及业务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问题等。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 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凸显,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炭市场都相继发展起来, 但我国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大部分集中在银行业, 尤其是绿色信贷, 而绿色信贷发展中也存在着由于信息披露机制和第三方环保信息评估机制确实问题而引起相关标准体系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政策效果被制约的情况。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 对于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已经达成共识, 从唯GDP论的政绩观转向追求绿色GDP, 从而促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更多的生产和投资逐渐偏向绿色化。虽然绿色金融的理念不断深入, 发展也已经初见成效, 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差异化明显, 想要深入发展绿色金融,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都需要做多改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设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技术指引, 也是业务管理和市场监管的基本依据, 对于促进市场深化发展以及明确市场规范运行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绿色金融的先锋, 但我国的绿色金融标准仍然不完善、不统一, 所以, 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意义深远。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属性认定、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绿色金融业务管理规范、信息披露标准这四部分, 虽然我国已经有针对性的推出了独立的绿色金融标准, 但总体而言, 仍然存在重要标准缺失、标准不统一缺乏衔接、标准的科学性有待加强等问题。2018年9月26日, 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对下一步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做出了明确分工且表决通过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按照《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 我国的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将加快步伐。

(二) 健全绿色金融发展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

从理论上讲, 绿色金融是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政策, 将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作为一个整体, 对于发展绿色金融来说, 涉及到多行业多部门的多层次合作, 为了能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纠纷不互相推诿责任, 就必须确保有法可依。发展绿色金融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发展, 所以,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企业节能减排都是势在必行, 明确环境污染由谁造成, 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处罚都有重要意义,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法, 加强对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的税收征管制度, 这都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当然, 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培养和吸引更多的有责任心的绿色投资者, 愿意投资绿色项目, 购买绿色产品, 只有让绿色发展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培养更多的企业来承担社会责任, 目前,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还能获得更多的商业回报。

(三) 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产品创新、机制体制创新

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以及相关的机制体制存在很多不足,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加大创新力度。为了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改革创新力度, 推动绿色金融在全国范围内加快落地, 2017年6月, 国务院在浙江、江西、新疆等五省 (区) 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我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规模迅速扩大, 业务创新层出不穷, 市场参与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 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炭市场以及绿色担保基金上, 而在这些产品的发展过程中, 也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 例如: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第三方环保信息评估机制缺失、绿色信用评级和绿色认证标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虽然, 针对以上问题,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和机制创新都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 但仍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全面、科学、统一的体系, 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创新机制体制, 通过产品创新、制度改革、模式创新等方式来不断满足绿色金融的发展需求。

2018年以来, 我国银保监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指示精神, 在严守风险底线、依法合规的基础上,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多项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市场准入申请获得批准, 如:富邦华一银行有限公司重庆分行的筹建、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筹建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大韩再保险公司筹建分公司、香港集友银行有限公司深圳分行的筹建、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筹建安联 (中国) 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等。我国也将持续放款市场准入, 开启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新篇章。这也意味着, 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来共同助力我国绿色金融的建设,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市场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 我们需要在持续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和监管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绿色金融项目, 风险防范是金融的永恒主体, 发展绿色金融要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四)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经验

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属起步探索阶段, 金融机构的热情也很高涨, 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艰难与阻碍, 虽然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 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经验仍然不足, 为了能更好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需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发展经验和相关政策、制度机制。虽然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国际上一些绿色金融发展较好的国家多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但所谓“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好的经验和教训是可以借鉴的, 再立足于我国国情去改良和完善。

2018年11月26日, “一带一路”建设与绿色金融发展论坛在英国伦敦举行, 会议围绕着“一带一路”合作、绿色发展理念、绿色金融导入等问题展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关联, 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早已深受国内外广泛关注, 绿色发展也已经成为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在这样的契机下, 我们不仅要在国内积极践行绿色发展, 也要在推进“一带一路”中, 将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发展的全过程, 加强优势互补, 尝试探索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开展绿色金融合作。这对于我国来讲也是在绿色金融发展领域里的机遇, 同更多发达国家一同发展, 一同进步, 也会碰撞出更多火花。

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探索更好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强风险管控, 积极探索与尝试, 提高我国绿色金融的转型能力, 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发展-污染-治理”的过程,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发达国家就已经对此发展方式产生了担忧和质疑, 认为这样的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水质、耕地大面积污染超标、雾霾、资源过度消耗, 这样的问题同样让人们深刻意识到, 过度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 党中央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 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的理念, 绿色金融的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发展,对外开放,一带一路

参考文献

[1] 马骏.国际绿色金融发展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7.

绿色金融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一、将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进行完善

首先,制定指导意见。若想建立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重要作用,提升其存在价值,应以我国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据,并将总体目标、循环型企业标准、扶持范围等内容的职责与应尽义务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还应提高绿色金融的权利。其次,完善征信制度。在征信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应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参考目标,同时加快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征信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具有影响力的征信系统缓解借贷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如环保信息、工商社会信用信息等,借此实现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最后,建立考评机制。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受多样化因素的影响,容易滋生不同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考评机制,并从金融业务量所占比例、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数量等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金融机构,要予以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有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与有效性,为绿色金融发展奠定基础。

二、将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组织体系进行健全

首先,将政策银行的功效进行扩展。在扩展政策银行功效时,应事先了解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介入地位,然后将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视为主体,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而提高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其持续稳定发展。其次,增加金融供给主体。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政银企座谈会等不同方式,引导更多的商业性综合金融机构,并主动参与到绿色产业发展中,将各项环节相整合。除此之外,为增加金融供给主体,还要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要求,鼓励更多的私营借贷公司积极参与其中。最后,健全配套服务机构。针对当前绿色金融与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可建立如下服务机构,如非银金融及中介服务机构、贷款保险公司及风险投资公司等。将不同的服务机构作为循环经济发展及绿色金融发展的动力,在降低财务风险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三、将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管理进行创新

首先,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发展应与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从保护环境及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设立生态基金和环境保护相关的金融产品,在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同时,还可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其次,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在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时,要遵循“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即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授信额度,将环保节能、循环利用等与环境保护相关指标渗透到贷款审批明细中,将其视为各金融企业的纳入标准。如此一来,既落实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又能够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进程。最后,提高绿色信贷质量。绿色信贷质量及有效性的提高,对绿色金融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信贷管理中,应坚持“扶优限劣”的原则,加强对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循环经济相关企业的重视程度,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和帮助。另外,对于存在低效能贷款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针对性的手段促进其转型升级。

四、将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融资渠道进行拓展

首先,善于运用风险投资基金。在绿色金融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不同种类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引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市场前瞻性、战略性等优势,借此推动多种循环经济的开发与应用。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大力推广PPP模式,即公私合伙制,将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的组成成分进行充实与拓展,促进工作效率与综合实力的提高。另外,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力量,发展互联网金融,建立多样化的融资基金。最后,整合扶持基金。将不同中种类的扶持、奖补资金相整合,在不变更资金用途及使用性能的基础上,创建行业发展担保基金等不同的保险产品,使资金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绿色金融,壮大循环经济是提高我国经济效益,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应予以足够重视,在加大绿色金融与循环经济发展力度的同时,还要给予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发展目标,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要:近些年,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壮大循环经济的理念。但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处于发展初期,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受到重重阻碍,无法提高工作质量与有效性,再加上循环经济有着高风险、高投入以及投资周期性长等特点,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为解决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将多元化的体系与方法进行应用与实施。

关键词:绿色金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阳.发展绿色金融———壮大循环经济[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12(03):155-156.

[2] 杜朝运,郭永冰.绿色金融、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教育研究,2016,24(06):247-248.

绿色金融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绿色金融, 也称之为生态金融、环境金融, 是指利用创新性改革来呈现出各种金融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又在金融领域中引入节约资源、净化环境等观点。为最大化的降低环境污染度和提高资源的合理使用, 采用更优质的投资方式和方向, 积极创新更新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 促使改变当下的经济发展方式, 从而达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和高产低投的目的。绿色金融包含了绿色证券、绿色信贷以及低碳金融市场等方面, 而相比于传统化的金融, 其主要运用保护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 从全面及可持续的角度出发, 制定出各类相应的规则, 利用金融活动作为微观个体的引导, 来使他们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从而实现经济的绿色及可持续发展。

二、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契机和面临的挑战

(一) 我国绿色金融存在的契机

第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所处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 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这种氛围为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做了极大的铺垫。甚至不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注重绿色和环保, 而且还会监督其他个人及政府的环保意识, 此外还有更多的企业也慢慢融入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来, 不断推出绿色相关的服务和产品, 将绿色消费及绿色出行纳入到企业文化中, 并且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的社会责任。

第二、通过实践绿色金融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已经储备了较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成果。全国各地区、各企业都在不断落实绿色金融服务, 比如, 兴业银行通过长时间的摸索与探究, 扩展了其业务范围以及补充了关于绿色金融方面的业务。针对碳排放权,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7所碳排放权的交易所, 不仅对各实务机构以及学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还深入的探索了绿色金融的实践能力。又比如, 上海交易所创办了远程开户服务, 给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个人及组织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深圳交易所是第一个开始此交易的, 在交易过程中运用会员制度, 提高了交易的规范性;在厦门、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慢慢地推出了有关绿色金融的政策性文件, 研究如何能全面且有效实施绿色金融, 目前主要是通过改变融资手段、利用抵押担保的方式以及创新绿色商业银行等方式进行推进。通过这些探索和研究, 将“绿色”这一理念不断地融入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去, 最终落实国家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理。

第三、在我国十八大会议报告中指出, 社会各个领域,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 都需融入建设生态文明, 并且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将按“五位一体”的战略手段进行。其中, 基础性作用将不再是彰显市场的最重要因素了, 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将是发展绿色金融以及构建生态文明。此外, 为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 企业与政府也在重点研究与制定各类绿色财政以及资产负债表, 加快企业与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 从而保证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二) 我国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

第一、绿色投资、转型两者在经济发展中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绿色产业的收益周期将会更长, 并且也会融入更多的信贷资金, 同时还要利用环保、节能的方式来改造传统产业, 这表明绿色金融将会提高相关设备的投资成本。

第二、地方性发展进度与社会经济体结构发生失衡。我国的经济增长重点一直都在工业发展方面, 尤其对重工业的发展重视度很高, 强调扩张规模和增长投资, 所以导致我国的自然环境受到的污染日益严重以及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新常态背景下, 发展绿色金融的关键问题则是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

第三、近几年, 我国环境受到的污染日益加重, 并且具有多层次以及集中爆发的特点, 而这必将加重新老环境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使得污染治理周期延长, 造成严峻的环境破坏和浪费资源问题, 从而环境污染则出现持久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在面对我国出现的这些环境问题时, 应当积极主动地找到对应措施进行改善, 组织个人、企业及政府人员参与环境工作的治理, 这将使得绿色金融的发展更加困难。

第四、绿色金融推出的产品存在规模小、类型少而门槛高的问题, 比如, 绿色金融中的重要发展方向—绿色债券, 为简化和提高审核程序、控制成本以及促进优惠政策.

三、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研究策略

首先要加强金融机构、企业单位和环保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现如今, 我国发布信息的渠道和制度以及发布数据的全面性和实时性仍需完善, 所以, 加强各领域间的紧密沟通, 准确掌握环保信息和环境数据, 才能在实践过程中, 利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方法来评价并且提供给企业单位所需的环保数据, 保证数据获取的及时性、传递的有效性及储备的精确性。另外, 各个金融机构需及时将绿色金融的动态进度反馈给有关部门。

其次要提高改革创新的速度, 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服务方式多途径。应不断优化调整绿色信贷的投资方式和方向, 推出多元化的产品, 银行等机构应更加积极主动的促进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进程, 比如以绿色信贷为出发点, 针对环保产业, 加强投入和扶持重视度。

四、结语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绿色发展为核心, 绿色金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存在很多机遇与挑战, 所以在新常态下, 必须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创新发展, 推出新型且多样的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 从而提高绿色金融发展的速度。

摘要:以新常态为背景, 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迅速, 但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所以, 近几年, 国家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越来越注重绿色环境的发展。而绿色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绿色金融, 因此, 怎样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成了我们的重要关注点。文章阐述了在新常态下, 怎样规划绿色金融发展之路以及面对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新常态,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孟燕南.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探讨[J].现代营销 (下旬刊) , 2018 (8) .

上一篇:废旧物资处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生物医学工程专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