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论文范文

2024-02-03

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及地方对生活污水相关管控标准要求,结合塔里木油田公司油气田开发特点及所处的地理环境,针对性提出具体的资源化利用方向。

关键词:油田;生活污水;资源化;灌溉

Key words:Oil field;Domestic sewage;Recycling;Irrigation

1 背景

十九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污水资源化利用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1]。目前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主要集中于工业、景观补水、市政杂用、园林绿化等方向。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不产流,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2]。目前塔里木油田公司生活污水主要采取冬储夏灌的方式贮存于晒水池,结合现有环保标准及规范,探讨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 塔里木油田生活污水防治情况

2.1 产生情况

2018年公司共有86个分散式生活区,80个生活污水污染源;生活污水产生总量为83.01万m3,经处理排放蒸发池冬储夏灌的量为72.8×104t,处理率为87.7%。

2.2 治理情况

公司统一采用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设计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外排至蒸发池,冬储夏灌。

3 存在的问题

3.1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工艺落后,运维不规范,出水不达标

分散式生活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年代久远,工艺简单,处理效率低。部分作业区维护管理不当,污水处理后控制指标普遍存在超标现象。

3.2 设备老化且年久失修

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未进行妥善的维护和管理,致使很多设施存在损坏、填料堵塞,设备老化,水质中COD、氨氮等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要求。

3.3 贮存量大,消纳途径有限

除部分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绿化外,大部分只能排入晒水池自然蒸发,生活污水排量逐年增加,造成蒸发池达到警戒水位。

3.4 运行管理及维护不到位

生活用水时变化系数大,调节水池等设施能力不足,水质、数量波动大。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的建设特点,造成生活污水处置设施维护难。

4 油气田相关开发生活污水管控标准

目前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对生活污水的管控,主要分为外排标准及综合利用标准两类。其中涉及油田生活污水外排标准主要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B)、《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 65 4275-2019;涉及资源化利用的标准主要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地下水回灌水质标准》GB/T19772-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绿地灌溉水质》GB/T25499-2010。

现就目前上述标准,按最严指标列表对比如下,详见表1、表2。

由表2可见,涉及油田生活污水外排的标准中,《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 65 4275-2019两项标准指标相对要求较低;涉及油田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标准中,《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绿地灌溉水质》GB/T25499-2010两项标准相对要求较低。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 65 4275-2019中提出边远矿山配套生活设施的500m3/d以下规模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经有审批权的生态环境部门批准后,按照本标准执行。标准中用于生态恢复治理的出水,仅对pH、CODCr、SS、粪大肠菌群、蛔虫卵个数提出管控要求。

5 资源化利用措施分析

根据各区域环境特征,结合上述分析,提出具体资源化利用措施如下。

5.1 生活污水处理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 65 4275-2019后,用于草地、生态林及荒漠的灌溉

塔里木油田公司各开发作业区周边植被、土壤、水资源环境及生态环境不尽相同,如生活区周边地势较为平坦,环境敏感点较少,水系不发达,结合地方管理要求,将达标出水用于草地、生态林及荒漠的灌溉;生活区周边有农田分布,水系较发达,敏感点多,则需要根据环境特点和周边敏感点分布,进一步论证后,合理选择资源换利用方式[3]。

5.2 生活污水处理达再生利用标准后,用于回注或绿地灌溉

按照《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绿地灌溉水质》GB/T25499-2010控制要求,达标出水用于油田生产回注或绿地灌溉。

5.3 加快生活治理设施规范化升级改造,保障设施正常运行,降低环境风险

直接采用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灌溉或施用量过大等,超出土壤和植被对污染物的吸收吸附能力,将污染土壤[4]。首先要保证生活污水处理后出水达标,同时结合灌溉区土壤跟踪监测,避免出现生活污水灌溉造成的二次污染。

6 结论与建议

塔里木油田所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生态环境,为生活污水资源化用于生态恢复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污水经处理满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 65 4275-2019后,有条件的地區,用于草地、生态林及荒漠的灌溉,对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对于环境敏感地区,建议达标出水用于油田生产回注。考虑到生活污水资源化,涉及环境、林业及国土等管理部门的综合监管,建议开展“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相关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路砥砺前行[J].阅江学刊,2018,12(6):36-44.

[2]录叙德.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系统[J].新疆林业,1980(06): 10-26.

[3]黄昊,试分析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资源节约与环保[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249.

[4]宰松梅,王朝辉,庞鸿宾.污水灌溉的现状与展望[J].土壤,2006(06):805-813.

收稿日期:2020-06-17

作者简介:周佳(1978-),男,汉族,工程师,大学学历,研究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等相关咨询与研究工作。

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围绕垃圾分类处理协调发展问题,立足于系统观念,运用调研实证探究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链各环节的现状与特点,指出垃圾分类系统失衡问题并提出对策,包括分类意识培育主体的扩展、资源科学分配、组织与管理系统化等。

关键词:垃圾分类;系统观;处理链;协调性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1.106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arbage glassification coord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Suzhou Industrial Park

Yu Zetian,Guan Zheqi,Chen Zhongnan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00,China)

Key words:Garbage classification;System view;Processing chain;Coordination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治理压力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境,日益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这个难题的出路,就在于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2]。从2000年原建设部下发《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垃圾分类在8个重大城市局部试点开始,到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颁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及面大范围内推广,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再到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展开,中国的垃圾分类试点、实践与改革之路已历经多年。各相关地方政府亦紧随国家步伐,积极响应国家垃圾分类处理的号召,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管理手段等多个层面做出特色改革推广,加大财政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但效果始终不尽人意,发展“裹足不前”[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之路仍困难重重,任重而道远。

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立,它的核心思想是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关注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内容庞杂、影响因素众多的复杂动态过程,现有研究与实践过多关注及局限于某一区域或环节的成效,不符合系统论的观念,不利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进展。结合已有理论基础和实地调研成果,我们将垃圾处理按其处理流程划分为投放、收集、运输、回收、处理5个环节,这5个环节贯穿了垃圾的产生到消亡,构成一个完整的垃圾处理循环链与研究系统。

1 垃圾分类系统的要素现状

1.1 垃圾投放环节:垃圾分类意识

垃圾分类投放环节,即从垃圾产生到进入垃圾回收设施的过程。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居民有垃圾分类的意愿,并表示愿意支持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能将其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垃圾分类意识受许多因素影响,影响度占比最大是垃圾分类的繁琐程度,其中包括垃圾种类的多少、垃圾量的多少。当垃圾分类的繁琐程度上升时,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呈指数式下降。教育及宣传力度对居民垃圾分類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硬件设施、垃圾脏乱特性、垃圾设施分类环境对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也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相比较低。

1.2 垃圾收集环节: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的设计与分布

垃圾收集环节,即将垃圾投放入垃圾回收设施到清洁人员将其集中运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垃圾接触的介质单一,整个环节围绕垃圾回收设施展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垃圾回收设施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影响来衡量垃圾收集环节的建设程度。在设计上,垃圾收集设施主要以混合式(未分类)垃圾桶和两类式(可回收与其他垃圾)为主,其他分类模式的回收设施占比较小;在分布上,垃圾桶整体分布密度较大,完全可以满足垃圾投放收集的需要。另外,不同区域垃圾回收设施差异较大。私有化性质越高的区域如企业内部、家庭越倾向于采用统一回收模式,公有化、关注度程度越高的区域越倾向于采用分类回收模式。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与公有化单位或区域更注重社会性,而私人化区域则更注重效益型与方便性这一特性有密切关系。

1.3 垃圾运输环节:垃圾运送和转移过程中的分类状况

垃圾运输环节,即将垃圾回收设施中的垃圾转移到垃圾处理厂的过程。垃圾运输环节可以将其细化为垃圾转移与运输过程,垃圾转移与运输过程包括区域内部垃圾集中化过程中的转移与区域垃圾向垃圾处理场转移过程中的运输。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内部垃圾转移还是外部垃圾运输都存在着大量的垃圾混合回收现象,大多数的组织内部清洁人员在垃圾转移时不会区分垃圾类别,而垃圾运输车回收对垃圾分类的要求也不严格,甚至无分类回收运输车运输机制。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的一种利益驱动的调和机制。虽然清洁人员并未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思想,但是通过对多地区的清洁人员观察,我们发现受经济利益驱动,保洁人员会把可回收物从其中分离出来,不过这个可回收物限于变现能力强的垃圾,如:饮料瓶、纸张、金属等。保洁人员的这种自发行为对垃圾分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可考虑是否可以进一步发挥保洁人员的调控作用,赋予保洁员垃圾分类的新职能,这无疑也是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一个很好的设想点。

1.4 垃圾回收环节:垃圾在垃圾场的分类情况

垃圾回收环节,即垃圾到达垃圾处理厂至垃圾处理之间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垃圾处理厂能否保证分类回收。一般情况下,垃圾处理厂是否能保证分类取决于垃圾处理厂的垃圾处理方式。同一种垃圾处理模式下的垃圾分类是毫无意义的,也就不难理解会出现“先分后混”的情况了,因此保证此环节的分类关键在于垃圾分类处理方式的科学化。针对这个环节,早期有部分学者提出“先混和收集再分类处理”[8]的观点,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行不通的。生活垃圾总量大、成分复杂,无论是后端人工分类或是技术分类都远远达不到要求。从我国对外经验借鉴上来看,即使是垃圾分类技术比较先进的日本、德国、美国、比利时等也并未在生活垃圾后端分类上做出突破性进展,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中前端预防与治理上[4]。因此,“回收”环节应和“收集”“运输”环节的分类性质相同,属于被动分类,其只需保持前一环节中的垃圾分类状态即可,无需对垃圾进行新一轮分类。

1.5 垃圾处理环节:垃圾分类处理方式

垃圾处理环节指垃圾的最终处理流程。目前,主流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以焚烧与填埋为主,其中填埋占主要地位[5],另外,堆肥及其他多样化处理方式也在逐渐发展。多样化的处理方式满足了垃圾分类的要求,但由于成本、前端分类效果等因素影响,具体实施仍存在困难。

2 垃圾分类系统的协调性问题

由于社会个体在社会中身份、地位及环境差异,在看待垃圾分类问题时倾向关注不同的环节。但立足于城市调控者角度,如何实现这5个环节共同的协调推进则是更需考虑的问题。目前,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着严重的协调性问题,这种协调性问题可以概括为各环节的发展程度不相匹配的缺陷。我们以中前端的3个环节为例,系统要素发展程度明显失衡,收集与运输环节的发展程度要显著低于投放环节。

由于垃圾回收处理过程是一个递进式的链式环节,故每个环节的建设程度都影响着其他环节。5个环节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存在短板,整个垃圾分类处理链即趋向低效化。垃圾分类设施健全,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始终跟不上;垃圾分类投放,但垃圾收集与运输中却混合回收;垃圾分类回收后却没有相应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仍是统一焚烧、填埋等等这一系列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建设协调性问题的典型表现。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其垃圾处理链各环节的建设协调性主要体现在垃圾收集对垃圾投放的单向不协调、垃圾收集与垃圾运输的双向不协调、垃圾运输与垃圾回收、处理的双向不协调。垃圾分类处理链各环节的不协调性会直接打击垃圾投放主体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效果。

3 改进建议

3.1 分类意识培育主体的扩展

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投放端的民众,应将宣传主体由投放端向整个运作链从业者扩展,以保证各环节的协调系统化的发展。分类意识的教育宣传工作要将分类意识培育与分类知识教育相结合,立足实际采用多种手段、结合多个层面,将学校教育、社区宣传、企业学习紧密结合,充分将垃圾分类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3.2 资源科学配置,分类收集设施是重点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仍普遍面临建设成本高、资金不足的难题,引入企业主体、垃圾处理收费化、加大财政投入等解决方案都各有其利弊,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有限资源在垃圾处理环节之间的合理分配。由于垃圾处理处理有其前后周期,这也就决定了环节中靠前的环节必须享有比靠后环节更为优先的考虑地位。同时发展程度最低的环节决定了整体分类工作的效果,因此发展程度更低的环节享有比发展程度高的环节更为优先的考虑地位。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考虑,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是当前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重点。

3.3 组织与管理系统化

政府各部门统筹联动,建立高度集中的垃圾分类政策实施专项小组,统筹各部门行动、相互配合。化区管辖,分环节管理分配,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施强制化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和严密的监督体系,必要情况下实施一定的奖惩手段,避免松垮管理模式带来的公私区域垃圾分类差异化状况。加强信息公开与共享,将地区垃圾处理近况进行公示,积极号召广大人民参与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回收与处理環节的监督参与。

参考文献

[1]王子彦,丁旭,周丹.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问题研究——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501-504.

[2]陈兰芳,吴刚,张燕,等.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J].生态经济,2012(02):142-145.

[3]冯林玉,秦鹏.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困境与义务进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5):118-126.

[4]刘梅.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0):98-101.

[5]金宜英,邴君妍,罗恩华,等.基于分类趋势下的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展望[J].环境工程,2019,37(09):149-153+130.

收稿日期:2020-09-23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2019xj009)

作者简介:余泽田(1998-),男,苏州大学管理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

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梳理总结了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分析了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路径。

关键词:旅游业;乡村振兴; 模式;问题; 优化路径;湘西州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11.018

Necessity and Suggestions of Plan of “Longshu” Potato into Tibet

Lü Heping 1,2, CHEN Fu 3, ZHANG Wu 1,2, ZHANG Tongtong 3, LIANG Hongjie 1,2, WANG Ming 1

[1. Institute of Potato,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Gansu Province Potato Seed(Seedling) Virus Detection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Center,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3. Gansu Yihang Potato Indust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Key words:Potato; “Longshu” potato into Tibet; Tibet; Potato industry; Production statu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 ]。旅游业有着宽辐射面、高关联性、高性价比等特点,是拉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经。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利用欠发达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以旅游特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快速增长,突破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困境。湘西州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长期以来受历史、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发展旅游业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梳理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路径,以更好地巩固湘西州脱贫成效,为湘西州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工作指明方向与目标。

1   湘西州旅游资源现状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总面积     1 546 km2,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辖吉首市和永顺、龙山、花垣、保靖、凤凰、古丈、沪溪7个县。湘西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气候特征,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同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3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6 项国家级“非遗” 保护名录及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老司城 [2 ],湘西州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与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表1)。

2   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模式

由于湘西州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差异,开展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条件也不同,所以采用的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模式也不尽相同。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间并不是完全区别分离的,只是某一模式特征在某一地区更加突出明显。

2.1   农旅结合模式

农旅结合模式是一种以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为基础,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旅游资源,利用农业特色吸引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的游客前来体验休闲,进而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旅游收益的一种新型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形式。例如,花垣县的十八洞村以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为依托,开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农业生产体验旅游,开发以农家乐、文化旅游节目、文化景点为主的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目前观光休闲游大部分是农家乐形式,为游客建设了大型服务中心和旅游停车场,提供导游服务和环保车服务。定期对负责农家乐餐饮的村民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和培训,保障给游客带来优质的农家乐餐饮服务。在对农家乐管理上,按区域对农家乐进行编号,实行统一分组接入、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统一价格、统一推广的五统一捆绑式经营管理模式[3 ]。在农产品销售上,成立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在当地大面积开发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并与有较强实力的县级苗汉子野生蔬菜合作社达成长久合作关系 [4 ],带动十八洞村的就业人口 1 000 余人,每户村民年收入增加0.5 萬元以上。

2.2   特色村寨模式

特色村寨模式是指在少數民族欠发达地区,利用当地特色的民居建筑、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开展特色民俗旅游,以此改善当地村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增加农户收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湘西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连片的苗族村寨已成为旅游一大特色。以德夯村为例,该地以苗族传统风情为特色,积极发展特色村寨旅游。由于地处山脉交接处的峡谷间,德夯村的苗寨大部分都依山而建,造型独特,被称为“栖息在峡谷中的醉美苗寨”。青瓦木板屋和吊脚楼是这里的特色民居,其石刻木雕、窗花、彩绘更是精妙绝伦。为游客修建苗族文化风情体验园、苗族文化展览馆、苗族文化广场和大型综合文化旅游接待中心。依托当地民族文化遗产苗狮、苗鼓、苗拳、苗歌,举办“百狮会” “苗鼓节” “赶秋节”、迎客拦门对酒歌等民俗活动[5 ]。德夯村利用天然独特的自然景观融合苗族特色人文资源,不断推出“万年峡谷、千年苗寨”“天下闻名苗鼓之乡”等具有苗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当地农家小旅馆已有50多户, 苗族文化元素商店达80多家,就业需求量的增加缓解了当地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2.3   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模式是指以当地特色产品为依托,打造品牌产业,并将主打品牌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农户就业、增加收益,实现脱贫。莓茶作为永顺县的特色资源,历史悠久,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莓茶产业,采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利用企业的带动效应来促进茶莓产业的快速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6 ]。该模式不仅为农户和合作社提供种植基地和优质的茶苗,还提供部分资金扶持。对农户进行莓茶种植、采摘、加工等技术方面的培训。莓茶的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企业统一负责,为农户提供包装、物流、销售等方面的保障。除此以外,全县以莓茶产业为主线,以该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依托,积极开发生态农业休闲、茶种植观光园、茶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形成产业融合、持续发展格局。目前,永顺县已发展莓茶产业1 466.67 hm2以上,实现产量900 t以上,销售收入高达1.5亿元,带动全县1.5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4   景区带动模式

景区带动模式是指利用景区发展聚集的名气和带来的客源市场,结合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实现景区带动附近贫困村落经济发展的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形式。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以夯沙乡的吕洞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夯沙乡由夯吉、梯子、吕洞等5个村落组成,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开发的重点村均享有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乡村振兴开发政策。吕洞山是AAA级旅游风景区,有着丰富的山地文化景观,依托布瓦壁、龙潭公园、大峰冲瀑布群、吕洞河峡谷、黄金茶场、双心池等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自然文化休闲旅游,建设了金洛河景区、苗家民族风情园等。为提高村民的收益,政府组织村民成立农产品合作社积极发展生态绿色产品,景区依据市场需求,统一规划安排村民种植具有高附加值的农特产品,最后一并回收、注册和销售[7 ]。另外,依托景区创建的多家农家乐,解决了一大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并对农户进行就业培训和开展政策性创业就业服务。夯沙乡以“吕洞秘境、苗祖圣山”为主题接待游客的人数年年攀升,旅游总收入近年创历史新高。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夯沙乡带来巨大的改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当地经济状况有了极大的提高。

3   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开发层次不够, 经济效益偏低

湘西州具有充足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开发的旅游类型大多数以初级原生旅游为主,对旅游项目的开发只停留在休闲观光浅层次上,旅游形式单一,缺少地方特色,同质化严重。未能将湘西州的民俗文化、人文风情等地域特色作为核心进行包装,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大多数游客基本上都是白天游览一两个观光景点后返回,无法体验到乡村旅游的乐趣,不能拉动消费[8 ]。另外,由于湘西地区旅游产品大多数以初级加工为主,不仅规模小,而且技术含量较低,质量参差不齐,各地出售的旅游产品普遍存在结构单一、档次不够、缺乏创意等问题,对游客来说纪念价值不高,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购物体验,难以将旅游资源转化成品牌产品,所带来的旅游收益偏低,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不明显。

3.2   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动力不足

优秀人才是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效益得以长效发挥的内源动力。湘西州处于偏远民族地区,缺乏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专业规划和管理人才,一些参与旅游项目“挑重担”的人员缺乏旅游开发方面的经验,导致有些地方出现旅游开发经营力度过大,只注重获得规模效益,没能考虑到环境容量是否足够,使当地的部分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9 ]。另一方面,由于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解不够深入,简单片面地理解旅游观光和农村体验,极少深入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不会考虑到旅游项目是否会出现同质化问题,更多地注重旅游本身的开发,局限于短期利益,缺乏长期发展的远见,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3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机制不够完善, 乡村振兴效果不如意

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中,政府的作用是确保旅游产业链优化和乡村振兴机制能够有效运转的关键。但从目前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地方政府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当地市场调研的不充分,只重视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数量的增加,不重视乡村振兴质量的问题,导致乡村振兴举措盲目跟风,乡村振兴项目大都类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村民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10 ]。另外,湘西州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不均匀也是一个重要问题。95%以上的实际经营主体都是外来经营者,大都是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旅游经营者入驻本地区,流向城市和外地的利益远远多于流向乡村[11 ],忽视了农民对土地使用和利益分配上的需求,当地村民实际通过旅游获得的收入往往很少。

3.4   村民参与度不够,乡村振兴进程受影响

湘西地区很多村民思想落后,目光不够长远,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表现出不理解、不重视,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中没有投入较高的参与热情。在湘西地区旅游景区内,有一部分当地村民担任旅游从业人员,大都不具备专业的旅游从业技能,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管理工作能力不足,加之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对岗位培训的不重视,缺乏对农民在服务意识、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导致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屡次发生粗暴对待游客、服务质量下降的负面事件[12 ],对湘西地区的旅游品牌和声誉造成损害,大大影响了欠发达地区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另外,村民们的创业项目多数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体力劳动的状态,真正能够依托旅游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贫困农户较少,未能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长效机制[13 ]。

4   湘西州旅游助力鄉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4.1   丰富旅游开发形式, 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也在不断升级。在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开发中应加大特色民宿、夜景游览、民族文化体验、主题研学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游客为中心,在生态资源和人文优势相结合的同时注重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可以加入更多沉浸式、互动式、创意式文化体验元素,以增加旅游项目的乐趣,提高游客参与旅游项目的积极性,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使湘西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具有互动性、创意性和艺术性[14 ]。要进一步打造湘西地区旅游品牌优势,创新生态旅游增长点,提升旅游竞争力和旅游产业的活力,促使游客量稳定增长,发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造血”能力。另外,要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增加其多元化、个性化,通过文化创作赋予旅游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将风土人情资源与旅游文化产品有机结合,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特色和价值[15 ]。

4.2   培养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专业人才, 增强旅游开发实力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要想取得长远发展的成效,就需要专业的人才加以推进。特别是对于人文风情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振兴效益的提升,更少不了专业的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人才的参与。政府可通过向社会发布湘西州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有成就的人才,制定人才优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16 ]。同时,也要利用好本地的人才资源,注重对本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人才进行选拔和培养,乡村振兴相关部门可与大型旅游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或者与高校就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加强合作,开设专门专业培养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供给数量。对现有的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提高当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重要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 [17 ]。

4.3   健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机制, 保障脱贫效益

首先,政府应认清自身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在战略规划的制定、政策的落实、问题的协调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要将各地景区的发展和农村地域特色、农户就业、农业资源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各地人力和物力等优势的同时,拓宽旅游产业链,帮助农民建立长效机制。其次,政府要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树立坚持将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吸纳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进展中来的理念,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发展规划、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接待服务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最后,政府要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以防止返贫现象的产生为目的,从扶智和扶志上对贫困人口进行甄别及技能方面的培训,做好利益补偿工作,并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4.4   加强培训力度, 提高农户参与意识

为了提高农户参与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识和加强参与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要结合湘西地区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完善对农群众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调动更多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中来,提高村民经营乡村旅游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首先,要对农村的详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准确地整理相关信息,保证培训工作的时效性。其次,要鼓励和促进旅游相关高校、服务组织、旅游规划专业组织深入湘西地区做好乡村旅游知识的宣传[18 - 20 ]。最后,结合湘西州各地区实际情况,邀请在研究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领域有所成效的学者到村落里定期举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知识培训班,解答农户在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可操行建议;做好对农户在旅游接待、旅游营销、旅游产品创意性等方面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农户参与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识,还可以增强农户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俊峰.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路径[J].  社会科学家,2021(3):58-63.

[2] 李   锦.  城乡空间转换与湘西土家族文化特质传导[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5):5-10.

[3] 许   建.  湘西十八洞村“旅游+农业”式精准扶贫中稳定脱贫的思考[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20(6):53-55.

[4] 王星月,刘   沛,张   成,等. “精准扶贫”视角下湘西州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探讨[J].  湖南农业科学,2017(3):97-100.

[5] 王   群,孙   沁.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吉首市德夯村为例[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

16(4):94-96.

[6] 王维佳.  产业融合理念下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2020(12):50-51.

[7] 王   慧.  基于旅游扶贫视角的景区带村发展研究[J].  嘉应学院学报,2019,37(5):48-52.

[8] 昌晶亮,余   洪.  大湘西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  旅游纵览,2020(6):177-178;181.

[9] 吴云超.  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10] 郑   坤,张立镜.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析——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J].  商展经济,2021(4):41-43.

[11] 王诗雯,汤滟文.  河南省云台山景区生态旅游扶贫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19(27):11-12.

[12] 谭宗梅.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探析[J].  经济师,2017(7):177-178;180.

[13] 谢正发.  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旅游扶贫模式比较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18):32-33.

[14] 石   萌.  乡村经济振兴数字化道路与产业模式选择[J].  农业经济,2020(12):33-35.

[15] 朱珈莹,张克荣.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家,2020(10):59-64.

[16] 胡   庸,陈建设.  借助精准扶贫生态力量深度发展湘西州生态旅游[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6):96-100.

[17] 龙安娜,张   英,游葭露.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精准扶贫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  民族论坛,2016(11):87-91;107.

[18] 漆   悦.  试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J].  中国集体经济,2020(29):3-4.

[19] 刘   泉,董廷旭,黄文军,等.  绵阳市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思路[J].  甘肃农业科技,2016(5):73-76.

[20] 谢   飞,覃湘芸.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續发展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21,52(7):85-88.

(本文责编:杨   杰)

收稿日期:2021 - 08 - 19

基金项目:湖南省生态旅游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湘西州旅游扶贫模式、绩效与策略研究”(STLV2012)。

作者简介:袁明达(1981 — ),男(土家族),湖南龙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成长与区域发展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18638707223。Email:zf469389703@163.com。

执  笔  人:周   方。

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论文范文第4篇

指导老师:董良飞 姓 名:吕小龙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071 学 号:07415117 前言

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改善环境卫生,一直以来是困扰着农村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受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太湖流域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逐渐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敏感问题,湖泊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蓝藻的频繁爆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引入生态排水一源分离及资源化理念,“源分离”技术基于该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被关注的新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具有节约水资源、低能耗及可回收营养元素等特点,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主题

长期以来,太湖是上海、无锡、苏州等城市最重要的供水水源地,集供水、蓄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其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流域的经济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的水环境严重污染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对人民生存和社会稳定的威胁日趋严重。因此,全力控制太湖水环境污染不断恶化己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

在工业和城镇污染得到控制后,量大而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加速太湖富营养化进程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对太湖污染的贡献率中氮占35.35%、磷占59.65%。很明显,大量未经治理的农村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河道,直接影响流域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甚至威胁到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因此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新工艺与新技术,是一项有实用价值的探索。 1.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产生和特点 1.1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产生

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提出,源于对农村生活污染的研究,特别是随着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以及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被提出并丰富的。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和河流水质规划研究。“八五”“九五”期间先后在于桥水库、滇池、太湖、都阳湖、巢湖、三峡库区等湖泊、水库流域及沱江内江段、晋江流域、北江演水流域、淮河淮南段、辽河铁岭段进行探索性的研究,这些研究较好地把握了非点源污染负荷发生状况并首次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但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非点源污染研究仍然只是探讨因农村生产活动所致的农业非点源的宏观特征与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模型的初步研究,90年代末以来才开始重视农村生活所致的污染。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得农村社会及经济问题突出程度远胜于污染问题,因而农村生活污染长期不被关注。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绝 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渗入地下或直排沟渠、水塘。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 地区形象写照。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及农村小城镇人口的迅速集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染问题若不加重视,水污染问题及其衍生的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必将因而日益加剧。 1.2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洗涤、沐浴和部分卫生洁具排水,通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具有以下特点:

(1)污水水量变化大:水冲卫厕的普及、村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实际务农劳动力的减少、燃料的气体化、区域性的家庭手工业与生活污水量增长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生活污水来源受生活用水的影响,主要有厨房洗涤污水、洗衣污水、洗浴污水、冲洗卫生间的粪便污水等。调查中发现:在各类型的生活用水中,洗衣用量最大,一般约占了各户总用水量的60%;在人口较少的家庭,则以厨房用水为主。太湖流域农村农户室内卫生间的洁具一般包括面盆、坐便器和浴缸,其中面盆和坐便器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浴缸的使用需配置太阳能热水器或天然气,而目前天然气尚未入户,太阳能热水器相对农户来说较昂贵,因此,农户卫生间中的浴缸使用频率也不是很高。农户洗澡普遍使用浴锅,通过烧柴将水加热,在浴锅中洗浴,洗浴污水一般排入室内窖井,渗入地下。

(2)水质水量在不同居住区、不同时间段里差异明显:太湖流域农村可分为集中居住的新建居住区和陈旧居住区。集中居住的新建居住区农户每天每户平均水量在166升到207升之间波动,平均水量大约为180升/(天·户)。集中居住的陈旧居住区农户每天每户平均水量大约为120升/(天·户);从排放方式看,有2296的农户生活废水选择了直接排入村河,45%的农户排水采用排入屋后及地表渗入地下,排入沟渠的农户有25%,还有少数农户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田地等方式。从水质上看,旧居住区CODcr,日排放浓度可达780、1349 mg/L,新居住区CODcr,日排放浓度可达350~450 mg/L。新、旧居住区的总氮、总磷排放浓度平均为:新居住区为20 mg/L和1.93mg/L,旧居住区为9.7 mg/L和1.19mg/L。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旧居住区居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用水时反复使用后排放,造成有机物浓度较高;同时由于旧居住区农户基本没有使用卫生洁具,造成生活污水中粪便成分较少,TN、TP浓度偏低。农户用水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6:00-8:00,中午10:30-12:00,下午5:30-7:00。第一时段主要是洗漱用水、厨房用水和洗衣用水等,耗水量在三个时段中最大;第二时段主要是厨房用水,耗水量最小;第三时段主要是厨房用水和洗浴用水,耗水量居中。

(3)农村生活污水基本为大量无序排放: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一般是通过二种方式排放,一是通过自家院内的渗坑排放而直接渗入地下,大多数农户家的洗涤污水采用这种排水方式;二是通过管道排入自建简易化粪池,卫生间污水的排放多采用此方式;三是将污水泼在门外空地,任其自然蒸发,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洗衣污水的排放。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受到农村的经济基础和管理水平现状的影响,不能走城市发展模式,而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方案应要求工艺简单,净化效果有保证;尤其是在富营养化重点控制区域,不仅要消减有机物还要进行脱氮除磷。因此,因地制宜地采用投资省能耗低,维护管理方便,处理效果好的工艺显得尤为重要。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源分离”技术为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找到了新途径,为农村污水处理工作走出困境找到了突破口。

3.生活污水的源分离、分质处理与资源化

生活污水源分离和分质处理是指在源头分类收集、处理和回用,将优质饮用水和低质回用水分开供给用户,以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最优化循环。它是革新的供排水和处理理念,基本模式见图

生活污水源分离、分质处理和资源化系统

3.1生态排水一源分离技术 根据对生活污水的研究,不同的水质所含成分有很大不同,大致可以分为:

黑水:指厕所粪便污水,包括人尿和粪便;黄水:指人尿;褐水:指粪便污水;灰水:指来自于家庭的厨房、洗衣、沐浴和盥洗等污水。

生活污水中营养物质的绝大部分集中在黑水中,特别是小便废水中。从污水构成来看,灰水的数量占99%,而COD、N、P的负荷分别只占40%、5.6%、20%;尽管尿和粪便的数量只占l%左右,但COD、N、P负荷却占60%、94.4%、80%。水质和水量两者的强烈反差成为黑水和灰水源分离的依据。因此,实现黑水与灰水分离,可以让粪便回田,而灰水与初期雨水可以通过物理或生态工程(如湿地)共同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实现物质循环,而且可以减少庞大的管网投资和繁琐的生物处理过程。源分离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或解决“水冲厕”的卫生问题,还可以为后续水污染控制带来一系列的便利,使农村水污染处理问题难度降低。 3.1.1灰水处理与回用

不同来源的灰水水质差异很大,主要取决于用户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排水类型以及家用化学产品的使用情况。灰水通常包含了高浓度的油脂、其它烹饪有机物、肥皂残余物和清洁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等可生物降僻物,未被粪尿污染的灰水中病原体、氮的含量都较低。灰水的有效回用可以减少将近50%的饮用水使用。

灰水处理回用技术发展很快,主要有人工强化的物化处理、生物处理和自然生化处理等(表1)。当灰水处理后回用前必须进行紫外照射、加氯等消毒处理。

3.1.2黄水、褐水的处理与回用

含氮量高的黄水可作肥料,尿液贮存在与空气隔绝的容器中肥分可以保持大约一年时间不会流失。黄水在粪尿分离厕所里与褐水隔离后输送到尿液池液蓄即可得液体肥料,也可干化处理制成干肥。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尿液混合肥可用于所有农作物,而尿液注射法仅能用于可食用部分在地面以上的作物。从卫生学的角度看,尿液注入地面后其病源微生物受到的灭活作用更加迅速、强烈。

Maculate Madungwe以采用真空式便器分离大小便及冲洗水为例,探讨了褐水的收集和处理过程。褐水首先被输送到粪便隔离器中,分离出来的液体被送入悬挂在深坑里面的土壤过滤器,再进入化粪池里同灰水一起进入后续处理设备中;而被捕获的褐水悬浮固体被送到堆肥装置中进行厌氧消化,制成肥料的同时也产生许多生物气。高温、高pH和长时同贮存是促使病原体灭活的关键因素。消灭褐水里的病原体、减少苍蝇和臭气的方法是投入草木灰或石灰之类的添加剂。许多亚热带、热带国家习惯将粪便风干,欧洲市场上的一些分离厕所也将粪便干化燃烧,不仅可以开发潜在的能量,燃烧后的灰烬可以撒播于耕地中。

3.1.3黑水处理与资源化

黑水的特点是COD,BOD等指标高,含大量病菌且臭气污染严重。而生活污水中80%~90%的氨,50%~57%的磷来自于黑水,预处理后的滤清液对后处理可起到添加营养剂的作用。预处理设备通常是粗细格栅等,还有美国的HONEY MON一STER、德国的HUBER和中国北京世纪国瑞公司等研发的粪便处理专用设备等。混凝沉淀法也可用于黑水预处理。固体分离后堆肥干化制成有机肥用于农业,上清液经厌氧消化、好氧接触氧化或厌氧一好氧结合处理后排放或回用。为了进一步消除恶臭污染,可采用酸、碱或次氯酸钠盐淋洗脱臭,活性碳吸附或生物除臭技术等工艺。 3.2做好农村污水资源化工作

随着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现在的农村逐渐丢弃了原来祖先留下来的粪尿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一优良传统。人粪尿的养份,约含80%的氮、50%的钾和磷,作为粮食作物的一种肥料,几乎可以替代化肥。收集后的粪、尿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后,其中的养份可通过农用或绿化施肥而得到回收,由此帮助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水污染。总的来说,粪尿的单独收集与资源化,是未来农村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它可以实现轻污染的杂排水完全回用,重污染的粪尿水资源化到农田,减轻甚至完全避免水环境的二次污染,真正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和整个水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在人们卫生系统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维持了生态平衡,最终改善农村的卫生与健康状况,促进宏观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结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太湖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其中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更是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源分离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它克服了传统集中式排水体制与分散式排水体制的弊端,实现良好的节水、节能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功能,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生活污水的源头分类收集模式、褐水和黑水的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开发、生活污水源分离和资源化的综合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理论和工艺,从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会相灿,叶春,颜丹宙等.太湖重点污染控制区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1-5.

[2]盛学良,舒金华,彭补拙等.江苏省太湖流域总氮、总磷排放标准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4):20—24.

[3]路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i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03). [4]粱祝,倪晋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鲍全盛、土华东,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与展担[J],地理科学,1996,16(1):66—72. [6]周早弘,发达地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工程技术运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19-2721.

[7]张大第、张晓红、章家骇等,上海市郊区非点源污染综合调查评价[J],上海农业学报,1997,13(1):31—36.

[8]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6月4日发布.

[9]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2l世纪水问题方略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1—52.

[10]高拯民,李宪法.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4562551.

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农村污水治理措施不力

提案提到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在我市多地都存在,而且越来越明显。存在的主要原因除了提案提到的4点外,还有就是农村普遍没有污水处理意识和污水处理设施;再者是谁去管,谁去建,怎么管,怎么建,治理措施由谁来办等等。归结一点,农村的污水治理措施不力。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市农村污水治理问题要真正得到根本解决,除了各级政府统一领导,搞好协调外,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责任,比如住建部门的村镇规划、建设;环保部门的各类检测与环境污染的监管;农业部门农药化肥使用监管和禽畜饲养指导;以及卫生部门的健康教育文化宣传、媒介的环保意识宣传等,形成部门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三、完善设施,科学治理

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论文范文第6篇

指导老师:董良飞 姓 名:吕小龙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071 学 号:07415117 前言

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改善环境卫生,一直以来是困扰着农村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受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太湖流域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逐渐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敏感问题,湖泊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蓝藻的频繁爆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引入生态排水一源分离及资源化理念,“源分离”技术基于该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被关注的新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具有节约水资源、低能耗及可回收营养元素等特点,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主题

长期以来,太湖是上海、无锡、苏州等城市最重要的供水水源地,集供水、蓄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其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流域的经济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的水环境严重污染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对人民生存和社会稳定的威胁日趋严重。因此,全力控制太湖水环境污染不断恶化己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

在工业和城镇污染得到控制后,量大而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加速太湖富营养化进程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对太湖污染的贡献率中氮占35.35%、磷占59.65%。很明显,大量未经治理的农村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河道,直接影响流域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甚至威胁到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因此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新工艺与新技术,是一项有实用价值的探索。 1.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产生和特点 1.1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产生

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提出,源于对农村生活污染的研究,特别是随着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以及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被提出并丰富的。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和河流水质规划研究。“八五”“九五”期间先后在于桥水库、滇池、太湖、都阳湖、巢湖、三峡库区等湖泊、水库流域及沱江内江段、晋江流域、北江演水流域、淮河淮南段、辽河铁岭段进行探索性的研究,这些研究较好地把握了非点源污染负荷发生状况并首次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但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非点源污染研究仍然只是探讨因农村生产活动所致的农业非点源的宏观特征与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模型的初步研究,90年代末以来才开始重视农村生活所致的污染。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得农村社会及经济问题突出程度远胜于污染问题,因而农村生活污染长期不被关注。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绝 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渗入地下或直排沟渠、水塘。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 地区形象写照。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及农村小城镇人口的迅速集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染问题若不加重视,水污染问题及其衍生的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必将因而日益加剧。 1.2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洗涤、沐浴和部分卫生洁具排水,通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具有以下特点:

(1)污水水量变化大:水冲卫厕的普及、村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实际务农劳动力的减少、燃料的气体化、区域性的家庭手工业与生活污水量增长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生活污水来源受生活用水的影响,主要有厨房洗涤污水、洗衣污水、洗浴污水、冲洗卫生间的粪便污水等。调查中发现:在各类型的生活用水中,洗衣用量最大,一般约占了各户总用水量的60%;在人口较少的家庭,则以厨房用水为主。太湖流域农村农户室内卫生间的洁具一般包括面盆、坐便器和浴缸,其中面盆和坐便器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浴缸的使用需配置太阳能热水器或天然气,而目前天然气尚未入户,太阳能热水器相对农户来说较昂贵,因此,农户卫生间中的浴缸使用频率也不是很高。农户洗澡普遍使用浴锅,通过烧柴将水加热,在浴锅中洗浴,洗浴污水一般排入室内窖井,渗入地下。

(2)水质水量在不同居住区、不同时间段里差异明显:太湖流域农村可分为集中居住的新建居住区和陈旧居住区。集中居住的新建居住区农户每天每户平均水量在166升到207升之间波动,平均水量大约为180升/(天·户)。集中居住的陈旧居住区农户每天每户平均水量大约为120升/(天·户);从排放方式看,有2296的农户生活废水选择了直接排入村河,45%的农户排水采用排入屋后及地表渗入地下,排入沟渠的农户有25%,还有少数农户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田地等方式。从水质上看,旧居住区CODcr,日排放浓度可达780、1349 mg/L,新居住区CODcr,日排放浓度可达350~450 mg/L。新、旧居住区的总氮、总磷排放浓度平均为:新居住区为20 mg/L和1.93mg/L,旧居住区为9.7 mg/L和1.19mg/L。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旧居住区居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用水时反复使用后排放,造成有机物浓度较高;同时由于旧居住区农户基本没有使用卫生洁具,造成生活污水中粪便成分较少,TN、TP浓度偏低。农户用水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6:00-8:00,中午10:30-12:00,下午5:30-7:00。第一时段主要是洗漱用水、厨房用水和洗衣用水等,耗水量在三个时段中最大;第二时段主要是厨房用水,耗水量最小;第三时段主要是厨房用水和洗浴用水,耗水量居中。

(3)农村生活污水基本为大量无序排放: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一般是通过二种方式排放,一是通过自家院内的渗坑排放而直接渗入地下,大多数农户家的洗涤污水采用这种排水方式;二是通过管道排入自建简易化粪池,卫生间污水的排放多采用此方式;三是将污水泼在门外空地,任其自然蒸发,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洗衣污水的排放。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受到农村的经济基础和管理水平现状的影响,不能走城市发展模式,而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方案应要求工艺简单,净化效果有保证;尤其是在富营养化重点控制区域,不仅要消减有机物还要进行脱氮除磷。因此,因地制宜地采用投资省能耗低,维护管理方便,处理效果好的工艺显得尤为重要。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源分离”技术为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找到了新途径,为农村污水处理工作走出困境找到了突破口。

3.生活污水的源分离、分质处理与资源化

生活污水源分离和分质处理是指在源头分类收集、处理和回用,将优质饮用水和低质回用水分开供给用户,以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最优化循环。它是革新的供排水和处理理念,基本模式见图

生活污水源分离、分质处理和资源化系统

3.1生态排水一源分离技术 根据对生活污水的研究,不同的水质所含成分有很大不同,大致可以分为:

黑水:指厕所粪便污水,包括人尿和粪便;黄水:指人尿;褐水:指粪便污水;灰水:指来自于家庭的厨房、洗衣、沐浴和盥洗等污水。

生活污水中营养物质的绝大部分集中在黑水中,特别是小便废水中。从污水构成来看,灰水的数量占99%,而COD、N、P的负荷分别只占40%、5.6%、20%;尽管尿和粪便的数量只占l%左右,但COD、N、P负荷却占60%、94.4%、80%。水质和水量两者的强烈反差成为黑水和灰水源分离的依据。因此,实现黑水与灰水分离,可以让粪便回田,而灰水与初期雨水可以通过物理或生态工程(如湿地)共同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实现物质循环,而且可以减少庞大的管网投资和繁琐的生物处理过程。源分离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或解决“水冲厕”的卫生问题,还可以为后续水污染控制带来一系列的便利,使农村水污染处理问题难度降低。 3.1.1灰水处理与回用

不同来源的灰水水质差异很大,主要取决于用户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排水类型以及家用化学产品的使用情况。灰水通常包含了高浓度的油脂、其它烹饪有机物、肥皂残余物和清洁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等可生物降僻物,未被粪尿污染的灰水中病原体、氮的含量都较低。灰水的有效回用可以减少将近50%的饮用水使用。

灰水处理回用技术发展很快,主要有人工强化的物化处理、生物处理和自然生化处理等(表1)。当灰水处理后回用前必须进行紫外照射、加氯等消毒处理。

3.1.2黄水、褐水的处理与回用

含氮量高的黄水可作肥料,尿液贮存在与空气隔绝的容器中肥分可以保持大约一年时间不会流失。黄水在粪尿分离厕所里与褐水隔离后输送到尿液池液蓄即可得液体肥料,也可干化处理制成干肥。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尿液混合肥可用于所有农作物,而尿液注射法仅能用于可食用部分在地面以上的作物。从卫生学的角度看,尿液注入地面后其病源微生物受到的灭活作用更加迅速、强烈。

Maculate Madungwe以采用真空式便器分离大小便及冲洗水为例,探讨了褐水的收集和处理过程。褐水首先被输送到粪便隔离器中,分离出来的液体被送入悬挂在深坑里面的土壤过滤器,再进入化粪池里同灰水一起进入后续处理设备中;而被捕获的褐水悬浮固体被送到堆肥装置中进行厌氧消化,制成肥料的同时也产生许多生物气。高温、高pH和长时同贮存是促使病原体灭活的关键因素。消灭褐水里的病原体、减少苍蝇和臭气的方法是投入草木灰或石灰之类的添加剂。许多亚热带、热带国家习惯将粪便风干,欧洲市场上的一些分离厕所也将粪便干化燃烧,不仅可以开发潜在的能量,燃烧后的灰烬可以撒播于耕地中。

3.1.3黑水处理与资源化

黑水的特点是COD,BOD等指标高,含大量病菌且臭气污染严重。而生活污水中80%~90%的氨,50%~57%的磷来自于黑水,预处理后的滤清液对后处理可起到添加营养剂的作用。预处理设备通常是粗细格栅等,还有美国的HONEY MON一STER、德国的HUBER和中国北京世纪国瑞公司等研发的粪便处理专用设备等。混凝沉淀法也可用于黑水预处理。固体分离后堆肥干化制成有机肥用于农业,上清液经厌氧消化、好氧接触氧化或厌氧一好氧结合处理后排放或回用。为了进一步消除恶臭污染,可采用酸、碱或次氯酸钠盐淋洗脱臭,活性碳吸附或生物除臭技术等工艺。 3.2做好农村污水资源化工作

随着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现在的农村逐渐丢弃了原来祖先留下来的粪尿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一优良传统。人粪尿的养份,约含80%的氮、50%的钾和磷,作为粮食作物的一种肥料,几乎可以替代化肥。收集后的粪、尿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后,其中的养份可通过农用或绿化施肥而得到回收,由此帮助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水污染。总的来说,粪尿的单独收集与资源化,是未来农村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它可以实现轻污染的杂排水完全回用,重污染的粪尿水资源化到农田,减轻甚至完全避免水环境的二次污染,真正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和整个水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在人们卫生系统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维持了生态平衡,最终改善农村的卫生与健康状况,促进宏观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结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太湖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其中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更是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源分离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它克服了传统集中式排水体制与分散式排水体制的弊端,实现良好的节水、节能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功能,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生活污水的源头分类收集模式、褐水和黑水的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开发、生活污水源分离和资源化的综合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理论和工艺,从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会相灿,叶春,颜丹宙等.太湖重点污染控制区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1-5.

[2]盛学良,舒金华,彭补拙等.江苏省太湖流域总氮、总磷排放标准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4):20—24.

[3]路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i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03). [4]粱祝,倪晋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鲍全盛、土华东,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与展担[J],地理科学,1996,16(1):66—72. [6]周早弘,发达地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工程技术运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19-2721.

[7]张大第、张晓红、章家骇等,上海市郊区非点源污染综合调查评价[J],上海农业学报,1997,13(1):31—36.

[8]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6月4日发布.

[9]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2l世纪水问题方略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1—52.

[10]高拯民,李宪法.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4562551.

上一篇:校企合作下移动通信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商务经济结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