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2024-02-06

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研究从实际理论上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家庭功能中的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五个因子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各个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2. 初中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三个因子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3.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敌对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问题上差异显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情感反应方面在是否为独生子女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家庭功能 初中生 心理健康

1.研究假设及方法

1.1 研究问题陈述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分校随机抽取初一至初三学生共100名,通过Epstein制定的FAD家庭功能评定量以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发放,从实际理论上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1.2 研究假设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与家庭功能的七个因子(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家庭角色,情感反应能力,情感卷入程度、行为控制以及总的功能)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1.3 研究方法

1.3.1问卷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Epstein制定的FAD家庭功能评定量以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

1.3.2统计分析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1.3.3文献研究法

本次研究通过对家庭功能和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文献的仔细阅读,为本次研究提供精准的资料。

2.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状况的调查

2.1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理论

2.1.1心理健康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适度的反应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可以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症状自评量表适用对象从初中生至成人,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评定范围在现在或最近一个星期,共含有90个自我评定项目。作为一个广泛应用测量心理健康的方法,SCL-90量表在初中生中具有很高的信度的效度。[1]

2.1.2家庭功能

Epstein[2]提出McMaster家庭功能模型理论,他用家庭完成的任务定义家庭功能。他将家庭功能所要完成的任务分为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家庭角色,情感反应能力,情感卷入程度和行为控制六个方面。

2.2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家庭功能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3] 在家庭功能的视野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性别和年级的差异[4]。并且家庭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预测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水平。[5]

2.3初中生心理健康结果统计

在188个被试中,13.30%的人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问题,2.12%的人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严重的问题;24.47%的人在强迫因子上存在问题,6.38%的人在强迫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9.68%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5.32%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6.49%的人在抑郁方面存在问题,4.79%的人在抑郁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8.09%的人在焦虑上存在问题,3.19%的人在焦虑上存在严重问题;27.13%的人在敌对方面存在问题,11.70%的人在敌对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4.89%的人在恐怖方面存在问题,4.26%的人在恐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8.62%的人在偏执方面存在问题,4.79%的人在偏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9.04%的人在精神病性方面存在问题,2.12%的人在精神病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8.08%的人在其他方面存在问题,7.45%的人在其他因子上存在严重问题。

2.4初中生家庭功能结果统计

在188名被试中,2.66%的初中生家庭功能在问题解决方面存在明显问题,3.72%的初中生在家庭沟通方面存在明显问题,3.72%的初中生家庭在家庭角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5.85%的初中生家庭在情感反应和情感卷入方面存在严重问题,7.98%的初中生家庭在行为控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2.66%的初中生家庭在总的功能上存在问题。

3.结果与分析

3.1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各个水平及家庭功能各个因子之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出上表,由表3.1可得,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家庭功能中的家庭角色、情感反应能力、情感卷入程度、行为控制以及总的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其中,家庭角色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强迫、抑郁以及敌对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反应与初中生心理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以及精神病性方面的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卷入程度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3.2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结果分析

3.2.1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3.2.1-1可知,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因子中躯体化和其他这两个水平的方差齐性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P<0.05,即方差差异显著,但在T检验中的sig均大于0.05,说明初中生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和其他这两个水平上的男女生差异是不显著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八个水平在方差齐性检验中的显著水平P>0.05,即男女两组方差差异是不显著的,但在T检验中sig.值均大于0.05,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水平上的男女生差异不显著。总而言之,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由表3.2.1-2同样可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角色、情感反应和总的功能三个因子在方差的差异性显著,男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总的功能方面存在差异。但角色和情感反应在T检验中的sig.>0.05,说明男女生在角色和情感反应两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方差差异不显著,其中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和沟通在T检验中的sig.>0.05,说明男女生在问题解决和共同两个方面差异不显著,而家庭功能中的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两个因子在T检验中sig.<0.05,说明男女生在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两个方面存在差异。总的来说,男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家庭功能的其他方面不存在差异。

3.2.2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是否为独生子女问题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3.2.2可知,初中生心理健康中敌对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p<0.05,即方差的差异性显著,在T检验中sig.值为0.015小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敌对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中生心理健康其他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的p值大于0.05,即方差的差异性不显著,并且在T检验中的sig.值均大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九个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3.2.3初中生家庭功能在是否独生子女问题上的差异分析

如图3.2.3可知,初中生家庭功能的八个方面在方差齐性检验中P值均大于0.05,即方差差异不显著,而在T检验中情感反应因子的sig.值小于0.05,即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情感反应方面在是否为独生子女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初中生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卷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六个方面在T检验中sig.值均大于0.05,即差异不显著。

3.2.4初中生心理健康在父母是否离婚问题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3.2.4可知,初中生心理健康在人际关系和偏执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p小于0.05,即方差差异显著,但是在T检验中人际关系因子的sig.值大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因子在父母是否离婚问题上差异不显著,而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偏执因子sig.值小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偏执因子在父母是否离婚问题上差异显著。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其他八个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P值均大于0.05,即方差差异不显著,并且这八个因子在T检验中的sig.值均大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其他这八个因子在父母是否离婚的问题上差异不显著。

4讨论

4.1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的讨论

初中生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卷入程度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为了提高和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首先,学校作为初中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应该多开展一些心理讲座和活动,使学生更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多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的心情,在生活中积极参加娱乐活动,注重劳逸结合。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其次,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指生活中的外界环境还有初中生生活的家庭中的氛围和结构。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角色分工,明确每个人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负责,培养其自尊、自律的生活品质。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可以在生活中提升初中生对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4.2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结果的讨论

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是男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改善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结果对男女生进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教育。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敌对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问题上差异显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情感反应方面在是否为独生子女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计划生育的大力实施,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人和教师对其关注程度更加集中,如何加强独生子女教育成了很严重的问题,如何改进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也成了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偏执因子在父母是否离婚问题上差异显著。父母离婚后回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创伤,他们会变得心事重重、萎靡不振,过度恐慌和寂寞,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会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了。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学校要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积极关注,帮助他们早日脱离痛苦。

参考文献:

[1] Miller I W, Ryan C E et al.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00, 22:168~189

[2] Skinner H, Steinhauer P. 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 and Proces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00, 22(2):190~210

[3] Cynthia F,Calvin L S. Validity of the 3-D Circumplex Model for Family Assessment.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993,3(3),258~276

[4] McFarlane A H, Bellissimo A et al.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the Transcendent Influence of Parental Style. Journal of Child an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95, 36(5):847~864

[5] 易法建. 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 青年研究,1998,6:34~38

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趋势,中学教育在新形势下既有新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资优生是指学习成绩好、智力较高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十分优异。然而,近年来逐渐凸显出来的资优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结合初中数学资优生的身心特点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当前初中数学资优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着手,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数学资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断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资优生是国家重视的高素质人才,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就这一方面来说,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针对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其结果也具有教育共性,能够为广大中学生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初中数学资优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但这并非可以立马做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一颗对学生负责的心,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尤其是数学教师,更要对数学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学生减轻数学学习的负担。对于初中数学资优生来说,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是教育部门可以简单解决的,要解决,必须靠学生、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团结协作。只有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才能给初中数学资优生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初中数学资优生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并且容易形成明显的对比。大部分资优生都表现出成绩优异、性格乖巧及群体性强等特征。然而部分数学资优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求全性目标达成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轻松地融入各种环境、氛围中去,从而造成心理障碍。有的资优生还存在过于焦虑、紧张、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问题,导致其无法全面健康地成长。造成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具有多面性,下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及时代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资优生受到了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诸多社会问题,例如就业难、贫富悬殊等较为敏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容易造成资优生无法正确地认识问题,使自己情绪低落,并产生心理障碍。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也对资优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丰富多元的资源使其行为选择及价值观念等都受到考验。

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资优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其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自身不够肯定,从而变得忧郁、消极。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目前,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在长期优越的环境中形成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在学习及生活中没有与他人分享并主动融入集体的意识。同时,由于家长及学校对初中数学资优生十分重视,使学生的抗压能力不高,在强制性的教育模式下会使学生的性格出现孤僻、冷漠等现象。

家长作为孩子最早的老师,应从自身树立榜样,其价值观及为人处世的行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造成影响。初中数学资优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其自控力及独立性都较低,父母的不良言行极容易对孩子产生影响并造成其心理问题。

(三)学习压力及教师教育方式的差异性

初中数学资优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校及家长给予其很大期望,使其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这对初中数学资优生造成的心理负担若无法有效、及时地得到解决,会使他们无法克服心理障碍并健康地成长。

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使多数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注重成绩、升学率,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方法单一,使资优生存在的诸多隐性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妥当地融入其中,单纯地以过高的期望激励学生,使其产生不良的情绪及心理问题。

(四)资优生自身的原因

1.由于初中数学资优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其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正在发生变化,并且极容易受到周围学习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较小、经验不足等因素,使其对周围事物的判断能力及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不良现象对其造成的诱惑会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状况。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也容易造成烦恼,引起心理障碍。

2.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使其在看待各种问题时无法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从而导致初中数学资优生在学习压力下无法较好地控制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3.初中数学资优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同时深受教师及家长的重视和喜欢,这就极容易使其形成自大心理,过高地估计自身能力。在遇到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时,不能以平稳的心态进行妥善处理,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三、初中數学教学中解决资优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及班级活动,从而系统化、科学化地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挖掘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并对资优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影响和塑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达到资优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将课程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结合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资优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教育。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提高学生成绩,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方面,同时也包括促使学生在心理、道德情感及行为方面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将提高资优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与课程目标相结合,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将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

初中数学課程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养成其严谨、正确的学习态度,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资优生的心理活动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三)将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相结合

初中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通过对课堂气氛的塑造和灵活改变而影响资优生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及能力。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对资优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依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以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特点相结合,以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将课程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相结合

由于传统理论中的课程目标、标准对于教学评价工作有着不小的影响,因此很多教学评价均是片面地以教学成绩、成果为标准进行评价的,这就造成结果重于过程、标准重于创新,使评价工作变为考试一般。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同时对初中数学资优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评价中,应与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相结合,将资优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与课程教学过程相结合,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每一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初中数学资优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帮助、引导他们的时候,我们要做到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以找到问题的核心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初中数学资优生给予有效的帮助。在与初中数学资优生进行交流沟通时,要真诚并充满爱心,让学生感受到真情,这样才能让学生愿意把心里的犹豫、矛盾、困惑对我们表达倾诉出来。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数学资优生中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我们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予他们正确的模范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志洪,江光荣.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评价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0).

[2]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8).

[3]潘柳燕.论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问题处理的基本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14(02).

[4]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06).

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狭隘化倾向。初中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心理偏差问题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狭隘化倾向,这已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根本上搞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狭隘化倾向的现状。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测验考试等,心里就紧张;二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五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无精打采;六是焦虑。心理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是他人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心里就感到不平衡。其中,学习上带来的压力感,是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教育界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有所改观,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职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初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第二,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中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或者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或者对子女过分干涉。“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四,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出现抵触情绪。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分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时,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真正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才能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2.

[2]王浩.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05).

[3]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中生心理健康情况和其学习成绩存在密切关系。若高中生具有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所以,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及时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促使高中生在学习时保持积极心态,让高中生维持乐观心态面对高强度学习内容,从而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鉴于此,本文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意识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由于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学校和教师应该科学地看待学生的问题,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疏导,不断地学习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对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方式之一,高中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有利于保证高中生心理健康,增强高中生心理素质,有助于促進社会健康发展。

2、对学校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学校管理及发展方面分析,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比如,一些高中生遇到问题易于激动,如果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中生可能不会正确调节情绪,难以控制心情。因此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保证学校学习氛围和谐,提供良好学习环境。

3、对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中生心理素质和其健康成长存在密切关系,若高中生心理素质较差,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可能难以承受学习压力,不利于高中生健康发展。高中生阅历相对较浅,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问题的时候多不知所措,容易走入死角,或是引发焦虑、抑郁问题等,不利于心理健康。所以,为高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应重视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改变,协助高中生正确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高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高中生提供心理疏通,促进高中生保持乐观心理状态,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高中生更加开朗,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策略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高中生多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会干扰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因此,高中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改善高中教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重视度,需增强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学习,促使高中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高中教师正确认识到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而为高中生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保证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为高中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会,可采取多媒体PPT教学方式、网络视频教学方式等,使高中教师掌握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最新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等,增强高中教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2、精准定位教学方向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实效,精准定位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高中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使职校高中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控制自己、接受挫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健全职校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学生健康的社会性格和完善的个人心理品质;对个别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职业技校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引导,使学生尽早消除心理疾病,并调节好自身,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而根据教育部所颁布的有关文件精神指示,职业学校心理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心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职校学生,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减少和避免各种不良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3、建立信息交流通道

目前的高中学生心理教育信息交流仍处在起步阶段,但从前文顺德区的有关材料中表明,即使是在教师强市、资本雄厚的顺德区高中,也并没有在实际层面上贯彻落实心理教学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都对互联网的威力有了比较深切的感受,为了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加强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功能,通过促进不同职业技术学校间的信息互动,并制作了关于职高学校心理教育问题的网上黄页,同时也把成功的心理教学经验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递开来,进而帮助更多心理存在问题的高中学生,最终必将有助于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4、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的高中班主任应该为其班级创设和谐、民主、健康的心理氛围,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一方面要让教室充满欢声笑语,通过悬挂名人字画以及励志名句启迪学生的心灵;另外一方面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品格立德树人,树立为人师表的正确形象。在工作中热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针对一些曾经犯过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给予关心和爱护,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三、结语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久、繁杂的工程,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发展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准确定位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寻求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将心理教育与知识教育进行相融合,积极地解决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类矛盾问题,推动高中学生全面发展,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立春.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0(8):2-3,6.

[2] 赵沁兰. 关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J]. 神州,2020(2):92,94.

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本文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年级差异性显著;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学习焦虑差异性显著;心理健康状况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特殊的学校教育、日趋成熟的自身因素及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都会促进出国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出国班”高中生;心理健康;差异性;相关因素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国民经济的增长,出国留学人员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一些留学机构中高中预科班占到了八成。国内众多中学名校也纷纷开设中加、中英等出国班。这些班级的课程采用国外课程体系,大多封闭式管理,高中毕业后直接出国读大学。针对此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期望研究成果能够给相关的家庭和学校一定的教育参考,并帮助众多出国班学生更好适应留学生活。

二、研究假设和方法

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1)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

(2)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和出国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

笔者选取本校高中出国班学生113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3人,女生60人;高一、高二和高三分别为56人、38人和19人)。采用如下步骤作研究分析:

(1)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得到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2)使用MHT,通过按照年级、性别以及和普通班学生(155份MHT问卷)的分组对照,分析不同组别的心理学因素差异。

(3)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高中出国班学生进行心理测量,通过将MHT对ASLEC和EMBU分别作皮尔逊(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影响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

(4)将MHT总分作为因变量,以ASLEC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对心理健康总分有影响作用的生活事件因子。

(5)对上述测量分析结果归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三、出国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分析

1. 总体情况

对出国班学生113份MHT有效问卷进行分量表平均分和全量表平均分统计。被试在各分量表的平均分得分都在8分以下,最高为过敏倾向5.58分,最低为孤独倾向3.30分。总量表平均分为40.30,远小于65。说明施测的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孤独倾向得分最低说明学生一般没有孤独感。

按照MHT测验记分方法,出国班学生各种严重问题检出人数3人,占比2.56%。对MHT内容量表得分有一项≥8分的检出率及各内容量表上≥8的检出率进行统计,检出人数52人,占比46.02%。其中对人焦虑、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和身体症状存在问题学生较多,依次占比20.35%、19.47%、18.58%、16.81%和15.04%。

2. 性别差异比较

以MHT各内容量表得分为指标,对男女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男女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 P<0.01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男女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t检验结果显示除在恐怖倾向上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维度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3. 年级差异比较

以年级为自变量对出国班学生MHT各量表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见表2。

表2表明,心理健康总得分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各年级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出国班学生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不同年级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p<0.05 **p<0.01 *** p<0.001

4. 与普通高中生差异比较

对出国班学生组和普通高中生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出国班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p<0.05 ** p<0.01

由表3知,除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外,出国班学生在MHT各量表的得分都比普通高中组低,其中在学习焦虑方面的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

四、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1.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及预测

为进一步了解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各分量与出国班学生的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将ASLEC各因子得分和MHT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作皮尔逊(Pearson)积差相关,结果见表4。

表4 生活事件各因子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p<0.05 ** p<0.01

表4结果表明,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呈正相关;对人焦虑与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孤独倾向与人际关系、健康呈正相关;身体症状与学习压力呈正相关;恐怖倾向与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冲动倾向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其他呈正相关;过敏倾向、全量表得分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其他呈正相关。以上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为具体了解生活事件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权重,将MHT总分作为因变量,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对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总分有影响作用的因素,见表5。

表5 生活事件各因子对MHT总分的回归分析

R=.439 F=4.172 P=.001

结果的p值和F值表明回归显著,进入方程的变量按权重依次为:受惩罚、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健康和丧失因素。

综合表4和表5来看,受惩罚、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都会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和老师、同学的关系越融洽,心理也越健康;适当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受到惩罚则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2.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及预测

为了解出国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将EMBU各因子得分和MHT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作皮尔逊(Pearson)积差相关。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2)和父亲惩罚、严厉(F2)与多项心理健康状况因子呈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1)则导致负相关。说明家庭教育对出国班学生的影响并没有因为住校或将要出国等因素而降低。母亲的过度关注和父亲的严厉管教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父亲给予的适度关怀和理解则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归因与结论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测量来看,出国班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优良。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影响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几方面的因素:

1. 特殊的教育环境影响出国班学生的心理健康

MHT测验结果和对普通高中生组的t检验表明,出国班学生的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且优于普通高中生,这与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大关系。

出国班采用和国外高中阶段类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课程体系,更多注重能力的培养。从学习方式来看,更多的是任务型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种主动性的学习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减少学习焦虑。从评价方式看,融入了学业成绩、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多项评分指标,这些也都是申请国外大学的重要参考。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降低了单一的对考试的焦虑。

同时看到,对出国班学生来说,申请国外大学虽然比参加国内高考选择的余地更大,但每个人都期望有最佳的结果,所以,学习压力也不小。学生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紧张感,但其影响是正面的。

2. 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出国班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MHT分量表中,平均得分第一位的是对人焦虑,对ASLEC皮尔逊积差分析和MHT回归分析也预示人际关系对出国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对准备出国的学生的评价标准不仅是学业成绩,更多关注个人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导致的对人焦虑。同时,大量外教的加入及教师高考考核压力的消失,使师生关系呈现良好的状态,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3. 日趋成熟的自身因素促进出国班学生的心理健康

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显示,MHT总分随着出国班学生年级的增长而逐步下降,心理健康水平趋于良好,且差异性显著,高年级比低年级有显著改善。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成为影响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因,对待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再认识也都逐步成熟。而普通班学生随着高考的临近,高考压力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主因,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4. 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出国班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MHT和EMBU的皮尔逊积差分析来看,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出国班学生的家庭通常比较富裕,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管教不甚严厉;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虽高,但施加的学习压力不大,这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水平。但另一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会导致学生对出国后对新环境的担心,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总之,出国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学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丰富学生活动,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教师则需关注学生全程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标准从单一的学业成绩到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需更加科学,给予学生适当的关心和一定的自由空间,促进出国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议也适用于普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士富.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教育探索,2006(10).

[2]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报,2009(26).

[3]赵海燕.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7.5.

[4]李书晶.高中学生心理调适问题的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8.5.

[5]唐小丽.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苏州大学,2005.10.

(作者单位:1.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苏州,215011;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

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考试焦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绪现象,普遍存在于初中毕业生中,具有一定消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受益群体广、效率高、有效建立支持系统等优势,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减缓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团体心理辅导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高青梅(1965-),女,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

考试焦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绪现象,国内心理学学者一致认为,考试焦虑是个体对考试情境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反应,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体认知、评价、个性等影响而产生,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和逃避为主要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反应状态。适度的考试焦虑可以唤醒大脑皮层的兴奋,对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提取信息等都有积极作用。过度的考试焦虑容易引起紧张、恐惧、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造成学生认知活动障碍,学习效率下降,影响考试正常水平的发挥,甚至还会形成个性中的特质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学生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形成的内部原因

(1)个体的认知评价是考试焦虑形成的首要因素。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现象,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对于中考的认识和评价对考试焦虑的形成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自身应对中考的能力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过分看重中考结果等认知和评价都直接影响考试焦虑的形成和焦虑程度。

(2)个体的个性特征是考试焦虑形成的重要内部因素。个体焦虑与否与其个性特征有关。个性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是一种较为持久的潜在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较大影响。个性特征不同,对考试的反应也会不同,如有的过于敏感脆弱,焦虑程度高,难于缓解外来压力,就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3)知识准备、学习技巧、应试策略是考试焦虑形成的一个主要内部影响因素。学生知识储备丰厚,对考试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全面,对有关内容进行多方面变式训练,对考试充满信心,其相应的焦虑水平就会降低。

(4)中考生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以往考试经历等内在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考试焦虑的形成。而初中毕业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两极性强,这就更容易影响认知评价和动机强度,从而加剧考试焦虑。

2.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形成的外部原因

(1)学校教育与考试焦虑的形成密切相关。初中毕业生的考试焦虑是在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频繁考试,过分营造考试氛围,人为制造学习和考试的紧张气氛,同时,学校教育中教师教育理念、方法的不恰当以及毕业班教师面对中考的焦虑情绪,诱发和强化了学生的考试焦虑。

(2)家庭环境是导致考试焦虑的主要的、潜在的外部因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水平过高以及家庭教育失误,往往导致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厌恶情绪,加剧考试焦虑。

(3)宏观社会环境所涵盖的所有因素都是引起考试焦虑的无形诱因。如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生存和择业的激烈竞争等都会影响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考试焦虑的形成和程度。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帮助初中毕业生预防和缓解考试焦虑,很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各种方法和途径,团体心理辅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1.团体心理辅导的界定

心理辅导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辅导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被辅导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部分,它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以团体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体验为途径,从而引导团体成员通过平等交流沟通(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认识自我潜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解构自我认知体系(贝克为代表认知学派),进而改变行为的过程(华生、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学派)。团体心理辅导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把团体设计为一个微型社会,为团体成员提供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团体成员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行为,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探讨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感觉,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观察的反馈,使之可以由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在缓解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中的运用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其优势也可见一斑。

2.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缓解中的作用

(1)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缓解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受益群体广,效率高。团体心理辅导是由一位辅导者为数个為共同目标而来的求助者组成的团体进行心理辅导,相对于辅导者与求助者一对一地进行个体辅导而言,相同时间内,受益人数多,节省时间、精力,提高辅导效率。

(2)在团体中“和别人一样”的体验本身具有缓解焦虑的积极作用。毕业学年的初中生,由于繁重的课业、激烈的竞争以及处于这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特有的闭锁心理,使他们疏于与同学交流,往往会认为,考试焦虑是自己独有的体验。在团体交流中,每一位成员诉说自己面对考试的压力与苦恼,团体成员观察到其他成员和自己一样有着相同的烦恼,自己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这种情景中,相同的体验极具价值,它会促使团体成员逐渐改变自我评价,进而改变其观念,而观念改变的本身就具有缓解焦虑情绪的作用。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是极其宝贵的干预资源,其效果绝对不是任何一对一的辅导减压方法所能达到的。

(3)团体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形成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减缓考试焦虑。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的过程中,初中生们围绕一个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在团体成员面前自由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的集中体现。初中毕业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一个有共同目的的团体中,他们往往能够大胆表露自己。因此,在团体中常常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成员之间彼此尊重,通过讨论,成员们共享资源,分享观点,学会了客观,学会了宽容,也学会了以人为镜,而且形成了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众多支持下,考试焦虑会得到有效缓解。

(4)团体中的承诺,可以帮助初中毕业生体验责任感,消除焦虑情绪。参加团体要遵守团体的规则,并要在团体成员面前做出承诺,由于承诺是面对许多人做出的,所以遵守它的动机也会比遵守在一对一的情况下的承诺动机强。微妙的期望以及不要让团体成员失望的愿望等力量结合在一起,成为行为改变的强大动机。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团体成员们信守诺言,实现诺言的过程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被别人需要,在助人以及自助的过程中,走出自我,获得自信。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

1.团体辅导实施的步骤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缓解的团体心理辅导应遵循团体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操作原则、方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针对性、差异性、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

(1)安排辅导者。确定团体心理辅导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心理教师担任辅导者,还需要配备团体观察员(辅导者的助手)协助工作。

(2)确定团体成员。可通过海报等形式招募具有考试焦虑症状的初中毕业生自愿参加团体辅导,每个团体成员人数一般在8~14人左右,团体成员由不是同一班级的学生组成,以便于相互间的心理袒露和沟通。

(3)团体活动时间。团体心理辅导一般为单元式活动。鉴于初中毕业生应考时间较为紧张,考试焦虑缓解团体可分为四个单元,每单元90~120分钟,每周进行一个单元,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有“体验——反思——提升”的机会和空间。一个单元活动共需四周时间完成。

(4)团体辅导的场地和备用品。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灵活,需要事先布置好场地,并做好相关准备,如选择桌椅可以移动的教室,也可以选在户外场地,但需要事先考察好,确保团体成员安全;同时,某些团体活动需要如纸笔、拼图等备用品要在团体活动开始之前准备妥当,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2.制订科学、有效的团体辅导方案

第一次活动——我们相逢相知。使团体成员了解团体性质、辅导的内容形式;促进成员认识了解,培养小组氛围;订立团体契约。具体安排的活动有简介团体辅导目的、活动规则;“滚雪球”认识新朋友;寻找相似点;设计组名、组徽、组歌;订立团体契约,盖章(此次活动需准备A4纸若干张、A3纸一张、画笔一盒)。

第二次活动——考试你、我、他。让团体成员了解同学间关爱和支持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对考试存在的不合理的认识。安排热身活动、爱在指间、考试你我他等活动(本次活动准备纸、笔、相关表格等)。

第三次活动——我心悠悠然。帮助团体成员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学习放松方法,安排热身活动、“心”中的障碍、完整的话、放松训练等具体活动(活动备品包括纱巾、音响、轻松的背景音乐)。

第四次活动——笑迎考试,我会牵挂你。帮助成员建立信心、互相鼓励;结束团体辅导。具体活动安排为热身游戏;“激励留言卡”;兴趣分享、礼物派送、送祝福;共唱《真心英雄》(活动备品有彩色纸每人一张、彩笔、音响)。

3.实施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缓解团体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为进一步推广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缓解中的应用,需要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运作方式、辅导对象以及辅导者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运作方式应以课堂为主渠道。目前我国中学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课,考试焦虑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既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又有助于考试焦虑缓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应包括初中毕业生的教师、家长,以便改善学生考试焦虑形成的外部环境。团体辅导者应由受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理论与实践功底的专职心理教师来担任,他们是最适合的人选,能够高效率地减缓初中毕业生考试焦虑。

参考文献:

[1]俞关生.中学生考试焦虑浅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

[2]秦安蘭.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11).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道溶.中小学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研究与运用[J].教育探索,2006(2).

[5]刘勇.团体咨询治疗与团体训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07(4).〔责任编辑:闫长生〕2008年第8期

上一篇:企业优质发展成本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微企业困局企业融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