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故事梗概范文

2023-09-23

复活故事梗概范文第1篇

1 反思:我们把历史教“死”了

著名史学家李大钊在他的《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浩如烟海的“史书”, 并非历史, 而仅是研究历史的材料。“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这体现在历史教学中, 应当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的特点, 应当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然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历史教学恰恰严重缺失了这一重要特性。究其原因, 虽有教材本身编写的局限、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等客观因素,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某种程度上, 正是我们教师把原本“活生生”的历史教“死”了。

1.1 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 人的生命意识日益凸显。生命是什么?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 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 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给予学生尊严了吗?给予学生活力施展的空间了吗?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了吗?如果没有做到这点, 那就是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与活力。”[1]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我们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强调, “这个概念很重要, 一定要背”, “某某事件要注意, 考试常考到”, “哪些年份必须掌握, 一定要记清”, “分析背景=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外交+……”等等。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历史看成僵死的东西, 由此学生可能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可是失去了兴趣、激情和灵性, 造成了教学过程的单调、枯燥和乏味。

1.2 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传授着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 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缺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达到自我发展。对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也明确指出,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依赖理论和记忆, “表现出对抽象思维的偏爱”, 造成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 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 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因此,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刻不容缓。

1.3 缺失了师生间的对话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 历史教育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可是, 走进中学历史课堂, 教师“一言堂”、“划重点”等做法随处可见。在“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问你答”的做法中, 学生习惯被动学习, 为学而学、为考而学, 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 授课教师整堂课都用这样的口吻命令学生:“先给我思考一下”、“谁给我回答”、“给我讨论”、“给我……”, 让听课者感到格外的紧张、压抑。

“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 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 什么教学过程的优化, 什么有效的教学, 什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通都是一种侈谈。”[2]说到底, 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 与历史教师能否改善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 历史原本是生动的, 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把“活”的历史教“死”了!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让历史教学起“死”回“生”呢?

2 体验: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在人的生活世界中, 个体的体验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独特的个体性、丰富的情感性和深刻的感悟性, 这决定了体验更容易深入到个体生命的深处, 是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个体追求生活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

2.1 激活体验:“有生命的教学”, 唤醒生命潜能

“有生命的教学”是一种“活”的教学。所谓“有生命的教学”, 就是按照学生的天性所进行的教学。在人的天性中, 探究性、创造性是人的重要天性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要求特别强烈。

因此, “有生命的教学”, 首先要求历史教学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教学。在课堂上, 教师少一些“包办”, 多一点“放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 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 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其次, 强调师生之间,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我-你”关系。为此, 教师应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 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从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到“平等中的首席”,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学生才能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人格上的自主和尊严, 学生的潜能就能够充分发挥。

2.2 通过体验:“把课堂还给学生”, 展现生命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 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3]在新的学生观、教育价值观的引领下, 历史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强调体验与生活活动、创造活动的结合, 让课堂由“静”变“动”, 由“死”变“活”。方法例说:

2.2.1 课堂辩论

历史“课堂辩论”是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 在一定的准备基础上, 开展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 领悟学习内容, 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合作精神,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如上选修3中的《朝鲜战争》一节内容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前, 就是否出兵问题, 中央领导高层内部出现争论。就这一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方观点:必须出兵;反方观点:不能出兵。要求学生“神入”历史, 置身于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的背景中去思考。让学生在针锋相对的唇枪舌战中, 既看到出兵的冒险性因素, 又看到打赢仗的可能因素, 从中体会百废待兴的中国应对强大美国挑战时面临的艰难抉择, 以及中国维护和平的坚强决心, 深深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并进一步上升到理论的认识: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利益才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正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辩”呢?

2.2.2 游戏活动

历史游戏活动, 一直以来给我们的感觉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娱乐活动, 其实, 只要活动形式设计得好, 历史的游戏活动同样能够具有相当的深度, 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出历史的情感。

如上必修三《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节关于“巨人肩上的思索”一目时, 设计“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模拟擂台赛活动。让学生穿越时空, 让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开展对话。角色:学生1担任主持人, 擂主:亚里士多德 (学生2扮演) , 挑战者:伽利略 (学生3扮演) , 评论员若干 (学生扮演) 。主题:就“物体的运动”问题进行角逐。过程:第一环节, 主持人采访两人的学术研究成就;第二环节, 观点对对碰;第三环节, 方法对对碰;第四环节, 对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成功发表评论。

通过这种类似的游戏活动, 如新闻会客厅、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发布会、鉴宝等学生既熟悉又有兴趣的电视节目组织形式, 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享受学习的乐趣, 领略历史的内涵。

2.2.3 社会调查

新课改提出, 历史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历史教育, 比如“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等。通过实地考察, 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认识史料来源的丰富性, 实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如学习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这一节内容, 为加深学生对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了解, 学会对教材中关于申遗的原则和标准的理解, 培养学生实地调查的能力, 设计社会调查活动。教师提供申遗信息:“2 0 0 8年3月5日发布的台文广新[1,2,3,4]2 6号文件:《关于申报第二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布置全班同学替本县 (市、区)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名一处或多处当地的文化遗产, 考察是否符合申报市级非物质 (或物质) 文化遗产的资格, 若符合, 请预先拟订申报材料, 便于向台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请。这项活动具有真实性, 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采访广电局和旅游局相关人员、走进自然、走访社会, 直接体验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给人们的真实感受。

2.3 内化体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提升生命价值

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使学生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学会做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始终以人为中心, 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为己任。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宽容心胸、健康心态、高尚情操的最好篇章, 因此,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素材, 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走近历史, 享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学习, 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中感受爱人、关怀、体谅、容忍等美德;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 但更爱真理”的名言中, 领会敬重老师但不盲从, 敢于独立思考, 坚持真理的探索精神;从李四光“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的理想中感悟急国家之所急, 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让历史人物的优秀品德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历史人物走进学生心灵, 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

“学会学习”。采用体验的方式学习历史, 从中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如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研究历史的方法, 动手制作历史模型的方法, 采访历史见证人等社会调查的方法, 使学生获得探究史实的经历, 进一步发展了解和理解历史的能力。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态度与学习品质等方面的转变, 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让历史课堂服务于学生的人生, 这正是我们历史教育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 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 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 这才是文科教育。”[4]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我们历史教师只有努力践行, 在自己的历史课堂里向学生不断传送“生命的气息”, 让历史教学焕发蓬勃生机, 让历史教育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生命价值、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文科教育。

摘要:关注人, 关注人的生命发展, 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由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价值, 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缺失了师生间的对话, 因而, 把历史教“死”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 我们如何走出这一困境?体验: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体验,历史教学,生命活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R].上海三联书店, 1999.

复活故事梗概范文第2篇

为什么这样辉煌?

“六一”的花朵

为什么这样芬芳?

“六一”的红领巾

为什么这样鲜艳?

“六一”的孩子们

为什么这样欢畅…… 你知道,他知道,

大家全知道。

全世界少年们的节日

已经来到,

全世界最天真的节日

就在今朝。

“六一”的歌声

为什么这样动听?

“六一”的舞蹈

为什么这样多情?

“六一”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引人?

“六一”的集会

为什么这样欢腾…… 你清楚,他清楚,

大家都清楚。

歌舞、故事、集会

表达儿童的幸福,

今天的小苗,

必将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是出巢的小鹰,

明天将飞得很高很高。

我们是含苞的小花,

明天将姹紫嫣红,分外妖娆。我们就是我们,

红领巾在胸前燃烧。

请看明天

我们将举起山,挑起河,

捧起现代化的祖国,

飞向金色的目标…… 六一

可爱啊

这些孩子们

无论漂亮与否

可爱啊

那个

穷孩子的妈妈

肯定有最多最多的故事

那个

穷孩子的妈妈

肯定有最多最多的期望

带着所有这些可爱

无论你穿着如何破旧的衣服

在伙伴们中间

你依然感觉无所或缺

爱妈妈

爱上她的故事

爱妈妈吧

看她

她看你衣衫破旧的过六一

委屈的想哭

你衣衫破旧的过六一

开心的笑

爱妈妈吧

因为妈妈可爱

如你

庆六一诗歌--献给快乐的孩子们清晨,我们放飞一群白鸽

我们放飞一群白鸽

在六·一儿童节的清晨

初升朝阳的晨晖

照彻

无数透明的心空

展翅高飞的白鸽

带走了

我们所有的

祝福 理想 希望与憧憬!

鸽哨

响在五星红旗

冉冉升起的校园上空

我们向着庄严的国旗

顶礼

优秀中华儿女的鲜血和生命

染红了国旗

也赢得了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应有的主权与尊重

祖国高于一切的信念

深深

植入了我们心中

胸前的红领巾的火红中

民族魂

获得了新生

一串鸣唱的白云

在万里晴空中

巡行

我们象小树 幼苗 花朵

成长在

祖国的温暖的怀抱中

明亮的教室里

我们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热闹的操场上

我们放飞着童年的心情

奇异的网络中

我们苦练着高科技的本领

童真的幻想中

我们

一次次登上了金星 水星

六·一

我们的节日

鲜花 彩旗 美丽的气球

欢笑着

我们幸福的心情

可我们更愿把

我们花朵一样的笑脸

编成

一个巨大的花环

由全世界儿童

共同举起

我们一起

告别贫困

告别战争

告别歧视

告别一切罪恶的狰狞

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

创造出一个地球村的高度文明

我们放飞一群白鸽

在六·一儿童节的清晨

让白鸽

带着我们稚气的宣言

飞向世界各地

复活故事梗概范文第3篇

——“庆元旦”励志诗歌朗诵会

三年级2班

飞进新年的大门 (集体诵读) 大地,又迎来一个新春, 小树,又增加一个年轮, 地球,绕太阳转了一圈, 新的的一年,向我们敞开大门。 请问小树,

根是不是扎得更深? 当春风吹拂大地的时候, 能不能给枝叶更多的养分? 小树说,我的根须, 已经在大地扎深;

我将向树干、树枝和树叶, 输送更多、更好的养分。 请问大地, 怎样迎接新春?

报春花会不会开得更鲜? 小蜜蜂会不会更加辛勤? 大地说,我将献出, 缤纷的花朵,丰收的歌声。 相信吧,报春花会更鲜艳, 小蜜蜂会把香甜的蜜献给人们。 哦,还要问你们,

可爱的红领巾,

当你跨进新年的门坎儿, 想怎样大步前进? 过去的一年, 曾经那样激动人心; 老师在我的成绩册里, 写上新的“优”和满分。 在新的一年里,

我要创造性地学习本领。 像战士攻下一个个碉堡, 我要向文化山胜利进军。 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做精神文明的学生。 让祖国高兴地称赞她的孩子; 红领巾像矫健的小雄鹰, 飞进新年的大门

努力

(星光小组) 努力,努力, 努力向前进, 努力向上进, 先把脚步儿站稳, 再把方向儿认定。 一步,一步的走, 一步,一步的近。 千万不要回过头来, 别人的闲话也不要听。

战胜困难全靠要自信。 努力,努力, 创造个好命运, 自己的力量要尽。

只要你是努力的 (奋斗小组) 只要你是努力的,你就是美丽的; 只要你是真诚的,你就是快乐的; 只要你是向上的,你的天空就是高远的; 只要你是坚强的,你的成功就是不遥远的; 只要你是向上的,你的天空就是高远的; 只要你在路上,你的人生风景就会鸟语花香。

我想我能行

(梦想小组 流星小组 ) 在人生的风雨中 ,

总有坎坷在你的左右 ,

总有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

总有人要和你作对,

总有些不如意的事情突现在你的面前, 如果你认为你败了,那你就一败涂地; 如果你认为你不敢,那你就会退缩畏惧; 如果你认为你输了,你就输了; 只要你的心里有了坚强 ,

只要你有勇气去面对 ,

只要你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胜利者终究是认为自己能行的人。 大树下长不出大树 雏鹰小组 一棵大树请鸟儿

用嘴包装种子为糖粒带向四方, 会飞的种子飞到各地落下生根发芽。 飞不走的种子,扔在大树周围的泥土中, 长出小树苗。

大树从泥土里把根拿出来, 把小树苗踢走, 对小树苗说:

“在大树下成不了才!” 有的小树苗来到其他地方, 就长成了大树。

在大树下乘凉、赖着不走的小树苗, 就永远只能够做小草。

长歌行

(活力小组)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的梦

(智慧小组)

有许许多多多的问号, 拼成了我的梦。 为了这个梦, 我拼命探索。 因为我只知道, 我的未来将不再是梦。 我将用这些问号, 去编织我的梦。 用五彩缤纷的颜色, 画出我的梦。 为了这个梦, 我积极进取。 你的梦想是什么? 一定也很美,

复活故事梗概范文第4篇

读完了《复活》这一本书,作者在书中揭露了当时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在严肃的法庭上,一群执法者各有各的心思,随随便便地将一个受害少女玛丝洛娃判刑。在主人公上诉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到下都没有好人:国务大臣是个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柜密官是镇压波兰人起义的刽子手,掌管犯人的将军极端残忍,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而狱吏也以折磨犯人为能事。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一个怎样的统治阶级?

小说在激烈地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丰满而复杂的人物形象——涅赫留朵夫公爵和妓女玛丝洛娃。涅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人物思想的发展,来刻画人物的。在整个小说中,他的贵族阶级旧性不断死灰复燃。因此他每走一步都要经过痛苦的斗争。这一切都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丰满和真实可信。不过,最终他的心灵复苏是给人以强烈震撼的。

复活读后感300字

(二)

故事是这样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期间是一个纯洁热诚、有美好追求的青年,在姑妈家度假时,与美丽善良的少女玛丝洛娃恋爱。等他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以后,却过起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在夜里诱奸了玛丝洛娃,第二天给她一张100卢布的钞票。

致使玛丝洛娃堕落,成为妓女,并被诬告犯杀人罪。()直到后来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良心发现,为玛丝洛娃奔走申冤,上诉失败后他陪她去西伯利亚流放。

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她重新爱上了他。

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拒绝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婚。

复活读后感300字

(三)

我读完了俄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这使我受益非浅他里面主要说的是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完后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复活读后感300字

(四)

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斯洛娃、涅赫柳多夫。

在托尔斯泰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限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一度正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却消失了。

复活故事梗概范文第5篇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时,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读后感《复活读后感3000字》。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复活故事梗概范文第6篇

军训是大学的第一堂课,在这堂课上有严明的纪律、有紧张、有欢笑......火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和我们的身躯,这几天对我来说就像是几个世纪一样的难熬,好想为自己找一个逃避的理由。教官教诲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一切任务,争取一切荣誉。” 我的思想开始转变,考入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人生中有好多的关口要过,有好多的责任等我们去抗,又有好多的义务等我们去尽。大学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那种“船到码头车到站,兵器入库马放南山”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建康的。

军训不仅仅是对我们的身体的考验,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意志的磨练,同时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团队精神,人是在不断的磨练中长大的。军人钢铁般的意志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正如一首军歌歌词描写的一样:“还铁还硬比钢还强”。在军训中我了解了。不少军中生活,体会到了军人的艰辛,感受到了军人的豪迈气概,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教官说:“当兵后悔二年,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 。军人的奉献精神和大公无私深深的打动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新生班主任给我们讲解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项,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准备,辅导员教师像大哥哥一样照看着我们。在这里有酸楚的泪水,有苦咸的汗水,有飘扬的歌声,有欢乐的笑声,这些就像不灭的音符跳动不已,我们是充实的,我们是快乐的,苦与累已化作美与甜,军训我们不后悔。

作文军训体会500字以上

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从七点一直训练到十一点;烈日当空,热量逼人,挺胸收腹,我们在站军姿。汗流下来了,在身上流淌,痒痒的,但不能擦;喉咙干了,火在心中燃烧,很难受,但不能喝水;脚麻了,血在脚下集中,脑缺氧,但不能休息。一二一,向右看,踢正步,脚肿了。很多人都叫苦,但是人生何时没有苦,苦并不可怕,关键是坚持,坚持才能去克服。

军训有乐。休息时,雄壮军歌为疲倦的身体增添了力量;幽默小品为枯燥军训增添力量。有人说,辛苦后的收获是加倍的快乐,现在我有了更深的体会。还有就是叠被子,叠、压、折、修,一块见棱见角的被子出现在我眼前。在我惊叹原来被子可以这样叠时,我也感叹它可以锻炼一个人,使人坚毅,使人有耐心,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上一篇:非公党建制度范文下一篇:发货处罚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