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活》里的人物设置

2022-09-11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出生于俄罗斯图拉省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一个贵族伯爵家庭里, 是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于十九世纪末年完成的《复活》, 是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它反映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思想、立场, 表现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的思想和情绪, 不仅是道德自我完善的典范, 还是一部表现尖锐阶级对立的杰作, 其作品中作家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空前尖锐的批判, 并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 来滋育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小说写于1889年至1899年, 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转变后的世界观及其矛盾。情节是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妈家的养女, 之后把她抛弃。养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 为生活所迫就当了妓女, 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 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那个女人, 身受良心的谴责, 决定赎罪。后来贵族决定为她奔走伸冤, 上诉失败后即陪她去西伯利亚流放。他的行为感动了她, 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 她终于拒绝和他结婚, 而同一个革命者结合。这样, 男女主人公都达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作者通过这些情节, 反映了沙皇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刻画了各个阶级的人物。

1 聂赫留朵夫的形象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活动的结果, 他感兴趣的是过程本身, 从而善于表现人物心灵历程的发展、变化、逆反、转折的复杂过程。而作者用这种方法来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则能很好地深入人物内部的、精神的世界, 展现其内心生活的历史、性格的发展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在《复活》中, 聂赫留朵夫思想的转变, 内心不同力量、欲求之间的矛盾冲突, 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激变, 正是通过这种“心灵辩证法”来展现的。聂赫留朵夫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探索过程, 表现了作者本人对社会的批判、内心的矛盾以及“道德的自我完善”来解决社会矛盾的愿望。“要知道, 你已经尝试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 打算变得好一点, 可是什么结果也没有;诱惑者的声音在他的灵魂里说, ‘那么何必再试一次呢?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这样, 大家都是这样的, 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嘛, ’这个声音说”“不管要我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我也要冲破这种束缚我的虚伪。我要承认一切, 对一切人说老实话, 做老实事。”“我要对她, 对卡秋莎说, 我是坏蛋, 对她有罪, 我要做我所能做的一切事情来减轻她的厄运。对, 我要去见她, 请求她宽恕我。对, 我要像小孩子那样讨饶。”“主啊, 帮助我, 教导我, 到我的心里住下, 清除我心中的一切污垢吧!”聂赫留朵夫身上兽性与人性的较量、利与弊的取舍正是作者通过合理的、合乎逻辑的心理活动轨迹, 在始终规定了情节线索的走向与人物的命运之下, 清晰而完整的展现出来的, 反映了他的心灵运动轨迹变化规律, 形象显得丰满动人, 显示了作者那高超的心理剖析艺术, 让灵与肉的冲突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

2 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

《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 曾是天真无邪的少女, 善良、美丽、纯洁, 对真挚爱情充满了渴望, 对美好未来满怀憧憬, 但却被命运所捉弄, 遭到了聂赫留朵夫的遗弃, 并留下了使她命运得以逆转的私生子, 但却不被社会所接受, 只能在痛苦中煎熬, 并为生计所迫, 不得不沦落为妓女, 成为被侮辱、被压迫、被损害的对象。七年后, 无罪的她被押在被告席上受审并被错判, 而造成她堕落的元凶聂赫留朵夫公爵却高高地坐在陪审员的席位上。所有那些貌似公平正义的官吏们却各自心怀鬼胎, 考虑着自己的私事与私利, 使得本该无罪释放的玛丝洛娃被判苦役、流放。正是这个人物的设置, 从侧面体现托尔斯泰的人文关怀, 表达了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托尔斯泰在《复活》里, 还通过细节描写, 包括对人物的外貌和生活环境的描绘, 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与腐朽, 显示出贵族阶级没落的命运。同时, 也突出地反映了俄国千百万农民想推翻专制政府和官办教会的统治、消灭地主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3 统治阶级人物形象

小说里, 统治阶级的人物大多是“肥胖的”“丰满的”“大腹便便的”“牛一样壮的身躯”“纤细的双脚”。而聂赫留朵夫也是“肌肉发达、脂肪丰满”, 过着“凡是他的化妆品, 包括内衣、服装、皮鞋、领带、别针、袖口, 一概是最高级、最昂贵的货色, 雅致, 朴素, 耐用, 贵重”的奢侈、寄生生活。作品还利用细节描写适时地对统治阶级及其某人物进行讽刺, 在描写这些人物的外貌、内心、言行时, 经常带着讽刺的笔调, 用反话正说的方式暴露他们的丑恶。如, 一个民事庭里审理的一个案子, “一个著名的律师怎样神通广大, 居然把那个案子惊人地扭转过来, 逼得诉讼的一方, 一个老太太, 尽管十分有理, 却不得不白白地拿出一大笔钱来付给对方”, “真是一个天才的律师啊!”这里托尔斯泰就用了自然、朴实、内涵丰富的语言, 辛辣讽刺了法庭反人民的本质;“他获得过形形色色的勋章, 可是一概不戴, 单单在上衣的纽扣眼上挂着一个白色的十字章。他在高加索工作过, 那个他特别引以为荣的十字章就是在那儿得到的, 因为那时侯他统帅着剪短头发和穿着军服的俄罗斯人民, 使用枪支和刺刀, 屠杀过一千多名保卫自己的自由、家乡、亲属的人。后来他在波兰工作, 在那儿又驱使俄罗斯农民犯下许多各式各样的罪行, 为此他又领到勋章和军服上的新装饰品。”老将军用一千多人的性命换来了那枚使他特别引以为荣的十字章, 而作者在讲述这些被屠杀的人时, 用了“为了保卫自己的自由、家乡、亲属”来形容他们, 就把老将军的残忍、冷血、无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摘要:《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力作, 是其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在俄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批判力。小说中作者塑造的聂赫留朵夫, 是一位灵魂忏悔的贵族形象;而玛斯洛娃却是一个社会的底层妇女形象;此外还有谢基尼娜、西蒙松等一些代表俄国黑暗教会、贫苦农民的形象。大学时就觉得“此书只应天上有, 人间哪得几回见”, 真是精彩至极、余味无穷!而如今, 重温这部作品后又多了一些感慨与发现。

关键词:托尔斯泰,形象,人物设置,心灵辩证法

参考文献

[1] 雷成德, 金留春, 胡日佳.托尔斯泰作品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2] 朱维之, 赵澧, 崔宝衡.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3] 管珑.“心灵的辩证法”:评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A].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下一篇: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