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2023-03-19

第一篇: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中国的面子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摘要:中国是个崇尚面子的国度,爱面子是中国人的通病,某种程度上讲,爱面子是自尊的表现,但是“面子”扩大化的事迹很多,比如攀比之风愈演愈烈、“死要面子活受罪”成了民族传统,为了面子违背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则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家庭中还表现为家长权威高于幼儿。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对面子文化对幼儿的影响进行阐述,并针对幼儿自身的一些特点,幼儿爱面子的表现以及如何正确面对贫困地区的幼儿,如何维护他们的尊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攀比

家长权威 幼儿 贫困

一、相互攀比

中国爱面子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喜欢相互攀比,比家庭的经济实力,比家庭的夫妻关系邻里关系,比子女是不是很出息等。幼儿生活在攀比气息很浓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其影响,在幼儿的某些表现中也能看出攀比在家庭中的程度。 1.比家庭的经济实力

很多夫妻,尤其是女性,很容易在家里向老公抱怨家里的房子小,谁家的房子大,谁家里又买了多么大的房子;说谁家里有新车,自己骑着单车上班很寒碜,如此云云。

试想,幼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也会沾染上攀比的风习,也会太过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

如此,父母要注意自己在家里的言行,首先要先从观念上更正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对幸福的理解和解读,才能对幼儿有积极有利的影响。例如和别的家庭比图书的阅读量;比家庭聚会的频次,比家庭和谐的氛围;比带孩子参观游玩的地方,比孩子眼界的开阔等等能够真正对幼儿有好处的方面。

另外,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让幼儿吃好穿好,担心孩子穿戴寒碜会被同龄人看不起,孩子会丢面子。实际上,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父母老师和同伴之间,都不乏以貌取人的人,父母的这种担忧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且孩子不易认识到家里的艰苦,不懂得体谅父母。要引导幼儿认识到真正的脸面是什么,是自己能够干净整洁,不论穿戴什么,只要干净整洁、精神大方就能显示出自己的优越,而不一定非要穿戴名牌才能彰显自己的高贵。 2.攀比子女

①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同其他孩子的优点比,或兄弟姐妹之间横向比较。

这种比较容易使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严重者会产生反抗心理,甚至会对比自己优秀的孩子产生敌意。

父母应学会比较孩子的昨天和今天,对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孩子习惯于进步。 ②只注重孩子的成绩,比谁家的孩子“更有出息”。

父母这种比较,只会让孩子形成只有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观念,将学习成绩好视为成功的第一要义,忽视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

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从观念上改变“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学生”的想法,用正确的标准评判孩子。

③择取院校时

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却又是在比自己的经济实力,比孩子的学习实力,似乎选择一个好的院校自己就有多大的能耐,自己有多大的面子。

实际上在父母千方百计为孩子择取一个好的院校时,孩子会看在心里,如果父母选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孩子会学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处世之道;再者,如果通过某种渠道进入了贵族幼儿园,幼儿的各种方面都与其它幼儿存在差距,如果不给予正确适时的引导,幼儿心里会形成自卑,不利于他的长远发展。

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着手改变自己,父母要认识到什么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才是最有利的,那就是生活在能使自己快乐成长,没有压力,没有以貌取人,能够释放自己性情的地方。所以要选择真正适合孩子成长的托幼园所,为他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幼儿之间也会攀比

幼儿之间的攀比,折射的是成人世界的处世观,反映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

①比一比谁的玩具多,谁的玩具高档。

②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即使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也要。

幼儿的这种观点一方面是来自于成人世界的攀比,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儿童广告的影响。一些广告用幼儿做广告,并大放厥词“我有,你有吗?”⑴这样的媒体语言环境不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③比一比谁的父母更爱自己,比比老师更喜欢谁。 这反映了幼儿本身对爱的强烈需求,需要得到满足。

二、死不认账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是对中国很多家庭、单位、企业的真实写照。表现在中国的家庭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老子说了算,即使错了也要遵循我的意见。

幼儿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的意见。 2.打骂训斥孩子后发现错了,放不下脸面道歉。

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里用幼儿的口吻写道:别认为向我道歉是很没有尊严的事,一个诚实的道歉会让我和你更接近,更尊重你,感觉更温暖。⑵而中国家长很多难以做到这一点,如果真的拉不下脸来,可以用行动来表达。不要认为小孩子小,什么都不会计较,也不要有“自己的孩子说说还不行了”的观念,要明白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尊,也有自我评判的标准。 3.空头许诺

很多家长应允了带孩子出去玩,结果不能成行,在孩子评理的时候到处找托词,不给孩子解释,甚至对孩子不耐烦,这样容易使孩子形成不守信用的坏习惯或者形成一种爸爸(妈妈)不爱我的心理,因为他不明白你的工作会随时出现变动,这时候父母要给孩子道歉,并保证抽出另一个时间给予补偿,但绝不能再食言,要确定时间,或者干脆请假带孩子出去玩,满足孩子小小的心愿。千万不要以孩子小为托词而乱开空头支票,要知道孩子正是形成价值观的时期,要以身作则,助其成长。

三、家长权威

很多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自然而然的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家长权威,甚至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或让孩子完成自己未达成的心愿,却不太关注孩子的想法。有时家长权威仅是一些家长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尊严的,维持所谓的颜面的策略。 1.不允许孩子申辩,只让孩子听取你的训斥。

孩子会形成不尊重他人说话的习惯,甚至会慢慢的变得不知道怎么跟他人交流解释;在家庭里会渐渐的出现逆反行为。

家长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等一等,在想要发火的时候先让自己静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行为的原因,允许孩子先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2.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对。

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行为和心理,可能会对孩子形成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孩子也会去追求完美主义,眼里容不得一点沙;第二,当孩子发现父母并非永远正确的时候,对他将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⑶会变得不再相信父母,甚至不再相信任何人。 3.不承认孩子的能力,不对孩子吐露心声。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关切的话语总是:你还小,你不懂;别烦我,一边呆着去。没有认识到孩子也是属于家庭的一份子,他们也有能力帮你解除烦恼。有些事情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的。

美国父母与孩子沟通的21条原则中提出,可以跟孩子说说你心中的烦恼,这样他们就会明白,遇到麻烦的不只他们。⑷所以,对孩子吐露心声,并不能说明你无能,反而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很重要,也会认识到世事无常,我们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我们还可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他人的帮助。

四、面子与原则问题

父母在工作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他人的面子而做违心的或者违背原则的事。如果幼儿知道的话,会对幼儿的价值观是一个冲击。要在保证向幼儿传输正确价值观的取向上,正确处理原则与面子问题。 1.父母在工作上为了给领导或下属留面子而选择“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甚至会阴奉阳违,成人世界的处事原则不能给予纯真的儿童,或者说,如果想要改变中国太崇尚面子的陋习,应该从孩子做起。

要指导幼儿敢于讲真话,大胆的当面说出不同意见,敢于挑战权威。 鼓励幼儿能够待人真诚,不做两面派人物。 2.有的父母有些过于维权

在公交车上或者某些公共场合,因为别人的不经意冲撞而破口大骂,美其名曰是为了维权,不能丢了面子,全然不顾及自己的形象,以及可能会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有的家长甚至会对幼儿说出“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这样的话。

父母不想让自己和孩子吃亏,觉得这样是在维权,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觉得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正确的维权的方式,如协商、理论、用幽默化解矛盾等等非暴力的方式。 3.对孩子的言行从是否有损脸面上来衡量对错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言行,有利于脸面维持或提升的,多会得到长辈的赞扬和褒奖,有损于家族脸面的,会得到父母长辈的斥责甚至打骂。

这种对待对错的方式很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很多孩子都有自我辨别行为对错的能力,如果他自己能够分辨出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他就只会报喜不报忧,自己觉得丢脸的事决然不会说,很小的事他可能会把他当成很大的事来看待,无法排解,长此以往会形成心理阴影,不利于他的成长。

这就要求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适时地给予指导,不能对孩子的过错行为过于关注。

五、幼儿也有自己的面子,即自尊心

爱面子是一种健康而正常的心态,它意味着孩子有自尊和自我意识。⑸而成人往往不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以取笑孩子为乐。 1.在别人面前指出孩子的错误。

成人世界里的“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在幼儿这里似乎形成了一个倒转,甚至有些家长吝啬于表扬,只指出孩子的错误。这种做法一方面强化了孩子的错误行为,另一方面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容不得孩子犯错误,孩子一犯错就紧张异常,对孩子苦口婆心的教导

家长要认识到犯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要允许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⑹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里提到“别让我觉得犯了错就是犯了罪,它会削弱我对人生的希望。”⑺这是孩子们的心声。 3.皮革马利翁效应

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如果家长给予孩子的都是正面积极的评价,如夸奖孩子聪明善良懂礼貌,孩子就会向良性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总是批评孩子,奉行“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子原则,孩子可能会有两种结果:出于面子,我要反抗,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就会过一种家长一直在强化的消极的人生;第二种,脸皮厚,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我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⑻

所以,家长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强化,正面鼓励孩子成长。 4.常骂孩子笨,什么也不会,孩子会很伤自尊。

实际上,孩子什么都不会是父母包办代替的结果,怪不得孩子,只要父母能够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做,自己去体验会有很好的效果的,孩子会增加自信。

六、贫困地区的儿童也需要面子,请给他们保留自尊

当儿童接受捐款捐物的照片公布于众的时候,当人们大张旗鼓的将贫困地区生活的真实写照血泪书写时,当人们用怜悯甚至悲戚的眼神看待贫困地区的幼儿的时候,有没有人会想过,贫困地区的幼儿“被悲伤”化了,谁规定贫困地区的人们必须是苦行僧的状态,难道贫困就没有幸福了吗?

面对媒体和好心人的“救助”,幼儿需要的是尊严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请给他们一片洁净的天空,不要再大肆地干扰他们的生活。

“面子文化”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何正确面对面子文化,实际上也就是面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幼儿从小就要面子,是自尊的一种表现,如何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引导其不将自尊发展为“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成了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也需要家长能够按照本文所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至少要做到在孩子面前能够将“死要面子”变成自尊化,遵守原则化;将物质攀比精神化;去掉一些家长权威,放权给幼儿,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会说会想会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能够真正在“自尊自爱自强”的感召下成长。

参考文献:

⑴儿童广告中的负面影响及规避策略 ⑵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 ⑶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 ⑷美国父母与孩子沟通的21条原则 ⑸被比较、被取笑,孩子还很生气 ⑹美国父母与孩子沟通的21条原则 ⑺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 ⑻被比较,被取笑,孩子会很生气

第二篇: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人请社会和面子社会

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社会

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 郑派虹

[摘

要]社会心理学传入中国以来,很大程度上仍因循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路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迈向一个本土化的进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同时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的“人情”和“面子”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简单探讨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现象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人格

人际关系

人情

面子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无一不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的道德伦理各方面的内容。人们会以伦理道德要求来审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评判他人的行为。所以,要懂得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不得不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从很早就开始围绕人性,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和基于这些思想产生的其它思想,可窥得中国人的人格。这种人格,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这个群体独有的社会心理,影响着人际关系。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人情社会和面子社会。

一.中国人的人格标签

中国人的人格标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是中国人在其他群体

①心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概括而笼统的分类。包括在民族,种族,性别等各个方面给他人留下的我们行为的特定范式的印象。在这里讲的刻板印象,是专指体现在民族差别中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在传统文化塑造下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更是复杂多样。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几乎从婴孩时期起,每个中国人都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过程。

冯天瑜先生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而社会心理就是作为未经理论加工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存在于心态文化之中的。②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推崇的各种理念也随着统治的需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人的传统人格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当首推仁爱。这种仁爱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一种自觉和人道主义精神。

正是由于中国人有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所以倾向于把修身之道放在首位,因此形成了“贵和尚中”的宇宙观与社会观。③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回避冲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和谐。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过 ①②《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31 《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赵辉,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P02 ③《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19 犹不及”的主张,中国人崇尚的这种中庸之道,有利于加强自身修养的品质,也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格特征。

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谦恕。④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在中国人看来,同样有利于推己及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同时,中国人还有一种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中国人做事时会慎思笃行,勤奋且对人负责。

以上中国人的性格标签只是涵盖了较少的但却较能体现中国人特色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仁爱,崇尚中和,谦恕,还是一种务实的精神,都能看出中国人重视“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了在交往之中表现出来的忍让与和气,也包括了极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也就是说,中国根的大多数智慧都用在了人身上。从先秦时期以来,中国的思想家们就集中精力的讨论各种和人有关的问题。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可以把上述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归结为“人情”和“面子”两个因素。我们有时甚至会忽略一些内在的因素或个人的表现,而十分关注“身外之物”。关注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和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极小心翼翼处理着各种人际关系。人们靠着各种关系网络,依靠“人情”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又或者,我们会碍于“面子”而帮助其他人。我以为,这种“人情”不单是中国或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才会有,但是这样一种文化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会跳出个人为人处事的框框,成为国家对外展现形象时考虑的因素。

二.“人情”“面子”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面子,命运,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他认为,面子是一种非常精的规范,中国人的社交往来,都是以面子为核心的,“面子”深深地摄入中国人的生活。“其永不变性超乎罗马天主教教条,其权威超乎美国宪法”。⑤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人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基本上都得循着人情走,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得顾虑面子的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建立的直接的心里联系。⑥通过探讨这种社会关系,我们能对人的行为做出更好的解释。有关人际关系的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为复杂。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情”是核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则是基本模式的制度化,提供一定的行为规范;“人缘”是人们在观念中对这一行为模式的总体设定。即“人情”“人伦”“人缘”是一种“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的规范系统。⑦

进一步讲,我认为,若提到中国的人情社会,又有一点是不得不提的,这就是在中国人心目中“份”的观念,⑧这里的“份”,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角色。中国人通过“份”的划分,来体现一种亲属关系,而也只有处于“份内”,扮演局内人的角色,才能更多的享有你所需的资源。所以,一些精明的中国人,处事时 ④⑤《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1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年版,P176 ⑥《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81 ⑦《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沙莲香等著,1998年版,P280-281 ⑧《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78 会分外注意,可以通过套近乎来取得份内人资格的手段他们会不吝使用。当然,我们并没有任何贬损的意思。因为这种通过人情和相似性来获得资源的做法,在中国被广泛的实践着。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老乡会”,未必不是这种性质。

的确如此,在中国社会,通过人情,你才能更轻易地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得到所谓的“熟人”的帮助。而且,人们是这样的习以为常,丝毫不认为通过“裙带”关系获得资源有什么难堪的。相反,有“人情”可以成为很多人炫耀的资本。人情会为我们构建起一张“大网络”,我们可以通过这张“网”来交换资源。之所以说人情是一张交换网络,是因为在中国,我们的人情绝对不是通过单方面的行为或是一朝一夕的交往建立起来的。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反复和持续的联系中,人情的“网”才有可能牢固。于是我们便很大程度上通过诸如血缘、家世等先天所得和诸如权利、地位等后天优势维系着人际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使得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必须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在必须时获取资源。

如此说来,“人情”就像先前所讲的有利于保持人际关系,维系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国人讲做人时又会发现很多难处。我们是如此的重视人情,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拒绝别人的一些要求,(甚至是不合理或自己不情愿做的要求)这与先前提到的中国人务实的理念相违背。因为我们知道,在人情往来中,我们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对方好感,或是专门“利他”。我们多多少少都带着自己主观的期待,期待有一天这种付出能有“回报”。于是我问总是尽量“求同”而“不存异”,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下的心理。我们惯于承担起另一方提出的超过自己能力或意愿范围的请求或任务,有时不得不循人情轻原则。但如此一来,我们也徘徊在有限能力与精力和承诺的履行之间的矛盾,结果往往是使个人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将人际关系视作重大的包袱,这样极易导致心理的失衡。

总归来说,我们处在这种人情社会中,想要逃避也非易事。更何况,社会中无论如何也少不了人的交往,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对待这种人际交往。在扮演每种社会角色时我们总是有得有失。知道人际交往的两面性,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合理的人情运作,不要过分的计较所谓的得失,这大概是我们在人情社会中所能做的。

面子和人情在中国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部分。前面已经提到过,人们依靠“人情”形成的关系网络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反过来,我们会碍于“面子”而为他人提供帮助。

面子一词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涉及的面很广。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鲁迅先生曾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纲领”。⑨它是无形的,但在调节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时却又显得那么神奇和精密,以至于我们很难忽略它的影响。中国人爱面子,讲面子,这俨然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虽然在我们心里,这是如此的正常,以至于我们都没意识到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面子问题。但是也只有生活与这样的一个圈子,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面子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放下很多东西,却很难放下面子。

但当我们讲起面子时,又很难说清它的含义。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交往中,如果有人认为你做的某种行为,使你可以借此自称拥有某种正面的社会价值的话,这种价值就是“面子”。⑩说起面子,有点类似社会心理学中的“印 ⑨⑩《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90 《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00 象管理”的理念。我们企图通过印象整饰的手段,在社会交往行为中操控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起人情,我认为面子的目的性更多是内部的,即我们感觉“有面子”时会获得一种内心的满足感;而人情交往的目的更多是外部的,通过人情,我们获取的是外部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面子和人情之于我们是同等重要的。

对于不同的人,面子有不同的含义,面子是相对的。首先,评判什么是“有面子”的,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身份相关。也许对于一个市井小民来讲,丝毫不会觉得穿着睡衣在路上晃悠有损面子,但是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讲,他必须保持自己的形象,只有穿得光鲜才会衬得起自己,才会感觉有面子。其次,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面子更多的是个人心里的感觉,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对于何为面子,也是有自己的一番判断。这种相对性也体现在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之间。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地位的人在另一个群体中也许比不会很受关注,而他的面子问题,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在中国,一般而言,处于社会越顶层的人,一般会觉得自己有面子。于是很多人就削尖了脑袋往社会上层挤。在不同时期,社会地位也是相对的。也许在专制集权时期,那种“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使得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数十年如一载寒窗苦读的原因。在今天过于物化的社会,有权有势似乎才是“王道”,于是“官本位”“商本位”的观念盛行。但是面子终究不是依附于低位或其它东西,而是依附于个人,这种个人心理的感受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同人情的问题一样,一旦过分注重面子,也会带来不小的问题。当面子文化发展到极端,就会催生适得其反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国就表现为“厚黑学”。在20世纪30年代,李宗吾推出《厚黑学》一书,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脸面文化的另一面。11认为所谓的英雄豪杰不过是厚黑文化的践行者,他们不过是“面厚心黑”而已。也许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但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先前讲过,脸面问题有时甚至会跳出个人范围,成为国家对外展现形象时考虑的因素。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有时候,中国总是过分注意在别国心目中的形象。我们的国家,就像放大了的中国社会中的个人。会由于“脸面”问题在一些国际事务中摇摆,也会由于“人情”尽量多给一些国家好处。虽然所有的这一切在国际交往中都必然和国家利益相关联。中国的对外关系上处理很多问题都小心翼翼。如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政府免除了日本对我国的战争赔款,中国是在给日本“施惠”,至于有没有必要,我们且不讨论。同理,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坚持人民币汇率不变,维护了一些东南亚小国的利益,也有助于维持中国的大国形象。甚至到了目前的欧债危机,西方国家还寄希望于中国,希望中国施以援手, 帮助解决债务危机。其实以中国的国家心态, 我认为中国的确很希望在国际上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形象,帮助欧洲渡过难关。但有专家理智指出, 中国还是以自己为先, 以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其实中国不足以过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也没有必要处处考虑别人的事。回溯历史,我们也能看到“脸面”问题导致的后果。清朝时那种维持脸面,保持“天朝上国”姿态的教训,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借鉴?所以我认为,泱泱大国,就应保有自己的风范,既不要忽视自己该尽的“人情”,也要清楚的认清自己的地位。

综合上述讨论,我认为中国人的这种讲“人情”、爱“面子”有其积极的一 11《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06 面,它有利于人际互动的和谐进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心理也影响着中国人际关系的理性发展。处理国家的问题时,这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原则其实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我们要正确认识“人情”“面子”问题在中国社会的普遍性,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的理念,这样也有助于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参考书目] 1.《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年版

5.《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沙莲香等著,1998年版 7. 《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赵辉,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篇: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故宫博物院日前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感谢警方迅速破获展品被盗案。而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引起网友质疑,称“撼”为错别字,正确用字应为“捍”。面对质疑,接受媒体采访的故宫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此举引发外界更大的质疑,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表示,“撼”字在这里肯定是错别字。

故宫博物院6日通过微博就其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出现错字一事,向公众道歉。故宫在这份声明中说,此次赠送锦旗由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赠送前未“交院里检查”。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前段时间故宫失窃案可以说是震惊全国,之后的这出闹剧却又不得不让人哭笑不得。简简单单的一个错别字,却折射出来中国人深深的面子观念。在错别字被指出来时,故宫觉得会很丢面子,于是牵强解释,没曾想欲盖弥彰,不得不出来道歉,但依旧为了保全早就无存的面子包责任推到了“保卫部门”身上。

这只是千千万万个发生在中国的同样事件中的一个,足以看出中国人深深的面子观念。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中国人到底如何重视面子的:

有人这么样说道:“人人皆说面子好,面子太多亦烦恼;世人皆被面子累,抛开面子方为高。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了一把泥。人没脸了,也就没活头了:树没皮了,也就活不成了:墙上没泥了,也就不光滑了。”人生就是一场戏,“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人际交往中所建立的情感关系即所谓“人情”,是面子生存的基本支柱。生活中演戏和戏里演生活都不能脱离面子这个脚本,每个人每天都在演戏,谁都戴着面具。所以,面子在每个人成功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维护其他人的面子,如果不考虑面子问题,人际交往将很难进行。中国人注重面子的特点早已为人所熟知,办事找面子,受人之托靠面子,吃喝穿戴讲面子,风花雪月看面子,左右逢源有面子。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面子”的含义不一而足。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人情就是面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关系就是面子。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能起到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它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同时折射出的人文心理是人情法则的替换,是个人利益之间的相互利用和彼此之间的最大满足,是交际手段的维持和衔接。从古到今,面子是中国人一直非常在意的。某人不惜耗时耗资打官司,只为被告者的一声道歉,这种争“面子”的事,吃点苦头也心甘。由此可见,人这种动物最讲究脸面,有时甚至将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人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断地“奋斗”.着,即使超出了自己的承担能力也打肿脸极力去撑足自己的面子,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还有的人不惜血本“包装”自己,让自己顺利挤

入所谓的“贵族社会”,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脸面指向了人的一种道德底线,是一种心理需求和心理平衡。

现在我们一谈到面子问题,其实多是看到社会中许多因面子引发的不合理甚至荒谬的事情而进行批判,其实也不能简简单单这样一锤子定音,既然它能够在五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经久不衰,必然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们有必要辩证地来看待它。

面子功夫之所以能够在历史舞台上站稳脚跟,还经久不衰日益强势,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规范有关的。“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在耻感取向的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

1.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巩固,不仅形成了一系列比较规范的社会制度,而且还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人们又不得不遵守的社会规矩,也即是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正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和社会上人们的不断纵容,面子才会潜滋暗长越来越肆意猖狂。

儒家传统是中国人“面子”意识的文化本源:(1)儒家文化基于“礼”勾画的人伦社会尊卑有别、各尽本分,从而使“面子”大小有别,发生“面子行为”的双方经常出现地位、义务、态度等方面的不对称。一个人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社会角色就应该唱什么戏,做什么面子行为,一般人们是不敢超越这个位置也不能超越,否则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什么被社会所不能容忍;“官本位”的思想又使“面子”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游戏,中国历史上卖官鬻爵的例子数不胜数,小小的芝麻官也会不断维护自己的地位,借官职大捞一把。(2)儒家注重通过礼治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故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面子”整合社会关系,而人伦社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家庭本位,因此,个体的“面子”依附于团体。历史上往往家族之间的恩怨就是为了挣那些微妙的面子,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亦是如此。(3)儒家要求人人成为“君子”的道德主张过于理想化,人们通常只能通过表面无违地恪守礼节来获取“面子”,这就造成了形式主义和虚伪的“面子功夫”。 儒家传统中缺少民主、平等、法治、个体意识等现代精神,而这些现代精神正是组织发展和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正式这些原因导致现在社会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仍然不够强烈,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2.从中国人的价值观来看,中国人推崇是一种“家庭”形式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其说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倒不如说是个人主义的本位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个人主义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往往后果就以权谋私、谋权篡位。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届朝代的更迭已经多次证明,哪一次朝代的更换不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呢,他们无非就是想当能够控制他人的君主吗?而个体主义则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主体性,可以延伸为个人的权利,因此西方社会的人权、民主权利发展得很好,形成了一系列大家比较认可的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中国人的家庭只是一种小家为不是真正为社会服务的大家,中国人传统思想的骨子里就十分注重个人的得失,强调个人、家族的私利,而缺乏一种公共地带的公共精神和真正的集体精神。所以中国人为了自己的脸面、家族的颜面好面子、挣面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3.人们之所以会如此的推崇面子,如果面子不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人们会这么为它卖命吗?作为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如果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事是很少有人去做的,往往少数人做了还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挖苦、嘲笑。人们挣面子是因为他们知道挣“面子”有不少的好处。一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大大提高,人家看的起你、尊重你、让人觉得你对他有价值。同时自己在向周围的人似乎在传达“我有一定的能力,这次你要帮我办事,下次你也会有求我的时候了”的信息,也即面子是礼尚往来的。二是人们知道社会尊严和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交往资本。的确,在现代社会人的膨胀欲望使得对金钱看得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很多东西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金钱不仅能够衡量有形的物质,也可以衡量无形的文化、地位、权力,更何况,“面子”和名望呢。

4.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人们追求面子:当人处于温饱线以下时,人们不会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去像怎么挣面子,而是怎么才能让自己吃饱穿暖;但是当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了的时候,人们再也闲不住了,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挣面子、去给其他人作秀,寻求社会的尊重并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受社会人的敬仰。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希望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所以有些时候面子功夫不得不做的,但是做什么事都应该有个度。但说到底做面子功夫还是为了个人私利,真正为他人而去努力挣面子作秀的少之又少。这也不能简单的说世态炎凉,因为人不是利他型动物,人本性自私,只会为自己利益而不断奋斗甚至不择手段;人没有那么高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完全不顾个人得失。

同时我们还经常会有将面子和尊严混淆的现象,这其实并不合理。中国人往往认为没面子就是没有尊严。实际上,尊严比面子内涵大。一切人类皆有尊严,面子只是尊严的一种具体民族文化,是尊严作为普遍人性在中国礼教中的投射。“有面子”不与“有尊严”呈正比。最有尊严,不一定最有面子;最有面子,也不一定最有尊严。面子这东西总是以一种假冒的“尊严”陶醉自己,自己跟自己做秀,明知道一切是假的,但是却很满足。这种“掩耳盗铃”的症状,经常导致面子与尊严决裂。观中国人日常生活,应酬、做人情、走过场和逢场作戏,假面子多于真面子。很多农村家庭甚至由于应酬情礼而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其实自明清以来,面子背后的尊严内涵日趋空壳化、形式主义化,反而工具和功利精神愈演愈烈。只要大张旗鼓地逢场作戏,将面子做疯做活了,反而不愁换钱财、得便宜。给别人捧面子,别人给酬劳、给赏银,可以坐收回报。劳作一日,未必比捣鼓一日来钱。一旦面子与事实脱节,虚伪欺骗之风蔓延,骗术在中国就成了家常便饭。

面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它有好处也有坏处,它的存在性具有深刻的文化和心理原因,同时作为约束它也在历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更要看清楚面子文化所带来的形式主义、缺乏诚信、缺乏内在约束、形成两极人格等社会缺陷。敢于正视文化才能正确认知自我,也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更加优秀。

第四篇:浅析中国民生银行的企业文化

[摘要]文化对人类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企业文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然后对民生银行的企业文化现状进行了介绍,通过对中国民生银行的企业文化构成要素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系统分析,将民生银行的企业文化对它发展的作用并带给银行业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关键词]民生银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前言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现代企业文化理念,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对于银行企业文化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量外资银行涌入中国,中国银行业面临全所未有的挑战。外资银行不仅历史悠久,资金充足,实力雄厚,更拥有着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而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业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还尚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银行文化。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我国银行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培养特色的银行文化,对银行形象进行科学的管理,已经成为银行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塑造优秀的银行文化有利于提高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民生银行作为一家成立不过12年的非国有商业银行,却在短短几年里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形象。基于此,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民生银行的企业文化从两个层面做了分析,即核心价值观念和包括企业制度文化、组织结构等在内的有形外在表现,从而找出中国非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独到之处以及不足之出,为早日成为世界性的知名银行提供一面借鉴的镜子。

二、民生银行的企业文化分析

民生银行的行长董文标曾这样评价企业文化文化很有力量,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造奇迹的内在因素。民生银行正是凭借着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迅速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出低风险、高效益、快增长的发展模式,带给中国银行业很多启迪。

民生银行的组织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层(如图),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决定了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起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连接作用,物质文化则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

1.物质文化(表层)

物质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它从一个角度对民生银行的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风气、企业道德做了具体的展示,使人对这个企业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民生银行自成立以来,就按照“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培育人才;严格管理,规范行为,敬业守法;讲究质量,提高效益,健康发展”的经营发展方针,在改革发展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先后推出了“大集中”科技平台、“两率”考核机制、“三卡”工程、独立评审制度、八大基础管理系统、集中处理商业模式及事业部改革等制度创新,实现了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战略目标,树立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的商业银行形象。

2.制度文化(中司层)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民生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凭借完善的制度对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之司的责、权、利进行了明确界定,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化运作。

民生银行从成立之初产权就是清晰的,公司上市以后,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民生银行董事会于2001~E1月通过了《中国民生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基本框架》,进一步保证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实行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基础。至此,民生银行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核算体系、考核体系和监督体系。

民生银行董事会下设四个专门委员会,分别是:战略发展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及关联交易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这四个专门委员会的成立,增强了公司决策的科学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增强了对重大关联交易的监督和控制;优化决策层和管理人员的组成,同时将不断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保证公司健康发展。

专门委员会由董事、股东及相关工作人员构成,每个委员会都实行召集人制度,由专职工作人员定期按规定的工作流程和现代化信息交流渠道,科学决策,尽职尽责,不走过场。

正如经叔平董事长所说“民生银行在法律上和经济上是无上级主管单位的独立法人,是国内现有金融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最彻底的,银行的属于全体股东,股东根据所有权分得红利,但不能干涉银行的具体经营活动,民生银行的经营权属于行领导班子,重大的投资活动则必须通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批准。正因为如此,民生银行的经营不受任何行政干预,它始终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向前发展。”

3精神文化(核心层) 企业目标:100年之后,达到像花旗、汇丰那样的规模,办成一家百年老店。

企业精神:开拓、团结、敬业、优质。

企业核心价值观:创新。

董文标行长认为:惟有创新才能走向中兴,惟有不断创新才能办成百年老店。创新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包含从产品到管理到制度的多层次创新体系。这种创新不仅是业务的短暂优势,而是长远的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实施大创新战略是我们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合作发展的必然选择。民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不断地应环境。

三、民生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1.企业文化建设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面对2 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挑战,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我国银行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银行金融产品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一个企业的动力和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一套成功的文化的企业,生命力是有限的。企业文化不仅给银行注入了生命活力,也给银行带来了有形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双重效益。显然,企业文化已成为我们促进银行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银行企业文化是银行的大脑和潜意识,是一个银行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做支撑,银行将很难长大,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银行 对内将缺乏凝聚力,对外将不能从根本上形成、提升自身形象,因此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一个银行的企业文化底蕴有多深,银行发展就有多大,浅薄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发展成强势银行。这一点,已被中外优秀银行的企业文化实践所证实。说到底企业竞争是能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无论何时何地,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公司都能比竞争对手 更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在其价值链流程的某一环节上做的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或者在产品上优于竞争对手,或者在技术上,或者是在服务、营销等环节。所以,只有拥有优秀的企业 文化作为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击败竞争对手,求得银行的长久持续发展。“物质资源是会枯竭的,文化却将生生不息”。树立文化竞争的观念,关键是要认识和培育银行的文化力。它与银行经济力、科技力并驾齐驱、有机融合构成一个银行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2.独特的文化个性是银行发展的灵魂

当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由地位决定的价位,以及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发挥重要决定作用的是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中国五千年悠久光辉的历史文化,是中国金融企业家的巨大宝贵资源。准确把握中国优秀文化价值,以此打造中国产品的特色品牌;把中国先进文化科学地应用金融企业中,使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金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持续发展动力。当今金融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文化而非被动适应;以本土化方式化解文化背景差异,研究对方文化及传统观念,对市场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独特的文化之树才会常青,独特的文化个性是银行发展的灵魂。一个真正想做大的银行,就必须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文化核心,不能迷失自己。

参考文献:

[1](美)柯林斯:基业长青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南

青:以优秀金融商业银行文化铸造民族银行业的精品[j]中国金融,2001,(3)

第五篇:浅析酒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酒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情感方式亘古不变,那就是——饮酒。不论你是寒雪纷飞的北极漠河,还是骄阳似火的海南三亚,又或是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坡,抑或是海拔3000米高的青藏高原。这些土地上的56个民族都在用饮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都是用相同的方式,但不同的地域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酒文化在流传着的同时也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上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酒文化、习俗、喝酒、旅游

前言:如今的社会,喝酒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朋友聚会要喝酒,家庭聚餐也要喝酒,交际应酬喝酒更是家常便饭。但喝酒也是有讲究就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酒文化,酒文化可以说是各个地域的一个象征。今后的我们喝酒可能不再单单局限于自己的这一块,有的时候出去应酬,难免会交际到全国各个地方的人,这时候如果不了解各地的饮酒分俗语习惯,那便会弄出许多尴尬的局面。所以,了解各个地域的酒文化,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以及发展也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一、酒文化的产生

(一)、历史传承

我国自古就有饮酒的习俗,平日里邀上三五好友小酌几杯,要是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喝酒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中国人饮酒,历史久远。发明酒的人,一说是仪逖,又说是杜康。仪逖夏朝人,杜康周朝人,两人相距很远,总之是无可稽考。也许制酿的原料不同、方法不同,所以仪逖的酒未必就是杜康的酒。而且我国流传至今的名酒数不胜数,贵州的茅台、山西的杏花汾酒、宜宾的五粮液,安徽的古井贡酒等等,这些都是我们5000年来留下的宝贵遗产。5000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寻常百姓,都离不开这“三杯两盏淡酒”,而这一切的一切也成功的孕育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二)、时代发展

酒文化产生的核心因素就是时代的发展,最初喝酒只是御寒,后来变成了一种庆祝消遣的形式,到了如今,经过了时代的淬炼,喝酒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酒文化。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物产富饶的国家,所以,不同地域就会创造出不同风格的酒,而在这同时,也让我们的酒文化变得各具特色。纵观下来,我国的酒文化在现如今的发展大致分为南方和北方,如果在细分的话就是东北和西北、东南和西南这四个地域,每个地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酒文化,在这些不同的酒文化中同时也沉淀着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与众不同的酒文化对带动一个地域旅游业的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因素。

二、各具特色的南北酒文化

(一)、南方饮酒上的特色

第 1 页/共 3 页

在东南地区,广东福建等地,几个好友相约而聚难免会喝几杯,但不会多喝,点到为止即可,闽南向来就有“七分茶,八分酒”之说,喝酒只喝到八分,要留有余地,否则就会被视为失礼;上海人喝酒最讲究情调,上海男人都喜欢喝小老酒,这也是上海由来已久的习俗;在江苏,女人要比男人能喝,江苏人喝酒不喜欢劝酒,喝起酒来也很随意;而安徽人喝酒有点像北方人那样豪爽,最喜欢“炸雷子”,“炸雷子”就是将一小杯白酒放到一大杯啤酒里去喝,白酒一般都是42到55度之间,而且家里来客人是一定要喝酒。

到了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贵州人都喜欢喝酒,不管生活多拮据都要喝上几口,可以说酒是贵州人身体的一部分,贵州人也及其好客,有客人来必须要喝酒,而且贵州这里出产我国最有名的蒸馏酒同时也是世界三大蒸馏酒之一的茅台酒,如此一来贵州人如此嗜酒如命就不足为奇了;云南多数都是男人喝酒,云南是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少数民族淳朴好客,喝酒也很随意,并没什么特殊的要求;湖南湖北喝酒比较复杂,敬酒时要把杯子里的就都喝光,喝完要把杯子倒过来,如果有酒滴下来就表示对主人的不尊重,而且在湖北不光要这些步骤,杯子倒过来后还要把杯口冲向大家让大家逐个看清杯子里面已经没有酒了,以此证明自己对在场人的尊重。

(二)、北方饮酒上的特色

虽说名酒多数在南方,但真正爱喝酒的人却在北方。中国最能喝酒的地方就要数东北和内蒙古了。东北人喝酒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极其豪爽,想喝就喝,东北人喝起酒来可以说绝不含糊,而且东北和内蒙古喝的多数都是高度酒,东北人喝起酒来也不像南方人那么多复杂的环节,也不没有南方的那么多客套,从来都是直截了当,但绝对不失礼节。沈阳人比较谦虚,沈阳人在喝酒时要求客人与主人碰杯时客人的杯沿必须要比主人低,但主人往往都会让客人先起杯,以此来显示自己对客人的尊重;而在吉林和黑龙江,喝酒必须回敬,主人喝多少客人就要回敬多少,就算你不能喝,你也要意思意思,要不然主人会觉得你不给他面子,东北人都很讲义气,所以酒就成了最好的载体。如果说东北人喝酒算是吓人的,那内蒙古喝酒就算不要命的,内蒙古人从早到晚都要喝酒,而且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喝酒。内蒙古向来就有“歌的海洋、酒的故乡”之称,内蒙古人最推崇的就是劝酒,内蒙古人极为热情,所以当客人来访时就会极力劝酒,就算你推辞,主人也会继续劝酒,最后你只能妥协,但内蒙古人不会给外地来访的客人喝烈酒,只给客人喝一些低度不会醉的酒,自己则喝高度酒,可见内蒙人虽然有些热情过度,但也是很体贴人的。

在海拔三千米高的高原上和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色土地上,尽管这两个地方没有南方那么丰饶的物产,但依旧逃脱不了对美酒的喜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西北地区的人们对酒依然热爱无限。西藏人喝酒大多数喝自己民族独特的青稞酒,而且当客人来访时不光会请客人喝酒,还会为客人唱歌跳舞,而到了青海,喝酒比吃饭还勤快,青海在全中国喝酒算小有名气,婚丧嫁娶喝、添丁加人喝、动土上梁喝、耕地播种喝„„反正只要有点事情就喝,虽说喝的勤,但没什么礼节,大家在一起开心就好,青海人喝酒更能体现劳动人民的质朴与纯洁。往东走到了山西陕西一带,那里的人喝酒有讲究,很注重礼节,到了酒桌上就要按酒规敬酒,先敬年龄最长的人,然后再按地位进行敬酒,而且,酒没有喝完不可以动菜,在敬长辈的时候必需喝完,但同辈之间就不用了。

三、酒文化对旅游业的意义

第 2 页/共 3 页

(一)、经济发展上的帮助

酒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的结合,可以为地方带来巨大的帮助。在国外,很多地方建立了葡萄酒旅游山庄,我国的山西、云南、新疆等地也建立了葡萄酒旅游山庄,这都大大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像西北、云贵等地,以贵州为例,贵州出产的茅台酒是世界名酒,如果建立酒庄,不光会有本国的游客,同时也可以吸引很多外来游客,而且贵州的山水也是一绝,更可以兴建度假村,同时将酒融合到度假村中,这样也能提高酒的知名度,更可以获得双丰收的效果。

(二)、历史文化上的继承

我国的酒文化在开头就说过源远流长,而且酿酒方式都独具特色,我们可以让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们亲自体验酿酒的过程,或者教游客们制作一些简单的酒,让游客们在体验到酿酒的乐趣的同时也很好的继承了我们国家古老的酿酒文化。像许多少数民族有许多的新鲜多样的喝酒方式,这些我们都可以让游客进行体验,录制成光盘让游客们留作纪念,这样一来,既将酒文化传承了下去,又很好的发展了旅游业。 结语:中国的酒文化对于中国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酒文化既是中国的一个形象,也是中国的一个特色,酒文化带给我们各个民族的财富与价值也是不可忽略的,尤其对我国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自己的文化很好的流传发展下去,那么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不会提升,所以酒文化作为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颗明星,有必要很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何满子. 中国酒文化[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吴光正.贵州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苗岭风谣,1994(4).责任编辑:叶晓军

第 3 页/共 3 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趣味历史知识竞赛答案下一篇:请问如何绘制标准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