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2022-09-12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 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员的众多性以及大学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 决定了高校共青团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 是完成高校培养有能力、高素质人才历史使命的关键环节。研究共青团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所发挥的作用问题, 首先必须探究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 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团员数量众多, 但团员意识不明显

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数据, 截至2007年年底, 全国共有共青团员7543.9万名。而团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青团员年龄界于14~28岁之间, 这一年龄特征和我国中小学团员发展的实际情况, 导致高校成为了共青团员的最大集中地之一。团员数量众多为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团员意识, 特别是团员先进性意识不明显的现状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团员意识是团员在观念上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意识, 是团员在团内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目前, 在高校共青团员中, 部分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淡化, 把自己混为一般的青年, 团员模范先进意识不强;有的团员青年团的理论知识非常薄弱, 有的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 缺少团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的青年向团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减弱, 有些团员青年甚至不承认自己的团员身份, 不愿参加团组织的活动。团员意识不明显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共青团工作的根本问题。

1.2 有理论支持, 但缺乏系统的学习与宣传

团章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最基本的纲领, 从奋斗目标、组织建设、团员义务、干部培养等多个方面, 为共青团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同时,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共青团同样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这又为共青团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但是目前, 高校共青团在理论学习与宣传方面做的非常不够。在大多数高校共青团的机构中, 对待共青团的理论学习仍然是采取团章培训或团章背诵的方式, 而忽视了理论学习最根本的思想教育功能, 这种方式很难让团员青年全面理解共青团的理论体系, 更不可能深度挖掘其理论精髓。它既不利于共青团理论学习的提炼与升华, 也不利于共青团理论的宣传与传承。

1.3 有健全的机构, 但缺乏号召力和创造性

高校共青团组织网络健全、工作体系完整, 是一个从学校到班级都有建制的, 与广大团员青年广泛联系的青年学生组织:在纵向上, 从学校团委到各个班级团支部, 层层推进;在横向上, 各个院系和班级的团组织, 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这样的机构设置为大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实现价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 高校共青团组织机构在实际工作的动作中也暴露出了非常多的问题: (1) 基层团员的能动作用发挥不够, 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不高, 导致团组织的凝聚力不够, 号召力不强; (2) 团组织各级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对称。上级团组织通过例会传达的通知传递到基层团员时存在部分减损;有些诸如评优或参赛的重要信息存在选择性的通知。信息传递不对称不仅侵害了团员的知情权, 也降低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 共青团活动流于形势, 缺乏新意, 导致团员青年的参于积极性不高, 自觉性不强, 影响了团组织的凝聚力, 降低了团组织的号召力, 形成了恶性循环; (4) 共青团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绩效评价与宣传缺乏内部更新和提升, 导致团员青年创造力的发挥缺乏内在动力, 共青团工作不能与时代的要求、团员青年的成长相适应, 共青团的活力在减弱。

2 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2.1 高校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共青团的要求不适应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导致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速, 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已从简单的审批管制转向公共服务, 社会的发展要求它们提供的服务能遵循和体现满足市场与社会需求的基本导向。在这样的形势下, 社会要求共青团组织能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 明确社会对自己的要求, 更多地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出发, 进一步增强承担政府青少年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探索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作用的工作方法, 使工作方式适应社会发展, 工作效果满足社会需求。而目前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理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化的动员方式, 习惯于传统开大会、发文件的工作方式和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方式。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对高校共青团提出的新要求, 最终只能是降低了共青团的先进性, 弱化了共青团的战斗力。高校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共青团的要求不适应, 是影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根本原因。

2.2 忽视了高校团员青年的再教育

首先, “先进”是一个有对比性的名词, 它是相对某一时间、某一群体、某一领域而言的。“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这个表述, 是相对另外一部分青年而言的。在我国青年这个总群体里, 高校团员青年的先进性表现的还是非常明显的, 但由于高校团员青年众多, 高校团员的普遍性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影响其先进性表现的制约。因此, 高校团员青年的再教育就显的尤为重要了。只有通过长期的培养教育, 让高校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体系, 明确保持自我先进性的目标, 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提高团员青年的整体素质, 保持共青团的先进性。其次, 高校团员再教育的功能应该更加丰富一些。时代对团员青年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他们能够勇挑重担, 完成新的历史重任。要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共青团员, 必须提高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因此, 高校团员的再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团的理论知识学习, 而应该有更广泛的涉猎, 如, 心理学、管理学、领导学等等, 都应该成为高校团员再教育的内容。再次, 高校团员青年的再教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 对团员青年进行持续性的教育, 有助于保持团员青年的先进性, 有助于共青团组织号召力、影响力的增强;另一方面, 团员青年的进步, 将成为普通青年朋友的学习楷模, 将成为高校青年教育的良好范例。总之, 没有重视高校团员青年的再教育, 使得共青团组织无法建立系统学习共青团理论知识、宣传共青团工作成果的有效途径, 是影响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首要原因。

2.3 忽视了当代青年对共青团的新需求

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更为开放、民主的时代。现代化的信息传输工具的广泛运用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年自主组织的蓬勃兴起, 使得青年的流动更为频繁, 思想更为多元, 行动更为个性;广大青年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会明显增多, 对社会的需求也更加旺盛。这些需求决定了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参加同样朝气蓬勃、民主多元的社团组织。与此同时, 团组织的服务内容相对枯燥单一, 服务形式落后低效;团组织对当代青年所认可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还不够了解。这使得团组织发展无法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使得大量青年或游离在团组织之外, 或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这是导致共青团缺乏凝聚力, 团员青年团员意识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2.4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

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 团干部最多依靠的是个人的人格魅力、情感投资等非权利手段。而一些实际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团组织制度的修改完善、活动经费的筹集、奖励方案的落实等却因为行政手续的繁杂、资金紧张等客观因素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实施。应该说, 目前高校共青团有完善和提高的自我意识, 而外部环境的不理想却成为了其发展的一种桎梏, 这种状况阻碍了团员青年活力与创造力的有效发挥, 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另一方面, 社会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 其重要的根源之一, 是社团及相关第三部门的欠发达, 这反过来造成了国家经济的脆弱性。要更好的发展国家经济, 必须重视社团组织, 特别是政治社团的发展。无论是从高校共青团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 还是从国家政治社团发展的需要出发, 共青团工作都应该得到社会和国家更广泛的支持, 共青团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将给中国社会带来更加深刻的社会与政治影响。

摘要: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 是完成高校培养有能力、高素质人才历史使命的关键环节。研究共青团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问题, 首先必须探究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问题,成因

参考文献

[1] 王明志.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求[J].科技信息, 2008 (24) .

[2] 董庆龄.新形势下对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11) .

[3] 何亚宏.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团员教育与管理工作初探——以广东某地高校团组织工作为视角[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3 (76) .

[4] 杨宏健.论和谐校园构建中高校团干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2 (2) .

[5] 刘爱书, 李英, 等.高等学校心理学[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7, 1:16~31.

[6]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著], (中) 申良君, 等[译].人类动机的理论[M].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化工专业教学中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下一篇: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