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行政法的渊源范文

2023-09-22

德国行政法的渊源范文第1篇

一、汕头地区

汕头地区作为历史悠久、民俗民间文化丰富的文化之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汕头就已经有潮剧、潮阳剪纸、英歌舞、潮州音乐等4个项目列入其中, 之后更增补了澄海灯谜、潮州木雕和瓶内画3个项目。截止2015年12月, 汕头市已经有1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个项目被列入汕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43个。汕头市文化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心, 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基地之一, 设立常规展览馆, 举办、协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演出等, 一直致力于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潮州音乐的渊源分析

潮州音乐是潮汕地区民间乐种的总称, 它包括潮州大锣鼓、庙堂音乐、潮州弦诗乐、笛套音乐、潮州细乐、外江音乐 (1933年以后改名汉调音乐) 等六个乐种。各个乐种都有本身的历史渊源、代表性的乐器、乐曲、名师和传承人。它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中原流入潮汕的乐种, 是“华夏正声”的谪传和衍化, 有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基因, 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风貌[1]。

潮州音乐使用两种谱系, 弦诗乐和细乐使用“二四谱”;笛套音乐、锣鼓乐、外江音乐使用“工尺谱”;庙堂音乐则“二四谱”、“工尺谱”兼而有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逐渐通用简谱, “活三五调”仍应用“二四谱”。“二四谱”是潮州音乐特色调产生的根本, 它以五声骨干音为主, 虽有六声、七声的运用, 但实质是“奉五声”的关系。“二四谱”的唱名“二、三、四、五、六、七、八”即简谱“5612356”, 其实际是五声音阶的谱式。“二变” (74) 之音必须在“二四”谱中的“三、六” (63) 两个音上各提高二度高 (变为74) 唱奏, 潮州音乐的调变化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轻三重六调”等, 皆出自“二四谱”的易音变奏而得名, 并各自体现特定的情绪气氛。相对而言, “轻六”表现轻松愉快, “重六”善于表现深情激越, “活五”善于表现缠绵悱恻, “轻三重六”善于表现幽闷思恋, “反线”善于表现逸畅谐趣。在七声音阶中, 由于si音偏低, fa音偏高, 常出现3/4全音和1/2半音, 所谓中立四度、中立七度的中立音程, 又越出了五度相生律的局限。由于某些音级在音高上的微升、微降和游移现象, 旋法极讲究润饰和作韵, 使调色彩产生种种之变幻, 令人回味无穷。潮州音乐应用多种律制, 通用五度相生律。

曲体结构主要有两种, 一为“排诗”结构, 如弦诗乐十大曲, 每曲各有头板、拷拍、三板, 演奏可行“三催三拍”;一为套曲结构, 如锣鼓乐《抛网捕鱼》, 乐曲由《双飞燕》《柳青娘》《水底鱼》《龙摆尾》四曲连奏而成, 具有民族特点, 符合民族审美习惯。

潮阳笛套音乐在潮州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 潮阳笛套音乐分为两类, 即:笛套音乐和笛套锣鼓。笛套音乐包括笛套古乐 (即传统的笛套音乐) 和融化、演变的笛套音乐。

笛套古乐是保留在潮阳的古代宫廷雅乐和宴乐, 乃皇家礼仪定制, 是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代表。它严格地保留着宫廷音乐的本来面貌。其风格古朴、庄重、典雅、幽逸、清丽、悠扬。主奏乐器为“龙头凤尾笛”, 打击乐器为小八音, 即:小木鱼、五音锣、介钹、木板、响盏、丹音、磬、哲鼓。融化、演变的笛套音乐, 是指清中叶以后吸收外江音乐 (1933年以后改名为汉调音乐) , 加入外江音乐的打击乐器, 演奏的韵味在不同程度上留有外江音乐的痕迹。它是以传统的笛套音乐为主体, 适当融化外江音乐, 经过“演变”而成的一种笛套音乐。笛套锣鼓包括笛套大锣鼓和笛套苏锣鼓。笛套大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大鼓、斗锣、大钹等音量恢宏的大型打击乐;笛套苏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苏锣鼓。

潮州音乐代表作品, 弦诗乐有:《寒鸦戏水》《昭君怨》《柳青娘》《黄鹂词》《大八板》《平沙落雁》《浪淘沙》;锣鼓乐有:《抛网捕鱼》《画眉跳架》《粉蝶采花》;笛套古乐有:《青天歌》《欢宴》《雁儿落》《将军令》;细乐有:《寡妇诉冤》 (又名《柏舟操》) 《锦上添花》《月儿高》;庙堂音乐有:《南海赞》《金莲三叠》《普陀晨钟》《大三宝》;外江音乐有:《小桃红》《柳摇金》《南正宫》《过江龙》等[2]。

潮州音乐扎根于潮汕民间, 流行于粤东、闽南、上海, 长江南北;并随潮人足迹遍及台湾、香港、泰国、新加坡, 以及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地区和国家。可以说, 凡有潮人聚居的地方, 便有潮州音乐那优美、抒情的音韵在流传。

潮州音乐的形成年代久远, 其渊源可上溯晋、唐, 唐、宋是形成期, 明、清是成熟期;迨至清末, 是演变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繁盛期, 直至于今。潮州音乐经过历代不断的传承和衍展, 形成了一套丰富完整而各成体系的乐种。

潮州音乐是广东省三大乐种之一, 是岭南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潮人文化的根, 是连接海内外潮人乡情的纽带与桥梁, 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精神情操, 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从民间音乐发展特点的观点分析, 潮州音乐存在自己的区域个性, 也正是因为这种区域个性, 促使其在多样化的民间音乐中脱颖而出, 成为汕头地区的一大特色。

摘要:潮州音乐是汕头地区的一大特色, 以汕头地区的发展历史为基础, 结合实际潮州音乐的传承特点, 分析潮州音乐的渊源。

关键词:潮州音乐,汕头,历史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吴芮逸.潮州音乐琵琶器乐化改编的探究[J].中央音乐学院, 2016.

德国行政法的渊源范文第2篇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要想更内在地、更深刻地了解中日两个民族,不了解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都难以全面地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都蕴含丰富,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民族特性。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然而,从最初的不断模仿到不断的改造并注入日本的民族特色,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中国; 日本; 茶道; 文化; 渊源

一、 茶文化的定义及研究目的、意义

(一)文化及茶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们生活样式的全部,是人们亲手创建的有形无形的成果的总和,每个民族、地域、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得以发展,尤其在哲学、艺术、科学、宗教等领域发展迅猛。文化由人类创造并推进了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关于茶文化先学大家们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文化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茶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道是茶文化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今的茶道追求修身养性,遵从礼法,日本饮茶起源于镰仓时代,后发展成诸多派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茶由中国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日两国文化的象征,因此也可以说茶是中日交流的结晶和见证。研究日本茶道,对于促进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当今这个物质化世界,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心理也容易失衡,人际关系紧张,而茶道中的“和、静、清、寂”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因此,提倡茶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提出问题

茶道精神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可以从茶在日本的由来,发展及所传达的精神方面来考虑中国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作用和历史地位。

三、 研究方法并收集资料

(一)收集资料。本文不仅有老师的细心指导,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有关茶文化的资料,以确认其中的人物、时间、历史事件都是正确的。

(二)研究方法。读很多有关茶文化的文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素材,观点,发现茶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探求茶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 茶的起源及茶文化的发展

(一) 茶的起源。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F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二)茶文化的发展。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l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中国茶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五、 日本茶道的发展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

5、806年,日本最澄、空海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

据记载,中国茶传入日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是奈良时代(六朝―唐),虽然这一时期没有记载文献,但是1422年的《公事根源》有记载,圣武天皇赏赐给僧侣遣唐使带来的茶叶,当时唐朝把茶叶当做药来使用,而这一点也被日本人所学习;第二期是平安时代(六朝―唐),日本佛教徒最澄和空海于804年和遣唐使一起乘船回到唐朝,最澄于805年回到日本,空海于806年回到日本,两人在传播佛教的同时,也带回了我国的茶叶。在当时的日本,茶属于珍贵物种,因此只有天皇、僧侣及贵族阶级等人才可以喝,庶民是喝不到的。《茶经》详细记载了茶的起源、制法、饮用以及茶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书:第三期是镰仓时代(宋),此时代有荣西去我国学习临济宗,同时,为日本带去了茶籽,茶的功效很容易被日本人接受,中国的陆羽被称作“茶祖”“茶圣”“茶神”,而日本的茶祖是荣西,他也有卓越的功绩。因此,这一时期随着茶产量的增加,能喝到茶的庶民也逐渐增加了。以上三个时期都是以抹茶法为主,而从第四期江户时代(明)开始更盛行煎茶法,江户前期,隐元禅师晚年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之请赴日弘法,从福建省来到日本,带去了当时明朝盛行的煎茶法,永谷宗?矣?1738年将煎茶法成功进行改良。现在饮茶成为日本人的日常,茶在超市和便利店都有卖,在居酒屋也经常喝乌龙茶。

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它并不是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吸收,而是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改造,最终形成了深含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享誉世界。日本的茶道非常注重精神主义,有一种“脱离世俗 别具风格”的精神表达。

六、 儒教、道教、佛教和茶道

茶道文化是儒教、道教、佛教等诸家思想的结合,结合了唐代文化的特色,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创造了茶道精神。其中,“和、敬、清、寂”形象地表达了茶道精神,“和、敬”表达主客心灵相通的意蕴,而“清、寂”则表达出茶院和茶室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即同事之间相互协作,和睦相处,“敬”即朋友之间的相互尊敬,“清”即身心清净,心无杂念,“寂”即普通,以平常心看待事物。

(一)道教和茶道。暂且不谈饮茶始于道教这种说法的真假性,在道教中,茶道实现了人生的艺术的完美结合,道教主张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思想和茶道的协调(也就是“和”的精神)相一致,中国的历史学家说道教思想是对道教“生于现世术”的回答,也就是说道家思想在现在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现在是无限移动的,处于相对性的主要地位,相对性对于调整来说是重要的,是具有艺术性的。道教和儒教、佛教不一样,道教会调整周围的生活环境,从生活的痛苦中看到美好的一面。

老子主张虚无当中存在本质的东西,可以说虚无当中包含着全部,也就是说在什么都没有的空间里也存在运动的可能;自己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支配自由不被践踏,那是因为整体通常是由部分来支配的,这种教育思想具有自我解脱的意蕴,这和茶道精神相同。

茶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表现形式,虽然可能会觉得茶室和日常生活中的有所不同,实际上那正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所有的事物和自己一体化,身处其中,过更加自由的生活,所以说日常生活和茶室没有区别,同处一个世界。

茶道的主流是包含着道教老庄思想的“禅”,茶道的全部理想,就是从“在人生微小的事情中学习到重要的东西”这样的禅的思想中得来的,道家思想为茶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禅就是其中真实存在的东西。

(二)儒教和茶道。镰仓时代日本传来了供僧侣学习的程朱理学,这是继佛教以后,接受了中国的儒学、老庄思想和道教的影响。日本人从镰仓时期开始,就集儒教、佛教和神道为一体,不久,在室町时代末期,儒教从禅宗当中独立,但是,实际上在接近国家安定期的江户时期开始扩展,江户幕府把程朱理学定位官方学说,朱子理学很受欢迎,随着儒学的发展,不仅程朱理学,古学派、折衷学派也积极扩展,据资料记载,儒学对武士道和茶道有很大的影响。

儒学思想是中国百家思想的纲领,也是茶道思想的主体。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和“仁礼”被用于茶道,在饮茶的时候能够促进交流,创造氛围,增加友人之间的情谊,而且在烹茶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内省不仅可以增进理解,促进协调,而且还可以增进友好发展。在儒教中可以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调和,或者可以说实现个人和社会共同进步的理想,这就是茶道的基本理念。

(三)佛教(禅)和茶道。日本的茶文化由中国传播而来,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带着茶的种子和茶器回归,把茶作为药来使用,而且以他们为中心把饮茶传播开来,所以说,日本的茶文化结缘于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修行可以达到净化精神的作用:而?U就是集身心于一体,达到无我无心的境地,所以说宗教是茶道主要的因素,茶道存在意义的根源,最明了的定义就是茶道是禅的化身。

茶道深受儒教、道教和佛教三种精神的影响,佛教中的禅给茶文化带来了巨大发展,融合儒教形成了茶礼来敬奉先祖,而且融合道教进一步发展。

总之,茶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茶道文化是社会的重要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发扬此传统文化,能够净化风气,促进国际交流,“以茶会友 共同发展”。本论文从茶的历史、发展和精神方面讲述了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茶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形式多样,鉴于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分析不到位,今后会加大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9.

[2]张立新 孔繁志.日本概况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8.

[3]褚艳.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蓝晓萍.中国的饮茶与日本的茶道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5]原味日本语: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快乐读解/(日)平山崇编著.―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2.

[6]兵藤裕己.日本の文学.(日)?|京美?g,2004

[7]施由明.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J.农业考古,2002年02期.

[8]日本:(日)大森和夫,(日)大森弘子著.-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8.

[9]久松真一.1984.茶道的哲学M.思想社.

[10]郭孟良.2003.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1]千宗室.1983.『茶?U』と我が国茶道の?s史的意?xM.淡交社.

[12]川腾平太.1987.茶の文化と文明.?|京.小学?^.

[13]守屋毅.1981.茶の文化その?t合的研究第一部.淡交社.

[14]王国安?要英.2000.茶与中国文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5]董尚胜?王建荣.2003.茶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6]黄志根.2000.中国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车辆安全管理规定范文下一篇:党建活动开展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