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县推广林业科技论文范文

2023-11-27

富裕县推广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农作物信息演变规律提取是人们认识农作物生长过程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精确判断发展阶段、预测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演变规律构建的可视化演变模型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作物的生长全过程。近年来,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检测技术因非接触测量、操作简单、无损伤等特点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基于时间序列的图像检测技术在演变规律提取方面的应用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该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包括农作物的长势监测、染病程度判断、可视化模型构建3个方面的应用现状,总结了该技术研究在农作物演变信息提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P2]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给出预测性建议,以期为该技术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演变规律;图像特征;检测技术;时间序列;农业信息

收稿日期:2016-03-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1501407);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32102110150);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编号:15A413006);郑州轻工业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编号:2015028)。

作者简介:刁智华(1982—),男,河南商丘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识别及精准喷药技术研究。E-mail:diaozhua@163com。

农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获取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相关信息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前提。在传统生产方式中,人们依据长期视觉观察对农作物的长势信息进行了解,并对农业信息发展的规律进行总结,虽然在世代经验的积累与传承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观察方式耗时、耗力,且主观性强、精确性差。同时,有些农业信息的变化具有人类视觉难以捕捉的特点,比如长时间性、细微性、环境不允许性等,这些都为视觉观察带来了困难。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像处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检测手段,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从以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为主要内容的二维图像分析到以构建模型为主的三维空间序列图像应用,走向加入时间特征的多维时间序列图像的演变特征提取,图像处理经历了从静态特征检测到动态演变规律提取的过程。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演变规律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能够做到对信息的定量化描述,精确地表达农业信息状况,为最佳的农作物生长控制方案提供精确的依据,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同时依据提取参数进行农业信息的过程反演能够促进现有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以往基于图像的农业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如何利用图像进行特定时刻的作物信息提取,以进行作物病虫害的识别。而真正基于时间序列图像来分析作物的生长过程,识别生长阶段,并依据整个生长周期的数据进行演变规律总结,以实现作物生长过程自动识别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结合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综合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对基于时间序列图像的分析方法在农业信息动态演变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

1演变规律分析现状

农田信息是随时间变化的,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作物自身的颜色、形状及表面纹理特征,作物病害的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及纹理特征,病害部位植株表面的颜色等都具有随时间的延续而发生连续改变的特点,人们把这种因时间的改变而在某一方面与以前有差异的现象称为信息的演变。演变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获得这种演变信息主要依赖人类自身的视觉观察,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在对研究对象的形状、大小、纹理、颜色等特征的深入理解以及提取技术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为农作物演变信息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与手段。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得农作物生长状态信息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主要集中在病害杂草识别、作物外部生长参数提取、作物营养信息监测、作物形态结构的自动识别等基于特定时间点图像的特征提取方面,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农作物信息演变过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1-2]。得益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大幅提升与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从获得的作物生长过程的时间序列图像集中提取作物生长信息的相关技术,逐渐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国内外在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特征提取及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少量的成果,大体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农作物长势自动观测、染病程度自动判断、具有可视化效果的植物生长模型构建。

11农作物长势自动观测

农作物的长势可以理解为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发展趋势,在农业生产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后期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也是人们采取相应控制决策的直接依据。作物的长势可以用个体和群体特征来描述,获取作物长势的传统方法是地面调查,现代农业生产中则主要利用遥感技术检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和趋势[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长势检测理论与手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检测手段由原始的人工实地检测经历遥感技术检测发展到最近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检测。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获得的时间序列图像可自动判断田间作物生长状况,相比于原始的人工实地检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减小了人工观察主观性所带来的误差。此外,此方法获得图像的过程可在田间无损进行,能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符合精细农业的要求。相比于遥感技术,它可以减少气象环境条件对图像获取效果的影响,也降低了设备成本,提高了信息的時效性;同时检测对象为单株作物或作物的某个部分,减小了视野范围,提高了观测精确度。因此,基于图像的农作物长势信息检测技术展现了其他检测手段所没有的许多优势,成为近几年研究比较多的技术之一,按现在的研究范围,农作物生长状况的自动检测目标大致可以分为2类:作物长势的实时检测和发育期的自动判断。

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农作物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果实大小等参数指标都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这些也成为反映作物生长状况与生长规律的重要指标参数。根据作物的视觉特征,作物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是图像特征中视觉特性最显著的参数,因此,这3种特征成为人们在分析作物长势中应用最早也是频数最高的3个参数。早在1995年Shimizu等开发出了1套自动分析农作物长势的计算机视觉系统,此系统利用相机获得的时间序列图像提取作物茎秆高度变化信息,并计算茎秆高度的变化率,作为作物的生长指标[4]。2010年马彦平开发出1套监测冬小麦、玉米生长状况的远程动态监测技术系统,在系统中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手段,综合作物的株高、叶面积等参数指标,完成了计算机自动解析作物的生长状况指标,判断作物的长势[5]。2015年杭腾等在研究番茄长势信息的无损检测技术时,从采集的时间序列图像中提取番茄的茎粗、株高、叶面积等参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了番茄长势与时间序列图像特征值之间的拟合函数模型,做到了依据采集的时间序列图像分析作物长势的目的。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植株的长势状况除了表现在株高、叶面积等方面外,在颜色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虽限于人类视觉的分辨能力,这种变化趋势在人工视觉下表现不太明显,依靠人类视觉无法准确判断其中的变化情况,但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在高分辨率的图像中,这种颜色的变化趋势很容易计算出来。部分研究者就把研究重点放于颜色特征值的变化,以此来判断作物的长势情况。2002年Hiroaki等提出了1种利用图像处理技术监视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方法,利用图像数据中颜色值的变化与苹果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提出苹果成熟的诊断模型。2015年杨北方等在研究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分析棉花长势的过程中,通过采集棉花冠层的数字图像,提取图像的色调值,反映了棉花的长势信息[8]。在以株高、叶面积、颜色等所有作物都具有的生长参数作为长势判断依据的同时,不同种作物自身的发育特点,会产生这3种参数之外的一些自身特有的生长参数特征,比如玉米在整个周期内是单茎秆无分枝的生长,小麦在发芽后会有个分蘖期,呈丛状生长,此后的生长期仍是单茎秆无分枝的生长,但是番茄就是茎秆不断分枝的生长状态,因此作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也可成为描述长势的参数。2007年刘继承在研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识别水稻长势的过程中,以水稻的株高、叶尖距、叶基角数值作为长势的主要判断指标,并结合叶面积指数来获取水稻的长势信息[9]。2013年孙红等充分地考虑了番茄植株的生理特点,在番茄的生长过程中其形态变异表现为“芽”的变化过程,即主茎顶上不断形成多蔓分枝,植株的分枝茎生长角也直接反映了番茄的长势情况,提出了基于图像几何校正的番茄生长角自动测量方法,该方法为快速、无损地获取番茄植株生长形态特征参数,分析番茄的长势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10]。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利用时间序列图像分析作物长势的基础上,逐步总结作物生长规律,并进一步引入自动识别算法来进行农作物生育期的自动观测,以达到能够自动识别农作物各个发展阶段的目的。农作物生育期自动观测是通过定时定点获得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图像,提取特征点并结合各时期特征得出各个时期的判断阈值,最终达到通过解读获得的时间序列图像自动判断田间作物生育期状况的目的。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颜色的变化贯穿整个生长周期,在不同的生育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颜色的变化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方面。在玉米的生育期研究中,陆明等通过绿色比例判断播种期至大喇叭口期,从抽穗期开始综合黄色和绿色比例判断抽穗、乳熟和成熟等生育期[11]。白晓东对水稻分蘖期提出1种综合稻穗颜色特征、梯度直方图检测及卷积神经网络检测的水稻抽穗期自动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光照引起的叶片颜色变化的影响[12]。在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内,作物的形态特征也表现出较强的不同性,特别是在作物的发育初期至个体植株成熟期,形态特征的变化尤为明显。因此形态特征的不同性成为人们研究作物个体成熟期之前发育期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吴茜根据棉花植株的种植位置具有按行分布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直线监测的出苗期自动检测算法,经过幼苗分割、作物行提取,准确地判断出棉花出苗期;采用覆盖度统计的方法对棉花3真叶期进行自动检测;结合全局覆盖度和单株植株形态描述的方法提出了5真叶期的自动检测算法。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作物生长状况分析中,颜色和形态特征的变化是所有作物在生长周期内都有的特征点,因此是人们提取研究的重点。不同作物生长特点的不同,也会引入新的观测特征,此外同种作物不同时期的表征性状也会不同,因此作物生长情况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以至于从提取图像特征的长势状况分析到后来基于长势特征规律引入识别算法的生育期自动判别,都没有统一的特征参数。所以,结合生物学充分认识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为信息提取选择最优的参数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12染病程度的研究

目前对农作物染病程度的判断主要依赖农业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凭借人的眼睛依据特定的技术指标来判断,然而大多数农民并不了解诊断作物病害的确切标准,这样往往会造成误诊率高,识别时间长,易错过最佳防治期,造成病情延误及农药的过量使用。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准确、无损伤的特点为病害的发病情况调查提供了新的选择。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在农业领域利用获取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实现了病虫害的有效识别,对病虫害发生程度的定性研究也取得了少量的成果[14-17]。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各种病害发生症状的表现各不相同且同个病害的症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会较为复杂,但都会引起作物表面形状的改变,在图像特征上大致可分为3类:颜色、形状、纹理的变化。这3种变化量主要体现在作物本身及病害本身,且这种改变在图像上表现出较强的特征值变化,因此部分学者根据此特点对作物的染病程度进行了研究。马德贵等在研究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程度表示方法时,以单株最大病斑为研究对象,采用椭圆拟合单株最大病斑,计算椭圆主长轴的长度,以此来表示稻瘟病的发病程度;用椭圆拟合水稻纹枯病单株最大病斑并计算其最高处距基部的距离,以两者之比值作为对水稻纹枯病病害程度检测的依据[18]。葛婧等在玉米小斑病病害程度的检测研究中,利用病斑的彩色图像准确分割出病斑,并计算病斑面积的大小,并以此面积与整叶面积的比值作为受害程度的参考標准[19]。郎利影等在研究棉红枯病的染病程度时利用发病叶片中颜色的不同提出了采用红色和绿色分量平均值比值作为染病程度判断的标准[20]。李静在研究玉米小斑病的染病程度时,在利用红色和绿色分量平均值的比值的同时,加入红色分量的值为变量建立其与病情指数之间的模型,并取得了较高的精度,同时研究了病斑面积百分率和叶绿素之间的关系,组建回归模型[21]。

综合近几年的研究,在利用图像技术分析农作物的病害发病程度中,利用颜色及病斑面积等参数自定义参数指标,初步做到了发病程度的判断。但是在参数选择上以颜色与面积为主,表现力单一,准确率不高,适应性差。且病害程度只是指数的表达,并没有具體的分级标准,对于基于病害整个周期的病害程度分析与总结的研究也比较少。较作物生育期的自动判断来说,病害的自动判断也须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

13基于图像的植物生长模型、可视化研究

植物的生长模型构建、可视化研究是虚拟植物技术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生物学、应用数学、图形图像学等多学科的,在二维或者三维空间中进行植物形态结构可视化再现的一门技术,是农业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领域。植物的可视化生长模型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虚拟植物在空间中的形态结构随时间推移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变化规律,可以使人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直观的观察研究,发现传统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难以观察到的规律,以此来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大幅提升、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植物的可视化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科研、教学、商业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如今植物的建模技术可总结为两大类: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图像的方法[22]。基于规则的建模方法是根据测量统计的植物生长数据,利用设定的规则标准,通过编写的程序语言来创建植物形态结构模型。在建模中常用的L系统和粒子系统就是典型的基于规则的建模算法。在此方法中模型参数的选择是个难点,参数太少不足以表达植物复杂的形态特征,模型真实感不高,参数过多则导致模型复杂、运算量大,不同种类植物间形态结构的较大差异性,也会增加造型的复杂度。由于理论和方法的限制,数学上的模拟只能是对自然结构的一种近似,在形态细节描述方面的表现力较差。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是通过对场景实拍的一系列图像或视频,恢复出具有较强真实感的场景或者物体模型,由于图像拥有丰富的细节信息,基于图像构建的模型拥有较强的真实效果,它利用光学仪器获取图像序列集,避免了复杂的数据测量过程。相较于前者,基于图像的建模方法在数据获取、细节展现、建模效率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近年来,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过程,且研究者们已经在静态建模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不少的研究成果,为动态建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动态建模的发展[23]。2011年黄兴召利用高清摄像机拍摄了山核桃树不同树龄段的连续图像序列,通过提取摄像机参数及其图像序列的树木三维点云,得到不同树龄段的树木点云模型,进而构建各个树龄段的树木模型,模拟出山核桃动态生长变化的可视过程[24]。2012年徐宏明在研究植物叶片三维模型的重构方法中,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叶片的轮廓信息,提出1种根据叶片轮廓自动生成叶片主、二级叶脉的方法,并结合枫叶老化过程中各种色素变化的数学模型,构建了真实感较强的枫叶老化动态模型[25]。虽然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在细节展现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鉴于在大面积图像展现方面仍然存在计算量大、技术难度高等特点,所以目前单纯的基于图像建模的研究仍以小面积或细节部分的研究为主,整个植株的动态模型构建难度还较大[26]。因此,综合2种建模方法各自的优缺点,结合规则和图像的双重建模技术成为人们简化计算量的同时又能增加细节表现力的建模手段。此种建模方法是以基于规则的方法建立作物的主干模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取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细节特征,耦合到植物的动态生长模型,以增加模型的细节表现力。2008年吴谦等运用叶片生长异速模型与Logistic方程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基于图像处理和生长规律的树木叶片动态模型,图像技术的运用使叶片纹理的展现更加细致,模拟效果更加逼真[27]。2014年周赟在花卉的生长形态可视化研究中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得各个器官的纹理图像,结合3次贝塞尔曲面构造的器官形态,完成了植物形态的可视化表达,并模拟出植株生长的整个过程[28]。2015年马学强在虚拟植物生长模型研究中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构建了虚拟植物器官模型,结合L系统,提出了1种自适应的虚拟植物智能生长模型,清晰地展现了植物生长过程中各部分的形态变化与关系[29]。

总体来说,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植物模型构建与可视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限于现在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图像处理算法的效率性,单纯的基于图像的动态建模技术仅限于小面积、单参数的表面特性展现,而大面积、多参数的整株植物动态模型的构建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现在大部分研究仍然是与基于规则建模方法结合使用:以基于规则的建模技术构建植株上细节要求不高的主干结构,来减小模型的运算量,以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来构建模型表面的颜色、纹理等细节信息,从而增加模型的细节展现能力、减小测量工作量。

2总结与展望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在信息采集方面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精度高、非接触等优点,对于一些手工测定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着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农业信息获取中可避免传统依赖人的视觉获取信息主观性强的特点,在节约劳动力、降低主观性、提高信息精度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综合以上分析,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分析技术在农作物的长势分析、发育期自动判断、染病程度判断及植物可视化生长模型的构建等方面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科研、教育、商业领域都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在实际研究应用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投入更多精力加以重点研究的地方。在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农业信息演变规律提取与分析的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现阶段的农作物长势分析和病情判断的大部分研究重点在于定义指数参数描述演变过程,做到依据参数指标人工判断农作物的信息发展情况,对于依据指数参数公式化地表达整个演变过程的研究较少。为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的智能化进程,农业信息提取的数字化及农业信息演变规律的公式化表达、机器识别与判断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之一。

(2)农业信息的数字化提取不应仅仅在于生长状况信息的实时提取,更应注重对提取的生长信息规律的总结,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信息演变规律代代口头相传的形式,使农业生产信息规律能够公式化地普及到每位农业从业人员,使基层的广大农民劳动者能够精确地了解农业信息的发展规律,并能够准确地判断信息发展的每个阶段。

(3)限于现有图像处理算法运算量大的状况,现阶段植物生长可视化模型的研究仍然以基于规则的建模方法为主,图像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其中,以增强模型的细节表现力,整体模型仍然存在表现力差的特点。因此,改进和优化图像处理算法,以提高算法的运算效率,结合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促进基于图像的动态模型的改进和推广,是现在面对图像建模技术必须解决的问题。

(4)对于面向演变规律提取的特有算法的研究较少,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提取分析须要开发专有的算法,无法实现算法之间的通用。因此,加强演变规律分析算法的研究,完善基于图像的演变规律方法理论,是减小现有演变规律分析的工作量,提高演变规律分析的准确性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开展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演变规律分析的理论研究,完善面向规律提取的通用算法,改善与优化现有的图像处理算法,结合生物学优化特征参数的选择,加强公式化表达信息演变过程研究,增进演变规律的公式化总结及演变过程的自动识别算法研究,并结合计算机图形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促进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动态可视化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基于图像的农业信息演变规律分析研究的发展方向。总之,利用时间序列图像集来分析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实用价值,它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大量的试验积累以及新的知识理论算法的构建,才有可能使其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中。

参考文献:

刁智华 大田小麦叶部病害智能诊断系统研究与应用[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刁智华,王欢,宋寅卯,等 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棉花害螨图像分割方法[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30(12):177-180,184[JP]

[3]陈怀亮,李颖,张红卫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与研究进展[J] 气象环境与科学,2015,38(1):95-102

[4]Shimizu H,Heins R DComputer vision based system for plant growth analysis[J] Transaetions of the ASAE,1995,38(3):958-964

[5]马彦平 基于数字图像的冬小麦、玉米长势远程动态监测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6]杭腾,毛罕平,张晓东,等 基于机器视觉的番茄长势信息无损检测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15,37(11):192-196,197

[7]Hiroaki I,Masahiko T,Toyonori N,et al Diffuse reflectance near-infrared spectral image measurement for the field monitor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C]//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New York: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EEE,2002:3-6

[8]杨北方,韩迎春,毛树春,等 基于数字图像的棉花长势空间变异分析[J] 棉花学报,2015,27(6):534-541

[9]刘继承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水稻长势检测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ZK)]

[10][ZK(#]孙红,李民赞,钱喜艳,等 基于图像几何校正的番茄茎生长角自动测量技术[J]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2):209-214

[11]陆明,李茂松,申双和,等 图像识别技术在作物农情新奇反演中的应用[J] 自然灾害学报,2011,20(3):18-24

[12]白晓东 基于图像的水稻关键发育期自动观测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13]吴茜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棉花发育期自动观测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4]胡敏,陈洪波,许良凤,等 基于颜色和纹理特征的黄瓜病害识别算法[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5,29(7):970-977

[15]夏永泉,李耀斌,黄海鹏 基于平均影响值和支持向量机的小麦病害识别[J]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2015,41(6):136-138,142

[16]濮永仙 基于病斑特征融合的烟草病害图像检索方法[J] 河南农业科学,2015,44(2):71-76

[17]Patil J K,Kumar R Feature extraction of diseased leaf images[J] Journal of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2012,3(1):60-63

[18]马德贵,邵陆寿,葛婧,等 水稻稻瘟病及水稻纹枯病病害程度图像检测[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485-489

[19]葛婧,邵陆寿,丁克坚,等 玉米小斑病病害程度图像检测[J] 农业机械学报,2008,39(1):114-117

[20]郎利影,陶坚坚 基于图像处理的棉红枯病染病程度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12,34(6):161-164

[21]李静 玉米小斑病的图像处理技术及生理指标的研究[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7

[22]Quan L,Tan P,Zeng G,et al Image-based plant modeling[J]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2006,25(3):599-604

[23]刘丹,诸叶平,刘海龙,等 植物三维可视化研究进展[J] 中国农業科技导报,2015,17(1):23-31

[24]黄兴召 基于图像的山核桃生长模型[D] 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1

[25]徐宏明 枫叶老化虚拟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6]汪丽萍 基于生理生态的黄瓜叶色建模与可视化研究[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

[27]吴谦,张怀清,陈永富,等 基于生长规律与图像结合的树木叶片动态模拟[J] 林业科学研究,2008,21(增刊1):122-125[JP]

[28]周赟 高度真实感的观赏植物形态与生长可视化[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29]马学强 具有生长特征的虚拟植物模型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富裕县推广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生态林业;建设;应用

在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但是提升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强大保障,而且是降低生态林业建设成本的重要途径。因此,如果想要顺利地完成生态林业建设目标,就一定要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1 林业科技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生态林业建设离不开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大力支持。在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借助于林业科技推广,能够有效地传递相关的林业信息,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生产资源,进而有效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效益。其次,借助于林业科技推广,能够有效地促进相关林业技术的转化。就林业科技的发展而言,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对现有的林木资源实施更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新生林木的种植和生长。新生林木种植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种植新生林木的过程中,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随着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大幅提升了林业种植技术的适应性,从而使更多的林业技术被应用到生态林业建设中。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再次,借助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相关的工作实践表明,一方面,通过各种新型林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林木的成活率;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新型林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进一步扩大生态林业建设的规模,从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能够有效地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最后,借助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能够为林农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除了能够促进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外,还能够促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当今时代林地分包到户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林业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林业生态的风险,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林业用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林农的经济收入水平必然能够得到稳步的提升。

2 林业科技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

目前,就林业科技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以及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偏低等,这些问题会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成效产生直接的影响。现提出如下对策。

2.1 全面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推广队伍的建设

在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发挥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最佳成效,就一定要全面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推广队伍的建设。在此过程中,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和技术资金支持,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的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其次,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推广制度,加强对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管理。另外,为了有效地提升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建立起阶段性的林业科技推广目标和林业科技推广措施。再次,充分地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手段,从而有效地拓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渠道。如在工作实践中,可利用互联网普及各种林业技术知识。最后,全面强化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地提升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构建相应的人才招聘体系,尽可能地聘用那些具备推广工作经验的人员;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培训教育体系,定期组织推广人员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

2.2 全面增强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突出林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就一定要加大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对宣传模式和方法实施创新。借助于当下的媒体环境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相关的林业建设人员与社会大众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在生態林业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通过相关的现场问答或实践操作展示,有效地提升林业建设者与社会大众对林业科技推广的思想认识。另外,为了促进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建立起相关的林业科技推广基地。其次,重视林业技术的研发和储备,保障林业科技投入的综合性,大力推动林业技术储备工作的协调发展。

2.3 构建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

生态林业建设属于系统工程,除了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之外,还需要对林业发展情况实施持续有效的监测。因此,在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在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林木品种不相容、病虫害肆虐以及幼苗成活率低等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这些会对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2]。因此,构建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全面地加强对生态林业的管理,对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其次,构建完善的检疫御灾体系与防治减灾体系。在工作实践中,要重点防治那些会对林业资源造成重大危害的生物,大力推广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林业科技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工作实践中,要全面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推广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 1 ] 陈后良.林业技术推广对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J].南方农业,2018(10):66-67.

[ 2 ] 刘伟平.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农家致富顾问,2019(7):5.

富裕县推广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科技;生态建设;推广;应用

引言:

林业科技的应用在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对生态自然的关注热度逐渐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林业科技推广已经成为成为了一项关键的发展内容,良好应用该技术,能够提升林木的质量和产量,推动林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快生态环保进程。本文就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科技推广的意义展开探讨,就目前的推广不足之处提出几点间应用措施,促进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效率提升。

一、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科技推广的意义

在生态林业建设中推广林业科技,其目的不仅在于满足成年林木的健康成长条件,更是提升新生林木的生长效率。现阶段的林木成长时期,对林业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生长效果,因此,借助科技促进新生林木栽种,已经成为了生态建设的大趋势。就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而言,推行林业科技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降低土壤沙漠化速度,将先进的技术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等自然特征相结合,使得一般条件的树木都能够适应当地的栽种环境,有助于科技成果的相互转换。其次,林业技术的推广对于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而言也有着促进意义,在以往的栽种环节,常常出现缺乏先进的技术指导和方案不够完善等导致林木的成活率极低的情况,严重限制了林业系统的正常发展,对现有的林木成长都带来影响,因此大范围的提升林业科技推广效率对于整个生态林业建设都有促进价值,站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而言,其意义更加深远[1]。

二、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科技推广常见的不足

任何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前期投资,就目前的生态林业建设情况来看,科技的推广得不到大量的经济支持,国家相关部门和政府机构在林业建造上的投资力度过小,使得很多建设策略都无法正常进行,得不到实质性的推广。长期缺乏资金投资,更会使得项目发展缓慢,无法达到应有的建设效果,限制整个生态林业的发展。同时,在林业推广方面存在与现实农业相脱节的现象,农业的技术推广已经得到政府的有效配合,在此基础上国家也出台了更多实质性的科学方案提升生态建设效率,但是由于林业推广与农业推广并没有得到有效结合的契机,使得林业科技的发展严重受限。并且,目前我国的林业技术人员综合水平较低,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较少,并不能够有效带动林业建设,在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情况下,推广的策略和方向较为单一,由此,全面提升林业建设人员的专业素养十分必要[2]。

三、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

(一)加强林业机构和人才团队組建

生态林业建设具备长期性和阶段性,整个环节的建设周期较长,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丰富,因此对人员的素质具有一定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集中的导向观念,能够根据各个阶段的技术推广目标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更需要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和进度符合发展标准,促进林业建设的总体发展,保障机构的建设效率。此外,在寻求提升林业人员综合素养、建设专业团队的同时,还应该对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其行为和技术的管控,深化职业技能,依据科学的方案完成实践需求。

(二)优化林业监控平台管控

林业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创新,为了达到理想的林业科技推广效果,优化林业监控平台管控必不可少,良好的监控机制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对幼苗成活率低、病虫害的预防和林区环境等都能在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结合相应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监控管控平台,切实关注林业建设情况,监控林木生长问题,在此过程中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3]。

(三)增强对林业科技推广的认识

就目前的林业科技推广情况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人员或者机构对该环节的重要意义认识薄弱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技术和效果普及,严重限制了林业科技的推广进度和范围,因此,想要提升建设效率,还应该增强对林业科技推广的认识,通过定期培训、建设实践基地等方式将林业科技普及到普通群众和林业建设人员,使其具备专业的眼光看待林业发展,多角度寻求应用途径,帮助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生态环境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完善推广策略。

(四)实现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形式的多元化

完整的设施建设与生态林业建造事业息息相关,现如今已经被投入使用的建造信息库、林业资源库等等,都为工作人员掌握林业建设进度、促进林业科技推广提供数据保障,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进行数据和情况录入,保证整个系统实时更新,为林业科技的推广打好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的发展情况瞬息万变,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创新,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这样的发展特征,实现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形式的多元化,及时依据不同的发展需求调整应用策略,丰富推广途径。如,在有关部门的高度配合之下完成现代化的林业示范区建设,以此促进生态林业建造的稳定长远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科技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多种应用途径,在幼苗栽种、防治病虫害、提升林木生长速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相关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究更多林业科技的发展策略,结合其对于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现有的应用问题综合考虑,提升整个团队对于该环节的重视程度,依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林木状态等等,将其有效应用于生态林业建设当中,促进生态林业的稳定发展,全面优化自然环境,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稳定生活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春花,吴小雷.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J]. 江西农业,2018(24):102.

[2]郑祥勇. 结合农村林业科技 服务林业体系建设[J]. 农村实用技术,2019(01):95-96.

[3]白伟本. 林业建设现状及林业发展对策[J]. 河南农业,2018(05):31-32.

(灵璧县林业局 234200)

富裕县推广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人际关系在农业技术推广以及现代农村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人际关系的良好展现也能够加深科技推广员与农民之间的情谊,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目标和内容。基于此,针对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人际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争取克服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人际关系障碍,促进人际沟通,实现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农业科技推广;人际关系

在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的发展时代,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对于农业产出和耕地的循环使用都提出了新的方案[1]。但是,农业与科学技术的双向合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项农业科学技术只有在农村中进行推广,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鉴于此,农业科技推广就成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2]。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农业科技推广技术员与农民的沟通关系也成为现阶段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3]。

1 农业科技推广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关系。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不仅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的升华和变化,而且能够对各个方面起到润滑作用,促进既定目标的完成。在农业科技推广中,恰当应用人际关系,加强科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树立农业科技推广员及农业科技机构的良好形象,增强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信任、支持和合作,实现科技组织和农民的利益一致化,更好地完成农业科技推广目标,任务和使命。

当今,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和共同合作而完成。现阶段,我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尚不成熟,要想实现系统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不能依靠单纯的行政指令和命令,而是要通过加强农村与科技组织、科技推广员之间的沟通,进行利益、组织和人际协调,从而实现更广范围内的沟通、理解和信任,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和推广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2 农业科技推广中人际关系障碍因素分析

2.1 农业科技推广员服务意识不强

经过笔者调查发现,农业科技推广员在进行科技推广中的创新意识不强,他们关心的只是推广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推广的有效性,没能从人际关系理论的高度来系统地把握整个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能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与农民的关系,个别推广员只是单纯利用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与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许多农民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他们无法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论知识,对农业科技的参与性也不强,这造成了农业科技推广不利,农业科技实施不够充分。

2.2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人员不足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编制有限、人员不足是制约着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实现新的突破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农村的科技推广部门,其人员编制相较于其他农业部门来说明显较少,而且,由于专业性限制,政府对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人员筛选较为严格,这也造成了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人员编制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基础人员的缺乏,在农村中的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推广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和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2.3 农业科技组织协调沟通不利

科技成果推广率低的重要原因是各推广主体组织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相关社会组织协调配合不够。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主要靠行政命令搞推广已行不通,取而代之的只能是以利益为纽带及宏观管理下的新的推广机制。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必须要加强各组织的协调沟通能力,积极推进信任合作机制,促进其发展。

3 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中人际关系的方法

3.1 增强科技推广人员的创新意识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要增强科技推广人员的创新意识,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仅要坚持理论创新,科技推广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相应的人际交往理论和沟通技能。因此,科技推广员要加强心理学、管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并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的交流技巧,提高科技推广员与农民沟通的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率。其次,要善于建立沟通模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知识文化水平、不同推广对象建立相应的沟通模式,设计出符合各个层次发展的沟通模式,提高科技推广的服务水平。

3.2 科学规划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人员编制

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实力,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酌量增加科技推广部门的人员编制,积极引进专业技术强,服务态度好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水平。同时,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还应该增加适应本地区农业发展需要的工作岗位,针对本地区的农作物种子、植被、土壤、土质等情况进行科学的勘测和设计,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真正实现为人民谋福利,促进“三农”发展的目的。

3.3 加强组织协调沟通

新时期,以利益为纽带及宏观管理下的新的推广机制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大行其道,这必然要求加强科技成果的生产者、农业成果推广者、新技术新成果的接纳者、农业技术管理者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之间诸方面多内容的协调和沟通,这中间利益的协调和沟通是关键的,因为这标志着公共关系进入了实务合作,表明主客体在寻求互惠互利的途径,实现受众重在增收,主体重在服务上的平在利益平衡状态下,情感也随之而升华,科技成果推广就极为有利。

4 结语

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人际关系对于科学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和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尽快实现建设科技新农村,发展农业科技的目标,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应该从人员建设、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着手,逐步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领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旷宗仁,梁植睿,左停,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过程与机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1).

[2]王利清.农民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困境与出路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

[3]张水玲.外源推动与内源驱动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9).

(责任编辑:赵中正)

富裕县推广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并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在这个信息高度集中化的社会背景下,档案从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变为数字型信息档案,传统的档案管理的工作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满足大数据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急需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一种互联网时代下催生演变的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加,从而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也颁布了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一时间互联网+成为了社会热点。在这个大背景下,科技档案管理也要主动适应时代和环境发展的新要求,从互联网中寻找突破口,谋求更好的发展。科技档案管理本身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持续创新管理工作方法,继续强化技术手段,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一、传统科技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探讨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内容,就要了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经过本部门长期的调查寻访,发现了我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下面将作具体分析。

(一)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普遍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管理工作正处于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属于的隐形的幕后工作,大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认识较浅,甚至敷衍了事。由于不能制造效益,相关单位领导更是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了部分事业单位的科技文件的正规化管理和归档率低,一些大型科技活动和研发实验项目只保存了基本的立项档案,缺失了大量必需的重要数据和原始记录档案。同时,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科技档案的利用率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是导致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的原因之一。传统的科技档案以纸质形式保存,查阅不变,也是导致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的原因之一。

(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相关规定和标准存在漏洞

目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则。不同的单位存在不同的规定和标准,难以统一,也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基于互联网+进行创新产生了一定阻碍。同时,由于缺乏行业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基于利益关系,可能会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将大量的科技文件据为己有,甚至篡改部分科研项目中真实有效的数据,从而导致科技档案失去可信度和自身价值。对科技档案进行保存,目的就是为了给后面的研究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以推动科技的发展。但是科技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存在很大缺陷。没有完善的科技档案管理和报告制度,对于科技档案的共享与保密与否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不利于资源共享,降低了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科技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的科学档案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科学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基础设施存在很大缺陷。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大部分科学档案以纸质档案的形式保存,纸质易受潮,遭虫害,难长久保存,且保存成本高,不便于查阅。同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科技档案管理网络,分类不合理,从而降低了科技档案的利用率和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与此同时,大部分相关单位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资金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网络设备不完善。

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想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发展,必须认识到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如此才能明确目标,加快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进程。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质,导致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是一个既复杂有系统的进程,它涉及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内容,下面就具体讲讲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构建健全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

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为科技档案管理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通过前期合理的设计规划,结合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从而实现通过相关的网络设备,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管理归档和检索指引等目的,有利于科技档案的随时查阅与共享。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要求管理工作制度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设备现代化。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才能改掉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陋习,实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才能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档案的价值,实现其现代化发展。

(二)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互联网+时代下,云计算,大数据的广泛推广和运用,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从引进互联网+的其他传统行业的现状来看,互联网+并不是普通的与其他行业叠加,而是为其他行业提供一个平台,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推动他们更好更快的发展。传统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不能有效及时的将科技档案收集上来,以至于在需要参考相关资料时,不能有效及时的提供,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即使收集了上来,也由于分类不合理,保存不严谨等问题而不能使科技档案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基于互联网+进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构建巨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科技档案统一收集起来,分门别类,清晰有序,统一调配。能够及时有效的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所需的科技信息,从而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应有价值,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服务体系

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广大社会人员,具体来讲就是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学生,教职工等。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后,推动了科技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从而提高了科技档案在全国的共享率和利用率。不同于以往纸质档案的固定保存,难以运输和传阅,科技档案基于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创新后,借助相关的网络设备,能够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类进行查阅。在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科技档案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查阅更加高效,便捷,科技资源也被更多人所共享,进而造福大众。同时,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也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措施

从上文可知,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可以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服务体系。所以对科技档案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已经刻不容缓,但是许多科技档案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对于如何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还是一头雾水,下面就具体来讲讲如何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一)提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在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方式也将受到挑战,要积极应对目前信息化的现状,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用于保存用户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已经在不断地研发和发展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利用互联网+我们创建了一系列智能化的服务,但是包含在内的线上线下的供需对接服务最有争议,这是因为这项服务对公众安全有着潜在的威胁。作为使用者,他们通过用户的数据可以分析出用户的需求,便于他们进行改进;可是作为用户,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信息被不法分子所盗用,而且还“无处伸冤”。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档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因为很多管理人员和领导对档案的管理并不是很重视,导致很多人认为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隐于幕后,无足轻重。因此,对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严格对待,加强监督,确保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严密开展,使得科技档案管理发挥出它真正的意义。

(二)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在某些方面也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无论是多么尖端的产品或者技术,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有非常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成果在支撑着的。所以,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说科技档案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那么科技档案的管理则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且履行了归档手续的科技文件材料。只有加强和完善档案基础设施的建设才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档案的科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才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科技档案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三)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科技档案详细记录了科研成果的全部的信息,一旦科技档案泄露,那后果也只能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如果被一些有心人加之利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既是对科技档案所有者的伤害,也是社会的损失。因此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只有完善科技档案相关法规体系,加强科技档案保密管理,才能有效的保护科技档案,促进科技档案事业的开展;同时这对于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档案意识,提高公民依法办档的自觉性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四)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受传统观点影响,一般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是负责整理、编目、鉴定、统计、排列和检索工作编制等工作。但是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对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要求,光靠工作人员的自学是不够的,企业或是管理者必须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养,当然并不是高强度短时间的去速成,而是要有计划、有方向,深入浅出的分期培养。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所以必须不断地去学习,一定不能一次就过,要遵从“多次少量”的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十分复杂繁琐,但又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改正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陋习和问题,同时基于互联网+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就显得极其重要。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的创新可以从提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具体实施。同时,各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才能切实解决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创新,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燕.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J].档案与建设,2016(03).

[2]郑志凯.互联网+形势下的科技档案工作探索[J].信息通信,2016(02).

[3]曾凡丽.浅议“互联网+”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林业科技,2015(04).

富裕县推广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前提下,人们对于环境建设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欺许。而经营林业恰恰可以使生态环境建设得到相应的满足。现在,我们已经将生态建设纳入文明建设的高度加以重视,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林业建设离不开科技在林业经营管理中的投入,只有注重科技在林业经营中的投入才能使林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支撑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应用价值;方法路径;研究

当中国林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步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以科技兴林为创新动力的今天,林业经营管理中的科技含量的提升显得较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尤其必要。

1.科学技术在林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我们在林业科技发展上始终围绕着国家重大战略转移而推进实施。也就是说林业科技工作及整个林业经营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大局加以推进实施每一步工作。多后以来我们在突出科技创新与注重科技应用方面都在不断向前迈进,而且在产业升级和生态支撑方面都相应地取得一定的成果。林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使我们在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

1.1重点工程在技术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生态建设在整体水平上获得大幅提升,一些退化了的植被已经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恢复。中国现行的70%的天然林都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1.2林业产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不断提升

产业在转型过程不断提速,升级步伐也不断加快。对于一些剩余物气化技术已经基本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平压技术在人造板领域获得了相应的应用,对于木材在改变性质方面所实施的技术处理已经取得新的突破,木材生产低质速生状态得到相应的改变。

1.3林业科技成果不断实现新的转化

林业科技成果不断实现新的,使林区农民致富得到有效保证。而且也已经形成了省市县的相关服务体系。

1.4一些较大型的研究进展明显

一些应用研究和决定获得了有效支撑,在诸多成果中毛竹基因组测序为我国发起并完成,这在当今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极具影响力的技术。

1.5相关的条件和能力也获得了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基石得到有效夯实,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相应的建立。技术创新已经形成联盟、林林种质资源已经实现平台化运营、科技平台得到有效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也已经建立起来。一批科技创新队伍得到组建,很多人才也因此获得了培养。一些较为先进的科技已经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林业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在潜力不断提升。

2 在林业发展建设中进行科技推广的方法和路径

2.1 促进科技创新供给有效性的提升

强化对生态保护的支撑。围绕着国家的生态建设、国土安全与其他方面的要求,在森林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修复上下功夫。对产业的绿色开发实施积极引领,以定向为目标对森林资源加以培育、木类及竹类加工、非木资源附加值的增加及其他相关技术进行研究,真正建构起从资源培育到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创新链。

促进林区职工脱贫致富。聚焦林区、沙区和山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按照扶贫开发总体要求,围绕着林下经济、珍贵用材、花卉与竹藤及其他经济林等进行开发与培育,攻克新品种培育过程的关键问题,促进种植、加工与经营过程的协调发展。以对技术实施集成、进行配套组装与典型示范等情况,培育起各区域内的特色产业。

2.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对成果转化相关程序加以优化。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早日建立起来,建立起以相关推广机构为主的研究开发体系,同时也要完成成果转让、技术许可及相关评价活动。积极探索咨询辅导、竞价营销、公开挂牌及其他专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特派员工作机制,促进扶贫更加精准、到位。

促进成果转化机制的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建立起成果转化新机制,使市场化与公益性的成果分别按照各自的机制进行运营。对于公益性服务可以探索以政府对服务进行购买的方式进行,促进科技成果处置及相关收益分配改革,促进科技工作者在成果转化过程收益水平的提升。要努力使不同层次的技术形成一种特殊的联盟,要使这种联盟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成果与需求的最好对接。

实施成果转化职能创新。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存储体系,完善科技成果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科学技术信息的汇总。以成果转化为主线创新资源的转化、交易、配置与集聚方式,使现代互联网服务平台得到有效建立。要使线下与线下实现有

2.3 不断提升林业科技推广的标准化程度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特别是要对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进行整合,对相关的推荐性标准加以优化。建立起覆盖公共服务、产业开发与生态发展的标准体系,对社会组织制定相关标准加以鼓励。同时,强化加际标准建立。对于参与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建设进行引领,促进相关优势领域内的标准由国内向国际转化。

促进林业标准化进程的加快。形成标准清单机制,推动重点工程依标准进行验收、监理、施工与设计。对于主要产品来讲必须依据标准推进生产经营。在实施过程中要强化标准意识,将标准的实际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的考核过程中。强化对各标准示范区建设,进行认可试点工作,对地理标志保护实施强化。

强化对产品的质量监管。强化林业产品的预警机制及评估机制,对林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加大监测力度,强化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不断推进各类学会和协会的组织建立,推行不同行业质量实施自律,对相关的行为进行规范。特别是要加强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诚信意识,对于企业相关信用报告进行积极发布。

2.4加大林业科技机制与体制的完善

对科技创新力量的布局进行完善和优化,强化对相关基础项目的研究。对于较为关键的技术与重大技术进行示范引领。展开区域性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同时进行试验示范与集成创新。要对研究院所進行更加积极地分类,据此推行改革不断深入。同时,完成现代的林业院所制度的建立。

2.5形成关于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

在坚持政府引领的前提下完成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对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研究开发作用予以积极地发挥。建构起生产、学校与研究机构一体化的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战略联盟,建立起共性研究开发平台。对创新型企业经营进行试点,引领不同要素向企业聚焦。促成林业产业的科技成果不断实现转化。

结语

林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依靠创新进行驱动,必须使自身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努力强化对自然规律本身的不断认识,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使绿色发展的难题得到相应的拓展。要着眼于内容动力与活力,实现根本转变。要促进公共积累的不断增加,在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之内寻求治理的全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然和谐的局面得到维护,为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推广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爱民.林业技术创新及现代林业的发展对策[J].吉林农业,2018(21):95.

[2] 吕宏宏,叶伟.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J/OL].现代农业科技,2018(19):194+197

[3] 张吉哲.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助推扶贫攻坚工作[J].吉林农业,2018(20):93-94.

[4] 李成燕,肖加明.发挥林业在扶贫工作中独特作用[J].现代园艺,2018(19):177-179.

[5] 杨杰.浅谈林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植物医生,2018,31(09):25-27.

[6] 赵占永.我国林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18(18):30.

[7] 韦凯.当前我国林业营林绿化现状与解决措施[J].现代园艺,2018(18):162.

[8] 李爱武.创新林业技术和现代林业的发展探究[J].现代园艺,2018(18):210.

[9] 刘昌勇,玉宝,潘世英,王宁,邓小芳,高力力,方怀龙.林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7(03):52-58+64.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河林业局)

上一篇:传统体育与中学体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