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范文

2024-01-21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范文第1篇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知识:

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答案是: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的英文是?

答案是:the Moon Festival o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lunar month)

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

答案是: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元代末年;另一说为,明朝洪武初年。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有哪些?

答案是:描写中秋节的诗句非常多,最著名的是: 《静夜思》 作者是【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范文第2篇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

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 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 年 6 月 16 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 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的故事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

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

《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插菖蒲艾草的传说

话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甚多。老百姓对黄巢有很多误解,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有一天,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批批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个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的军队就要攻进邓州了。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这根独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阳节,黄巢的军队果然攻下了邓州城,只见城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地领兵离去,因而全城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从河南一直传到各地,几乎传遍整个中国。

端午节的对联

1、千载招魂悲楚仕

万人抚卷叹离骚

2、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3、汨罗沉没一流恨

湘楚长怀千古羞

4、难得钟情两遭流放离骚赋

惟怀义胆一佐报国厄运横

5、义报祖国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情爱唯倾荆楚山

6、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7、我为他哭屈落水

他为我辈壮升天

8、不畏汨罗河水深

甘冒东海浪涛激

9、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汨罗

10、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篇二:端午节由来和习俗

课题:端午(加考前辅导)

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

2、复习观察法、写人、写事方法,与考试相结合教学重点:感受民族文化,感受快乐课堂

教学难点:复习观察法、写人、写事方法,与考试相结合教学用具:粽子,雄黄酒,艾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点评

二、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呀?

今天,我们金笔作文的家人们就要在一起度过这个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呢?竖起你的耳朵听好了,端午节又叫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诗人节等,记住这些回家可以向你的家人炫耀炫耀!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我们这儿比较常见的是吃粽子,看看还有哪些习俗是你不知道的。女儿回娘家、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荡秋千、给小孩子涂雄黄酒、饮用雄黄酒、吃咸蛋、吃粽子、吃时令水果。

今天,我们过端午节,也要来个正式一点的,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咱们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新授

(一)艾草

刚刚进教室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传说艾草是神仙的宝剑。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

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同时,艾草也有杀菌除虫的功效。夏天到了。艾草正当时。六神也推出了艾草杀菌皂。艾草也是一种中药。

现在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悬挂艾草的传说了,以后让你写民俗文化,应该不成问题吧!接下来,欢迎咱们的另外一位嘉宾登场„„

(二)涂雄黄酒

这就是出现在《新白娘子传奇》中的那壶神奇的雄黄酒,白素贞喝了此酒之后,便闪现了真身,吓得许仙两腿直哆嗦,以至于两腿一软晕倒了。

端午节之后,气温升高,炎炎夏日来临,蚊虫就开始猖獗了。给小孩儿的额头上用雄黄酒涂上一个“王”字,不但可以驱蚊虫,还可以像猛虎一样辟邪。今天,我们就来一个涂雄黄酒的仪式,听话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个“王”字,老师会把对你的祝福融在里边,希望得到老师祝福的同学,都能在期末考试中向老虎一样凶猛,考出好成绩!(给孩子们涂,强调纪律)

(三)吃粽子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粽子来了。爱国诗人屈原抱石跳汨罗江以后,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水中,以免鱼虾吃他的身体。这个习俗延续到今天,已经两千多年了。

我们金笔作文的同学跟别人都不一样,因为我们不仅听话,而且懂得观察。那我们拿到粽子第一件事是?观察?举起来?

(每个孩子一个粽子)用我们的身体的各个器官去感受去观察这颗粽子。

眼睛:1、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小粽子穿着一件件漂亮的绿色外衣,仿

佛是在参加一个盛大的节日舞会。

2、没有拆封的粽子被五花大绑地请到了课堂上,真可怜!

3、我的粽子外衣已经变成了深绿色,甚至有些发黄了,看来它在蒸锅里吃了不少苦头呢!

4、粽子是三角形的,像极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又像是陪伴着我的三角板。同桌的粽子是四角形的,跟我的不一样,有一个角的粽子已经忍不住探出头来。

5、黄黄的苇叶上一条条深深的纹路,像一条条羊肠小道。

手:1、我刚拿到粽子的时候,一种黏黏的东西就沾到我的手上,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2、粽子热乎乎的,应该是从蒸笼里出来不久吧。

3、粽子外边的苇叶硬硬的,还很粗糙,摸起来有点扎手。轻轻捏捏粽子,会感觉里边的粽子是软乎乎的,真想赶紧拆开把它吃掉。鼻子:1、刚拿到粽子,一股淡淡的苇叶的清香就钻进了我的鼻孔,紧接着,一股浓浓的迷香也飘进了我的鼻子里,惹得我肚子里的馋虫大脑我的五脏六腑。

2、甜甜的蜜枣味儿,我的这颗粽子是不是蜜枣粽呢?

嘴巴:1、舔上一口,舌尖从软软的黏黏的糯米上滑过,就像触摸到丝滑的丝绸。

2、打开粽子以后,里边可是大有文章啊,糯米、蜜枣、红豆应有尽有,小小的粽子里却装满了祝福。蜜枣象征生活甜甜美美,红豆象征红红火火,糯米象征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小小粽子里边有大乾坤啊,只要我们动用我们的器官去观察,就会有奇妙的事情发生。

老师把最真诚的祝福已经送给你们了,现在轮到你们表现了,把你们的祝福也送给老师吧。(让孩子给自己和在场的老师涂雄黄酒)

(四)带五彩绳

刚刚咱们是互相送出了祝福,接下来,咱们要把祝福带在身上,当当当当,要这些线干什么呢?待会儿每位同学都要把这五种颜色的绳子搓到一起做一条五彩绳,然后把它送给你在金笔作文的好朋友或者老师,在做五彩绳的时候把自己的祝福放进去,让带着你做的绳子的同学或者老师,能时时刻刻感受你送的祝福。

四、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不仅在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端午节,也获得了很多写作的素材,现在回想一下,从你进入这个教室开始,这个教室哪些人都做了哪些事,这些人或事如果让你写成作文,你会起个什么样的题目。

人:《有创意的老师》《我的好朋友》

事:《一堂有趣的课》《欢度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一件快乐的事》《一件有趣的事》《假如我是一个粽子》《民俗节日——端午节》《美好一刻》《舌尖上的美味》《美味三角粽》

物:《粽子》《粽子的新发现》

篇三:15-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粽子

端午节(英文为 DragonboatFestival 或 DoubleFift(: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h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 5 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

端午赛龙舟活动

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20XX年,6 月 14 日,6 月 15 日,6 月 16 日为法定放假日子。20XX年 6 月 16 日为端午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 年 5 月

20 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20XX 年 9 月 30 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法定节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XX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 20XX 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名称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

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

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

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

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

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范文第3篇

早 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不过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外打猎,将所获猎物奈把宗庙。唐化,各种书籍中均不见中秋故事的记载,。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那时的中秋节“责家结锦台钳,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穷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 欢”。从此,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那么,中秋节的由来演变如何?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长安玩月诗序》记裁:“秋云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赡魄团,放曰中秋。”这就是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恰是三种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问俗称八月节。是夜,月亮最明、最因;月色也易美好,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观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不过,汉代的中秋节定在立秋之日。这天,王者出猎,以所获祭宗庙包。到了唐代,各种类书中备载四时十二节令,单单没有中秋节的故事。

而在宋人的笔记中,中秋节的记载就屡见不鲜了。宋代的中秋节,不用说富贵人家,就是贫穷的市民也是“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中秋节晚上,“膂力儿童,连宵嬉戏”。由此可见,中秋节在宋代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把以毛豆鸡冠花。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由于八月十五在秋季

七、

八、九三个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节”。提起中秋节的习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月饼。

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 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中国南方、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提灯笼. 或将灯笼挂在门前。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至今,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之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之兔儿爷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中秋节的习俗之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是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范文第4篇

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 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 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 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恶日说。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 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 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 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 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范文第5篇

端午节快到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战国末期,有一个叫屈原的楚国人,他生于公元前340年,这个人对他的祖国无限忠诚。屈原最先在楚怀王的朝廷工作,但是却经常受到奸臣的排挤得不到楚怀王的重用。无法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楚襄王当上了国君,屈原尽力地工作。同时,提醒楚襄王要富民强国,才能抵御日渐强大的秦国。这段时间,屈原做做出了很大成就:促成了齐楚联盟。但是,楚襄王却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外地。

屈原在外流放期间, 创立了著名的“楚辞”文体。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歌》包括:东皇太

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

屈原在外流放期间,很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和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由于他的官名叫大夫,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屈原大夫。

后来,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屈原流落到汨罗江边,听到楚国为秦所亡的消息,悲愤地投入汨罗江中,自尽而死。

屈原大夫投入汨罗江这一天,正是阴历五月五日,当地的老百姓很尊敬屈原,为了避免鱼儿吃屈原的遗体,就用米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汨罗江中喂鱼。后来,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包粽子,就是为了纪念

屈原。

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场镇波那小学四年级学生蔡江丽

指导教师点评: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范文第6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这天在汨罗江怀石投江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喝雄黄酒,门户上悬挂艾蒿、菖蒲,划龙舟等习俗。考究上述习俗的由来,与屈原生长在龙阳(今汉寿)沧港有关。近些年来,在汉寿县株木山乡,聂家桥乡楚墓中出土的“武王之童督铜戈”、“郢室畏户之玺铜印”大量器物和沧港“三闾大夫祠”、“濯缨桥”、“屈原庙”、“沧溪寺”、“天乙宫”、“招屈亭”、“钓鱼台”、“清斯亭”、“东岳庙”、“三闾巷”等数十处遗迹;说明古汉寿沧港一带是屈原先祖屈瑕的封地。经文物部门考证,“武王之童督”铭文青铜戈,是屈原祖父屈瑕佩戴的尚方宝剑。证明屈原的家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屈原是在这里出生的。如今,汉寿县屈原学会和全国许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进行研究,确立了“屈原故里汉寿说”。

据史书记载和传说,二千多年前,屈原因受到楚顷襄王的不信任和奸臣们的谗言排挤,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的“联齐抗秦,振兴楚国”的主张彻底破灭了;随之秦国的大将白起又领军攻占了楚国的郢都。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声疾呼,“楚国亡了啊”!抑郁的情绪始终压在心底,形容更加憔悴了。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21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步履蹒跚、神情恍惚地来到汨罗江边,嘴里喃喃自语,一气之下在汨罗江怀石自沉了。楚国逃难的人把这一噩耗传到了屈原的故乡沧港,乡民们顿时惊呆了,清醒片刻后景旺说:“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这么大的官怎么会自寻短见呢?”昭明说:“前不久灵均和渔父在沧浪河边对话,相互问答,洗帽带,洗脚还好好地,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人们呼天抢地,放声恸哭,悲痛不已。事不宜迟,救人要紧,景旺、昭明、屈定和乡民们放下手头的活计,带上饭团,桐树叶粑粑,咸鸭蛋,驾着“翘划子”“丫艖划子”“艋艋船”(都是当地渔民打鱼的渔船),荡起双飞燕,前后浆,划起桡子,一路顺水,一路猛划,象箭一般飞到了汨罗江畔的沉沙港口,加入到了寻找打捞屈原尸体的行列。停留在汨罗江港湾里的渔船,听到有人跳水的消息早就投入到了打捞抢救中,几十条小船汇集在一起拉网式地寻找,有水性好的年青小伙子干脆跳入江中,潜到水底搜寻;仍凭怎样搜寻,就是一直找不着。这是因为屈原在跳江时解下了身上的腰带,咬破手指头,用鲜血愤懑地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八个大字,将腰带缠在一块石头上,一头挽在手里跳入江中的,所以屈原的尸体很难浮出水面。这时候逃难的人也止住了脚步,涌向江两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呼唤着,哭泣着;在沧港来打捞的渔船中有一位大叔燃上香烛,跪在船头悲怆地呼喊着:“三闾大夫你快起来吧,我们接你回家。”这个人是屈原的族弟屈定,他一边呼喊一边把带来的饭团,桐子叶粑粑,咸鸭蛋投进江里,说是让鱼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肉体了。景旺、昭明和参加打捞的船只都效仿着把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这时候住在江边的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族,以免伤害屈大夫。

汨罗江两岸已是人山人海,几十条小船在江面上往来穿梭似的打捞,哭喊声像涛声一样此起彼伏,人们直到夜晚才抹着哭红了的眼睛跌跌撞撞地离开,心中是多么地希望三闾大夫没有死,突然降临在他们中间,又希望三闾大夫早些浮出水面,见到他的真身。时间在煎熬着每一个人的心。屈原故里沧港的乡亲们更是焦急万分,一颗颗悬着的心始终不能平静。当天深夜,有人忽然间看见三闾巷屈家大院里一道白光闪现,一位身穿白衣,骑着白马的仙人直奔云霄而去。这不是屈大夫吗?一定是他,是他的魂魄回故里“辞路”来了,然后又奔向了天国,人们议论着。家乡的乡亲是多么地希望他没有死去,希望他能回到郢都为楚国的复兴出谋划策,建设自己的国家,实现那久远的梦想。

屈原死后,有一天托梦于族弟屈定,诉说投的饭团、桐子叶粑粑、咸鸭蛋都被蛟龙和鱼蟹抢走了,自己一点儿也没有吃到;还教他如何驱赶水族和刺杀蛟龙。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屈定来到沧港集市上,把昨夜三闾大夫托梦的事向大伙讲述了一番,说:“明年的五月初五,是三闾大夫的周年忌日,我们要打造像蛟龙一样的船只为其招魂,各家各户采些艾蒿、菖蒲悬挂于门户,用艾蒿当鞭子驱赶和鞭苔水族,用菖蒲做利剑刺杀蛟龙;用蓼叶、芦叶把食物包在里面,缠上五彩丝线,把它煮熟再投到江里,蛟龙和鱼蟹看到闪光的五彩丝线担心会被缚住、不敢触及,包裹好的食品就不会被抢走了。”乡亲们把屈定的话记在心里。

第二年开春以后,屈定、景旺、昭明邀集伐木能手和强壮劳力来到“金牛山”上,伐来了上好的木材,请来最好的木匠,按照蛟龙的模样,精心打造了一对“公母”龙船。龙船打好后“公”的曰“红船”,冠以“满天红”,“母”的曰“白船”,冠以“飞龙白”。每船31名桡手。红船桡手系红头巾,着红装,插红旗;白船桡手系白头巾,着白装,插白旗。桡手都是百里挑一的后生,一个个生龙活虎,干劲冲天。两条龙船分别由屈定和景旺掌艄,昭明、田猛击鼓,一切准备停当,只待吉日良辰。

五月初五这天,旭日东升,天气晴朗,人们早早地来到沧浪河两岸,观看两条威武雄壮的龙船起航、为屈大夫招魂。辰时初刻,巫师燃起香烛,摆上三牲,宰了雄鸡,绕两条龙船的龙头三圈作起法来,祈求神灵保佑水手们平安,地方平安,屈大夫魂兮归来。最后,巫师把作法的宝剑往前一指,屈定便高声唱道:“精打的龙船把头开!咿哟咿哟!划起,划起!”两条龙船像离弦的箭,直奔汨罗江而去。划起、划起的号子响彻了云霄,延续了二千多年。汉寿沧港是划龙舟的发源地,世世代代演绎出了光辉灿烂的龙舟文化。唐·刘禹锡谪居武陵作《竞渡曲》为证: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始。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髻鬣动,螮蝀饮何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韈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武陵竞渡略》也有记:“五月五日龙舟竞渡,斯招屈之义,始于沅湘之间,棹影瀚波尤以龙阳为盛”。为纪念屈原,沧港的乡亲们修建了“三闾大夫祠”、“招屈亭”、“濯缨桥”等建筑。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的深情与厚爱。

上一篇:单位共青团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读完中华文化的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