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范文

2023-09-20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范文第1篇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

(一) 思维相对比较活跃但缺少政治观念

目前我国大学生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的概念, 也就缺少明确的政治态度。在新时代的发展下, 大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生活时, 一般都会拥有比较积极向上的思想, 其求知欲也很强, 并渴望跟随党组织进行学习, 但是却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党组织以及学习相关的知识, 所以其思想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随着大学生的年龄增大, 其对政治的关注程度也有明显的提高, 尽管有一部分大学生积极且热情地参加了政治活动, 但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从而导致其政治立场不坚定, 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 注重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思想的解放, 当代的大学生在文化多样性的社会下生活, 因此其价值观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和多元性。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 强调自主意识, 并不断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知道独立和自主, 且自觉的去完成学习, 不需要在外界的逼迫下进行奋斗。但随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不断发展, 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开始出现了偏差, 他们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 个人的意识逐渐超过了整体和社会的意识, 人生奋斗的目标开始逐渐变得膨胀。

(三) 拥有较强的务实主义

有很多的大学生拥有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 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积极参加着各种社会活动, 为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少部分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功利主义, 认为有钱和有权才能得到幸福, 不注重社会的利益, 更有一些人为了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而去侵害别人的利益,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十分重要。目前能够进行自我发展、实现和成功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对事情进行判断以及对价值进行取舍的重要标准, 因为社会上存在的竞争压力和利益的关系, 让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务实, 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变为更关注具体的事物和事情, 也能充分明白在社会发展下, 务实的人才能成功。因此在社会的不断转型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目标将会变得更加务实。

(四) 意识到财富的重要性

目前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自我实现的需求。

他们认为, 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找到好的工作, 以此让自己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也知道人成功的道路并不局限于一种, 所以他们在选择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自己的道路。但是也存在着一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愿望相对较为强烈, 从而降低了对社会的关注度, 也意识到财富的重要性, 从而忽视了政治方面的问题。

(五) 重视科技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一方面, 互联网存在着低成本以及高效率的特点, 让大学生能够迅速对网络信息和知识技能进行掌握, 让其接受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 因为互联网的快捷和便利的特点, 反而让大学生逐渐出现对知识进行浅阅读的现象, 使大学生的心理开始出现空虚感。信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展现, 符合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个性自由的发展, 而通过纸质媒体对文字进行阅读的生活方式开始逐渐被大学生所忽略, 从而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在国家建设的发展下, 新时代的大学生会明显了解到科技的重要性和含金量。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的规律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质存在的联系以及趋势就是规律。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行为规律存在着变化, 其实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基本联系, 以及其进行运动时发生矛盾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律进行研究, 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具有针对性的前提和基础。

(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 他们追求着时尚并且拥有着较强的务实主义, 他们在思想上不断超越自我, 所以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将理想进行等同, 从而使他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经济成分、就业方式以及利益关系等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所以各种社会的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都有可能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且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差异会冲击大学生的心理, 让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一定的偏差, 所以需要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疏导, 从而让其真正认识自我, 缩小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差异, 从而让其在实现理想上变得更加有信心。

(二)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道德与心理的互动性

因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完善和成熟, 所以他们的心灵也在不断地成长。在如今世界联系的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还被个体道德以及心理因素所作用, 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道德与心理的互动性, 从而让其有效结合, 取长补短, 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主客体的适应性

在大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够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的主客体关系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高, 如果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则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将有效地信息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存在着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对正确地思想政治进行学习, 其思想发展可能会偏离轨道。所以要对主客体之间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三、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有效结合大学生多样性的价值观和主导的价值观教育

随着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就必须要让大学生对美好进行深入感知, 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能让他们形成正确地价值观, 也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向上, 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而拥有更多的创造能力。在对大学生的个性进行发展的同时, 还要注重其在理想信念等方向的宣传教育, 让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从而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牢固, 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将第二课堂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要想落实素质教育, 首先就要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 对第二课堂的教育进行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对社会进行充分的认识, 从而不断提高其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第二课堂的教育中包括的内容有对形势政策的教育、社会实践的教育、社团活动的教育等, 所以相关教师应该对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等教育内容进行完善, 让其能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并且还要将第二课堂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 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让其能够符合社会发展对其的要求, 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等越来越频繁, 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 他们的思想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未来我国社会的思想特点, 所以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并有效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行为规律, 制定出更符合大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让我国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使其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而让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不断的强化, 进一步让我国的发展实现真正的可持续。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 比如思想意识变得独立, 关注自我存在的价值等, 所以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行为规律进行研究, 希望能够在新时代的发展下, 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地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行为规律,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湘顺, 李梅.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22) :66-68.

[2] 朱亚楠.“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规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7 (10) :83-85.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范文第2篇

一、突出重点, 兼顾其他

做任何事情都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 督查督办工作也是如此, 只有明确当前工作的重点, 督查督办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突破重点, 有效地带动整体工作。因此, 一是要善抓督查督办重点, 明确着力方向。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系统全面的观点动态把握具体工作的特点及其影响性, 准确判断督查督办事项的重要程度、找准主要矛盾和切入点, 抓住事关大局的重点问题、关键问题;二是要注重统筹兼顾, 做到点面结合, 以点促面。既要抓住重点, 又要兼顾一般, 既要面面俱到, 又要有所侧重,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既保证督查工作“面”上的广度, 又善于找准重点、抓住主要问题, 通过突破重点, 有效地带动全局工作, 从而实现“面”上的推进;三是把握重点环节, 有的放矢。在日常工作中, 应把握好立项、检查、反馈三个督查督办重点工作环节, 同时区别情况, 做到哪个环节上容易发生问题, 就重点督导那个环节上的问题, 哪些部门容易发生问题, 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哪些部门。

二、把握时机, 及时有效

做任何事情都要正确选择时机, 时机恰当, 成功的概率就大, 反之即使成功也要多付出代价, 甚至得不偿失。督查督办工作不确定性、突发性情况比较多, 有时同一时间接受好几项任务,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从无序中找到有序, 从杂乱中理出规律, 分清轻重缓急, 排出时间顺序, 做到有条不紊。首先, 在时限上要确保重点工作的如期完成。对历时较长的一些重大决策及中心工作, 要按实际情况将其分成若干阶段, 分段来规定时限和量化目标, 并适时督查督办, 及时分段反馈进展情况, 使上级可以及时掌握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适时调整工作部署, 及时纠正政策执行或工作开展偏差, 或及时发现决策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同时可以有效促进责任部门或人员及时办理、合理进展, 避免拖延现象。其次, 对具体事项的督查督办, 要求按时, 按质来办,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进行抽查, 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临时进行督查, 对刚出台政策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 须等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开展或者进行后续督查督办。最后, 要严格按照保密的规定和问题处理层级的要求, 不随意扩散带保密性质的情况, 为上级决策赢得时间和时机, 争取主动, 尽可能避免负面影响。

三、方法得当, 科学思维

做任何事情都要采用正确的工作方法, 科学的方法能够指引“正确地做事”, 方法和思维方式科学与否决定着督查督办最终结果的好坏与成败。因此, 在督查督办工作过程中, 要运用正确方法准确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 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并做出正确判断, 使得上级能够根据督查督办情况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进而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督查督办工作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就事论事, 以钉打钉, 但只适用于个别单一或领导指定要办的具体问题;另一种是以点带面, 举一反三, 把督查的具体问题作为突破口解决类似的成批问题, 使督查工作取得最好效果。这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科学方法, 需要在督查督办过程中发现带共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和难点问题, 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 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上级反馈。

四、以人为本, 开拓创新

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邓小平说过:“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 所以, 人的因素在一切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要做好督查督办工作, 一定要重视督查督办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作风优良、能力过硬、严于律己的“铁军”。督查督办人员不但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积极主动、及时有效地开展督查督办工作, 而且要不断加强各类知识学习, 认真学习与督查工作紧密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法律法规等, 不断适应督查督办工作的需要, 使自己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善于发现问题, 不讲外行话, 不办外行事;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 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持续提升督查督办工作质量和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 督查督办工作是工作人员学识素质、能力作风、经验智慧的综合反映。

总而言之, 从突出重点、把握时机、科学方法和以人为本等四个方面熟悉、准确把握督查督办工作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就一定能够做好督查督办工作, 使督查督办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督出成效。

摘要:作为推进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督查督办工作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要做好督查督办工作, 督出成效, 就必须从突出重点、把握时机、科学方法和以人为本等四个方面熟悉、准确把握督查督办工作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关键词:规律,督查督办,成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自觉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文摘, 2015 (3) .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范文第3篇

如图1为合理支护条件下围岩运移状态, 平衡结构下方岩层厚度为15m~19m, 距离支柱较远, 支柱上方顶板发生离层的可能性较小, 采场处于安全状态下。如图2所示为低支护载荷条件下围岩运移状态, 支护顶板距平衡结构8m~12m, 平衡结构对采场的影响较大, 由于支护力过小, 顶板易发生离层, 支护状态差。

钻孔资料表明:二1煤直接顶板多为砂质泥岩、泥岩和少量粉砂岩及细中粒砂岩。直接顶厚1.03m~11.81m。直接顶之上为细、中粒砂岩老顶, 局部为粉砂岩, 多为浅灰色, 成分以石英为主, 长石、岩屑次之, 厚层状, 硅、钙质胶结, 局部裂隙发育。

把电镜分析、力学特性测试、数值模拟结果、矿井钻孔资料相比较可见:二1煤层直接顶板多为砂质泥岩和泥岩, 岩石抗压强度较高, 属易管理顶板。必须控制好支柱上方顶板8m~15m岩层, 保持其稳定性, 最大限度地阻止其发生离层, 或者使离层的幅度及其可能性达到最小。 (如图1图2)

1 生产过程顶板移动规律

1.1 落煤和放顶

落煤和放顶是影响12081工作面顶板动态的主要生产过程 (或工序) , 可得采煤时顶底板移近量平均值较小, 为199mm, 其影响范围中下部60m。放顶时顶底板移近量平均值较大, 为270mm, 其影响范围上部60m。距煤壁4.1m处, 顶底板移近量, 在放顶过测点时最大平均值为430mm。国内外单体液压柱工作面的统计资料表明:采煤时, 顶板移动速度可达0.5~0.4m/h, 是平时的数倍;放顶时的影响通常是采煤时的3~4倍, 生产准备时的20~30倍。因此, 在放顶时, 对工作面顶板的影响最大。

1.2 工作面推进速度

其他矿井观测表明, 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 会导致顶板下沉速度增加。比如, 有的工作面推进速度增加了2.2倍, 顶板下沉速度从0.65mm/h增加至0.95mm/h (提高了46%) 。但是, 因顶板暴露时间缩短, 控顶区顶板下沉量从98mm减至70mm, 至少降低了28%, 同时, 推进速度增加, 有利于改善顶板稳定性。这种规律有一般性, 对12081工作面有参考作用。

2 顶板监测与岩层控制的关键手段

(1) 缩短控顶宽度有利于12081工作面控顶区的整体性。

12081工作面支柱载荷随控顶距加大而增加。距煤壁4.1m处, 最大平均值中平均值最大, 为122kN/根。看出顶底板移近量随控顶距加大而增加。距煤壁4.1m处, 放顶过测点时最大平均值为430mm。由此可见, 顶板的稳定性、整体性、与顶板下沉量有关, 随控顶宽度增加, 顶板下沉量和支架的载荷增加。

因此, 缩短控顶宽度有利于顶板在控顶区的整体性, 特别对减少12081工作面刮板输送机上方顶板和刮板输送机外侧人行道上方顶板的变形破坏、避免煤壁片帮, 阻止离层、避免岩块冒落及支架失稳, 都是极其有利的。同时, 使控顶区顶板的控制工作量最小, 且最安全, 保证最大可能的有效采煤工作时间。

支架的力学特性对于控顶区直接顶动态有重大影响, 而对老顶不起明显作用。支架的力学特征, 即载荷—压缩特性取决于支架结构、支护密度和顶底板承载能力 (即抗压入强度) 。支架应有足够工作阻力, 阻止顶板离层和破坏。同时应有足够的可缩量, 防止老顶来压时支架和直接顶的破坏。最好的支架特性是具有较高初撑力的恒阻特性。支架对顶、底板的比压不应超过其抗压入强度。支护密度应能保证支架对顶板的必要支护强度及暴露面的稳定性。

(2) 使“老顶—直接顶—支架—底板”串联力学系统处于稳定良性循环工作状态。

3 结语

采煤工作面高支护阻力可以改变顶板平衡结构的厚度。利用这些研究成果, 使“老顶—直接顶—支架—底板”串联力学系统处于稳定良性循环工作状态, 可以限制工作面采场围岩运动强度和变形破坏程度, 保证高效率、低消耗、安全可靠的进行煤炭开采。

(1) 根据工作面老顶来压周期, 提前做好加强支护和特殊支护, 适应老顶的动力显现。当老顶发生动力现象 (周期性断裂、垮落、悬垂、挠曲) 时, 直接顶的下沉和支架载荷有所增加, 但不丧失稳定性和力学连续性。避免沿煤壁切顶和推垮支架。

(2) 排除各种造成初撑力不足的人为操作因素和系统压力因素, 提高工作面单体液压柱的初撑力。适应直接顶的力学特性, 限制直接顶的早期破坏失稳。

(3) 加强并适应底板的承载能力。若工作面为煤层底板, 软而酥, 极易引起支柱陷入底板, 会导致过大的顶板下沉。选用满足要求的柱鞋, 提高支护系统的刚度, 避免支柱过度压入底板的现象发生。

(4) 加强对顶板的监测预报和支柱初撑力的质量管理。在采煤工作面的开采顺序、巷道布置、开采方法、采高、支护设备、支护参数等既定条件下, 影响工作面顶板下沉量的关键问题是:支柱阻力及其支护刚度, 底板抗压入特性, 这两个主要因素。其中提高支柱的初撑力, 改善底板抗压入特性是支护技术的重点。

摘要:大众煤矿12081采场围岩运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动态过程有两层内容, 一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二是随支护力不同而变化的动态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范文第4篇

1.矿压观测分析

在本研究中使用综采支架压力检测仪作为观测仪器,能够用于矿井工作面支架阻力检测分析。在整个测区布置过程中需要对首采工作面设置9条测线,分别为11#,22#,33#,44#,55#,66#,77#,88#,99#架。在具体观测过程中要求各个测线中每个支架需要安装综采压力记录仪,即尤洛卡,能够对首采工作面实现支架阻力监测,及时获得支架运行情况,需要每隔5分钟进行数据检测。在综采工作面中设置9条侧线进行宏观观测,包括首采工作面生产过程中的煤壁片帮情况,比如片帮的宽度,深度和割煤高度等,其对应架号,架上顶板,架前顶板以及架后悬梁的情况,比较典型情况做素描。

(1)直接顶初次垮落

面长154.7m工作面: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16.95m左右。直接顶初次垮落期间工作面煤壁比较平直,局部煤壁有少量片帮,片帮深度一般在100~250mm,直接顶初次垮落过程中,其工作面支架阻力是比较平衡的,这种情况下矿压不明显,对于矿井安全生产影响不大。直接顶初次垮落过程中,支架最大阻力达到4754KN,额定阻力为95%,最小阻力为113KN,是额定阻力的2.2%左右,在来压过程中其工作总力平均为2562KN,为额定工作阻力的51.25%,来压支架动载系数在1.11~1.56之间,平均1.38。

面长104.7m工作面:面长104.7m的小面初采于2017年4月27日,当小面回采15~16m时,工作面直接顶基本垮落,煤壁片帮不明显,片帮深度在200mm~400mm之间,片帮宽度在400mm~800mm之间,片帮高度在500mm~800mm之间。直接顶初次垮落期间,支架工作阻力最大工作阻力为4272.82KN,为额定工作阻力的85.46%;来压过程中阻力平均达到2245KN,是额定阻力的44.9%,来压支架的动载系数介于1.08~1.39之间,平均1.28。整体矿压现象不明显,工作面情况较为稳定。

(2)基本顶初次来压

面长154.7m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沿工作面方向并不是同时来压,基本顶初次来压是由32号到56号支架依次开始的,各个来压布局达到55m,逐渐由机头向机尾进行延伸,最大步距位于66号支架位置,其步距为57m,平均步距达到56.2m。基本顶初次来压过程中对于首采工作面支架阻力是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变化规律。

在来压过程中最大阻力为5057KN,是额定工作阻力的101%,最小阻力为113KN,是额定阻力大小的2.2%,来压过程中平均阻力为2958KN,是额定阻力59%,来压支架的动载系数介于1.15-1.63之间,平均系数为1.4。虽然来压明显,但其强度一般。

面长104.7m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35.6m~ 44.2m,平均约为41.5m左右。来压期间最大4555.31KN,是额定阻力的91%,在来压过程中平均阻力达到2748KN,是额定工作阻力的54%,支架的动载系数达到1.14~1.5之间,平均为1.38。基本顶初次来压期间,工作面顶板岩层有断裂声响,工作面煤壁片帮加剧,片帮主要在煤壁中上部,一般深度在300mm~600mm之间,片帮宽度在300mm~900mm之间,片帮高度在350mm~1000mm之间。工作面来压较为缓和,支架工作阻力偏小,并且来压强度不高,由围岩和支架构成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承性和协调性。

(3)基本顶的周期来压

面长154.7m工作面: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通常介于12.3m~18.4m之间,平均步距为15.9m,最大阻力为4649KN,是额定阻力的92.9%,在处于来压过程中其阻力平均达到3372KN,是额定阻力的67%,支架的动态系数介于1.15~ 2.14之间,平均为1.56。

面长104.7m工作面: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基本定州西南亚的步距介于10m~19m,平均达到14m,在来压过程中工作阻力最高为498KN,是额定工作阻力的89%,在来压过程中平均工作阻力为2806KN,是额定阻力的56%,支架动态系数介于1.16~1.89之间,平均达到1.45。来压期间多处片帮明显,片帮深度在300mm~800mm之间,片帮宽度在400mm~1000mm之间,片帮高度在350mm~1100mm之间。

2.对首采工作面超前以及侧向支撑压力的观测分析

观测内容:具体包括首采工作面超前、侧向的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以及最高位置和强度分析。

观测方法:单体柱接单体柱接圆图压力自动记录仪。

观测仪器:YTL-130型圆图压力自动记录仪(4台,2台备用)。

观测方法:从安设在超前单体液压支柱支设开始至撤柱为止连续观测,观测仪器采用圆图记录仪,每组测两柱。在超前工作面支设单体液压支柱2根,记录单体液压支柱压力变化情况。测点从确定安设的单体液压支柱支设开始至撤柱为止连续观测,分别记录支柱位置、距工作面距离、支柱载荷情况。1~2天采集一次数据。

观测仪器:应力传感器GZY60H型钻孔应力计(5台)。

观测方法:测站布置在2314综放工作面23142巷距切眼220m的实体煤处;其可用于首采工作面应力的分析。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在2314综采工作面布置钻孔应力计,其型号为GZY60H型,巷距切眼沿位置为220m~240m,需要进行5个测点的布置,总共安装5台钻孔应力计。在回采工作面实体中,分别将5个测点每间隔5m进行设置,1号测点距离工作面的切眼距离为22cm,依次1,2,3,4,5号测点深度分别为3m,5m,7m,9m,11m。

(1)23141项超前支撑压力其一般影响范围介于35m,显著范围介于17m,峰值是在超前煤壁7.2m左右,此时支柱荷载可达到19兆帕。同时对于23142号巷超前支撑压力一般影响范围为30m,具有显著影响范围的位于16.5m,最大峰值是超前煤壁的6.8m左右,此时支柱载荷可达到15兆帕。在首采工作面前端35m外,此时超前单体柱具有稳定的压力,在初撑力前提下保持压力不变,这种情况下可判定工作面超前支护在首采工作面中。

(2)2314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较明显影响范围为15m左右,侧向支承压力最大集中系数为1.71。

3.巷道表面位移变形观测

巷道表面为变形情况观测,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观测数据了解工作面采动情况对于巷道变形产生的影响,基于此可用于分析巷道受采动影响的变化规律,进而可分析首采工作面采动对于巷道的影响范围,也能够为巷道现有支护强度评价以及超前支护范围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可用于确定超前支护的范围和强度,在具体观察过程中处于采动影响下巷道的顶底板下沉量、两帮移近量(共2条巷道)。

观测仪器:测杆或顶板动态仪(6台),激光测距仪(2部),两把钢卷尺和一把皮尺,需要在23141巷道位置进行8个测点的布置,同时在23142巷道进行8个测站的布置。

(1)对于23141相对来说,由于其受采动影响区域位于工作面煤壁的68m位置,其中在24.48m为显著影响,平均距离12.13m是剧烈影响平均距离,最大顶底板移进量达139mm。对于顶底板来说,其变形主要为顶板下沉,顶底板最大移速度平均为13.75mm/d。两帮最大移近量平均为185mm,两帮变形主要以实体煤帮侧变形为主,两帮最大移近速度平均为18.9mm/d。

宏观观测回风顺槽在回采期间,巷道两帮及顶底变形量均不大,除在端头超前支护段顶煤较破碎外,其他地段两帮煤体较完整;顶板无明显冒落现象,支护效果较好。

(2)23142巷受采动影响距离平均在距工作面煤壁76.33m左右,其中显著影响距离平均为25.94m,剧烈影响范围平均为12.18m,最大顶底板移近量平均为267.6mm,顶底板变形主要以顶板下沉为主,顶底板最大移进速度平均为33.8mm/d。两帮变形是主要的内帮变形形式,两帮最大移进速度达到每天20.2mm。

宏观观测23142巷在回采期间,除在距开切眼60m处顶底板变形量较大以外,其他各个测点变形量均不大,60m处由于基本顶初次来压以及顶板长期在水中浸泡的影响,顶板整体下沉,由于首采工作面顶板上覆岩层含水层含水量较大,导致在初采过程中在回风侧端头超前支护段支护效果一般,建议矿方加强超前支护,以防止开采过程中,端头处顶板冒落引发安全事故。回采巷道基本没有底鼓现象发生,巷道收敛量及收敛速度较低,说明巷道支护强度较高,支护方式合理,除特殊情况下需注意加强支护外,基本能够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4.首采工作面煤壁运移的变化规律

对于距离首采工作面煤壁和中央距离越近时,高度越高,始动时间越早,并且测点位置的位移变形越早,产生的位移量越大,该运移规律结果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初次来压周期,来压过程中顶板和顶煤从首采工作面中部进行冒落,破碎,逐渐向两帮延伸的发展规律。

摘要:在本研究中以矿井西盘区首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工作面矿压规律,顶板岩层的结构设计和运移规律,矿山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对于矿井工作面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同时能够为后续工作面层面布置,巷道支护结构设置,回采控制等多个方面提供重要的矿压设计基础,为实现矿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首采工作面,矿压规律,支架工作阻力

参考文献

[1] 李想,马洼,李红友,苏桂虎.高地压矿井首采工作面矿压规律实测研究[J].中国煤炭,2012,38(02):65-69.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范文第5篇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六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七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八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九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猜想规律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缩小几倍”,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很容易接受这点。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我板书规律,揭示本课主题。最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这规律是如何得来的?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十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凑千数、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1、探索、归纳凑千数的特征,并熟练进行口算练习。

2、掌握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归纳、总结凑千数的特征。

2、理解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凑千数的规律

1、口答:(出示幻灯片2)

(采用推火车的形式及时鼓励同学,)师谈话: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出一组更有难度的口算题,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呀!迅速完成答题卡中的口算题)做完的同学就将你的小手举好。

2、学习凑千数。(出示幻灯片3) (汇报交流,指同学回答)

师提问:观察这组口算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得数都是1000,

师谈话:像这样相加和是1000的两个数它有什么特征呢?仔细观察这组算式。 生:(学生反应不到位是,继续进行引导)

师谈话:像这样相加和是1000的两个数它的个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十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有什么特征?百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又有什么特征?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

生:个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得10,十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得9,百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得9 师:像这样相加和是1000的两个数,我们把它叫做凑千数。那么凑千数的特征我们再精炼一下应该总结为:

总结:末位两个数字相加得10,其余各位上的数字相加凑9

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能再举几个例子吗?(迅速在答题卡上完成并汇报) 师生互动:现在老师说一个数同学们说出它的凑千数:346 864

指同学说数字,其它同学说出它的凑千数。

师: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出示幻灯片4,迅速完成答题卡上的练习) 拓展延伸:

37+(

)=100

3428+(

)=10000 师:通过刚才的测试,大家对凑千数都有了很好的认识,老师相信只要你掌握了凑千数的规律,那么凑百数、凑万数的这一类题就能轻松拿下?希望大家把它牢牢地记到心里。

师:今天我们从口算中探索了数学中有趣的规律,有这样一组口算我们大家再来看一看。

二、积的变化规律。

1、扩大:(出示口算题):6 × 2= 12 ①

6 × 20 = 120 ② 6 × 200 = 1200 ③ (教师边说边将算式的结果补充完整)(出示学习要求: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 师:看看它有什么学习要求?(出示幻灯片5)

1、独立观察后思考:观察这组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第2个因数你又发现了什么?积呢?

生:第一个因数都是6,第二个因数依次扩大

10、100倍,积也扩大

10、100倍。

2、合作学习:将①、②、③进行对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小组内互相讨论。

师:为 了方便研究我们将算式从上往下以此命名命名为:

1、

2、3。分析时就以2式子与1式对比,引导学生观察第与第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并板书向下的箭头。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引导学生再进行3与2式对比谁来说一说;引导学生再进行3与1式对比谁来说一说?;) 师:能不能将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呢?

教师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出示幻灯片6,学生齐读)

接下来,我们在观察一下这一组算式,刚才我们从上往下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我们就从下往上观察,看看它有什么规律

3、 缩小(出示幻灯片7) (同桌合作讨论,学习;出示讨论问题:

1、仔细观察算式,2式与3式相比,1式与2式1式与3式相比,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

2、总结你发现的规律 学生汇报:

(教师强调:我们先从第一个因数入手观察,第二个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来分析)教师边说边补充板书。)

师:这两个规律相似吗?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我们发现的两个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呢?(出示幻灯片8)

师:你能再举例说明一下积的变化规律吗?

同学们你们的表现真棒!通过一组口算我们发现了因数、积有什么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那么通过我们的观察, 提问:引起积变化的前提是:必须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它的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应的倍数。(课件出示,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就完成几道练习: 练习:

1、完成数学书P58页做一做(重点讲解第

1、3小题)

2、完成数学书P59页第3题。(学生讲解,及时鼓励)

3、(课件出示数学书P59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及时鼓励出示幻灯片9)

4、(课件出示数学书P59页第2题。(重点讲解第二种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讲解,重点讲解:增加到和增加了的区别,及时鼓励。出示幻灯片

10、11)

增加到:包括原来的宽在内,它现在的宽总共是24米。应用积的变化规律也可 以解这道题:前提是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原来的的8米,增加到24米,也就是扩大了3倍,则面积也应扩大到原来的3倍。

增加了:不包括原来的宽在内,增加的宽度就为24米,则现在的长方形的宽应为24+8=32米。应用积的变化规律也可以解这道题:前提是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原来的的8米,增加到现在的32米,也就是扩大了4倍,则面积也应扩大到原来的4倍。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你觉得本节课谁表现得最好?(表现好的向他挥挥手)

课堂作业:P63页第10题和P59页第4题。(出示幻灯片12)板书设计:(1)(2)(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学校开表彰会,需要一些文具盒作奖品,如果每个文具盒6元,买2个需要6×2=12(元) 6×20=120(元) 多少元钱?买20个,200个呢? 6×200=1200(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算式及结 果。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

1、有一个因数都是6。 什么?

2、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不同,积也不同。

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一、创设情

1、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经过小组景,提出问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内交流,学生提出猜想:一个因题。 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 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二.自主探

2、大家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就乘以几。

究,发现规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律。 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

三、解决问出示:8×50=400 就除以几。

题,拓展延

16×50= 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伸。

32×50= 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

四、总结课

8×25=

或计算器验证,结果相同。 堂,内化规

3、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结果依律。 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缩小几倍”,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然相同。

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

1、学生自己完成教材练习九1-4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 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

2、相机引导进入拓展环节。 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用计算的方(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法解决这些问题也挺简单的。 数乘以54,积是(

)。 (810)

(2) 36×10=360 积先随第一个因数扩大2倍,再随(36×2)×(10÷2)= 第二个因数缩小2倍,还是360。 (36÷2)×(10×5)= 积先随第一个因数缩小2倍变为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结果的。 180,再随第二个因数扩大5倍,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最终结果为900。

学的高兴吗?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积的变化规律

6×2=12(元)

36×10=360

6×20=120(元)

(36×2)×(10÷2)=360

6×200=1200(元)

(36÷2)×(10×5)=900

设计意图

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真

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

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

习能力。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太平三小的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党的号召,向北川灾区学校献出爱心捐款,灾区学校的学生准备用得到的捐款购买图书。如果每本图书用5元,他们买2本图书要用多少元?买4本呢?买8本呢?买16本呢?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汇报,师依次板书:

5×2=10(元) ————(1)

5×4=20(元) ————(2)

5×8=40(元) ————(3)

5×16=80(元)————(4)

师问:学们观察这四个算式,发现了什么?

生1:本图书的价钱没变;

生2:买的本数在变化;

生3:每本图书的价钱虽然没变,但是买图书的本数变化了,买图书共用的钱也变化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感知规律

(1)师引导:以第一个算式作为基础,另外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其中一个因数“5”没变,另一个因数“2”依次乘“2”、“4"、“8",积也依次乘“2”、“4"、“8"

小组讨论探究、交流: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们的发现?

师引导组织语言归纳表述: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跟着乘以几。(课件出示)

(2)师:以第四个算式作为基础,观察比较另外三个算式与第四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深化探究、合作交流。

指派小组代表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师再次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表述):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跟着除以几。(师特别强调:这里的几能不能是“0”)(课件出示)

2、抽象概括、总结规律

我们能不能把上面探索到的两个规律合二为一呢?

(1)、分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代表汇报,师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者除以)几,积也跟着乘以(或者除以)几。(“0”除外)

3、学生分组验证规律,师到各组巡视,汇报验证结果

4、全班齐读这一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3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板书课题)

2、教材及练习册练习、反馈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范文第6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5、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6、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各种图形、练习纸、彩色笔,智慧星。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感知规律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前庄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庄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1)口念:嘣 嚓 嚓 嘣 嚓 嚓 嘣 嚓 嚓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拍肩拍肩 谁能接着来? 他接得对吗? 好,再来一组动作。 (2)口念: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 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

动作:在相应的位置击掌两次。 谁来接?我们大家一起接一次吧?

2、小朋友们都会玩这个游戏啊?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庄老师动作的?(生回答。) 对,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这节课,庄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我们生活当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一、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1、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聪聪、明明。学生主动给聪聪明明打招呼。嗨,哈罗。然后聪聪、明明给小朋友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聪聪说:今天,我和明明要带你们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猜一猜,是什么地方?师: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2、出示“数学乐园”明明说:瞧,数学乐园可是我和聪聪布置的哟,怎么样,漂亮吗?)师:他们的布置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找一找,有什么秘密?(停5秒)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开始吧。(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3、小组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肯定回答较为哆嗦如: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同时师跟着指主题图当说到主题时,师:哟,你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你真聪明!你能大声地再说一遍吗?(师点课件引导生说出规律。)师补充:说简单点说是一黄一红为一组不断地重复出现,他说得真好,小朋友,把掌声送给他,送你一个智慧星。再让其他生说出灯笼、彩花的排列规律。(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4、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猜一猜,(师做神秘样)这面旗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颜色的旗?(很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对,说得真好,他是根据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依次不断地重复排列这个规律知道答案的。

这个朵花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个灯笼的后面一个是?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你们不但找到了规律,还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好了,就让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去玩玩吧!

二、动手实践,找规律

(一)教学例1中跳舞图

1、师:看一看,迎接我们的是什么呢?(歌舞表演。)

2、(出示场中小朋友跳舞)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是按怎样的规律站队的?(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他们站队的规律就是一女一男。(课件演示)。

(二)教学例2

1、聪聪:小朋友,我们去观看魔术表演吧。师:看魔术去。(魔术师出现)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数学乐园,注意了注意了,魔术表演开始了,

1、

2、3变!(魔术师吹口气,变出例2第1图)

2、师:魔术师变出了什么呢?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用学具摆一摆。(每个问之间稍停一会儿)

3、抽生上黑板摆。师:来,告诉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摆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魔术师变出的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4、师表扬学生:真聪明,继续加油,魔术师还要变。(变成例2第2图)

师:魔术师又变出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试一试。

5、生上黑板摆。你能说出它们排列的规律吗?(从形状、颜色上谈)

师:小朋友摆得真好,不仅能从图形的形状上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还从颜色上找到了排列规律。

6、好,把学具推上去。出示课件魔术师抛花:魔术师说:呵呵,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变!这些鲜花送给你们。师问:你们喜欢吗?

(二)教学例3和“做一做”

1、师:小朋友们,数学乐园里还有很多游戏,我们去玩玩涂色游戏吧。(出示课件)出示课件:聪聪明明拿着画板,聪聪说:我能按照这些图的规律涂色,明明,你会不会?明明:我当然会啦,小朋友,你们会不会呢?

2、师:那就请孩子们按照规律把没涂的涂上正确的颜色。翻到书第89页,开始吧!

3、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问:哪些孩子也涂对了,好,表扬自己。

4、出示“做一做”第2题:一群小星星和一些正方形跳到舞台上。其中一颗星说:唉呀,我们怎么都没涂色呀,一点儿都不好看。小朋友,你们能帮帮我们,给我们涂上有规律的漂亮的颜色吗?让我们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给这些图形设计出有规律的美丽的颜色来。(收2本,逐一展示。可根据实际问:你是怎么涂得又快又好的?)

三、生活中的规律。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规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麦当劳叔叔、长城、桥、身着奥运领奖服的刘翔、藏族小姑娘等。)让学生发现一两张图抽生说规律,找到规律了吗?后面让学生抢着答。

2、欣赏了规律的美,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

学生寻找并回答。(教室的天花板、地板、黑板上的奖品、自己的衣服。)当出示春夏秋冬时,师:我们的春、夏、秋、冬也是有规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课件:聪聪、明明出现: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小朋友再见。

板书:

上一篇:自查材料范文下一篇:茶业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