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论文范文

2023-09-21

思想政治课论文范文第1篇

思想品德课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初中学生来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摆在政治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顺序渐进,但对于确立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发展能力等方面比较忽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其实质就在于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文化知识课,而且还忽略了其他的教育途径的作用,如班、团、队的组织活动、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家庭的教育活动等。这在事实上而不是主观上把思想品德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这种状况严重淡化和削弱了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课堂教学能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载体”作用。因此, 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是广大政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应永远成为学生崇尚的偶像。教师自然就是教学内容的率先实践者、领悟者,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如果政治课教师的师德形象差,学生会因鄙视政治课教师的人格而对政治课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从而也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相反,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形象高尚、作风严谨,学生就会由敬佩老师的人格而坚信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认识到学好政治课也能够像老师一样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从而充分地发挥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对学生要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生活上体贴入微,学习上关怀备至,政治上高度负责,耐心教育引导,才能在育人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育人的表率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楷模,是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只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他的教育才有威力,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很难设想,一个出言不逊、懒散成性的政治课教师能教出勤奋上进的好学生来。可见“身教”重于“言教”。具有表率作用的爱心,才能育出新时代绚丽的花朵。

总之,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思想过硬、道德情操高尚、专业特长优秀、奋发向上的、有理想、守纪律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并用自己的赤诚爱心,去关心、去呵护、去精心培育、耐心施教,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其次,教师应该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栽培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尤其是后进生,我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激励的办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益彰班的唐浩宇、司卫、李雨同学,以前上课好像跟他们无关,做作业他们也是应付,后来我想:他们主要是对学习没有兴趣,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光看到学生的缺点,还要从他们身上找到他们的闪光点,然后从他们的闪光点入手,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比如,每次劳动,他总是特别积极,干得起劲,另外,他还十分有礼貌,每次见到老师远远就笑着打招呼。一发现他们有进步,就及时表扬,然后还会微笑着对他们说:“今天作业完成了吗?我要检查的啊!”随时随地,我会用微笑去鼓励他们,在他们犯了错误时,我也从不大声训他,而是以一颗宽容而博大的心去感化他们、激励他们。经过努力,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上还积极举手发言,我想,这大概是我们说的爱心教育吧!

最后,教师应该不断学习,追求卓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路任重道远。教材进行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寓教育于情感之中。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品德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在政治课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抓教学工作,而要着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从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全局出发来研究和思考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构建各种教育途径和教育因素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教学机制,形成一个知行统一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灌输的,合作、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有利于实现德育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新格局。

思想政治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思想性、教育性、精炼性、准确性等特征,这样有利于深刻领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本质。通过坚定政治素质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树立高尚的师德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魅力不只是简单的说教;用丰富的知识让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充满魅力;娴熟地运用各种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保持活力与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语言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就是传播者在运用语言进行传播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传播目的,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根据传播客体、传播场合等特点,选择使用富有独特、灵活、恰当的语言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这种技巧是如何把‘深层’的思想巧妙地转换成‘表层’的语言,使语言利于客体理解的一种能力。”[1]这种能力,既要符合语言逻辑、语法规范,又使人感觉它形象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由于高校思政治课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的特性,要求思政课也具有自身特殊的语言艺术特征,只有不断挖掘思政教育教学中语言的艺术特征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传播的本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首要特征。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份、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性格、处境、心情等因素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技巧,进而让学生接受教师传播语言所包含的思想深意。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思想性极强的语言艺术教育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进行有效地艺术包装从而更好地体现思想性的教育过程。因此,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首要基本特征。

2.教育性

“教育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全部教育活动和语言都要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语言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使其形成符合主体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以语言为传播媒介,生动形象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客体所感受到完美、统一、感人和愉悦。思政课教师语言的声音、遣词组句以及语言内容的逻辑、表达方式等都应有更高的要求。

3.精炼性

“精炼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用语要简洁,要以较少的用语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讲话要抓住要点,明确中心,推敲文字,精益求精,要坚决避免啰唆和不必要的重复,要干净利落地戒掉空话、套话,去掉口语中随意添加口头禅的恶习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利于和学生的沟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4.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即所说的话要确切、清晰地表现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科学的真理需要科学规范的语言去传播。只有准确的语言才具有科学性,才能逼真地反映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实现途径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是一种表达、传播的能力。它不仅仅是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同时也是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知识储备、能力大小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技巧往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艺术是教育艺术的重要部分,也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以几个方面着力,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

1.坚定的政治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基石

政治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石,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语言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是青年最集中的地方,大学时期也是人一生中政治观点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不断系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坚定自己的世界观,不断地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刻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以坚定的政治性、敏锐的洞察、坚实的理论功底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积极正确的思想观点感染学生,始终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2.高尚的师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灵魂

高尚的师德,包括教师思想道德品质、伦理道德和个性心理、行为品质,是教师的意识形态在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作风上的显现。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基本品德素质要求是:首先,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礼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修养和风度,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其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对待学生要有宽容之心,对待别人要有容人之量,并且能够严于律己。最后,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道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丰富的知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表达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影响表达效果的不仅仅是清晰、生动的口语,还有对人类文明中各种知识娴熟地掌握和运用。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丰富知识,从而通过语言创造出悦耳的听觉艺术美好的视觉艺术,使语言有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朗诵诗的激情,从而感染、触动学生。这是语言表达艺术应该具备的“识”,即专业水平的体现。

4.语言表达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核心

思政课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多种才能的综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教师应掌握并不断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①缜密的思维能力。具有这样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丰富,有利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有利于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②细致的观察能力。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性格特点、待人接物等大量的感性表现来掌握其思想状况及变化,从而加强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主动性,提高教育效果。③敏锐的判断能力。教师要全面分析判断导致教育对象行为方式的深层原因,针对不同的思想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④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用正确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善于随机处理突发情况,迅速、果断、合理地处理各种问题。⑤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课堂内或者某个团体中,统一协调,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活动的管理能力。⑥开拓创新的能力。教师的思想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善于接受新知识,知识涉猎广泛,要有探索精神并善于总结和思考。⑦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结语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策划者和实施者,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本身具有的政治思想水平、品质道德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政治思想坚定、品质道德高尚、文化知识深厚、语言表达艺术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这些良好效果的获得都是需要通过教学语言来完成。因此,提高思想政治语言艺术,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注释:

①王易.修辞学通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29.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王雪凌.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J].思政理论教育导刊,2006,(1).

[3]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初探[J].思政理论导刊,2007,(3).

思想政治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中學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德育的主渠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德育工作与政治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来强化德育工作。然而,受种种因素的影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现象比较明显,这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德育功能;措施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灵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高中阶段是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另外,思想政治课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主,其教育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的强大力量。积极研究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既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德育功能被大大削弱,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教育分离。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德育功能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并积极研究应对策略。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德育功能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初具成效,但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虽然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忽略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高中学习压力过大,不少学生面对升学问题时,几乎放弃了思想政治课,过于关注与升学有关的知识,对时事政治并不关注,导致不少高中生对我国当前的国情、经济体制等并不了解。

另外,政治课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部分学校没有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来看待,主要表现为政治课课时较少,且大多安排在最后一节,课程设置不合理,与课程要求相违背,学生的学习状态较差,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而且,思政教师的待遇较差,教学积极性下降,影响了思政课教育效果的提升,久而久之使思政课的德育功能逐渐削弱。

古人云:德才兼备是圣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可见,德育工作有多么重要!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生命线,每个人都必须重视起来。

思想政治课功能缺失的原因有多种,例如,思政课的德育目标与学生的思想脱节,政治课的德育目标过于形式化,难以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政治课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说教,脱离了现实生活,导致思政课缺乏灵魂,说服力不强;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存在偏差,导致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受到影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加上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

二、强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建议

1.转变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重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从表面看,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文化课,要教会学生各种知识,但从本质意义上看,思想政治课还是一门德育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与能力,还承担着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重任。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不少人对分数特别看重,甚至将分值作为评价学生的单一指标,这是一种错误倾向。思想政治课兼顾德育与智育两种功能,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既包括传授基本知识,还包括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思想政治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知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2.优化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充分挖掘政治新教材的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运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当前的社会热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能让学生意识到政治课的重要性。

3.强化政治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学习党的政策,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相关的学科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另外,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学生做好示范。

参考文献:

[1]来庆梅.浅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表现及措施[J].新课程学习(中),2012(3).

[2]王宝华.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3]西广明.德育评价激励功能的缺失及其道德位能依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8).

思想政治课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课已是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中主导性的课程形态,但其有效性不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导致初中思想政治课德育低质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

(一)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这给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丑恶现象会给中学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影响着中学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有效接受,才能有助于学生将正确的观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并自主地外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还比较低,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还有片面性,甚至是浅表层的,而且他们的品德发展还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抵御能力和免疫力,必须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的有效性。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l.学生学习心态消极。学生是德育接受过程的接受主体,他们学习心态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课能否被有效接受。当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心态消极,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是一件苦差事,学习乏味,兴趣索然。

2.教材内容欠缺。思想政治课教材作为德育接受客体,它与接受主体的相容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的接受效果。思想政治课教材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动,并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仍应加大对教材内容和观点的更新。

3.教学方法陈旧。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是沟通教师施教活动和学生接受活动“两极”的媒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上已有很大的创新。但就整体而言,还不尽如人意。

4.教师素质欠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德育内容的具体传导者,直接与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交往和发生作用。因此,政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接受效果。目前,大部分政治教师有较高的素质,但从整体上看,现阶段政治教师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三)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

1.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要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就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抓准教学的切入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为起点,准确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行为基础,认真分析它们的共性与个性,确定重点、难点,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排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当前,一些学生对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缺乏信任感,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进行教学,势必会出现学生学的没情绪、教师教的没信心的现象,接受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调整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应做到以下两方面要求:首先,教师要讲清书中理论的科学性、真实性,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正确观点,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其次,教师要用科学的认识论帮助学生克服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偏激情绪和片面性,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3.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心向的核心是学习动力,而兴趣又是学习动力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它是基于学习者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其作用是促使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积极化,从而提高认知加工水平,把学习引向深层次。因此,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就要在培养和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要上下功夫。

4.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①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的内容。讲授教材重点内容就是揭示出教材重点和本质的内容。对重点内容要重点讲、重点练,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不平均使用精力。对重点、难点教学内容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②删除和简化陈旧、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总是存在着陈旧、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对这些内容有的可以不必花时间去讲,有的可以少讲。这样做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也可以避免学生对所讲内容感到乏味。③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讲授教学内容。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熟悉,进而感到亲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相反,教学内容无论是所涉及的空间还是时间,距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越小。因为“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④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随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变动性比较大,必须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紧密结合才有时效性。

思想政治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党中央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于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主要内容等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与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下的又一人类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进而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在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时代。

高校是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生态文明培育的重要基地,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中起着引领和助推作用。而深入开展生态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是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根本前提。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和牢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和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对于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主要内容等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义

1.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命题,党的十八大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并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时代。因此,培养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和牢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是当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生态环境问题进入高强度频发阶段。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与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决策者的生态文明理念、实践者的生态文行为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扬教育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

2.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迫在眉睫。而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最有效的措施。因此,这就急需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丰富和充实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同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人、塑造人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下更好的发挥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育人功能。所以,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在的新内容、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理论政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十九大不仅擘画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而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给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清单。因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思想政治保证。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部分学者认为其主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平等观教育、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生态法制观教育、生态消费观教育、生态审美观教育”[1,2]。但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是“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文明伦理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法制观教育、绿色消费观教育、生态审美观教育”[3,4]。而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现状教育

通过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国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生活的痛点。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进而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性、紧迫性,从而帮助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2.生态文明内涵教育

生态文明内涵教育包裹生态哲学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文化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内涵教育,让大学生理解、掌握生态文明内涵。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观点,进而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通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3.生态文明法制教育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我国在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认真组织大学生学习我国的生态法律法规,提到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通过生态文明法制教育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与创新

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美丽中国新图景徐徐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论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两个阶段安排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十九大精神完全融入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同时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学科建设

学校要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学科的重视力度和投入强度。全面系统地增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的教学体系中,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生态理论和生态道德水平,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此外,要拓展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渠道。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2.以新媒体为手段,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方法

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方法,必须突破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活动形式。应当以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媒体、新技术”。将抽象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影响呈现出来,营造一个沉浸式的教学互动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新媒体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信息传送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并将传统课堂与新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最大程度的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3.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实现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教育问题。在进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同时,要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内容。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校园专题活动为载体,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校园生态文明氛围建设

生态文明是美丽校园建设的灵魂。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同时要以生态管理学原理为指导,创新高校管理制度,进而营造出生态文明的大学精神氛围。

参考文献

[1]李雪菲.加强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J].科教文汇,2016,349:17-18.

[2]蒙秋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内容—生态文明观教育[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

[3]何京玲,杨小军.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J].环境教育,2017,(1-2):76-80.

[4]汪金英,權莉.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问题[J].安顺学院学报,2016,18(5):28-30.

通讯作者:陈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海口。

思想政治课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共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势在必行。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应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校企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课程思政”的相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扎实推进,而且要融入其他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之中,紧紧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抓住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内容之中。

当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才的重任。然而,现实中却是高职大学生对该课程普遍不感兴趣,厌学情绪浓厚。其次,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职”特色不鲜明,具体表现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本科思想政治课体系基本类似,或者仅仅是一个压缩简短版本;教学内容与未来职业岗位关联性差;课程设置按照国家教学标准制定,轻视企业的实际需求;没有达到高校与企业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学相对封闭。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能,才能更好地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相关文件与政策综述

1. 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方面的政策论述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在高职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提出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助力高职教育转型。1999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委员会成立,对我国高职高专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进行专题规划。2000年1月,教育部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教高[2000]3号),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进入了新的时代。此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探索不断涌现,开始了高职高专改革建设的新篇章。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指出要大力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人才模式,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根据《意见》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同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出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培养模式逐渐清晰,半工半读的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按照《纲要》规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导向是就业,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战略,将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起来发展。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融合,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产学研深度融合、中高職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顺畅,终身教育理念明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中央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下,逐步成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2. 国家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政策论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方面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分别是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对高等学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及《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做出了明确规定,从2006级高校学生起,专科学校要开设两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并开设一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主要方式和主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要求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联,让企业人才到课堂上传授知识和经验,根据企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规划;在企业成立实习实操基地,让学生正式進入社会之前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实习。企业不再被动地等待高校输送人才,而是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和高校合作,发挥自身在技术、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将高校当作自身的人才供应场所,帮助高校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编制教材等。在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课程体系朝着模块化、项目化方向发展,课程设定以工作过程和任务为指导;课堂的范围从教室拓展到实训室、模拟室,甚至是工厂车间;教学方式也突破了以往的“教材+粉笔+黑板”模式的限制,在各种真实的场景下开展教学工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课程定位要明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凸显高职特色,有效融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等与岗位密切度高的相关知识;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应兼顾国家、企业和学生的需要。

2. 课程模式要改变

“校企合作”这一新模式的应用彻底扭转了以往以课堂教学和教师为核心、主要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现状,企业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取代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教学观念、教学安排要作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创新。

3. 课程考评要革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评内容应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转变;考评方式应由单一走向多样,把实习实训、平时学习和实践任务均纳入考评范畴;考评主体应从单一学校评价向学校、企业与社会评价并重转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适应的表现

1.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全新模式的关键在于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设定育人标准、专业课程、课程结构,因此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导向。企业岗位胜任力是高校设置课程的关键考量因素。然而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定位的高职类型特色不鲜明:课程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教学内容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相同;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等都自然而然地成为精简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并未充分纳入行业、企业、职业等方面的要素,忽视了各个岗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课程目标定位并未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高职特色缺失。

2. 教学模式相对僵化

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2+1”“订单式”“学工交替”等,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联逐渐增强。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却依旧沿用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专业和岗位的需求,教学计划完全是一致的,课程安排没有体现出差异性,采用的教学和考评方法相差不大,教学模式固执呆板,僵化落后。

3. 考核体系比较滞后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单一、封闭、以知识为本位的考评体系严重滞后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过于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忽视了受教育对象的实操能力,导致有分数、无技能;重学习过程,轻“工作”过程,没有把完成工作项目、平时学习和实习实训的表现纳入考评范畴;考评标准单一,基本上以教师为主、以学校课堂为中心来考查学生,忽视学生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的表现。

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化建设的方向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走出来,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而并非知识的灌输;人才培养方式由以学校为中心向校企合作转变;在课程形态上,以项目课程取代学科课程;在师资队伍方面,聘请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降低理论型教师的比例;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评价由单一学校评价向社会和企业评价转变。

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化建设的内容

1. 明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定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定位应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受教育对象的需求。从国家角度来看,要将受教育对象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从企业角度来看,将受教育对象培养成拥有岗位胜任力的人才;从受教育对象自身的角度来看,通过教育提高其适应力、生存能力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来明确定位:在宏观层面上,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使其更加顺利地从学校进入社会中,基于社会规范塑造其品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中观层面上,结合学生的特长和需求,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其培养成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在微观层面上,基于岗位胜任力需求拟定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从校园人成为合格的岗位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 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依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是遵照高职人才培育规律,需遵照思政理论课本身属性规律。在这个原则和方向下,笔者重新设计了思政理论课两大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整合,让教材体系得以转化成教学体系,教材章节体系可以向教学模块体系转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优化方向是将教材中已有9章内容整合为12大模块,详情见图1:

原有教材体系:

※ 第1章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 第2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第3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園

※ 第4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第5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 第6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 第7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 第8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 第9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优化后的教学内容:

三大板块(以校园人、职业人和社会人所需的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

说明:“企业文化篇”和“行业规范篇”是原教材没有的,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增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课程模块主要按照三个基本问题这一主线设计,把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三大问题的探索与回答当作主题,将教材已有12章节内容整合为三个基本问题模块。详细情况见表1(P91)。

已有教材系统: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 第6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第9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理论

※ 第12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优化后的相关教学内容:

“三大基本问题”模块(教学内容同党与国家中心任务高度保持一致,将学生培育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说明:本课程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优化路径主要依照“三大基本问题”模块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有效利用企业相关优质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引发出来,同时依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变迁,使教学目标更为鲜明、教学主题更为突出、问题意识更为强化。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突出的特点,高职思政理论课应充分吸收和融合其他课程及企业相关优质资源,依照高等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育模式的有关要求进行优化,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目标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4] 王晚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方式改革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39-41.

(编辑:秦俊嫄)

上一篇:智能化工程重难点范文下一篇:我的教学故事范文